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25集:我走過的茶道之路/一/茶文化復興初期的茶道教育
【茶道大哉問】第三季度的十二集,主要敘述我進入茶文化界,從1980年到今天2021年四十一個年頭的茶道之路。第一集講:茶文化復興初期,也就是從1980年茶文化復興開始的前十年的茶學教育與茶文化發展狀況。
從1980年前後開始,喝茶的風氣在臺灣,馬來西亞(1987年)等東南亞地區急速竄升,茶館、茶行是熱門的行業,學茶成了大家追求的風尚,民間的茶道教室紛紛設置。1980年到今天2021的四十一年,以及還會繼續存在的一段時間,我們稱為茶文化復興期。最初,引人註目的是位於臺北市林森北路的中國功夫茶館,設置於一棟大廈的四樓,全層占地250坪(825平方米),全部樓臺亭閣的中式設計,領銜投資的是皮件業的鐘溪堓先生,它在“茶館”專業性與精致性成了當時茶藝業的指標。
中國功夫茶館成立之前,婁子匡教授與我舉辦的一系列“味茶小集”被鐘先生看到了,聘請我去當經理。我到功夫茶館之後,難免會往茶道文化方面思考,因為只是提供喝茶吃點心的地方已經不是茶文化復興階段所要追求的項目。但經營了三年,1979年遇到一次銀行風暴,無法有效控製股權,就停止了包括功夫茶館在內的所有關系企業。
我回到原來的旅遊公司,但仍然繼續構想著全套泡茶用具,尤其是擺在面前的是“泡茶專用電水壺”與全套茶具的家“茶車”。我告訴旅遊業的老板,我想做成這事,他就陪我去看當時的天仁茗茶董事長,也就是現在天福天仁集團董事會主席的李瑞河先生。我把已在藍圖中的電水壺與茶車說給他聽,把茶業與茶文化結合的鎖鏈說明清楚,他同意有機會就找我合作經營這樣的茶文化公司。1980年冬,由李瑞河先生擔任董事長,我擔任總經理的陸羽茶藝股份有限公司在臺北市衡陽路成立,我擔負了30%的股份。茶具開發、茶藝講座、茶藝月刊發行,是初期的三大任務,“陸羽茶藝中心”是陸羽茶藝股份有限公司對外運作的基地名稱。
一方面對外從事茶學講座,一方面整理泡茶的方法,一方面研發所需的茶具,這三方面都是茶文化復興初期茶界所欠缺的,這三方面的結合也鞏固了陸羽的經營,茶具的研發是經濟的基礎,泡茶方法支撐著茶具的研發,泡茶方法也提供了茶學講座的內涵。一期一期的茶學講座孕育了泡茶原理與十大泡茶法的產生,《茶藝》月刊是宣傳的媒體,也取得各方的茶文化資源。茶學講座的基礎課程是“茶藝講座”,每周上課兩次,每次上課兩小時,八次課結業。到2021年七月,包括在臺北陸羽茶藝中心與北京陸羽茶藝中心已經舉辦了601梯次。陸羽茶藝中心成立的第一年是先收取500元新臺幣的學費,上完八次課,學術科測驗及格後退費。
大家對陸羽茶藝中心為什麽一開始的茶藝講座就設計成了八次的課程,而且不及格缺課者都得補考補課不甚了解,因為時間太短不容易體會到茶藝的珍貴,不施一點壓力不會認真學習。陸羽茶藝中心在茶藝講座舉辦三年後就舉辦了泡茶師檢定考試,強力培育一批能泡好茶的人。因為只有這樣,大家才容易看到茶文化的誕生。
茶藝講座是陸羽茶道教室的最初課程,也是學習泡茶、喝茶的入門,後來的講座才開始了分科教育,如壺藝方面、評茶方面、泡茶精進方面,以及茶會舉辦的“無我茶會”。茶藝講座的第一個兩小時是茶葉的製造,第二次是各類茶的認識,第三次是如何泡好一壺茶,第四次是泡茶分組練習,第五次是陶瓷藝術與茶具,第六次是茶史與茶文化,第七次是茶藝觀摩(也就是泡茶考試),第八次是學科測驗與座談。
茶文化復興初期的茶道教育是由民間推動的,學校的教育歸在農學的茶樹栽培與茶葉化學,這方面的學科為茶文化奠定了茶學的基礎,但在新一流的泡茶喝茶的茶文化復興之中並沒有產生太明顯的效應。學校的茶文化教育要在茶文化復興後的第二十個年頭,也就是2000年以後才陸續在各高校有茶文化課程的加入,促使了茶文化復興新一層發展,大家重視了泡茶的技藝,朝著更高純度的茶道藝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