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42集: 奉茶的美在哪里
【茶道大哉問】第四季度的十二集,從2022年的1月14日開始,敘述我對茶道“美與藝術”的理解,而且是集中在以“純茶道”為角度的看法,今天是第六集。
泡茶的人把茶放在奉茶盘上端过来,品名者从奉茶盘上端下自己的一杯,如果需要,泡茶者会在杯子下方加个杯托,品茗者就连同杯托一起端下来。有时候泡茶者是先将杯托放在品茗者面前的,如果品茗者身边没有桌面可用呢,将茶端下来放在另一只手的手掌上,这时若是杯子太烫,泡茶者会加个杯托的。没有桌面的第二道以后的“持盅奉茶”,也是将空杯子放在手掌上接受奉茶,杯子颇大时(就变成了是一件茶碗或是盖碗),可以用另外一只手协助。
奉茶的杯子可以小到15cc,泡茶者一定把茶倒得满满的(否则变得没什么茶汤可喝了),所以端取时要小心,而且这时的温度一定很高(否则一下子就冷掉了)。再大一点的是30cc,通常倒到九分满,再大一点的是50cc,可以倒到八分满,再大一点的是80cc,可以只倒七分满。如果是只茶碗,通常是120cc以上,只倒六分满也不觉得太少。盖碗则通常是倒八分满,以盖上盖子不会浸泡到茶汤为原则。
杯子可以薄得像蛋壳,是轻巧的,可以是厚厚重重的,是沉稳的。有人爱轻巧,有人爱厚重,但是都要“高烧结程度”(如果是陶瓷器),否则无法忠实传递茶汤的品质。茶杯的内侧最好是白色,不论是泥色还是釉色,最少也要有一部分是白色(最好是杯底),才能看懂茶汤颜色。如果有人故意用微带青色的白,使得绿茶类的茶汤变得更绿,或是使用微带黄色的白,使得重发酵类的茶汤变得更红,那是技巧的应用。
有人特意在杯内使用了烧成后形成结晶的深色釉(如天目釉系列),结晶釉有反光的效用,茶汤在杯内只要有一束光线投入,就会显现纷彩的光芒,虽然汤色不是那么忠实呈现,但别有一番乐趣。
底小口大的盞形杯会在杯内形成不同“水位深度”的汤色,一方面是有趣,二方面是容易找到该泡茶汤不同情况的颜色。如果是長筒型的杯子(水位深度通常比较高),茶湯看來要不是黑褐色(如深度發酵的茶),就是濃度很高的綠或金黃(如輕中發酵的茶),但是在盞型杯裏,我們於淺水灘上可以發現這杯黑褐色的茶湯原來是重發酵的茶,高濃度的綠或金黃原來只是在深水位時所顯現的顏色。
杯口頗大的盞型杯、杯口頗大的茶碗,雙手捧著喝茶才安心,80cc以內的杯子可以單手舉杯,如果要強調恭敬,可以用另一只手輔助一下。杯托要不要連同杯子同進同出,可依需要而定,將杯托放在桌上或另一只手掌上,只是拿起杯子來飲用是可以的。 泡茶者端杯奉茶、端奉茶盤奉茶、持盅奉茶(也就是第二道以後的奉茶),以及品茗者端下杯子、取杯飲用、放下杯子,取放間要敬謹、專注才能顯現美感,也才能忠實傳遞茶湯的品質,這個傳遞的過程是從泡茶者的“分茶入杯”開始,然後奉茶到品茗者的手中,直到品茗者舉杯飲用。這其間,杯子是確保茶湯品質忠實傳遞的主體,剩下的是泡茶者(也就是奉茶者)與品茗者对器物的手指、手掌接觸,還有敬謹、專注的精神狀態。這裏使用敬謹而不用恭敬,是因為敬謹可以只是對物,恭敬似乎關係到人的關係。只有敬謹與專注才能把杯子、茶壺、茶盅、杯托、奉茶盤等把握好,這時的觸感與力度所產生的波動,與杯體的波動結合在一起,影響了茶湯的傳遞。這個效果到目前為止,我無法用實驗作出結論,但聽到泡茶者與品茗者說他們是可以喝得出來的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