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21.蔡荣章著作《泡茶之美与艺》许玉莲写跋:茶道审美与艺术的鲲鹏之游

蔡荣章著作《泡茶之美与艺》许玉莲写跋:茶道审美与艺术的鲲鹏之游

蔡荣章著作《泡茶之美与艺》许玉莲写跋:茶道审美与艺术的鲲鹏之游

许玉莲的跋《泡茶之美与艺》

茶道审美与艺术的鲲鹏之游

2019年10月14日我在福建参加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并与温州大学的阚文文副教授同担任研讨会主持人,当时研讨主题为“茶事活动举办”,主办方安排我主持蔡荣章先生那场报告,蔡先生的主题是“茶会席数与茶、水供应量的计算”。我马上想到:四十年过去了,自1980年蔡先生开启了茶艺课程 “如何泡好一壶茶”,今日依旧是将此事摆在第一位要我们把茶泡好,“茶会席数与茶、水供应量的计算”正是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深化推进概念。

起初,上世纪茶文化复兴滥觞期1980年当时整个大环境都是萌芽阶段,蔡先生讲泡茶的茶叶量要多少用水要多少、水温要多高、浸泡时间要多久、第一泡要不要倒掉、壶质水质如何影响了茶汤质感表现等泡茶原理。今日要是泡茶功夫洗练、心领神会了可举办茶会的人就必须拥有供茶能力、供水煮水布席等的操作方法。蔡先生配合时代脚步研究、编制上课内容,各科上课内容应社会的茶学进度而出现,合乎当时人们的需要而又不抱侥幸态度。此番,他用直白的文字和语言,平和地谨慎地具体化计算出一次茶会所需要的:茶席数之搭配、所需茶叶用量、所需热水量,另外也提及现场煮水器的容量与加热能力等问题。这等于说泡茶者必须十分了解:泡一壶茶需要几分几秒、怎样的壶能泡出几杯多少毫升的茶、每把壶泡几道茶较符合茶汤与质量上的要求、泡几道的茶要使用多少克数的茶叶、总共泡几道茶会用掉多少的水等功夫。如此泡茶者才能进一步掌握:与会者多少人、要喝几种茶每种茶喝几杯、每杯多少cc喝多少cc才满足等问题,才能计算出整个茶会需要提供的杯数与茶席数。这是现今到处盛行茶会却忽略了茶汤真义而只费尽心思去装饰外观、编些虚情假意的故事盖在茶头上做幌子的人们的一记警钟。

此书《泡茶的美与艺》就是在经历了“如何泡好一壶茶”到“茶会席数与茶、水供应量的计算”之过程,将茶道审美、鉴别茶道艺术性的实践课去芜存菁、除杂存真的提炼,全书六章有:茶道美学的涵义、茶道艺术的实践、泡茶的形体美到抽象美、茶汤作品的欣赏、追求纯茶道美的平衡及美妙的献祭,总共七十八篇文章。蔡先生将我们在日常泡茶喝茶都遇见过的关于茶艺术与审美的疑问组织起来,并不是给答案,而是以“我有话要说”的觉察精神提出看法。回顾起初1984年蔡先生提出划时代意义的“从有法到无法”的泡茶艺术性课题,谈茶艺最初泡茶手法与动作分解得特别细致,使用道具也不厌其烦分得一清二楚,那么会不会因为这些规定的手法而抹杀了茶道的“艺术性”?不会的,只要泡茶者是有创造力的,会加进自己个性与创作风格,从有法走进无法,而得专业化的高度精致性。他曾说:“泡茶动作熟练后,会将方法、技术消化于无形,看到的只是自在,充满灵气的一举一动,泡出的茶也不是老师的味道,而是属于自己风格的茶汤,谓之艺术性。”此书中一文“泡茶动作不要巨细靡遗地规划”是作者“从有法到无法”观念的刷新与超前,更明确表达法与无法间的利弊。

1989年蔡先生的“秩序与美感”,破天荒宣示当代泡茶审美观念与审美体验,提出“秩序”是建立美感的基础,泡茶的种种步骤要习惯化以后才会产生美,如果只是为了遵守泡茶规定,依著吩咐背诵著去做,喝茶的人只觉得泡茶的规矩特别多,泡茶的人也会累得半死而无多余心思体会其中到底美在哪里。美感,并非狭义的赏心悦目而已,应该是在自如之后能够表现各种不同的风格与思想。到了这个地步,秩序已消化得无影无踪。

1990年蔡先生发表了“茶道美学概要”论文,不以美化品茗环境为目标,不以美化泡茶、品者间之人情世故为准则,以当代人的思维让泡茶的美拥有透视析剖当代社会生活的史观,其中提出:泡茶技术与茶汤品质的关系、泡茶肢体与泡茶方法的美感要求等,表达方式明快中有节制,直白又不虚张声势。蔡先生接踵而至的茶道观念像花草般随着四季气候播种的播种开花的开花,自此现代茶艺术与美学有了序篇。

《泡茶的美与艺》一书,就是如此这般沿袭着此书作者的气韵与想法,四十年来耕耘不辍的作品。它并非一时兴起跟着流行风气追逐波浪的事,也并非一般掉书包内容迂腐的教条书。在章一. 茶道美学的涵义:蔡先生将“空寂” 、“无” 、“凄凉感” 、“纯品茗的抽象之美” 、“唯要声音与光影陪伴茶 ” 列为重要审美意境。

章二. 茶道艺术的实践:此章从“为何、何事、何地、何时、何人、何法”等六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其中将茶道艺术定义为“口鼻的艺术”,指出茶汤的形成还不能算作茶道,要直到茶汤被饮用了,被享受了它的“美”后才算茶道艺术的完成。

章三. 泡茶的形体美到抽象美:蔡先生设置小壶茶法与泡茶师检定考试,告诉大家如何从泡茶师过渡到茶道艺术家,它以技术面的茶学知识及泡茶原理架构起身骨,发掘出内在的、隐藏于泡茶奉茶喝茶深处的精神内涵,将之化为血肉,支撑起茶道艺术。

章四. 茶汤作品的欣赏:此章提出我们不要将茶只当作柴米油盐醤醋茶的一环,都太随意地看待它。应把它当作独立的学科对待,精致严谨地将茶汤提升为茶汤作品的泡茶与欣赏要求。其中一文“茶,永远有其苦涩的一面”是茶汤欣赏国度里的国歌,泡茶者都必须懂得唱。此章也明述茶汤作品的创作要求及把玩欣赏要旨,其中至关重要是“水的欣赏”,作者说“懂得欣赏水内质的茶人,是水的亲人水的知己”,其情意殷切也科学啊,水若不好,茶汤怎么能弄好?

章五. 追求纯茶道美的平衡:此章论述茶的美、茶道的美,极珍贵处在茶汤、在茶汤所表现的纯艺术性,为一杯自己满意的茶汤而泡茶,因为如果茶人们没有熟练的技术进而达成修养,也无法将泡茶、奉茶动作提升到意境表现的层次。茶道艺术作品的创作由不得其他艺术的干扰,也不是任意挥洒的,它要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它所要达成的“目的效应”应是可品饮、可复制的。其中“茶室不是茶具陈列室”,“茶道的重心在修身而不在茶吗”说出了我们现时泡茶的一些怪现象,让我们醒悟纯茶道之美到底在何方。

章六. 美妙的献祭:此章用了献祭二字,因茶道艺术的创作、审美途径的建立,是茶道艺术家用本身极致的技艺与感情,庄严地殷勤地表达出来让大家欣赏。茶人知道如何将有形的泡茶奉茶品茗及无形的美感与茶道精神完善地表现,又首先要对美有正确的认识,理解美是多面性的,因为泡茶、奉茶、品茗间包含著许多不同形态的美,其次要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与艺术表现能力,才有了带灵性的作品。本章之“移爱入汤移爱入人”是美与艺的基本特性,因为喜欢,心中亦无造作,故他们的茶道作品不会叫人生厌。

日常我不时遇到亲友及学生说:“请几位美女打扮成仙女模样,恭恭敬敬地行礼一番,再优优雅雅的使出二十八式手势泡茶,我已经觉得很美很艺术了,我只会看这种具体的美。为何搞得那么复杂,喝杯茶还需弄懂如何抽象地去欣赏茶汤的性、香、味?”那也难怪,原来人们一向把茶当消遣活动、解渴饮料、保健物品,往往离世俗越近便误以为这些就是全部,而忘了宏观全局与远景。我觉着除了以茶来进行衣食谋生娱乐活动外,茶道应也有深层的意义与价值让人追求和研究,故我仅借着“鲲鹏”之喻,认为《泡茶的美与艺》一书是大鱼一飞冲天化成大鸟,另开天眼好看清茶道真面目的历程。

 许玉莲

于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

二0二一年七月九日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