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荣章说“學校茶文化教育推行十五年(2007~2022)”
第二集:2008年泡好一壺茶是茶文化專業的核心課程
一般高校設置涉茶的專業,大概是有如茶樹栽培、茶葉加工、茶文化等,茶樹栽培的主要任務是把茶樹種好,使我們能採收到適於製作茶葉的茶青,茶葉加工的主要任務是把茶葉製好,使大家能買到好的泡茶原料,茶文化的主要任務是把茶葉泡出一杯色香味俱佳的茶湯,這些不同的任務就形成了各種專業不同的核心課程。我們說“如何泡好一壺茶” 是茶文化專業的核心課程,有些人會覺得小題大做了,認为“泡茶”只不過是茶文化裡面的一個課目而已,其他還有茶的歷史、茶的文學、茶的審評、茶席的設置、美學、藝術、插花、焚香等的課目。但是我們不要忘記,後面的這些課程都是為泡好一壺茶湯而服務的,如果脫離了茶湯就不再是以茶為主角的課程,不是以茶為主角的課程就會變成了歷史、文學、審評、藝術、插花、香道等獨立的學科了。在茶文化專業裡,我一直強調“茶湯是茶道的靈魂”。
十大泡茶法是茶文化專業的基本功,從小壺茶法作為奠基石開始,逐步地還要研習蓋碗茶法、大桶茶法、含葉茶法、濃縮茶法、抹茶法、煮茶法、旅行茶法、冷泡茶法、調飲茶法等各種不同場合的泡茶方式。它們不依茶葉的種類而分,而是視什麼狀況之下需要使用怎樣的泡茶方式,這樣的十大泡茶法還建立了“各種款式的茶具都可以沖泡各種茶葉”的觀念。
泡茶法的課程要陸續出現在學校上課期間的各個級別之中,提醒學生不要有“已經學過泡茶了”的意識,要隨時學習泡茶、不斷實踐泡茶與喝茶。不論是哪一種的泡茶法,都要老師講解、老師示範、學生分組練習,學生分組練習時要輪流擔任泡茶者與品茗者。泡茶課不可以在開始的階段不給茶葉,只要求學生比劃手勢與程式,一直到後面的階段才提供茶葉。我們要求一開始就泡“茶”,而且是具備欣賞價值的茶葉,這樣才叫做各種“茶葉的泡茶練習”,一開始就是練習泡好一壺茶。泡茶動作是為泡好茶而做的,不是只為美美的動作,老師教泡茶動作時要說清楚每個動作為什麼要這麼做、是為了完成泡好茶的哪一項。教材上列舉一些項目給老師與學生參考:為什麼要撥茶入荷?因為要讓泡茶者“識茶”,以便決定使用多少的茶葉、使用多高的水溫、浸泡多少的時間,同時讓品茗者“賞茶”, 預測等一下會喝到怎樣的茶湯。為什麼端杯奉茶時,要把還留在盤子上的杯子移到中間呢?因為這些杯子可能太靠近盤緣,盤緣又有點高,也可能就在端盤子人的手邊,品茗者不便端取,所以在到達下一位品茗者之前,將杯子移到對方方便端取的地方,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把杯子擺放得漂亮一些。
如果沒有泡好茶湯的能力,製茶課的老師說到萎凋與發酵對茶葉香氣的影響,他就沒有能力體會到手邊哪一款茶葉的香氣達到了什麼程度。當老師說這款茶葉雖然是綠茶,但它的炒青程度較重,還是要用高一點的水溫才好,他也比較不出來其間的差異。當茶器課的老師提到燒結程度高的杯子,茶湯的風格會顯得清揚,他也在自己所泡的茶湯間找不到答案。當茶道藝術課講到茶湯可以表現泡茶者想要呈現的美感境界時,他也無法理解泡茶可以造成茶湯那麼多的茶性變化。所以我們說,泡好一壺茶是茶文化專業的核心課程,沒有泡好茶湯、掌握茶湯的能力,其他的茶文化項目都是空中樓閣,無法承受深入推敲的。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