Tag Archives: 喝茶

我不知道要做什么茶,我不知道在泡什么茶/蔡荣章/20181218

这个题目有点奇怪,先说第一个奇怪:我不知道要做什么茶,鲜叶都已经采收进来了,还不知道要做什么茶?

有一次我跟朋友到茶区去走走,信步到了一户制茶的农家,他家门口的庭院上晒满了一大竹盘一大竹盘的茶青,也就是将刚采下来的茶树鲜叶放在阳光下进行日光萎凋,让它消失一点水分。地上与周遭环境打扫得很干净,有些屋角未铺水泥的地方,还用竹架子撑起大竹盘。我意识到这是讲究制茶的农户,否则往往就把茶青撒在水泥地上,了不起铺一块大帆布或塑料布而已。

我与朋友谨慎地走进屋内,遇到一位中年男子,我们向他问候。我那位朋友问他是在做什么茶,他思考了一下回答道:“我也不知道要做什么茶,我是看收购进来的鲜叶状况,以及今天的天气,一面做才一面形成它的茶类。” 我的朋友很不以为然地说:“每个茶区不是都做着同一种类的茶吗?” 制茶师傅有点不想回答。我知道是遇见了一位制茶高手,移了几张椅子让他与我们坐下。我转头告诉我那位朋友,“他说的不错,制茶是要看青做茶、看天做茶,不是这个地区做什么茶就依着即成的方法来做。必须对制茶有深入的体悟后,才能说出这番话的。”

我看屋外曝晒的茶青是蛮嫩采的,而且季节已是初夏,我问师傅是不是要往重萎凋方向发展,他说是的。他进一步解释,这个季节大家都会做些红茶,但我看今天的空气很干燥,又吹着西北风,我想往白茶发展,至于发酵的程度,要等今天晚上的天气状况与茶叶萎凋的情形再做决定。

我向着我的朋友说,茶叶做成以后当然可以说出它的名称,但是现在还说不上来。如果今天是清明左右,采收的茶青又比今天的细嫩,也可能就变成炒青绿茶或是烘青绿茶,但是这些“茶类”的称呼,都无法表达制茶师傅就原料的特性、天气的状况、以及他擅长的制茶技术制作出来的“特种茶”。这个特有风味的茶,制茶师傅可以给它一个特有的名称,也可以只是依照即有的类别来叫它,如白茶、红茶。你刚才问师傅是要做什么茶,师傅是很难回答你的。

这位师傅到此才放松全身的肌肉,表情也亲切了起来,总算遇到理解他的人了。否则路过的游客,总只是给他增添不耐烦。我们恭敬地向他表示敬意,并行告辞。

我们离开了制茶师傅,不久就到了一家品茗屋,我们进了门,告诉前来打招呼的人说我们要喝茶。或许时间尚早,看样子就只有这个人照顾店面,我们依他的指示在一张茶席上坐下。不一会儿,他就以奉茶盘端着三只杯子坐上了主泡席,我与朋友见他一副庄重的样子,就向他行了个礼,他也很正式地回了个礼。它将泡茶用水倒进煮水壶内加热,从茶叶罐内拨出茶叶,端详一下茶叶后,递给我们赏茶。我仔细看了半天,然后递给我的朋友,他也看了半天,然后问泡茶师:这是什么茶?泡茶师说,我也不知道,我前天从收藏茶叶的柜子里拿的,标签已经掉了,我也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但是我认真看过,知道它是好茶。我的朋友一脸不解的样子责问他:连你都不知道是什么茶,怎么泡给我们喝!

泡茶师不慌不忙地解释道:我从它发酵、焙火、揉捻、陈化的程度,以及粗细、破碎、老嫩的现象,我就知道应该用多少温度的水、使用什么材质的壶、放多少的茶叶、如何掌握浸泡的时间,而且我判断了它的性格。泡茶不就是看茶的各种状况,把它的个性呈现出来就行了吗?即使我们不知道他的名字,我们照样可以很好的冲泡它、欣赏它,而且就因为不知道他的名字,不会受到既有茶类的束缚,更能直接就它的外形与色、香、味欣赏它。

他说着,就把茶叶放入壶内,冲水,然后细心地衡量着浸泡的时间,时间到了,将茶倒出。我们三人就这样品饮着这壶茶,因为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所以不必像考试的时候那样的答题,只管从看到、闻到、喝到的色香味及茶的性格去理解它、欣赏它。

我首先说出我的心得:“我喝得很清楚,它的形象在我的口鼻眼间完整呈现,就如同泡茶师所说的,没有既有印象的干扰。” 我看看我的朋友,他点了点头说:“我现在不管它叫什么名字了,我已经清楚地认识了它,享用了它。老板,我也不问你叫什么名字了,我只要记得某年某月某日,在某人的品茗屋赏到了一款很有个性的茶。

《茶网》专栏

(645)

茶食制作与运用的研究/许玉莲

茶食制作与运用的研究

许玉莲                        会长    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

 

大纲:

摘要

绪论

本文

一.茶食在茶会的供应时段

二.茶食的味道

三.茶食的口感

四.茶食的结构

五.茶食的造型

六.茶食的烹制法

七.茶食的大小

八.茶食分量与盛放器

结论

 

 

关键字

茶食        茶汤        茶会        品茶        品茗者

摘要

泡茶师有责任要泡“好茶”,品饮好茶不会消耗我们的能量,随着茶汤在体内运送,我们有养精蓄锐之感,胃部会觉得暖和暖和,四肢觉得舒服而且手掌脚掌不冷,精神好得很,满足感会油然而生,好茶入肚不会让人产生饥饿感;所以我们说,茶席上的茶食并不是为了人们饿了充饥而存在的。

既然如此准备茶食是为了什么?我们可将茶汤会比喻成交响乐曲演奏会,各类声音的搭配是为了丰富整支曲调的层次与境界,茶食在茶汤会的作用亦属于提升香味表现的境界的一种运作,茶体最基本元素如单宁、氨基酸、咖啡因等释溶于水后将展现各种的苦度、鲜爽度、涩度、酸度、甜度等味道,品茶时安排茶食进席,是考虑它能与茶结合增加茶的美味。要是茶食的材质与口感选择错误,导致茶味道受了破坏,这茶食就不是理想的安排。

茶食的运用若只注意到口味组配,那是不够的,还应知道什么时候该吃什么时候不该吃。目前适合当茶食的食品种类倒是不少,但我们必须把这些食品改头换面以便可以用在茶席上,比如每件的份量要小到可一口吃,不要加太多调味料进去,茶食要维持新鲜质感,故此最好喝茶当天才做。如果把茶与茶食组合得像一首曲子那么完美,它是味觉的很好享受。

 

绪论

品茶时吃点心是属于茶会的一部分,点心只要制作得当,使用得法,并不会降低茶汤的欣赏价值。以泡茶、奉茶、品茶过程和茶汤饮用为主体的茶会彷如一支交响乐,那是包含多个乐章、同一时空响起的,茶点在茶会中是与茶、器皿、人、规程、环境进行集成的其一伴侣,互相激荡。我们并非因为喝茶喝到肚子饿了,才要弄些食物来填饱肚子,茶点应用的意义,是让品茗的滋味增添变化,甚至突显茶性的清苦,让喝茶更有雅趣。很多时候泡茶师会自己亲身学习做茶点,因为街上买的现成糕点不是为了茶而存在的,不易搭味,制作茶点需配合茶的特性与性味的不同。

 

本文

一.茶点在茶会的供应时段

茶食的运用若只注意到口味组配,那是不够的,还应知道什么时候该吃什么时候不该吃。品茗时不要“一口茶一口饼”不停吃,茶与茶食要有主副之分,茶食不要一直摆放在茶席上毫无节制的吃,如此就很难专心喝茶。要有应用时机的美,规划出一个有利、妥当的品尝时段,让来宾优雅投入赏用,那是多么有礼貌的事情,免得造成困惑,于不该吃时吃,该吃时又不吃,或者茶与食物相撞在同一时间奉上,或者食物的冷热口感产生差异变得不那么美味,这些都是没有预先做好准备无所适从的乱。

茶点在茶会进行前预备好了,又未供应上泡茶席前,须合理收入食盒妥善存放,不得把茶点赤身裸体摊开摆着。任由茶点从头到尾放在泡茶席,漫无节制地一口茶一口点心的习惯容易使人分神。茶点在茶会的供应时段有三种选择,即第一种在品茶前食用,是这样安排:把茶食装入食盒,盖上盖子,与筷子、茶食巾或瓷碟置放旁边小柜;茶会开始,品茗者与泡茶师行礼入座;泡茶师慢慢的把托盘拿出来,怀纸一份份置盘上,取食盒打开盖子,用筷子夹起茶食放茶食巾上,准备好所需份数,把盖子盖上与筷子一起放回原位,再双手拿起托盘,将茶食一份份呈上给品茗者,如茶食需要分成两口吃,不忍心粗暴地吃,配备一支竹签将之切开两半。大家将茶食放入口中,各自收起茶食巾纸,仔细咀嚼享用;泡茶师看到大家食用完毕,便细腻地开始泡茶。第二种是在品茶间食用,比如像举行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那个样子计划冲泡六道茶,可安排在三或四道茶后呈上茶食,食后继续泡茶品茶。第三种则是完成整个泡茶奉茶品茶过程之后,以食用茶点为压轴,然后才中场休息。

茶食的花色与份量于茶前、茶中、茶后各有不同细节,不可一视同仁,茶前点心最小最简单,茶中次之,茶后可以稍为丰富。茶前的茶食准备,要特别配接下来的好几道茶,其食物结构要酥软,不要浪费很多口水去融化,比如一片蒸红豆糕,一口地瓜泥,最好入口即化。茶间点心虽说可给多些,结构可以结实些比如纯巧克力片、炖莲子,亦要办得潇洒像路过的样子,勿让品茗者散了心以为茶会结束。茶后可用些较固体的茶食比如萝卜糕、干柿子慢咬细嚼,满口腔的香味与茶的韵味冲击成一条大合唱。所谓茶后用点心,不是指中场休息离开茶席而吃,它是归纳入茶会的其中之一程序,无论时辰、口感、份量都是属于该泡茶师不可分割的茶道风格。

 

二.茶食的味道

既然茶是主角,品茗是主调,茶食与茶汤的搭配原则应如何才能与之协奏共鸣,不会产生减弱作用呢?它们彼此之间须平衡,不能够相互冲突或压倒性地遮盖了对方,茶的苦、涩、甜、酸、鲜、老味与其他食品结合时不要被抢味,茶食与茶汤得寻求同等级的厚度,浓稠茶质配重味点心,淡薄的配轻味的;茶食味道须是甜的,不要酸、辣、咸,这几类食品会刺激口腔,削弱茶味的强度,消减味蕾对茶的灵敏度;其他带强烈奇异味道的食品切不可用。茶食应坚持只用原材料的原汁原味来调味,新鲜烹制,不应过度调味。以食材原味为主,如米浆、椰子汁、番薯、南瓜、香蕉、鸡蛋、玉米粒、芋头等都是一等一香味俱佳的材料,可以当各种糕点的配料,使茶食产生丰富层次感的变化。茶食搭配主要靠口味,而非固定食材。

 

三.茶食的口感

酥软、细绵是最好,含在口腔里品赏一番随即溶化掉的感觉,与品茶的感觉同性质,很容易相融合。茶食外皮要尽量薄、不要含有陷料,如此避免花费太多力气与唾液在一件茶食上,那会造成对抗作用。茶食不要在刚烹制好过热时上席,放室温摊凉,微温即可。不可是硬块难咀嚼之物,这类食品需要含在口腔咬很久,容易让口腔及味觉疲劳,甚至会使口腔肌肉受损,影响接下来的品茗。不可用冰冻食物,口腔会产生麻木感,不宜品茗。

 

四.茶食的结构

不必规定任何造型,惟需要设计成取拿容易的形状,以一支小竹签、一根汤匙拿到,或两根手指就可取得。或用一片叶子可包裹起来,连叶子也一起吃。有人怀疑可用手指去拿茶食吗?当然可以,参加茶会或品茗前大家先洗手就好了。

不可供应有骨头或渣滓、或需要剥壳、去外皮或贴着一张纸的食品,这些多余物造成食用者的不方便,也令茶会的进程产生很多与茶无关的繁复手续,茶会充斥着许多“遗留物品”要清理,打散喝茶的美感了。也不要提供汤水做茶食,茶食上也不要用「椰丝、葱花」类容易脱落的食品点缀,这些都会让食用者产生不安,因没办法处理或要去洗手。

 

五.茶食造型

茶食需要展现美。它的美包括外形,即造型、色泽、视觉效果是否能呈现主题所要说的话,比如针对秋天主题制作茶食,可能寓意一潭湖水或一片枫叶,它们出来的样子就不能只是一坨东西,那会很难看,要将之切成一块块有立体感的形状物,是湖水的话可能还在上面弄两圈细细的涟漪,是枫叶的话这茶食可能弄成金黄色,如此才算是精致的外形。茶食外形非得这么具象吗?不,当然也可以做得很抽象,造型需要照顾色彩与形状的美感,不能忘记也要美味。

 

六.茶食的制作法

应以蒸熟为主如:蒸糕、馒头,土豆泥,以维持原料的原味制制作茶食,来创造一种简单、纯粹滋味。也可烤白果,或使用一些干果如柿子。不用油炸物或腌制物。太油腻、过多加工导致离开食材原味太远,拿来搭配茶的话浪费了茶。

 

七.茶食的大小

拿起来可直接一口放进嘴巴,这种大小最适合,可以的话就做成这样,否则上桌前要将之切成这个大小。茶食大小适口,大大减轻茶法、茶会程序,可避免制造剩余、收拾残局及要运用很多餐具的问题。我们只是要给味蕾制造一个「二重唱、三重唱」的丰富感觉,而不是要「吃饱」的感觉,所以茶食不要大。一口咬除了食物的完整味道得以体现在口腔,它也不破坏茶食“作品”的样子,况且不留任何食物残迹在盘子上,不制造“麻烦”给吃的人。

 

八.茶食分量与盛放器:

每位品茗者应有属于自己之个人份,个人份茶食是正式、整洁、细致的做法。即不要将所有点心堆积如山般摆在一个一个大盘子像做自助餐,这种招待显得粗糙,整个茶席显得凌乱。本席茶会每一人的茶食是恰如其分的搭配着茶来食用的,所以每一份点心该上多少件也属泡茶师的精心准备,比如三或四件,可盛放在一小瓷碟一份一份送至品茗者前方;瓷碟较不便携带,可用茶食巾代替,将食品用纸裁剪成约17.5cm x 14.5cm大小,两边对齐折成双层,承受力较好。

 

结论

所谓的茶食,与茶餐饮是两回事,茶食非正餐,不以吃饱为目的,茶食纯以搭配茶味道而做,它必须能够结合茶的性质,能与茶滋味融洽相处,相辅相成达至更丰富的味蕾享受才好。

喝茶是不是可以吃东西?许多人经常问。茶界的人说不可以,他们都说懂得喝茶的人喝茶时是不吃东西的,因为它会破坏茶的味道。其实茶的味道不会这么容易被破坏或打散,茶的香味会存留在我们口腔每一细胞、盘旋上颚和喉底一段时间。故此喝茶时又要先用对的方法来喝茶:别一口气把茶吞进肚子里,要慢慢吸入茶汤,把茶汤含着于口腔内慢慢旋转,慢慢享用,使我们的身体记住那香味,记住了就不怕它会受到冲击。

 

作者曾论文发表:

(1)茶道表演的现代精神

(2)杯子质地与品茗关系之测试报告

(3)天台山茶道流布与现代茶道六点省思

(4)品茗馆的产生背景、空间规划与经营型态

(5)泡茶心法的茶道禅

(6)茶道艺术家经营的品茗馆

(7)茶道评论作家的评论范畴与效应

(8)泡茶的声音是有机音乐

(9)论品茗空间的生命力

(10)论纯茶道的觉醒

(11)泡茶技能常犯的九大迷思

(12)茶会作品.茶叶作品.茶汤作品之论述

 

  (839)

茶道、茶道艺术,美、艺术/蔡荣章/20180523

茶道、茶道艺术,美、艺术/蔡荣章/20180523

  • 喝茶(即茶道与茶道艺术)为什么要谈美与艺术

喝茶之道就是茶道,“茶道”里面包含了“茶道艺术”。

要说清楚“茶道艺术”必须说清楚“艺术”,要说清楚艺术必须说清楚“美”。

茶道之精者为茶道艺术,美之精者为艺术,如果没有把美与艺术说清楚,将无法说清楚茶道与茶道艺术。

二.美的定义

通常我们说“美”是指看了赏心悦目。事实上美有狭义与广义的解释,狭义的解释就是看起来、听起来、摸起来、想起来觉得很愉悦,如一块刨得光滑,纹理漂亮的桌面;广义的美包含了不是赏心悦目的项目,这时除了上述的那块桌面外,尚包含了已经龟裂,表面被腐蚀得斑驳点点,但有它的个性,依稀显现坚强木纹肌理的一块漂流木。

狭义的美多关注在视觉的愉悦,广义的美则扩展到触觉、听觉、嗅觉、味觉、意识等其他感官。狭义的美多限于形容具象的事物,如人体的美,广义的美则及于抽象的事物,如不知何物发出的悦耳声音。狭义的美多用于形容自然存在的事物,如风景的美,广义的美还用于形容人们创作的绘画、音乐、舞蹈等。

上面这段话隐约看到了几个重点,一是美包括了非赏心悦目的美,二是不限于看到的,还包括听到的、摸到的、喝到的等等。三是不只针对具象的事物,还包括抽象的事物。四是不只限于自然存在的美,还包括人为创作的美。五是虽说美包括了非赏心悦目之美,但终究要是正面的,让人心生恐惧、恶心者,我们就不用美这个词汇了。

美引发的愉悦情绪也是做广义的解释,包括激昂、空寂、拙、清新等。美的风景让人愉悦,狂风大浪打击着岸礁,让人兴起激昂的情绪也是一种美。草庵式茶道给人空寂的情绪也是一种美。不流畅的笔触,但充满着感情,给人“拙”的趣味,也是一种美。从未看过或听过的表现手法所画出的画、谱成的音乐,给人“清新”的感觉也是一种美。

三.艺术的定义

艺术是呈现“美”的“人为”作品,而且所呈现的美还要有一定的品质,如果显现的不够美,我们还不称它为艺术。

美是自然存在的(而且要称得上美),艺术是人们创作的,(也要有足够的美),美丽的风景是自然存在的美,画家画的一幅同样地点的风景画,如果美的浓度够高的话就是艺术。这里所说的美的浓度是包括画者的境界与思想,不能只是抄袭自然的美景(否则不是只要称的上美的风景,抄袭下来就成了艺术?)。

四.美与艺术的关系

如果把美与艺术用两个圆圈来代表, 美与艺术的二个圆圈不是部分交叉的两个圈圈,而是两个不一样大小的圆圈,小的圆圈在大的圆圈内,边缘相切,大的圈圈是“美”,小的圈圈是“艺术”。

上图之左边,两个交叉的圈圈表示只有部分是从属的关系,艺术只是呈现部分的美,还有其他的部分不是呈现美。右边,两个在内相切的圈圈,小一点的“艺术”在大一点的“美”里面,表示艺术都是在呈现美,只是呈现出特别美、且另带人性的美而已。

这是我们要强调的理念:“我们要认识美、享受美,我们要以“艺术”创造更多不是自然存在的美 。”有人说你不可能创造比自然存在的美更美的事物了,但是我们认为艺术要创造非自然存在的美,而且还要美到一定程度才可以。不要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所以不可能创造非自然存在的美(否则艺术没有存在的空间)。

五.美的被感知与传递途径

美是透过形、色、声音、香气、滋味、质感、性格、意识等媒介被人们感知的, 人们接受这些信息的管道则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意念。

我们先仅以具象的事物做例子说明上述的美被感知的媒介与传递的途径。如美丽的风景是以形与色作为媒介, 透过视觉让我们接受到,悦耳的鸟叫是以声音,透过听觉让我们接受,美的气味与滋味是透过嗅觉与味觉让我们接受,美丽的人体除了视觉的部分,还可以以质感、性格,透过触觉、意识让我们接受,放鞭炮的喜庆之美,除了形象与声音之外,是透过意念让我们接受,这意念尚包括了记忆,即使已没有了鞭炮的声影,但还是很容易意识到那种喜庆的气氛。所以我们在谈到美的时候,要把这些处在四面八方的美都包罗进来。

六.艺术对美呈现的媒介与途径

艺术可以应用线条与色彩表现美(线条与色彩是它的媒介) ,所成就的作品是绘画、雕塑、建筑等,(这是它呈现美的途径),也可以应用声音作为媒介表现声音的美,所成就的作品是音乐(还有戏剧中的一部分),也可以应用气与味的单个或两者表现气与味的美,所成就的作品是茶汤、香水、烹饪(烹饪还包括咀嚼的触感),还可以利用触感表现肌理的美,完成的作品是雕塑、壁面、人体,这时可不完全依赖触感,透过视觉也可以感悟到。艺术也可以透过想象,在绘画、音乐、戏剧、舞蹈所应用的线条、色彩、触感之外,再以意念衍生出意识方面的美,如舞台上呈现的是夜色的美,但作者想要表达的还有杳无音信的伤感。

艺术所呈现的美包括了具象的美与抽象的美,具象的美是我们认得的美,如风景的美、人体的美、鸟叫的美;抽象的美是我们不认识的线条、色彩、声音等的组合,要在我们熟悉了美的抽象语汇后才容易体会。

艺术对不赏心悦目之美的呈现是指什么呢?是指丒丑、哀伤、残忍、恶心,那怎能说是美呢?通常在写历史、做报道、举办展览时才会忠实地描述这些情景,如果艺术创作者要以这些作为题材,就要设法脱离丒丑、哀伤、残忍、恶心的情绪,让它们极为冷静、理性地呈现,变得是以“激昂”的情绪传递给“艺术作品”的观赏者。这些都是一种冷酷、凄凉的境界,属于悲剧的美。我们可能不会把这样的艺术作品一直挂在自家的客厅,但无须逃避这种艺术的存在。

七.美有没有形成的规律

自古就有很多人研究要怎样才会美,提出了比例、对称、秩序、和谐等概念。个别诠释都有道理,但是不论是自然的美,还是人为创造的艺术之美,都是多重因子的组合,而且美还不只是被解释为赏心悦目,艺术的美还强调创作,还不得抄袭自然存在的美,所以美的规律变得是可以忽略的法则。

  1. 八. 美的存在

美是独立存在于自然与艺术之中,我们找寻它们、欣赏它们时不要受到欲望、好恶、认知、社会意义等的干扰,如欣赏人体的美,不要受到性欲与社会道德的影响,否则无法找到仅凭线条、肌理、色泽构成的美。如欣赏书法的美,不要因为看不懂它在写什么而说它是涂鸦,美是无法像读书一样地认识它的。

我们要让美独立存在于自然与艺术之中,尊重它的存在,尊重它的独立性。

九.美与艺术的层次

自然存在的美与艺术创作的美都有不同的层次,有的很美,有的普通,有的不怎么样。人们认识它的能力也有层次之分,很美的美在有些人的心目中是不被认知的,不怎样的美却有很多人捧场。这是因为美的层次没有一定标准吗?不是的,是人们认知美的能力没有一定的标准。美的标准不像重量那样容易衡量,但是在经过时间、智慧的考验后会有准确评断的,这评断的方式不是第一名、第二名,而是极美、很美、普通美、不怎么美。

艺术的任务在呈现美,但如果是抄袭自然存在的美,或是创作出来的美很普通、或不怎么样美,我们不会说它是艺术。随便哼哼唱唱我们不会说那是音乐艺术,唱的人也不会被称为音乐家。没能掌握泡茶的技术,不知道茶汤的美存在于哪里,仅粗略地泡茶喝茶,我们不会说那是茶道艺术,也不会称泡茶的人为茶道艺术家。

十. 美的教育与训练

对美的认识与欣赏是可以教育与训练的,有效的方法是“比较”,把各种不同种类的美(含艺术),取其不同层次者让大家比对,一段时间后会体会出差别的。最简单的例子是把两个不同造型美感的杯子放在茶几上天天使用,一段时间后会比较出它们在造型美感上的差异。再取两个呈现不同香味效果的杯子,也是天天装水或盛茶汤饮用,一段时间后也会比较出它们在香味美感呈现能力的差异。

十一. 茶道艺术的美与艺术

“茶道艺术”是与“茶道”相对应的一个名词,将茶道之美呈现得好才被称为茶道艺术。如同美与艺术,也可以用两个圈圈来表示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下图左边相交的两个圈圈是错的,这样的茶道艺术不完全在呈现茶道的美,一定是夹杂了许多其他的外来元素(如背景音乐、插花、焚香等)。右边在圈内相切的两个圈圈才是对的,这样的茶道艺术才是在呈现茶道较高层次的美。

茶道与茶道艺术之美分散在泡茶、奉茶、茶汤之间。“泡茶”的美在泡茶的动作、茶具的材质造型与色彩、泡茶者对茶认知的程度、泡茶者与品评者对泡茶技术的理解与专注的程度、茶叶的外形与色泽(泡茶前有赏茶的时间)。

“奉茶”的美在泡茶者倒茶与分茶时的美、在奉茶时的专注、在茶杯的造型与色彩。

“茶汤”的美在茶汤的色、香、味、性,在水的品质,在杯子的材质,在泡茶的技术,在泡茶者与品茗者对茶的理解,在茶叶被泡开后展现的形态与色泽变化(品茗后有赏叶底的时间)。如果供应茶食,还包括茶食之美。

茶道的美,藉着茶的色、香、味、性、质感,藉着泡茶者的性格、境界、思想等等,透过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意识等管道,传递了愉悦、空寂、拙、清新的美。

“愉悦”是茶被喜欢的主要原因,“空寂”也是茶道常有的美感境界,因为茶汤含有先天性的苦与涩。“拙”是有些泡茶者与器物呈现的效果,“清新”则是在一种制作得很好的新茶出现时,常在茶汤中发现。泡茶的人察觉了这些美的踪迹后,将之呈现,并融入自己的境界与思想,即成就了茶道艺术。

现代茶道思想网专栏

 

  (659)

茶道的香味美学之构建/许玉莲/20180720

茶道的香味美学之构建/许玉莲/20180720

香味美学的养成离不开我们出生成长背景、饮食习惯、文化差异、经济能力及品味的熏陶,有人喜欢拿“妈妈的味道”来说明他有多喜欢那个香味,故香味也是一种感觉,不见得其他人也钟情于那“妈妈的味道”,但是当事人的意识不停地复制曾经的时光。有者从小家里不煮辣、不烹牛肉,成年独立后他们也没有好歹试试看把这些滋味追学回来,极端的根本看到本身没试过之饮食即抱怨“难吃死了难喝死了”比比皆是,皆属偏见。学习异域饮食是不容易的事情,人类直接受家庭教育影响,家里吃什么喝什么通常由主妇掌握大权,那么主妇们的饮食态度是否开放,香味要求是否细腻就会左右一整代人的饮食规范,可能直至被影响的人成熟了自主了才有勇气追求自己所嗜好的。我是成年了才开始学着吃异域的刺身、起司,品尝红酒,那时碰到的困难是:我舌头是不是有问题,为何我都不能领略这些饮品和食物之香味的美丽与愉悦,总觉得那些味道很突兀。直至有丰富经验的朋友调教后,我才发觉过去我一直抱怨起司不好吃、红酒不好喝,原来皆因我没有品尝过好品质的;拿茶来说,如果白毫乌龙喝的都是未经着涎的,如何能知道白毫乌龙真正那种透心凉的蜜香如此迷人?喝了不妥当的造假老茶从此指天发誓老茶是一件坏东西,实在也对不起老茶的风骨与自己的品味。

茶道的香味美学系统建构起来是要比其他任何饮食文化或其他艺术美学都要难得多,因大家习惯将茶道视为修行,拿泡茶场合当作处世为人的竞技场;人们在喝茶时突然间对“谁谁鞠躬较多笑容较多、哪位人士不计较茶叶的好坏”之类情形特别关注并以此来赞美对方的品德,属于情操清高兼宽宏大量之人;又云“当今社会是非混淆,善恶不分,人类面临不知如何选择的焦虑,茶道能让你找到安详与清净”,让不知情者还以为是邪教中心的广告宣言呢;茶叶做得是否完善变得无人正视,泡茶技艺是否发挥得法没人懂,在茶会里茶席上,大家只忙着“当一个好人”,焉敢提口与鼻之感官享用,提了大家就会说你低级趣味,只知道吃吃喝喝,故茶汤被荒凉已久。

我们提出现在是时候整理属于茶的茶道香味美学系统了,或许有人犹豫,我们不是已有了很多由认证机构发出的茶叶色香味标准吗?那不一样,统一化的色香味准则较适合用于监督茶叶生产线、进出口贸易之范畴,属行政工作;至于茶道艺术工作者如何发现、捕抓、创造、呈献茶道里面有关香味的面貌与美丽的事,那是茶道艺术工作者不能忽略的精神。

茶道香味美学的培养,首先要有培养自己成为杂食者的观念,所谓杂食,即他也学习欣赏音乐、画作、歌唱、舞蹈、建筑等,那么当你问他听何种音乐,他不会回答你只听古典音乐(认为较高尚)而绝对不听流行音乐(认为较低俗),他会说:只要好的音乐都听。这表示他经已摆脱音乐选择的困扰,见识日渐成熟。“杂食”在此代表各个不同层次与境界的茶,要喝遍不同地域、季节、山场、价格、制法的茶,杂食者除拥有敏锐感官与过人的记忆力,还需开放的心态与健康的体魄,并且懂得用语言或文字表达茶之美,坏茶好茶统统喝遍了,才有客观能力分辨优劣,才能开发“好好喝茶,欣赏茶汤”之美学系统。

福建《茶道》杂志专栏

 

  (792)

泡茶空间风格即泡茶师做人风格/许玉莲/20180515

泡茶空间风格即泡茶师做人风格/许玉莲/20180515

先有泡茶行为,才有空间需求,遂产生制作一个泡茶空间的意念,泡茶空间是泡茶者创作茶汤作品时想要追求更完整的品茶品质与意境的所在,只有他最清楚这里将会发生什么事,甚至,他想要让它怎么发生,由此可知品茶空间不得假手他人做,该由泡茶者来主宰。

现在说到泡茶喝茶的空间,常常指的是表面的形象,比如哪位有名气的设计师来设计、购置什么稀罕宝物摆放能让来的人一看见眼珠子都要掉下来的、或相反的尽找些破烂陈旧之物来堆砌;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泡茶空间唯一存在的理由,因为我们要用它来泡茶享受茶,如何设置茶道器物才能让泡茶喝茶得心应手运作,远比物色知名设计师或竞拍古董这些事艰难许多。

要说泡茶空间怎么做,得先说泡茶者是什么人,要说泡茶者是什么人,就要先说品茶是什么。渴了即泡壶茶喝喝,闲了即喝杯茶聊聊,觉得茶只是满足口腹之欲或是聊天的用具而已,没有意识到可将茶建立成为人生里的一个重要志趣,无泡茶空间可谈。

对泡茶、喝茶有热情,决定将每一个动作说得清清楚楚、做得明明白白,这就是有点诗意的泡茶了。这时人们将泡茶当作绘画、练琴等行为这般看待,泡茶者不再是漫不经心泡、喝饮料的人,他们沉浸在茶中磨练技艺,就像画师、琴师那样走上艺术之追求,可称他们为泡茶师,泡茶师有必要、有能力整治品茶空间,务必将泡茶推上精益求精的地步。

制作泡茶空间的大忌,是一开始就泛谈空间的风格,与空间的哲学。强调风格该有几种类型,比如:古代、现代,中式、西式,简朴、华丽;设置手法该用什么来区别,比如:五行观念、排列阵法、颜色、季节、服装;空间的长短方圆代表着什么哲理什么人生智慧;最普遍的当然是焚香、挂画、插花全部要挨着摆在一块,如此才显得很有学问的样子。此种种说词使人们的思维变得狭隘、刻板,同时局限住社会对泡茶空间的鉴赏力与接受力的成长,导致目前泡茶者必须尽其所能将品茶空间维持着一贯的讨好大众的模式而已,也就是一直很“美”很“哲理”。泡茶空间一直被过于简化了,以为只要用钱把专家请来或购买昂贵器物,就可以迅速让自己从无到有,但泡茶空间应属于泡茶者的一个内在空间。

泡茶空间的制作,是泡茶师长期锻炼泡茶喝茶的“创作”,从茶、水、器、法的运用,扩大范围到茶席的运用,再扩张到空间的运用,泡茶师需要罩住的品茶气场越来越大。如果罩得住,而且类似的“茶汤作品欣赏会”举办了很多场,每一场参与品茗的都有不同的人,表示这位泡茶师创作了很多“茶汤作品”,就像画师创作了很多“画”作品,琴师累积了很多次的“演奏”作品。他的泡茶功夫就从技术层面晋入艺术层面,经过无数次面对那么多茶、器、水、品茗者、空间的反应,有所领悟后,他认为这样做那样做,这样摆那样放,取何物舍何器,才可让“泡茶”达至更好意境,茶汤更好喝,泡茶空间于是就瓜熟蒂落般产生。

泡茶空间的风格,就是泡茶师的人生风格。除此,无它了。

福建《茶道》杂志专栏

 

  (566)

泡茶的规格化/蔡荣章/20180209

泡茶的规格化/蔡荣章/20180209

“为什么不给大家一个泡茶的标准方法,免得大家去摸索,如多大的壶、放多少的茶叶、冲入多少温度的热水、浸泡多少时间,然后可以得出标准的茶汤?” 于是大约在2005年,“一泡装”的茶叶出现了,研发的人以当时通用的盖碗为冲泡器,生产8克一包的茶叶,后来又有人为茶壶生产了10克、12克的包装。这种一泡装的茶是使用原片茶,而且是可以冲泡数次的量,这跟使用细碎状的茶,只准备冲泡一次的“小茶包”不一样。

一泡装茶叶的出现,养成了大家以固定的茶量、固定的冲泡器、固定的时间来泡茶,到了后来,即使不是使用一泡装的茶叶,也要称一称茶量才放心泡茶。这种称重量的泡茶方法可以把茶泡好吗?只能大约地把茶泡成,无法泡得很精致。为什么呢?因为茶叶除了重量以外,还有茶叶的老嫩、茶叶的细碎程度、茶叶的发酵、揉捻、焙火、陈放等之不同,都影响到所需的水温与浸泡的时间。除了茶量与水温的问题,还有冲泡器的容量与材质需要选定。

每人使用的茶器容量与茶叶品质无法一致,是泡茶标准化很难实施的地方。走到哪里就要泡茶到哪里,遇到的壶具多是不一样的款式与大小,所以不能有一定的公式可以使用,除非随身携带自己的壶具。遇到的茶叶也不会一致,而且变化大于壶具。你说我可以携带自己的茶叶,但是罐子上部与罐子下部的茶叶粗细可能不一样,携带一泡装的茶叶出门,即使是同一批茶,每一包的粗细也会因被挤压的程度而有所差异。至于每一批茶的品质掌控就更困难了。

视泡茶器的大小配以适当的茶叶用量,就是所谓的茶水比例,这是泡茶的第一个要素,依茶叶的品质特色,如粗细、老嫩、发酵、揉捻、焙火、陈化等决定水温的高低以及浸泡的时间,这是泡茶的第二个要素。固定使用一把壶、固定使用一定的茶叶重量,是解决了茶水比的问题,但是茶叶的品质判断得要靠自己学术与经验的累积。如果茶叶能由厂商百分之百地掌控在固定的标准之下,那是可以使用公式化的泡茶方式。但是壶的大小与茶叶的重量容易解决,茶叶的品质难得固定在一个标淮上。

自动泡茶机就是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茶水比例固定在一个标准上没有问题,温度也可以在茶包上标示,剩下的就是茶叶品质的掌控,泡茶机的生产者会要求搭配使用厂商供应的茶包就是这个原因。

但是泡茶喝茶的乐趣在于拿到一把壶、拿到一罐茶叶、有一把煮水器,只要壶茶水够好,他就可以泡出很到位的茶汤。他还会看茶泡茶,修改茶水比例、水温、浸泡时间,藉此促使茶叶的各种成分依需要的比例溶出,把茶的特性完美表现。这才叫做茶汤作品的创作、茶道艺术的呈现。

使用自动泡茶机的人也可以在仔细分析茶况后,从事时间、温度的微调,也可以自行改变茶叶的用量,这样就是加进去了人为机动性的判断,使茶汤提升到更高的精致度。至于浸泡桶的材质、煮水的燃料,自动泡茶机是比较不容易让使用者随心所欲的。泡茶用水通常可以自行选用。但是要如此的一一要求,又回归到不是公式化、自动化的泡茶方式了。

福建《茶道》杂志专栏

 

  (583)

爱茶享茶比知茶重要/蔡荣章/20180113

爱茶享茶比知茶重要/蔡荣章/20180113

这是由12位有志于茶叶创业的年轻人,在高校进行一年学习的特约班所举办的茶会。这次茶会设了九个茶席,由12位同学中的9位担任泡茶,其他3位负责行政工作。

茶会的主题在介绍九种茶,每个茶席泡一种。就茶会的特质而言,如果是专心品赏“茶汤作品”的茶会,是要求不讲话的,无论泡茶者还是品茗者都要专心于泡茶、奉茶、以及喝茶,要求要把“泡茶、奉茶、喝茶”当作是一件艺术作品,泡茶者在呈现,品茗者在品赏,泡茶者不要给予太多的解说,品茗者也不要有太多的交谈。但是这一次茶会不是专心品赏“茶汤作品”,是在介绍九种茶的茶会,所以同学们安排在泡完四道茶后开始介绍自己所冲泡的茶。

就茶的欣赏上,泡完四道茶后才开始解说,是比一面泡茶一面讲解一面讨论要好,但还是会引导大家往:这是什么茶?生长在哪里?价格如何?等方面去想,这时喝茶会变得只是为了求得这些答案。这样的喝茶不是纯粹欣赏茶汤,不是直接切入茶的本身去品赏。有什么不好吗?你会问,知道了是什么茶?生长在哪里?是多少价位的?不是更容易品赏吗?不是的,这时不是以“探索”的方式来欣赏茶,不是“直接切入茶的本身”去品赏,只是在赞同已知的资讯而已。例如我爱死了一幅画,但是一点相关的资料都没有,谁画的?画的名称是什么?值多少钱?一点都不知道,这就是直接切入画的本身去欣赏,是以探索的方式来欣赏。这样的欣赏画比起知道了这幅画是梵高画的、画的名称叫“自画像”、市场的价格一亿元,然后才欣赏了起来、赞叹不已,当然是前者的享受程度高,而且一定是懂得画的人。

喝茶普及化以后,茶叶将走上专业拼配,特意强调单一品种、单一山头将变得不实际。普及化以后的“茶名”,也只是这款茶的代称而已,不具太多的意义,而且都是泛泛大类别的称呼,比如只知道现在喝的是闽红或云南普洱,精细描述的名称如“野生白茶”会逐渐降低对品饮者的重要性。产地也会变得不明确,价格亦如此,这边1000元买的可能是那一边2000元的茶,所有对这一款茶的描述可能在下一批茶都派不上用场。这时只有泡茶者与品茗者具备直接欣赏茶叶的能力才能不受茶叶名称、产地、价格的限制。培养消费者对茶的品赏能力,才是让茶叶持续发展的方法。

茶会的举办有各种不同的目的,如:要教导大家懂得茶懂得如何泡茶、要推销某款茶叶、要好好的欣赏一壶茶,前两种目的的茶会是要说话的,尽量的讲解与讨论,后面欣赏性的茶会就要让品茗者有足够的时间去体会享用。现在我们参加的茶会大多是讲话很多的茶会,静静喝茶的茶会不多。为什么呢?不能完全解释为大家不懂得茶不懂得泡茶,所以要大事宣导,而是大家怕被别人说是不懂茶、不懂泡茶,所以忙着“告知”与“求知”而忘掉了最重要的“享用”。大家懂得如何享用茶才是茶产业与茶文化发展的道路,我们不要把喝茶“知识化”了,懂得很多茶的知识却不爱茶、不懂得享用茶。我曾细细观察,发现常喝茶的人、被称为茶人的人并不见得很享受喝茶,而是以被称赞为懂得茶懂得泡茶自豪。当一位消费者只羡慕茶界的人谈茶文化谈得口沫横飞,但是自己却不觉得茶有什么好喝,茶文化与茶产业是很难发展的。

福建《茶道》月刊专栏

  (617)

小壶茶法学习课程是这样安排的/蔡荣章

小壶茶法学习课程是这样安排的/蔡荣章

《茶网》专栏/20190511

假设有三天的时间,每天八小时,要学得完整的小壶茶法,课程要如何安排?所谓完整,就是能有条不紊地泡一壶茶,提供70分以上的茶汤,供已知人数的品茗者饮用。这一壶茶是要冲泡3~6次的,其中还包括赏茶、赏叶底、茶食供应、品水。全程泡茶之中,还要将泡茶、奉茶、喝茶的美与艺术性呈现出来。

每天的八小时分成上下午各四小时,每半天再分成两个教学单元。第一天上午的第一个单元讲解“泡茶的基本元素”,让大家体认不同硬度的水在口腔内的感受,让大家体认95℃、85℃、75℃、65℃四种水温蒸汽外冒的情况,将六种蓬松跟紧结程度不一的茶,秤好同样的重量,装入六个同样大小的样品罐内,让大家体认同样重量时要放入多少的茶叶,拿六把不同烧结程度的陶、瓷茶壶,让大家体认烧结程度的差异。

第一天上午的第二单元讲“基本动作的练习”。先让大家了解全套泡茶用具包括哪些,分成主茶器、辅茶器、备水器、储茶器四大区块来说明。其间从一片空白的桌面,将一件一件的器物摆放上去,并示范拿起、使用、与放置的方法。最后是有秩序地收拾,并交由下一组人练习。

第一天下午的第一单元讲解“泡茶基本原理”,从水质、水温、茶水比例、浸泡时间、冲泡器等五个方面说明与泡茶的关系。讲解水质时,扼要介绍家庭与店面的水处理法。

第一天下午的第二单元讲解“小壶茶法30则”。30则分别包含在30个泡茶、奉茶、喝茶的过程之中,老师一面示范,一面说明操作要领与如此操作的道理。这时虽然备有茶叶、热水、品茗者以方便讲解,但不实际进行泡茶奉茶喝茶。

第二天上午的第一单元是“看茶识茶”,准备八种茶样放在一个盘子上让大家比较。老师就茶青的老嫩、枝叶连理的情形、发酵的程度、萎凋的轻重、揉捻的状况、焙火的轻重、叶型的大小、整碎的情形等加以说明。引导大家留意这些要素对泡茶时水温、用量、浸泡时间的影响。

第二天上午的第二单元是“基本泡茶程序演练”。分组练习,每组一套完整的茶具与四周空白的环境。第一组练习时,老师一面讲解,同学一面操作,老师留意每个人的动作,并加以必要的调整。第二组以后,老师只提示每一动作的名称,不再做细部的说明。同学依老师的口令进行,不得超越进度。

第二天下午的第一单元讲解“浸泡时间的掌控”。从泡茶的内外在因素、茶叶的水可溶物多寡、水可溶物溶出的速度等24种因素,分析茶叶冲泡时,如何拿捏浸泡的时间,并求出一壶茶五道茶汤的浸泡时间曲线。

第三天上午的第一单元,讲解“茶汤色、香、味、性的欣赏”,从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彩度切入,分析发酵、焙火、揉捻在茶汤色香味性上产生的效用。方便泡茶时水温、用量、时间的掌控,也利于茶汤稠度、强度、调和度的欣赏。

第三天上午的第二单元进行“个人茶汤作品比较”,每组围成一个圆圈泡茶,每人泡茶三道,每道泡茶四杯,以顺时钟方向将三杯奉给左邻三位同学,一杯留给自己。这样每人就会有四杯茶喝,三杯是来自右边三位同学泡的茶,一杯是自己泡的茶。比较一下同样的茶,在同样的用水、同样的环境之下,会得出怎样不同的效果,体会泡茶技术的重要性。

第三天下午的第一单元进行“茶道艺术‘美’的呈现”。分成数组,每人呈现自己的茶道艺术,将泡茶、奉茶、喝茶之美呈现出来,将茶汤作品表现得是自己的最好。没泡茶的同学则分组成为品茗者,从旁欣赏泡茶者的茶道艺术。

第三天下午的第二单元进行“全套泡茶过程的演练”。前面几次的泡茶练习都只进行到干茶与茶汤的欣赏,这次增加茶食供应、品赏泡茶用水、欣赏冲泡过的叶底。这三个过程与以前练习过的茶叶欣赏、数道茶汤品饮,构成了全部的茶道艺术呈现。在“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举办时,总是这样全部呈现的。

 

  (679)

泡茶者应坐在茶店泡茶席的主位/蔡荣章/20171005

泡茶者应坐在茶店泡茶席的主位/蔡荣章/20171005

“服务业要以客为尊,泡茶席的主位当然要给客人坐,而且茶店的泡茶是让客人试茶,客人满意了才会买茶。”

因此茶叶店经常把泡茶桌最主要的位置留给客人,泡茶的位置安排在泡茶桌不重要的一侧,甚至另外安排一个小桌子泡茶。这样的格局告诉我们,泡茶不是一件什么了不起的工作。

这种状况与办公室接待客人的泡茶不一样,办公室接待客人的主要目的是商谈,泡茶者是基于提供一杯茶给一起商谈的人。讲究的场合才会安排专人现场泡茶,否者把茶泡好端进来便罢。

但是茶叶店的“茶”与“泡茶”是主角,他们应该登上主要的舞台,要把泡茶桌最主要的地方留给茶来炫耀自己、留给泡茶的人来展现茶汤的美。(这不就是茶叶店最重要的任务吗?)

老板自己泡茶卖茶就不一样了,会让自己坐上泡茶桌最主要的位置(我们看到市面上的状况是如此),他们应该是深切了解其中的道理,当不只是考虑到老板应该有的位置吧?我们希望他能把所有的泡茶桌都改成这样,让店里泡茶的人坐上最主要的位置。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四,第一,大家对“茶”是件“作品”的概念不过深刻,所以没有慎重其事地把茶搬到舞台的正中央。茶叶店对自己的茶都很重视没错,但话题少针对茶的本身,总是谈了许多茶的故事。这样做的结果让大家忽略了“茶”这件“作品”, 没有细细去欣赏,去准备冲泡它、品赏它。

第二,大家对“泡茶艺术”是呈现茶叶作品必须的手段,而且是把茶叶作品变成可以让我们享用的必须过程不过深刻。这个过程的好坏影响了茶叶的价值,决定了客人要不要购买。要把泡茶的人放在最好的位置上才容易让客人感受到这盒茶叶是要受到这样尊贵对待的。

第三,能坐上泡茶桌主要位子来呈现泡茶艺术的员工不易雇得。这点不能全怪老板,人力市场还没有储备足够的这种人才,不懂茶、不会泡茶的人,放上泡茶桌的主要位子也不适合。

第四,现在时髦茶叶卖场受到现在时髦茶馆的影响,把泡茶桌的主要位置都让给了客人。事实上,卖茶店的茶桌设置要与茶馆有所不同,茶馆的主要任务是让客人自己泡茶,卖茶店的主要任务是让工作人员泡茶给客人试饮。卖茶店的茶桌设计要把主要的位置留给泡茶的人。

茶叶店雇用懂茶、会泡茶的人坐在最主要的位置介绍茶、泡茶,将茶道艺术完整地呈现给客人,客人看了以后会将它们带回去应用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其他的人看了,同样会再传播出去。

茶文化复兴是起于对茶叶的尊敬,人们承认、尊重茶叶是一件作品、茶汤是一件作品,整个泡茶喝茶的过程是一项艺术行为。如果人们看到的是坐在一个角落的人泡茶,像仆人般地送一杯茶给客人喝,即使说了许多茶的珍惜故事,人们还只是对茶这件农产品珍惜、讲究泡茶技术地把它泡来喝而已。

说是茶产业的发展也好、茶道艺术的建构也好,要从人们天天看见的地方做起。泡茶的人坐在泡茶桌的主要位置,骄傲地呈现她的泡茶、奉茶、品茶,无论是在茶叶卖场的泡茶桌、有泡茶师为客人泡茶的品茗馆,还是自家的客厅上。

《茶道》月刊专栏

 

  (826)

茶道的道是指泡茶奉茶喝茶的道/蔡荣章/20181125/现代茶道思想专栏

茶道的道是指泡茶奉茶喝茶的道/蔡荣章/20181125/现代茶道思想专栏

喝茶,尤其是正经八百地谈到茶道,一般人总要从各流派的哲学思想说起,进一步还要从清、和、静、敬等逐字解析,结论总是说茶道与这些哲学思想是相通的。这些道德观念被视为是茶道的基本精神,也是泡茶奉茶喝茶时必须依循的规范。谈“茶道”者若不及于这些领域,就会被讥为只是皮毛,或被质疑:只是泡茶奉茶喝茶谁不会,哪还用得着费劲地动用到“道”字?

事实上,茶道只是指泡茶奉茶喝茶之道,不是“茶”外还加了一层必须修炼与遵守的“道”。泡茶奉茶喝茶之道包括种茶、制茶、识茶、泡茶、评茶、与赏茶等的知识、技术、功夫,与以之作为媒介,呈现泡茶奉茶喝茶的美与艺术。这已足以撑起茶道这栋大厦,不需要特别依附在其他的建筑物上。

有一天为了“茶会举办”的课程,由同学举办的一场12个人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大家围坐在排成四方形的桌旁,桌子一边是茶道艺术家的泡茶位置,另外三边是12位品茗者的座位。一壶茶要供应好13位品茗者是不容易的,这位初任茶道艺术家的同学一下子反应不过来,虽然使用了一把450cc的大型壶,分茶时仍然短少了两杯的汤量。大家都为这个状况紧张着,泡茶师笃定地端起奉茶盘,将奉茶盘呈放在第一位客人面前,意指要以传递的方式奉茶,大家依序自行从奉茶盘上端起杯子,第一位品茗者看到空杯子正对着自己,毫不犹豫地端了起来放在自己面前,然后将奉茶盘移放到下一位品茗者。第二位品茗者面对的杯子不是完全没有茶汤,只是少少的不到半杯,虽然这一杯不完全面对着自己,他也很有教养的模样端起了那一杯。大家端过了茶汤,奉茶盘送回到泡茶师的面前,泡茶师端起了最后留给他的一杯,示意大家一起喝茶。这时我特别看了前面两位同学一眼,他俩依然很自然地端起杯子喝了茶。

我叹了一口气,好有教养的一群同学!但是我们说茶道的主体是茶,茶道艺术的最终作品是茶汤,为什么最重要的茶汤作品不见了还那么淡定呢,泡茶者不试图补救(他可以再泡个半壶,补满最后两杯,若还有多余,又不想留到下一道使用,可以在其他杯子上补上一点的),品茗者也要装出一副有茶喝的样子?我知道师长曾教我们要包容,要牺牲小我,让场面变得不尴尬,泡茶者也打从心底地认为茶道的仪式性比有没有茶喝更重要。

我们强调,茶道是以茶为主体,所谓的茶道就是泡茶奉茶喝茶的道,茶道是以技术为底盘,以艺术为车身的一部车子,道德是让车子走的道路(茶道、音乐、绘画等都是车子,都可以走在每条道路上)。

回顾30年前,有次茶道界某流派的家元来访,我们举办了一场小型的茶会接待他与他的秘书,会场采取分离式的座位,也就是泡茶席与品茗席是分开来的。大家看完泡茶师的泡茶,泡茶师端起了奉茶盘出来奉茶。奉茶盘上第一排的中间一杯是准备奉给家元的,泡茶师把这杯往前挪了一点点。就在这个时候,一只苍蝇在奉茶盘上盘旋了一圈,就停在了要奉给家元的那一杯的杯口上。泡茶师惊吓了一下,赶走苍蝇,迟疑了一阵子,继续将奉茶盘往家元面前送。家元看了泡茶师一眼,笑了笑,用手指了指那个杯子,意思是:要我喝这一杯吗?泡茶师一时不知道怎么应对,旁边的人提醒了他:先把那杯挪开。他领悟了过来,将那一杯移到奉茶盘内侧的边角去,另外挪一杯出来,奉给家元。回座位后,泡茶师将那一杯移放到侧柜上,然后转正身子,向大家行了一礼,请大家喝茶,他就用眼睛陪着品茗者。随后泡茶师补了一只新杯子给自己,准备第二道以后使用。

泡茶要适时解决茶道上发生的问题,不是将仪式与道德放在第一位,放着主轴上应该完成的泡茶、奉茶、茶汤的欣赏与品饮不顾,泡茶、奉茶、茶汤的完美呈现与大家喝得很愉快才是茶道。 (1109)

从蔡荣章的四十年看他的《茶道入门三篇》(修订版)/文/许玉莲

从蔡荣章的四十年看他的《茶道入门三篇》(修订版)/文/许玉莲

 

蔡荣章先生《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一书修订新版,旧版于2006年出版,旧版之雏形、纲目部分源自1984年出版的《现代茶艺》,《现代茶艺》一书的内容则是蔡先生于1980年至1983年间在报章撰写专栏以及在《茶艺》月刊撰写评论整理而得的结集。当时发表的这些文稿皆来自蔡先生自1980年起在陆羽茶艺中心授课所用的教材或上课时所说过的观念(当时属现代茶文化复兴初期,很多观念正在整理,蔡先生有一些是先写后说,有一些是先说后写,也有部分来不及写的,学生依照他的口述做记录),那是一段对泡茶喝茶的状貌重新检视、用当代人的话说当代人的想法的时期。蔡先生所说所写皆跳脱既有框架,将茶道学习直接指向茶道最核心课题“如何泡好一壶茶”,并坐言起行实践起来。1981年创设“泡茶专用无线电水壶”,同年创立“小壶茶法”,1982年创设“泡茶专用茶车”,1983年创办泡茶师检定考试制度。根据这些实践所构造出来的茶道体系自此横空出世,在36年前是超前的,放在今天也是先进的。‘

这一套茶道体系在当时开风气之先的思考有:什么是泡茶?需讲求精准地把茶泡好,故反反复复从多个角度细述茶法。要在哪里泡茶?泡茶应设专门的空间来进行,故茶车的设计格局严谨、器物皆备。如何泡茶?泡茶应一丝不苟地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完成,故有小壶茶法24则。喝茶时的做法?品茗应有欣赏境界、茶味需要用文字表达、品茶也需品水。谁来做这些事情?应有泡茶师,故此创立泡茶师检定考试制度。为何而作?所以产生了泡茶师箴言——“泡好茶是茶人体能之训练,茶道追求之途径,茶境感悟之本体”,这份箴言成为当代的茶道价值观,从此时代翻新了一页。

它的翻新,包括重新注解茶叶是如何诞生的,因只有懂得茶之后,人们才能爱泡茶、喝茶。蔡先生用日常说话语气、用尊重常识的态度述说萎凋、发酵、杀青、揉捻种种工艺的定义,令读者不必死背书就能明白。他的讲解是整个的语言与腔调的翻新,是人对茶的生命关注点的翻新,他提出:茶青采下后要不要马上下锅(对晾青与萎凋进行分析)、如何让茶固定在我们希望的状况下(对发酵进行分析)等等具有强烈启发性的问题,让读者自己思考,然后恍然大悟。蔡先生整理的茶叶各种类,其做法如:“轻萎凋轻发酵”“中萎凋中发酵”“重萎凋重发酵”“重萎凋轻发酵”“重萎凋全发酵”等等,让读者一下子明白过来,制茶的真实情况是要灵活机动应付的,它是一个不断在变化中追求不变的历程,每个制茶者都要克服气候与环境的挑战,好维持他一贯要的茶叶风格。这种非教条式的制茶原理突破一般教科书的僵硬生涩感,读来满嘴生香,非常享受,而且,这些道理明白了就不会再忘记。

 

《茶道入门三篇》(修订版)资料:

作者:蔡荣章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7-08-01

ISBN:9787101126075

 

 

  (843)

20180724蔡荣章在茶科所透过小壶茶法传递茶道信息

活动报道

蔡荣章在茶科所透过小壶茶法传递茶道信息

2018.7.24上午,蔡荣章在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四届茶艺师资班41位同学讲授半天的“小壶茶法” 。除在前一天泡茶原理课上请许玉莲老师做过小壶茶法的示范外,本次课由同学每六个人一组上台实践,每组搭配三位同学与蔡荣章老师担任品茗者。

同学报到之前就已被通知要携带自己的茶具,因此同学们在这一堂课就可以相互观摩大家准备的茶具、每个人泡茶的方法以及茶汤的表现(茶叶由主办单位统一供应)。老师在每一组泡完茶后,给予重点的讲评。

老师特别询问了同学:大家看到的是他们在泡茶,还是他们穿了什么衣服?大家有没有觉得他们桌上缺少了什么装饰,诸如配乐、插花、焚香等?结果大家回答:没有关注到他们穿的衣服,不觉得桌上还需要配乐、插花、焚香,有茶具,有人认真地创作茶汤也就够了。

这正是老师在这一堂课上所要传递的茶道信息。

 

  (1238)

20180724蔡荣章在茶科所讲述“泡茶原理”

活动报道

蔡荣章在茶科所讲述“泡茶原理”

2018.7.24上午,蔡荣章在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四届茶艺师资班41位同学讲授半天的“泡茶原理”,述说了下列的课程纲要:

1.评鉴泡茶法与品饮泡茶法

1.1不是因为用具的不同

1.2是因为目的性的不同

2.泡茶五要素

2.1水质

2.2水温

2.3茶水比例

2.4浸泡时间

2.5冲泡器

3.影响浸泡时间的因素

3.1影响浸泡时间的外在因素

3.1.1茶量

3.1.2水温

3.1.3水质

3.1.4冲泡器材质

3.1.5倒干程度

3.1.6每泡间隔时间

3.1.7前一泡的浓度

3.2影响浸泡时间的内在因素

3.2.1水可溶物溶出速度

3.2.1.1茶叶完整度

3.2.1.2枝叶连理情形

3.2.1.3叶形大小

3.2.1.4芽型或叶型

3.2.1.5茶青成熟度

3.2.1.6外形紧结度

3.2.1.7条索紧结度

3.2.1.8发酵程度

3.2.1.9萎凋程度

3.2.1.10揉捻程度

3.2.1.11焙火程度

3.2.1.12陈化程度

3.2.1.13入仓情形

3.2.1.14虫咬情形

3.2.2水可溶物多寡

3.2.2.1茶青质量

3.2.2.2发酵程度

3.2.2.3焙火程度

4.茶的欣赏

4.1色

4.1.1色相

4.1.2明度

4.1.3彩度

4.1.4清澈度

4.2香

4.2.1香型

4.2.2强度

4.2.3持续度

4.2.4香性

4.3味

4.3.1稠度

4.3.2强度

4.3.3调和度

4.3.4茶性

5.车轮式泡茶练习法

5.1练习法

5.2计分法

5.3练习功效

 

下半段时间,蔡荣章教授以“小壶茶法30则”为例,由许玉莲老师示范,讲解了“如何泡好一壶茶”:

1.设席  端出主茶器(含茶罐)

2.备水  备煮水壶的水

3.(温壶)  若非避免降低水温,省略

4.备茶  拨茶入荷

5.识茶  泡茶者识茶

6.赏茶  品茗者赏茶

7.(温盅) 若非避免降低汤温,省略

8.置茶

9.(烫杯) 若非避免降低汤温,省略

10.(备品水壶的水)、泡茶  若省略品水,则省略

备品水壶的水

11.计时

12.倒茶  倒茶入盅

13.(备杯) 若省略烫杯,则省略备杯

14.分茶  分茶入杯

15.端杯奉茶

16.品饮

17.泡第二道茶

18.持盅奉茶

19.品饮

20.(品水)  可省略

21.泡第三道茶

22.持盅奉茶

23.品饮

24.(品茶食) 可省略

25.泡第四道茶

26.品饮

27.赏叶底  赏完叶底,收下叶底盘,即是结束茶会

28.清理  若使用原茶具继续泡茶,或欲在茶席上表现清理茶具之法,则继续此步骤,否则待茶会结束后,送进料理室

29.还杯  客人将杯子送回

30.结束  送走客人,泡茶者回座,回顾茶会,收拾泡茶席,将主茶器送回料理室

 

课堂上蔡荣章特别解释了温壶、温盅、烫杯等可以省略的项目,并强调奉茶时要由品茗者从奉茶盘上端取杯子、茶会结束时要由品茗者将杯子送回泡茶席的奉茶盘上。

 

  (1050)

坐垫与防潮布的尺寸 /蔡荣章/20180416/现代茶道思想网

现代茶道思想网创建人:蔡荣章.许玉莲

坐垫与防潮布的尺寸

蔡荣章/20180416/现代茶道思想网

 

 

一.无我茶会坐垫的尺寸

。补充《无我茶会—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第054条(p.74)

无我茶会鼓励席地而坐, 为让泡茶者席地而坐时较为舒服,一块可以折成四折的坐垫是必需的;坐垫折成四折是为收纳方便,摊开后的尺寸以60×50cm较为适当。

 

二.无我茶会防潮布的尺寸

。补充《无我茶会—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第055条(p.75)

防潮布是预防地上潮湿或有泥沙。使用时是先铺防潮布,再在防潮布上铺设坐垫、茶具、茶具袋等,脱下的鞋子则放在防潮布的外面。

防潮布以能保护到坐垫、茶具、茶具袋为原则,不能太大,否则占用太大的地方,而且人员走动时容易踏着、绊到。适当的尺寸为130×80cm,以不超过个人在无我茶会上可使用的范围160×80cm为宜。

在防潮布上放置茶具时是先将坐垫放于防潮布的左下角,然后脱下鞋子,坐上坐垫摆放其他的茶具,茶具袋是放在自己的右侧。

防潮布可省略,当场地并无潮湿或泥沙,直接铺坐垫即可。

  1. 三. 座位的中心点在哪里

铺设防潮布时先预估“坐垫前缘的中间”会在哪里,让这一点对准号码牌,然后将号码牌取下,铺上防潮布。这样坐定后每个人的位置就会在预期的队形上。

 

 

 

 

 

  (1120)

许玉莲教授于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开讲座“茶道文化与茶汤品赏”

许玉莲教授于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开讲座“茶道文化与茶汤品赏”

报道:现代茶道思想编辑部

20180306

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许玉莲女士,亦是 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于2018年-3月-6日,下午时间2:30,在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授课,以“茶道文化与茶汤品赏”为主题,在安溪茶学院(校区)安200-1举行。

其课程内容大纲包括:

1.茶文化就是泡茶奉茶喝茶的文化

2.茶道艺术就是泡茶、奉茶、喝茶的艺术

3.茶道艺术以茶汤为灵魂

4.茶汤有什么好喝的

5.茶文化如何呈现

  1. 茶会的举办

(一)无我茶会

(二)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