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M-教育类Education

M-教育类Education

茶道教育从这里做起-蔡荣章

茶道教育从这里做起

蔡荣章

201403海峡茶道

不管是学校还是民间教育机构,虽然传授的课程是茶道,但进进出出的行为却与茶道无关:向老师奉茶是一杯已放在讲台上的茶水、学生用着一次性杯子从大茶桶接茶喝、练习泡茶时的茶具是粗糙的茶叶是做得不到位的、开会时每人一瓶饮用水、聚餐时酒瓶汽水果汁满桌就是不见茶影。以上这些茶道的应用不列入茶道课程之中,茶道教育是很难奏效的。

先说向老师奉茶,这是学茶者首先遇到的一堂课,要让大家体会到奉茶的敬意。老师上台不久,有人端上一杯盖碗茶,放在讲台的一角,不管老师继续讲话与否,向老师微微一鞠躬然后退下(不是老师到来前已放在台上)。这个“课目”不容易做到,因为备茶、备具、备水不易,除了设备要支援上外,心态是最重要的因素,师生都要把这一行为视为茶道的第一课。试想如果连这一奉茶动作都做不好(如只是使用一次性的杯子,事先放在台上),难道只有茶道演示课时才要恭敬地为客人奉上一杯茶吗?有人会说每天八堂课(若是在学校)堂堂如此做是很辛苦的,这也是心态没有调整过来,如何将茶奉好不是学茶者津津乐道且是津津有味的一件事吗?就如同一坐上琴椅就觉得是苦差事一样,没有喜悦之心,是学不好音乐的。若是老师也没有被奉茶的喜悦,那就是茶文化科系或茶道教室的不称职了。

举办活动或半天以上的研讨会,应为与会的自己准备茶水与茶食。不论是小壶茶还是大桶茶,都要把茶泡得规规矩矩,每人使用着陶瓷杯喝茶。泡茶者在参加完活动或研讨会后能够很快又从容地将这项工作做好(我们不都是训练有素的准泡茶师吗?),特别指派学生做此工作而牺牲了参加活动或研讨会的学习机会是有违教育常轨的。教育单位要保证每人有陶瓷杯可以使用、有烘烤杯子的设备可以使用。

泡茶课使用的茶具应是功能完备,品质优良的,不能说只是学习阶段,学习阶段不培养高标准的使用习惯,毕业后会允许低劣品质的存在。供学习者练习泡茶的茶叶要有代表性的风格且品质做得到位,否则不是认不清楚就是喝了不舒服,这又如何让学习者爱上茶、尊敬茶?学习阶段使用最好的器物与环境,是提高全民生活素质的积极手段,也是教育的任务。

开会时不要每人桌上椅下一瓶饮用水,可于会前、会间,甚至会后安排供应茶水与茶食的时段。这个时段或有人现场泡茶,或自助式的提供茶包。使用的一定是陶瓷杯而不是一次性的杯子,茶是制作到位的品质,泡茶者是经过训练的熟手,茶食是健康的原材料制成,取食不会掉了一地的碎渣,需要托盘时是使用着有质感的材料。有人质疑这可要花费多大的人力与物力?但我们不是在办教育吗,要教出A级的学生就要用A级的手段。再说,这成本花下去,影响所及也不只是茶道界而已,它还会改善整个社会的生存品质。

再说到聚餐,目前为止老师好像都没将这堂课排入课程。即使是在设有茶文化科系或民间茶道教室的宴会上,餐前餐后如果有茶的话,总是一杯意思意思的茶水,没人会去欣赏,席上也没因这杯茶掀起美食的意识。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餐桌上的茶杯与茶席上的茶杯一样讲究,茶的冲泡也要经过训练有素的一双手。除此之外,还可以将餐前餐后茶独立出来,在餐厅辟个品茗区,用餐之前喝杯开胃茶,用餐之后为宴会划上优雅的句号。茶道的这两杯茶可以将宴会的社交功能与美食享用调节得完美无缺。

本文论述的是茶道教育要从身边的事务做起,我们还可以藉着这些事例了解何谓茶道、了解素质教育对生命价值的意义。进一步说:这样认真、确实的茶道教育才是素质教育的有力手段。

 

  (1511)

茶道老师要有哪些培训与认证项目-蔡荣章

茶道老师要有哪些培训与认证项目

蔡荣章

201401《海峡茶道》月刊专栏

茶道老师就是教“茶道”的老师,强调的是以茶道为核心,当然也要会教制茶、识茶,但可以不会教茶树栽培、病虫害防治、土壤营养等。茶道老师需要分工的,不容易一个人什么课程都能上。这些分工要有相应的培训课程与能力认证方足以让茶道教育步上正轨,不论是学校还是民间的教学体系。当然培训与认证也有不可靠者,但大家会逐渐地分辨出来,到时优胜劣败自会产生。

茶道老师第一个要培训与认证的科目是泡茶技艺,目标是教会学生在不同场合使用各种不同的器具泡好各类茶。初级是熟练各种泡茶法(如十大茶法),进阶是将泡茶与茶汤提升到“茶道艺术家”与“茶汤作品”的境界。

如何让学习者有法可循地将各道茶汤泡得精准呢?老师要接受“车轮式泡茶练习法”的培训,而且有能力担任这种泡茶练习法的指导老师。不但要熟悉这种泡茶练习法的运作,也要每道茶的浸泡时间都判断得比学生准确。这项培训是以泡茶技艺作为前期的必修课程。

学生学会了泡茶,他也要去取得“泡茶师”或“茶艺师”证书,作为老师的这时就要让自己具备泡茶师或茶艺师检定考试的评审员。这项评审员的培训是针对泡茶师或茶艺师检定考试的办法与评分标准,他的泡茶能力与品茶能力应该早已具备,接受培训时应该出示泡茶技艺、车轮式泡茶练习法指导老师、或是等一下要说到的茶叶品鉴老师等证书。

茶叶品鉴也是茶学的核心课程,所以必须有茶叶的品与鉴的茶道老师,品是欣赏、鉴是鉴别。此项培训要让学员充分了解品饮泡茶法与评鉴泡茶法的区别。品饮泡茶法的奠基课程是泡茶技艺与车轮式泡茶练习法,评鉴泡茶法的奠基课程是茶叶审评与官能鉴定。泡茶技艺与车轮式泡茶练习法是茶叶品鉴的事前必修课程,茶叶审评、官能鉴定、品鉴比较是此项培训的主要内容。茶叶专业的学生可以单修茶叶审评与官能鉴定,但茶文化专业的学生必须品、鉴同修。

要学好泡茶、学会品茶、学会评茶,必须对茶的制作有所了解,否则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终究一知半解。“概论式的制茶课”是所有茶道老师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专业式的制茶课”是担任制茶课老师的必须培训与认证项目。此项“制茶课老师” 的培训要特别着重各类茶(不发酵茶、部分发酵茶、全发酵茶、后发酵茶、加工茶)的制作工艺以及相互间的共同原理,理论与实践课的比重是六比四。(概论式的制茶课是应用于茶器、茶史、插花等老师们培训的相佐课目。)

以上这些泡茶技艺、泡茶练习、泡茶考证、茶叶品鉴、茶叶制作等课程都是茶道教学里偏重茶的部分,师资培训时都以茶树与茶叶为基础,师资的来源除了重新培养就是从涉农的茶叶范畴里找寻。茶道教学的课程还有一半是将茶叶转化到文化艺术层面后产生的,如茶器、茶席、茶会、茶食、插花、香道、茶史、茶文化比较、艺术、思想等,这些课程与师资除了重新设计与培养外,就是从陶瓷、建筑、文学等相关的领域中找寻(这部分的培训内容与师资产生待另章讨论)。

谈茶道教育必先谈茶道教学的内容,然后才能谈到师资与教材的产生。这项工作是时当茶文化复兴后要进一步迈进茶道艺术与茶汤作品的时候,必须民间与学校同时并进才能显现这项茶文化(即指茶道)的活力与积极意义。

 

  (1615)

扎实民间与学校的茶道教学效果-蔡荣章

扎实民间与学校的茶道教学效果

蔡荣章

201312《海峡茶道》月刊专栏

现在谈论的茶道教学是不分学校教育还是民间的教育。1980茶文化复兴初期,学校教育是没有茶道这个专业的,与茶道相关的科目如茶叶加工、茶叶审评都是涉农专业所开的课程。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往往是看到社会有所需要之后,于是民间的教学就因为某些人的先见,或因它具备了良好的机动性而抢先一步。但不论是抢先一步的民间教育还是慢了半拍的学校教育,茶道教学都在草创期应急登场,三十年过去了,该是检讨整顿的时候。

泡茶方法与茶器的知识是喝茶人首先遭遇到的问题,当时的茶道先锋部队是开茶艺馆的老板。首批开茶艺馆的老板几乎都是对茶道抱着理想与幻想的人,他们自己摸索泡茶的方法与茶器的知识,然后教导进门求知的消费者,甚至开起了茶道讲座班。这是茶道民间教育的起点,由于都是自己摸索研究的心得,所以说法不一,形成了一家一门派的状态。时间久了,老是教同样的东西会失掉吸引力,自己也怕被误会为茶道仅是如此,于是开始摸索研究起了制茶。这时遭遇到了产茶区的制茶师傅、从学校学得茶树栽培茶叶加工的专家,他们毕竟有深厚的经验或学术基础,于是大家如获至宝地缠绕在这个课题很长的一段日子。甚至钻研起了茶树品种,初级班上课就要到茶园去识别青心乌龙与金萱的差异,笔记本上贴满着不同品种的叶子。这个现象影响了茶道课程应该是以泡茶及其应用为主轴的正确性,也造成了后来学校茶文化专业设置后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规划往制茶与栽培倾斜的误差。

茶文化复兴不久就有了国际茶文化的交流,大家开始意识到茶文、茶史的重要,民间茶道教育开始了这方面的课程。但是茶文茶史的课程不是茶老板容易摸索的,于是从文史圈找师资。老师找到了,但教学的效果不佳,因为老师的茶叶功底不够,无法引起学员的共鸣。这是直到今日,茶文茶史,包括茶画、古茶书选读等一直未受重视的原因。学校茶文化专业设置后,不是课程带头人不重视这类课程就是找不到既懂文史又懂茶的老师,结果依旧教学成效不佳。

接下来遇到的是品茗环境与茶会举办。能走到這个时候的茶老板都已练就成金刚不坏之身,茶席设置与茶会举办的功夫非有不可。否则茶文化复兴初期培养出来的新茶人也已经可以接续上来。所以品茗环境的建构与茶会的举办在近年来蓬勃发展。但回顾学校体系,依旧是遇到茶文茶史同样的窘境,即使有学成的毕业生,这时也还来不及回校任教,民间的师资则受到聘用的条件而难于进入。

至于茶道艺术与茶道思想的探讨,是茶文化发展到现阶段极需注入的课程,因为泡茶、茶器、制茶、茶文、茶史、茶席、茶会等得以应用之后,必须给予提升方能完善成就“茶道”这门学科。茶道艺术与茶道思想必须仰赖上述那些学科的支撑,也就是说教授这两项课程的老师必须非常懂茶,而且天天与茶为伍,否则容易以艺术、思想的大框架直接套用到茶道来,结果不是不为茶界仰慕,就是将茶作为其他艺术(如舞蹈)与思想(如禅学)的配角。这两门课程的师资要在民间与学校茶文化教育健全发展后醖育产生,或从艺术思想界人士注入茶的血液或是从茶人中注入艺术思想的血液。

上面是茶文化复兴三十多年来茶道教学的经过,知道了过往,目标是在于眼前的茶道教学:如何才能扎实的建构与有效地实施,不论是民间还是学校的体系。

 

  (1450)

茶文化系的课程设置-蔡荣章

茶文化系的课程设置

蔡荣章

201309《海峡茶道》月刊专栏

茶文化系或茶文化专业如今在高校与高职逐渐设置,它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如何规划,其中的课程安排应如何设计都成了教育界与茶界关心的话题。人才培养方案的难点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订定,若是将之定为茶叶与茶文化的行销人员便罢,奈何现今人们尚不肯定茶叶与茶汤的市场需要高等院校为他们培训基层人才,而把人才培养目标订得太高太泛。人才培养目标订得太高太泛也就导致了课程设置的不当,甚至与茶树栽培、茶叶制造、市场营销起了冲突。

与茶文化系相关的专业是茶树栽培、茶叶制造、市场营销。茶树栽培系的学习主体是茶树,茶叶制造系的学习主体是茶青,茶文化系的学习主体是茶叶(成品茶),如果市场营销系里尚有茶市场营销专业(或称茶市场营销方向),那它的学习主体就是营销与茶叶。所以在专业课程规划上,茶文化系只能有三分之一是讲茶树栽培与茶叶制造的(作为泡茶、品茗的基础课),反过来茶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课程要有三分之一的茶文化课程。

那茶文化系的主体课程是什么呢?上面说到它的学习主体是成品茶,而成品茶的销售主体是茶汤(不论是卖茶叶还是直接卖茶汤),所以主体课程是泡茶,是如何把各种茶泡得好喝、泡得精准。这泡茶的课程包括泡法、奉茶、品饮、茶具、茶食、环境、与茶会,泡茶法与茶会是支撑这个主力课程的两大平台,泡茶法在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系是开设了十大茶法(小壶茶法、盖碗茶法、大桶茶法、浓缩茶法、含叶茶法、旅行茶法、抹茶法、冷泡茶法、泡沫茶法、煮茶法),而在呈现给品饮者享用的茶会形态上也开设了五大类型(茶席式、宴会式、流觞式、环列式、仪礼式)。

要支撑茶文化系的主体课程必须有些专业基础课程,如泡茶方面要有制茶、识茶的课,奉茶方面要有礼仪、形体的课,品饮方面要有制茶、识茶、评鉴、美学的课,茶具方面要有陶瓷、竹木等的课,茶食方面要有材料、卫生的课,环境方面要有茶席、建筑、庭园的课。除此之外,为了提升学生表现茶道艺术的境界,一些专业基础拓展课是必须的,例如音乐、舞蹈、艺术类的欣赏课,茶文学、书法、茶书选读的课。为了让学生容易理解茶道的思想境界,还要开设诸如宗教、哲学的概念性课程。后面这些专业基础拓展课是为储备学生永续发展之用,茶文化系的学生不是长期停留在职场基层的,而且这些学习项目可以让他们在求职的应征时突显出来,在工作表现上具备领导的素质。

茶文化系还要安排一类“就业应用课程”,我们将高职茶文化系的人才培养目标订为行销茶叶、茶汤、茶具与茶文化,所以必须设置行销与市场的课程,而且必须占有专业课程的四分之一。

在一般基础拓展课的外语部分,茶文化系必须增设选修性的茶文化专业外语,诸如茶文化专业英语、茶文化专业日语等。这些课程的教授内容应偏向于专业术语的翻译与应用,否则就业后是难得以外语介绍茶叶、茶汤、茶具与茶文化的,即使学好了外语会话与作文。

茶学教育是茶业与茶文化的百年大计,尤其是学校教育,设置之初就必须把握住正确的方向,且师资与教材足以引导学生认识茶文化的本质。否则茶文化、茶树栽培、茶叶制造、市场营销的学习重点未划分清楚、老师与教材把茶文化带错了方向(如将茶文化带向了茶艺表演的道路),修正起来可就费劲了,其代价可是十年、三十年、甚至百年。

 

  (1500)

茶道演示时是自备品茶者还是请观众担任呢-許玉蓮-专栏20140721

茶道演示时是自备品茶者还是请观众担任呢

許玉蓮专栏

20140721

是不是所有的人泡茶都可以说是茶道演示呢?不是的,同样道理,不是所有会写毛笔字的人都可被称为书法家而现场挥毫演示的。音乐家现场演奏音符呈现音乐作品,舞蹈家现场舞动身躯展示舞蹈作品,那么茶道艺术家创作茶道作品时的真身演出,就称作茶道演示。

茶道作品的内容概括整个泡茶、奉茶、喝茶过程,以及茶汤的表现。过程中有相应的茶礼制度必须提呈,因为充分的程序化才是提升茶道作品的规格的先决条件;演示时的茶汤作品必须被喝了才算是完整的作品,没有被喝掉的茶只能算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体,故此茶道演示时除了泡茶者本身,也要有品茶者的加入才能够足以表达该茶道作品的理念。

茶道演示作品中的品茶者,不可临时找观众担任,他们未必懂得泡茶、品茶技术,对如何欣赏茶汤作品可能也一无所知,欠缺训练的人怎么有能力担当此项任务?即使邀请茶界深谙茶道之士可解决上述问题,但每位茶道作品的作者该都会有些想法,如:有作者主张,当泡茶者前来奉茶时,客人必须自己端起那杯茶,喝完茶后,客人自己要把茶杯端回去放好。这些观念要依赖平常的认知与锻炼才能够做到专业水准,把陌生人请进茶道演示作品对双方都没有好处,作品呈现的熟练、顺畅、专业肯定会大大降低。非茶界人士也不会看得明白我们到底在干什么。

在茶道演示时请观众担任喝茶者参与演示,已经被利用成为一项社交手段,认为这样可以为现场搞气氛、拉近大家的距离、不必那么严肃。还有就是名人效应,觉得在现场可以请到几位茶界名人担任喝茶者,有帮助提高本身知名度。有些演示者事前并不邀请观众或宣布喝茶者是谁,泡完茶了,就在现场挑选权贵人士来把茶奉上,使全场观众感觉尴尬,这些都歪曲了茶道演示的涵义,必须调整过来。

茶道演示中的品茗者,是属于茶道作品的一部分,作者必须让担任此任务的人懂得泡茶、品茶之法,充分了解其思想、每种程序的细枝末节该如何实行,以及应对的做法,并要求熟练操作后才有资格担当。茶道演示的目的是SHOW HOW,SHOW HOW包括有完整系统的技术,以及可感动现场观众的内在感情:自在自主的肢体表现、欣赏茶的专注力、享用好茶的满足感和对茶崇敬的态度,陌生人是绝对做不出这种深刻境界的。

  (1611)

收费的茶道就不是茶道了吗-許玉蓮专栏-20140526

收费的茶道就不是茶道了吗

許玉蓮专栏

20140526

享用茶道的人应有付费的准备,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对他人努力工作提供服务后最起码的尊重。人们吃了一顿食物要付费,听音乐要买票,进修课程要缴学费。很少听见说有人吃了饭不给钱就走人?或问「为什么我听演唱要买票才可以进场」,或叫他人去开课传授知识而不愿意付给讲师钟点费的吧?为什么大家却认为茶道工作者的工作(包括泡茶、讲课、茶会承办)是不必给予酬劳的呢?

茶道工作者在能够提供该项服务之前,肯定也像其他专业人士如舞者、画家般经过辛勤的锻炼,付出心血、时间与金钱读书、学习而累积了一些学术成就或功夫,大家请他来传授时难道不应该给他一点收入吗?

把茶道专业当职业的工作者,有权利为他们所提供的服务设定收费制度,因为茶道工作需要不停的深化锻炼,不是泛泛之谈,他们必须要有足够的底蕴才可以胜任,学问需要时间来累积,有些工作者就这样经营了半辈子,这半辈子他也没有去学做生意,也没有去学声乐、学工程,所以他们是必要靠这个专业来过生活,故当大众要享用这个专业时是应该给与费用的,就像您也付费给医生、给画家。茶道工作者可以受聘于一个机构,以专业人士身份工作。也可以自雇,自己成立工作室。或在品茗馆工作。在茶行卖茶时的泡茶与讲解,只属于行销试茶的一部分,不属于收费范围。

有人认为茶道是所谓的「修身养性课」,不应该那么「商业化」收费。那是因为目前茶道专业化的程度不够高,人们不理解茶道专业是什么,等到一日,茶道学术成熟,大家就会慢慢改变「不要给钱」的观念。茶道工作者一开始就需建立起付费制度,别因为初期有人请你去泡茶讲茶道,你就觉得有人看得起你,很高兴的去了。到了发展阶段,想要收费已经做不下去了,因没有人要给钱。

收费标准如何才算是合理?茶道工作者的学成有不同的阶段,高阶段者就收费高,低阶段者就收费低。大家不能只是给交通费,远地包括住宿而已,还要付给工作的酬劳,这酬劳是要有基准的。茶道工作者不要不敢开口说费用,那是专业费。大家要讲究专业,没有专业事情就做不好,做好了专业却没有收入,属于这个专业的人士要怎么继续做下去?

也有不收费的做法,原因:一.茶道工作者本身自愿当义工。二.茶行出去做茶道工作不计较费用,因他们将之吸纳当作公关费。三.非茶道之行业藉茶道来做桥梁,真正目的是为了推销他们的产品。一些大众习惯了这些行为,以为享用茶道是不必付费的。

茶道有自己独立的学术与地位,要把茶道视为一种职业。要享用这项的知识与艺术,理所当然要付出代价,否则茶道不能壮大。

  (8905)

错误的传授与学术自由-20140514社论-蔡荣章

错误的传授与学术自由

蔡荣章

20140514社论

「很多学校组团参加了这次茶艺竞赛,甚至没开设茶文化专业的学校也热心地参加,这期间的做法与认知发生不少专业上的错误。但他们的参加是不是对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都是有帮助的?」

「你听说过帮倒忙吗?这些错误若藉此机会传播与放大,不只于事无补,反而要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修正。」

 

「但如果将之解释为只是意见的不一,多一些人参加是否是件好事?」

「如果只是意见的不一,是件好事,这叫学术自由。但刚才你说的是发生了错误,是属于错误的传授,是帮倒忙。」

 

「现在市面上有什么是错误的传授而不是属于学术的自由?」

「例如:泡茶时第一道是不喝的。不能将不喝与要喝视为意见的不一,如果有一部分人仍然传授着不喝的论调,势必减缓喝茶进入精致生活与茶道艺术的速度。因为还隐藏着不卫生的阴影,虽然可以美其名为醒茶、温润泡。

例如:泡茶前要在泡茶席上煮一煮杯子,奉茶时要用夹子夹杯子。不能将这种做法称为是清洁茶具、讲究卫生的一种方法,只会将泡茶捆绑在未开发的阶段。

例如:茶道要有配乐,还要依乐曲的快慢起伏调整泡茶的手法,美丽的服饰与肢体的舞动是打破泡茶喝茶单调的不二法门。这样的传授方法只会将茶道局限在众多艺术项目的配角里。

例如:泡茶技艺课的成绩测验,服装占20%、茶席设计占30%、手法创意占20%、表情占10%、茶汤占20%。这样的教育方式一定导致对茶道艺术的本体—茶汤的不重视,茶文化将无法以它的茶道艺术与其他艺术项目相提并论。」

 

「以上的这些错误传授我们可以理解,但摒除了这些错误的论调,是不是就变成了一言堂的教室?」

「不会的,上面所谈的只是对与不对的问题,剩下的还有更多的是基础性、艺术性、思想性、创作性的层面,海阔天空任茶道学者发挥他的智慧。这时我们就要强调学术自由了,甚至同意不聘用本校毕业的研究生回校任教,以免近亲繁殖。」

 

「民间的喝茶也不可以犯有上面的错误吗?」

「学校的教学不可以犯有上述这些初级的错误,这样才足以为茶文化开拓一条拥有茶道艺术的道路,但通俗性喝茶是可以毫无章法的。

我们说的学术自由不能在初阶的基础上出差错,有如音乐系的课堂上认为仅是声音不足以震荡人心,演奏或歌唱时一定要佐以肢体的舞动与伴舞者。虽然通俗的音乐会这样做,但音乐系的课堂上不会这么说。

学校教育重在拉拔某一学科的高度,大众的应用虽无需严谨的章法,但会因学术界的高度而有更好的享用,例如茶道艺术已臻成熟,民间的随兴喝茶会更容易买到高卫生条件的茶、喝茶的人会更在乎你的茶汤。」

 

  (2023)

茶文化研究中心设置的意义与心得-蔡荣章

茶文化研究中心设置的意义与心得

蔡荣章(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

摘要

茶文化研究中心在学校设置有其积极的意义,一方面便于研究一方面马上可以用于教学。研究成果即使无法立即实践,也要广为传播,让大家先有那样的思想,并加以讨论与修正。

本文提出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的数项研究心得:一.茶文化学科的基本架构,二.建立对茶叶品质的观念,三. 茶艺表演不就代表茶文化,四. 茶文化要提炼出茶道艺术,五. 建立亲自泡茶的理念。

关键词

茶文化研究中心、茶叶品质、茶艺表演、茶道艺术

本文

茶文化复兴30年后(从1980年算起),大家最急切的是茶文化的核心应该是什么。如果这个问题定位得不够正确、不够明确、不够完整,那继续发展的道路就不知道如何开拓。这样的工作要有人专心研究,但有关部门聘请专家闭门研究容易脫离现实,企业界的研发单位会有营业目标的压力,最适当的是高等院校成立茶文化研究中心从事这项研究。学校担负起这项任务,一方面是研究工作本来就是学校的职责(包括私立院校),另一方面有这样的研究工作才能带动有机的教学功能(学校不是跟在社会发展的后面跑的)。

有些学校先成立研究中心或研究所,接着才成立大学部的科系,就是这个道理。

以下以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为例,提出数项研究心得。

一.    茶文化学科的基本架构

茶文化是以茶为核心,这里的茶是指用以泡饮的成品茶,还拓大其含义为广义的茶,也就是包括泡茶、奉茶、品饮三部分,即吾人说到「茶」这回事所包含的内容。

要成就这个核心,必须学习泡茶、识茶、茶会三大部分的课程。泡茶指各种场合的泡茶法与泡得精致的能力;识茶指从茶干、茶汤、叶底获得欣赏色、香、味、性的能力,其中包括了从茶的制作、储存、行销、冲泡各方面得到的资讯;茶会指应用、享受茶的方式,包括自行享用与一群人的聚会。

茶文化尚有历史、审美、艺术的范畴,要有茶文化史以及茶书选读的课,以便学习前人的经验;要有艺术课,诸如绘画、音乐、舞蹈、文学,以便提升审美的能力与储存茶道艺术创作的资源。

清楚的思想与观念是引导学茶人朝向正确方向前行的指标,所以茶文化的学科还要有茶思想研讨的课程。

二.    建立对茶叶品质的观念

不论是对茶文化的发展还是对饮用者的健康,都要有优良品质的茶叶才是,这里的优良品质还不只是指食品安全而已,因为谈到茶道艺术,谈到泡茶、奉茶、品茶的美,都要茶叶品质的支撑,尤其是品茶的部分,欣赏享用的都需要茶叶精致的色、香、味、性。

所以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要灌输这样的观念,拒绝做得不到位的茶。从这个理念延伸出去,第一道洗茶的说法自然无法立足,大家不但要安心喝茶,也要钳制销售单位不卖低劣品质与不安全的茶叶,同样的,种茶、制茶第一线也不敢生产不合格的产品。这样才能建立有利于茶文化发展的生态环境。

三.    茶艺表演不就代表茶文化

如果要以技能竞赛促进教学成果,茶文化专业最需要重视的技能项目是泡茶技艺还是茶艺表演?我们认为是泡茶技艺。所以竞赛的项目应该是把不同的茶叶泡出最好的茶汤,而不是要有美丽的泡茶、奉茶、喝茶动作与讲究的茶席与配乐,茶汤的分数也不是只占了30或40%。

茶文化课程里的艺术项目如绘画、音乐、挿花、文学—-,是要提升学茶人的美学修养、增进表达茶道境界的能力,而不是要拿它和茶加在一起。茶文化与茶道艺术有其自己的体系与自足性,不是把茶与其他艺术加在一起就称为茶艺、把茶与其他道理加在一起就称为茶道。

四.    茶文化要提炼出茶道艺术

茶文化包括了产业、生活、道德、健康、艺术诸方面,但自古以来大家津津乐道于它的艺术性。它的艺术性不只给人增添许多生活的情趣与意义,也提高了它的商品地位与价值,也因此成就它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茶的艺术性以它的冲泡、它在人们间的呈现、以及茶汤的欣赏为媒介来表达人们所要的意境与美感。这其中的冲泡是个人动作的表现、在人们间的呈现是人与人关系的表达、茶汤的欣赏则聚焦到茶的本身,还拓展到茶干、叶底的部分。这三项内涵又以茶汤为灵魂、以茶汤作为最后呈现的艺术作品。

基于这个理念,茶文化学科的课程安排要着重于美学的基本修养与艺术的表达能力,将茶、泡茶、品饮作为一项艺术来呈现。也基于这样的目标,泡茶技术要求要高、处理器物与任何一个动作的心思要细密。

五.    建立亲自泡茶的理念

泡茶是茶文化的核心价值,一切的茶文化皆建立在泡茶上。茶文化科系里要建立泡茶乐的氛围,不能有泡茶是苦差事的思想。某一个场合要泡茶了,能坐上泡茶位子是光荣的,当人们要欣赏茶道艺术与茶汤作品时,一定是由有资格的茶道艺术家掌席。

因此,茶文化科系或民间的茶道教室要有考究的茶具与品茗环境,学生每喝一杯茶都使用着精致的陶瓷杯。老师要经常示范泡茶给学生看、泡茶给学生喝,就如同绘画的老师亲自挥毫给学生观摩一般。

茶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心得往往无法立即实现于教学或生活应用上,但应该要广为发布,一方面让大家有了这样的思想,就有机会建设我们需要的茶文化,一方面也广征大家参与研究,让思想更为正确与成熟。

  (1779)

茶文化的陶艺与茶具课如何规划-蔡荣章-20140319

茶文化的陶艺与茶具课如何规划

蔡荣章

20140319

茶文化的「茶具」与泡茶、识茶、茶会都被列为核心课程, 不是因为茶叶依赖它变成茶汤作品而重视它, 而是茶汤品质与风味依它而异(包括泡茶的壶具与饮用的杯子), 它已是茶汤作品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 茶道艺术的三件主体:泡茶、奉茶、品茶, 茶具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品茗环境的插花、焚香、挂画、空间等就不一样,它们只居衬托的地位,虽然很容易影响参与茶道艺术者的情绪,但毕竟不是茶道艺术的本体。绘画、音乐、舞蹈、文学,与刚才所说的插花、焚香等艺术的进入茶文化课程是期望它们进入学茶人的身体里,起到提升艺术境界的作用。

茶具包括各种材质,如陶瓷、金属、竹木、纺织、电器,但以陶瓷最为重要,所以课程在无法依材质细分成各种课别时(因课时量的关系),就以「陶艺与茶具」来概括。陶瓷工艺与艺术讲多一些,其他材质只介绍基本知识与应用。陶瓷工艺与陶瓷艺术简称为陶艺,课程应包括基本知识的泥料、成形、装饰(含釉彩)、烧制;包括应用方面的材质与品茗环境、质地与茶汤、功能与泡茶。泥料、成形、装饰、烧制各部分还要将「紫砂陶」独立出来讲述,因为紫砂陶在泥料、成形、装饰、烧制方面有所不同。

「陶艺与茶具」课要让学习者以不同的泥料,以手工成形的方法制作造型简单的茶碗或茶杯,可上釉可不上釉,再以不同的温度烧出多种不同烧结程度的成品,让大家亲身体会泥料、上不上釉、烧结程度的各种变化。茶文化科系的学生倒不需要勤练拉坯技术或模具制作,因为那已是陶瓷专业的范围了。

其他材料的课程也要让学习者体认不同材质的特性,如木器类的松木、桧木、花梨木—-,织品类的棉布、麻料、化纤—-,金属类的银、铜、铁—-,以及它们在各类茶具应用上的不同效果。

不论是陶瓷、金属、竹木、纺织、或电器,在应用方面要考虑它的适用场合,如陶瓷最常用于主泡器的壶、盅、杯,金属最常用于主泡器的壶、盅、托与储茶器的茶罐、备水器的煮水壶,竹木最常用于主泡器的奉茶盘、辅泡器的渣匙、泡茶席的茶桌,纺织最常用于辅泡器的茶巾、泡茶席的桌布,电器最常用于备水器的煮水器—-。茶器的完整分类让学习者能多方思考各种材质的应用,也训练他们组织泡茶席上全套茶器的能力。

在三或四年制的茶文化科系,要有二学期的这个课程, 每周二节课,共四学分。 第一学期上陶瓷,第二学期上其他的各类材料。陶瓷的泥料、成形、装饰、烧制各上二周,外加紫砂的泥料、成形、装饰、烧制二周,陶瓷应用二周、做陶二周,共十四周。陶瓷以外的材料:金属、竹木、纺织、电器、另加其他,各上二周,第二学期后半段还要有历代茶器介绍一周、当代茶器市场一周、古今茶器鉴赏二周。

陶艺与茶具是一门大的学科,但在茶文化的领域里不能讲得太深入,否则会偏离茶文化的核心太远。就如同茶是茶文化的核心课程,但也无需下太大的功夫在茶树品种改良与土壤营养上面,因为那已进入农作的领域。前面说过茶具是茶文化的核心课程,但学茶人也只能应用它靠近茶文化的部分。

  (1976)

茶席设置的课程规划-蔡荣章-20140312

茶席设置的课程规划

蔡荣章

20140312

一般我们说到「茶席」会有狭义与广义的两种认知,狭义的是指放置茶具用以泡茶、奉茶、喝茶的桌面或地面,广义的是扩展到那个房间或整个屋子,甚至包括庭园。狭义者可以特别称呼为泡茶席,泡茶席所在的房间如果专为茶事使用,我们可以特别称呼它为茶室,如果整个屋子或整个楼面都作为茶事所用(因为还可以有水屋、衣帽间、洗手间、第二活动空间等),我们就叫它茶屋。茶屋还可以包括庭园,这时的庭园就特别称为茶庭。

泡茶喝茶就专心地泡茶喝茶,有人同饮时就加上专心地奉茶,茶道、或进一步的茶道艺术也仅须如此。一套得心应手、功能齐备的茶具,一套供放置茶具、供泡茶者与客人就坐的桌椅足矣。我们说到茶道的核心在茶,茶道艺术的灵魂在茶汤,我们把插花、香道、挂画、音乐、茶席都排除在茶道艺术之外,为什么又要把这些茶道不相干的事务排进茶文化科系的课程内?

我们不能误会茶室、茶屋、茶庭、插花、香道、挂画、音乐等是茶道艺术的一部分,把他们与茶加在一起就成就了茶道艺术。但是这些项目除了是提升学茶人美学修养与茶道艺术表现能力的课程之一外(茶道艺术的涵养还可以来自建筑、美术、文学、电影、各种现代或传统戏剧、服装、设计等),还能为茶、为茶道、为茶道艺术创造美好的环境与氛围,使人们增加对茶的亲切感与崇敬之意。一位音乐家只要有一间安静的屋子或街角就可以充分表现他的音乐,欣赏音乐的人在这样的地方也同样可以享受到音乐。但庄严华丽的音乐厅、要求穿着正式、正襟危坐的音乐会却让音乐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

「茶席设置」课可依学习时间的长短来安排,1~2年制的学校可将各项内容设计成综合性的课程,一学期2个学分,每周上课2节。泡茶席是第一周的课程,接下来是插花、香道、挂画、茶室、茶屋、茶庭,每个单元二周,共14周,加上期中、期末测验刚好一学期。如果是一个月,上8次课的民间茶道教室最好将每个单元独立成一个班别,这样才能够让学习者有个基本认识与应用的能力。至于3~4年制的学校就可将各项内容扩展成一门学科,每项内容上课一学期。这时就可以深入地学习与运用了。

以3~4年制的学校而言,要有一学期32节课才可以让学生具备熟练的应用能力。但茶道核心课程如泡茶技艺、茶会举办的课时就应该要多得多,泡茶技艺课会排到6~8个学分,将十大泡茶法以橫切(如小壶茶法、盖碗茶法、含叶茶法等的不同层次的教学)或纵切(如煮茶法、冷泡茶法、泡沫茶法等的不同学期教学)的方式安排在3个学期之中。「茶会」课程除无我茶会独立成一门课,英式下午茶、日式茶道茶会、韩式茶道茶会并入英国茶道、日本茶道、韩国茶道的课程外,还将茶汤作品欣赏会、各种主题的庆祝或纪念性茶会、曲水茶宴、献茶礼合并成「茶会举办」一门综合性课程。这些项目与前面所说的无我茶会就是中式茶会的代表,中国茶道就在这些茶会与各种茶法之中。在中国开设的茶文化科系通常不设「中国茶道」这门课而是直接分科下去。

对茶文化教育的课程安排,首先要确定泡茶、奉茶、品茶的核心地位,以及品茗环境(即广义的茶席)、艺术欣赏课程(如文学、绘画、音乐、建筑—-)的支撑地位,之后在科别的划分与课时的安排上才有依据。

 

  (2023)

为何有茶文化年度研讨会的举办-蔡荣章-20140305

为何有茶文化年度研讨会的举办

蔡荣章

20140305

茶文化复兴后,茶文化课程进入学校教育体系及民间茶道教室,这时大家开始思考如何安排课程。有人从茶树种植与茶叶制作出发,设计了许多涉农的课程,有人从文史的角度出发,设计了许多茶史、茶文的课程,两者都较少深入茶文化本体的部分,规划出如泡茶法、泡茶原理、茶会举办、茶汤欣赏等的茶文化核心课程,或是支撑泡茶、茶会、茶汤欣赏的艺术课程。因为泡茶、茶会举办、茶汤欣赏是茶文化兴起以后的学科,师资与教材没有着落;支撑泡茶、茶会、茶汤欣赏的艺术课程其链接点在哪里,也是大家缺乏经验不敢冒然开设。

2010年到韩国圆光大学参加讲座,与圆光数码大学教务处长李真秀教授谈到上述这个问题,研究后决定由双方所在学校,也就是韩国的圆光大学与中国的漳州科技学院(当时的校名为漳州天福茶学院)联合主办每年一次的研讨会,一年在韩国召开一年在中国召开。每年订好一个茶文化相关的主题,大家事先研究,会上提出论文并行研讨。如此一届一届地,希望培养出各课题领域的师资与可用的教材。

为保证基本的质量,约定双方每届必须提供4~6篇以上的论文,而且主办方给予双方这4~6位提供论文者免注册费,(不包括主办方另行邀请的第三方人员)。主办方必须出版论文集,赠送与会者每人一册、作者每人二册。研究心得除撰写论文发表外还可以用“茶道演示”的方式呈现。

为让大家有足够的时间准备,每届都要拟订下四届的主题。最初是这样规划的:2011年,茶具与茶文化, 2012年,音乐与茶道, 2013年,茶文学, 2014年,茶食。但是第一届在漳州举办的领队会议上,有人提出应先讨论“茶席”,因为设席之风已甚嚣茶界,大家要先想想茶席应该的意义。于是第二届的主题改成“茶席设置”,其他主题往后推迟。第二届在韩国举办时,有人提出学茶人的出路、学茶人的事业影响着当今茶文化的发展,否则大家踌躇不前,于是大家决定第三届的主题先定为“茶人的事业”。什么问题已浮上桌面就先讨论它。

第三届本应在2013年的秋天在漳州举行,由于有些大型活动挤在一起,所以延到2014年4/8~4/14举行。两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举办后、第三届也即将举行,我们发现参与论文撰写与研讨的人员显然不足,经筹办单位三催四催之下还是收不足与主题契合的论文,最后不得不允许一些离题的作品参于发表。

检讨原因,我们试着提出一些问题:

1.主办方的经费哪里来?是否有困难?

2.是不是没有经费,请不起更好的专家与会?

3.论文没有付稿酬所以没有优良品质的论文?还是研讨会没有很好的审查机关来提升论文的品质?

4.为何人数不足?专家没有钱缴费?

我们判断主要原因是茶文化基础的资源不足,也就是深入研究核心主题的人不够多,即使给以优厚的酬劳与旅费的补贴,也难以短期内挤出应有的成果,即使有足够的经费成立论文审查机构,也难聘请到足够的审查人员。这是茶文化复兴后初期的窘境,这样的学科初期难点不就是想要举办这样研讨会的原因吗?当然想要以研讨会的举办来加速聚集人力与研究成果,必须主办单位有足够的号召力与经费来源。目前的主办单位只能起到带头的作用,问题还要牵涉到社会大众的认知:茶文化不只是产业发展的问题而是国民素质提升与国力持续发展的问题。

 

  (1978)

「茶会举办」这门课如何安排-蔡榮章-20140226

「茶会举办」这门课如何安排

蔡榮章

20140226

茶文化的核心在茶,「茶」又包括了泡茶、奉茶、赏茶(赏茶干、赏茶汤、赏叶底),已代表了「茶道艺术」的全部。需要透过什么途径将「茶」表现出来呢?各种泡茶法与茶会。各种泡茶法让茶叶转换成茶汤作品供人欣赏享用,各种茶会提供了欣赏与享用的方式。

所以,茶会举办就继泡茶法之后成了茶道教育的核心课程。茶会举办的课程内容要如何安排呢?

茶教育界首先要将各种不同形式与性质的茶会收集整理,决定哪些列入上课的题材。茶会分为茶席式、游走式、流觞式、环列式、仪礼式等类型。茶席式如茶汤作品欣赏会、英式下午茶、日式茶道茶会、韩式茶道茶会;游走式如各种主题的庆祝或纪念性茶会;流觞式如曲水茶宴;环列式如无我茶会;仪礼式如各种献茶礼。这其中英式下午茶可放在英国茶道的课程里上、日式茶道茶会放在日本茶道的课程里,韩式茶道茶会放在韩国茶道的课程里,无我茶会在有些学校与茶道教室已独立成一门课程,剩下的就是茶汤作品欣赏会、各种主题的庆祝或纪念性茶会、曲水茶宴、献茶礼。我们可将它们合并成「茶会举办」一门课。这门课上可上一学期,每周二节课,修毕给予二个学分。

茶汤作品欣赏会、各种主题的庆祝或纪念性茶会、曲水茶宴、献茶礼,每项茶会上课3周,共需12周,加上2周作为期中测验的口述训练(培养讲述茶会型式、做法、精神的能力)、1周的期末考试、1周的伸缩时间,总共16周,一学期。每单元的3周可如此规划:第一周讲解茶会的型式、做法、与精神,第二周是举办这样的一次茶会的筹备会,学生分别担任主办者与来宾,大家研讨如何在下周举办一次这样的茶会,并行分工。第三周则实际进行这样的茶会。

茶汤作品欣赏会是由深谙泡茶技艺,能够提出茶法、茶赏、茶谱的泡茶师或茶道艺术家掌席,客人坐在每个席上欣赏享用茶汤茶食等「茶道作品」,可单席进行也可以多席一起举办。这样的茶会通常称为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各种主题的庆祝或纪念性茶会是设置茶席(依规模决定茶席的数量),提供茶水等饮料与茶食给游走于会场的来宾,用以庆祝或纪念某项主题(如公司成立几周年、老太爺生日、陆羽诞生几千年)或作为某项活动开幕与惜别的形式。这种庆祝或纪念性茶会多不设置固定的座位,方便达到联谊、庆祝、或纪念的目的。

曲水茶宴是延续古代曲水流觞的形式,将内容物专指向茶。与会者分组到曲水的上游或曲水的每一阶段泡茶,茶汤盛放于茶盅,置于小舟(即流觞)浮水而下,曲水两岸的客人停住小舟,取茶分倒于自己的杯上饮用。下一次的小舟可能载来茶食,中间还可穿挿着游戏性的节目。上课的第一周理解曲水茶会进行的方式,第二周除了分工从事准备工作外,还要分组制作流觞。如果就近没有可供利用的曲水,可在地面或长桌上布置出曲水的模样,流觞则以陆上行舟的方式推进,这时的流觞就可设计成较接近奉茶盘的样式。

献茶礼多从事于纪念性的活动,泡茶者以诚恳之心泡好一壶茶献给特定的对象。这特定对象可能是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的人,也可能是已离我们远去的人。我们推出代表性的泡茶者献茶给他作为感念或追思的方式,其他与会者只是参与观礼与感念,不参与泡茶与喝茶。因此,献茶礼的泡茶、奉茶较具仪轨性。

各项茶会在上课时都要讲述茶会的规模与気氛要求、泡茶席数的规划、茶量与泡茶用水量的估算、杯子的准备、茶会流程的安排、收支预估。如此才能完善地举办一场茶会。

 

  (1803)

那么多的茶文化课程如何安排-蔡荣章-20140115

那么多的茶文化课程如何安排

蔡荣章

20140115

茶文化的专业课程有泡茶技艺、茶席设置、茶会举办、茶叶品鉴、茶叶制作—-,可把它视为一束束不同颜色的材料,红、黄、蓝、白、黑—-,竖立着绑成一捆。一束里面还包括了许多单元,如泡茶技艺就还有小壶茶法、盖碗茶法、大桶茶法等。

课程安排时有人主张上完一束后再上第二束,如先上完泡茶技艺课再上茶席设置,上完茶席设置后再上茶会举办。结果在上泡茶技艺期间是不懂得茶席设置和茶会举办的,高年级同学在举办茶会的时候就没有勇气参加。再说泡茶技艺这一束,其中还有各种的泡茶法,到底是先上小壶茶法再上盖碗茶法和大桶茶法呢,还是各种茶法同时上?如果只先上小壶茶法,其他在市面上常遇到的盖碗茶法、含叶茶法、泡沫茶法就要陌生一二年。

以上的这种课程安排就是所谓的纵切式方法,看到的只是一二束的颜色,要等到下学期或下年度才能看到另外的颜色。但是如果是横切的方式,就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各种课程,学生一进入茶文化的殿堂后就可以学到期待已久的内容。

为提高学习的效果, 要让初学茶文化的人先懂得泡茶,泡茶技艺课总是优先考虑的。但如果泡茶技艺的各种泡茶法同时上,那第一学期或第一学年,泡茶法几乎就占满了全部课时量,而且上完后的往后几年都不再有泡茶课程也减弱了精进的效用。所以最理想的办法是采取橫切的方式,切成二段或三段,课程名称就叫泡茶技艺(上)、泡茶技艺(下),或泡茶技艺(一)、(二)、(三)。第一学期学习各种泡茶法的初步,第二学期学习各种泡茶法的进阶,第三学期学习各种泡茶法的精进。这样的学习方式,新生过了一学期就可以参与茶会活动,二年级起就可以应茶会的需要坐上茶席泡茶。

这样的横切法还是有些课程因为课时量的关系排不进去,这时就要将一些时间性比较不要紧的排在后面,如泡沫茶法、冷泡茶法、煮茶法、民俗茶艺。至于小壺茶法、盖碗茶法、大桶茶法、浓缩茶法、含叶茶法、旅行茶法、抹茶法等就必须在同一时间或前后两个学期上完。

除泡茶技艺外,茶叶制作、茶叶品鉴等基础课也是应该提前上的,因为这些课有助于泡茶时对茶叶、茶汤的理解,但无法全部挤在一起上, 如果先上这些课而将泡茶课往后挪,大家不能马上学泡茶, 在入学后的一二个学期都无法参加茶会活动, 会降低学习茶文化的热忱。如果先上泡茶课,泡茶课的老師要先安排一些制茶、识茶的课题, 让学生在学习泡茶时能够理解为什么绿茶的水温要比铁观音低, 为什么老普洱的内含物溶出速度要比岩茶快。到了真正制茶、识茶课时, 老师再深入讲解, 这样的课程安排法使得前后的教学都更加深入有效。

这个现象在茶席设置与茶会举办的课程安排上也会发生, 若泡茶课的同时无法安排茶席设置与茶会举办的课, 也是在泡茶课时先讲一些这方面的知识, 等上这兩门课时再深入探讨。这都属于横切式的课程安排法, 茶文化还会安排茶史等增进广度, 音乐、美术、文学等提升美学修养的课程, 整体课程安排时也要留每周2学时给它们, 这样才能技术与艺术同时增进, 若将泡茶技艺课上完后再上艺术课, 效果就没那么显著。

 

  (1671)

从技术到艺术的茶道四件事-蔡荣章-2014.01.08

从技术到艺术的茶道四件事

蔡荣章

20140108

第一件事,为什么要有泡茶师检定考试?因为要有一批会泡茶的人,才能在举办各项茶事活动时有人可站在第一线泡茶。泡茶师检定考试开始时还没用到茶道艺术家这词儿,只要能把茶泡好就行了,举办茶叶的促销活动要泡茶、介绍什么是喝茶艺术也要泡茶。要会泡茶,只是开班上课是不够的,当时(茶文化复兴的初期,1983年)大家不会在乎是否把茶泡得精准,只要从不会到会就满足了。要有一项取得证书的考试大家才会认真地泡茶,而且这项检定要百分之百放在茶汤上,只要茶汤不及格其他再好也过不了关。因此把大家的注意力全集中到了把茶泡好。

有人会就这一点批评泡茶师检定考试只是注重雕虫小技,但这是茶文化的基础、是升华到茶道艺术的必经之路。这是1980年茶文化复兴后要说的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是为什么会有无我茶会呢?1980年代,地区间的茶文化交流相当频繁,但总是仅限于我看你你看我的相互观摩,没有不同地域、不同泡法、不同流派交融在一起的茶会方式,于是无我茶会诞生了(1990年)。这个不同地域、不同泡法、不同流派的深度交流(即指一起泡茶、一起奉茶、一起喝茶)激发了当代茶文化各种原素的应用,诸如将重心放在茶汤、減轻对茶名茶类的关注、舍弃外加项目增强茶道的纯度等等。无我茶会促使大家尊重、珍惜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茶道思想与做法,也将茶事活动扩大了规模、增加在社会上的可见度(因为它不受人数的限制,动辄百人、千人)。

随着茶文化复兴的进程,大家愈发对“泡好一壶茶”的重视,这不只因为关系到茶汤的饮用,还意识到了茶道艺术的自主性。从此大家主动追问茶道艺术的技术含量有多高,深恐太低的技术含量撑不起这个艺术项目。这是接下来要谈的第三件事。

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种磨练泡茶技艺、融合诸项泡茶要领的练习课程终必产生,那就是车轮式泡茶练习法。不论是业余的爱好者还是职业性的培训都派上用场,首先泡茶者必须将浸泡时间数据化,不能仅凭直觉,而且认知泡茶技术的传授只有大原则的理解,没有准确的数据可以照着做,因为水温、置茶量、茶况、前后道茶汤浓度、每次倒干程度、紧压茶剥散的松细度等等都随时在变,都影响着茶汤的品质,除此之外还要注入自己的风格呢。车轮式泡茶练习法包含了各种变化的因素,而且是跳脱自己的习惯范围。将各种不同的茶类,使用各种不同材质与大小的泡茶器进行着不断的练习,就可以练就金刚不坏之身,任何种茶、任何种场合都可以很有把握地把茶泡得是它的最佳状况。到此为止,你可以说:我要以茶汤来表现茶道艺术了。

茶文化,要形成完整的学科,茶道,要形成完整的思想与艺术体系,泡茶理论与实践技能必须精密与完整。茶道艺术体系的完整在于“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普遍呈现,这就是我们要谈的第四件事。“茶汤作品”的呈现要有精密且完整的泡茶理论与实践技能,“茶道艺术”的呈现必须对茶道思想与美学有充分的体认。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在2010年开始见诸茶事活动,这表示茶文化已发展到高层建筑的茶道,茶道已迈入艺术的领域。有了这样的整体规格,茶文化产业就可以从茶叶市场扩展到茶汤市场,人们的心目中就会有茶叶营销员、茶业营销师、茶艺师、泡茶师、茶道艺术家等这些职称的概念,问起小朋友长大后要从事什么工作,他们才会答上我要种茶、我要制茶、我要卖茶、我要当茶艺师、我要当泡茶师、我要当茶道艺术家等这些工作项目。

(1716)

教研活动在茶文化师资培养上的运用-蔡荣章-2014.01.01

教研活动在茶文化师资培养上的运用

蔡荣章

2014.01.01 

教研是指教学研讨,是系上的老师定期聚集一起讨论教学的问题,诸如课程安排、教学效果、讲课内容等。在师资培养体系完整的学科,也就是这个学科的大学、硕士博士研究所已建构完整,师资来源有一定的管道,老师的教学质量有一定的水平,他们的教研工作可放在课程安排与教学效果上面,但新兴的学科如茶文化系就要将重点放在讲课内容上。因为很多老师只能从相近科系的毕业生加以培训,一般来说,学校是来不及将老师培训到位后才上岗的,因此只能稍加培训,然后一面教一面补强。

以茶文化系的专业基础与技能课,如泡茶原理、泡茶技法、茶席设置、茶会举办等为例,几乎都无现成的师资,所以开学之前要由比较有经验的学科负责者帮忙设计每学期16或18周的课程章节,然后一面上课一面利用每周的教研时间进行增补。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专业从创校至今的7年,每周都为每类课程的老师保留半天的教研时间,学期初就排定研讨课题。研讨时先由任课老师面向与会的老师讲解他所准备的内容,然后由与会的老师逐个提出意见。主讲老师只讲40分钟,剩下2小时作为讨论时间,每次设法邀请较为资深的老师参加。

开始的一两年偏重于大课题的研讨,如十大茶法、茶会的历史与演变、茶具材质分类,接下来逐渐缩小范围。如十大茶法就要老师进一步演示小壶茶法,大家就老师的手势、程序、茶汤进行讨论,再下一学期就是“影响浸泡时间的各种因素”。茶会的课程就是缩小到其中的某一茶会,如游走式茶会,再进一步就是茶会所需茶席、茶叶、开水的估算。茶具则缩小到紫砂壶艺的欣賞,请老师提出30把高艺术价值的作品,其他老师若认为有更值得的作品就提出看法,或择期提供物件、图片给大家评鉴。

这种方式的老师自我培训具有两大意义,一是集大家的智慧与力量,容易有较完善的教学内容,一是全系的老师同步成长,避免上泡茶课的老师讲到茶具的分类时说错了话,上茶具的老师不确实知道它对茶汤的影响。哪一天系上办了大型的茶会,除了上茶会课的老师外,其他老师都不知道要怎么帮忙。

这样的教研活动要先釀造起学术、进取的院系文化,否则大家不愿提供自己的研究成果,甚至以保饭碗为由而敷衍了事。后者的负面思想只有造成集体的低能,前者的积极作为互助互利,甚至上茶文学课的老师都会比自扫门前雪的老师上得更好,因为他参与了教研活动,他从泡茶课老师那里获知了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里所说的“紫玉瓯心雪涛起” 的真象,因为他知道抹茶如何搅击出久久不散的雪花。

  (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