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吃过茶食后要自己带走怀纸/许玉莲/20210107
因为我们不想让泡茶成为一场饮食灾难,所以涉及的用具越简单越好。因为我们不要茶席变成小食摆地摊,所以希望茶人将自己的垃圾带回家。过去泡茶多剥花生、啃瓜子,花生瓜子壳随意置放桌面和地上,曲终人散时杯盘狼藉散落的壳、纸巾与垃圾得专门找佣人来搞清洁卫生。不是说泡茶者就犯不着处理一些琐碎事,是没有必要在这种时候这样做,没有必要在泡茶喝茶过程“无中生有”点心残余和茶食包装来让任何人收拾残局,因为这是多余工夫,况且,非茶的外来元素过多会降低泡茶的仪式感与专注。
茶食提供避免复杂化,有助茶人迈向自我管理与自我节制的成熟,从而合理地规划出舒服的品茶环境。所以后来我们提出改革,请大家停止提供有壳、皮、核、外包装的茶食,这样泡茶就不受干扰太多,茶席也干净整齐得多。有人就说“给每位品茶者派个水盂当垃圾桶嘛,有够气派的。”但上赶着排场与消费,却无法讲究细节、气定神闲的泡茶,反倒弄得茶席像是器具贩卖处。又何况水盂原来的功能是盛装泡完茶的茶渣,守护着茶最后阶段生命的堡垒,今落差成为装垃圾,这要叫茶人们情以何堪呢。
在解决茶食属性(比如有没有壳)与样貌(比如有没有外包装)的问题时,我们注意到,要是茶食毫无节制一直摆在茶席上且流水般添补,那是很难治理根本弊端的。流水席茶食是打发人打发时间的招待,几个小时摆在那里不怕冷热,亦不担心不脆了或不软了,惟只好用较不费力准备的瓜子花生及包装便利食品吧了。所以茶食上席时间必须规划,好好将之视为等同一道茶那么重要与珍贵,用心提供与当天的茶味道相辅相成的茶食,划定时间享用,并只给予一人份的分量而已。
品茶者在茶席上都有一块自己的“领地”,即眼前正前方约四十厘米 x 三十厘米的桌面位置,当接受了泡茶者的安排及递过来的那一份茶汤和茶食,就摆放于此,每位品茶者自己照顾好自己的茶与茶食,无论是茶席外观或整个泡茶过程就简单明快得多。泡茶奉茶喝茶也就更专心,茶席器物更精准更单纯,谁吃完了谁没吃完,谁吃得乱七八糟谁吃得合乎节拍,大家一目了然,与其光喊口号“多为其他人着想,考虑对方的需要”而去勉强人家多吃几块糕或动手动脚去碰拿人家的茶杯,不如大家好好地喝自己该喝的,吃自己该吃的,然后把所属“领地”维持干净干爽。
泡茶者准备茶食时,须将已制作食物装入保存食物的容器,盖上盖子保持卫生或所需的温度,放在一旁待用。如有包装、壳、核等不能吃之物,事先卸去。茶食分量应刚刚够即好,如每人三片糕,包括泡茶者共十人就准备三十片。与其回收,不如先做好减废,相较而言,铺张浪费显得不那么得体。
然后再预备置放茶食的怀纸,每人一张足矣。怀纸可轻易在网店购得,多用杉原纸制,有一定厚度,可承受住食物重量,托拿在手上不会倾斜。陶瓷碟子固然更正式些,但陶瓷较笨重易碰碎,携带外出困难挺大、收拾清理颇费工夫,等下又一大堆碟子在茶席上了。怀纸除了盛放茶食很利索,一张薄纸很低调,吃完后可顺便抹下嘴搽下手指(如手指曾拿食物吃),不必再另外准备纸巾了。
这小小一张不超过二十厘米的怀纸,我们要求泡茶者吃过茶食后自己折叠收起来,等下离开时带走,不要留在茶席桌面,快速还席面一个干净以便让泡茶者继续泡茶。自己照顾自己,自己处理好自己用过的东西,就像刷牙洗澡一样,是必须记住的生活常识,常识不需要伟大,不需要道德,只需要习惯。泡茶者无需等品茶者吃完后,恭恭敬敬拿着一个篮子回收垃圾。怀纸应怎么折,收在哪里,怎么带,扔到什么地方去,品茗者自己好好想想,不会比带一支手机难。
( 福建茶道杂志专栏 )
(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