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茶艺

茶道、茶道艺术,美、艺术/蔡荣章/20180523

茶道、茶道艺术,美、艺术/蔡荣章/20180523

  • 喝茶(即茶道与茶道艺术)为什么要谈美与艺术

喝茶之道就是茶道,“茶道”里面包含了“茶道艺术”。

要说清楚“茶道艺术”必须说清楚“艺术”,要说清楚艺术必须说清楚“美”。

茶道之精者为茶道艺术,美之精者为艺术,如果没有把美与艺术说清楚,将无法说清楚茶道与茶道艺术。

二.美的定义

通常我们说“美”是指看了赏心悦目。事实上美有狭义与广义的解释,狭义的解释就是看起来、听起来、摸起来、想起来觉得很愉悦,如一块刨得光滑,纹理漂亮的桌面;广义的美包含了不是赏心悦目的项目,这时除了上述的那块桌面外,尚包含了已经龟裂,表面被腐蚀得斑驳点点,但有它的个性,依稀显现坚强木纹肌理的一块漂流木。

狭义的美多关注在视觉的愉悦,广义的美则扩展到触觉、听觉、嗅觉、味觉、意识等其他感官。狭义的美多限于形容具象的事物,如人体的美,广义的美则及于抽象的事物,如不知何物发出的悦耳声音。狭义的美多用于形容自然存在的事物,如风景的美,广义的美还用于形容人们创作的绘画、音乐、舞蹈等。

上面这段话隐约看到了几个重点,一是美包括了非赏心悦目的美,二是不限于看到的,还包括听到的、摸到的、喝到的等等。三是不只针对具象的事物,还包括抽象的事物。四是不只限于自然存在的美,还包括人为创作的美。五是虽说美包括了非赏心悦目之美,但终究要是正面的,让人心生恐惧、恶心者,我们就不用美这个词汇了。

美引发的愉悦情绪也是做广义的解释,包括激昂、空寂、拙、清新等。美的风景让人愉悦,狂风大浪打击着岸礁,让人兴起激昂的情绪也是一种美。草庵式茶道给人空寂的情绪也是一种美。不流畅的笔触,但充满着感情,给人“拙”的趣味,也是一种美。从未看过或听过的表现手法所画出的画、谱成的音乐,给人“清新”的感觉也是一种美。

三.艺术的定义

艺术是呈现“美”的“人为”作品,而且所呈现的美还要有一定的品质,如果显现的不够美,我们还不称它为艺术。

美是自然存在的(而且要称得上美),艺术是人们创作的,(也要有足够的美),美丽的风景是自然存在的美,画家画的一幅同样地点的风景画,如果美的浓度够高的话就是艺术。这里所说的美的浓度是包括画者的境界与思想,不能只是抄袭自然的美景(否则不是只要称的上美的风景,抄袭下来就成了艺术?)。

四.美与艺术的关系

如果把美与艺术用两个圆圈来代表, 美与艺术的二个圆圈不是部分交叉的两个圈圈,而是两个不一样大小的圆圈,小的圆圈在大的圆圈内,边缘相切,大的圈圈是“美”,小的圈圈是“艺术”。

上图之左边,两个交叉的圈圈表示只有部分是从属的关系,艺术只是呈现部分的美,还有其他的部分不是呈现美。右边,两个在内相切的圈圈,小一点的“艺术”在大一点的“美”里面,表示艺术都是在呈现美,只是呈现出特别美、且另带人性的美而已。

这是我们要强调的理念:“我们要认识美、享受美,我们要以“艺术”创造更多不是自然存在的美 。”有人说你不可能创造比自然存在的美更美的事物了,但是我们认为艺术要创造非自然存在的美,而且还要美到一定程度才可以。不要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所以不可能创造非自然存在的美(否则艺术没有存在的空间)。

五.美的被感知与传递途径

美是透过形、色、声音、香气、滋味、质感、性格、意识等媒介被人们感知的, 人们接受这些信息的管道则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意念。

我们先仅以具象的事物做例子说明上述的美被感知的媒介与传递的途径。如美丽的风景是以形与色作为媒介, 透过视觉让我们接受到,悦耳的鸟叫是以声音,透过听觉让我们接受,美的气味与滋味是透过嗅觉与味觉让我们接受,美丽的人体除了视觉的部分,还可以以质感、性格,透过触觉、意识让我们接受,放鞭炮的喜庆之美,除了形象与声音之外,是透过意念让我们接受,这意念尚包括了记忆,即使已没有了鞭炮的声影,但还是很容易意识到那种喜庆的气氛。所以我们在谈到美的时候,要把这些处在四面八方的美都包罗进来。

六.艺术对美呈现的媒介与途径

艺术可以应用线条与色彩表现美(线条与色彩是它的媒介) ,所成就的作品是绘画、雕塑、建筑等,(这是它呈现美的途径),也可以应用声音作为媒介表现声音的美,所成就的作品是音乐(还有戏剧中的一部分),也可以应用气与味的单个或两者表现气与味的美,所成就的作品是茶汤、香水、烹饪(烹饪还包括咀嚼的触感),还可以利用触感表现肌理的美,完成的作品是雕塑、壁面、人体,这时可不完全依赖触感,透过视觉也可以感悟到。艺术也可以透过想象,在绘画、音乐、戏剧、舞蹈所应用的线条、色彩、触感之外,再以意念衍生出意识方面的美,如舞台上呈现的是夜色的美,但作者想要表达的还有杳无音信的伤感。

艺术所呈现的美包括了具象的美与抽象的美,具象的美是我们认得的美,如风景的美、人体的美、鸟叫的美;抽象的美是我们不认识的线条、色彩、声音等的组合,要在我们熟悉了美的抽象语汇后才容易体会。

艺术对不赏心悦目之美的呈现是指什么呢?是指丒丑、哀伤、残忍、恶心,那怎能说是美呢?通常在写历史、做报道、举办展览时才会忠实地描述这些情景,如果艺术创作者要以这些作为题材,就要设法脱离丒丑、哀伤、残忍、恶心的情绪,让它们极为冷静、理性地呈现,变得是以“激昂”的情绪传递给“艺术作品”的观赏者。这些都是一种冷酷、凄凉的境界,属于悲剧的美。我们可能不会把这样的艺术作品一直挂在自家的客厅,但无须逃避这种艺术的存在。

七.美有没有形成的规律

自古就有很多人研究要怎样才会美,提出了比例、对称、秩序、和谐等概念。个别诠释都有道理,但是不论是自然的美,还是人为创造的艺术之美,都是多重因子的组合,而且美还不只是被解释为赏心悦目,艺术的美还强调创作,还不得抄袭自然存在的美,所以美的规律变得是可以忽略的法则。

  1. 八. 美的存在

美是独立存在于自然与艺术之中,我们找寻它们、欣赏它们时不要受到欲望、好恶、认知、社会意义等的干扰,如欣赏人体的美,不要受到性欲与社会道德的影响,否则无法找到仅凭线条、肌理、色泽构成的美。如欣赏书法的美,不要因为看不懂它在写什么而说它是涂鸦,美是无法像读书一样地认识它的。

我们要让美独立存在于自然与艺术之中,尊重它的存在,尊重它的独立性。

九.美与艺术的层次

自然存在的美与艺术创作的美都有不同的层次,有的很美,有的普通,有的不怎么样。人们认识它的能力也有层次之分,很美的美在有些人的心目中是不被认知的,不怎样的美却有很多人捧场。这是因为美的层次没有一定标准吗?不是的,是人们认知美的能力没有一定的标准。美的标准不像重量那样容易衡量,但是在经过时间、智慧的考验后会有准确评断的,这评断的方式不是第一名、第二名,而是极美、很美、普通美、不怎么美。

艺术的任务在呈现美,但如果是抄袭自然存在的美,或是创作出来的美很普通、或不怎么样美,我们不会说它是艺术。随便哼哼唱唱我们不会说那是音乐艺术,唱的人也不会被称为音乐家。没能掌握泡茶的技术,不知道茶汤的美存在于哪里,仅粗略地泡茶喝茶,我们不会说那是茶道艺术,也不会称泡茶的人为茶道艺术家。

十. 美的教育与训练

对美的认识与欣赏是可以教育与训练的,有效的方法是“比较”,把各种不同种类的美(含艺术),取其不同层次者让大家比对,一段时间后会体会出差别的。最简单的例子是把两个不同造型美感的杯子放在茶几上天天使用,一段时间后会比较出它们在造型美感上的差异。再取两个呈现不同香味效果的杯子,也是天天装水或盛茶汤饮用,一段时间后也会比较出它们在香味美感呈现能力的差异。

十一. 茶道艺术的美与艺术

“茶道艺术”是与“茶道”相对应的一个名词,将茶道之美呈现得好才被称为茶道艺术。如同美与艺术,也可以用两个圈圈来表示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下图左边相交的两个圈圈是错的,这样的茶道艺术不完全在呈现茶道的美,一定是夹杂了许多其他的外来元素(如背景音乐、插花、焚香等)。右边在圈内相切的两个圈圈才是对的,这样的茶道艺术才是在呈现茶道较高层次的美。

茶道与茶道艺术之美分散在泡茶、奉茶、茶汤之间。“泡茶”的美在泡茶的动作、茶具的材质造型与色彩、泡茶者对茶认知的程度、泡茶者与品评者对泡茶技术的理解与专注的程度、茶叶的外形与色泽(泡茶前有赏茶的时间)。

“奉茶”的美在泡茶者倒茶与分茶时的美、在奉茶时的专注、在茶杯的造型与色彩。

“茶汤”的美在茶汤的色、香、味、性,在水的品质,在杯子的材质,在泡茶的技术,在泡茶者与品茗者对茶的理解,在茶叶被泡开后展现的形态与色泽变化(品茗后有赏叶底的时间)。如果供应茶食,还包括茶食之美。

茶道的美,藉着茶的色、香、味、性、质感,藉着泡茶者的性格、境界、思想等等,透过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意识等管道,传递了愉悦、空寂、拙、清新的美。

“愉悦”是茶被喜欢的主要原因,“空寂”也是茶道常有的美感境界,因为茶汤含有先天性的苦与涩。“拙”是有些泡茶者与器物呈现的效果,“清新”则是在一种制作得很好的新茶出现时,常在茶汤中发现。泡茶的人察觉了这些美的踪迹后,将之呈现,并融入自己的境界与思想,即成就了茶道艺术。

现代茶道思想网专栏

 

  (659)

爱茶享茶比知茶重要/蔡荣章/20180113

爱茶享茶比知茶重要/蔡荣章/20180113

这是由12位有志于茶叶创业的年轻人,在高校进行一年学习的特约班所举办的茶会。这次茶会设了九个茶席,由12位同学中的9位担任泡茶,其他3位负责行政工作。

茶会的主题在介绍九种茶,每个茶席泡一种。就茶会的特质而言,如果是专心品赏“茶汤作品”的茶会,是要求不讲话的,无论泡茶者还是品茗者都要专心于泡茶、奉茶、以及喝茶,要求要把“泡茶、奉茶、喝茶”当作是一件艺术作品,泡茶者在呈现,品茗者在品赏,泡茶者不要给予太多的解说,品茗者也不要有太多的交谈。但是这一次茶会不是专心品赏“茶汤作品”,是在介绍九种茶的茶会,所以同学们安排在泡完四道茶后开始介绍自己所冲泡的茶。

就茶的欣赏上,泡完四道茶后才开始解说,是比一面泡茶一面讲解一面讨论要好,但还是会引导大家往:这是什么茶?生长在哪里?价格如何?等方面去想,这时喝茶会变得只是为了求得这些答案。这样的喝茶不是纯粹欣赏茶汤,不是直接切入茶的本身去品赏。有什么不好吗?你会问,知道了是什么茶?生长在哪里?是多少价位的?不是更容易品赏吗?不是的,这时不是以“探索”的方式来欣赏茶,不是“直接切入茶的本身”去品赏,只是在赞同已知的资讯而已。例如我爱死了一幅画,但是一点相关的资料都没有,谁画的?画的名称是什么?值多少钱?一点都不知道,这就是直接切入画的本身去欣赏,是以探索的方式来欣赏。这样的欣赏画比起知道了这幅画是梵高画的、画的名称叫“自画像”、市场的价格一亿元,然后才欣赏了起来、赞叹不已,当然是前者的享受程度高,而且一定是懂得画的人。

喝茶普及化以后,茶叶将走上专业拼配,特意强调单一品种、单一山头将变得不实际。普及化以后的“茶名”,也只是这款茶的代称而已,不具太多的意义,而且都是泛泛大类别的称呼,比如只知道现在喝的是闽红或云南普洱,精细描述的名称如“野生白茶”会逐渐降低对品饮者的重要性。产地也会变得不明确,价格亦如此,这边1000元买的可能是那一边2000元的茶,所有对这一款茶的描述可能在下一批茶都派不上用场。这时只有泡茶者与品茗者具备直接欣赏茶叶的能力才能不受茶叶名称、产地、价格的限制。培养消费者对茶的品赏能力,才是让茶叶持续发展的方法。

茶会的举办有各种不同的目的,如:要教导大家懂得茶懂得如何泡茶、要推销某款茶叶、要好好的欣赏一壶茶,前两种目的的茶会是要说话的,尽量的讲解与讨论,后面欣赏性的茶会就要让品茗者有足够的时间去体会享用。现在我们参加的茶会大多是讲话很多的茶会,静静喝茶的茶会不多。为什么呢?不能完全解释为大家不懂得茶不懂得泡茶,所以要大事宣导,而是大家怕被别人说是不懂茶、不懂泡茶,所以忙着“告知”与“求知”而忘掉了最重要的“享用”。大家懂得如何享用茶才是茶产业与茶文化发展的道路,我们不要把喝茶“知识化”了,懂得很多茶的知识却不爱茶、不懂得享用茶。我曾细细观察,发现常喝茶的人、被称为茶人的人并不见得很享受喝茶,而是以被称赞为懂得茶懂得泡茶自豪。当一位消费者只羡慕茶界的人谈茶文化谈得口沫横飞,但是自己却不觉得茶有什么好喝,茶文化与茶产业是很难发展的。

福建《茶道》月刊专栏

  (617)

蔡荣章茶道讲座/中国茶叶学会 第五届茶艺师资培训班

蔡荣章茶道讲座

主办:中国茶叶学会 第五届茶艺师资培训班

课程纲要:

2019/6/29周六8:30-12:00

泡茶原理/小壶茶法原理/小壶茶法示范

蔡荣章教授/示范许玉莲老师

  1. 泡茶五要素
  2. 影响茶叶浸泡时间的24因素
  3. 小壶茶法30则
  4. 小壶茶法示范

 

2019/6/30周日8:30-12:00

无我茶会

蔡荣章教授/示范许玉莲老师

  1. 无我茶会七大特殊做法与七大精神
  2. 无我茶会参会者应准备事项
  3. 无我茶会主办者应准备事项
  4. 无我茶会示范

 

2019/6/30周日13:30-16:30

小壶茶法练习

蔡荣章教授. 许玉莲老师

  1. 小壶茶法茶具观摩
  2. 小壶茶法分组练习
  3. 小壶茶法动作与茶汤讲评

 

2019/7/1周一8:30-12:00

现代茶道思想

蔡荣章教授

  1. 纯茶道的理念
  2. 茶汤色、香、味、性的欣赏
  3. 茶道艺术是口鼻的艺术

 

2019/7/1周一17:30-19:30

无我茶会(模拟)

蔡荣章教授. 许玉莲老师

  1. 无我茶会茶具观摩
  2. 无我茶会程序演练
  3. 无我茶会意境体会

 

  (793)

茶道之美总目录/蔡荣章/20180606

茶道之美总目录/蔡荣章/20180606

茶道之美总目录/蔡荣章/20180606

1.茶道之美的呈现类型

1.1.愉悦

1.2.空寂

1.3.拙

1.4.清新

2.茶道之美被欣赏的途径

2.1.视觉

2.2.嗅觉

2.3.味觉

2.4.触觉

2.5.意识

3.茶道之美的传播媒介

3.1.茶叶的形

3.2.茶叶的色

3.3.茶叶的质感

3.4.茶汤的色

3.5.茶汤的香

3.6.茶汤的味(含茶性)

3.7.泡茶席的形与色

3.8.泡茶者与品茗者的性格、境界、思想

4.茶道之美的踪迹

4.1.泡茶阶段

4.1.1.赏茶之美

4.1.2.泡茶席之美

4.1.3.茶器外形色泽之美

4.1.4.茶器功能之美

4.1.5.泡茶动作之美

4.1.6.专注与默契之美

4.1.7.泡茶者与品茗者的性格、境界、思想之美

4.2.奉茶阶段

4.2.1.倒茶与分茶之美

4.2.2.敬谨之美

4.2.3.茶杯之美

4.2.4.泡茶者与品茗者的性格、境界、思想之美

4.3.茶汤阶段

4.3.1.汤色之美

4.3.2.香气之美

4.3.3.滋味之美

4.3.4.泡茶用水之美

4.3.5.茶器质地之美

4.3.6.泡茶技术之美

4.3.7.茶食之美

4.3.8.叶底之美

4.3.9.结束之美

茶道之美总目录(含细目)

1.茶道之美的呈现类型

1.1.愉悦

1.2.空寂

1.3.拙

1.4.清新

2.茶道之美被欣赏的途径

2.1.视觉

2.2.嗅觉

2.3.味觉

2.4.触觉

2.5.意识

3.茶道之美的传播媒介

3.1.茶叶的形

3.2.茶叶的色

3.3.茶叶的质感

3.4.茶汤的色

3.5.茶汤的香

3.6.茶汤的味(含茶性)

3.7.泡茶席的形与色

3.8.泡茶者与品茗者的性格、境界、思想

4.茶道之美的踪迹

4.1.泡茶阶段

4.1.1.赏茶之美

4.1.1.1.芽型或叶型

4.1.1.2.茶青成熟度

4.1.1.3.叶形大小

4.1.1.4.枝叶连理状况

4.1.1.5.茶叶完整度

4.1.1.6.条索紧结度

4.1.1.7.外形紧结度

4.1.1.8.发酵程度

4.1.1.9.萎凋程度

4.1.1.10.揉捻程度

4.1.1.11.焙火程度

4.1.1.12.陈化状况

4.1.1.13.入仓情形

4.1.1.14.虫咬情形

4.1.2.泡茶席之美

4.1.2.1.整体结构之线条与色彩

4.1.2.2.茶席个性

4.1.2.3.泡茶、奉茶、喝茶之功能

4.1.3.茶器外形色泽之美

4.1.3.1.各类茶器之整合

4.1.3.2.主茶器之美

4.1.3.3.辅茶器之美

4.1.3.4.备水器之美

4.1.3.5.储茶器之美

4.1.4.茶器功能之美

4.1.4.1.好提

4.1.4.2.能断水

4.1.4.3.出水顺畅

4.1.4.4.滤渣功能

4.1.5.泡茶动作之美

4.1.5.1.熟知泡茶原理

4.1.5.2.熟悉泡茶动作

4.1.5.3.审美能力

4.1.6.专注与默契之美

4.1.6.1.心在茶上

4.1.6.2.品茗者也将心放在茶上

4.1.7.泡茶者与品茗者的性格、境界、思想之美

4.2.奉茶阶段

4.2.1.倒茶与分茶之美

4.2.1.1.倒茶姿势与快慢

4.2.1.2.倒茶入盅或直接分茶入杯

4.2.2.敬谨之美

4.2.2.1.奉茶者奉茶方式与心境

4.2.2.2.汤温的掌控

4.2.2.3.品茗者承接态度与心境

4.2.2.4.持杯方式

4.2.2.5.喝茶方式

4.2.3.茶杯之美

4.2.3.1.造型、色泽、质感与奉茶者之体形、性格

4.2.3.2.杯内颜色与茶汤

4.2.3.3.杯子之品饮功能

4.2.4.泡茶者与品茗者的性格、境界、思想之美

4.3.茶汤阶段

4.3.1.汤色之美

4.3.1.1.颜色(色相)

4.3.1.2.明度

4.3.1.3.饱和度

4.3.1.4.清澈度

4.3.2.香气之美

4.3.2.1.香型

4.3.2.2.强度

4.3.2.3.持续度

4.3.2.4.香性

4.3.3.滋味之美

4.3.3.1.稠度

4.3.3.2.强度

4.3.3.3.调和度

4.3.3.4.茶性

4.3.4.泡茶用水之美

4.3.4.1.纯度

4.3.4.2.硬度

4.3.4.3.水温

4.3.4.4.活性

4.3.4.5.水源

4.3.4.6.容器

4.3.4.7.煮水器

4.3.4.8.燃料

4.3.5.茶器质地之美

4.3.5.1.煮水器与泡茶器

4.3.5.2.材质

4.3.6.泡茶技术之美

4.3.6.1.茶汤浓度

4.3.6.2.茶汤成分之组配

4.3.6.3.茶水比例

4.3.6.4.个别茶性之掌控

4.3.7.茶食之美

4.3.7.1.外形、色泽、香气、滋味

4.3.7.2.与茶汤之搭配

4.3.7.3.与茶会之搭配

4.3.7.4.供应与食用之法

4.3.8.叶底之美

4.3.8.1.采青状况

4.3.8.2.叶身厚薄

4.3.8.3.茶树品种

4.3.8.4.叶片破损状况

4.3.8.5.初制状况

4.3.8.6.拼配状况

4.3.9.结束之美

4.3.9.1.收尾

4.3.9.2.收杯

4.3.9.3.品茗者与泡茶者之离席 (958)

无我茶会的真面目/文/蔡荣章/20180215

无我茶会的真面目/文/蔡荣章/20180215

 

有人说参加无我茶会很安宁,有人说参加无我茶会很高兴。觉得安宁者大概是因为无我茶会很有秩序,没有迟到早退的,不需要担心坐在哪里,不要担心要怎么对待自己的上司与好友,只要把茶泡好端出去奉茶就是了。觉得高兴者大概是因为泡茶的地方景色宜人,或是整个茶会过程毫无挂碍,只要依程序与几个简单的规则进行即可。自己把茶泡得很好,很神气地端出去给别人喝,也喝了别人泡得很好的茶。

但有人说,无我茶会参加个几次就够了,还不是那几个动作?这样的人只想知道无我茶会是怎样进行的、道理在哪里,他不会享受茶会的精神与美感的。这种人对泡茶喝茶亦是如此,只要知道如何泡茶、如何评鉴就够了,他不耐烦天天与茶为伍,也不会觉得纯喝茶有什么乐趣,他感兴趣的是表演给别人看。他不理解无我茶会就是泡茶、奉茶、喝茶的聚会,他不理解泡茶奉茶喝茶就是茶道艺术的创作、也是茶道艺术呈现的方式。

如果是任务所需举办无我茶会,举办完松了一口气,顺利成功时会很快慰,差错不断时会很懊恼。如果是为参加一次茶事活动而参加无法茶会,茶会过程都依无我茶会的精神进行,应该是愉快的,如果只是为活动而活动,掺杂了许多社交上必须完成的任务,主办的人与参加的人极力炫耀自己的才华与功劳,那就难免减弱了无我茶会的可爱性。

但是总要有人出面举办,不管是例行公事还是兴之所至。无我茶会依附的是极其简单的行政事务,如报到处不要搬桌椅,一纸“公告事项”包含了行程与工作分配,不必另行通知,目的在让主办单位与参加的人都觉得轻松愉快。如果还是觉得辛苦,就要回过头来检查无我茶会的精神与举办要领是否掌握得当。

看清楚无我茶会的真面目,它是轻松愉快的,而且以泡茶、奉茶、喝茶为主干,是相当纯净的茶之聚会。有时为了是一件表列的活动,还是要牢牢抓住它可爱的本质。

蔡荣章现代茶道思想网专栏20180215

 

  (1150)

许玉莲简介

許玉蓮簡介

許玉蓮簡介

許玉蓮

現任:「許玉蓮茶道院」 院長、北京茶道思想科學技術院榮譽院長、漳州科技學院.茶文化系客座副教授、浙江農林大學人文茶文化學院客座教授、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委員會委員、中國茶葉學會海外聯絡站(吉隆坡)負責人、中國社科院工經所茶產業發展研究中心推選評為「中華茶文化傳播優秀工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茶葉審評師資班」培訓師、安溪鐵觀音女茶師非遺傳習所專家導師、嶺南茶藝沖泡程式與技藝規範全國團體標準起草人之一、馬來西亞國際茶文化協會榮譽理事。

 

現任:           

2017~今,許玉蓮茶道院, 院長。

2009~今,福建《茶道》雜誌,茶道專欄作家。

2011~今,http://contemporaryteathinker.com 「現代茶道思想網」創建人兼主筆。

2012~今,漳州科技學院.茶文化系,客座副教授。

2013~今,漳州科技學院.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2015~今,浙江農林大學人文.茶文化學院,客座教授。

2017~今,中國茶道新生活研究所顧問兼茶道新生活特聘講師。

2019~今,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委員會,委員。

2020~今,中國茶葉學會海外聯絡站負責人。

2020~今,馬來西亞國際茶文化協會,榮譽理事。

經歷:           

1992~1999馬來西亞紫藤文化企業集團.茶館事業部主任。

2000~2016馬來西亞紫藤文化企業集團.茶藝學習中心主任。

2013~今,馬來西亞茶道研究會The Way of Tea Research Institute of Malaysia , 會長。

2013,第四十七屆陸羽泡茶師檢定考試評委。

2015,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與中國茶葉學會主辦的「茶藝師資培訓班」特約講師,講授「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的舉辦」以及「老茶的沖泡與欣賞」,一共五届。

2018~今,無我茶會指導老師資格培訓與認證授權點負責人。

2018~今,泡茶師檢定考試培訓與認證授權點負責人。

2018,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特約講師,講授「茶道文化與茶湯品賞」,「無我茶會」以及「小壺茶法」。

2019,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及中國茶葉學會「第二屆茶葉審評師資班」培訓師。

榮譽:

2014,首屆「中華優秀茶教師」推選活動中,被評為「中華茶文化傳播優秀工作者」(中國社科院工經所茶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辦)。

出版品:       

(1)《約會中國茶A Passage To Chinese Tea》中英雙語版1999年/紫藤文化集團

(2)《喝茶慢》正體版2000年/紫藤文化集團

(3)《茶人的第三隻眼》簡體字版2012年/紫藤文化集團

(4)《茶鐸八音-茶文化復興之聲》正體版2013年/臺灣商務印書館

(5)《茶鐸八音-茶文化復興之聲》簡體字版2014年/ 中國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6)《我就要讓這世界香》簡體字版2015年/中國北京中華書局

(7)《喝茶慢》簡體字版2016年/ 中國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8)《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合著.簡體字版2016年/ 中國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9)《純茶道》合著.簡體字版2021年/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榮譽:

2015,《我就要讓這世界香》,在2015中國茶行業年度會上,入選了「2015茶媒推薦閱讀十大茶書榜單」

2016,《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與蔡榮章合著,在2016中國茶行業年度會上,入選了「2016茶媒推薦閱讀十大茶書榜單」

2021,《純茶道》與蔡榮章合著,在2019中國茶行業年度會上,入選了「2019茶媒推薦閱讀十大茶書榜單」

發表論文:   

(1)2011.5.30 《茶道表演的現代精神》~「第十三屆國際無我茶會暨茶文化節」研討會論文集

(2)2011.11.15 《杯子質地與品茗關系之測試報告》~中國.中韓 「年度茶文化學術研討會–茶具」論文集

(3)2012.5.16 《天臺山茶道流布與現代茶道六點省思》~中國浙江省天臺縣 「天臺山茶文化尋根探源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4)2012.11.11《品茗館的產生背景、空間規劃與經營型態》~韓國.中韓 「年度茶文化學術研討會–茶席」論文集

(5)2013.09.28《泡茶心法的茶道禪》~中國 「2013中華山水茶道文化節-東溫泉」論文集

(6)2013.10.14《茶道藝術家經營的品茗館》~韓國 「第十三屆國際無我茶會學術大會」論文集

(7)2014.08.09《茶道評論作家的評論範疇與效應》~中國.韓國 「第三屆國際茶文化年度研討會」論文集

(8)2014.12.12《泡茶的聲音是有機音樂》~中國.韓國 「第四屆國際茶文化年度研討會」論文集

(9)2015.04.08《論品茗空間的生命力》~中國.韓國 「第五屆國際茶文化年度研討會」論文集

(10)2016.10.18《論純茶道的覺醒》~中國.開封「第十四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

(11)2016.11.10《泡茶技能常犯的九大迷思》~中國.韓國 「第六屆國際茶文化年度研討會」論文集

(12)2017.10.27《茶葉作品.茶湯作品.茶會作品》第十六屆國際無我茶會論文集

(13)2017.11.23《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創作記》~中國.韓國第七屆國際茶文化年度研討會論文集

(14)2018.03.25《茶食製作與運用的研究》~中國.韓國第八屆國際茶文化年度研討會論文集

(15)2019.10.15《馬來西亞茶文化教育的進程》第二屆國際茶學教育論壇. 福建漳州科技學院

(16)2019.10.15《以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為例的茶湯作品市場發展之研究》中國.韓國第九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

(17)2019.10.20《論茶道精神養成的基本觀念》第十七屆國際無我茶會/世界茶文化精神暨「一帶一路」安溪茶產業發展論壇

(18)2021.10《論無我茶會歌的誕生與其社會功能影響》由中國漳州科技學院與韓國國際Tea Club共同主辦的「國際茶文化研討會」

曾為下列機構擔任特約茶藝顧問以及茶道講師:           

馬來西亞中華獨立中學.華文學會

馬來西亞循人獨立中學.華文學會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學會

馬來西亞尊孔獨立中學.文史學會

馬來西亞國民大學分校宿舍村.華文學會

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Malaysia

汶萊中華文藝聯合會

International Women』s Association Kuala Lumpur吉隆坡國際婦女協會

The Japanese Women』s Association日本大使館婦女協會

Korean Women』s Association韓國大使館婦女協會

Malaysian Culture Group馬來西亞國際人士文化團體

The Rotary Club of Kelana Jaya扶輪社慈善俱樂部

Tunku Abdul Rahman University拉曼大學

New Era University新紀元大學

Sekolah Menengah Kebangsaan Puterijaya

Garden International School國際學校

Sekolah islam Adni國際學校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Kuala Lumpur (ISKL) 國際學校

Sri Garden Kuala Lumpur School國際學校

elc International School國際學校

许玉莲

SSY_7434

许玉莲茶

3广州许玉莲茶道课程

许玉莲茶道艺术

下图: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旗

%e9%a9%ac%e6%9d%a5%e8%a5%bf%e4%ba%9a%e8%8c%b6%e9%81%93%e7%a0%94%e7%a9%b6%e4%bc%9a

下图:聘书、证书

%e8%ae%b8%e7%8e%89%e8%8e%b2%e7%a0%94%e7%a9%b6%e5%91%981

%e8%ae%b8%e7%8e%89%e8%8e%b2%e5%89%af%e6%95%99%e6%8e%88

%e8%ae%b8%e7%8e%89%e8%8e%b2%e6%95%99%e6%8e%882

%e8%ae%b8%e7%8e%89%e8%8e%b2%e8%ae%b2%e5%b8%884

%e8%ae%b8%e7%8e%89%e8%8e%b2%e7%8e%b0%e4%bb%a3%e8%8c%b6%e9%81%93%e6%80%9d%e6%83%b3

%e8%ae%b81%e3%80%8a%e7%ba%a6%e4%bc%9a%e4%b8%ad%e5%9b%bd%e8%8c%b6%e3%80%8b%e7%b9%81%e4%bd%93%e7%89%88

%e8%ae%b82%e3%80%8a%e5%96%9d%e8%8c%b6%e6%85%a2%e3%80%8b%e7%b9%81%e4%bd%93%e7%89%88

%e8%ae%b83%e3%80%8a%e8%8c%b6%e4%ba%ba%e7%9a%84%e7%ac%ac%e4%b8%89%e9%9a%bb%e7%9c%bc%e3%80%8b%e7%ae%80%e4%bd%93%e7%89%88

%e8%ae%b84%e3%80%8a%e8%8c%b6%e9%93%8e%e5%85%ab%e9%9f%b3-%e8%8c%b6%e6%96%87%e5%8c%96%e5%be%a9%e5%85%b4%e4%b9%8b%e5%a3%b0%e3%80%8b%e7%b9%81%e4%bd%93%e7%89%88

%e8%ae%b85%e3%80%8a%e8%8c%b6%e9%93%8e%e5%85%ab%e9%9f%b3-%e8%8c%b6%e6%96%87%e5%8c%96%e5%be%a9%e5%85%b4%e4%b9%8b%e5%a3%b0%e3%80%8b%e7%ae%80%e4%bd%93%e7%89%88

%e8%ae%b86%e3%80%8a%e6%88%91%e5%b0%b1%e8%a6%81%e8%ae%a9%e8%bf%99%e4%b8%96%e7%95%8c%e9%a6%99%e3%80%8b%e7%ae%80%e4%bd%93%e7%89%88

喝茶慢许玉莲

%e8%ae%b88%e3%80%8a%e8%8c%b6%e9%81%93%e8%89%ba%e6%9c%af%e5%ae%b6%e8%8c%b6%e6%b1%a4%e4%bd%9c%e5%93%81%e6%ac%a3%e8%b5%8f%e4%bc%9a%e3%80%8b%e7%ae%80%e4%bd%93%e7%89%88

%e8%ae%b8%e7%8e%89%e8%8e%b2%e8%ae%ba%e6%96%87

%ef%bc%881%ef%bc%89%e8%ae%b8%e8%8c%b6%e9%81%93%e8%a1%a8%e6%bc%94%e7%9a%84%e7%8e%b0%e4%bb%a3%e7%b2%be%e7%a5%9e2011-5-30-%e5%8f%b0%e5%8c%97%e3%80%8c%e7%ac%ac%e5%8d%81%e4%b8%89

%ef%bc%882%ef%bc%89%e6%9d%af%e5%ad%90%e8%b4%a8%e5%9c%b0%e4%b8%8e%e5%93%81%e8%8c%97%e5%85%b3%e7%b3%bb%e4%b9%8b%e6%b5%8b%e8%af%95%e6%8a%a5%e5%91%8a2011-11-15-%e4%b8%ad%e5%9b%bd

%ef%bc%883%ef%bc%89%e8%ae%b8%e5%a4%a9%e5%8f%b0%e5%b1%b1%e8%8c%b6%e9%81%93%e6%b5%81%e5%b8%83%e4%b8%8e%e7%8e%b0%e4%bb%a3%e8%8c%b6%e9%81%93%e5%85%ad%e7%82%b9%e7%9c%81%e6%80%9d2012-5-16

%ef%bc%884%ef%bc%89%e8%ae%b8%e5%93%81%e8%8c%97%e9%a6%86%e7%9a%84%e4%ba%a7%e7%94%9f%e8%83%8c%e6%99%af%e3%80%81%e7%a9%ba%e9%97%b4%e8%a7%84%e5%88%92%e4%b8%8e%e7%bb%8f%e8%90%a5%e5%9e%8b%e6%80%81

%ef%bc%885%ef%bc%89%e8%ae%b8%e6%b3%a1%e8%8c%b6%e5%bf%83%e6%b3%95%e7%9a%84%e8%8c%b6%e9%81%93%e7%a6%852013-09-28%e4%b8%ad%e5%9b%bd-%e3%80%8c2013%e4%b8%ad%e5%8d%8e%e5%b1%b1%e6%b0%b4

%ef%bc%886%ef%bc%89%e8%ae%b8%e8%8c%b6%e9%81%93%e8%89%ba%e6%9c%af%e5%ae%b6%e7%bb%8f%e8%90%a5%e7%9a%84%e5%93%81%e8%8c%97%e9%a6%862013-10-14%e9%9f%a9%e5%9b%bd-%e3%80%8c%e7%ac%ac

%ef%bc%887%ef%bc%89%e8%ae%b8%e8%8c%b6%e9%81%93%e8%af%84%e8%ae%ba%e4%bd%9c%e5%ae%b6%e7%9a%84%e8%af%84%e8%ae%ba%e8%8c%83%e7%95%b4%e4%b8%8e%e6%95%88%e5%ba%942014-08-09%e4%b8%ad

%ef%bc%888%ef%bc%89%e6%b3%a1%e8%8c%b6%e7%9a%84%e5%a3%b0%e9%9f%b3%e6%98%af%e6%9c%89%e6%9c%ba%e9%9f%b3%e4%b9%902014-12-12%e4%b8%ad%e5%9b%bd-%e9%9f%a9%e5%9b%bd-%e3%80%8c%e7%ac%ac

%ef%bc%889%ef%bc%89%e8%ae%ba%e5%93%81%e8%8c%97%e7%a9%ba%e9%97%b4%e7%9a%84%e7%94%9f%e5%91%bd%e5%8a%9b2015-04-08%e4%b8%ad%e5%9b%bd-%e9%9f%a9%e5%9b%bd-%e3%80%8c%e7%ac%ac%e4%ba%94

%ef%bc%8810%ef%bc%89%e8%ae%ba%e7%ba%af%e8%8c%b6%e9%81%93%e7%9a%84%e8%a7%89%e9%86%922016-10-18%e4%b8%ad%e5%9b%bd-%e5%bc%80%e5%b0%81%e3%80%8c%e7%ac%ac%e5%8d%81%e5%9b%9b%e5%b1%8a

%ef%bc%8811%ef%bc%89%e6%b3%a1%e8%8c%b6%e6%8a%80%e8%83%bd%e5%b8%b8%e7%8a%af%e7%9a%84%e4%b9%9d%e5%a4%a7%e8%bf%b7%e6%80%9d2016-11-10%e4%b8%ad%e5%9b%bd-%e9%9f%a9%e5%9b%bd-%e3%80%8c

下图:2012.11.11~在韩国「年度茶文化学术研讨会–茶席」发表论文“品茗馆的产生背景、空间规划与经营型态”

许玉莲品茗馆

下图:2014.08.09~于中国.韩国 「第三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发表论文“茶道评论作家的评论范畴与效应”

许玉莲 论文

下图:20141212,在韩国“年度茶文化研讨会”发表论文“论泡茶的声音是有机音乐”。

许玉莲茶乐研讨

下图:20150405,在福建漳州科技学院讲课。

许玉莲副教授

下图:20150407,在福建漳州科技学院发表论文“论品茗空间的生命力”。

下图:2015-05-21,在浙江农林大学讲课: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举办与意义。并受聘于中国浙江农林大学 人文.茶文化学院为客座教授,由农林大学.茶与茶文化学科负责人苏祝成教授授予聘书。

下图:2015-05-23,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学会首届茶艺师资培训班:老茶的欣赏与冲泡。

下图:2015-09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学会首届茶艺师资培训班: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许玉莲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下图:2015,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讲课:认识茶类与泡茶原理

许玉莲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

下图:2015.马来西亚国民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Malaysia讲课:茶叶识别和如何泡茶

许玉莲National University of Malaysia

下图: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学会-茶艺课程。

%e7%b4%ab%e8%97%a4%e6%96%b0%e5%8a%a0%e5%9d%a1%e5%8d%97%e6%b4%8b%e7%90%86%e5%b7%a5%e5%a4%a7%e5%ad%a6%e4%b8%ad%e6%96%87%e5%ad%a6%e4%bc%9a%e5%9f%ba%e7%a1%80%e7%8f%ad2

下图:2016“第十四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在中国开封举行,受邀发言,题目:纯茶道。

%e8%ae%b8%e7%8e%89%e8%8e%b214%e5%b1%8a%e8%8c%b6%e6%96%87%e5%8c%96

许玉莲 HOOI YOKE LIEN

Kuala Lumpur.Malaysia

Current Position:

200007~Head . Tea Art Learning Center , Purple Cane Holdings Sdn.Bhd. Malaysia.

Resume:

1992 ~1997Head .Tea House , Purple Cane Holdings Sdn.Bhd. Malaysia.

2005 ~Tea Art Consultant . Chong Hwa Chinese society, Kuala Lumpur, Malaysia.

2006 ~Tea Art Consultant . Tsun Jin High SchoolL ,chinese society, Kuala Lumpur,Malaysia.

2006~Tea Art Consultant . Lecturer .Tzu Chi University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re ,Kuala Lumpur,Malaysia.

200909 ~Tea Art Consultant . Lecturer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Chinese Society,Singapore.

201102 ~Tea Art Consultant . Confucian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K.L. Malaysia.

201102 ~Tea Art Consultant . Lecturer .Kolej Tun Syed Nasir,Universiti Kebangsaan Malaysia.

2013.04.09~ Visiting Associate Professor , Dept. of Tea Culture ,Zhanghou Science and Technlogy College , Fujian , China.

2013.09.07~中国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20120617~《现代茶思想contemporaryteathinker2011》茶网http://contemporaryteathinker.com   ,editor。

Published Works:

(1)1999.06《约会中国茶A Passage to Chinese tea》writer,co-editor. Purple Cane Holdings Sdn.Bhd. Malaysia.  ISBN983-99488-0-6

(2)2000.04 《喝茶慢Slow Tea》writer. Purple Cane Holdings Sdn.Bhd. Malaysia.  ISBN983405420-3

(3)2012.07《茶人的第三隻眼 Tea through the Third Eye》. writer. Purple Cane Holdings Sdn.Bhd. Malaysia.  ISBN97898340542-3-6

(4)2013.03.01《茶铎八音》许玉莲著 . 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  ISBN:9789570528046

(5)2014-06-01《茶鐸八音-茶文化復兴之声》中文简体字版。工商联(中国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ISBN:978-75158-0726-3

(6)2015.01.30《我就要让这世界香》。中国.北京.中华书局ISBN  :978-7-101-10292-5

(7)2016-01-01《喝茶慢》中文简体字版。中国北京时代华文书局ISBN  :978-7-5699-0512-0

Current columnist writer:

2008.08 ~ ~ http://www.got1mag.com “Got1mag”Publisher , Malaysia.Blogger.

2010.01~ “Magazine Haixia Chadao” ,China, columnist.

2012.06.17~  《现代茶思想contemporaryteathinker2011》茶网http://contemporaryteathinker.com   ,writer.

2012.09.18~ Guang Ming Daily Newspaper《茶人的第三隻眼》,Malaysia.,columnist.

论文:

2011.5.30 《茶道表演的现代精神》~台北“第十三届国际无我茶会暨茶文化节”研讨会论文集

2011.11.15 《杯子质地与品茗关系之测试报告》~中国“中韩茶文化年度研讨会-茶具”论文集

2012.5.16 《天台山茶道流布与現代茶道六点省思》~中国浙江省天台县 “天台山茶文化寻根探源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12.11.11《品茗馆的产生背景、空间规划与经营型态》~韩国.中韩 「年度茶文化学术研讨会–茶席」论文集

(5)2013.09.28《泡茶心法的茶道禅》~中国 「2013中华山水茶道文化节-东温泉」论文集

(6)2013.10.14《茶道艺术家经营的品茗馆》~韩国 「第十三届国际无我茶会学术大会」论文集

(7)2014.08.09《茶道评论作家的评论范畴与效应》~中国.韩国 「第三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论文集

(8)2014.12.12《泡茶的声音是有机音乐》~中国.韩国 「第四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论文集

(9)2015.04.08《论品茗空间的生命力》~中国.韩国 「第五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论文集 (1295)

无我茶会的诞生 / 蔡榮章 / 2017/12/31

无我茶会的诞生

蔡荣章

20171231现代茶道思想网

自从1977年进入茶界,我一直在想:就只是“一个人泡茶几个人喝,或是几个人泡茶更多的人喝”,这就是茶道的全部了吗?茶道是不是应该要有更多的生活机能?经过三年之后,我确定茶道应该是在同一时间内可以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人人喝茶才是它的奥义,于是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如何才能够达到这个茶道的境界呢?有一天想到了,围成圈圈可以做到。每一个人都泡茶,泡完茶依一定的方向奉茶。我用了很多纸牌来操作,结果得出:只要以一定的方向,不管是奉茶给左邻或右邻的三位茶友还是左邻或右邻的一、三、五位茶友,如果大家都奉同样杯数的茶,大家都可以得到同样杯数的茶汤。高兴之余又发现这个泡茶方式带来了很多喝茶的道理,如单向奉茶可以没回报之心、如果茶叶都自己带来,大家就可以喝到各种不同的茶,无好恶之心、如果坐位由抽签决定,那就是无尊卑之分。这些都是喝茶的大道理,如果再要求大家把茶泡好,这样的茶会还是一个高享受的茶人聚会呢。但要使用简便的旅行用茶具,可以到处去泡茶。

越想越高兴,于是把它条条写下来。整理后发现这些做法与道理都围绕着“无”字转,这是我很喜欢的境界,制茶、泡茶、奉茶、喝茶也都要在无的境界下才能达到最高的成效。由此连带想到了茶会的名称,就叫它作“无茶会”好了。但是不太像是一个茶会的名称,怎么办呢,想了好一段时间,加一个“我”字好了,“无我茶会”比较像一个名词,但是我又不满意“无我”的通俗意义,我要的是“无”。想了好一段时间,还是没有想出更好的名词,姑且就用“无我茶会”好了。害得我后来还要解释“无我”的意思是“懂得无的我”。

那是1990年的5月26日,一个星期六的上午,台北陆羽茶艺中心正在上着师生9个人的茶道师资研习班,利用下课的时间我把无我茶会的大纲念给大家听。当时同学们对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茶会不甚了解,提议要实际做做看,要找一个可以围成一圈泡茶的地方。有位常到陆羽茶艺中心喝茶的出家人,她在不远的地方有一间 “妙慧佛堂”,佛堂是最方便有空间可以围坐泡茶的地方,而且不受天候的影响,于是向她商借。时间就订在下一个星期六,1990年6月2日上午,九位同学就到那里举办了第一次的无我茶会。

茶会结束,就在现场讨论与检讨,又确定了下个星期六6月9日的这个时候举办第二次的茶会。经过这两次试验性茶会,我对无我茶会有了信心。同个月的23日,也就是1990年6月23日,是13届泡茶师颁证典礼,我们把颁证典礼的形式安排成无我茶会,先进行一场无我茶会,然后颁证。地点在台北市的中山堂,各界到会人数70人,这是第一次对外公开举办的无我茶会。

那段时间每遇到人就会谈起无我茶会,也会向日本与韩国的茶友介绍,令人兴奋的是,只要向他们做一次演示与解说,他们就接纳了无我茶会。于是排定1990年12月18日在台北十方禅林举办一场“中日韩佛堂茶会”,也就是至2017年举办了16届的第一届国际无我茶会。

前两次的实验性无我茶会都叫做“佛堂茶会”,而且在茶会之前有礼佛的仪式,第一次对外公开举办的13届泡茶师颁证典礼,无我茶会只是作为颁奖典礼的形式,第一届国际无我茶会也还称呼为“中日韩佛堂茶会” 。慢慢地,无我茶会才在户外等其他地方独立举行,活动的内容也单纯的只是举办无我茶会,如1991年10月17日在福建武夷山慢亭峰举办的“幔亭无我茶会”。以后不管是有排入届数的国际无我茶会是以届数与举办地为名,如“第三届日本国际无我茶会”,还是在各地方自行举办的无我茶会,也都只是冠上节令的名称而已,如“1993迎春无我茶会” 、“1994中秋夜晚无我茶会”。

我在2002年11月的《茶艺月刋》社论《无我茶会的出生地》上指出:“台湾的茶文化在七十年代兴起时,除了因移民带来的中国茶文化传统外,几乎没有受到太多外来的影响,诸如日本茶道、英国红茶文化等。—-创设无我茶会的人是台湾人,是中国人,对台湾、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而且受过现代化、国际化的教育,并懂得创作的基本精神在不模仿古人、不模仿别人、不模仿自己,在这样的精神之下,在对茶学有了通盘的认知之后,创作出来的作品应具有足够的地方性与时代意义。”


無我茶會簡

追溯

1990.06.20臺灣茶藝月刊報道無我茶會的剪報。

1990.06.02蔡榮章主持在臺北妙慧佛堂舉行實驗性茶會寫的心得報告

無我茶會簡史

1990.07.20臺灣茶藝月刊報道無我茶會的剪報。

1990.06.23蔡榮章督導第13屆泡茶師頒證典禮以無我茶會的方式在臺北中山堂舉行。 (1169)

《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修订版/蔡荣章著/201708

《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修订版

蔡荣章著

出版:北京中华书局

版次:2017年8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规格:开本/710 x 1000毫米 1/16

印张:17 1/4 字数130千字

国际书号:ISBN 978-7-101-12607-5

许玉莲的序
第一章 茶的诞生
一、茶是如何制成的?
二、为什么有些茶看来很细嫩,有些看来较粗大?——芽茶与叶茶
三、茶青采下后要不要马上“下锅”?——晾青与萎凋
四、茶的色、香、味如何形成?——发酵
五、如何让茶固定在我们希望的状况下?——杀青
六、茶性的塑造——揉捻
七、茶的醇化——渥堆与陈放
八、制茶的完成——干燥
九、茶叶的另一种保存方式——紧压
十、第一类茶——不发酵茶
十一、第二类茶——全发酵茶
十二、第三类茶——部分发酵茶
十三、茶之精制
十四、茶之加工
十五、茶之商品包装
第二章 茶的识别
一、茶的分类
二、茶名的产生
三、茶之欣赏
四、茶之品质鉴定
五、茶人之喝茶修养
六、何谓比赛茶
七、台茶的特色
第三章 茶的产业
一、茶树品种
二、茶树栽培
三、季节与茶
四、地理环境
五、采青的气候与时辰
六、肥料、化学药剂与茶青品质
七、树龄与茶青品质
八、中国产茶概况
九、影响成茶品质的十大因素
第四章 泡茶原理
一、爱茶人要与茶为友
二、泡茶的多重效用
三、泡茶要从有法到无法
四、从小壶茶锻炼泡茶基本功
五、一壶茶放多少茶叶?
六、浸泡多长时间?
七、浸泡时间的掌控因素
八、紧压茶如何冲泡?
九、前后泡的间隔时间也会影响泡茶
十、茶汤浓度的稳定度
十一、有无最低浸泡时间?
十二、时间与茶量的调节
十三、如何计算浸泡的时间?
十四、泡茶需要多高的水温?
十五、水温影响茶汤的特质
十六、水需烧开再行降温吗?
十七、哪些泡茶动作会影响水温
十八、如何判断水温?
十九、水质直接影响茶汤
二十、矿泉水适合泡茶吗?
二十一、茶壶质地与茶汤有关吗?
二十二、何谓茶汤的适当浓度?
二十三、如何控制茶汤的浓度?
二十四、茶汤浓度须力求一致吗?
第五章 茶道礼法
一、泡茶时的头发
二、泡茶与上妆
三、泡茶时的手饰
四、泡茶时的服装
五、泡茶时的双手
六、泡茶与健康
七、泡茶姿势
八、茶会时间的掌控
九、奉茶的方法
第六章 茶具搭配
一、茶具种类
二、茶具的分区使用
三、茶具摆置的美感
四、茶具与茶叶的搭配
五、茶具的功能性
六、泡茶席上茶具的静态与动态
第七章 小壶茶法
一、小壶茶法的定义
二、小壶茶的茶器配备
三、持壶法
四、持盅法
五、备水
六、行礼
七、温壶
八、备茶
九、识茶
十、赏茶
十一、温盅
十二、置茶
十三、闻香
十四、冲泡
十五、计时
十六、烫杯
十七、倒茶
十八、备杯
十九、分茶
二十、奉茶
二十一、品饮
二十二、品泉与空白之美的应用
二十三、茶食与茶餐
二十四、去渣
二十五、观叶底
二十六、泡第二种茶
二十七、结束
二十八、主人与泡茶者
二十九、泡茶者与助手
第八章 其他泡茶法
一、盖碗茶法
二、大桶茶法
三、浓缩茶法
四、含叶茶法
五、旅行用茶具与简易泡茶法
六、抹茶法
附录
蔡荣章茶道思想大事记

(1193)

蔡荣章在茶艺师资培训班讲解小壶茶法30条 /20170904

 

蔡荣章在茶艺师资培训班讲解小壶茶法30条

20170904现代茶道思想网编辑室报道

蔡荣章于2017年8月28日下午在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三届茶艺师资培训班讲解与示范“小壶茶法30

条”,小壶茶法是蔡荣章这30年来推动的十大泡茶法之一。小壶茶法的30个条目如下,其中加括弧者是

依情况可以省略者。

小壶茶法从过去的24则修订成现在的30条,主要是特别强调出品水(泡茶用水是茶汤作品的一部

分)、赏茶食(有助于茶汤的欣赏)、赏叶底(珍惜茶的第四个生命周期)、还杯(对泡茶者的尊

重)、结束(依依不舍之情)等环节。

1.设席

2.备水

3.(温壶)

4.备茶

5.识茶

6.赏茶

7.(温盅)

8.置茶

9.(烫杯)

10.(备品水壶的水)、泡茶

11.计时

12.倒茶

13.(备杯)

14.分茶

15.端杯奉茶

16.品饮

17.泡第二道茶

18.持盅奉茶

19.品饮

20.(品水)

21.泡第三道茶

22.持盅奉茶

23.品饮

24.(赏茶食)

25.泡第四道茶

26.品饮

27.(赏叶底)

28.清理

29.还杯

30.结束

  (1223)

论「泡茶的声音」是有机音乐/文/许玉莲/20140901

许玉莲

论「泡茶的声音」是有机音乐/文/许玉莲/20140901

内文:

泡茶不需要有「特意製造的声音」伴随,「特意製造的声音」即所谓的音乐,无论是现成曲子或说为了该茶席而谱的曲子。泡茶不反对有一点「外来的声音」,即泡茶所在地自然形成或无可避免之人为的声音,如野外泡茶的蝉鸣知了知了聒噪不停、小鸟欢乐歌唱;如家里泡茶环境有点风扇声、隐约传来街外声;不过分渲染就是。

我要郑重介绍「泡茶的声音」,提出正视泡茶有它本身的声音之研究报告,泡茶人只要用心泡茶,泡茶声音就能表现一定的融合感,水烧开时汩汩声水波粼粼,出汤时泉流飞奔跳跃嘟嘟声,然后戛然而止,这岂不就是一支有机生成的美妙音乐吗?

一. 认识「泡茶的声音」七类

泡茶有它本身的声音,统称「泡茶的声音」,这些声音分成七类:首先,茶叶有自己的音高,香味播散着自己的高频或低频音律。器物声,使用茶具时物物碰击发出的声音。走动声,泡茶人与喝茶人走动声。人为之声,提拿茶具、喝茶的声音。周围环境声音,比如:树林中泡茶时的鸟叫、蛙鼓声,下雨就会有风声雨声。呼吸声,人的呼吸也是一种声音,我们知道婴儿的呼吸声最有节奏感,不必很大声,一丝一丝的,我们听到了就格外安心。最后,有一种声音叫做静寂之音,不发出任何声音,也是声音的一种,这时我们听到光影移动、时间流逝、生命活著。

「泡茶的声音」是泡茶过程中自然响起的音乐,它跟随著人们身体移动的心跳和呼吸发出,使喝茶变得更灵性一些,我们的思潮、我们的动作、我们对泡茶喝茶过程中「形、声、闻、味、触」的感受将不受「与茶无关」的外来声音操纵。有了这些自然产生的交响乐搭配茶,它们就会变成喝茶的一部分。茶,不再需要特别制造的音乐配乐。

二. 「泡茶的声音」其他内涵注解

「泡茶的声音」除了可以成为所谓的配乐,这些声音的本身也带出其他意思,当倾听「泡茶的声音」时,我们有趣的发现,泡茶人的动作是快是慢,那件器物是虚是满,统统可以凭声音就听得出来。如操作很娴熟,出来的声音乾净利落,它们很有分寸地表现出这时候该停顿一下,还是该结束了的声响,这类声音的穿透力很强,变成喝茶的一部分是非常的好听。

相反如操作时不耐烦、手势生疏者,就会产生一些器具互相乱碰撞的声音而已,这时的声响效果是属于乾涩、空洞的,缺乏圆融感的声音令人感觉不那么愉快,泡茶的人就可以警惕自己要更用心。练习提拿时不可重一分亦不许轻一分,恰到好处的声音需要经过许久的磨练。

即使看不见泡茶者,单单听到泡茶的声音,我们也可以知道他泡茶泡到哪个步骤:在倒水了,在拨茶入荷了………,从泡茶的声音可听到泡茶者的心跳:安静的,快乐的,紧张的,幸福的………。同样的,泡茶者在每个阶段都要能体会,声音的表现让大家观照到自己泡茶喝茶时的思维,进一步去了解我们自己的内心,安顿好,才自在。通过这些静默地聆听「泡茶的声音」的时光,一次又一次,我们将浮躁的心打磨得平静、温暖一些些。

但这还不是我们要的,我们要的是,就泡茶本身的声音欣赏它,泡茶本身的声音已经有足够的美。

三. 十种「泡茶的声音」说明

过去我们只注意到泡茶过程中的煮水声音:水刚刚煮热时有纤细淅淅之声,很热了会振动起来传清脆啵啵声,热水继续激荡会响起浑厚巴拉巴拉声,突然静下来没有声音就是水煮开了。然而煮水声音不只有这几种粗略阶段,细细体会,不同的水温有不同声音,事实上每个分秒它都发出独有声音。

泡茶也如此,随著进序一步一步往前移而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大约计算了一下,泡茶的声音有十种,以下谈谈十种声音怎样来:

第一种:水注入煮水器的声音。这是还没开始泡茶的备水阶段,首先有一种已经较少在现代生活实施的做法:泡茶用水养在水方(蓄水瓮),用时取瓢掏水入釜(煮水器),这样倒水发出的声音水声潺潺,现多用水龙头接水,一开水龙头流水就哗哗声响。注水入水壶,就会有水声,从乾乾的水壶,一直到倒满的过程,声音表现得是有节奏的,声音从浑厚一直到响亮,因壶内的空气越来越少。

第二种:煮水的声音。以陶壶煮水为例,冷水初煮无声音,直至微波旋转才慢慢开始有丝丝声音,接下来每个阶段都有变化,逐渐高亮。

第三种:置茶的声音。置茶的动作有两处,拨茶入荷与置茶入壶。

这两个动作产生的声音因茶叶形状、器皿材质不同而有些微变化,拨茶入荷时,条形,会有拨动的声音,球状,会有跌落的声音。置茶入壶时也有同样对应的茶声。还可以从茶叶碰触器皿时的声音可以听出身骨的轻重和茶叶的品质,品质高者声音重实,品质低者声音飘浮。比如紧结球状茶叶较铿铿响亮,像珍珠落盘;鬆中带紧条状茶叶比较不那么凝聚。同样球状茶叶,声音更沉重坚实的身骨也重,是品质较好的。一样条形茶叶,声音较鬆散的那个是原料採得比较老的。同一种茶叶掉入瓷器和陶器声音是不同的,与瓷器碰触会明锐些,相反则深沉些。

第四种:冲水的声音。是每一次将煮水壶的热水注入泡茶壶产生的声音,从空壶的温壶动作,到置入茶叶,到冲泡几道后,泡茶器是以不同的面貌来接受施水,在虚、实,乾燥、潮湿过程中,冲水的声音也会出现细腻变化。高冲者有声,声音突然中断,表示冲水结束,接著是盖上壶盖的声音。低冲者无声,只听到后来盖上壶盖的声音。

第五种:备杯的声音。翻开杯子是杯口划过杯托的声音,放下杯子是杯子正立於杯托的声音。

第六种:出汤的声音。倒茶入杯是一段段碎玉落盘的声音。倒茶入盅(茶海)是满满一壶茶的丰收之声。

第七种:喝茶的声音。啜,是烫、是享受、是珍惜。吸,是捨不得最后的一滴,而且告诉大家我的幸福。

第八种:打开盖子盖上盖子的声音。打开盖子是期待,是开口张望,盖上盖子是我已拥有,双手环抱。

第九种:取渣的声音。听到刮动壶壁的声音是渣匙取茶的声音,只听到茶叶铺陈於叶底盘的声音是茶夹取茶的声音。

第十种:洁壶的声音。将壶内热水连同茶叶倒入水盂,盎盎然洒拉一声,俏皮愉快的预告大家泡茶即将结束。

闭上眼睛,将这些声音串联起来就是泡茶的整段声音,就是泡茶的一首曲子。还需要配乐吗?谁能将配乐的曲子写得与这些泡茶的声音协奏在一块儿?

五.如何欣赏「泡茶的声音」

我们常对刚开始学泡茶的学生说泡茶时不要发出声音,因为那时他们还不懂,无论走动、準备茶具、倒水等动作做起来或拖泥带水或杂乱,那些声音时而显得尖锐或紧张,变成一种失真的嘈杂感,没有玩味的价值。

现在谈到「泡茶的声音」可成为泡茶的配乐,那么它们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够呈现出来的,泡茶者与喝茶者都要练习得很专注与娴熟的功夫,这些声音便能响得分毫不差,可以进入欣赏的阶段,从美的角度来听的。

它们不再是噪音,而变成很美妙的声音,点缀泡茶喝茶过程。这些声音组合了一个有机的乐曲,从倒水、煮水、冲茶、备杯、喝茶,从头到尾不刻意把声音敲击出来,但随著动作与心情起伏却写出了泡茶的旋律,自然而然随伴著泡茶而来的声音,只让人觉得满足,觉得美好。

六.分析「茶有不同的音高与音质」

虽然茶发不了声音,但本身有声音的功效。茶本身有不同的音高与音质,这音高与音质不是用听的,是用嗅觉来闻、味觉来嚐的。它们不是用耳朵听的,它们是用鼻子和口腔来听(体会)的。由于茶叶製作方式不同所造成的香味风格的属性,比如:控制不同的茶青成熟度与揉捻力道,让茶香在频率上起了变化,有些高频如小提琴,有些低频如大提琴;这些音频的强弱度就是茶香味的音高。芽茶类製成的茶在茶香上显得比叶茶类要高频,如果前者有如小提琴的风格,那后者就有如大提琴。

芽茶类的茶中,嫩度高者又比嫩度低者在香气的频率上要高一些,叶茶类亦是如此。

揉捻的轻重更是加重香气频率的变化,不论芽茶类或是叶茶类,只要在揉捻时是採重揉的,其香气的频率都要比採轻揉的低。

另一例子:茶的香气在陈放之后都会变得比较低频,但是这时所产生的频率下降不像上述「揉捻程度」与「茶青成熟度」那么明显,只明显地发生在香的净度与醇度上,有如同样的二把小提琴,频率范围相当,但一新一旧,旧的那把在音色上理应较为醇净。

茶叶中常听见的基础音高从低沉至清亮有:六堡的do、普洱的re、岩茶的mi、单丛的fa、铁观音的sou、白毫乌龙的la、碧螺春的xi、龙井的do。茶中的音质也每个不一样,领会do re mi fa sou la xi do的音色是否够优美动听,要从舌尖、口腔、上颚、喉底去寻觅,像六堡、普洱是指年份已久的老茶,香味较低频却充满苍劲感,而且宽厚,像低音拉得很长的拍子。

岩茶、单丛、铁观音是指焙火程度相对熟火的,显现强劲度的低频,有高昂的圆润度,喝起来觉得饱满与温暖。

白毫乌龙声音的密度是紧密的,而且飘逸,相比前面说过的茶,音频变得明快起来。

现代做法的红茶发酵程度并不那么重,可与白毫乌龙靠在一起,但音频倾向沉实的那一端。

碧螺春、龙井同属明亮轻快音调,但碧螺春是一种相对低明亮度的声音,更觉柔和感,龙井则是发音较短促的清脆感。

结论. 每位泡茶者奏出自己「泡茶的交响曲」

泡茶的声音使茶道丰富多变化,喝茶时不要光是说茶名、看茶汤、问香不香、看泡茶动作美不美,除了这些以外,泡茶的声音也属於欣赏的项目。

泡茶的每一个声音皆出自茶人做的每一个动作,动作经过思考、练习而养成,即使那个动作有多么的小,它都发自茶人的内心波动。每一次泡茶时茶人的手在空中画动挥洒,别以为它没有什么,它充满了对茶、对人的热情,我们从声音听出:他倒茶入杯每一杯茶汤的份量均匀,因为滴答流水声音的长短节奏一样。他放壶放杯只有轻轻嗒一声,不尖厉也不拖拉。这些都是爱茶、爱人而产生的崇敬之心的声音。

愿意让泡茶时的自然有机声音出现在泡茶,反而去找一些不属于泡茶范畴的声音来搭配茶,显得不恰当也无意义。为了不想泡茶发出杂音,就规定泡茶不要有声音,操作起来蹑手蹑脚反而造作,应正面的接受这些泡茶的声音,慢慢练习将之串联,再用欣赏的角度去听它,每一位泡茶者都可以「奏出」自己「泡茶的交响曲」。

(刊登2014-12-11第四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茶乐论文集”)

 

  (1200)

技术与艺术构成的茶道/文/蔡荣章/20161103

蔡荣章现代茶道

技术与艺术构成的茶道/文/蔡荣章/20161103

茶道是由技术与艺术打造成的一部车子,技术是底盘驱动部分,没它走不了,艺术是乘坐的部分,没它不能当交通工具。这两者是车子的一体两面,无法分开。

前面这段话的目的是在说“茶艺”与“茶道”,为什么不直接说茶艺与茶道是一部车子的两个部分?因为茶艺与茶道的解释有分歧,不能说茶艺是底盘驱动部分,茶道是乘坐的部分。有人就字面还说:“形而上者是道,形而下者是艺”、又说“不轻言道”,这种界定不是最初使用“茶艺”人的本意。还有人说:因为已经有人用了茶道,所以我们改用茶艺、因为“道”太深奥我们不要用,这也不是最初使用“茶艺”人的本意。1980年代初期,当时只是为卖茶、卖茶具、卖品茗空间取个店面的名字,若称作某某茶道中心或某某茶道馆不是让要买茶叶茶具与喝茶的人裹足不前,所以用了茶艺。当时还来不及为泡茶、奉茶、品茶这样的艺术取个什么名称呢。

后来泡茶喝茶的风气起来了,而且愈来愈讲究,于是考虑起是用茶艺还是茶道、还是茶文化?茶文化范围太大,所以只能缩小在茶艺或茶道。除了刚才说到的就字面意义解读艺与道的差别外,还延伸出内涵的不同,有人说茶艺是泡茶及其他艺术(如配乐、插花、焚香、吟唱—-)的共同呈现、有人说茶道是从泡茶喝茶晋升到修身养性与处事态度的学科。不只从字面上已无法让人释怀地使用茶艺或茶道,即使从内涵上,若说成茶艺是茶加上艺、茶道是茶加上道,更是忽略了泡茶、奉茶、品茶这项艺术的本质。

泡茶喝茶这项艺术是开头所说的那部车子,被它应用的其他艺术(如配乐、插花、焚香、吟唱—-)是另外一些车子,被它们要求达到的修行功能(如禅定、和谐、大同—-)是这些车子行走的车道。车道是各种车子(如茶道、音乐、舞蹈、美学、宗教—-)都可以行走的,不能把修行功能、其他艺术项目都列入“茶”这部车子里面。为了把泡茶喝茶这项艺术与其他艺术项目,及这些艺术带来的修行功能分开(艺术是各有所专,如音乐是以声音呈现艺术、舞蹈是以肢体呈现艺术、文学是以文字呈现艺术—-,功能性则是相互融通的),才用车子代表艺术,用道路代表功能。

任何艺术项目,包括泡茶喝茶,都是由技术与艺术组合而成,没有精湛的技术无法呈现属于艺术的作品,没有艺术,技术只能呈现没有审美与思想内涵的躯体。那茶艺的艺在哪里?在茶的本身,在泡茶、奉茶、品茶之间,是以泡茶、奉茶、品茶为桥梁所呈现的艺术;那茶道的道在哪里?在泡茶、奉茶、品茶所形成的艺术之中,“道”自然可以使出它的法力,使人变得精致而可爱。

与音乐、绘画同是艺术项目的泡茶喝茶要怎样称呼呢?创个新名词不容易,现有的称呼中以“茶道”最为适合,就是以“茶道”代表泡茶喝茶所呈现的艺术,也就是代表开头所说的那部车子。茶文化除了茶道之外,还有上游的茶树种植、茶叶制造、中游的茶叶行销,茶道是下游的品饮。茶道可以是简单的饮用,也可以是精致的品赏,但都可以说是泡茶喝茶的艺术。有了上述对茶艺、茶道的认识,当说到泡茶喝茶的艺术时若是用了茶艺这词儿,应把它当作是茶道的同意词,不能以为它另有所指的在说些有形的部分,否则又回到错误的老路,茶艺茶道又分庭抗礼了。

20161103中国《茶道》杂志专栏

蔡荣章

 

 

 

  (1174)

寻找茶艺比赛和考试的意义–许玉莲

寻找茶艺比赛和考试的意义

许玉莲 

任何茶艺比赛或茶艺考试事实上都不能代替长期锲而不舍的功夫,“泡茶、奉茶、喝茶” (统称茶道)是一辈子需要锻炼与培养的一件事情,过分注重比赛和考试,把得奖与证书当作唯一目标,这意味这部分人是把“泡茶、奉茶、喝茶”仅视為工具,这是现今大家不愿意承认的盲点,既是盲点,如不改善,迟早会出事的。

怎么说呢,如欲赢得比赛,参赛者必然必须满足那些游戏规则,不符合条件的早就被淘汰了。然而设定比赛章程的是一小群有关人士,他们大多来自四面八方的管理机构和茶商,对茶文化认识的水准可能参差不齐,甚至有些与茶无关但坐在有话语权位置的人,会为了本身所代表的地方与利益发言,若是如此,比赛活动恐已变成是一些管理机构赖以生存的手段、商家的一些广宣手法。

茶艺比赛的规则要偏重的是大方向性的问题,让“泡茶、奉茶、喝茶”(统称茶道)往更上一层楼的境界去思考才是,而不是综合相关人士“个人感受”整理出来的综合性资料。像有些比赛活动的规则如:什么茶要用什么泡茶器、需穿淡雅泡茶服装、站立时双手要摸着腹部、奉茶时要半蹲,请喝茶时要伸掌等等,都属于主观的看法,并不是绝对性的真理,作为比赛规则是非常脆弱无力的。倘若比赛过程中泡茶者只一味要达到目的,找不出能够提高个人价值感的技能在哪里,那么这种比赛只会催生一批批被捆绑在框架里的盲从者而已,在在扼杀茶文化文明的推进。像一些茶艺比赛规定一边泡茶一边讲解,评分标准“讲解需有创意、给人以美的享受、语气婉转、有艺术表达力”。这岂不误导大家以为茶道就是要靠嘴巴把它说得天花乱坠才显得高明,“泡茶、奉茶、喝茶” (统称茶道)倒是无人管。

经常参加茶艺比赛的人约分两路,以茶事工作为职业的,以及学校的茶文化生,他们绝大部分是新人,严格来说他们将会变成下个世代茶界的新主人,倘若为了比赛得奖,每一年一度或数度就不得不去迁就主办方所圈定的范围来做,如果参与的茶公司和茶学校不再教他们学习观察的能力、独立思考茶道是什么,那结果就是未来的茶人们都只能一窝蜂去抢大家都会做的工作、做市场流行之事,茶道想要深度发展也就无路可寻了。

当喝茶的人越来越多,坊间茶艺活动也越来越多,无论正规校园或私塾的茶文化课程更是到处都有,看似进步了,但为何大家却让坊间茶艺比赛或考试的游戏规则凌驾于茶道本质、凌驾于部分在校从事教育的茶道工作者?学校为了要得到奖项的荣誉,甚至牺牲向来秉持的茶道观念,让学生们都去练习考试或比赛规定的泡茶方式,长此下去,真叫人担忧茶道还剩下什么。这得归因于大家对自己、对茶道没有信心,想要通过一场比赛或考试来获得虚无縹緲的认同。

要想真正学好茶道的人,先把每一壶茶泡好喝懂再说,别忙着去比赛或考试,只有对事物有了认识和感情,才能累积养分。即使是身不由己,非得参加那样的比赛或考试,也要认清楚那只是一时的,应抱持一种见识无妨的心态去参加。理想的状况是主办方提供可启发思考能力的比赛或考试方法,让大家不知不觉开窍与进步。

(刊登茶道杂志,20160417)

许玉莲茶

 

  (1204)

说泡茶时第一道不要倒掉-蔡荣章

蔡荣章茶说泡茶时第一道不要倒掉

蔡荣章

从1978年在台湾进入茶艺界,不论是看别人泡茶还是书本上得到的资讯,泡茶时都是将第一道茶汤倒掉。当时台湾坊间普遍喝焙火的乌龙茶,谈到为什么将第一道倒掉,大家几乎不假思索地说是洗茶,而且好像内行人才知道这样做似的。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做?答案不外乎是茶叶不卫生、有农药残留,对茶叶比较有感情的人会说:让茶叶舒展一下,等一下饮用的第一道容易出味。当时有些人已体悟第一道倒掉对茶叶卫生与农残没有什么实质帮助、第一道的茶叶舒展也可以从减少置茶量与增加浸泡时间来解决,而且发觉这样将第一道茶汤倒掉对把泡茶喝茶称为“茶艺”或“茶道”是相违背的,因为在茶艺或茶道的呈现上不应该还做着清洁工作,即使是为了茶叶的舒展,也没道理采取这种方式,徒让茶叶损失部分香气与滋味。

1980年后茶界已不再那么大声地说是“洗茶”了,改用“温润泡”,有人还转唤成“醒茶”。但是温润泡或是醒茶都不是将往后的几道茶泡得更好的方法,说到最后还是容易把话题转到卫生上来。不管怎么说,第一道茶汤倒掉总不利泡茶喝茶登上大雅之堂。

虽然1980年代起茶道(或说是茶艺)界的人已不再说“洗茶”,但喝茶的人对卫生与农残的问题还是耿耿于怀。大家明白卫生与农残是食品管理的问题,不卫生与农残超标的茶不应该在市场上流通,不应该要泡茶的人在泡茶席上解决;也明白现在用在茶树上的农药几乎都是非水溶性者,即使有超标的残留也泡不到茶汤里面。但是大家为求似是而非的安心,还是倒掉了第一道的茶汤,还说是老一辈的人都这么做的。这是误导第一道茶汤继续倒掉的根本原因。

21世纪后,随着茶文化的进展,第一道不倒掉的人确是增多了,尤其是对茶道有信念的人为了保护茶道艺术的尊严、制茶界的人为了保护自己的产品,都起了带头作用,但是喝乌龙茶、渥堆茶、老茶的人,不倒掉的人一直难能超过1/3。2010年后,愈来愈多人拿红茶与绿茶作为例子说明第一道不要倒掉(英国系统的红茶与东亚的绿茶都不倒);喝老茶的人原本只固执于久陈的灰尘问题,现在也发觉年代愈久,第一道倒掉的损失愈大,因为陈放愈久,水可溶物溶出的速度愈快,将第一道倒掉,存放十年二十年的功夫都被倒掉一半了。但是制茶不卫生的印象不断进入喝茶人的脑里、农残超标的报道经常在媒体上出现,有能力禁止进口的地区就将这些茶挡架在外,无能力躲避的地区只好苟且在喝前倒掉一次。卫生与农残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喝茶的人。

当第一道倒掉的地区以红茶与绿茶不倒掉为例主张不要倒掉的同时,红茶、绿茶区的人在看了喝乌龙茶、渥堆茶、老茶的人将第一道倒掉,还说出了温润泡与醒茶的误导性“大道理”,许多人反而起来效法,以为乌龙茶、渥堆茶、老茶要这样做才是品茗的正道。这又加重了第一道倒掉的现象,还以讹传讹到许多新兴喝茶区,再不纠正,严重影响喝茶文明的进展。

2010年代起,熟火乌龙与老茶紧跟渥堆普洱之后大行其道,有人提出第一道倒掉的新理由:认为焙过火的熟火乌龙要将第一道茶汤倒掉,降低烘焙的燥气;老茶要将第一道茶汤倒掉,除掉陈味与灰尘;渥堆茶要将第一道茶汤倒掉,除掉渥堆味。事实上这些燥气、陈味与灰尘、渥堆味都属于制造不完善造成的问题,如同卫生与农残一样。焙火后要存放一段时间,等火味消退后才可以拿来饮用,而且不宜焙到太重的八九分火;老茶若存放得法是不会有陈味进入茶汤的(闻茶干会有一些),若为求快速转变而以较高的温度与湿度陈化,要做好解块、摊晾等退仓手续才可放进壶内冲泡,否则陈味会一直进入茶汤,存放时要做好防尘措施,如用棉纸或布袋包装而非裸露;渥堆渥得太厉害(不宜)是会有渥堆味的,要倒掉好几次才能降低渥堆味,结果剩下的就只是喝茶叶木质部的味道了。要广为传播这些知识,扼止第一道倒掉的再度蔓衍。

就当今的食品卫生标准而言,要大家为了卫生得在冲泡之前冲一次倒掉,对茶叶、对茶产业是种侮辱;对把泡茶、奉茶、品茶作为一种艺术来呈现、来享用的人也情何以堪?喝茶的人要有第一道不倒掉的信念,并坚持要求,否则生产、销售单位会认为反正喝的时候会倒掉一次的,而放松了对卫生与农残上的要求。将泡茶喝茶视为茶道艺术的人更应该要有第一道不倒掉的信念,因为那是我们对“茶汤作品”尊敬、欣赏的基础。

(茶道思想专栏20160619)

 

  (1186)

茶道艺术家的时代–蔡荣章

蔡荣章茶道

茶道艺术家的时代

蔡荣章

茶道艺术家是与泡茶者、茶艺师、泡茶师相对应的名词,担任泡茶的人就称为泡茶者,茶艺师是中国职业证照的一种称呼,泡茶师是缘起于台湾陆羽茶艺中心的一种泡茶能力检定的资格名称,如果能将泡茶、奉茶、品茶作为一种艺术项目来呈现,我们就称他为茶道艺术家。

2015年的今天,茶文化复兴从1980年算起的第35年,大家毫不犹豫地称呼泡茶者、神气地介绍自己是什么等级的茶艺师、夸耀自己通过了泡茶师检定考试,大家也很顺口地称呼有能力的泡茶者为泡茶师。在茶文化复兴的前十年,大家是说不惯茶艺师、泡茶师的,大家会质疑,泡茶就泡茶,哪有什么茶艺师、泡茶师的,即使取得了茶艺师证照,通过了泡茶师检定考试,还是不好意思称呼自己是茶艺师或泡茶师。现在有人在胸前挂着茶艺师、高级茶艺师、泡茶师的牌子,当时是没有的现象,那时举办茶会最先进的是使用侍茶、事茶,或说成侍茶人、事茶人。

侍茶或事茶是够谦虚的,也很有茶味,但在茶文化复兴的进程上是不适宜的,因为这阶段要确立泡好茶与只是泡杯茶是不一样的观念,这个观念的转变不那么容易,现在还是有很多人认为泡茶有什么好学的?高校为什么要设置茶文化系?还认为茶艺师、泡茶师的称呼是自抬身价。

一般人不理解会不会泡茶所得出的茶汤是差距很大的,他们也没有将茶汤当作是一件作品,于是大家忽略泡茶技术的重要性,结果转移注意力到泡茶者的长相、泡茶席的设计、席上的插花、挂画、焚香及泡茶时的配乐。不重视泡茶与茶汤,却重视其他的艺术项目,茶的独立地位与价值如何体现?目前茶文化走了岔路,将焦距放在非茶的项目,就是这个不重视泡茶者观念造成的结果。

近十年来,我们提出纯茶道的观念,希望茶能独立站起来,包括茶叶、茶汤、叶底,与其间的泡茶、奉茶、品饮,不要再依赖其他艺术项目的撑腰。近五年来,我们又在纯茶道的基础上提出茶道艺术、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茶汤作品欣赏会的概念,希望泡茶喝茶提升到是件艺术项目,成就出茶道艺术,泡茶者除具备泡茶的专业能力外尚有美学、艺术的修养,成就出茶道艺术家。有了茶道艺术家,他就有能力创作出茶汤作品,他就可以举办个人茶汤作品欣赏会或联合茶汤作品欣赏会。大家经常看到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自然对茶、对茶道有正确且完整的认识。

大家现在还担忧泡茶喝茶够得上是艺术吗?泡茶喝茶的人能称得上艺术家吗?从水、热、器、茶、法、赏、美、思,是足以建构茶道艺术内涵的,泡茶者掌握好这些茶道基本元素,创作出高质量的茶汤作品,就可以称得上茶道艺术家。

茶道艺术家的评定要有学茶与泡茶的履历,泡茶的履历显示参加了哪些茶会与茶汤作品欣赏会,初审通过,再加以现场的学科与术科考试。学科考茶学、泡茶、美学的专业知识,术科当场抽取茶叶,将6~8位评委视为品茗者,表现泡茶、奉茶、品茗、品泉、奉茶食等形成的茶道作品。检定通过后发给茶道艺术家的资格证书。茶道艺术家的资格证书只代表能将泡茶喝茶作为一种艺术项目来呈现,呈现的境界与高度就看个人的造化与茶文化整体的发展。

(刊登201512《茶道》专栏)

 

  (1284)

寻找茶艺比赛和考试的意义-许玉莲

许玉莲茶

寻找茶艺比赛和考试的意义

许玉莲

任何茶艺比赛或茶艺考试事实上都不能代替长期锲而不舍的功夫,“泡茶、奉茶、喝茶” (统称茶道)是一辈子需要锻炼与培养的一件事情,过分注重比赛和考试,把得奖与证书当作唯一目标,这意味这部分人是把“泡茶、奉茶、喝茶”仅视為工具,这是现今大家不愿意承认的盲点,既是盲点,如不改善,迟早会出事的。

怎么说呢,如欲赢得比赛,参赛者必然必须满足那些游戏规则,不符合条件的早就被淘汰了。然而设定比赛章程的是一小群有关人士,他们大多来自四面八方的管理机构和茶商,对茶文化认识的水准可能参差不齐,甚至有些与茶无关但坐在有话语权位置的人,会为了本身所代表的地方与利益发言,若是如此,比赛活动恐已变成是一些管理机构赖以生存的手段、商家的一些广宣手法。

茶艺比赛的规则要偏重的是大方向性的问题,让“泡茶、奉茶、喝茶”(统称茶道)往更上一层楼的境界去思考才是,而不是综合相关人士“个人感受”整理出来的综合性资料。像有些比赛活动的规则如:什么茶要用什么泡茶器、需穿淡雅泡茶服装、站立时双手要摸着腹部、奉茶时要半蹲,请喝茶时要伸掌等等,都属于主观的看法,并不是绝对性的真理,作为比赛规则是非常脆弱无力的。倘若比赛过程中泡茶者只一味要达到目的,找不出能够提高个人价值感的技能在哪里,那么这种比赛只会催生一批批被捆绑在框架里的盲从者而已,在在扼杀茶文化文明的推进。像一些茶艺比赛规定一边泡茶一边讲解,评分标准“讲解需有创意、给人以美的享受、语气婉转、有艺术表达力”。这岂不误导大家以为茶道就是要靠嘴巴把它说得天花乱坠才显得高明,“泡茶、奉茶、喝茶” (统称茶道)倒是无人管。

经常参加茶艺比赛的人约分两路,以茶事工作为职业的,以及学校的茶文化生,他们绝大部分是新人,严格来说他们将会变成下个世代茶界的新主人,倘若为了比赛得奖,每一年一度或数度就不得不去迁就主办方所圈定的范围来做,如果参与的茶公司和茶学校不再教他们学习观察的能力、独立思考茶道是什么,那结果就是未来的茶人们都只能一窝蜂去抢大家都会做的工作、做市场流行之事,茶道想要深度发展也就无路可寻了。

当喝茶的人越来越多,坊间茶艺活动也越来越多,无论正规校园或私塾的茶文化课程更是到处都有,看似进步了,但为何大家却让坊间茶艺比赛或考试的游戏规则凌驾于茶道本质、凌驾于部分在校从事教育的茶道工作者?学校为了要得到奖项的荣誉,甚至牺牲向来秉持的茶道观念,让学生们都去练习考试或比赛规定的泡茶方式,长此下去,真叫人担忧茶道还剩下什么。这得归因于大家对自己、对茶道没有信心,想要通过一场比赛或考试来获得虚无縹緲的认同。

要想真正学好茶道的人,先把每一壶茶泡好喝懂再说,别忙着去比赛或考试,只有对事物有了认识和感情,才能累积养分。即使是身不由己,非得参加那样的比赛或考试,也要认清楚那只是一时的,应抱持一种见识无妨的心态去参加。理想的状况是主办方提供可启发思考能力的比赛或考试方法,让大家不知不觉开窍与进步。

(20160417中国茶道杂志刊登)

 

  (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