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品茗环境

茶席、品茗环境、品茗空间-蔡荣章-20150125专栏

茶席、品茗环境、品茗空间

蔡荣章

20150125专栏

 

出门住宿旅馆时总要带把壶,这把壶是平时已经挑选留存的数把之一,这数把壶除了烧结程度高、好提、能断水、自己喜欢的造型外,材质还对应几款不同类型茶的个性,这次泡老六堡,带上那把小白瓷。只是一个人喝,那把150cc的小白壶够了。要配上二个70cc的杯子,因为可以一次将壶内泡好的茶汤倒干,固定浓度。将小杯子分别套上杯套,一个倒扣罩住壶嘴一个倒扣罩住壶把,就成拳头大小的一小团,再用一条包壶巾包札起来便可出门去了。

事情办妥了回到旅馆,将自己打理干净,利用旅馆提供的瓶装水与煮水器把水烧了,在茶几上把茶具包打开,包壶巾抚平铺在几面上作为泡茶巾,茶壶放在泡茶巾的中间,两个杯子放在茶壶的上方。装六堡茶的罐子里放了一张折叠的小白纸,取出打开作为茶荷,将茶倒入茶荷,持茶荷将茶置入壶内。

电水壶的电源跳开后,又重新压下再煮一次,因为冷水壶第一次使用,控温器会偏低一些,老六堡需要100℃的水温。如果水温可以煮到很高, 是可以不必温壶的,但旅馆内这种自动控温的煮水壶是烧不到100℃的,所以把壶烫了一下。打开手机作为计时器。

待电水壶再度跳开,提水壶将水冲进壶内,按下计时器。茶叶所需的浸泡时间到后,倒出茶汤,先在第一杯倒满半杯,再将第二杯倒满,再回去补满第一杯,刚好把茶汤倒得干干净净。拿起杯子,满满地“谷香”涌向鼻前,全身每一个细胞都松弛了下来。

仔细将水、将壶、杯、茶、计时器准备好,仔细煮好水,仔细将茶泡好,专心地欣赏茶汤,这不就形成了一个美好的品茗空间?人们常谈茶席设置,但品茗空间是自行存在于设置好的茶席上的吗?品茗环境呢?

如果要将茶席、品茗环境、品茗空间三个用语分开,茶席是泡茶、喝茶、举办茶会的地方,如一个泡茶桌、一间茶室、一座茶屋。品茗环境是促成气氛的物件与场所,如宽广的地方促成了空旷的效果、删除多余的地方促成了专注的效果、加填了插花与挂画是将外来元素加到茶道里面、删除了多余的饰物是减少外来元素对茶道的影响。品茗空间是人们泡茶、喝茶、茶会进行时形成的空间与时间,只当茶事进行时才形成。

上述旅馆内的泡茶喝茶,当泡茶喝茶的活动停止了,茶具依旧有序地摆放着,还是一个品茗空间吗?只能说是一个泡茶席了。以一壶二杯的旅行用茶具设置成茶席,邻接的是床铺与柜子,这就是这个茶席的品茗环境。在这样的茶席上煮水、置茶、冲水、倒茶、喝茶,各项动作与茶席围绕成一个空间、各项动作为这个空间接续成了时间(时间是空间之所以能够存在的必须条件),这是品茗空间。把茶具收拾了,剩下茶几、电水壶,茶席不存在了,品茗空间也无从产生。品茗环境呢?泡茶喝茶时品茗环境就存在,不泡茶喝茶了,只要茶席存在品茗环境还会存在,茶席拆了,品茗环境就不存在了。

 

  (1648)

扎实民间与学校的茶道教学效果-蔡荣章

扎实民间与学校的茶道教学效果

蔡荣章

201312《海峡茶道》月刊专栏

现在谈论的茶道教学是不分学校教育还是民间的教育。1980茶文化复兴初期,学校教育是没有茶道这个专业的,与茶道相关的科目如茶叶加工、茶叶审评都是涉农专业所开的课程。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往往是看到社会有所需要之后,于是民间的教学就因为某些人的先见,或因它具备了良好的机动性而抢先一步。但不论是抢先一步的民间教育还是慢了半拍的学校教育,茶道教学都在草创期应急登场,三十年过去了,该是检讨整顿的时候。

泡茶方法与茶器的知识是喝茶人首先遭遇到的问题,当时的茶道先锋部队是开茶艺馆的老板。首批开茶艺馆的老板几乎都是对茶道抱着理想与幻想的人,他们自己摸索泡茶的方法与茶器的知识,然后教导进门求知的消费者,甚至开起了茶道讲座班。这是茶道民间教育的起点,由于都是自己摸索研究的心得,所以说法不一,形成了一家一门派的状态。时间久了,老是教同样的东西会失掉吸引力,自己也怕被误会为茶道仅是如此,于是开始摸索研究起了制茶。这时遭遇到了产茶区的制茶师傅、从学校学得茶树栽培茶叶加工的专家,他们毕竟有深厚的经验或学术基础,于是大家如获至宝地缠绕在这个课题很长的一段日子。甚至钻研起了茶树品种,初级班上课就要到茶园去识别青心乌龙与金萱的差异,笔记本上贴满着不同品种的叶子。这个现象影响了茶道课程应该是以泡茶及其应用为主轴的正确性,也造成了后来学校茶文化专业设置后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规划往制茶与栽培倾斜的误差。

茶文化复兴不久就有了国际茶文化的交流,大家开始意识到茶文、茶史的重要,民间茶道教育开始了这方面的课程。但是茶文茶史的课程不是茶老板容易摸索的,于是从文史圈找师资。老师找到了,但教学的效果不佳,因为老师的茶叶功底不够,无法引起学员的共鸣。这是直到今日,茶文茶史,包括茶画、古茶书选读等一直未受重视的原因。学校茶文化专业设置后,不是课程带头人不重视这类课程就是找不到既懂文史又懂茶的老师,结果依旧教学成效不佳。

接下来遇到的是品茗环境与茶会举办。能走到這个时候的茶老板都已练就成金刚不坏之身,茶席设置与茶会举办的功夫非有不可。否则茶文化复兴初期培养出来的新茶人也已经可以接续上来。所以品茗环境的建构与茶会的举办在近年来蓬勃发展。但回顾学校体系,依旧是遇到茶文茶史同样的窘境,即使有学成的毕业生,这时也还来不及回校任教,民间的师资则受到聘用的条件而难于进入。

至于茶道艺术与茶道思想的探讨,是茶文化发展到现阶段极需注入的课程,因为泡茶、茶器、制茶、茶文、茶史、茶席、茶会等得以应用之后,必须给予提升方能完善成就“茶道”这门学科。茶道艺术与茶道思想必须仰赖上述那些学科的支撑,也就是说教授这两项课程的老师必须非常懂茶,而且天天与茶为伍,否则容易以艺术、思想的大框架直接套用到茶道来,结果不是不为茶界仰慕,就是将茶作为其他艺术(如舞蹈)与思想(如禅学)的配角。这两门课程的师资要在民间与学校茶文化教育健全发展后醖育产生,或从艺术思想界人士注入茶的血液或是从茶人中注入艺术思想的血液。

上面是茶文化复兴三十多年来茶道教学的经过,知道了过往,目标是在于眼前的茶道教学:如何才能扎实的建构与有效地实施,不论是民间还是学校的体系。

 

  (1379)

勿走错茶席设计之路-蔡荣章

勿走错茶席设计之路

蔡荣章

2011.12月刊于中国《海峡茶道》杂志月刊专栏

茶席设计是为泡茶,或为茶道准备一个操作、展演的场所或舞台,1990年代茶文化复兴之初,泡茶、饮用方法初步成熟后,开始构思、规划品茗环境是理所当然,且由于茶席的能见度比泡茶、比茶道要高,从事者的成就感较大,因此大家趋之若鹜,数年间就形成了普遍性的风潮。前期的兴旺之势足以带动茶文化复兴的开展,茶界多持鼓励的态度,但到了蓬勃发展的阶段,我们就得留意茶席与茶道是否走在正确、和階的道路。

初期的茶席设计都仅为方便泡茶、奉茶,并营造一个茶事活动专属的场所而努力,一切设备都得自己张罗,甚至于茶巾、泡茶巾之类还得亲手缝制,全组茶具的组配、桌巾的裁剪、花石的点缀也都由茶席主人亲自完成。这样的茶席、这样的品茗环境百分之百是属于泡茶者的,属于茶席主人的,能完全表达爱茶人对茶的感情、对茶的诠释、对茶道境地的体悟,当然也显示了他的表达能力与在美学上的修养。

初期阶段的茶席设计难免显得不够精致、不够专业,因为普遍的爱茶人都还来不及进修品茗环境有关的课程,也还来不及学习绘画、建筑、音乐、诗词、哲学等必须的周边艺术。他们对茶境的表达能力是薄弱的,虽然他们对泡茶、品茗、茶道精神已有所感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自然就会有一些对茶界较为熟悉的环境设计师、室内设计师,以及茶具的生产单位提供服务或产品给茶席主人。这时的茶席主人自然感到惊喜,如虎添翼,只要买进全套茶席用品,甚或委托茶席设计专家,就可拥有相当亮丽的茶席或品茗环境了。最近在各地方举办的茶席设计展经常有耳目一新的大弧度改变。

茶席或品茗环境设计的专业化是茶文化高度发展的现象,但在茶道与茶席的结合道路上,茶席主人必须把握主动的地位,表现你所要表现的,茶席、品茗环境、茶具、服装等专业人士只是帮你提供表现的素材而已。如果买进全套茶席、茶屋的成品,甚至连同服装与打扮都在设计师的安排之下,那就连同自己都成了茶席的一件道具。

使用“茶席设计”的原始意义并不是真正的茶席或茶屋产品,而是带有茶道演出的意思,重点应该还是在泡茶、茶汤、茶境的表现,茶席与品茗环境只是增强茶席主人所要表现的主题,并方便泡茶者与品饮者在泡茶、奉茶、品茗上的操作而已。

茶友可能要提出另外一个看法,不论设计师提供怎样的茶席与品茗环境,我都可以配合它表现出与品茗环境相搭配的泡茶风格。这就如同别人出题你来回答一样,是要有足够的泡茶与茶道表现能力的。只要有这样的功底,由别人代劳提供茶席与品茗环境的问题就不存在了,但如果你要表现自己的茶道内涵,那就要是你出主意,他们帮你完成。

我们很担心的是茶席与品茗环境设计得美美的,泡茶者也打扮得美美的,但与会者或旁观者尽是关注茶席上的那盆花、从屋檐上滴下来的水注、泡茶者的穿着,而不觉得大家是在参加一个茶会,泡茶者也没专注地泡茶,茶汤倒出后大家还是没有把心放在茶上,茶汤泡得好不好也不成为重点。这是把品茗会,或是茶道表演的主题、重点弄错了,聚焦到了茶席与品茗环境而不是茶汤与泡茶、奉茶、品饮的动作。

茶席,或说是广义的品茗环境,是为茶席主人的茶境帮腔的,它的设计与呈现都必须由茶席主人掌握,而整个茶会的进行或演出是以主客间泡茶、奉茶、品茗为主轴,其间更以茶汤为灵魂。

2011.11.07完稿 (2018)

为新年茶会规划的茶谱-许玉莲

为新年茶会规划的茶谱

许玉莲

20120122刊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茶潮”专栏

我们希望在各地域出现一些有泡茶师专诚亲手为客人泡茶的品茗馆,想要喝茶时客人就会去到那边,它提供舒服的环境、好茶、细致的茶食、懂得把好茶泡得美味的泡茶师以及将整个享用过程按部就班为客人呈现,就像拥有咖啡师、调酒师、铁板烧师傅的场所,他们知道是谁在吃是谁在喝,顾及客人的需要特别为客人而做,让客人不费吹灰之力得以感受一顿美茶带来的满足。

这样子的茶馆需要事先规划出完整茶谱,我们应对各种茶类、茶法、茶器、品茗环境、泡茶席设置、茶食制作与食器、茶与茶食的配搭等悉心研究后,再提出适合于不同境界、节日、喝茶时间、客人等茶谱,因为一这是为客人着想,方便客人进场安心赏用的引导,以避免“产品”难倒客人的场面。二有根有据的喝茶程序为了让客人能够在某一段时间慢慢享受,慢慢喝出茶的美味。三较正式的安排,可增进喝茶素质。

以下举例,为农历新年的茶会规划的一个茶谱,括号内文是针对规划时应考虑之细部分析,方便操作。

茶会需时:2个小时。(茶会最短约半小时,坐一下拜个年就离开。长的茶会最好不要超过2小时,否则下半段时间的生活作息就会受到影响。)

茶叶:白毫乌龙茶、10年存放普洱(以大约半小时用一种茶叶来计算。)

茶食:九层糕、红龟粿、黄梨馅饼(茶食要当日制作,原食材味道或微甜,口感要酥软,大小刚好入口,每种一件即好。)

茶会流程:

(一)客人会集后,请出泡茶师。

(二)欢迎式–提神消劳茶:白毫乌龙冷泡茶。(所选用的白毫乌龙茶,将以冷泡及热泡形式冲泡,各自展现不同面貌的美丽风格。这时泡茶师将制作得刚刚适时的冷泡茶(以玻璃瓶盛装)从冰橱取出,倒入玻璃杯约40cc,倒一杯奉一杯,奉至客人喝茶席的正前方。喝完了回收玻璃杯。泡茶师接着准备热水、泡茶器。)

(三)茶会开始–欣赏茶叶。(泡茶师将茶叶展示在茶荷请客人轮流观赏茶叶。客人观赏茶叶时,泡茶师不要去忙东忙西,要陪着客人作介绍。)

(四)泡茶进行式–前茶:白毫乌龙茶。(此时此茶被视为“前茶”,用于引领大家进入状况。泡茶师用小壶茶法冲泡茶叶,整个泡茶过程可欢欢喜喜的安静不说话,要是高兴说话也没有不可,但话题应集中在茶及相关内容,泡茶师可以向客人略作讲解一些关键性手势与效果,茶叶的特性等。)

(五)品茶。(泡茶师要有熟练操作的身手,精到的泡茶功夫,利索地将茶冲泡得准确又美味,让客人回味无穷。如是者5道。完毕后把泡茶器及茶杯回收。预备食具。)

(六)用茶食。(茶食每件各自有食具盛装,每人三件,收纳在茶食盘,连同餐巾和小叉。食毕回收食具。)

(七)喝矿泉水。(吃用茶食以及喝泉水都是为了等一下品第二种茶作之前准备。完毕回收饮具。另准备一套茶器。)

(八)泡茶进行式—正茶:10年存放普洱。(此时此茶被视为“正茶”,在身心都有所准备之后,开始正式品饮。)

(九)品茶。(如是者8道。品茶完毕回收所有茶具,客人离去后才清洗。)

(十)茶会结束。(泡茶师与客人互相道别。)

 


(2054)

茶席设置与茶席设计-20120125周三小方块-蔡荣章

茶席设置与茶席设计

蔡荣章

20120125周三小方块WEDNESDAY TEA CORNER

茶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大家就会讲究起完善的泡茶用具、优雅的泡茶席与品茗环境,1990年代后,先是台湾,后是马来西亚,再是中国等其他地方兴起了“茶席设计”这个词句,也经常有所谓的茶席设计展。既然是茶席设计,所以就从茶席的美化与创意着手,尽可能突显自己,在这样的思想引导下,争奇斗艳在所难免,于是茶席是突显了,但泡茶的功能性与合理性常被忽略,变成有如茶具展,甚至忽略设计茶席的那个人会不会泡茶,有时还变成是推销茶具的手段,或是泡茶者的炫耀方式。

茶文化复兴初期,这种现象可以被理解的,因为深沉的内涵尚未被培育完成,绚丽或以禅味包装的外表暂且还可吸引人们的注意,但在2010年代以后,茶文化的实质内容已臻成熟,这些内容应该浮现在茶席上、在人们的泡茶上、在茶汤的呈现上,所以要从茶席设计的观念改变为茶席设置。

茶席设置与茶席设计是可以視为同意词,但重点不一样,茶席设置是如何设置茶席,茶席设计是如何设计茶席,前者比较容易提醒人们注意到茶席上的泡茶功能,后者比较容易引导人们去规划出茶席的视觉效果。审美效果在茶席设置上是很重要的一环,但泡茶、奉茶的方便性、完整性,以及精致度更为重要,不可为了美观而损伤泡茶奉茶的完美要求。泡茶功能包括给水不愁、控温方便、冲水自如、茶器整洁、赏茶优雅、置茶顺手、滤渣无虞、奉茶得心、茶食供应又能那么适切。唯有在功能上有了高度圆融性,才能令泡茶者专心把茶的美味与境界呈现出来。

我们要强调泡茶席是泡茶者创造他茶汤作品的工作台,而不强调是泡茶者的表演舞台,他要专注于茶汤作品的创作而不要分神于表演的效果。如此,我们才可以将茶文化的实质内容,包括泡得很好的茶汤、搭配得很恰当的茶食、泡茶者优雅的动作与细心的服务统统吃进肚子里。

以上茶席设置与茶席设计的演进概念不存在于日本传统的抹茶道与英国传统的下午茶,因为他们已经有了固定的模式,而是1980年代后在台湾、马来西亚、中国等地兴起的现代新茶文化形式(如前面所说的那种呈现方式与要求) 。我们希望从茶席设置的观念开始,更明确地发展出以泡茶奉茶品茶为主的茶文化。

  (2069)

“茶学书库分类索引”之建立-蔡荣章

“茶学书库分类索引”之建立

蔡荣章

201004刊于《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

[摘要]

在茶文化复兴与重新发展的时候,茶学书籍、杂志、报纸大量涌现,为方便大家找寻与利用这些资料,有必要建构一套“茶学书库分类索引”。本文提出这套分类索引的分类法及其应用实例。这套分类索引只就图书的内容性质加以分类,不同语文的茶书亦同样归入各种分类之中。

“茶学书库分类索引”的建立等同于将茶文化的轮廓描绘了出来,有助于大家对茶文化的认识,而且从图书的搜寻中,可以发现茶学的哪一块领域较少著作,引导大家多往那些方向研究。

[关键词] 茶学图书; 分类; 索引; 图书馆分类法; 茶文化

一.建立之动机

茶文化之复兴是这三十年的事,先是对中国古茶书的整理与研究,接着才有当代的茶学著作,新的茶书在近十年可说是大量涌现。但毕竟是新复兴的学科,质与量都无法与历史久远且持续不断的科目相比,因此在图书分类上没有自己的领域,到图书馆看书或到书店买书,都没有“茶学”方面的类別,只能从不同的领域去搜寻。依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第四版《中国图书馆分类法》(2006年11月),茶叶加工是被归类为“TS27饮料冷食制造工业”,泡茶与茶会则找不着。为方便茶界人士使用茶学方面的图书资料,有必要从“茶文化”领域建构一套茶学图书分类。

二.分类方式之基本理念

从茶文化领域建构一套“茶学图书分类”体系尚有另一层意义,就是为“茶文化”勾勒出一个清淅的轮廓,让人们知道茶文化是个怎样的学科,它包括了哪些内涵。基于这个理念,茶学书库分类时是依照“茶文化”应包含哪些学科项目而设,而不是有了哪些书就依照它的内容给予分类。所以在茶书分类后,会有某些项目的图书数量奇少,甚至从缺。

三.与其他学科之相融

“茶学”不是独立存在的,将它拆解后仍然可以分别归属到相关或相近的学科去。为了不打乱整体学科体系的秩序,“茶学书库分类”的“首阶分类”全依第一节所提到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第一阶分类内容,且采用同样的英文字母编码,只是分类名称改为具体的茶学用语。例如“茶学书库分类”的第一类“B.茶思想”就是图书馆分类的第二类“B.哲学、宗教”(省略第一类的“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茶学书库分类”的第六类“I.茶文学”就是图书馆分类的第九类“I.文学”。至于“泡茶法”、“茶器”等项目,在图书馆分类里找不到可以落脚的类别,就利用图书馆分类上尚未使用的英文字母,重新分类为“L.泡茶法”与“W.茶器”。这些新增加的类別尚有:“M.茶会”、“Y.茶食”。

四.类别名称之订定

茶学书库分类之建立,其目的除显现茶文化的完整面貌外,最主要的是图书资料的寻找,然而这样的寻找在今日需要依赖电脑的协助,所以分类上所使用的词句必须简单扼要,而且都得带有“茶”字,以便从别的管道搜寻时,不会与近似的辞类相混。如“政策”类必须叫“茶政策”,“史地”类必须叫“茶史地”,否则会与“政治、法律”类的“政策”、“历史、地理”类的“史地”分不清楚。

至于分类词句的简单扼要,是便于电脑萤幕上的显现,所以“H.茶译文”就不便写成“茶术语互译”,“J.茶艺术”就不便写成“茶文化相关艺术”,其实正确的意思应是后者。为避免误会,只好在“分类索引表”上设置“注解”栏,在“茶译文”上注明“仅茶术语之译,译著归其所属类別”,在“茶艺术”的下一阶分类上,将“美术”类称为“茶与美术”而不敢只叫“茶美术”。

五.2阶编码与分类

“茶学书库分类”的首阶分成了17个大类,但要从这17类着手找寻所要的图书尚属不易,于是建构第2阶的分类,一方面缩小归属的范围,一方面将似非属该大类的项目明确标示出来。如“F.茶经济”,在其下一阶分成“F1.茶经济综述、F2.茶行销、F3.茶餐饮、F4.茶广告、F5.茶包装”等五项。

搜索图书资料时,在看完“茶学书库分类索引表”,得知自己所需要的范围后,可以直接从第2阶编码或分类名称进行查询,如此较为简捷快速。

六.茶学书库分类

茶学书库分类工作完成后,制作成“茶学书库分类索引表”如下:

.       茶学书库分类索引Tea Studies Library Classification and Index

首阶编码 

1st Order Code

首阶分类 

1st Order Classification

2阶编码与分类 

2nd Order Code and Classification

注解Remark
B 茶思想 

Tea Ideology

B1. 茶思综述 

Tea Ideology Synthesis

含文集 

including collection of works

B2. 茶哲 

Tea Philosophy

含道德、 思维 

including morality and thinking

B3. 茶与宗教 

Religious Studies

B4. 茶美学 

Tea Aesthetics

D 茶政策 

Tea Policies

D1. 茶政经军 

Tea Politics , Economy, and Military

如茶马政策、榷茶法 

such as tea-horse policy, tea taxes

D2. 茶法规 

Tea Laws and Regulations

现今 

presently

 

茶经济 

Tea Economics

 

F1. 茶经济综述 

Tea Economics Synthesis

F2. 茶行销 

Tea Marketing

含通路 

including sales route

F3. 茶餐饮 

Tea Restaurant

F4. 茶广告 

Tea Advertising

F5. 茶包装 

Tea Packaging

含茶叶茶具 

including tea leaf and tea utensils

 

茶文化 

Tea Culture

G1. 茶文化学 

Tea Culture Studies

另有Z1.茶学综述 

and other “Z.1.Tea Studies Synthesis ”

G2. 茶文化比较 

Tea Culture Comparison

含品项、地域之比较.各国泡茶法归’L2.泡茶’ 

including  kind and region comparison.  Country’s Tea brewing methods belong  to ‘L2.Tea Brewing ‘

G3. 文化茶集 

Tea Culture Collection of Works

即茶文化类之文集 

collected works on tea culture

G4. 文化茶址 

Region of Tea Culture

G5. 茶教育 

Tea Studies Education

含推广 

including promotion

H 茶译文 

Tea Translation

H1. 茶英译 

Tea English Translation

仅茶术语之译,译著归其所属类别 

only tea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translated version belongs to their category

H2. 茶日译 

Tea Japanese Translation

H3. 他语茶译 

Other Language Tea Translation

I 茶文学 

Tea Literature

 

I1.茶文综述 

Tea Literature Synthesis

I2.茶诗 

Tea Poetry

 

 

I3.其他茶文 

Other Tea Literature

含非茶作品 

including non-tea related works

 

 

茶艺术 

Tea Arts

 

J1.茶与美术 

Tea and Fine Arts

含音乐、陶艺 

including music, and ceramics

J2.品茗 

Tea Savoring

含识茶、饮食、相关作物 

including tea recognition, food and beverage, and related foods

J3.品茗环境 

Tea Ambience

J4.茶花石等 

Floral Arrangement and Stone Appreciation

插花、石艺、挂物floral arranging, stone appreciation, hanging art
J5.香道Incense Lore
K 茶史地 

Tea History and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K1.茶史茶事 

Tea History and Matters

含单位志 

including organization history

K2.茶产地 

Tea Growing Region

K3.茶书茶人 

Tea Books and Tea Man

K4.茶俗 

Tea Customs

K5.茶史期刊 

Tea History Periodicals

L 泡茶法 

Tea Brewing Method

L1.泡茶综述 

Tea Brewing Synthesis

L2.泡茶 

Tea Brewing

 

含水 

including water

L3.茶调饮 

Tea Beverage

含咖啡等非茶类 

including coffee and non-teas

M 茶会 

Tea Function

 

 

M1.茶会综述 

Tea Function Synthesis

 

M2.茶会

Tea Ceremony

O 茶化学 

Tea Chemistry

O1. 茶化学 

Tea Chemistry

R 茶保健 

Tea and Health

 

R1.茶健综述 

Tea Health Synthesis

 

 

R2.茶保健 

Tea Health Care

含民俗药方 

including folk prescriptions

R3.茶医药 

Tea Medicine

R4.茶保健期刊 

Tea Health Periodicals

 

茶农业 

Tea Agriculture

 

S1.茶作综述 

Tea Production  Synthesis

 

 

S2.茶品种 

Tea Varieties

 

 

S3.茶耕作 

Tea Cultivation

 

含土壤肥料、病虫害,相关作物 

including soil fertilizer,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Including related crops

S4.茶园机械 

Tea Plantation Machinery

S5茶园永续 

Tea Plantatio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如有机茶(含加工)、生态保育 

such as organic tea (including added processing) , and ecology

S6.茶叶期刊 

Tea  Periodicals

 

以茶作、茶造为主者 

primarily for tea growing and making,

 

 

 

 

 

 

 

 

茶工业 

Tea Industry

 

 

 

 

 

 

T1.茶造综述 

Tea Making Synthesis

与‘茶作’ 同述时归’S1.茶作综述’. 

If including tea growing, then belongs to ‘S1.Tea Production Synthesis ‘

T2.茶初加工 

Tea Primary Processing

含广义茶饮 

including non-teas

T3.茶厂机械 

Tea Factory Machinery

T4.茶审检 

Tea Inspection

含审评、检验、标准 

including tasting, inspecting, and standardizing

T5.茶深加工 

Tea Advance Added Processing

含茶多元应用 

including tea multiple application

W 茶器 

Tea Utensils

W1.茶具、饰物 

Tea Utensils, Decorative Items

含赏 

including admirations

W2.茶陶等制作 

Tea Pottery Manufacturing

含史 

including history

W3.茶器期刊 

Tea Utensils Periodicals

Y 茶食 

Tea Foods

Y1.茶食综述 

Tea Foods Synthesis

Y2.茶点心 

Tea Snacks

Y3.茶肴 

Tea Cuisine

Y4.茶食期刊 

Tea Foods Periodicals

 

茶综合 

Tea Studies Review

Z1.茶学综述 

Tea Studies Synthesis

 

仅局部综述者,归入所属类别.含茶百科 part of synthesis will belong to their category.  Including tea wikipedia
Z2.茶学文集 

Tea Studies Collection of Works

Z3.茶词典 

Tea Dictionaries

含综合与专题 

including general and special subjects

Z4. 茶综合期刊 

Tea Comprehensive Periodicals

七.分类上发生之问题

1.收录的标准: 何谓茶书?每一细部学科都有它独立的完整性,而且多少都与茶学有关。茶学的核心课程当然全部是茶书,至于外圈与边远的学科,就只能选其与茶文化链接的部分。什么是茶学的核心课程,什么是外圈与边远的学科,在后面“茶道内涵”的一节中再行叙述。

2.综述与专论: 每一大分类的图书中,有些是就这门学科做综合性论述,有些是专精于某一课题,所以在做第2阶分类时,设置了“XX综述”一项。但有些图书看似某一课题的专论,但又旁引到综述的领域,这时就依它的比重而做归类选择。如果跨越了两三个分类项目的领域,就做重复的分类,既归甲类,又是乙类,如果跨越度太大,则归属为综述类。

3.小类别的再分类: 如果这一类学科与茶文化链接的只能取其一部分,在茶学分类上就只能属于小类别。其下一阶的分类势必得浓缩,这时的2阶分类名称往往不易完整涵盖所需项目。如“W.茶器”类,其2阶分类只能分成“W1.茶具、饰物”、“W2.茶陶等制作”、“W3.茶器期刊”等三项,这时就在“注解”栏上补述尚应包含的项目,如在“W1.茶具、饰物”类上注明“含赏”,在“W2.茶陶等制作”类上注明“含史”。

4.容易混淆的判断:如“G1.茶文化学”类与“Z1.茶学综述”类,有些茶学图书並没有很清楚的特征。“S1.茶作综述”与“T1.茶造综述”则经常出现在同一本著作中,这时是在“茶造综述”的注解栏中写明“与‘茶作’ 同述时归’茶作综述’”。“G4.文化茶址”与“K2.茶产地”也容易混淆,“文化茶址”偏重于产区的文史资料,归于“G.茶文化”类,“茶产地”则偏重于产业与地理,归于“K.茶史地”类。

八.语文类別之处理

“茶学书库分类”是以图书内容的性质加以区别,不论其语种的差异,如果是谈论“茶化学”的,不论它是中文、英文、法文或俄文,都归入“茶化学”类。“茶译文”是专指“茶术语”的语种转译,“著作”的翻译仍然依照其内容的性质作为分类的标准。我们认为全世界的茶学组合是一致的。

九.茶道内涵

“茶学”图书的界定,以及何谓核心课程,何谓外圈与边远的学科,必须依照“茶道内涵”加以分析。现将“茶道内涵”以图表示如下:

十.图书被寻着后的面貌

“茶学书库分类索引”建立的目的除显现茶文化的完整面貌外,就是方便大家找寻、利用广大的茶学资料,所以找到后的书籍、杂志、报纸,若是直接的纸版书或电子书最好,若只是一些描述的资讯,希望能包括下列项目:

1.国际标准书码(ISBN): 早期的图书,或是未行注册的图书则免。

2.书名: 以该书的语种直接标示书名,若仍无法表明图书内容的语种,则在书名后以该语文加注语种。

3.作者: 以著、编、译等辞表示成书的方式,若数人共同为之,无法全部列名,则在代表人后加个“等”字。

4.出版年: 尽可能标示首版与最新发行的版数、年份与刷数。含册数更佳。

5.出版地

6.出版单位

7.页数

8.尺寸: 长X宽,以CM为单位。

9.订价: 图书上标示的订价与币值种类。

10.內容简介: 一百字左右。

11.处所: 如藏书的代表性图书馆,或链接至某个电子书网页。

十一.茶学书库分类索引之应用实例

“茶学书库分类索引”目前已在天福茶学院的图书馆网站应用,並开放给校外的网络使用者进入。只要键入“www.tftc.edu.cn”就可以从天福茶学院的网站进入到“茶学书库分类索引”的网页,然后看到一段简介文字,告诉人们如何使用这套系统找寻想要的图书。

目前整理进入这套“茶学书库分类索引”的图书只有一千多册,肯定无法满足对茶学图书资料的需求,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各界共同充实。

十二.结论

将大家见到的茶学图书分类整理后,除了找寻、应用的方便外,尚可发现茶学的哪个区块较为缺乏图书资料,或许也代表了这个领域较少人关注。

“分类”通常是追在事实之后所做的整理,但也可以或多或少起个引导作用。茶文化的复兴与发展正在这个时代活跃,希望“茶学书库分类索引”的建立能为这波浪潮起到导流的效用,也祈求大家共同完善它。

Abstract:

At the time of tea culture revitalization and redevelopment, tea studies books, magazines, and newspapers, appear in large numbers. For convenience of searching and utilizing these materials,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a Tea Studies Library Classification and Index. This paper puts forth a classification index and its application examples, which only categorizes on the natures of book contents, and tea books with different languages are also classified into various categori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ea Studies Library Classification and Index is just like an outline of tea culture. It will help the cogni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ea culture and a discovery to the lack of tea studies books in some areas by searching, as well as a lead to further studies.

Keywords:

tea studies library, classification, index, library classification, tea culture

 

(完稿日期: 2009-11-28)

 

  (2115)

高校茶文化系要不要教茶艺歌舞-蔡荣章

高校茶文化系要不要教茶艺歌舞

蔡荣章

(2011.08月刊于中国《海峡茶道》杂志月刊专)

本文所说的茶艺歌舞是针对茶道表演而来的,我们认为有关茶的内容要超过60%才可以称作茶道表演,基于这个理念,我们先谈谈什么内容可以从茶道表演中删除。

有些编舞者认为直接伸手去提水壶泡茶太过简单,没有看头,所以在握住壶把之前要先来个“孔雀开屏” 的掌势。有人认为茶道是柔和的(谁知道) ,泡茶的每一个动作不可以直来直往,所以在打开壶盖放下壶盖时都要以弧形的路线前进,结果看到的尽是在茶具间画圈圈。尤有甚者,在动手泡茶之前、在冲水后等待浸泡的那段时间,会来一段双手或及于手臂的舞蹈,如宗教手印的演出。这些或许能加强主人想要述说的属于自己的茶道内涵,但由于离茶道的本体尚有一段距离,反而容易冲淡茶的浓度,反而容易降低茶道的俱足性。所以我们主张删除这些不重要的动作。

有些称作茶道表演的内容是经不起推敲的,如挂牌为唐代茶道但却不是唐代的泡茶方式,也不是那个时候存在的茶道思想,虽然穿了古代的服装。有些称作是现代茶法的表演,将第一泡说成为了卫生的理由必须先行倒掉,杯子必须在壶旁的茶船内侧身转动,称为烫杯,泡茶的功夫就从指头转动杯子的声音看出端倪的。这些茶道表演虽然不应该说成对或错,而只能说是好与坏,但其表演内涵的茶道占比一定是不足的。

有位从事茶叶买卖的业者表态怀疑,他说有次电视台到他店里采访,他就以老师教的那套较为平实、单纯的方式泡茶给他看,看到一半他就一副不满意的样子问道: 你会这样把壶在船缘上刮两圈、提着壶在每个杯子上点一点吗? 他回答说: 会,那位摄影记者就要他表演这一套,记者说这样比较有看头。这让我想起音乐厅的独唱会,这位记者一定会质疑: 那么有名的演唱家为什么连一点简单的舞步都不会,也舍不得配几盏灯光、僱用一些伴舞人员。他想到前几天在巨蛋球场的那场又唱又跳的音乐会,这时简直就要睡着了。

高校声乐系是不太安排娱乐性表演课程的,他们较注重声乐的基本功、音乐理论与思想的理解,天天练唱,天天练琴占去了大半的学习时间。数年下来,才有办法可以不要扩音器就可以让全音乐厅的人听清楚他的演唱,才有办法不依赖闪烁的灯光、伴舞的人员、以及亮丽的服饰与舞动的肢体就可以支撑100分钟高张力的独唱会会场。因为他要维护较高纯度的音乐,他尽量舍弃可能分散欣赏者注意力的项目。因为他是音乐家,他要以声音表达他的思想与美感境界,他不要因为自己功力的不足而必须借助太多其他的非声音媒介。

有些茶友会认为有了音乐相伴、增加一些肢体的舞动不是可以让茶道表演的气氛更加优美与有趣吗? 没错,但那是音乐与舞蹈在帮腔,观众或参与品茗者对茶的关注度是被分散的。如果有人解释为专心就不会被干扰,那又何必多此一举;如果有人认为配上这些元素会让茶道表演更有看头,那是因为茶道表演的内涵与张力不足; 如果有人认为配上这些元素可以增加更多的观众群,那又脱离了茶道表演的专业性与严肃性,要转移到茶艺歌舞的话题去了。

高职或高校的茶文化科系,其课程规划上应该以泡茶原理与实践作为核心的第一圈(茶汤是中心点) ,以茶叶制造、茶叶识别、茶会举办、品茗环境为第二圈,再佐以艺术,如书法、绘画、音乐、诗词等,与思想,如哲学、美学、宗教等课程为第三圈。如果行有余力,再加上美仪训练。要是将教学重心放在茶道表演或茶艺歌舞的创作、设计与实践上,将引导学生往表演效果努力,忽略了茶道的基本功力。这对茶文化長远发展是不利的。

(完稿于 2011.07.11)

 

  (2254)

茶席桌面四区块-20110921周三小方块-蔡荣章

茶席桌面四区块

蔡荣章

20110921周三小方块 WEDNESDAY TEA CORNER

这里所说的茶席是指狭义的泡茶席,单指泡茶的桌面(或地面)而言。这个泡茶的桌面如果屏除掉周边供作装饰与客人饮茶的地方,剩下的就是泡茶区了。有些泡茶席只是单纯的泡茶功能,其他的装饰物另有设置的地方,客人也不是围在泡茶席上。这样的泡茶区要如何规划才能使泡茶与供茶得心应手,且桌面显得井然有序,就是当代茶文艺复兴必然会解决的课题。

现在我们举一个已有部分茶友使用多时的例子。将泡茶区划分为四个区块,泡茶者正前方为主茶具区,放置茶壶、茶盅、盖置、奉茶盘与茶杯等器皿。泡茶者的右手边为辅茶具区,放置茶巾盘一个,其上摆置着茶巾、茶荷、渣匙、茶拂等物,茶巾盘下方放着计时器。泡茶者的左手边为备水器区,放置煮水器、水盂、保温瓶等物品,煮水器如果是体积大者,可移到桌子的下方,水盂有时不用,因为桌面或主茶具的位子就有去水弃渣的设施,保温瓶经常是放在桌下或另备的侧柜内。另外一个区块是储茶器区,它往往设置在泡茶桌的内柜或另备的侧柜内,如果都不允许,那就只取当场使用的茶罐放置于茶巾盘的前方。

对这样的规划较有争议的是煮水器放在左手边,一般人认为用右手提水泡茶较为有力,但我们希望以右手持茶壶,左手提水壶,左右分工操作,从肢体动作看来较均称美观,左手训练一段时间后也就习惯了,水壶也不适于太大容量(如超过一公升) 。

这是茶具的基本配置,从使用的功能与美感作为规划的原则,应用时再依所使用茶具的特殊性与品茗环境风格塑造上的需要加以调整。 (1989)

茶道两张结构图-蔡荣章

蔡荣章

茶道两张结构图

( 2010.12月刊于中国《海峡茶道》杂志月刊专栏)

 

很多人会好奇地问,茶道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组成?它的表现内容包括了哪些?尤其是谈到传统与当代茶道时,更会关注到目前茶道应有的组成与内涵与唐宋或日韩有何不同。

我们用两张图来表达上述这两个问题,而且是以当代的时空为背景,因为我们着重于“茶道的应用”。第一张图是将茶道画成一个圆圈,圈内分成四等份,四等份上分别填上茶具、泡法、环境与思想。这一张图说明了“茶道建筑”的组成方式,它必须先有茶具,或说是完备的茶具,然后有泡法,或说是精确的泡茶理论与方法,再有表现茶道的空间,或说是周全的泡茶与品茗环境,最后则是拟表现的思想,也就是风格与意境的部分。

茶道这样的组成方式,不论是古还是今,是日还是韩,都是一样的,只是所使用的茶具不同、泡茶方法不同、喝茶的环境不同、所想到所体会到的意境不同而已。同一时代、同一地区的不同流派也只是在这些部分显现差异。

第一张说明“茶道建筑”的组成方式,如果它是属于“材料之结构”,那接下来的第二张,说明“表现内容”的结构图则是属于“内涵之结构”。第二张图是卷心面包,最核心的一圈是“茶汤”,茶汤外的一圈是“泡茶、品饮、奉茶、道具、舞台”,第三圈是“泡茶法、茶会形式”,最外一圈是“茶道思想”。

茶汤是茶道的灵魂,也是茶道表现的核心。这是较抽象的部分,也是只有“喝”的人才能感受到的。帮助茶汤表现的有“泡茶、品饮、奉茶、道具、舞台”,它们就可以用观赏的方式接受了。“泡茶”是指将茶调制完成以供饮用的过程,“品饮”是主或客享用茶汤的情景,“奉茶”代表着二人或一群人的茶事活动,“道具”是茶事活动所使用的器皿与家具,“舞台”则是茶事进行的场所。这些原素都是帮茶道说话的“演员”,它们说着、做着主人交给它们的脚本,表现着主人想要述说的美感与情境。第一圈的“茶汤”与第二圈的“泡茶、品饮、奉茶、道具、舞台”可以融成一体而视为一个内圈。

第三圈是支撐内圈运作的平台,包括“泡茶法”与“茶会形式”。泡茶法是将茶汤表现好,将泡茶、品饮、奉茶表现好所必需的原理与技巧,在教室上常有小壶茶法、含叶茶法、抹茶法等的所謂十大泡茶法。至于茶道这出戏以什么形式演出,那就关系到茶会形式了,在教室上我们也经常将茶会分成茶席式、宴会式、流觞式、环列式、礼仪式等来研讨。

最外一圈是“茶道思想”。茶道所要表现的不只是一个空架子,还有主人希望供养给自己的内涵,主人想要表现给别人知道的思想、观念与美感境界,这些都主导着茶道表现的风格。但是这一圈要写上什么具体的“茶思想”呢?是可以因人而异的,如果要表现得比较古典的,那在“自省”的茶道上可以填上“精俭”,在偏重“对外关系”的茶道上可以填上“清和”,在强调美学的场合上可以填上“空寂”。当然也可以表现得比较活泼、时髦、前卫,不一定要穿古装、在茅草屋内才可以泡茶的。

第二张图说明了“茶道表现”的结构,它的内圈,也就是“茶汤”与“泡茶、品饮、奉茶、道具、舞台”,是茶道赖以表达的媒介,也是“茶道表现”的“本体”,可称之谓“呈现层”。它的第三圈,也就是“泡茶法”与“茶会形式”,是茶道赖以存在的平台,可称之为“承托层”。最外一圈的“茶道思想”,是塑造茶道“特性”的主导力量,是为“风格层”。

茶道就是茶道,分成二个结构图来解释只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一个是说它有什么组成部分,一个是说它籍着什么媒介来表现什么内涵。这都是为了方便茶道的应用而做的分析。(完稿于 2010.10.28)

(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