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59.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46集: 茶道意境的產生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46集: 茶道意境的產生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46集: 茶道意境的產生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46集: 茶道意境的產生

【茶道大哉問】第四季度的十二集,從2022年的1月14日開始,敘述我對茶道“美與藝術”的理解,而且是集中在以“純茶道”為角度的看法,今天是第十集。

茶道意境是指泡茶、奉茶、喝茶這三個階段整體表現出來的意識境界。這意識境界是包括美感境界的,也就是茶道有形動作(就是泡茶、奉茶、喝茶)所呈現出的意識,就像繪畫是用線條與色彩創作出來的作品,但是線條與色彩之上一定會有想要表達的意境,否則不就成了白癡繪畫?茶道是泡茶奉茶喝茶的組合,如果沒有意境也是白癡茶道。

茶道進行的時候,也就是泡茶、奉茶、喝茶進行的時候,先要有茶道思想在上面引導,如果思想中認為準備一杯茶給泡茶的自己喝也是一種“奉茶”,那即使獨自一人泡茶,也會以敬謹之心為自己倒一杯茶,再以敬謹之心端茶品飲。當思想中認為貢獻完精靈的“葉底”是應該受到尊敬的,在泡完茶後就會撥出葉底,欣賞茶葉舒展後的身軀。這些動作是茶道思想引導的結果,但整體的動作如果沒有想要表達的美感與意境,這些動作是平面而單調的,當有了想要的美感與意境注入,就變得立體又生動了。

茶道意境的產生往往是不自覺的,是由泡茶者或包含品茗者自然產生的,例如幾位江湖道上的朋友一起喝茶,可能就是豪氣萬千。美感的顯現也是一樣,平時對審美較關注的茶友,在泡茶奉茶喝茶的時候,動作自然表現得比較有美感。但是不論個人先天或後天的狀況如何,美學教育與藝術欣賞的修養對茶道意境的形成都會產生很大的作用。

如果我們把茶道當作是一種藝術,除了在有形的泡茶、奉茶、喝茶等基本動作加強外,還會加強茶道思想的“領域”與“信念”,接著還要加強茶道意境的思考,思考著茶道的各種意識形态,以及這些意識形态要如何表現。這兩項引領性的能力(也就是茶道思想與茶道意境)是需要積極作為的,唯有如此,方能促使“茶道”無需依賴其他的藝術與思想而獨立“存在”與“發展”,(上述所說的其他藝術诸如插花、配樂、焚香、舞蹈,其他的思想诸如做人處世的道理、儒釋道等的哲學)。

如果某人對茶的苦澀味有特別的感悟,他可能追思起“苦”“澀”所構成的意境,把它建構成一幅泡茶奉茶喝茶的“寂靜”圖像,也可能把它演繹成一齣空寂的茶道呈现方式。他是以審美的手段加強了茶葉苦澀的意識,不是把茶泡得特別苦澀來表達這個境界,否則那已經不是一件好的茶湯作品创作,更談不上用它來表現什麼茶道意境了。

如果某位泡茶者對茶的各種湯色、香氣、滋味特別感到興奮,他認為茶是多彩多姿的,他在心中描繪出了一幅清新豔麗的茶道景象,他的泡茶、奉茶、喝茶動作,輕鬆而跳躍了起來。

如果這位泡茶者體悟到茶性的淡雅與悠長,他會放慢泡茶奉茶喝茶的每一個動作,而且讓它順滑地銜接,從頭到尾沒有絲毫脫離茶的精魂。他的呼吸是緩慢而綿長的,天空那朵稀疏的白雲,好像沒有移動似的漂浮著,但是他強調沒有減低茶的濃度,也沒有只是挑選輕發酵的茶。

茶道意境是要以當時所泡的茶為主體的,如果只是咬緊茶的名稱,把它的歷史資料與市面上對它的描述用行動、甚至語言直接表達出来,或是他也陳述出各種茶道意境,諸如空寂、豔麗、淡雅,但不是以本次茶為本體來呈現,這時他的茶道意境是以肢體、聲音、語言完成的另一個場景,與本席的茶道無關。這時是不能說是這席茶道的“茶道意境”,泡茶者與品茗者也誤以為他們只是在参與一場美學或藝術的表演與演說,要等到茶湯到了自己的面前,才醒悟到他們是在說這泡茶。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