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里的美学概念一环
蔡荣章
刊2000.09《茶艺》月刊社论
美学教育是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有的学习项目,否则对身边的事物会太过冷漠。然而近代海峡两岸中国人的美学教育都被忽略了,因为经济、因为政局、因为升学、……,1980年后,茶道文艺复兴,我们借着大家乐于喝茶的同时,输入一些美学的观念以补传统学校教育之不足。
我们出门旅游,欣赏山色时经常听到这样赞叹声:「你看,那座山像极了一尊打坐的达摩!」也常听到导游人员这样地介绍:「大家看前面的那座山像不像一位亭亭玉立的美女,这就是本风景区最具代表性的玉女峰。」从小我们就不断地被暗示、被教育成这样的审美方式,所以看到山、看到雕塑、看到绘画,无时不在思索着:「像什么?」能意识到像什么的,就表示自己看得懂,否则就没有什么感应,或说「看不懂」。
上述这样子的审美方式只能欣赏自己既有经验中的具象事物,而且受限于该认知事物的本体,难得直接欣赏它「本身」的美。如上述所说的「山像达摩」,观赏者只能欣赏传述中打坐达摩的美,「山」本身的美不容易被体认。我们应该训练自己不受既有形象的限制,而就山、雕塑、绘画等本身的线条、色彩、质地来感受,有了这种抽象性审美的训练,视野及身心的体会才会广阔。也就是说以后我们欣赏湖光山色,不要管它像牛或像马,欣赏绘画时仅就它的线条、色彩与组合成的感觉来体认,欣赏人像时,也尽量不去管它是男人的大腿还是女人的大腿。
以上这些观念就是茶道美学的重要观念,没有了这些修养,看起「茶道」来,只是些将茶调制成饮料供应给别人饮用的动作而已。如果茶人们没有这些修养,也无法将泡茶、奉茶动作提升到意境表现的层次。抽象作品的创作也不是任意挥洒的,它要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它所要达成的「目的效应」是一定的,是可复制的。
(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