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泡茶

我不知道要做什么茶,我不知道在泡什么茶/蔡荣章/20181218

这个题目有点奇怪,先说第一个奇怪:我不知道要做什么茶,鲜叶都已经采收进来了,还不知道要做什么茶?

有一次我跟朋友到茶区去走走,信步到了一户制茶的农家,他家门口的庭院上晒满了一大竹盘一大竹盘的茶青,也就是将刚采下来的茶树鲜叶放在阳光下进行日光萎凋,让它消失一点水分。地上与周遭环境打扫得很干净,有些屋角未铺水泥的地方,还用竹架子撑起大竹盘。我意识到这是讲究制茶的农户,否则往往就把茶青撒在水泥地上,了不起铺一块大帆布或塑料布而已。

我与朋友谨慎地走进屋内,遇到一位中年男子,我们向他问候。我那位朋友问他是在做什么茶,他思考了一下回答道:“我也不知道要做什么茶,我是看收购进来的鲜叶状况,以及今天的天气,一面做才一面形成它的茶类。” 我的朋友很不以为然地说:“每个茶区不是都做着同一种类的茶吗?” 制茶师傅有点不想回答。我知道是遇见了一位制茶高手,移了几张椅子让他与我们坐下。我转头告诉我那位朋友,“他说的不错,制茶是要看青做茶、看天做茶,不是这个地区做什么茶就依着即成的方法来做。必须对制茶有深入的体悟后,才能说出这番话的。”

我看屋外曝晒的茶青是蛮嫩采的,而且季节已是初夏,我问师傅是不是要往重萎凋方向发展,他说是的。他进一步解释,这个季节大家都会做些红茶,但我看今天的空气很干燥,又吹着西北风,我想往白茶发展,至于发酵的程度,要等今天晚上的天气状况与茶叶萎凋的情形再做决定。

我向着我的朋友说,茶叶做成以后当然可以说出它的名称,但是现在还说不上来。如果今天是清明左右,采收的茶青又比今天的细嫩,也可能就变成炒青绿茶或是烘青绿茶,但是这些“茶类”的称呼,都无法表达制茶师傅就原料的特性、天气的状况、以及他擅长的制茶技术制作出来的“特种茶”。这个特有风味的茶,制茶师傅可以给它一个特有的名称,也可以只是依照即有的类别来叫它,如白茶、红茶。你刚才问师傅是要做什么茶,师傅是很难回答你的。

这位师傅到此才放松全身的肌肉,表情也亲切了起来,总算遇到理解他的人了。否则路过的游客,总只是给他增添不耐烦。我们恭敬地向他表示敬意,并行告辞。

我们离开了制茶师傅,不久就到了一家品茗屋,我们进了门,告诉前来打招呼的人说我们要喝茶。或许时间尚早,看样子就只有这个人照顾店面,我们依他的指示在一张茶席上坐下。不一会儿,他就以奉茶盘端着三只杯子坐上了主泡席,我与朋友见他一副庄重的样子,就向他行了个礼,他也很正式地回了个礼。它将泡茶用水倒进煮水壶内加热,从茶叶罐内拨出茶叶,端详一下茶叶后,递给我们赏茶。我仔细看了半天,然后递给我的朋友,他也看了半天,然后问泡茶师:这是什么茶?泡茶师说,我也不知道,我前天从收藏茶叶的柜子里拿的,标签已经掉了,我也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但是我认真看过,知道它是好茶。我的朋友一脸不解的样子责问他:连你都不知道是什么茶,怎么泡给我们喝!

泡茶师不慌不忙地解释道:我从它发酵、焙火、揉捻、陈化的程度,以及粗细、破碎、老嫩的现象,我就知道应该用多少温度的水、使用什么材质的壶、放多少的茶叶、如何掌握浸泡的时间,而且我判断了它的性格。泡茶不就是看茶的各种状况,把它的个性呈现出来就行了吗?即使我们不知道他的名字,我们照样可以很好的冲泡它、欣赏它,而且就因为不知道他的名字,不会受到既有茶类的束缚,更能直接就它的外形与色、香、味欣赏它。

他说着,就把茶叶放入壶内,冲水,然后细心地衡量着浸泡的时间,时间到了,将茶倒出。我们三人就这样品饮着这壶茶,因为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所以不必像考试的时候那样的答题,只管从看到、闻到、喝到的色香味及茶的性格去理解它、欣赏它。

我首先说出我的心得:“我喝得很清楚,它的形象在我的口鼻眼间完整呈现,就如同泡茶师所说的,没有既有印象的干扰。” 我看看我的朋友,他点了点头说:“我现在不管它叫什么名字了,我已经清楚地认识了它,享用了它。老板,我也不问你叫什么名字了,我只要记得某年某月某日,在某人的品茗屋赏到了一款很有个性的茶。

《茶网》专栏

(644)

茶道艺术应归为口鼻的艺术/蔡荣章/20180624

我们提到艺术,总是先想到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很少会想到茶道、烹饪、香水。很多人会说:茶道、烹饪、香水根本不是艺术,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文学,自古就被认定为艺术,而且名家辈出,许多的作品流传,茶道、烹饪、香水哪有?我们冷静思考:这个问题是茶道、烹饪、香水够不上艺术的条件呢,还是人们还没有付出足够的关心与努力?

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该项艺术“作品”存在与保存的问题,我们确定:“存在”不是问题。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的作品可以很实在的存在在我们的身边供我们欣赏,茶道、烹饪、香水依然可以,我们可以喝到称得上作品的茶汤,吃到称得上作品的美味,闻得到称得上作品的香气。但“保存”是有问题,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现在已有精湛的录音录影技术,文学已有很好的印刷技术,但茶道、烹饪里的香与味,香水里的气至今缺乏保存的技术。然而这不是茶道、烹饪、香水是否能列入艺术之林的理由,录音技术未开发之前,一首歌还不是听了就没有。

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文学是藉由视觉与听觉被接受的艺术,茶道、烹饪、香水则是依赖嗅觉与味觉(两者被接受的途径都可能还包括有触觉、意识,在此不加深论)。视觉、听觉除了有很好的保存技术之外,视觉与听觉也被古圣先贤(姑且让我这么称呼)研究整理得颇为清楚,视觉在美术界被整理成了点线面的设计基础与色彩学,听觉在音乐界被整理成声音的基本要素与合声学,但是嗅觉与味觉呢,不知道香气与滋味原本就不容易有系统地整理,还是解析香味的高手未出。我们或许可以假设香、味更具广泛而复杂的空间,人类还来不及理解、应用它们。

茶道艺术包括了泡茶、奉茶、品茶(也只有这三者),前两者属于视觉的范围,后者属于嗅觉与味觉的范围。但后者的茶汤却是茶道艺术的关键性项目,缺乏了它,根本就不是茶道。有些人认为有了泡茶,或再加上奉茶,就已经是茶道了,事实上,那只是像舞蹈、戏剧般的表演部分,唯独茶汤的形成与享用才是茶道的主体。甚至还可以进一步说,只是茶汤的形成还不能算作茶道,要直到茶汤被饮用了,被享受了它的“美”后才算茶道艺术的完成。所以茶道应被归到口鼻艺术的范畴。

有人说茶汤的艺术性没有衡量的标准,那是不对的,只因缺乏对香、味的解析与综合的能力。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绘画、音乐等以视听为主的艺术上,不是有很多人到音乐厅听音乐,不到十分钟就睡着了,因为他对声音缺乏理解。但是为什么人们不会因为音乐厅有睡着的人而否定音乐的价值,却因为有人说茶汤没什么好喝的而对茶道要被列为口鼻的艺术嗤之以鼻呢?

当然茶道界必须说清楚泡茶、奉茶、茶汤的美在哪里,它们的艺术性又怎样呈现,而且能够实际做出来。

茶道常被归到眼耳的领域,忽略了口鼻才是它的归宿,因此在茶道呈现时,不论演示或自行享用,都特别重视泡茶席与品茗环境的布置,还要有配乐、插花、焚香、挂画等其他艺术的搭配,最重要的作品—茶汤却不被列为第一要务。要正视这个问题:茶汤才是茶道的主体,口鼻才是茶道艺术被接受的重要途径。口鼻对香味的解析与综合能力是香味艺术的前期必修课程。

(《茶道》杂志专栏)

(670)

美与艺术的纲要/蔡荣章/20180513

美与艺术的纲要/蔡荣章/20180513

  • 茶道为什么要谈美与艺术

“茶道”里面包含了“茶道艺术”,要说清楚茶道艺术就必须说清楚什么是“艺术”,要说清楚艺术就必须说清楚“美”,因为艺术与美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没有把美与艺术解释清楚,将无法说清楚什么是茶道、什么是茶道艺术。

二.美的定义

美有狭义与广义的解释,狭义的解释就是看起来、听起来、摸起来、想起来觉得很愉悦,如一块刨得光滑,纹理漂亮的桌面;广义的美包含了不是赏心悦目的项目,这时除了上述的那块桌面外,尚包含了已经龟裂,表面被腐蚀得斑驳点点,但有它的个性,依稀显现坚强木纹肌理的一块漂流木。

狭义的美多关注在视觉的愉悦,广义的美则扩展到触觉、听觉、嗅觉、味觉、意识等其他感官。狭义的美多限于形容具象的事物,如人体的美,广义的美则及于抽象的事物,如不知何物发出的悦耳声音。狭义的美多用于形容自然存在的事物,如风景的美,广义的美还用于形容人们创作的绘画、音乐、舞蹈等。

上面这段话隐约看到了几个重点,一是美包括了非赏心悦目的美,二是不限于看到的,还包括听到的、摸到的、喝到的等等。三是不只针对具象的事物,还包括抽象的事物。四是不只限于自然存在的美,还包括人为创作的艺术之美。五是虽说美包括了非赏心悦目之美,但终究要是正面的,让人心生恐惧、恶心者,我们就不用美这个词汇了。

美引发的愉悦情绪也是做广义的解释,包括激昂、空寂、清新等。美的风景让人愉悦,狂风大浪打击着岸礁,让人兴起激昂的情绪也是一种美。草庵式茶道给人空寂的情绪也是一种美,不滑溜的笔触,但充满着感情,给人拙的趣味,也是一种美。从未看过或听过的表现手法所画出的画、谱成的音乐,给人清新的感觉也是一种美。

三.艺术的定义

艺术是呈现“美”的人为作品,所呈现的美还要有一定的质量,如果显现的不够美,我们不称它为艺术。

美是自然存在的(而且要称得上美),艺术是人们创作的,也要有足够的美,美丽的风景是自然存在的美,画家画的一幅同样地点的风景画,如果美的浓度够高的话就是艺术,这里所说的美的浓度还包括画者的境界与思想,不能只是抄袭自然的美景(否则不是只要称的上美的风景,抄袭下来就成了艺术?)。

四.美与艺术的关系

如果把美与艺术用两个圆圈来代表, 美与艺术的二个圆圈不是部分交叉的两个圈圈,而是两个不一样大小的圆圈,小的圆圈在大的圆圈内,边缘相切,大的圈圈是“美”,小的圈圈是“艺术”。

两个交叉的圈圈表示只有部分是从属的关系,艺术只是呈现部分的美,还有更大的部分不是呈现美。两个在内相切的圈圈,小一点的“艺术”在大一点的“美”里面,表示艺术都是在呈现美,只是呈现特别美的部分而已。

这是我们要强调的理念。我们要认识美、享受美,我们要以艺术创造更多不是自然存在的美。有人说你不可能创造比自然存在的美更美的事物了,但是我们认为艺术要创造非自然存在的美,而且还要美到一定程度才可以。不要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所以不可能创造非自然存在的美。

五.美的被感知与传递途径

美是透过形、色、声音、香气、滋味、质感、性格、意识等媒介被人们感知的, 人们接受这些信息的管道则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意念。

我们先仅以具象的事物做例子说明上述的美被感知的媒介与传递的途径。如美丽的风景是以形与色作为媒介, 透过视觉让我们接受到,悦耳的鸟叫是以声音,透过听觉让我们接受,美的气味与滋味是气与味透过嗅觉与味觉让我们接受,美丽的人体除了视觉的部分,还可以以质感、性格,透过触觉、意识让我们接受,放鞭炮的喜庆之美,除了形象与声音之外,是透过意念让我们接受,这意念尚包括了记忆,即使已没有了鞭炮的声影,但还是很容易意识到那种喜庆的气氛。所以我们在谈到美的时候,要把这些处在四面八方的美都包罗进来。

六.艺术对美呈现的媒介与途径

艺术可以应用线条与色彩表现美(线条与色彩是它的媒介) ,所成就的作品是绘画、雕塑、建筑等,(这是它呈现美的途径),也可以应用声音作为媒介表现声音的美,所成就的作品是音乐(还有戏剧中的一部分),也可以应用气与味的单个或两者表现气与味的美,所成就的作品是茶汤、香水、烹饪(烹饪还包括咀嚼的触感),还可以利用触感表现肌理的美,完成的作品是雕塑、壁面、人体,这时可不完全依赖触感,透过视觉也可以感悟到。艺术也可以透过想象,在绘画、音乐、戏剧、舞蹈所应用的线条、色彩、触感之外,再以意念衍生出意识方面的美,如舞台上呈现的是夜色的美,但作者想要表达的还有杳无音信的伤感。

艺术所呈现的美包括了具象的美与抽象的美,具象的美是我们认得的美,如风景的美、人体的美、鸟叫的美;抽象的美是我们不认识的线条、色彩、声音等的组合,要在我们熟悉了美的抽象语汇后才容易体会。

艺术对不赏心悦目之美的呈现是指什么呢?是指丒、哀伤、残忍、恶心,那怎能说是美呢?通常在写历史、做报道、举办展览时才会忠实地描述这些情景,如果艺术创作者要以这些作为题材,就要设法脱离丒、哀伤、残忍、恶心的情绪,让它们极为冷静、理性地呈现,变得是以“激昂”的情绪传递给“艺术作品”的观赏者。这些都是一种冷酷、凄凉的境界,属于悲剧的美。我们可能不会把这样的艺术作品一直挂在自家的客厅,但无须逃避这种艺术的存在。

七.美有没有规律

自古就有很多人研究要怎样才会美,提出了比例、对称、秩序、和谐等概念。个别诠释都有道理,但是不论是自然的美,还是人为创造的艺术之美,都是多重因子的组合,而且美还不只是被解释为赏心悦目,艺术的美还强调创作,还不得抄袭自然存在的美,所以美的规律变得是可以忽略的法则。

  1. 八. 美的存在

美是独立存在于自然与艺术之中,我们找寻它们、欣赏它们时不要受到欲望、好恶、认知、社会意义等的干扰,如欣赏人体的美,不要受到性欲与社会道德的影响,否则无法找到仅凭线条、肌理、色泽构成的美。如欣赏书法的美,不要因为看不懂它在写什么而说它是涂鸦,美是无法像读书一样地认识它的。

我们要让美独立存在于自然与艺术之中,尊重它的存在,尊重它的独立性。

九.美与艺术的层次

自然存在的美与艺术创作的美都有不同的层次,有的很美,有的普通,有的不怎么样。人们认识它的能力也有层次之分,很美的美在有些人的心目中是不被认知的,不怎样的美却有很多人捧场。这是因为美的层次没有一定标准吗?不是的,是人们认知美的能力没有一定的标准。美的标准不像重量那样容易衡量,但是在经过时间、智慧的考验后会有准确评断的,这评断的方式不是第一名、第二名,而是极美、很美、普通美、不怎么美。

艺术的任务在呈现美,如果是抄袭自然存在的美,或是创作出来的美很普通、或不怎么样美,我们不会说它是艺术。随便哼哼唱唱我们不会说那是音乐艺术,唱的人也不会被称为音乐家。没能掌握泡茶的技术,不知道茶汤的美存在于哪里,仅粗略地泡茶喝茶,我们不会说那是茶道艺术,也不会称泡茶的人为茶道艺术家。

十. 美的教育与训练

对美的认识与欣赏是可以教育与训练的,有效的方法是比较,把各种不同种类的美(含艺术),取其不同层次者让大家比对,一段时间后会体会出差别的。最简单的例子是把两个不同造型美感的杯子放在茶几上天天使用,一段时间后会比较出它们在造型美感上的差异。再取两个呈现不同香味效果的杯子,也是天天装水或盛茶汤饮用,一段时间后也会比较出它们在香味美感呈现能力的差异。

十一. 茶道艺术的美与艺术

“茶道艺术”是与“茶道”相对应的一个名词,将茶道之美呈现得好才被称为茶道艺术。

茶道与茶道艺术之美分散在泡茶、奉茶、茶汤之间。“泡茶”的美在泡茶的动作、茶具的材质造型与色彩、泡茶者对茶认知的程度、泡茶者与品评者对泡茶技术的理解与专注的程度、茶叶的外形与色泽(泡茶前有赏茶的时间)。

“奉茶”的美在泡茶者奉茶时的专注、茶杯的造型与色彩。

“茶汤”的美在茶汤的色、香、味、性,在水的品质、杯子的材质,在泡茶的技术,在泡茶者与品茗者对茶的理解,在茶叶被泡开后展现的形态与色泽变化(品茗后有赏叶底的时间)。

茶道的美藉着色、香、味、性、质感、性格(茶的性格)等的媒介,透过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意识等的管道,传递了愉悦、空寂、清新的美(空寂是茶道常有的美感境界)。泡茶的人察觉了这些美的踪迹后,将之呈现,并融入自己追求的境界与思想,即成就了茶道艺术。

现代茶道思想网专栏

 

  (576)

茶道不能光说不做/许玉莲/20180620

茶道不能光说不做/许玉莲/20180620

茶道源于生活这观念没有不对,不过前提是“茶道练习者”必须时时在生活里正式泡茶,正式地将泡茶、奉茶、茶汤等事物过程用精炼泡茶手段显示出来,而不是一如既往的吃喝玩乐嘴巴说说茶道就会从天上掉下来的。从一个只说他喜欢茶的人他要如何转换成泡茶者,再从泡茶者转换成泡茶师,再从泡茶师转换成茶道艺术家,其唯一的路途即要有足够多的茶道演示的练习。有些人说茶道就谈生活哲学、禅宗佛教、人生修炼、养生情操、净化心灵等课题,但其实不必放得那么大,这些道理也可以出现在习琴者、绘画者或其他类型文化里面,并不是茶道独有的。

我们说的茶道演示是什么呢,是说一个泡茶师有没有自己的泡茶功夫,目的并不是强调什么公开表演。当一个泡茶师有了泡茶功夫,他是无所谓公不公开的,不论格局有多大多小,可以是一个人、几个人或几千人的场合,甚至即使没有人在看。泡茶师每一次的泡茶喝茶都是一次次的茶道演示,那时或许只有墙壁在看,光与影同在。所以这样子的定义之下,每一个泡茶师都要有茶道演示的功夫,要不然就是说他根本没有能力表达茶道艺术的内涵与最终的茶汤作品。

为什么我们说茶道演示是一个泡茶师在他的茶人生涯中属于必须要做的功课?因为一个茶人必须要有茶道演示的能力才能说他是茶人啊。茶道演示即代表懂得茶道的人要会泡茶,泡茶的动作要能够说得出茶人所要说的茶道内涵。就像音乐家要用他的动作结合乐器奏出动人的乐章这样子,无论在哪里架起他的乐器,他就可用熟悉的姿势与动作让乐声流出来。

没有能耐将泡茶奉茶喝茶的功夫演示出来,还说什么茶道呢?如果一个声乐家、演奏家、太极大师或瑜伽大师,他永远不做给人家看到底要怎么才能做出那些美妙的内涵,只是嘴巴说说那些知识而已,那么我们还会称他为「家」或「大师」吗?那么他们又用什么来抚慰人们的心灵以达到艺术的境界与「功能」呢?

一位有所心得的茶道艺术家,他必须能把茶道作品表现出来让大家看,大家品茗,大家感受,大家感动了感觉幸福了,那才能达到茶道真正的作用。一位泡茶师不论他是否有接受酬劳,他必须不断有从事茶道演示工作,才能被称为茶人。光说不做,那么他讲的茶道知识也不够实际。如果他都不做,人们也从来没有看过他创作泡茶,没有品过他的茶汤作品,那么大家是要怀疑他到底是否真的会做这个茶道演示作品。

泡茶师必须要有演示的能力与勇气,能够把茶道演示做好,才表示他真的懂得或有这个能耐可以将茶道做得这么好。再说如今茶界常让一些讲究外表漂亮女色来做茶艺表演,让大家还以为茶道就是如此呢,所以泡茶师都应慷慨就义必须将正式的茶道演示做好才是。泡茶师做茶道演示时不能弄错方向,为了迁就拍摄或营销而去从事茶艺表演,那与茶道演示是背道而驰了。有些泡茶者说自己「真人不露相」,客人来了,就找一位学徒或伙计出来代劳泡茶给大家喝,这不是演示,是接待吧了。如果有人说:我不喜欢抛头露脸出来演示,我要做隐者,躲在深山里自己泡自己喝自己感觉快乐就好。要是真这样,我们就会说:那山里头住着一位爱泡茶爱喝茶的人。而不会说是什么茶人、泡茶师或什么茶道艺术家。

福建《茶道》杂志专栏

 

  (487)

泡茶的规格化/蔡荣章/20180209

泡茶的规格化/蔡荣章/20180209

“为什么不给大家一个泡茶的标准方法,免得大家去摸索,如多大的壶、放多少的茶叶、冲入多少温度的热水、浸泡多少时间,然后可以得出标准的茶汤?” 于是大约在2005年,“一泡装”的茶叶出现了,研发的人以当时通用的盖碗为冲泡器,生产8克一包的茶叶,后来又有人为茶壶生产了10克、12克的包装。这种一泡装的茶是使用原片茶,而且是可以冲泡数次的量,这跟使用细碎状的茶,只准备冲泡一次的“小茶包”不一样。

一泡装茶叶的出现,养成了大家以固定的茶量、固定的冲泡器、固定的时间来泡茶,到了后来,即使不是使用一泡装的茶叶,也要称一称茶量才放心泡茶。这种称重量的泡茶方法可以把茶泡好吗?只能大约地把茶泡成,无法泡得很精致。为什么呢?因为茶叶除了重量以外,还有茶叶的老嫩、茶叶的细碎程度、茶叶的发酵、揉捻、焙火、陈放等之不同,都影响到所需的水温与浸泡的时间。除了茶量与水温的问题,还有冲泡器的容量与材质需要选定。

每人使用的茶器容量与茶叶品质无法一致,是泡茶标准化很难实施的地方。走到哪里就要泡茶到哪里,遇到的壶具多是不一样的款式与大小,所以不能有一定的公式可以使用,除非随身携带自己的壶具。遇到的茶叶也不会一致,而且变化大于壶具。你说我可以携带自己的茶叶,但是罐子上部与罐子下部的茶叶粗细可能不一样,携带一泡装的茶叶出门,即使是同一批茶,每一包的粗细也会因被挤压的程度而有所差异。至于每一批茶的品质掌控就更困难了。

视泡茶器的大小配以适当的茶叶用量,就是所谓的茶水比例,这是泡茶的第一个要素,依茶叶的品质特色,如粗细、老嫩、发酵、揉捻、焙火、陈化等决定水温的高低以及浸泡的时间,这是泡茶的第二个要素。固定使用一把壶、固定使用一定的茶叶重量,是解决了茶水比的问题,但是茶叶的品质判断得要靠自己学术与经验的累积。如果茶叶能由厂商百分之百地掌控在固定的标准之下,那是可以使用公式化的泡茶方式。但是壶的大小与茶叶的重量容易解决,茶叶的品质难得固定在一个标淮上。

自动泡茶机就是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茶水比例固定在一个标准上没有问题,温度也可以在茶包上标示,剩下的就是茶叶品质的掌控,泡茶机的生产者会要求搭配使用厂商供应的茶包就是这个原因。

但是泡茶喝茶的乐趣在于拿到一把壶、拿到一罐茶叶、有一把煮水器,只要壶茶水够好,他就可以泡出很到位的茶汤。他还会看茶泡茶,修改茶水比例、水温、浸泡时间,藉此促使茶叶的各种成分依需要的比例溶出,把茶的特性完美表现。这才叫做茶汤作品的创作、茶道艺术的呈现。

使用自动泡茶机的人也可以在仔细分析茶况后,从事时间、温度的微调,也可以自行改变茶叶的用量,这样就是加进去了人为机动性的判断,使茶汤提升到更高的精致度。至于浸泡桶的材质、煮水的燃料,自动泡茶机是比较不容易让使用者随心所欲的。泡茶用水通常可以自行选用。但是要如此的一一要求,又回归到不是公式化、自动化的泡茶方式了。

福建《茶道》杂志专栏

 

  (583)

爱茶享茶比知茶重要/蔡荣章/20180113

爱茶享茶比知茶重要/蔡荣章/20180113

这是由12位有志于茶叶创业的年轻人,在高校进行一年学习的特约班所举办的茶会。这次茶会设了九个茶席,由12位同学中的9位担任泡茶,其他3位负责行政工作。

茶会的主题在介绍九种茶,每个茶席泡一种。就茶会的特质而言,如果是专心品赏“茶汤作品”的茶会,是要求不讲话的,无论泡茶者还是品茗者都要专心于泡茶、奉茶、以及喝茶,要求要把“泡茶、奉茶、喝茶”当作是一件艺术作品,泡茶者在呈现,品茗者在品赏,泡茶者不要给予太多的解说,品茗者也不要有太多的交谈。但是这一次茶会不是专心品赏“茶汤作品”,是在介绍九种茶的茶会,所以同学们安排在泡完四道茶后开始介绍自己所冲泡的茶。

就茶的欣赏上,泡完四道茶后才开始解说,是比一面泡茶一面讲解一面讨论要好,但还是会引导大家往:这是什么茶?生长在哪里?价格如何?等方面去想,这时喝茶会变得只是为了求得这些答案。这样的喝茶不是纯粹欣赏茶汤,不是直接切入茶的本身去品赏。有什么不好吗?你会问,知道了是什么茶?生长在哪里?是多少价位的?不是更容易品赏吗?不是的,这时不是以“探索”的方式来欣赏茶,不是“直接切入茶的本身”去品赏,只是在赞同已知的资讯而已。例如我爱死了一幅画,但是一点相关的资料都没有,谁画的?画的名称是什么?值多少钱?一点都不知道,这就是直接切入画的本身去欣赏,是以探索的方式来欣赏。这样的欣赏画比起知道了这幅画是梵高画的、画的名称叫“自画像”、市场的价格一亿元,然后才欣赏了起来、赞叹不已,当然是前者的享受程度高,而且一定是懂得画的人。

喝茶普及化以后,茶叶将走上专业拼配,特意强调单一品种、单一山头将变得不实际。普及化以后的“茶名”,也只是这款茶的代称而已,不具太多的意义,而且都是泛泛大类别的称呼,比如只知道现在喝的是闽红或云南普洱,精细描述的名称如“野生白茶”会逐渐降低对品饮者的重要性。产地也会变得不明确,价格亦如此,这边1000元买的可能是那一边2000元的茶,所有对这一款茶的描述可能在下一批茶都派不上用场。这时只有泡茶者与品茗者具备直接欣赏茶叶的能力才能不受茶叶名称、产地、价格的限制。培养消费者对茶的品赏能力,才是让茶叶持续发展的方法。

茶会的举办有各种不同的目的,如:要教导大家懂得茶懂得如何泡茶、要推销某款茶叶、要好好的欣赏一壶茶,前两种目的的茶会是要说话的,尽量的讲解与讨论,后面欣赏性的茶会就要让品茗者有足够的时间去体会享用。现在我们参加的茶会大多是讲话很多的茶会,静静喝茶的茶会不多。为什么呢?不能完全解释为大家不懂得茶不懂得泡茶,所以要大事宣导,而是大家怕被别人说是不懂茶、不懂泡茶,所以忙着“告知”与“求知”而忘掉了最重要的“享用”。大家懂得如何享用茶才是茶产业与茶文化发展的道路,我们不要把喝茶“知识化”了,懂得很多茶的知识却不爱茶、不懂得享用茶。我曾细细观察,发现常喝茶的人、被称为茶人的人并不见得很享受喝茶,而是以被称赞为懂得茶懂得泡茶自豪。当一位消费者只羡慕茶界的人谈茶文化谈得口沫横飞,但是自己却不觉得茶有什么好喝,茶文化与茶产业是很难发展的。

福建《茶道》月刊专栏

  (617)

2019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公告

 17届国际无我茶会公告

The 17th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第一号)2019年5月20日

 

各有关单位和个人:

由福建农林大学主办、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和安溪县茶业管理委员会承办的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暨“一带一路”安溪铁观音发展高峰论坛,将于2019年10月15日-20日,在福建省安溪县举办,大会会期6天。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

2019年10月15日-20日 (10月15日报到,10月20日返程)

 

二、活动内容(初步日程安排附后)

活动期间,我们将组织系列活动,让参与者尽享这两年一度的国际茶文化盛会。

一是,两场无我茶会,分别于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及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水祖师信俗)、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溪清水岩各举办一场;

二是,一场茶道论坛,世界茶叶界知名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共同研讨“一带一路”背景下茶产业发展之路和无我茶会文化内涵;

三是,全程制茶体验,亲身体验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的传统魅力;

四是,文化展示交流,到中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点云岭茶庄园和安溪茶厂等地参观考察安溪铁观音茶文化,品鉴安溪乌龙茶,欣赏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观看各国茶艺茶道表演。

五是,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在全球设10个分会场同时进行国际无我茶会,时间为2019年10月16日上午,届时,采用互联网联播、直播、转播方式,互动全球无我茶会茶友,联谊全球茶友走进参与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暨“一带一路”安溪铁观音发展高峰论坛会。

此外,大会还准备了丰富精美的安溪铁观音茶礼纪念品,希望安溪铁观音随着茶友们香飘各地。

 

三、报名

1.请于2019年8月18日前,填写报名表格,并以电子邮件形式向组委会报名;各大高校与会人员报名时间分两个阶段,分别于2019年7月15日、2019年9月15日。

报名人数限制:国际茶友限100名,中国茶友(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大陆地区)350名,先到先得原则,原则上组团参加,报满即止。

2.报名成功后(即收到组委会的回复邮件),请于8月25日前,将定金汇入指定账户(国际茶友每人美金200元,中国茶友人民币1000元)。汇款时请务必要求汇款银行于电文中提供汇款人姓名、账号及通信地址。

3.中国茶友参加大会费用为人民币4500元。国际茶友参加大会费用为美金830元(国际茶友与国内茶友接待标准、住宿标准及纪念品等有所不同)。费用包含大会期间住宿费(五晚)、活动交通费、餐费、当地旅游、门票、保险费和活动费用、纪念品。

4.报名联络

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组委会

组委会咨询人:何环珠

咨询电话:15759880111

报名E-mail:906159444@qq.com

汇款账户,将于第二次公告时提供。

5.团体报名的,请提供团长和团员茶友名册一份(包含英文名字、身份证号或护照号码、生日、用餐习惯),同时请提供参加茶友房间分配表一份,以便安排食宿。

6.为便于活动安排,大会统一安排住宿二人房,若确有特殊情况希望住单人房者,请在报名表上说明,组委会将追收住宿差价,国际茶友增加美金200元(40元/晚),中国茶友增加人民币1000元(200元/晚)。

7.请各地茶友事先告知抵达时间、方式(飞机班次、动车车次),以便组委会派人迎接(组委会设置厦门高崎机场、厦门动车北站、泉州晋江机场、泉州动车站四个接待处)。

8.欢迎大陆地区茶友报名成为本次大会志愿者,为国际茶友提供相应服务。大会志愿者并不减免相关费用。

 

四、大会初步日程及说明

1.大会初步日程

日期 上午 下午 晚上
10月15日 报到 领队会议
10月16日 1.开幕式;2.第一场无我茶会(安溪茶学院) 无我茶会论文交流暨“一带一路”安溪铁观音发展高峰论坛 欢迎仪式/文艺表演
10月17日 1.各国、各地茶道演示;2.出发到各制茶体验点 安溪乌龙茶制作体验(采青、做青) 安溪乌龙茶制作体验(做青)
10月18日 安溪乌龙茶制作体验( 包揉、烘焙) 安溪茶文化参观考察 安溪乌龙茶品鉴赛
10月19日 第二场无我茶会(清水岩广场)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惜别晚会/茶文艺表演
10月20日 返程

 

2.无我茶会:10月16日和10月19日,将各举办一场无我茶会,请各会员、各团体会员自备无我茶会茶具。

 

3.茶道论坛:内容为无我茶会、茶文化与科技、“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安溪铁观音茶产业发展等,论文于9月20日前提交。文字1200-5000字(简体),附300字以内的作者简介,并将“摘要”英译,主办单位组织审稿委员会,入选者编入论文集,以赠书二册代稿酬,论文入选者组委会颁发入选证书。

 

4.领队会议:10月15日20:00,主办单位将报告筹备情况,并讨论有关事宜,请各团体推派1至3名(含翻译)代表参加,并讨论下届主办地。10月16日晚上,欢迎仪式上进行会旗递交仪式。

5.惜别晚宴:10月19日晚宴,请各团队准备一个表演节目,十分钟以内,以相互联谊、交流。

6.茶艺茶道表演:10月17日上午,将在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举办一场茶艺茶道表演,由主办单位邀请各团体参与演出,请各代表队准备1-2个节目清单汇报组委会,每个节目限20分钟内。

 

7.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10/19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全体与会人员参加,主办单位邀请设席泡茶的茶道艺术家,请各国各地区代表队推荐1-2名茶道艺术家分享茶汤作品。

 

8.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各国或地区设立分会场:

1)组委会设分会场同时进行无我茶会,分会场限10个,于10/16上午第一场国际无我茶会时举行,全球互动直播;

2)各国、各地区代表队均可申请分会场,申请地区将由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组委会审核,审核通过后组委会负责派人赴分会场培训,分会场一切费用包括培训费由申请单位全权负责;

3)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组委会将授予各分会场《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暨“一带一路”安溪铁观音发展高峰论坛分会场》证书。

 

9.欢迎晚宴

请各国各代表队踊跃报名节目分享,节目限10个,时间限时15-20分钟,报名时一并报上节目名称与时间。

 

10.乌龙茶非遗制作技艺体验

1)10/17日安溪乌龙茶制作体验,时长24小时(采青.做青.包揉.烘焙.审评)在制作等待期间组委会安排安溪8大乌龙茶审评、制茶体验心得分享等活动;

2)请各国各地区与会人员于10/18日上午分享3-5分钟心得体会。

3)各个安溪乌龙茶制作体验小组做好的茶分三份,分别工厂、制茶师、每一位茶友各赠送一粒茶球,并请所有参与制作的茶友签名留。

 

11.参加单项活动:允许报名参加单项活动有:10月16日上午在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的无我茶会、10月19日上午在清水岩的无我茶会,以及10月19日下午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每个单项活动收费人民币300元,包含门票与单项活动礼品,不包含吃住行。

 

17届国际无我茶会组委会

2019年5月20日

The 17th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ommittee

5/20/2019

  

附件17届国际无我茶会个人报名表(中国茶友专用)

姓名

Name

性别

Gender

出生日期

DOB

单位

Work Place

职称职务

Job Title

地址

Address

邮编

Postal Code

电话

Tel.

手机

Cell

传真

Fax

E-mail
报到时间

Check-in Time

回程时间

Departure

Time

备注

Remark

 

附件2  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团体报名表

编号

 

中文

姓名

 

英文名字 性别

 

身份证号码 护照号码 出生年月

 

单位

 

单间或双间

用餐习惯 职务

 

联系电话

 

团内职务

 

 

附件3  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暨“一带一路”安溪铁观音发展高峰论坛组委会

 问(按姓氏笔划)

王庆、王岳飞、白明娟、刘林霜、许玉莲、孙忠焕、严金静、苏李素贞、李佩芳、李真秀、李瑞河、杨江帆、何关新、沈学政、张星海、张通、陈宗懋、陈绍军、陈树荣、林文雄、周国富、周智修、赵琦、高向荣、涂国瑞、黄书孟、屠幼英、傅光丽、童启庆、曾陆红、蔡荣章、蔡烈伟

  任:兰思仁

副主任:黄炎和、庄稼祥、陈剑宾、林毅敏、肖印章、雷国铨、林金科、范水生、谢志攀、何环珠

  员:黄成茂、李治洲、陈  勇、吴清远、杨振阳、陈志明、傅伟明、许锦斌、魏中南、刘青洲、林志平、王汉辉、郑丽萍、陈菁菁、孙黎昕、王慈泳、陈亚图、林华霖、李瑞章、林曲尧、高水练、王 刚、陈佑成、胡雲飞、陈志丹

 

  (750)

小壶茶法学习课程是这样安排的/蔡荣章

小壶茶法学习课程是这样安排的/蔡荣章

《茶网》专栏/20190511

假设有三天的时间,每天八小时,要学得完整的小壶茶法,课程要如何安排?所谓完整,就是能有条不紊地泡一壶茶,提供70分以上的茶汤,供已知人数的品茗者饮用。这一壶茶是要冲泡3~6次的,其中还包括赏茶、赏叶底、茶食供应、品水。全程泡茶之中,还要将泡茶、奉茶、喝茶的美与艺术性呈现出来。

每天的八小时分成上下午各四小时,每半天再分成两个教学单元。第一天上午的第一个单元讲解“泡茶的基本元素”,让大家体认不同硬度的水在口腔内的感受,让大家体认95℃、85℃、75℃、65℃四种水温蒸汽外冒的情况,将六种蓬松跟紧结程度不一的茶,秤好同样的重量,装入六个同样大小的样品罐内,让大家体认同样重量时要放入多少的茶叶,拿六把不同烧结程度的陶、瓷茶壶,让大家体认烧结程度的差异。

第一天上午的第二单元讲“基本动作的练习”。先让大家了解全套泡茶用具包括哪些,分成主茶器、辅茶器、备水器、储茶器四大区块来说明。其间从一片空白的桌面,将一件一件的器物摆放上去,并示范拿起、使用、与放置的方法。最后是有秩序地收拾,并交由下一组人练习。

第一天下午的第一单元讲解“泡茶基本原理”,从水质、水温、茶水比例、浸泡时间、冲泡器等五个方面说明与泡茶的关系。讲解水质时,扼要介绍家庭与店面的水处理法。

第一天下午的第二单元讲解“小壶茶法30则”。30则分别包含在30个泡茶、奉茶、喝茶的过程之中,老师一面示范,一面说明操作要领与如此操作的道理。这时虽然备有茶叶、热水、品茗者以方便讲解,但不实际进行泡茶奉茶喝茶。

第二天上午的第一单元是“看茶识茶”,准备八种茶样放在一个盘子上让大家比较。老师就茶青的老嫩、枝叶连理的情形、发酵的程度、萎凋的轻重、揉捻的状况、焙火的轻重、叶型的大小、整碎的情形等加以说明。引导大家留意这些要素对泡茶时水温、用量、浸泡时间的影响。

第二天上午的第二单元是“基本泡茶程序演练”。分组练习,每组一套完整的茶具与四周空白的环境。第一组练习时,老师一面讲解,同学一面操作,老师留意每个人的动作,并加以必要的调整。第二组以后,老师只提示每一动作的名称,不再做细部的说明。同学依老师的口令进行,不得超越进度。

第二天下午的第一单元讲解“浸泡时间的掌控”。从泡茶的内外在因素、茶叶的水可溶物多寡、水可溶物溶出的速度等24种因素,分析茶叶冲泡时,如何拿捏浸泡的时间,并求出一壶茶五道茶汤的浸泡时间曲线。

第三天上午的第一单元,讲解“茶汤色、香、味、性的欣赏”,从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彩度切入,分析发酵、焙火、揉捻在茶汤色香味性上产生的效用。方便泡茶时水温、用量、时间的掌控,也利于茶汤稠度、强度、调和度的欣赏。

第三天上午的第二单元进行“个人茶汤作品比较”,每组围成一个圆圈泡茶,每人泡茶三道,每道泡茶四杯,以顺时钟方向将三杯奉给左邻三位同学,一杯留给自己。这样每人就会有四杯茶喝,三杯是来自右边三位同学泡的茶,一杯是自己泡的茶。比较一下同样的茶,在同样的用水、同样的环境之下,会得出怎样不同的效果,体会泡茶技术的重要性。

第三天下午的第一单元进行“茶道艺术‘美’的呈现”。分成数组,每人呈现自己的茶道艺术,将泡茶、奉茶、喝茶之美呈现出来,将茶汤作品表现得是自己的最好。没泡茶的同学则分组成为品茗者,从旁欣赏泡茶者的茶道艺术。

第三天下午的第二单元进行“全套泡茶过程的演练”。前面几次的泡茶练习都只进行到干茶与茶汤的欣赏,这次增加茶食供应、品赏泡茶用水、欣赏冲泡过的叶底。这三个过程与以前练习过的茶叶欣赏、数道茶汤品饮,构成了全部的茶道艺术呈现。在“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举办时,总是这样全部呈现的。

 

  (679)

无我茶会产生的背景/蔡荣章/20190503

上图/蔡荣章出席在韩国举行的第十三届国际无我茶会

无我茶会产生的背景/蔡荣章/20190503

1980年,我们称为是现代茶文化复兴的开始。当时台湾茶界摸索着前进,曾经有不算少的国际茶文化交流,但现在回想起来,并未造成当地太多的影响。

茶文化复兴的前面十年,台湾完成了全套泡茶用具的研发,完成了各种场合使用的泡茶法(也就是后来称作十大泡茶法的),民间的茶道教室纷纷成立,教学体系随之成熟。大家开始重视“泡好茶”的重要,泡茶师检定制度因此创设。到了1990年,在这样前期发展的基础下,大家开始留意到茶席的设置与茶会的举办。茶文化复兴,茶艺馆大量开设,也带动了品茗环境的发展,也带动了茶席的专业设计,这些都为室内外茶会的举办奠定基础。

无我茶会就是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之下,于1990年诞生了。

在历代与各地的历史上找不到类似无我茶会的茶会形式,所以可以说,无我茶会是在台湾当时的时空与茶文化背景之下产生的一种茶会形式。

  (746)

泡茶人如何掌控水温/蔡荣章/20190128

泡茶人如何掌控水温/蔡荣章/20190128

水温可以让茶叶变得好喝与不好喝,而且即使泡得好喝了,还可以利用水温塑造茶汤不同的个性。前者,泡茶的人比较容易理解,后者,就不是人人都留意到的。

水温的高低改变茶叶“水可溶物”溶解的速度(茶中的成分有些易溶于水,有些难溶于水,故特别强调茶的“水可溶物”)。我们可以控制浸泡的时间,让茶汤变成我们喜欢的浓度,也可以在这样的掌控之下,利用水温的高低达到我们喜欢的“茶性”。温度高时,浸泡出来的茶汤,其茶性变得比较高亢,也就是香、味的频率比较高、苦涩的感觉加强;温度低时,茶性变得比较温和,也就是香味的频率比较低、苦涩味带来的强劲感减弱。

泡茶人对水温的判断,要将水温的视觉状况与温度测量仪的数据结合在一起,也就是看了水汽外冒的状况就知道大约是温度计的几度。每次都要拿温度计测量水温才开始泡茶是不实际的,知道了水温的状况,但不知道是几度,则很难传递泡茶的方法给别人。

所以泡茶的初期,要将温度计放在一旁,看到一种水汽外冒的状况就测量一下是几度,这样几次以后,就能将水温以数据来表达了。

书本上说这种红茶要用95°C的水来冲泡,那我们就知道要将水烧到什么程度了。经验告诉我们,在海拔100米以下的地方泡茶,也就是在一般的平地泡茶,打开盖子看到水汽是猛烈地往上冲窜,那应该是95°C左右的水温,如果还是直直的往上升腾,但没有激烈的模样,应该是85°C左右,如果水汽还是往上爬升,但力度已经减弱,呈现左右摇摆的现象,那是75°C左右,如果看到的水汽是闲散地左右飘浮,那是65°C左右。为了简化,我们将95°C左右称为高温,85°C左右称为中温,75°C左右称为低温,65°C左右的水温已经很少用来泡茶,除了有些特别强调鲜味、甘味的蒸青绿茶外。

平地烧水,100°C以上的水就汽化了,随后一直停留在100°C。但即使要100°C的水,也要让水沸腾个20秒左右才容易达到,如果还需要再高温一点,可以使用盖子紧一点的壶、厚一点的壶,沸腾个一分钟,可以勉强提升到105°C。使用加压壶当然可以提升得更高,在高山上也不怕大气压力不足,水烧不到100°C。

一般我们是简化成这样来界定泡茶水温的,绿茶(含黄茶)使用70~80°C的低温,芽茶类的乌龙茶(含白茶)使用80~90°C的中温,叶茶类的乌龙茶与红茶使用90~100°C的高温,特别强调鲜味甘味的蒸青绿茶使用60~70°C的超低温,老茶(含入仓的后发酵茶与叶茶类的乌龙茶)使用100~110°C的超高温。

泡茶的水温还要看茶叶的状况来做“微调”,如话说绿茶要用低温,但遇到只使用“开面叶”制成的“瓜片”,或是杀青、揉捻、造形、干燥都是在同一个锅子内完成的“龙井”,温度是可以跳级到中温或高温的。红茶理应使用高温,但有些红茶的原料特别细嫩,发酵又只有85%左右,那就可以降一级温度使用。

连续冲泡,也就是说一泡接一泡地冲泡、一道接一道地饮用,通常第二道的水是可以不必再加温的(如果水壶内还有足够的泡茶用水),因为壶内的茶叶还是热的,即使泡茶用水已降了一点温度。但是如果前后两泡间隔颇长(如十分钟以上),茶壶内的茶叶与水壶内的水温都已经下降,就需要再添加一点温度。如果是冲泡超高温的茶,要每道再行加温,而且避免两泡间隔的时间太长。

  (809)

爱茶人如何知水/蔡荣章/20190128

爱茶人如何知水/蔡荣章/20190128

爱茶人要能靠嘴巴知水,准备两杯水,一杯是软水,一杯是硬水,喝喝看有什么不同。买一只携带型导电笔,因为水的硬度是可以用水的通电能力表示的。通电能力强就表示水中的矿物质含量高,导电笔显示的ppm值若低于100,那是软水,适合于泡茶,如果高于200,那水就有一点硬了,不适宜泡茶。

嘴巴练习用的两杯水,让它一杯是在50ppm以下,一杯是在200以上(练习的时候,距离拉大一点)。如果买瓶装的饮用水来使用,矿物质总含量(即总固体溶解量TDS)会标示在瓶子上。软水也可以在逆渗透的滤水器处理后取得,硬水可以在某些地区的自来水取得,另一个办法就是,在软水的那一杯加一点点的食盐,要喝不出咸味才可以,否则没有练习的意义,而且硬度已飙到600ppm以上了。

50ppm以下的这一杯水在口腔里的感觉是“软”的,水与口腔壁密切地融合在一起,200ppm以上的这一杯水在口腔里的感是“硬”的,好像水自己结成了一团,水是水,口腔壁是口腔壁。这样体会几次,以后没有导电笔,依旧可以大略知道水的硬度。

水中还有其他的有味气体,如“公共用水”处理时残留下来的消毒剂、流经水管的铁锈味等,这些要与水的软硬度分开来辨别。

泡茶用水除了追求低的矿物质总含量外,还要有那么一点点矿物质留着,而且那么一点点要有好的“组配”,也就是A、B、C、D等矿物质的存在比例搭配得很好, 这样喝来就会很清甜甘美。 如果真的把所有的矿物质全部剔除,“纯水”并不好喝的, 拿来泡茶, 也不利于茶内成分的溶出。

饮用水或泡茶用水,还要求含气量要充足,这个气就是空气中的气,这样喝起来才有“活性”,也就是有鲜活的愉快感,茶叶的香气也容易融入水中。

微量矿物质的良好组配,以及充沛的含气量,是山泉水容易拥有的条件,人工处理的饮用水,即使硬度与含气量都达到要求,总难达到那么完美的组配。所以爱茶人知道哪里有一口好的山泉,再远都要跑去取水的。

但是山泉水并不都是良好的“品水”与“泡茶”用水,还要留意是不是干净,水源附近有没有污染源、生菌数高不高、水中有没有含有危害身体的重金属如铅、镉、汞、砷等。如果这口山泉已是附近居民长年饮用,没有不良反应,才可以放心取用。

如果我们使用的自来水或山水的硬度太高(山区的人会用到山水),可以买一支“逆渗透”的过滤器,如果硬度不高,只是要滤掉杂质,那买支“超过滤”的滤水器就可以。逆渗透是要有四层高的水压才可以使用的,如果压力不足,必须加个马达加压,超过滤的滤水器只要普通水压即可。如果水中有杂色、杂味(如消毒药剂或铁锈的味道),那就再买一支“活性炭”,加在逆渗透或超过滤的后面。不是加在前面,免得逆渗透或超过滤的滤心容易长菌(因为消毒药剂被滤掉了)。

水中的杂色杂味对泡茶的影响不必多说,至于生菌,可以在逆渗透时被滤掉,亦可以在高温煮水时将它消灭,但矿物质总含量太高时,会让茶汤变黑、香气消失、味道走样,再好的茶也徒劳无功,所以我们谈到泡茶时,首先要解决泡茶用水的问题。

解决泡茶用水的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软水什么是硬水,而且懂得用嘴巴识别,接着还要知道水中有气,“好气”我们要留,“坏气”我们要除。山泉水为什么比人工处理的水要好,就是那些微量矿物质的良好组配与好气的饱满。最后还要知道如果没有好的山泉,如何将硬度高、有杂味的水加以处理。

 

  (982)

茶道是茶的道,不是其他的道/蔡荣章/20181226

茶道是茶的道,不是其他的道/蔡荣章/20181226现代茶道思想专栏

茶道是“茶之道”,不是在“茶”的外面还有一个“道”字,也就是不要误解成泡茶、奉茶、喝茶之外,还要讲求修身养性、做人处事、经国济世,才算得上是茶道,以为只是泡茶奉茶喝茶是算不了什么的。

如果不用茶道这个称呼而用“茶艺”呢,也应该理解成“茶艺是泡茶奉茶喝茶的艺”,而不能误解为是泡茶奉茶喝茶之外,再加上如音乐、插花、焚香、挂画等的其他艺术。以为如果只是单纯的泡茶奉茶喝茶是谈不上什么艺的。

如果使用“茶艺”,茶艺的艺也要解释成艺术的艺,不要解释为演艺的艺,否则会被误解为泡茶奉茶喝茶是种庆祝活动间的表演项目,并且加重了泡茶奉茶喝茶称不上艺术的错误观念。

以上这三个论点都是强调“茶”的独立性与艺术性,会不会有人反过来质疑“茶”是不是够得上是一项艺术呢?这一点倒不容怀疑,泡茶奉茶喝茶足以作为艺术来呈现。在往后以及从许多地方都还可以得到理论与事实的证明。目前我们谈论的只是:表达泡茶奉茶喝茶的简易词汇,如茶道、茶艺。

为什么一开头就强调茶道是茶的道而不是其他修炼的道,因为如果将茶道解释为“茶”加其他的“道”,容易忽略对泡茶奉茶喝茶的钻研,而只是拿哲学、宗教、养生方面的课题来充当主角,泡茶奉茶喝茶变得只是藉以谈话的媒介而已。而且渐渐地,仅是追求泡茶奉茶喝茶将被视为是“技术”与“享乐”的末道。

用“茶艺”来表达茶,如果没有特别强调这个艺是指艺术、是指茶的艺术,很容易就往音乐、插花、吟唱、焚香、挂画等方向发展,因为这些项目的“美”容易被看得见。若再加上把“艺”往“演艺”的方向思考,更是把泡茶奉茶喝茶也变成了演艺的一部分。

如果将重心放在茶上,使用茶道或茶艺作为泡茶奉茶喝茶的称呼就变得没有什么不同了,因为泡茶奉茶喝茶就是种茶、制茶、卖茶之后的享用部分,这享用部分包括了对茶的理解、泡茶的技术、奉茶的含义、以及茶叶、茶汤、叶底的审美,及整体表现所需的美学与思想。它可以说是包括了茶的道及茶的艺。

身心修炼是一门很庞大的学科,在谈到茶的功用时可以带上一笔,但是不宜变成茶的主体,否则一切泡茶为了它、奉茶为了它、喝茶也要在它的笼罩之下才不会被批评为享乐主义者。但是茶艺延伸出来的“其他艺术”是应该学习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美学与艺术的修养、提升茶道境界与艺术的表达能力。但这些项目,不是要用在茶几上的,只有插花、挂画可以用在品茗环境上。这些其他艺术项目加入以后,只有稀释茶道所要表现的内涵,而且变得是综艺性的演出。

茶道不要解释为“茶”加“道”,茶艺不要解释为“茶”加“艺”,茶道与茶艺都是指茶的道与茶的艺。那“茶”是什么呢?是“泡茶奉茶喝茶”(深层的意义还包种茶、制茶),所以茶道是泡茶奉茶喝茶的道,茶艺是泡茶奉茶喝茶的艺。

 

  (2086)

你的茶艺在哪里/蔡荣章/20181201

你的茶艺在哪里/蔡荣章/20181201

东西方两位久年不见的好友相聚,他俩都是画坛颇有成就的画家。甲巡览了乙画展的画作,问乙:“你的画在哪里?”,乙沉思了一下,他知道甲在询问他什么。乙这段时间一直在临摹一处石窟的壁画,他自认为收获很大,艺评界也多赞美他不但重整与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画作,也在临摹的画作中融进了自己的精神,但他本人一直有个疑惑存在心中:“这样的作品能说是自己的创作吗”。朋友这一问,又勾起了他心中的不安。他告诉朋友,他知道他的意思,他会重新努力。

在一场来自各地区代表队间进行的茶艺竞赛上,我也遇到一位朋友,他问我:“这里当今的茶道到底长成什么样子?” 我心里想,你两天来看到的这么多团队展现的不就是这里当今的茶道?但是这句话我没有说出来,我知道他别有用心。

中场休息的时候,他跑去问代表队的人:“你们的茶艺是什么?” 被问的人说:“我们表达离家出国留学的游子怀念家乡的茶,表达了辛勤工作的制茶景象,也表达了茶在他家亲情与他与他女友间建构的友情,这些都是茶艺的内涵。” 他又跑去问另一个代表队:“你们的茶艺在哪里?“被问的人回答他:” 我们泡茶前要插花、要点香,这是我们茶艺精致的部分,我们要在艺术的氛围上表现茶艺。画画、音乐也是茶艺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泡茶间要有现场挥毫与古筝演奏,这些都是我们的茶艺。“等到另外一个中场休息时间,他又跑去问另外一个团队:” 你们的茶艺是什么?“ 他们回答他:“我们在茶席的设计上下功夫,我们特别制作了茶桌、椅子、桌布、布骑,我们找来与桌面相配的壶款,泡茶者也穿着与茶席相呼应的服装。我们为这样的茶席订出了茶艺主题,并由一位解说员从旁以中英双语朗读出来,这就是我们茶艺所要表现的内涵。”

这位朋友回座位后告诉我,他问到的都没有回答他“茶的位子”在哪里,他们只说到茶的社会功能、茶的周边艺术、茶席的设计,没有人说到茶的本身。茶艺是茶的艺术,为什么没有针对茶的本身与饮用详加诠释?

本文第一段说到绘画艺术的朋友与之后几段说到茶道艺术的朋友,他们所重视的都在艺术的“本体”与作者的“创作”上。艺术不能脱离自身(如绘画的画作、茶道的泡茶奉茶喝茶)而存在,仅是依赖环境(如绘画的画框、画廊、画中伟大的人物,茶道的配乐、插花、茶的故事)的衬托是不够的,必须“艺术”自己挺身而出说话,例如茶艺必须是由“茶”直接告诉大家,他的美在哪里、他值得品赏的是什么。艺术还必须是作者(在茶艺就是泡茶者)本身的创作,这创作代表着作者本身对该项艺术的具体诠释,如茶艺,作者必须将他体会到的此茶“茶性”表现出来,这个茶性在别个作者的体会可能不一样,作者还必须将胸中的“泡茶奉茶喝茶之美”呈现出来,这个美也可能跟别个作者所体认与所能表现的美不同。作者也不能只是抄袭别个作者所表现的茶性与茶的美感境界。

 

  (872)

無我茶會書簡介

上:無我茶會創辦人–蔡榮章先生

無我茶會創辦人為臺灣蔡榮章先生,無我茶會1989年創辦,1990年正式對外舉辦。蔡榮章先生寫的無我茶會書有:
1991出版《無我茶會-中日韓英四語》繁體版
1999出版《無我茶會180條》繁體版
2001出版《無我茶會180條》日語版
2013 出版《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繁體版
2013出版《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韓語版
2016出版《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簡體版

 

  (876)

从蔡荣章的四十年看他的《茶道入门三篇》(修订版)/文/许玉莲

从蔡荣章的四十年看他的《茶道入门三篇》(修订版)/文/许玉莲

 

蔡荣章先生《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一书修订新版,旧版于2006年出版,旧版之雏形、纲目部分源自1984年出版的《现代茶艺》,《现代茶艺》一书的内容则是蔡先生于1980年至1983年间在报章撰写专栏以及在《茶艺》月刊撰写评论整理而得的结集。当时发表的这些文稿皆来自蔡先生自1980年起在陆羽茶艺中心授课所用的教材或上课时所说过的观念(当时属现代茶文化复兴初期,很多观念正在整理,蔡先生有一些是先写后说,有一些是先说后写,也有部分来不及写的,学生依照他的口述做记录),那是一段对泡茶喝茶的状貌重新检视、用当代人的话说当代人的想法的时期。蔡先生所说所写皆跳脱既有框架,将茶道学习直接指向茶道最核心课题“如何泡好一壶茶”,并坐言起行实践起来。1981年创设“泡茶专用无线电水壶”,同年创立“小壶茶法”,1982年创设“泡茶专用茶车”,1983年创办泡茶师检定考试制度。根据这些实践所构造出来的茶道体系自此横空出世,在36年前是超前的,放在今天也是先进的。‘

这一套茶道体系在当时开风气之先的思考有:什么是泡茶?需讲求精准地把茶泡好,故反反复复从多个角度细述茶法。要在哪里泡茶?泡茶应设专门的空间来进行,故茶车的设计格局严谨、器物皆备。如何泡茶?泡茶应一丝不苟地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完成,故有小壶茶法24则。喝茶时的做法?品茗应有欣赏境界、茶味需要用文字表达、品茶也需品水。谁来做这些事情?应有泡茶师,故此创立泡茶师检定考试制度。为何而作?所以产生了泡茶师箴言——“泡好茶是茶人体能之训练,茶道追求之途径,茶境感悟之本体”,这份箴言成为当代的茶道价值观,从此时代翻新了一页。

它的翻新,包括重新注解茶叶是如何诞生的,因只有懂得茶之后,人们才能爱泡茶、喝茶。蔡先生用日常说话语气、用尊重常识的态度述说萎凋、发酵、杀青、揉捻种种工艺的定义,令读者不必死背书就能明白。他的讲解是整个的语言与腔调的翻新,是人对茶的生命关注点的翻新,他提出:茶青采下后要不要马上下锅(对晾青与萎凋进行分析)、如何让茶固定在我们希望的状况下(对发酵进行分析)等等具有强烈启发性的问题,让读者自己思考,然后恍然大悟。蔡先生整理的茶叶各种类,其做法如:“轻萎凋轻发酵”“中萎凋中发酵”“重萎凋重发酵”“重萎凋轻发酵”“重萎凋全发酵”等等,让读者一下子明白过来,制茶的真实情况是要灵活机动应付的,它是一个不断在变化中追求不变的历程,每个制茶者都要克服气候与环境的挑战,好维持他一贯要的茶叶风格。这种非教条式的制茶原理突破一般教科书的僵硬生涩感,读来满嘴生香,非常享受,而且,这些道理明白了就不会再忘记。

 

《茶道入门三篇》(修订版)资料:

作者:蔡荣章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7-08-01

ISBN:9787101126075

 

 

  (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