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品茗者/蔡荣章/ 20210918
品茗者是与泡茶者相对应的名词,泡茶者负责泡茶,是茶道艺术的呈现者,品茗者是喝茶的人,是欣赏泡茶艺术与茶汤作品的人。为什么用“品茗者”而不用“喝茶的人”呢?因为还要强调是懂得喝茶的人,品茗者也包括泡茶者,泡茶者也要品饮自己泡的茶,这时的品茗者不单纯是验收自己的茶汤,而且还退居一旁,欣赏装作不知道是谁冲泡出来的茶汤作品。
“泡茶者”一定要懂得茶才有办法把茶泡好,因为这牵扯到泡茶的水温、置茶时的茶水比例、浸泡的时间、冲泡器与品饮杯的材质,这些泡茶的技艺都有赖于对茶叶本身与制茶工艺的理解,如果在判断茶况时有了误差,茶汤就无法泡出理想的境界,传递到品茗者的口中时也会发生误差(这一点指的是品饮杯的材质与奉茶的态度);但是“品茗者”是可以不必那么深入了解茶叶与泡茶的,他只要会欣赏茶汤的美味(即茶汤的色香味)与茶汤形成的“茶性”就行。懂一点制茶的工艺与茶树的品种与种植是有助于茶汤的理解,但懂得太多反而会令自己陷入“学科分析”的状态,反而不利于茶叶的欣赏。这犹如我们对音乐与绘画的欣赏,我们不需要太了解乐理与绘画的流派,也无需太了解作曲者、演奏者、绘画者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直接就音乐与绘画作品的本身来欣赏反而不受任何的“理性”与“学理”上的限制。
泡茶者在泡茶的时候经常“说茶”说得太多,唯恐品茗者不知道这款茶的珍贵,也怕品茗者不深切了解自己在泡茶上所下的功夫,于是从一开始就介绍这泡茶的来历、自己所使用的泡茶用水、煮水的壶具、泡茶的壶与杯等等,说得品茗者误以为进入了课堂,满脑子都是泡茶的理论,期待一杯色、香、味、性满满的心情似乎只变成了在审评桌旁从事审评记录。茶汤的欣赏与茶课上的解说是不一样的,我们何曾看到音乐厅上有位主持人分析着即将演出作品的组成结构?如果有位导览员在画廊上滔滔不绝诉说着画家的生平与画布上所表达的意思,许多人会跑到另一间展览室去避开干扰的。我们要给品茗者一个完全属于他自己品饮与感受的空间,不要做出任何的引导,任何的引导都可能造成误导与限制。
但是有此认识的品茗者是需要培养的,首先要对泡茶(即艺术的创作)与品饮(即茶汤作品的欣赏)区分开来,要泡茶的时候,加重对茶叶与制茶工艺的认识,要品茗的时候加重对茶汤色香味性的欣赏,在课堂上加重泡茶技艺与茶叶品评的能力,在茶会上(尤其是茶汤作品欣赏会),尽量把心思放在茶的美与艺术上(包括茶叶、茶汤、叶底、泡茶动作)。
现在的茶道教育多偏重于泡茶的训练,品茗的训练还在审评的范畴。品饮与泡茶要在一个平衡桿上保持平衡,茶文化才能稳健发展,有了会泡茶的人也要有许多会喝茶与会欣赏茶汤之美的人,“茶的美学与艺术”是加大平衡杆上“品茗者”这一端重量的一块大石头,需要至少两个学分的课程。了解了这支平衡桿的平衡需要拥有许多会品茗的人,进一步还要知道一位会泡好茶的泡茶者要带上一千个会喝茶的品茗者,这根平衡杆才是平衡的、茶叶的消费量才会赶得上茶文化热度的增加、茶道的美育效果才会普遍深植人们的生活之中。
中国福建《茶道》专栏20210918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