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33集:我走過的茶道之路/九 泡茶師考試不設題庫
【茶道大哉問】第三季度共有十二講,主要敘述我進入茶文化界,從1980年到今天2021年四十一個年頭的茶道之路,今天是第九講。
泡茶師檢定考試是我1983年在陸羽茶藝中心開始實施的一種茶界資格認證制度,當時是1980年興起的茶文化復興初期,急待有一批能泡好茶的人在社會上撐起茶文化這一面旗子 。因為如果大家都不知道泡茶還要有特別培訓出來的技藝,也沒見過經過訓練後的泡茶有什麼不一樣,也不知道經過訓練後泡出來的茶湯有什麼不同,那大家就不容易體會到茶文化是怎樣存在於生活中的。雖然我在陸羽茶藝中心從1981年起已開設了茶藝、壺藝、評茶、泡茶等講座,其中茶藝講座、泡茶講座也要通過泡茶考試後才能拿到結業證書,但是這樣的泡茶能力是不可靠的。隨時拿兩款茶,使用桌上已有的茶具,各泡五道茶,十杯中能有八杯是能表現出該種茶在當時的“泡茶道數”下應有的茶湯水準是不多的。無法有這樣的能力,在各式各樣的茶事活動中,如何讓與會者體會到茶是好喝的呢?如何讓參與的人認可茶文化存在的價值呢?所以我要大家勤加練習泡茶,讓自己泡茶的穩定度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也就是十道茶中只能有二道可以稍微差一點,但總平均數還是要在七十分以上 。於是我就把這樣的要求設計成一種考試的制度,通過這樣的考驗就可以取得“泡茶師”的資格證書。
泡茶師考試分成術科與學科兩項檢定,術科是當場抽取三種茶,四十分鐘內 ,依指定的茶具、泡茶的道數,泡給指定的人數。考場設有四位評審委員,每種茶各給出一個分數,七十分以上視為及格,每一位考生泡三種茶,四位評審就有十二個分數,要十個以上的及格分數才算通過術科的檢定。另外的一種學科檢定是五十題的選擇題,單選或複選不行告知,考題的範圍出自制茶、識茶、泡茶、茶具、茶文化等五個部分,每部分出十題,七十分以上視為及格。為什麼都要七十分以上才算及格呢?術科要十個以上的七十分,這個理由有如上一段所說的,不能老是讓人喝到泡壞了的茶,學科呢,因為才五十題,七十分以上才能說是有了足夠的茶文化知識。
術科與學科的及格分數七十分是浮動式的,隨茶文化發展的狀況浮動,術科評委對茶湯的要求會隨時間的推移而提高要求,這不是主辦單位對他的要求,而是他本身在喝茶環境中自然的改變。社會大眾對茶文化的覺醒也會提高對茶葉與茶湯的要求,間接地也會提高七十分的標準。學科的命題更是受到茶文化發展狀況的影響,本來要考“四藝”在泡茶席上是如何搭配的,現在發現大家已經不再強調外來藝術的配合,於是這個題目就不考了,本來要考某種茶類的泡茶水溫,後來發現茶類的製造方式變得越來越廣闊,很難用“茶類”來規範,所以就不再以茶類來考泡茶的水溫。每一屆的學科命題是很傷腦筋的,初步命題以後要召集評委參與審題,可能就只是一個題目就討論了半小時無法得出結論。所以有人就提出設置題庫的建議,每屆由題庫中抽取一些題目就得了。
我是反對設置題庫的,雖然每次花在討論題目的時間很多,但這是值得的,每次我也都從中學習到不少東西。也有人提到:考生不知道要考些什麼,無從準備起,如果有了題庫,就可以大大提升大家對泡茶師考試的興趣。但是準備一大堆題目在那邊,等於把茶文化種在盆子裏面,是長不好的,最後也只有把它養死了。當然出題目的人、考試的評審委員、課堂上的老師、發表言論的茶文化工作者,都應該是一系暢流的水脈。有人說他在收集陸羽泡茶師檢定考試的試題,尤其是學科的部分,他可以從每屆的題目中看出茶文化發展的演變。有時候我會把一屆學科試題的答錯率統計出來,發表在我擔任社長的《茶藝》月刊上,一看就知道什麼樣的問題大家答錯得最多,我就會提醒上課的老師,是不是他們在上課的時候沒有把問題說清楚。當然我也會醒覺到是不是這個觀念與大家的認知不一致,大家還不同意考題上的說法?
現在的泡茶師考試是陸羽茶藝中心、漳州科技學院、北京天福茗茶陸羽茶藝中心共同排序舉辦的,屆數就是依照每個地方舉辦的先後次序排列,最近舉辦的一次是陸羽茶藝中心在2021年九月四、五兩日舉辦的第六十二屆。泡茶師檢定考試推動的是讓“會泡好一壺茶”的人普及到各個角落,是讓前緣的茶文化觀念與做法借著考試傳遞到大家的腦袋與手心上,所以它的題目無論是學科還是術科,都是撒種在廣闊土地上的。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