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茶文化复兴的茶馆
许玉莲
20120304发表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茶潮”专栏
有种茶馆采用自助餐形式,每人进门消费若干钱,除了点一壶茶,食物点心都排列在餐桌上,任由客人取拿食用。老板想的是:基本能吃饱就好。客人想的是:吃一天都不想出来。人人都不在意茶长得怎么样,应该怎么样。
他们供应的食品约分成几类如:水果、坚果、果脯、冷食和熟食,几乎全是现成、不必煮炒的产品,不用时收冰柜,用时热一热即可。一般食品有鸭脖子、鸡爪、南瓜饼、包子、玉米粒、烧笋干、炸小鱼、核桃、花生、瓜子、当季水果等。消费价位高一点的茶馆会有“好料”如熏鱼、卤鸭,鸭头、白切鸡等。有些注重“吃得饱”的就会提供牛肉面、担担面,但客人必须点才有。有些也加入西式餐点如蛋挞、蛋糕、果冻等。有些“贵料”如虾、鸡翅是按人头给的。受欢迎的食品如冰淇淩、小龙虾出来一次便要一拥而上抢的。
由于大家想将同样一笔钱得回最大的价值,大家就认为说在茶馆里待得越久越好,待得越久越能占有着这个空间,待得越久就能吃得越多,这样才值回票价啊,所以人人要挤在最早可以进到茶馆去。普遍茶馆营业的时间分两个阶段,一段早上九时半至傍晚五时半,另一段晚上六时至十二时,进了里面的人时候不到都不愿出来,那么长的一段时间,除了吃做什么好呢,大家就坐在那里开始打牌、瞎聊、睡觉、看网上电影,渴了喝,喝进去的到底是不是茶并不重要。
通常每位客人喝来喝去都是同一壶(或杯)的茶,因为茶馆的“规矩”是:水果点心任你吃,茶叶只给一次,续水可以不限,但换茶叶就要给钱。谁都不愿意再给钱所以谁都不换茶。反正大家觉得有吃不完的东西已经很满足了。有些茶馆实行“换泡一次不加钱”,大家就匆匆忙忙把第一个茶用掉,再来第二个,老板与客人对茶的品质都不太在意,他们注重的是次数。
他们习惯提供不属于茶类的茶给客人,而且往往是自创的养颜茶、水果茶、保健茶之类,真正的茶叶总以几种固定“招牌茶”印象出现比如:绿茶、高山乌龙茶、普洱茶,价格从40、50元至100、300、500元(货币指马币零吉)都有。所谓的水果茶用玻璃壶,绿茶用一个玻璃杯,铁观音用工夫茶小壶小杯。客人用玻璃杯显得安心,用玻璃壶自我感觉很时尚,用工夫茶的器具不知所措,往往乱套,点点滴滴满桌茶水珠也不以为意。茶是苦是涩是甘没人知道。
客人对此种茶馆的感受是:地理条件不错,可以看见湖景、有鸟语花香。食物种类挺多,有补货,吃饱没问题。环境气氛还好。服务不太差。卫生间还可以。也有高档一点的茶馆得到不一样的评价:氛围很好,聚会聊天好舒服,吃什么喝什么已不能要求那么多。
即使是用“吃东西”来打动人心,叫人进场买单,这类茶馆的食品事实上并无吸引力和个性,都是一般从工厂生产出来的工业品,又何况是无人在意的茶呢?要大家在茶叶上用心恐怕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这类茶馆大约自1996年始就存在至今,当时茶文化复兴热潮正轰轰烈烈传遍各地,他们夹着这股风气开始经营“新茶馆”,但由于自助餐茶馆所经营的内容不重视茶,不以泡茶奉茶喝茶为主,自助餐茶馆所卖的茶,就是茶与茶馆这两个名词而已,早已乖离以茶、茶道为原本目的的“茶文化”,错过“复兴”的时代。
(完稿20120228)
(1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