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09.边界茶-许玉莲

09.边界茶-许玉莲

边界茶-许玉莲

边界茶

许玉莲

20091018刊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茶潮”专

既然人已到了胡志明,就顺便安排一个上午到唐人街,试图碰运气望能遇见所谓边界普洱茶的芳影香踪,听听故事。虽然出发前已经联络过越南茶叶协会有关人士,被告知音信渺渺,但动念了的心不死,还是很想走一趟。

曾喝过边界普洱茶的人,都会对泰国、老挝和越南存有疑窦和遐想。由于生产普洱茶的云南与这三处边界相连,山脉同系,生态条件相似,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云南发生普洱茶销往海外市场出现困难时,这三地就趁势利用本土原料,压制生产许多山寨普洱茶应市,用当时的说法,那叫边界普洱,一度滥竽充数,充斥了香港、澳门及南洋的喝茶圈子。

我听过一些玩家和行家到越南搜刮普洱的野闻,据说爷们略施“丢钱”小计,普洱啊旧瓷啊无不手到擒来应声而倒。那是九十年代,凡叫普洱的茶都抖起来了,普洱在手犹如拥有一套化茶为钱的炼金术,爷们嗅钱触角伸到越南,早已将民间普洱收为己用,茶民迟到,只好缘木求鱼。

在唐人街找到那家茶行,前面做生意的地方,方方正正三百来方尺,玄关后关起门来起居生活的不知有多大小。店铺长的样子是那种刚刚摆脱传统方式,又还未臻至现代格调的朴实,由老中青三位女子掌柜。老的是母亲,原本坐在门口,见茶民陌生,不愿多应酬,回避进里屋了。另外两位一为老妈妈的亲妹子,一为老妈妈的爱女。

爱女姓林,林女士原籍中国福建,是越南出生的第二代华侨,会讲很好的粤语。她说店里的茶都在北越的高原种制,只做两类熟客,第一出口的大盘商,第二已经养成习惯的坊间庶民。

大桶大桶茶叶,在我请求下一一打开给我看,让我嗅。大盘商从自己原产地把茶种、技术、品牌概念、包装工程统统带过来,于当地进行教育、监制、生产、品管後再输入回国,最大宗计有日本茶种的日本煎茶、台湾茶种的高山乌龙茶及福建茶种的乌龙茶,偏偏少了普洱,也有可能普洱只普及在河内市。

我说我要喝,她说泡茶师傅今日家里有事没上班,无人会泡。我在第一时间非常感动她的认真,不随便乱乱泡茶。后来看到街坊乡里过来买茶的态度,茶民小人之心终于发作:极有可能我问题已经够多了,兼出手太寒酸,她委婉拒绝也是有的。

他们的老街坊,一家大小或夫妇俩骑着辆摩哆停在门口,用手指一指,或喊一声,这姨甥俩就忙着一斤二斤地幹活称茶包茶收银了。谁得空理我?

卖茶可以卖得如此快活,如此不费唇舌,又喝茶能够喝得如此简单,如此真的就把“茶”当作“茶”带回家冲作饮品,不就是我们茶世界慢慢消失的一道风景吗?

  (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