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泡茶器

泡茶器准备的思路-蔡荣章-20150129专栏

泡茶器准备的思路(品茗空间的茶具设置之一)

蔡荣章

20150129现代茶思想网专栏

泡茶器是摆放在泡茶者正前方的主要器具,包括了壶、盅、杯和奉茶盘。泡茶时首先要选定壶、盅、杯,这是三件影响茶汤最巨的器皿,不管是瓷还是陶,烧结程度高者为佳,拿块硬币敲一下,声音愈清脆愈好。至于瓷或陶,若喜欢茶性表现得较高频则选瓷,若喜欢茶性表现得较低频则选陶。银壶也是适合泡茶的壶具,效果有如高烧结度的瓷器。杯子的质地一样重要,否则泡出的好茶汤会被打折扣。杯子的内侧为白色者较易欣赏茶汤的颜色,但若喜欢其他釉色造成的效果,如结晶釉会从茶汤深处反射出闪烁的光芒,也可备一套待用。

先准备一把200cc左右的中型壶与盅,配六只30cc(八分满)的杯子,这种大小最为通用。有机会再备把150cc左右的小型壶,配四只30cc的杯子,杯子不宜再小。如果举办八个人的茶汤欣赏会,就准备一把400cc左右的大型壶,配八只倒六七分满约50cc的杯子,大杯子不必倒得八分满。大一点的杯子与大型壶较搭配。

杯子要不要配杯托呢?盏形杯要,底部没缩得那么小的杯子可以不要。杯托可与杯子成套,也可以是独立的配件,材质可与杯子不同,如瓷杯配锡托。使用时可与杯子同进同出,也可以先将杯托放在喝茶者面前。

泡好的茶一次全倒入茶盅,确保茶汤浓度。材质还是要与茶壶一样好,否则会改变掉茶汤的品质。容积不要小于茶壶,否则茶汤无法一次与茶叶分离,失掉固定茶汤浓度的目的。茶盅口最好设置有个可取下清洗的活动式高密度滤网,滤掉茶汤内的细渣,否则就要另备只滤网,倒茶入盅时架在盅口上。茶盅的嘴要有断水功能,免得分茶入杯后会有残水沿盅嘴外壁下滑。除了一壶二杯一热水的简式旅行用茶具可省略掉茶盅,用平均分茶法让茶汤浓度平均、利用杯子的容积让茶汤一次倒干外,泡茶时备个茶盅是需要的,可让分茶、奉茶变得方便。

可以用盖碗作为浸泡器,这时茶盅、茶杯的搭配仍然需要。材质的要求与壶一样,手持银碗的隔热问题与银壶一样需要解决,如在碗口镶上一圈隔热的材料,银壶则将壶把、壶钮以隔热的材料与壶身衔接。

除了大家促膝而坐,奉茶时可以直接端杯或持盅倒茶,否则需要准备一个奉茶盘。奉茶盘的边缘高度不要超过2cm,免得靠近盘边的杯子不易端取。奉茶盘要有放置四杯、六杯、十杯等不同大小的尺寸以备应用。茶壶若是为了造型的需要,或是预防烫伤了桌面,可以准备一个茶船或壶垫。

要有一套使用得心应手的茶器,泡起茶来才顺心如意;要有一套好材质与适合不同类型茶的壶与盅,才能得出该壶茶的好茶汤;要有好材质的杯子,才能真实品赏到认真创作出来的茶汤作品。

 

  (1579)

我找一把好用的壶-20121017周三小方块-蔡荣章

我找一把好用的壶

蔡荣章

20121017周三小方块WEDNESDAY TEA CORNER

有一把好用的壶是让人多么愉快的事,泡起茶来好喝,而且操作起来得心应手。所谓泡起茶来好喝是指质地优良、机体結构稳当、造型优美,所谓操作起来得心应手是指使用功能良好。

质地优良方面,首先应考虑材质是否适于泡茶,银器、陶瓷器是上选的材料,而且要纯,陶瓷器的烧结程度要高。机体結构稳当方面,该厚的部位要厚,该薄的部位要薄,整体的重心要稳定,陶瓷器的每部位泥质都非常一致。造型优美是看了让人精神为之一爽,甚至兴起崇敬的意识。这样冲泡器的肌理产生了优美的波动,影响了容器内的水与溶解其间的物质,使得泡起来的茶变得好喝。

使用功能良好方面,一是要出水顺畅,水流不要打滚,流量不是倾盆式出水也不是涓涓细流。出水顺畅决定于〝壶流〞内部、以及连接至壶身的平整度,出水大小与壶流内径的粗细、曲直程度有关。

二是壶嘴下脣与壶身满水位线要在同一水平线上,免得一注满水就先从壶嘴溢出(壶嘴太低时),或是倒水时不等从壶嘴流出已从壶盖処外流(壶嘴太高时)。

三是蜂巢式出水孔比起平面网孔或什么都没有遮挡的单孔要理想,但网孔要挖得干净且不留土渣,否则会沾黏茶叶不利清洗。网孔的总面积要大于壶嘴,免得出水力度不佳。装上活动式滤网是好办法,因为请洗方便,但与壶身的密接度要好,拆组要方便,而且滤孔要细到细碎茶渣都过不去(否则这活动式滤网没意义)。

四是滤网最下一排网孔要挖到〝流腹〞与壶身衔接的最下缘,以免清洗后还会有残水积存在〝壶流〞里面(除非清洗后再从壶嘴倒一次水)。

五是盖上盖子的那个壶口要与壶身内壁衔接得平顺,清理茶渣时才不会有渣卡在壶口内壁,涮壶时才不会有残水积存于此。尤其是嵌盖式的壶口,常会在这个地方形成一个凹圈。

六是盖子的气孔不要挖在〝盖纽〞的顶部,因为倒水时手指会压着盖纽以免盖子翻落,结果要避开气孔都难。挖在盖纽的基角处是好地方(煮水壶的气孔要远离盖纽,以免蒸烫了它)。陶瓷壶的气孔,其直径还要外小内大,外小是为了好看(但也不能小到进气不足),内大是避免水膜糊住了气孔,所以挖孔时应是从外戳一刀从内戳一刀,不是一刀戳到底。

七是盖纽的高度不要小于15mm,不要是上窄下宽的椎状形,否则取盖时不易着力。

八是壶把要够大,如果是侧提壶,要尽量靠近壶的重心,否则提壶会很吃力。侧提壶的壶把上缘要与壶口同在一水平线上的说法是不正确的,这反而远离了壶的重心。遇到扁平形的壶,壶把往上提高、往壶的重心倾斜是〝好提〞的做法。如果是提梁壶,位于壶顶上方的提梁要够高,否则置茶、注水、去渣都不方便(但陶瓷器就变得很难烧制了)。

九是倒水后不要有残水沿着壶流的外壁往下滴落。壶嘴与壶身的距离尽可能大一点、壶嘴的切面角度以倾向于水平为优(倾向于垂直为劣)、壶嘴的下脣以尖长形伸出、壶嘴的下脣往下弯折成断水角度、壶嘴的下脣愈薄愈好,这些都是让壶嘴具备断水功能的可行办法。

有了一把材质与质感俱佳,使用功能得心应手的好壶已不是单属〝外物〞之事,他已直接影响了茶汤作品,直接影响了茶道艺术的呈现,所以我们要以专章讨论他。

 

  (1985)

水盂在茶席上的地位-20111228周三小方块-蔡荣章

水盂在茶席上的地位

蔡荣章

20111228周三小方块WEDNESDAY TEA CORNER

水盂在这里是定位为一个容器,放在泡茶席上用以盛放废水及茶渣。如果同时用到“水方”这名称,那是指盛放泡茶用水的器皿,通常它会有个盖子,而水盂没有。

泡茶开始,有人会在壶或碗内倒入部分热水,将这些泡茶器温热,称为“温壶”或“温碗”,然后将水倒入水盂内。使用茶盅时也会有同样的动作。泡妥茶将茶汤分倒入杯时,也会有人用热水将杯子烫过,称为“烫杯”,烫杯后的水也是倒入水盂内。泡完茶,如果要用原壶冲泡另一壶茶,那就要去渣、涮壶,将壶具清洗干净,若不是到另外一个地方从事,就得在泡茶席上将渣、将水倒于水盂中。为客人加茶,发现客人杯内尚有未喝完的茶汤,也是将剩下的冷茶倒于水盂内。以上这些都是水盂的功用,而且要将水盂放在泡茶桌上才方便。

看了上述这些叙述难免让人觉得泡茶时的“清理”动作颇多,这样的泡茶流程会不会影响到泡茶的美感与茶道精神内涵呢。事实上,温壶、温碗、温盅、烫杯是可以省略的,如果不是想要借用这些动作避免降低了一部分水温或茶温。将这些器具事先温热再行取出使用不也解决了降温的问题,而且显得更卫生。要泡另一壶茶就直接换一把新壶使用,清理的工作等茶会结束后再从事(除非教学上要显现处理善后的功夫与精神) 。倒掉杯内余水时,可备只小水盂,用后即行收入。这样,泡茶席上就显得简洁多了,仅留供最主要的角色登场。

那是习惯性的问题,没有了随时可棄倒的容器总觉得不方便,但省掉了这些不必要或可以取代的动作足以让泡茶过程与精神更为完美。我们主张让水盂退出泡茶席,只留下一个小水盂在身边(非舞台上) 。

 

  (2273)

招待老师喝茶的经过-许玉莲

招待老师喝茶的经过

许玉莲

(20111211、20111218刊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茶潮”专栏)

10月17日,甲君邀请大家都很敬重的茶道老师到他家会所喝一杯茶,我刚好也在那边,陪着老师过去,抵达会所前旷地,简单问候后甲君就带我们参观几座制茶场,之后参观几个品茗空间,顺便观看古董家具以及珍贵沉香雕刻,最后来到喝茶的地方,甲君请老师上座,自己坐老师身边,泡茶席有两位小妹在忙着的样子,摸摸东摸摸西,看不出具体在做什么,过了一会甲君招手吩咐她们俩泡茶,她们就开始操作了,一人走开去拿了两小袋茶放桌上,另一人准备泡茶器、茶杯、煮热水,泡茶器是一支约320cc大小的砂壶,茶杯约30cc大小共7只,她从桌上取了一小袋茶,准备茶叶。

所谓小袋茶,小袋子一般用的是铝箔袋,未用时约高11.5cm x 宽5.5cm大小,将散形茶叶称好装入袋中,再放进真空包装机处理,密封后包装体积稍微缩小,收放着逐袋冲泡。小袋茶的袋子上端约中间部位有个竖立齿口,冲泡前要茶叶就从这齿口往下撕开袋子,把茶叶取出。泡茶的小妹就是这样做。由于齿口是竖立的,故此“撕”的动作是由上而下的。这由上而下的动作其实可以非常顺利,一撕到底就是了。但小妹撕了约三分一的长度就停下来了,为什么,因为茶叶开始散散地掉落出来,再撕就控制不住全掉满地了。小妹并没有准备要将茶叶接入盛装茶叶的茶荷,小妹撕茶袋子时是将之对着壶口,以期将茶叶直接放入壶内的,但因为壶口太小,茶叶只好掉落桌面。假使对着茶荷也许好一些,茶荷的口大较容易接茶叶。不过此次冲泡茶叶是条形的岩茶,有些太长了,“跌落”时不是那么顺滑,要用手帮忙“拉”出来,观看茶叶的量,约有8至10克,是壶的五分一满。

小妹把茶海、茶杯淋湿,把开水倒进壶中,浇淋茶壶,茶盘上变得水汪汪,有些水滴溢流在盘周边,小妹用一块原本就已经湿淋淋的茶巾去擦拭,接着小妹把茶倒入茶海,有些茶水不断从壶口流出茶盘上,小妹用湿茶巾擦拭,用茶海分茶入杯时,茶水也从茶海口流在茶盘,小妹再用湿茶巾擦茶盘,最后分茶给在座客人。尝一口,毫无意外地无味也无香,小妹继续泡,将茶水倒入茶海,提起茶海在每个客人面前的茶杯添茶,茶水流入杯子同时也有些茶水流在杯外的杯托、桌子上,小妹握着湿茶巾一处一处擦拭。这样泡了三几道后,小妹换茶叶,重复以上从撕茶袋开始至添茶整个过程,茶也是重复一样的乏味,喝了两、三道后甲君挥挥手催促小妹们再换茶叶,一小妹赶紧走开去取茶叶,把两小袋茶放桌面上。

我们看来如果泡茶毫无章法,周而复始同样地泡无数次,茶也不会好喝到哪里去的。这个喝茶过程有些地方值得讨论,比如这种茶会是否任由它继续发生呢?这就是我们招待我们最敬重的老师的喝茶方式吗?小铝箔袋装茶叶应该废除吗?主人是否可以不亲自泡茶呢等等,我们要谈的问题有第一,抵达现场后接二连三参观几座茶场几个泡茶空间,然后进入泡茶的地方开始泡茶喝茶,这种安排欠缺周到,不合符生活起居基本需求,参与茶会的客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赴约路途,想必需要稍息一会舒展四肢筋骨、松松精神,再洗洗手,整顿一下头发脸容衣饰才进入情况会比较舒服。故此给予客人们少少时间充电准备是必要的。顾及不上谈这个休息处是否达到专业水准的话,迁就一下就在茶场前旷地上的小亭子,或在小偏厅略待一会儿也是可以的,这个时候,最好能为客人奉上一杯茶水润润喉解解渴,一杯茶完了恢复体力后正好开始。

第二在茶会中主人不亲自泡茶无论在专业或情感或礼仪上都说不过去,先说专业,甲君是制茶、卖茶的茶工作者,他需要懂得泡茶、喝茶才能知道自己的茶做对了还是做坏了,这不单单只是为了下次可以改进制茶技术,还有重要的是一个会泡茶和喝茶的制茶者、卖茶者,他才能亲身体验到茶汤喝进身体里所产生的舒适感或不适感,是怎么地深深冲击着人们的肉体与精神的健康,能够体会此一发现,茶界工作者将会感同身受,激发要建立把每一个细节做好的态度。

再说情感和礼仪,此次茶会甲君邀请的是茶界长者,是大家敬重的茶道导师,招呼老师喝茶,最精检得体易于执行的学生之礼,莫过于自己亲手设置泡茶席,亲手泡茶再亲手奉上一杯茶给老师,这种时刻,没有比真心地侍候老师喝一杯好茶更能表达对老师的敬爱与珍惜了。如今主人袖手旁观,指派两位小妹下场泡茶,而二妹又不晓茶法,粗糙的泡茶奉茶给老师而主人不觉得有什么怠慢,这暴露了茶界的隐患:一,茶界工作者不泡茶,二,茶业专场没有专职泡茶师掌泡茶席,三,即使有优良冲泡技术的泡茶师,此次茶会也应由主人亲自为老师泡茶才不会失礼,但显然的甲君还未曾在这方面建立认知。

第三谈小铝箔袋包装茶叶运用的不恰当 。小,是希望照顾到茶叶一次性使用,免于大包装需要频密打开而不利收藏茶叶,所以商家为泡茶者预设了用茶量将之包起来,但长期这样下去商家就操纵了泡茶者的用茶量,泡茶者将逐渐失去对应用茶量的判断能力。为何用铝箔材质加上真空处理,都是为了加强密封效果,不让茶叶曝光接触空气,总的来说运用小铝箔袋包装茶叶就是预防茶叶变坏。那是我们的悲哀,茶叶制工品质若是到位,茶叶岂会比蔬菜还容易变坏。

正常情况制作的茶叶,并不适合都将之收进小包装,需视茶性而定,比如无发酵的绿茶、部分发酵的清香型乌龙茶可采用小包装,比如武夷岩茶、普洱茶没有必要使用小包装,这两类茶于存放过程适合大量收在一起与微量空气互相激荡才会醇化。若需要采用小包装,亦没有非用铝箔袋不可的道理,真正要密封才用铝箔质料,有些茶叶需要透气可用棉纸。有些品质欠佳的铝箔袋会有“臭味”,影响茶叶品质。现今铝箔袋的开口是直立的,所以撕开时茶叶很容易跌落出来,装圆粒或扁平外形的茶叶较易开,但装自然卷曲、松散外形茶叶很难掌控茶叶的跌落情况。铝箔袋不改成横向撕开的话,绝不能再用它来包装茶叶。不在乎茶叶不断地这样漫散跌落桌面,是茶文化经过三十多年文化复兴的开倒车的实例。

 

 

 

 

  (2207)

茶具与泡茶品茗的关系-许玉莲

茶具与泡茶品茗的关系

许玉莲

2011.11月刊于中国《海峡茶道》杂志月刊专

市面一般喝茶没有人太在乎茶杯,尽管有些茶叶稀罕极了,茶壶也行情高涨,茶杯倒是一直不换。部分茶者手上虽然备有好几种茶杯,他们比较留意的是杯子形态、纹饰、图案是否好看,大小是否适合各种场合,相对少关注到茶杯材质以及不同材质杯子与茶汤、品茗的关系。

使用不同材质器具来煮水、泡茶和品茗,可以导致水及茶汤产生不同效果,我们喝进嘴巴能够马上觉得口感的差异,有些明显地有优劣之别,我们可以指出那个较好喝那个不,有些会令同一个茶带出不同风格比如一个香味频率高昂另一个频率低沉,此篇将就上述情况谈谈个中发现。

要谈茶器皿材质对水和茶汤的影响,我们先将茶具分成三部分即煮水器、泡茶器和茶杯。目前我们试过煮水器包括银、铜、铁、不锈钢、陶(含紫砂)、玻璃及塑料电水壶几种材质,暂时抛开用什么燃料加热这课题,单就材质来说,视乎该材质有多纯,纯度越高,泡出茶汤滋味越醇厚越美味,质地都差不多的时候,我们发觉银器煮水无论喝清水或泡茶后的茶汤,水质柔和很多,又软又细,更易渗透进味蕾口感好饱满,铜器和铁器次之,比较没有稠稠的感觉,不锈钢器具、陶再次之,香味散了不集中,玻璃器的水质较硬,在口腔化不开来,香味粗糙,塑料电水壶泡出的茶汤带强烈“水味”,茶汤较显涩感,味短,全留在舌面。

第二部分要谈泡茶器如壶、盖碗、杯,其材质概括瓷、陶、银、铁、玻璃等,泡茶器如壶、盖碗、杯属陶瓷的话,其烧结程度的高低大大左右一壶茶汤表现。烧结程度可从肉眼看得出,高的陶瓷质地看起来会密实细致些,瓷器的烧结程度普遍比陶高。陶瓷烧结程度必须高,完整地把陶瓷泥坯烧熟了,泡出茶汤才会好喝许多。烧结程度稍低的陶瓷,所泡出茶汤滋味涣散,不堪咀嚼。比如两个陶壶,X壶烧结程度高,Y壶烧结程度低,冲泡同一个茶,X壶茶汤喝起来要浓强得多。两个烧结程度都差不多高的泡茶器,但材料不一样,比如A壶是陶,B壶是瓷,泡同一个茶,泡出茶汤就会有风格的不一样,B壶香味较高频,清扬,A壶风格较低沉,香味低频些。

泡茶器属银、铁以及玻璃则讲究其材质的纯度,材质够不够纯净是否优质是否稳定性高完完全全反映在茶汤,比如两个玻璃壶,A纯度很高,B纯度很差,A壶冲泡的茶汤会显得较可口,B壶泡的茶汤淡然无味。纯度较高的银壶,泡出来的茶汤滋味较浓厚,较浓稠,也能够可以泡多几道,反之则不行。

第三部分谈喝茶的杯子,用于品茗的多属瓷杯,还是烧结程度高的瓷杯子喝起茶来较清甜可口,香与味会结合成一体不断冲击口腔,浓郁,活。以烧结程度低的杯子喝同一泡茶,香味不那么凝聚、不那么立体,比较贫乏,甚至会显出一种不那么适口的酸味与涩味。如两个杯子的烧结程度都高,一个是年代久的老杯,另一个是新杯,品同一泡茶,老杯要比新杯好。

同一种茶汤盛装进不同器皿,就马上能产生这许多优劣有别,风格有异的香味,这无疑是物与物发生关系后互相激荡,互相影响的效果,我们期待有关专家作出更进一步研究,让茶汤更美味。

(20111009完稿)

 

  (2452)

仙境4号-20111003周一喝茶慢-许玉莲

仙境4号

许玉莲

20111003周一喝茶慢MONDAY SLOW TEA

泡茶泡至最后一道,使茶汁彻底献祭后,不要把泡茶器置之一边不顾转身就做别的事情,或马上准备另一个壶另一个茶接着泡,取来一白瓷小蝶,将完成使命的茶叶掏出置其中慢慢把玩,欣赏茶叶已经泡开的美姿,茶叶堪得深入发掘,从初始的嗅觉感官闻吸到幽幽茶香,至喝时令人销魂的味觉享受,至最后审视、触摸她毫无保留摊开的茶体进入视觉与触觉的美感,赏茶才算臻至完整,喝完茶抛下茶叶就走,彷如游山玩水时的走马看花,永远感受不出那地方有什么美、又好在哪里。

欣赏一朵花,或观赏一幅日落景色必须从不同角度来回不停去印证和赏析,手上捏着喝过的茶叶,同样地也要翻来覆去看完又看看到心满意足为止,将茶叶一张一张细细抚摸,好好地观看,每一张茶叶都像热带雨林这样错综复杂地碰撞着黄、绿、红、褐许多不同色相,低声温柔诉说她动人的一生,叶子呈绿色是未发酵茶,有菜香。叶子浅黄色是轻发酵茶,带花香。叶子橘红色是重发酵茶,带果香。褐红色的叶子有糖香,是全发酵茶。

舒展开的叶子能清晰分辨出是只抽芽心的嫩芽,或一心二叶、三叶,或已经是开面的成熟叶,嫩嫩芽叶的滋味较细致,成熟叶的味道比较粗狂。

如果是乌龙茶,还可更进一步观察焙火程度,叶面较亮的金黄色属于轻焙火,出现了较暗的浅褐色属于中等焙火,深褐色就是重焙火了。

最后观看叶子的揉捻轻重,越少揉捻之茶叶看起来是越平整,香味频率表现较高,茶叶皱折越多表示揉捻越强烈,香味频率则较低,带有历尽沧桑的感觉。

举凡种种一切有形法将之练得完全见不出在做功夫的痕迹,仙境矣。 (2098)

臣服-20110829周一喝茶慢-许玉莲

臣服

许玉莲

20110829周一喝茶

原来世上所有一切美好、令人爱不释手的事物不是为了使人欢愉,而是叫人朝拜、臣服来的。美丽的好东西就那么坐属于她的宝座上,闪耀着奇异光芒,倒是喜欢上她的人惶恐难安,费尽心思要适应着她的脾性、体温去侍候。

美好之物都离奇地打动人心,心软得她要什么我们都会应承她。我要说的是你泡茶时的态度,就充满了这种崇拜式的礼节与情感。

你以取悦茶的方式来冲泡茶饮用茶。你说只有这样才知道茶美在那里,然后才能享受茶的美。

泡茶第一件事,你永远要为茶找一个适合她的泡茶器,绝对不会在这件事上马虎,因为,你说,泡茶器是让茶叶与水结合,释放与安顿灵魂的第一所在。

泡茶器属于那种质材最直接影响茶汤表现,比如有些质材渗透力较强,换言之茶的香味会渗入器体内,并且一直就住在那里,也即代表此类泡茶器会伤害茶质,使茶串味。比如茶叶拥有清丽高扬的香味频率,须选用传热较快的茶器如银器,这样,清高的香味才会又清又高。比如另一个茶,属于低沉平实的香味频率,就要改选传热较慢的如陶器,泡出茶汤才会恰如其分地温顺平滑。

你不会为了私自的习惯或为了炫耀一个名贵壶而执意泡任何茶叶都只想着要用它,置茶叶不理。要瓷给瓷要砂给砂,什么都依着她的茶性,宝贝着她的气质,不企图改变她一丝一毫的香味,冲泡出来的香味才真的会带给我们绵绵的慰藉。

有没有顺着茶叶原来的风格去选对冲泡器来发挥茶叶迷人的气韵,是在冲泡时必须顾及的、迁就的头一个细节。此节错过,茶的风骨精魂从此烟消云散,再也追不回来,又何堪赏用。 (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