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35集:我走過的茶道之路/十一 茶道的有法与无法
“有法”是指事物或学科的开始要有详细的方法与步骤,“无法”则是指发展到一定程度,基础已经形成,这时就不要再受到那么多法则的限制,让它容易有更上一层楼的机会。泡茶如此、喝茶如此,综合起来的茶道也是如此。
开始学习泡茶的时候,老师总是从拿壶、持盅开始,一个指头一个指头地规定放置的地方,出去奉茶的时候是要从右侧出去还是左侧?我在小壶茶法建构的时候,主茶具摆上桌面时,是要先把壶摆在泡茶者的正前方,壶把朝右,盅摆在壶的右边,盅嘴朝向壶的方向,然后取出奉茶盘,放在壶与盅的正前方。如果奉茶盘是有方向性的,就把正面朝向泡茶者。接着取出杯托,四个杯托时,正放成四方形,五个杯托时,在四方形的杯子中间加入一杯,六个的时候则摆成一个圈圈,随后把杯子取出,倒扣在杯托上面。杯子有方向性的时候,是把正面朝向品茗者的一方。开始泡茶时,把杯子打开,朝上放在壶与盅的前方,排成一直线,等到烫杯以后,才逐个把烫杯的水倒掉,在茶巾上沾一下杯底,放回奉茶盘的杯托上面。在实施的时候还会加上左右手与各手指间的分工。
这是我在小壶茶法入门阶段的教学方式,是开始于1981年陆羽茶艺中心开设茶艺讲座的时候,后来每当新生的开课,都是以这么“有法”的方式教学。但是当这些学员进入到中高级班,看到他们泡茶的时候,老师就不再斤斤计较于哪个手势与程序的不对,学员们也都掺入了或多或少的个人色彩,茶具也不会是与初级班上课时的一模一样。如果任课的老师坚持学生一定要维护教室的泡茶手法,我会说一番道理给他听的。但是尽管没有那么坚持一笔一划的传统,到了茶事活动举办的时候,大家还是可以看得出哪一位泡茶者是哪间茶道教室毕业的,这是茶道思想传递的信息。
我在2015年以后,也就是到漳州科技职业学院任教八年以后,面向已有泡茶基础的茶艺师资班学员,不管他的基础班是否接受过我的泡茶理念,我向他们讲解小壶茶法时,就不再从“法”说起,我会从“摆具”说起,从泡茶席的四大区块说起:主茶器放在泡茶者的正前方,辅茶器放在泡茶者的右前方,备水器放在泡茶者的左前方,储茶器与茶食器放在内柜或侧柜。至于主茶器等的区块应该包括哪些项目就不再进一步约束了。现在着重的是整体的协调、茶艺内涵的凸显,以及泡茶者与品茗者的专注度、茶叶与茶汤的品质与个性是否完美地呈现。这样的课程是“无法”中的“大法”。
无我茶会推出的时候,茶会进行期间,泡茶动作显得凌乱,于是在1999年的《无我茶会180条》中增列了无我茶会经常使用的三种泡茶方式的细则,如小壶茶法:铺上坐垫后,先取出奉茶盘,再取出“壶”的那一小包,打开包壶巾,将壶与二杯暂放在奉茶盘上,收起包壶巾与两个杯套,再取出盅的那一小包,打开包壶巾,铺平放在地面作为泡茶巾,将先前放在奉茶盘上的一壶两杯拿下来与现在的一盅两杯组合成完整的泡茶用具,然后再取出茶巾与计时器,放在壶与盅的下方,收拾包壶巾与杯套的折叠方法以分解动作的方式详加解说。另外还有盖碗茶法、抹茶法的细部举例。这样演练以后,茶会进行时就显得整齐美观了。同样到了2015年以后,当我向“茶艺师资班”讲授无我茶会的时候,这些泡茶法的举例就不再细述了,上课的重点改放在泡好茶的意义、欣赏四个人不同茶类与不同茶汤的意义、享受茶会进行时整体律动之美的意义。
泡茶原理的课程上,讲到泡茶水温的时候,初级班是列表说明的:什么茶类要用高温、什么茶类要用中温、什么茶类要用低温,唯恐学员不知道如何应用,每种温度栏上还要举出多种茶名来做例子。这样的教学,学员每泡一种茶就可以对照讲义上的图表,该用95℃的就用95℃,该用85℃的就用85℃。但是到了2015年以后,(这是我强调有法与无法的分水岭,)当我面向已经入门的茶友时,我就会提出“看茶泡茶”的理念,因为只有依照“茶名”,要理解茶的各种状况是有困难的,只有直接“看茶”才能深刻了解影响泡茶水温、茶量、浸泡时间的各种茶况,这时往往是突破“茶类”与“茶名”限制的。
上述小壶茶法、无我茶会、泡茶原理的例子是无法解释“有法”与“无法”的,到了无法的时候,事实上应用的是“大法”。所以说教学的时候、个人学习的时候要从有法的约束下解放出来,达到无法的境地,只是方法的不同而已,不论是教学还是学习总是要从“有法进”,从“无法出”,这时才是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