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04.茶文化在茶产业上的地位-蔡荣章

04.茶文化在茶产业上的地位-蔡荣章

茶文化在茶产业上的地位-蔡荣章

茶文化在茶产业上的地位

蔡荣章

(发表于“2003年茶文化与旅游国际学术研讨会(重庆)论文集”)

在谈论茶文化时,很多人会开玩笑地问:「茶文化一斤值多少钱?」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回答他:「值售价的1/3。」或说:「值售价的1/2。」这是怎么算出来的呢?这节我们来分析这个问题。

「茶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是泛指茶所显现的各种现象,从茶树种植、茶叶制造、茶叶化学、茶叶经济、茶之泡饮、茶与健康、茶道文艺、茶道思想、茶道美学到民间茶俗等等。狭义的茶文化则只指后半段,从茶之泡饮、茶与健康、茶道文艺、茶道思想、茶道美学到民间茶俗等。现在我们谈论「茶文化在茶产业上的地位」,「茶文化」势必指狭义而言。

狭义的茶文化对茶产业的影响尚可分成实质面与精神面。实质面指的是茶之泡饮,茶从采摘茶树叶子到制作成可以泡饮的茶,只是茶产业的前半段而已,这一阶段已决定了茶的质量与特性,但是并不代表人们实际饮用到的本质。一壶比赛优胜的茶,可以泡得没人爱喝;相反的,一壶普通价位的茶,可以泡得大家抢着喝。这个「泡茶技术」就是前面所说的茶文化实质面。茶界应该有效教导消费者茶叶泡饮的方法,否则制作精美的茶产品进入市场后,大家不识货、不领情。所以「泡茶技术」应视为茶产业的第二部分。

至于茶文化的精神面是指什么呢?是指消费者喝了茶后觉得很神气、很时髦、高人一等的感觉,甚至于进一步体会到茶境的美感、茶道的精神与思想境界。不要忘了这部分也是茶商品的范围,是茶道美学、茶道文艺、茶道思想、茶文化史带给人们的效益,也是茶文化教育、传播产生的商品价值。这「茶道精神」是茶产业的第三部分。

茶产业的三项组合,其间比重应如何评估呢?从茶的原始功能算起,第二、第三部分可以占到茶价的1/3,然后随着社会开发程度的增加,精神文明的日益被重视,茶文化在茶商品价值的比重可以提升到1/2。设想我们把喝起茶来觉得很神气、很时髦、高人一等的感觉除掉后,茶叶还能有那么高的价位吗?以高级茶而言,(因为这个等级的茶才比较进入我们所谈论的范围),在有喝茶传统的地区,价格都是高居农产品之冠。以台湾为例,高级茶的零售价,每100公克卖400元台币(一台两1为150元)是极普通的事,但高级水果,每台斤2卖100元(折算100公克为17元),已属礼品级的高贵品。茶之所以能够支撑那么高的价位,就是因为它的文化附加价值,如果除掉文化的外衣,只能回归到一般食品南北货的价格了。

有了这样的分析与认识,我们就应该将茶文化的教育与推广视为茶产业的成本之一,有如施肥与耕种一般。如果施肥、耕种的人力、物力花了一百元,那么该再准备五十到一百元用到茶文化的投资上。这茶文化的投资不只是文化艺术界要付钱,茶商、茶农都同时需要支付。这个共同支付茶文化成本的观念在茶农最不容易接受,总认为那是卖茶人为做生意才应该支付的费用。在举办茶文化活动时,经常发现有些茶商置身事外,认为举办的人是为了打响自己的知名度。事实上那是影响整体茶业的事件,如果所需经费主办单位付出百分之五十,协办单位付出百分之三十,其他业界也要付出百分之二十才对。

前面将「泡茶技术」归在茶文化的一部分,这项「泡茶技术」不能只单纯解释为「喝茶的必须手段」,就如同买米回来,煮了来吃,买肉回来,烤了或炖了来吃一样。泡茶技术比较接近于音乐上的乐器演奏,钢琴总要卖给会弹的人,但如果没有像贝多芬等,能藉钢琴创造出很多美好音乐与作品的音乐家,钢琴的身价可能没有今天市场上的那么高?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好的钢琴价格,包含了1/3到1/2的音乐文化价值在内。再就茶道进一步而言,泡茶技术不只是图口腹之欲而已,要一直从事泡茶练习、不断让自己浸淫于茶文化环境之中,才可以培养茶人应有的气质;而且在「泡好」茶的过程之中,才容易理解茶道的真义,享受、体会茶道的境界。也只有在亲自泡茶、实际认真参与之下才能获得。

音乐也罢、茶道也罢,都有通俗与雅致之分,谈到文化艺术性,当然是雅致者所占的比例较高,但在发展音乐与茶道的产业时,一定要从引起人们骄傲的文化艺术着手。发展茶业,不能只是增加生产、提高质量、压低价格而已。

1970年代初期的台湾茶业是一片萧条,茶园到处荒废,茶价低廉,人们待客以咖啡、可乐、汽水为荣。但是高呼多年的「复兴中华文化」与「发展经济」在此时开始发生了效用,农政单位主动办理制茶与优良茶比赛、民间开始研究起喝茶的现代化与茶文化的提升、现代化的茶艺馆兴起、传授茶道的机构纷纷设立,电视、报章杂志等媒体几乎天天可以看到茶活动的消息与传播茶知识的专栏。十年功夫不到,茶价节节上升,人们开始以喝茶为傲,贵宾上门,已没有人再倒可乐、汽水了,甚至于咖啡的消费量,一度被排挤在茶叶之后。茶区在茶业不景气的时代,与其他农村没有两样,生活质量落后,人口严重外流,但到了茶文化兴盛后,几处名优茶的茶区变成了经济行为最活跃的农村,住家盖得漂亮、电视机一家比一家的尺寸大、无需开车的也买了一部汽车放在家里、旅行社要找人组团出国旅游,最容易成团的就是茶区。以小家庭为单位计算,一户的年国民所得平均约为一百万台币3,这个数额在上班族而言是高级主管的年薪,比起其他农村,约是他们平均值的三倍。(以上数据由台湾南投名间乡农会评估后提供)。这些名优茶产区的农民最热衷的活动是泡茶讲座、茶道表演、茶艺展、优良茶比赛等项目。他们不只远道参加城市举办的这些活动,自己也成立茶艺协会、茶艺班等组织。农会推广股的工作人员感慨地说:田间耕种、农药安全之类的讲习就是请不到人参加。

谈到茶文化在茶商品上的价值占比,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名牌效应,直觉且粗浅地批评:只因为牌子响亮,结果就要卖那么贵!或认为买名牌货只是帮厂商付广告费的钱。较为「物质」性的商品,其知名度及名牌所带给消费者的效应可能只是骄傲、神气而已,当然,这样的精神为之一爽,也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但较为「精神」性的商品,如音乐、茶道等,其有形部分的「乐器」、「茶叶」,只是整个效用的一部分,从这个有形商品的本身,尚可衍生出许多无形的精神效用,如思想、观念、人生观、创作力、健康、美丽等等,这类的商品,其文化性的「成分」就来得具体而实际,我们应给予的「成本」观念更是理由充足。在述说茶文化在茶产业的地位时,我们甚至于要说:我们要藉「茶」发挥,将东方优良的传统人生观、生活态度,以及新的美学观念(实际是旧的)介绍、提供给世人,卖给世人。

注1.一台两为37.5克。

2.每台斤为600克。

3.当时每一元台币约等值28元美金。

(2003.04完稿)

 

  (2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