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茶道思想

茶道是茶的道,不是其他的道/蔡荣章/20181226

茶道是茶的道,不是其他的道/蔡荣章/20181226现代茶道思想专栏

茶道是“茶之道”,不是在“茶”的外面还有一个“道”字,也就是不要误解成泡茶、奉茶、喝茶之外,还要讲求修身养性、做人处事、经国济世,才算得上是茶道,以为只是泡茶奉茶喝茶是算不了什么的。

如果不用茶道这个称呼而用“茶艺”呢,也应该理解成“茶艺是泡茶奉茶喝茶的艺”,而不能误解为是泡茶奉茶喝茶之外,再加上如音乐、插花、焚香、挂画等的其他艺术。以为如果只是单纯的泡茶奉茶喝茶是谈不上什么艺的。

如果使用“茶艺”,茶艺的艺也要解释成艺术的艺,不要解释为演艺的艺,否则会被误解为泡茶奉茶喝茶是种庆祝活动间的表演项目,并且加重了泡茶奉茶喝茶称不上艺术的错误观念。

以上这三个论点都是强调“茶”的独立性与艺术性,会不会有人反过来质疑“茶”是不是够得上是一项艺术呢?这一点倒不容怀疑,泡茶奉茶喝茶足以作为艺术来呈现。在往后以及从许多地方都还可以得到理论与事实的证明。目前我们谈论的只是:表达泡茶奉茶喝茶的简易词汇,如茶道、茶艺。

为什么一开头就强调茶道是茶的道而不是其他修炼的道,因为如果将茶道解释为“茶”加其他的“道”,容易忽略对泡茶奉茶喝茶的钻研,而只是拿哲学、宗教、养生方面的课题来充当主角,泡茶奉茶喝茶变得只是藉以谈话的媒介而已。而且渐渐地,仅是追求泡茶奉茶喝茶将被视为是“技术”与“享乐”的末道。

用“茶艺”来表达茶,如果没有特别强调这个艺是指艺术、是指茶的艺术,很容易就往音乐、插花、吟唱、焚香、挂画等方向发展,因为这些项目的“美”容易被看得见。若再加上把“艺”往“演艺”的方向思考,更是把泡茶奉茶喝茶也变成了演艺的一部分。

如果将重心放在茶上,使用茶道或茶艺作为泡茶奉茶喝茶的称呼就变得没有什么不同了,因为泡茶奉茶喝茶就是种茶、制茶、卖茶之后的享用部分,这享用部分包括了对茶的理解、泡茶的技术、奉茶的含义、以及茶叶、茶汤、叶底的审美,及整体表现所需的美学与思想。它可以说是包括了茶的道及茶的艺。

身心修炼是一门很庞大的学科,在谈到茶的功用时可以带上一笔,但是不宜变成茶的主体,否则一切泡茶为了它、奉茶为了它、喝茶也要在它的笼罩之下才不会被批评为享乐主义者。但是茶艺延伸出来的“其他艺术”是应该学习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美学与艺术的修养、提升茶道境界与艺术的表达能力。但这些项目,不是要用在茶几上的,只有插花、挂画可以用在品茗环境上。这些其他艺术项目加入以后,只有稀释茶道所要表现的内涵,而且变得是综艺性的演出。

茶道不要解释为“茶”加“道”,茶艺不要解释为“茶”加“艺”,茶道与茶艺都是指茶的道与茶的艺。那“茶”是什么呢?是“泡茶奉茶喝茶”(深层的意义还包种茶、制茶),所以茶道是泡茶奉茶喝茶的道,茶艺是泡茶奉茶喝茶的艺。

 

  (2088)

泡茶者应坐在茶店泡茶席的主位/蔡荣章/20171005

泡茶者应坐在茶店泡茶席的主位/蔡荣章/20171005

“服务业要以客为尊,泡茶席的主位当然要给客人坐,而且茶店的泡茶是让客人试茶,客人满意了才会买茶。”

因此茶叶店经常把泡茶桌最主要的位置留给客人,泡茶的位置安排在泡茶桌不重要的一侧,甚至另外安排一个小桌子泡茶。这样的格局告诉我们,泡茶不是一件什么了不起的工作。

这种状况与办公室接待客人的泡茶不一样,办公室接待客人的主要目的是商谈,泡茶者是基于提供一杯茶给一起商谈的人。讲究的场合才会安排专人现场泡茶,否者把茶泡好端进来便罢。

但是茶叶店的“茶”与“泡茶”是主角,他们应该登上主要的舞台,要把泡茶桌最主要的地方留给茶来炫耀自己、留给泡茶的人来展现茶汤的美。(这不就是茶叶店最重要的任务吗?)

老板自己泡茶卖茶就不一样了,会让自己坐上泡茶桌最主要的位置(我们看到市面上的状况是如此),他们应该是深切了解其中的道理,当不只是考虑到老板应该有的位置吧?我们希望他能把所有的泡茶桌都改成这样,让店里泡茶的人坐上最主要的位置。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四,第一,大家对“茶”是件“作品”的概念不过深刻,所以没有慎重其事地把茶搬到舞台的正中央。茶叶店对自己的茶都很重视没错,但话题少针对茶的本身,总是谈了许多茶的故事。这样做的结果让大家忽略了“茶”这件“作品”, 没有细细去欣赏,去准备冲泡它、品赏它。

第二,大家对“泡茶艺术”是呈现茶叶作品必须的手段,而且是把茶叶作品变成可以让我们享用的必须过程不过深刻。这个过程的好坏影响了茶叶的价值,决定了客人要不要购买。要把泡茶的人放在最好的位置上才容易让客人感受到这盒茶叶是要受到这样尊贵对待的。

第三,能坐上泡茶桌主要位子来呈现泡茶艺术的员工不易雇得。这点不能全怪老板,人力市场还没有储备足够的这种人才,不懂茶、不会泡茶的人,放上泡茶桌的主要位子也不适合。

第四,现在时髦茶叶卖场受到现在时髦茶馆的影响,把泡茶桌的主要位置都让给了客人。事实上,卖茶店的茶桌设置要与茶馆有所不同,茶馆的主要任务是让客人自己泡茶,卖茶店的主要任务是让工作人员泡茶给客人试饮。卖茶店的茶桌设计要把主要的位置留给泡茶的人。

茶叶店雇用懂茶、会泡茶的人坐在最主要的位置介绍茶、泡茶,将茶道艺术完整地呈现给客人,客人看了以后会将它们带回去应用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其他的人看了,同样会再传播出去。

茶文化复兴是起于对茶叶的尊敬,人们承认、尊重茶叶是一件作品、茶汤是一件作品,整个泡茶喝茶的过程是一项艺术行为。如果人们看到的是坐在一个角落的人泡茶,像仆人般地送一杯茶给客人喝,即使说了许多茶的珍惜故事,人们还只是对茶这件农产品珍惜、讲究泡茶技术地把它泡来喝而已。

说是茶产业的发展也好、茶道艺术的建构也好,要从人们天天看见的地方做起。泡茶的人坐在泡茶桌的主要位置,骄傲地呈现她的泡茶、奉茶、品茶,无论是在茶叶卖场的泡茶桌、有泡茶师为客人泡茶的品茗馆,还是自家的客厅上。

《茶道》月刊专栏

 

  (826)

你的茶艺在哪里/蔡荣章/20181201

你的茶艺在哪里/蔡荣章/20181201

东西方两位久年不见的好友相聚,他俩都是画坛颇有成就的画家。甲巡览了乙画展的画作,问乙:“你的画在哪里?”,乙沉思了一下,他知道甲在询问他什么。乙这段时间一直在临摹一处石窟的壁画,他自认为收获很大,艺评界也多赞美他不但重整与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画作,也在临摹的画作中融进了自己的精神,但他本人一直有个疑惑存在心中:“这样的作品能说是自己的创作吗”。朋友这一问,又勾起了他心中的不安。他告诉朋友,他知道他的意思,他会重新努力。

在一场来自各地区代表队间进行的茶艺竞赛上,我也遇到一位朋友,他问我:“这里当今的茶道到底长成什么样子?” 我心里想,你两天来看到的这么多团队展现的不就是这里当今的茶道?但是这句话我没有说出来,我知道他别有用心。

中场休息的时候,他跑去问代表队的人:“你们的茶艺是什么?” 被问的人说:“我们表达离家出国留学的游子怀念家乡的茶,表达了辛勤工作的制茶景象,也表达了茶在他家亲情与他与他女友间建构的友情,这些都是茶艺的内涵。” 他又跑去问另一个代表队:“你们的茶艺在哪里?“被问的人回答他:” 我们泡茶前要插花、要点香,这是我们茶艺精致的部分,我们要在艺术的氛围上表现茶艺。画画、音乐也是茶艺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泡茶间要有现场挥毫与古筝演奏,这些都是我们的茶艺。“等到另外一个中场休息时间,他又跑去问另外一个团队:” 你们的茶艺是什么?“ 他们回答他:“我们在茶席的设计上下功夫,我们特别制作了茶桌、椅子、桌布、布骑,我们找来与桌面相配的壶款,泡茶者也穿着与茶席相呼应的服装。我们为这样的茶席订出了茶艺主题,并由一位解说员从旁以中英双语朗读出来,这就是我们茶艺所要表现的内涵。”

这位朋友回座位后告诉我,他问到的都没有回答他“茶的位子”在哪里,他们只说到茶的社会功能、茶的周边艺术、茶席的设计,没有人说到茶的本身。茶艺是茶的艺术,为什么没有针对茶的本身与饮用详加诠释?

本文第一段说到绘画艺术的朋友与之后几段说到茶道艺术的朋友,他们所重视的都在艺术的“本体”与作者的“创作”上。艺术不能脱离自身(如绘画的画作、茶道的泡茶奉茶喝茶)而存在,仅是依赖环境(如绘画的画框、画廊、画中伟大的人物,茶道的配乐、插花、茶的故事)的衬托是不够的,必须“艺术”自己挺身而出说话,例如茶艺必须是由“茶”直接告诉大家,他的美在哪里、他值得品赏的是什么。艺术还必须是作者(在茶艺就是泡茶者)本身的创作,这创作代表着作者本身对该项艺术的具体诠释,如茶艺,作者必须将他体会到的此茶“茶性”表现出来,这个茶性在别个作者的体会可能不一样,作者还必须将胸中的“泡茶奉茶喝茶之美”呈现出来,这个美也可能跟别个作者所体认与所能表现的美不同。作者也不能只是抄袭别个作者所表现的茶性与茶的美感境界。

 

  (873)

茶食在茶会的供应时段/许玉莲/20180315

茶食在茶会的供应时段/许玉莲/20180315

品茶时吃点心是属于茶会的一部分,点心只要制作得当,使用得法,并不会降低茶汤的欣赏价值。以泡茶、奉茶、品茶过程和茶汤饮用为主体的茶会仿如一支交响乐,那是包含多个乐章、同一时空响起的,茶点在茶会中是与茶、器皿、人、规程、环境进行集成的其一伴侣,互相激荡。我们并非因为喝茶喝到肚子饿了,才要弄些食物来填饱肚子,茶点应用的意义,是让品茗的滋味增添变化,甚至突显茶性的清苦,让喝茶更有雅趣。很多时候泡茶师会自己亲身学习做茶点,因为街上买的现成糕点不是为了茶而存在的,不易搭味,制作茶点需配合茶的特性与性味的不同。茶的苦、涩、甜、酸、鲜、老味如何呈现,与其他食品如何结合才不会抢味呢,第一条须坚持只用原材料的原汁原味来调味,新鲜烹制。第二条茶点的味道须是甜的,不要咸酸辣。剩下就是:茶点供应时段问题。

茶点在茶会进行前预备好了,又未供应上泡茶席前,须合理收入食盒妥善存放,不得把茶点赤身裸体摊开摆着。任由茶点从头到尾放在泡茶席,漫无节制地一口茶一口点心的习惯容易使人分神。茶点在茶会的供应时段有三种选择,即第一种在品茶前食用,是这样安排:把茶食装入食盒,盖上盖子,与筷子、怀纸或磁碟置放旁边小柜;茶会开始,品茗者与泡茶师行礼入座;泡茶师慢慢的把托盘拿出来,怀纸一份份置盘上,取食盒打开盖子,用筷子夹起茶食放怀纸上,准备好所需份数,把盖子盖上与筷子一起放回原位,再双手拿起托盘,将茶食一份份呈上给品茗者,如茶食需要分成两口吃,不忍心粗暴地吃,配备一支竹签将之切开两半。大家将茶食放入口中,收起怀纸,仔细咀嚼享用;泡茶师看到大家食用完毕,便细腻地开始泡茶程序。第二种是在品茶间食用,比如像举行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那个样子计划冲泡六道茶,可安排在三或四道茶后呈上茶食,食后继续泡茶品茶。第三种则是完成整个泡茶奉茶品茶过程之后,以食用茶点为压轴,然后才中场休息。

茶食的花色与份量于茶前、茶中、茶后各有不同细节,不可一视同仁,茶前点心最小最简单,茶中次之,茶后可以稍为丰富。茶前的茶食准备,要特别配接下来的好几道茶,其食物结构要酥软,不要浪费很多口水去融化,比如一片蒸红豆糕,一口地瓜泥,最好入口即化。茶间点心虽说可给多些,结构可以结实些比如纯巧克力片、炖莲子,亦要办得潇洒像路过的样子,勿让品茗者散了心以为茶会结束。茶后可用些较固体的茶食比如萝卜糕、干柿子慢咬细嚼,满口腔的香味与茶的韵味冲击成一条大合唱。所谓茶后用点心,不是指中场休息离开茶席而吃,它是归纳入茶会的其中之一程序,无论时辰、口感、份量都是属于该泡茶师不可分割的茶道风格。

 

  (806)

茶道的道是指泡茶奉茶喝茶的道/蔡荣章/20181125/现代茶道思想专栏

茶道的道是指泡茶奉茶喝茶的道/蔡荣章/20181125/现代茶道思想专栏

喝茶,尤其是正经八百地谈到茶道,一般人总要从各流派的哲学思想说起,进一步还要从清、和、静、敬等逐字解析,结论总是说茶道与这些哲学思想是相通的。这些道德观念被视为是茶道的基本精神,也是泡茶奉茶喝茶时必须依循的规范。谈“茶道”者若不及于这些领域,就会被讥为只是皮毛,或被质疑:只是泡茶奉茶喝茶谁不会,哪还用得着费劲地动用到“道”字?

事实上,茶道只是指泡茶奉茶喝茶之道,不是“茶”外还加了一层必须修炼与遵守的“道”。泡茶奉茶喝茶之道包括种茶、制茶、识茶、泡茶、评茶、与赏茶等的知识、技术、功夫,与以之作为媒介,呈现泡茶奉茶喝茶的美与艺术。这已足以撑起茶道这栋大厦,不需要特别依附在其他的建筑物上。

有一天为了“茶会举办”的课程,由同学举办的一场12个人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大家围坐在排成四方形的桌旁,桌子一边是茶道艺术家的泡茶位置,另外三边是12位品茗者的座位。一壶茶要供应好13位品茗者是不容易的,这位初任茶道艺术家的同学一下子反应不过来,虽然使用了一把450cc的大型壶,分茶时仍然短少了两杯的汤量。大家都为这个状况紧张着,泡茶师笃定地端起奉茶盘,将奉茶盘呈放在第一位客人面前,意指要以传递的方式奉茶,大家依序自行从奉茶盘上端起杯子,第一位品茗者看到空杯子正对着自己,毫不犹豫地端了起来放在自己面前,然后将奉茶盘移放到下一位品茗者。第二位品茗者面对的杯子不是完全没有茶汤,只是少少的不到半杯,虽然这一杯不完全面对着自己,他也很有教养的模样端起了那一杯。大家端过了茶汤,奉茶盘送回到泡茶师的面前,泡茶师端起了最后留给他的一杯,示意大家一起喝茶。这时我特别看了前面两位同学一眼,他俩依然很自然地端起杯子喝了茶。

我叹了一口气,好有教养的一群同学!但是我们说茶道的主体是茶,茶道艺术的最终作品是茶汤,为什么最重要的茶汤作品不见了还那么淡定呢,泡茶者不试图补救(他可以再泡个半壶,补满最后两杯,若还有多余,又不想留到下一道使用,可以在其他杯子上补上一点的),品茗者也要装出一副有茶喝的样子?我知道师长曾教我们要包容,要牺牲小我,让场面变得不尴尬,泡茶者也打从心底地认为茶道的仪式性比有没有茶喝更重要。

我们强调,茶道是以茶为主体,所谓的茶道就是泡茶奉茶喝茶的道,茶道是以技术为底盘,以艺术为车身的一部车子,道德是让车子走的道路(茶道、音乐、绘画等都是车子,都可以走在每条道路上)。

回顾30年前,有次茶道界某流派的家元来访,我们举办了一场小型的茶会接待他与他的秘书,会场采取分离式的座位,也就是泡茶席与品茗席是分开来的。大家看完泡茶师的泡茶,泡茶师端起了奉茶盘出来奉茶。奉茶盘上第一排的中间一杯是准备奉给家元的,泡茶师把这杯往前挪了一点点。就在这个时候,一只苍蝇在奉茶盘上盘旋了一圈,就停在了要奉给家元的那一杯的杯口上。泡茶师惊吓了一下,赶走苍蝇,迟疑了一阵子,继续将奉茶盘往家元面前送。家元看了泡茶师一眼,笑了笑,用手指了指那个杯子,意思是:要我喝这一杯吗?泡茶师一时不知道怎么应对,旁边的人提醒了他:先把那杯挪开。他领悟了过来,将那一杯移到奉茶盘内侧的边角去,另外挪一杯出来,奉给家元。回座位后,泡茶师将那一杯移放到侧柜上,然后转正身子,向大家行了一礼,请大家喝茶,他就用眼睛陪着品茗者。随后泡茶师补了一只新杯子给自己,准备第二道以后使用。

泡茶要适时解决茶道上发生的问题,不是将仪式与道德放在第一位,放着主轴上应该完成的泡茶、奉茶、茶汤的欣赏与品饮不顾,泡茶、奉茶、茶汤的完美呈现与大家喝得很愉快才是茶道。 (1109)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特征与举办要领/文/蔡荣章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特征与举办要领/文/蔡荣章

 

一、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实施要领

1、此乃坐席式茶会,为呈现茶道艺术与欣赏茶汤作品而举办的茶会。

2、可分成上下两场,与会者可以欣赏两位茶道艺术家的茶道艺术及两款茶叶。

3、由茶道艺术家自设茶席,茶具、茶叶自备,席上不设助手(预备时可以)。

4、品茗者依抽到的席号先行入座,茶道艺术家在四锣声的引导下进场,品茗者起身迎接,相互行礼后坐下,开始泡茶。上下两场皆同。

5、设定每场的时间,时间到后以一声锣响告知。提早完成的茶道艺术家迳行回休息室休息,提早完成的时间不得超过五分钟。上半场时,品茗者暂留原处休息或阅读茶道艺术家提供的茶谱,待结束的锣声响起后才起身走动,换到下半场抽到的茶席;下半场时,品茗者则坐在原位,直到茶道艺术家出场接受感谢、主持人宣布结束茶会。

6、上半场结束的锣声响过后,茶道艺术家回茶席准备下一场的所需,然后尽速回休息室,不从事社交性的活动。整场结束后,茶道艺术家收拾茶具,这时才从事适度的联谊活动,直到约定的收场时间。

7、每场泡茶结束,品茗者将茶杯还回杯子原来放置的地方。茶道艺术家在杯子放回后,发放自备的茶谱,然后起身表示告退,品茗者起身行礼致谢。

8、为品茗者设置个人物品寄放处,席间不闲聊、拍照、用手机,不将纸笔或手放在泡茶席上,会前欣赏泡茶席时不拿取茶具、不坐在席上拍照。茶道艺术家设法让大家专注于泡茶、奉茶、品茶,不做茶叶与泡法的授课式讲解,除茶谱外不发放其他宣传资料或口头介绍。

9、每场开始泡茶后,迟到的品茗者不再入席。

10、主办单位事先通知着装规定,如□隆重□正式□时尚□休闲。

11、上下两场的茶道呈现项目依主办单位的约定,程序与道数可依茶道艺术家个人所需调整。

 

二、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特征

1、以茶道艺术为主体,以品尝茶汤为最终目的。

2、“坐下来”专心泡茶、专心欣赏泡茶、专心喝茶。

3、邀请“茶道艺术家”来呈现茶道艺术,创作茶汤作品。

4、专心欣赏该茶的方方面面,不再分神去谈论如何泡茶,以及该茶的故事。

5、由水、茶、器、技、及美学、思想当纲,茶汤是最终作品,品水、茶食是衬托。不要掺杂非茶的事物。

6、茶道是口鼻的艺术,不是只看只听就算数。

 

 

  (897)

用一套可见的方式诠释茶道/蔡荣章

用一套可见的方式诠释茶道/蔡荣章

20181028”现代茶道思想“专栏

“茶道”不是一门身心修炼的课程,虽然它会有益于身心的健康与美化,所以在课程的规划上应该是如何泡茶、奉茶,如何欣赏茶汤,在拓展的课程上应该是美学与艺术。如果将泡茶者穿上修道者的衣服(原本不是他日常的穿着),或加上一些宗教性的手印,而且分量比接下来的泡茶、奉茶、品茶还要重,这样的茶道给人的感觉是在进行一场修身养性的课程,泡茶奉茶喝茶只是被借用于修炼而已。如果是茶道的呈现,是一开始就直接进入备具与泡茶的。

茶道的呈现也不掺入其他非茶道的项目,如开始泡茶时播放着音乐,或是请人在一旁演奏,有的泡茶者还会吟唱一首诗。茶具的摆放不是因为它适宜泡茶,而是它漂亮、抢眼,或是珍贵。泡茶席与四周的环境设计得特别突出,一看就知道是为茶席与环境而做,不是因泡茶奉茶喝茶之所需。茶席上摆了一盆花、泡茶之前还点了一炉香,这些非茶道的项目有人会以为有助于茶道的表现,但事实上是稀释了茶道的饱和度。茶道的表现应该是一切为泡茶奉茶喝茶,插花、焚香、音乐,以及太自我凸显的茶具、茶席、品茗环境皆可省略,这样茶道才容易呈现自己的美貌与内涵。

茶道很重视泡茶的用水、茶叶、茶具,这些都是茶道很重要的媒介,没有好的水、好的茶、好的茶具,是无法呈现好的茶道的。而且也是茶道最终“茶汤作品”的本体之一,是直接被品赏与喝进肚子的。水与茶叶容易被理解,茶具是因为它的质地直接造就了茶汤的质感。所以泡茶之前,泡茶者会很用心地去找寻好的水源、物色好的茶叶与茶具,而且这三样往往是泡茶者平时一直在追求的项目。茶道呈现时,他还会考虑用适当的容器装水,用适当的煮水器与燃料,茶叶也会存放在适当的茶罐内。茶壶茶盅茶杯的材质要能够将这次所要冲泡的茶叶的最佳状况呈现出来。

泡茶技艺是茶道呈现最重要的部分,水、茶、器差一点都还可以忍受,泡茶技艺丢失了,茶道也就无栖身之所了。“技”是泡茶的技术,除了水茶器的选用之外,要善用它们把茶汤最好的本质表现出来,泡茶者会应用水温、茶量、与浸泡的时间表现茶道的内外之美。“艺”是泡茶奉茶喝茶的艺术性呈现,并赋予美学、思想的灵魂,将“泡茶奉茶喝茶”成就为一件具象的艺术作品,将“茶汤”成就为一件抽象的艺术作品。茶道呈现时,泡茶者是专注于泡茶奉茶喝茶的每一个动作的,他也要品茗者(如果有的话)融进去茶道创作的氛围之中,尤其是喝茶的时候,他要看到自己及品茗者都高度享受了茶汤作品。

茶道是以“茶”为主轴所呈现的生活形态与艺术内涵,所以呈现与享用时要从茶叶的各个生命阶段着手,而且仔细地体会。首先是观看茶叶的外貌,从而知悉茶叶被制作的状况,这是茶叶的第二个生命阶段。接着是欣赏茶叶被冲泡后“茶汤”的香气与滋味,这是茶叶的第三个生命阶段。最后是依依不舍地审视着被泡开的叶底,怀念着“茶叶”即将回归大地,这是茶叶的第四个生命阶段。连同刚才的茶汤与未泡之前的茶叶,回溯茶叶在茶树上的种种故事(这是茶叶的第一个生命阶段)。这三个泡茶奉茶喝茶的过程要在茶道表现的程序上特别强调。

茶道为人类提供了许多“美”与“艺术”,理应受到尊重;泡茶者是茶道艺术的作者,也是理应受到尊重。所以泡茶时是品茗者就座后泡茶者才上席泡茶的。泡完茶,泡茶者端杯奉茶,品茗者应从奉茶盘上端杯取用,茶会结束,品茗者应将杯子送回泡茶席原本放置茶杯的地方,并向泡茶者行礼致谢。品茗者不可以在泡茶席上放置个人的物品,也不可以把手趴在上面,即使大家围坐在泡茶席上喝茶,也要意识到泡茶席是泡茶者创作茶道艺术的道场。

用一套“可见”的方式呈现茶道,是最有效的“茶道”诠释方法,尤其当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诠释时,这种可见的方式更容易让人了解该诠释者所要告诉我们的理念。

 

  (998)

有人送来不知名的茶/蔡荣章

有人送来不知名的茶/蔡荣章

20181026《现代茶道思想》专栏

那是一个素白的纸提袋,有一个提把,但上面什么都没有印刷,袋子里面装了两小纸盒,也是素白的,什么都没有印,也没有写什么字。打开小纸盒,里面是一个小罐子,罐子也是素白的,一点标记都没有。打开罐子,才知道是茶叶,可以认出是什么茶类,但是是这一类茶的什么茶名就不知道了。我想这其中必有诈,也不问这是什么一回事。等了许久,才开口道:“这是你的商品吗?” 他说:“是的”,“已经分发出去了吗?” 他说:“已经摆上多家经销商的架子了”,“卖掉没有?”,“卖掉一些了”,“顾客提出什么问题”,“他们会问是什么茶、为什么不标识名称”,“店主怎么回答”,“喝了就是,先不管它是什么茶,直接从茶香、茶味去认识它”,“你真的这样教店长了?”,“真的”。我笑开了,“真是勇敢的茶人”。店长说:“有些顾客按捺不住,过几天还是回来问,我就提示他赏茶的心法,大部分的人都满意地回去了,有些人还再带一两罐回家。”

直接就茶的香、味来认识它、欣赏它,是最直接且真实的做法。如果事先就知道了什么茶,总难得毫无障碍地欣赏它,如果你知道了它是鼎鼎有名的某某茶,没有喝就涌上了一大堆的香与味,本来没那么好喝的茶,也因为它的盛名而增添了许多分数。如果再标注上是什么比赛茶的特等奖,本来不觉得怎样的,这下子也怀疑起了自己的水是不是不对劲,还是自己没有把它泡好。

茶的种类、级别非常多,一个名称是无法表达出什么的,依照这个名称去认识、去欣赏,就如同瞎子摸象。既然茶叶都已经来到面前,为什么不直接就它的身体来理解它、泡开来喝它,就它呈现的香与味来欣赏它?

很多茶是我们不曾喝过的,有些茶的名称我们虽然熟悉,但是它被制作得不是通常这个茶名所代表的那个样子,这时,如果喝来的品质好,我们是要因为它被做得不是那种茶应有的特征而说它不好呢,还是应该以独立的态度来品评它呢?如果都是就已有的茶名与这些茶名所显示的品质特征来欣赏它,那是画地自限。也对不起茶,茶本来就有自己独立发展的空间,哪能因为它长在那里,被冠以那个地方的茶名而非得是那个样子不可?

依循茶名去欣赏一款茶是不正确的喝茶法,就如同看一幅画,总是先看画的名称,然后才欣赏这幅画。为什么说是不对的赏画方式呢?因为是被作品的名称领导着去理解与欣赏。不能说:“我不知道它在画什么,叫我怎么欣赏”,真正看画的途径与喝茶一样,是应该直奔画的本身去体会的。看不懂往往是因为被别人带路带习惯了,突然没人带路就不知道要怎么走了。直接就画的线条与色彩来理解与欣赏,即使理解的与标示的名称不一样也没有关系的。画家就常说:我要表达的都画在作品上面了,为什么还要我订个名称?如果非要不可的话,我就叫它“作品28号”。听音乐也是一样的。

但是最后我还是补充了一句,这样“无名”的包装很符合茶叶欣赏的要领,也很有启发性,但是不符合商品标示的要求,要标示出商品的内容为“茶叶”,还要有生产者的名称与保质日期。字形与色彩柔和一点,一副无染的样子,让消费者意识到与茶为伍无需知道它叫什么。

 

  (971)

20180727蔡荣章在茶科所讲述“茶道艺术的美在哪里”

活动报道

蔡荣章在茶科所讲述“茶道艺术的美在哪里”

2018.7.27上午,蔡荣章老师在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四届茶艺师资班41位同学讲授半天的“现代茶道思想”,题为“茶道艺术的美在哪里”。

蔡荣章老师这几年一直在推动茶道艺术,希望将茶道提升到艺术的境界,但是当大家不知道泡茶喝茶的美在哪里,就不会肯定茶道艺术的存在,所以在“茶艺师资班”特别讲授这个课程。

 

课程包括下列的纲要:

1.为什么要谈这问题

2.茶文化、茶道、茶道艺术之别

3.茶道艺术与应用型茶道之别

4.建构茶道艺术的重要性

5.茶道艺术在哪里

6.茶道的美在哪里

6.1.泡茶阶段

6.1.1.赏茶之美

6.1.1.1.芽型或叶型

6.1.1.2.茶青成熟度

6.1.1.3.叶形大小

6.1.1.4.枝叶连理状况

6.1.1.5.茶叶完整度

6.1.1.6.条索紧结度

6.1.1.7.外形紧结度

6.1.1.8.发酵程度

6.1.1.9.萎凋程度

6.1.1.10.揉捻程度

6.1.1.11.焙火程度

6.1.1.12.陈化状况

6.1.1.13.入仓情形

6.1.1.14.虫咬情形

6.1.2.泡茶席之美

6.1.2.1.整体结构之线条与色彩

6.1.2.2.茶席个性

6.1.2.3.泡茶、奉茶、喝茶之功能

6.1.3.茶器外形色泽之美

6.1.3.1.各类茶器之整合

6.1.3.2.主茶器之美

6.1.3.3.辅茶器之美

6.1.3.4.备水器之美

6.1.3.5.储茶器之美

6.1.4.茶器功能之美

6.1.4.1.好提

6.1.4.2.能断水

6.1.4.3.出水顺畅

6.1.4.4.滤渣功能

6.1.5.泡茶动作之美

6.1.5.1.熟知泡茶原理

6.1.5.2.熟悉泡茶动作

6.1.5.3.审美能力

6.1.6.专注与默契之美

6.1.6.1.心在茶上

6.1.6.2.品茗者也将心放在茶上

6.1.7.泡茶者与品茗者的性格、境界、思想之美

6.2.奉茶阶段

6.2.1.倒茶与分茶之美

6.2.1.1.倒茶姿势与快慢

6.2.1.2.倒茶入盅或直接分茶入杯

6.2.2.敬谨之美

6.2.2.1.奉茶者奉茶方式与心境

6.2.2.2.汤温的掌控

6.2.2.3.品茗者承接态度与心境

6.2.2.4.持杯方式

6.2.2.5.喝茶方式

6.2.3.茶杯之美

6.2.3.1.造型、色泽、质感与奉茶者之体形、性格

6.2.3.2.杯内颜色与茶汤

6.2.3.3.杯子之品饮功能

6.2.4.泡茶者与品茗者的性格、境界、思想之美

6.3.茶汤阶段

6.3.1.汤色之美

6.3.1.1.颜色(色相)

6.3.1.2.明度

6.3.1.3.饱和度

6.3.1.4.清澈度

6.3.2.香气之美

6.3.2.1.香型

6.3.2.2.强度

6.3.2.3.持续度

6.3.2.4.香性

6.3.3.滋味之美

6.3.3.1.稠度

6.3.3.2.强度

6.3.3.3.调和度

6.3.3.4.茶性

6.3.4.泡茶用水之美

6.3.4.1.纯度

6.3.4.2.硬度

6.3.4.3.水温

6.3.4.4.活性

6.3.4.5.水源

6.3.4.6.容器

6.3.4.7.煮水器

6.3.4.8.燃料

6.3.5.茶器质地之美

6.3.5.1.煮水器与泡茶器

6.3.5.2.材质

6.3.6.泡茶技术之美

6.3.6.1.茶汤浓度

6.3.6.2.茶汤成分之组配

6.3.6.3.茶水比例

6.3.6.4.个别茶性之掌控

6.3.7.茶食之美

6.3.7.1.外形、色泽、香气、滋味

6.3.7.2.与茶汤之搭配

6.3.7.3.与茶会之搭配

6.3.7.4.供应与食用之法

6.3.8.叶底之美

6.3.8.1.采青状况

6.3.8.2.叶身厚薄

6.3.8.3.茶树品种

6.3.8.4.叶片破损状况

6.3.8.5.初制状况

6.3.8.6.拼配状况

6.3.9.结束之美

6.3.9.1.收尾

6.3.9.2.收杯

6.3.9.3.品茗者与泡茶者之离席

7.正视茶道艺术的真面目

7.1.茶道不只是仙女般的、文绉绉的、道德的、修炼的

7.2.举凡艺术皆如此

 

 

  (859)

20180725许玉莲在茶科所讲述茶汤作品欣赏会

活动报道

许玉莲在茶科所讲述茶汤作品欣赏会

2018.7.25下午,许玉莲在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四届茶艺师资班41位同学讲授半天的“如何举办茶汤作品欣赏会”,述说了下列的课程纲要:

1.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解析

1.1茶道:喝茶的方法、审美、思想

1.2茶道艺术:以泡茶、奉茶、品茶所呈现的艺术
1.3茶道艺术家:能将茶道艺术表现得很好的人
1.4茶汤:将茶叶用水浸泡或搅击成的液体
1.5茶汤作品:被视为是一件作品的茶汤
1.6茶汤作品欣赏会:包括泡茶、奉茶,以茶汤作品为核心所进行的茶会

 

2.为什么要举办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2.1茶汤作品是茶产业最终产品

2.2茶汤作品是茶道最终的作品

 

  1. 本次茶汤作品欣赏会的练习

3.1茶道艺术家/泡茶师的甄选(8位,学会定)

3.2茶会助理(1位,接待、热水工作)

3.3品茗者邀请(8桌 x 7位=56位,学会定)

3.4报到处(1位,预备签条、抽签工作。如茶道艺术家茶桌编码条、客人席次号码条)

3.5衣帽间(1位,收纳、看管所有入场人士的包包物品)

3.6洁手走廊(1位,预备洁手场地、设备)

3.7会场布置(1位,确定的工作,有工友帮忙)

3.8布置茶道艺术家休息室(1位,确定的工作,有工友帮忙)

3.9司仪(1位,已有稿,宣读的工作)

3.10敲锣者(1位,掌控时间的工作)

3.11摄影者(1-2位)

3.12总负责者(本班班长)

3.13监督者(本班班主任老师)

3.14茶会程序表

3.14.1  午餐时间- 工作人员会场布置

3.14.2   17:30~18:00茶道艺术家茶席设置,报到处,衣帽间,洁手走廊,助理站岗

3.14.3   18:00~18:10品茗者进场

3.14.4   18:10~18:55首场茶会

3.14.5    18:55~19:05茶道艺术家休息

3.14.6    19:05~19:50第二场茶会

3.14.7    19:50~19:55茶会结束

3.14.8    19:55~20:30实操后的研讨

 

许玉莲老师接下来是介绍第4项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33则”,所谓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33则就是举办这项茶会的要领:

  1. 茶汤作品欣赏会的形式

1.1. 坐席式

1.2.茶道艺术家个人茶汤作品欣赏会

1.3.茶道艺术家联合茶汤作品欣赏会

 

  1. 茶汤作品欣赏会的意义

2.1. 茶道艺术

2.2.茶道艺术家

2.3. 纯茶道

 

  1. 茶汤作品欣赏会的规模

3.1. 一席8~12位客人

3.2. 依场地与客人数决定一席、八席、二十席等

 

  1. 场地规划

4.1.品茗者向心坐

4.2.只有茶道的泡茶席

 

  1. 茶道艺术家休息室

5.1. 独立空间

5.2. 位于会场正面的方位

 

  1. 个人物品寄放处

6.1. 以号码牌为凭

6.2. 位于会场入口处之前

 

  1. 会场环境

7.1. 空气良好、无噪音

7.2. 不干扰泡茶席的独立性

 

  1. 场次

8.1. 一壶茶泡3~4道,加上品泉、茶食为一场

8.2. 一场45分钟,二场90分钟,加上进场10分钟、中场休息10分钟、结束5分钟、交流5分钟。约2小时

8.3.第二场次:茶道艺术家不换席,品茗者依抽到的席次就坐

 

  1. 进场方式

9.1. 报到、验票、抽茶席签

9.2. 寄放衣物、相机、手机

9.3.洁手

9.4. 场地图

 

  1. 茶会程序

10.1. 茶会程序规划

10.2.提供“茶序表”

 

11.泡几种茶、泡几道

11.1. 泡一种茶、不同场次不换茶,每场泡3~4道茶

11.2.泡茶程序包括赏茶、茶汤二道、品清水、茶食、茶汤一或二道、赏叶底

 

12.茶会程序提示法

12.1.任何一个声响:一声,表示开始与结束。

12.2. 四锣声:茶道艺术家进场。

 

13.着装规定

13.1. 隆重、正式、时尚、休闲

13.2. 邀请函或宣传品上标示

 

14.会场礼节

14.1. 依抽签就座,不換席次

14.2. 专心欣赏泡茶、品饮茶汤

14.3.不闲聊、不用手机、不拍照

14.4.不发放宣传品、不将纸笔等放泡茶席上

 

15.入场券

15.1. 另备茶会说明书

15.2. 入场券备有填写场次、茶席号码的栏位

15.3. 茶会应注意事项

 

16.茶道艺术家简介

16.1. 介绍茶道艺术家在茶道艺术方面的经历与见解

 

17.茶道艺术家的席次

17.1. 茶道艺术家的茶席依需要而配置

17.2. 茶道艺术家的席次到最后才编码

 

18.品茗者的席次与座位

18.1. 抽签决定席次,不定座次

18.2. 会前抽签决定每场的席次(与会者有机会聚集时)

18.3. 报到时抽签决定每场的席次(与会者没机会聚集时)

 

19.泡茶席次标示法

19.1. 不破坏泡茶席完整性

19.2. 每席客人座椅的背后,选一处标示之

 

20.茶会进行间

20.1.没有配乐

20.2.茶道艺术家不做茶叶、泡法解说

20.3.不从事采访式对话、照相、录影

20.4.主办安排专人摄录影,不要影响茶会进行

 

21.泡茶席设置

21.1.茶道艺术家自行设置茶席

21.2.不标示茶席、茶道艺术家、茶叶名称

 

22.茶具、杯子

22.1.依供茶人数准备茶具与杯子

22.2.换场次后使用未曾使用过的杯子

22.3.二场茶会使用二套壶盅与杯子可省掉中场的清洗

 

23.茶叶

23.1. 使用茶道艺术家足以呈现艺术作品的茶叶

23.2. 由茶道艺术家自备

 

24.茶食

24.1.茶道艺术家准备,使用足以搭配茶汤作品的茶食

24.2.茶食具由茶道艺术家准备。可使用怀纸,兼作餐纸,使用后各自折叠带回

 

25.泡茶用水

25.1茶道艺术家自备或主办单位提供

25.2. 可事先加热至一定温度

 

26.茶谱的提供

11.1.茶道艺术家写下自己该次的茶谱,发送给自己茶席上的品茗者。茶谱内容包括:茶序、茶法、茶赏。

茶序:联合举办的茶汤作品欣赏会,茶会程序可依照主办方;个人举办的茶汤作品欣赏会,茶会程序则自己安排。

茶法:就该次茶叶的冲泡方法。

茶赏:就该次茶叶的欣赏重点。

 

27.工作人员

27.1. 专任者: 茶席助理、司仪、掌锣、摄影

27.2. 兼任者:会场、报到、衣帽间、洁手、茶道艺术家休息室

 

28.中场休息时间

28.1.品茗者换席

28.2.茶道艺术家整理茶具,助理协助

28.3.品茗者不打扰茶道艺术家的工作

 

29.时间进度

29.1.司仪按照茶会程序表所订时间告示

29.2.茶道艺术家自行掌握每场45分钟的泡茶时间

 

30.茶会的结束

30.1. 司仪邀请茶道艺术家上台接受感谢

30.2. 若赠茶道艺术家受邀证书,在此进行

 

31.茶道艺术家与客人的交流时间

31.1.茶道艺术家回自己茶席,与客人交谈留影五分钟

31.2.这段交流时间列入会程中

31.3.交流时间后,收拾茶具,收拾会场

 

32.收费

32.1.品茗者皆凭票与会

32.2.入场券采售票方式

 

33.付酬

33.1.茶道艺术家受酬被邀呈现茶道艺术作品

33.2.酬劳除茶叶、备具、旅费成本外,尚需考虑专业劳务的报偿

 

这次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四届茶艺师资班在7月26日下午还安排了一场正式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由抽签决定茶道艺术家与现场助理人员。上半场结束后进行了简单的检讨,由主讲老师许玉莲与在旁担任指导的蔡荣章、段文华老师提出发现的缺失,希望在下半场及时更正。

茶会结束后再度举办检讨会,大家肯定这样子的茶会是可以专心欣赏泡茶、奉茶,专心欣赏茶汤的。而且提升了泡茶者的尊严,这时如果大家称呼自己为茶道艺术家,不再感到不好意思了。

(950)

看文字泡茶,听价格品茶/许玉莲/20180212

 

看文字泡茶,听价格品茶/许玉莲/20180212

牛栏坑、马头岩的肉桂岩茶火红后,茶叶包装都一窝蜂印上牛肉、马肉字眼了,人们泡茶、喝茶前不是用心地看茶况赏茶叶,而是指着包装上“牛肉”二字就觉得很矜贵了。这个年代的白茶,不管青红皂白也都在包装印上老白茶三字,人们见字喝茶,茶叶生产年份及收藏过程是否清晰倒反成次要了。这很荒谬。

别将茶叶的包装及标签带上泡茶席,茶叶带回家后应该好好的照顾,不能就这样把茶叶摆着一边不管,以为当泡茶时拿出来即可。茶叶需要检查种类与状况的不同,然后采取不同方法存放,一些买回来的茶叶收在纸皮罐不适合,这时就要换进瓷罐或不锈钢罐给它密封,有时购茶量太多,就要分成几个小罐来装,以免每一次打开造成茶叶漏风,很多时候茶叶的商品外包装并不适于存放,适于存放的大概也不美。

即使一些茶叶的包装代表着矜贵显赫身份、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也要把这些包装及标签卸除,把茶叶收放进自己泡茶要用的茶罐或用另外一张干净纸张包裹,这样喝茶才会喝得比较清静。在繁多商业资讯与故事包围之下喝茶,喝茶容易变得不再是喝茶。茶叶外包装上所展示的品牌、价格、传奇说词会分散大家的注意力,经常在目眩神迷的情况下喝茶,人们的灵敏度会降低,感受力也会变得懒怠,无法将鉴赏力集中,养成一种习惯。

不将包装外观除掉,你在泡茶时就被它们影响了欣赏、爱茶之心,你将无法自主地爱任何可以爱、值得爱的茶,你将被如雷贯耳的“大牌茶”愚弄,喝到一些名气非常大的茶时,即使它表现得如斯坏,你都不敢相信它可以是一个品质不好的茶,你都不敢相信自己会说它不好。

泡茶要培养爱茶的心,爱茶包括读懂茶,读懂了,随手就可以购置一些好的茶(不一定贵)放在身边,把茶照顾好,不管它属于什么牌子、何等价格,爱茶的泡茶者都能够看清楚、喝明白它的本质,慢慢接触它,逮住它的灵魂来爱它。所以随时可就手边那几个茶来泡,不必去选一些特别有名气有故事包装的茶。

用自己泡茶的茶叶罐收茶入席,从此就茶论茶才会真正关心到茶的本身,从茶的外形、色泽、香味去认识它欣赏它,不要迷恋茶叶包装上的字眼如历史名称、代号、防伪条码、年份有多老、名人的签名或一些标榜冠军的比赛茶。这些都只是商业行为,并非品质保证,故泡茶时不能被自己的偏见蒙骗,以为凡是有标示、记号的茶皆好茶。你可以统统不要管它这些包装及标签,在冲泡之前,小心的看看茶叶一眼,想一想它们历经了怎样的一番过程才抵达至茶席上,这样你泡茶将泡得更愉快,像和老朋友相处。

泡茶要懂得直接欣赏这一壶茶,不要依赖茶叶的各种包装与标示,不要透过过去的经验,甚至于还不要强调茶叶的名字。这样你会喝得比较慢,也更意识到自己在喝着的香味。受限于包装、过去的经验是主观的;有了名字的茶,反而泡茶喝茶受限于你过去的记忆,没有欣赏到现在这一壶茶。别让包装骚扰了你的灵魂,看着现在这壶茶,闻之、嗅之、啜之、品之,默默地领受,又或说出你的心情与发现,这种用心的方式会让你泡茶泡得理智而缓慢,深刻而安逸。

刊登中国茶道杂志专栏 (945)

茶道之美总目录/蔡荣章/20180606

茶道之美总目录/蔡荣章/20180606

茶道之美总目录/蔡荣章/20180606

1.茶道之美的呈现类型

1.1.愉悦

1.2.空寂

1.3.拙

1.4.清新

2.茶道之美被欣赏的途径

2.1.视觉

2.2.嗅觉

2.3.味觉

2.4.触觉

2.5.意识

3.茶道之美的传播媒介

3.1.茶叶的形

3.2.茶叶的色

3.3.茶叶的质感

3.4.茶汤的色

3.5.茶汤的香

3.6.茶汤的味(含茶性)

3.7.泡茶席的形与色

3.8.泡茶者与品茗者的性格、境界、思想

4.茶道之美的踪迹

4.1.泡茶阶段

4.1.1.赏茶之美

4.1.2.泡茶席之美

4.1.3.茶器外形色泽之美

4.1.4.茶器功能之美

4.1.5.泡茶动作之美

4.1.6.专注与默契之美

4.1.7.泡茶者与品茗者的性格、境界、思想之美

4.2.奉茶阶段

4.2.1.倒茶与分茶之美

4.2.2.敬谨之美

4.2.3.茶杯之美

4.2.4.泡茶者与品茗者的性格、境界、思想之美

4.3.茶汤阶段

4.3.1.汤色之美

4.3.2.香气之美

4.3.3.滋味之美

4.3.4.泡茶用水之美

4.3.5.茶器质地之美

4.3.6.泡茶技术之美

4.3.7.茶食之美

4.3.8.叶底之美

4.3.9.结束之美

茶道之美总目录(含细目)

1.茶道之美的呈现类型

1.1.愉悦

1.2.空寂

1.3.拙

1.4.清新

2.茶道之美被欣赏的途径

2.1.视觉

2.2.嗅觉

2.3.味觉

2.4.触觉

2.5.意识

3.茶道之美的传播媒介

3.1.茶叶的形

3.2.茶叶的色

3.3.茶叶的质感

3.4.茶汤的色

3.5.茶汤的香

3.6.茶汤的味(含茶性)

3.7.泡茶席的形与色

3.8.泡茶者与品茗者的性格、境界、思想

4.茶道之美的踪迹

4.1.泡茶阶段

4.1.1.赏茶之美

4.1.1.1.芽型或叶型

4.1.1.2.茶青成熟度

4.1.1.3.叶形大小

4.1.1.4.枝叶连理状况

4.1.1.5.茶叶完整度

4.1.1.6.条索紧结度

4.1.1.7.外形紧结度

4.1.1.8.发酵程度

4.1.1.9.萎凋程度

4.1.1.10.揉捻程度

4.1.1.11.焙火程度

4.1.1.12.陈化状况

4.1.1.13.入仓情形

4.1.1.14.虫咬情形

4.1.2.泡茶席之美

4.1.2.1.整体结构之线条与色彩

4.1.2.2.茶席个性

4.1.2.3.泡茶、奉茶、喝茶之功能

4.1.3.茶器外形色泽之美

4.1.3.1.各类茶器之整合

4.1.3.2.主茶器之美

4.1.3.3.辅茶器之美

4.1.3.4.备水器之美

4.1.3.5.储茶器之美

4.1.4.茶器功能之美

4.1.4.1.好提

4.1.4.2.能断水

4.1.4.3.出水顺畅

4.1.4.4.滤渣功能

4.1.5.泡茶动作之美

4.1.5.1.熟知泡茶原理

4.1.5.2.熟悉泡茶动作

4.1.5.3.审美能力

4.1.6.专注与默契之美

4.1.6.1.心在茶上

4.1.6.2.品茗者也将心放在茶上

4.1.7.泡茶者与品茗者的性格、境界、思想之美

4.2.奉茶阶段

4.2.1.倒茶与分茶之美

4.2.1.1.倒茶姿势与快慢

4.2.1.2.倒茶入盅或直接分茶入杯

4.2.2.敬谨之美

4.2.2.1.奉茶者奉茶方式与心境

4.2.2.2.汤温的掌控

4.2.2.3.品茗者承接态度与心境

4.2.2.4.持杯方式

4.2.2.5.喝茶方式

4.2.3.茶杯之美

4.2.3.1.造型、色泽、质感与奉茶者之体形、性格

4.2.3.2.杯内颜色与茶汤

4.2.3.3.杯子之品饮功能

4.2.4.泡茶者与品茗者的性格、境界、思想之美

4.3.茶汤阶段

4.3.1.汤色之美

4.3.1.1.颜色(色相)

4.3.1.2.明度

4.3.1.3.饱和度

4.3.1.4.清澈度

4.3.2.香气之美

4.3.2.1.香型

4.3.2.2.强度

4.3.2.3.持续度

4.3.2.4.香性

4.3.3.滋味之美

4.3.3.1.稠度

4.3.3.2.强度

4.3.3.3.调和度

4.3.3.4.茶性

4.3.4.泡茶用水之美

4.3.4.1.纯度

4.3.4.2.硬度

4.3.4.3.水温

4.3.4.4.活性

4.3.4.5.水源

4.3.4.6.容器

4.3.4.7.煮水器

4.3.4.8.燃料

4.3.5.茶器质地之美

4.3.5.1.煮水器与泡茶器

4.3.5.2.材质

4.3.6.泡茶技术之美

4.3.6.1.茶汤浓度

4.3.6.2.茶汤成分之组配

4.3.6.3.茶水比例

4.3.6.4.个别茶性之掌控

4.3.7.茶食之美

4.3.7.1.外形、色泽、香气、滋味

4.3.7.2.与茶汤之搭配

4.3.7.3.与茶会之搭配

4.3.7.4.供应与食用之法

4.3.8.叶底之美

4.3.8.1.采青状况

4.3.8.2.叶身厚薄

4.3.8.3.茶树品种

4.3.8.4.叶片破损状况

4.3.8.5.初制状况

4.3.8.6.拼配状况

4.3.9.结束之美

4.3.9.1.收尾

4.3.9.2.收杯

4.3.9.3.品茗者与泡茶者之离席 (958)

20180608蔡荣章受邀在中国第十届海峡论坛发表“两岸茶界应省思的两个问题”

现代茶道思想编辑部报道

蔡荣章教授受邀在中国第十届海峡论坛发表“两岸茶界应省思的两个问题”

2018.06.08中国第十届海峡论坛的“第五届海峡(漳州)茶会”在漳州市东南花都酒店举行,中国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蔡荣章教授受邀在“茶产业发展交流会”上发表“两岸茶界应省思的两个问题” 。讲座纲要如下:

一.为市场而忽略了茶的本来面目

1.1.做好茶、喝好茶

1.2.不要省略日光萎凋、晾青

(以包种、冻顶,铁观音、岩茶、金骏眉、白茶、龙井为例)

1.3.不要全赖渥堆

(以普洱、黑茶、六堡为例)

二.茶文化走偏了自己的车道

2.1.泡茶没什么好看,茶汤没什么好喝的吗?

(因此不承任泡茶喝茶的艺术性)

2.2.茶艺是茶的艺,茶道是茶的道

2.3.茶道的美在哪里?

2.4.茶道艺术的艺在哪里?

(1110)

我泡茶时不说话/许玉莲/20180115

我泡茶时不说话/许玉莲/20180115

我泡茶时不说话,是没时间说话,是无法分心说话。泡茶奉茶喝茶过程要顾的除了测量水温、称茶叶、按计时器—-这几项技术在学习时需要用仪器协助,做熟了之后则是心神与生活体验的结合运用,比如嗅闻么就得闻出所谓的香与臭、以及其他一些化学刺激的气息,眼看时要分辨各种形态、颜色、外貌、大小、轻重和方向,耳要听懂高低、长短的声音,触感中的冷热、软硬、粗滑和痛痒不能含糊蒙过去,舌头须辨别層次不一的甜、酸、苦、辣、咸、鲜、无味、淡味和不正常味的不同味道,如此识别了环境、气候,了解各人行为观察各人性情之后,我终于可判断每一个泡茶步骤应如何退进。分分秒秒有如此多的讯息在过滤,呼吸与节奏不断调整中,我凝视着正发生的一切,尝试找出此时此地最好的做法,要及时做出每一道都一样那么好喝的茶汤,而且掌席的样子不要很狼狈,手势要很稳定,如此把全副心意放在席上茶上的泡茶者,哪里还有时间陪品茗者一边聊天一边泡茶?或陪品茗者一边讨论一边泡茶呢?是故不说话。

泡茶喝茶时的不说话,它不能是一声令下成为一个“禁止言语”的规定后才来做的一件事情,它是生活里面一桩待人接物的习惯,从家庭教育做起的,比如姐姐在厨房专心做蛋糕饼干或丈夫聚精会神在驾驶汽车中,我们会体谅并给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安心完成,不会一直去干扰要与他们聊天的;有了这一层认知,当碰到其他专业职人工作如泡茶师泡茶、琴师抚琴或画家写生,就会理解到当对方投入心思做一件事情需花精神与时间,应给予尊重,心甘情愿静静陪着他们操作而不去聒噪,以免他们分了心。这一份尊重他人的态度内化成自然习性后,往往就有一股底蕴逐渐培养出欣赏事物与他人的能力,到那时我们是不需要太多花哨言语的,只需专注、用心地感受。相反的如果茶会上总是挂着“禁语”的规定则是强迫大家封口而已,并无精进之意义。

有人说“我喝不懂那个茶,我不明白为何如此泡茶,问问不可以吗?” 对的,人人有权利为自己增长知识,那就必须为自己负责到底,理应正式安排课程进修时间、平常多看看书找找资料、努力练习及修正泡茶法,并不是在任何时候看到泡茶者就发问,而忽略了对方的不方便。办茶会泡茶不是上课讲课,泡茶者无需一直讲授知识;大家不会一直缠着正在跳舞的人问他是怎么跳的吧。

为使大家参加茶会不要只顾着说话,我们在入场卷售出时就提醒“泡茶过程中请避免闲聊,希望大家关注茶汤及过程”,用鼓励的语气请大家安安静静喝茶,期许如此能够让大家醒悟,从内心产生一股动力来参与鉴赏的重要,而不是依赖一项“禁止说话”的规定告示来顺从权威而已。

很多人以为只有品茗者会在泡茶过程中喧哗,不是的,也有泡茶者掌席时若不说话便会手足无措,魂不守舍。为什么呢,因为泡茶者欠缺自信,无自信因他泡茶只记得几个步骤徒有形罢了,不够底气却让全部人盯着看是非常难堪的,故拼命找话题说以掩饰窘境。一位真正的泡茶者从不首先带动讲话,因为他要储备能量呈献茶道作品;他捧着一款好的茶觉得很意气风发,整个茶席就会漂亮得发亮;他把一身功夫投入在茶上,大家感染则被牵动与感动,到时大家都忘记了讲不讲话这回事。泡茶者要弃语言,用泡茶的威仪与风度使人对茶道生出崇拜之心才是。

发表中国茶道杂志专栏20180115 (1346)

茶道要有怎样的礼仪规范吗/文/蔡荣章/20170710

中国《茶道》杂志专栏作者:蔡荣章

茶道要有怎样的礼仪规范吗/文/蔡荣章/20170710

高职院校的茶文化专业,在课堂上常有茶艺礼仪的课程,上课内容包括站姿、坐姿、行走、行礼、端盘、奉茶等项目。站姿要求女性双脚要成丁字步,坐姿要求女性坐椅子的三分之一男性坐椅子的三分之二,还要求一双腿要怎样摆放。行走的姿势是头顶着书本来练习。这些内容在模特儿和秘书的培训班上可以看见,但是泡茶喝茶的人是不是也需要这么培养呢?我以为只要不弯腰驼背就可以了,茶文化专业的美仪训练要着重在不良姿势的纠正,如头总是歪一边、左右肩膀不平、走路低头。即使加上上述的那些课目:行礼、手势、端盘、奉茶,也要关注这样的学习是否正确。

我看到上课时的行礼要求是这样的,双手沿着大腿往下滑,头部随着往下垂,弯腰超过90度,称为是“真”式的行礼,45度时称为“行”式,15度时称为“草”式。还特别说明“真”式是在舞台谢幕时使用的。想一想,泡茶喝茶是与日常生活一样的,45度与15度灵活应用即可,超过90度的表演式行礼就可免了。茶道不必为表演订出另外一套规矩。

站立时两只手怎么办?我看到的要求是两只手掌张开,在肚脐前斜行交叉,哪只手在哪只手的上面还有男女之别。新的课程对男士的手势还有了新的要求: 左手掌心向上,于肚脐前水平摊开,右手握拳置于左手掌上。这样的男女站立方式在何时应用呢?学生说,在茶道表演的时候。是应该这样回答,否则哪个生活、哪个社交场合用得了?有人说: 零售店的行销人员、铁路与飞机上的服务人员也会这样做。但是我认为不尽然,因为那是不轻松的姿势(手肘必须提着的),是不尊重人的姿势,不会形成大家看了就趋之若鹜的行为模式。我认为自然下垂,或轻松交握于身前即可。没有必要整齐划一,把注意力集中在泡茶喝茶才是茶之道。

端着奉茶盘出去奉茶,无论是盘子的大小,也不管是端小杯子奉茶还是端几个茶碗奉茶,都是双手端着奉茶盘的两边比较适宜,不需要分成小的奉茶盘是双手端取,大的奉茶盘是一只手托住底部,另一只手扶在奉茶盘的边缘。会有这样的考量,是有些人认为等一下奉茶时要腾出一只手端杯子给客人,大盘子无法只留一只手在单边支撑。但是这样的奉茶方法是不适宜的,较好的做法是由客人自行端取,如果这样做了,就不会有大盘单边支撑的困扰(下一段谈到奉茶时还会提及)。奉完茶回泡茶席,也是双手端着奉茶盘较适宜,不要只是一只手提着或是夹在手臂上。

奉茶的方法也被列为礼仪的课程(事实上可以归到泡茶课上),端着奉茶盘将茶送到客人面前后,一只手将杯子端放在客人面前,放下后,张开手掌朝杯子比一下,行礼并口说:请喝茶(谓此为请茶礼)。我认为较妥当的方法是:泡茶师端者奉茶盘在客人面前一鞠躬(或口说:请喝茶),由客人自行从奉茶盘上端取自己的一杯,并向泡茶师行礼致谢,泡茶师回礼。泡茶师用心地把茶泡好,奉到客人面前,由客人自行端取是应有的礼貌,这样做也免得客人还心不在焉地与邻座聊天。茶会结束,泡茶师前来收杯子,也是由客人自行把杯子放回奉茶盘上。

茶道不需要为它特别定制的礼仪,如上所述说的站立、手势、请茶礼,都容易为茶道贴上没道理的标签。茶道就是泡茶、奉茶、喝茶,只要把注意力放在茶的身上,而且精炼到茶道应有的审美标准与精神内涵,礼自在其中,道自在其中。

完稿20170710刊登中国《茶道》杂志每月专栏 (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