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盘变迁史
蔡荣章
20120627周三小方块 WEDNESDAY TEA CORNER
泡茶盘是放在泡茶桌上,将主要泡茶用具如壶、盅、盖置,甚或茶杯摆放在上面用以泡茶的用具。一方面可以减少茶具与桌面的碰撞与磨擦,二方面也规范了一个区块供作泡茶使用免得桌面零乱。通常在泡茶盘的左侧还有煮水壶,右侧还有茶巾、茶荷、渣匙等的辅茶器,如果另备有奉茶盘放茶杯,则将奉茶盘放在泡茶盘的前方。
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台湾小壶茶法刚从闽粤功夫茶转变过来,那时的泡茶盘是采取功夫茶双层茶盘的型制,上层是盖子,有许多小孔,泡茶时的残水流到底层,去渣时将上盖取下,茶渣就去在底层。但是盘面从原本功夫茶的20cm直径扩大到40cm直径,因为台湾的壶杯加大了,而且增加了专盛茶汤的茶盅。材质非不锈钢即塑料。那时大家还是盛行将壶泡在茶船内、在茶船内烫杯,所以必须有足够容水量的泡茶盘。
1982年陆羽茶车诞生,其木制的泡茶区就遭遇到了挑战,陆羽茶道教室毕业的茶友还能适应,外界的泡茶者就为难了,虽然茶车泡茶区上备有排渣排水孔,但是习惯性的在泡茶盘上随意倒水就不行了。为了使用较薄的泡茶盘(免得泡茶时手臂提得太高)、为了不让桌面湿淋淋、为了不浪费珍贵的泡茶用水、为了让泡茶动作更加精致、为了可以使用茶车木质的泡茶区,陆羽小壶茶法改掉了泡茶后将壶淋水、泡水、于船内或杯内烫杯的习惯。
为了改变大家〝泡茶后将壶淋水、泡水〞的习惯,我们到处宣导冲水九分满即可,不必冲满后还要把泡沫冲出壶外,因为若是这样,盖上壶盖后就得在壶外淋些水以便冲掉沾在壶外的泡沫与茶末。还得告诉大家将壶泡在热水里沒有提温的效用(用温度计测量的结果证明),也不会把茶泡得更好(有些茶还得降温冲泡呢)。还得告诉大家船内烫杯不但不卫生而且容易把茶具磨损,若一定要烫杯,就在船外为之。这些观念改变后才不会用那么多的水,准备一个小水盂就足够倒掉温壶、烫杯、涮壶的水及去渣的叶底。
等到大家养成了精致泡茶习惯后,泡茶盘从厚厚的双层改变成了浅浅的单层,而且开启了木雕茶盘、石雕茶盘、瓷器茶盘、织品茶盘(只是铺一块布)的世纪。
演变到这一阶段,原来那股到处冲水、倒水的恶习又开始窜流起来,再加上从早到晚泡茶的营业场所之助阵,一种在木雕茶盘、石雕茶盘、甚或瓷器茶盘上接一条排水管到桌下貯水桶的泡茶盘在市面上开始横行。可以理解的,那是避免时时要清理水盂想出的办法,但卻大大牺牲了茶道的形象,而且使用接管泡茶盘的用户多位在显眼的市面,让初学泡茶的人误以为那是理所当然、让社会大众误以为茶文化进展的情形如此,那些精致泡茶席上的〝泡茶盘〞是隐藏在较看不见的第二线。
市面上的現象是时代进程的反应,不容易用强制的力量改变,只有加强茶文化的教育、推广,具正确观念的茶文化工作者热心泡茶、奉茶、品茗,方得移风易俗之效。 (3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