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11月5日(二)15:00~17:00
地點:臺北陸羽茶藝中心
主講人:蔡榮章教授
題目:茶葉、茶湯、茶會等三件茶道藝術作品
1.茶葉、茶湯這兩件作品的關系
2.茶會活動與茶會作品
3.無我茶會的特征
4.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的特征
(656)
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委員會Sans Self Tea Gathering Promotion Committee在漳州科技學院成立
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委員會Sans Self Tea Gathering Promotion Committee於2019年10月14日成立於中國福建漳州科技學院,希望多一個專責推動無我茶會的機構。
第一屆的委員有(排序不拘):
1.臺灣臺北陸羽茶藝中心李勝治董事長
2.天福茶博物院的李素貞院長
3.漳州科技學院的蔡烈偉副校長
4.無我茶會創辦人蔡榮章
5.韓國國際Tea Club李眞秀總裁
6.馬來西亞茶道研究會許玉蓮會長
7.美國茶文化學會林烱志理事長
8.意大利茶文化協會Livio Zanini會長
9.浙江大學農學院王岳飛副院長
10.臺灣大同技術學院茶文化與事業經營學系方婷婷講師
11.格魯吉亞中國茶文化中心George Giorgashvili教授
12.埃及大學Salem Darbien博士
13.尼泊爾中國茶文化推廣中心Sachit Anand Subba創辦人
當天的第一屆第一次委員會通過了委員會章程,並推舉蔡榮章為會長。每屆委員的任期四年,每兩年召開常會一次。委員的任務是在所在地推動無我茶會及相關的茶文化活動,視需要可以向委員會申請於所在地成立“某某(地區)無我茶會推廣中心”,地區的範圍視該委員的推動工作所及而定,二年檢討一次。
文/现代茶道思想网编辑部 (741)
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许玉莲会长受邀于2018-09-22在江西讲授“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讲座与示范,由九江茗庐茶文化,汉阳山庄与联泰地产主办,主持人为李晓燕老师;并与当晚7:30举办 售票入场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中秋邀月茶会,一共开了八席,整体出席人员近百人,期间并获得江西电视台访问报道。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课程大纲如下:
1.茶谱
1.1.茶序
1.2.茶法
1.3.茶赏
2.付费喝茶
2.1.售票
2.2.邀请卡
2.3.入场卷
3.创作要求
3.1.只有茶道的泡茶席
3.2.要有好的茶叶,茶具,水
3.3.要专注泡茶,奉茶,喝茶
3.4.要懂得把茶泡好
4.茶会欣赏内容
4.1.看茶叶,品茶汤,观叶底
4.2.品清水
4.3.吃茶点
4.4.每场喝4道茶,一道清水,一道茶点
5.茶会进行间
5.1.没有配乐
5.2.茶道艺术家不做茶叶、泡法解说
5.3.不从事采访式对话、照相、录影
5.4.主办安排专人摄录影,不要影响茶会进行
6.谁来当茶道艺术家
7.茶会形式
7.1. 座席式
7.2.茶道艺术家个人茶汤作品欣赏会
7.3.茶道艺术家联合茶汤作品欣赏会
8.场地规划
8.1.私人物品收放间
8.2.报到处
8.3.洁手走廊
8.4.茶会现场
8.5.茶道艺术家休息室
8.6.掌锣司仪点
8.7.茶艺助理点
9.茶会规模
9.1.一席8~12位客人
9.2. 依场地与客人数决定席数
9.3.在哪里举办
10.茶会场次10.1.每次茶会2场次,换场不换茶
10.2.品茗者依抽签号码的上下场换座,茶道艺术家不换席
10.3.每1场茶会45分钟
10.4.上场茶会结束的时间不一?
11.时间进度
11.1.敲锣按照茶会程序表所订时间告示
11.2.茶道艺术家自行掌握每场45分钟的泡茶时间
12.中场休息时间
12.1.品茗者换席
12.2.茶道艺术家整理茶具,助理协助
12.3.品茗者不打扰茶道艺术家的工作
13.茶会着装规定 Dress Code
13.1.隆重、正式、时尚、休闲
13.2. 邀请函或入场劵上标示
14.会场礼节
14.1. 依抽签就座,不換席次
14.2. 专心欣赏泡茶、品饮茶汤
14.3.不闲聊、不用手机、不拍照
14.4.不发放宣传品、不将纸笔等放泡茶席上
15.品茗者的席次与座位
15.1.抽签决定席次,不定座次
16.茶道艺术家的席次
16.1茶道艺术家的茶席号码不对外宣布
16.2.茶道艺术家的席号到最后才编码
17.泡茶席设置
17.1.茶道艺术家自行设置茶席
17.2.不标示茶席、茶道艺术家、茶叶名称
17.3.泡茶席次标示不破坏泡茶席完整性
17.4.贴每席泡茶师座椅的背后
18.茶具、杯子
18.1.依供茶人数准备茶具与杯子
18.2.换场次后使用未曾使用过的杯子
18.3.二场茶会使用二套壶盅与杯子可省掉中场的清洗
19.茶道艺术家与客人的交流时间
19.1.茶道艺术家回自己茶席,与客人交谈五分钟
19.2.这段交流时间列入会程中
193.交流时间后,收拾茶具,收拾会场
20.工作人员
20.2. 可专任或兼任
21.茶会的结束
21.1. 司仪邀请茶道艺术家上台接受感谢
21.2. 若有颁发感谢证书,在此进行
22.茶会结束的讲稿
(一)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已经结束,我们请出各位茶道艺术家,接受大家的道谢。
请大家给予热烈掌声。
谢谢大家。
(二)主办方准备了茶汤作品欣赏会模拟实习证,颁发给泡茶师,以表谢意,现在我们进行颁发仪式。
请主办方XXX,请XXX,XXX,…….出列
(三)谢谢各位茶道艺术家与品茗者,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结束了,晚安。
(1053)
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许玉莲会长在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茶文化公开课
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邀请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许玉莲会长于2018-09-15&16在“睿茶慧人”茶文化公开课讲授两门课,一,无我茶会的理论,示范与实践操练。二,小壶茶法的理论,示范与实践练习。
2018-09-15上午安溪茶学院副院长范水生莅临致辞为课程举行开班仪式。
无我茶会的课程大纲如下:
1.1无我茶会的基本形式
1.1.1围成圈圈,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人人喝茶。
1.1.2抽签决定座位。
1.1.3依同一方向奉茶(向左或向右)。
1.1.4自备茶具、茶叶与泡茶用水。
1.1.5事先约定泡茶杯数、泡茶次数、奉茶方法,并排定会程。
1.1.6席间不语。
1.2无我茶会特殊做法及七大精神
1.2.1抽签决定座位—无尊卑之分
1.2.2依同一方向奉茶—无报偿之心
1.2.3接纳、欣赏各种茶—无好恶之心
1.2.4努力把茶泡好—求精进之心
1.2.5无需指挥与司仪—遵守公共约定
1.2.6席间不语—培养默契,体现群体律动之美
1.2.7泡茶方式不拘—无流派与地域之分
2.1室内室外以什么场地为宜
2.1.1席地而坐时,一个人的空间需要多少
2.1.2这个场地能容纳多少人
2.2场地的准备
2.2.1场地规划图
2.2.2号码牌的制作
3.1抽签、签名等报到手续
3.1.1人多时,如何缩短抽签与签名的时间
3.1.2报到人数的掌握
3.2注意事项
3.2.1工作人员何时入场
3.2.2表演者、解说员等的座位安排
4.1 无我茶会的基本道具
4.1.1如何携带茶具才好
4.1.2“茶”如何携带
4.2无我茶会就座的方式
4.2.1坐垫的功能要求
4.2.2无我茶会的服装与鞋子
5.1茶席设置
5.1.1每人的坐垫应如何放置才会整齐
5.1.2夜晚无我茶会时,茶会灯放哪儿比较好
5.2茶具观摩与联谊
5.2.1“茶具观摩与联谊”何时开始、何时结束
5.2.2茶具观摩的礼节
6.1无我茶会使用“简便泡茶法”
6.1.1何时开始泡茶、何时开始奉茶
6.1.2如何奉茶,杯子放在哪里
6.2如何奉茶给围观的人
6.2.1奉茶间的礼节
6.2.2无好恶之心的真谛
7.1何谓“品茗后活动”
7.1.1品茗后活动如何与演出者协商
7.1.2品茗后活动要不要设置表演台
7.2茶具如何收拾
7.2.1何时开始擦拭自己用过的杯子
7.2.2茶会如何结束
8.1举办无我茶会的时机
8.1.1如何订定无我茶会的名称
8.1.2勘察场地
8.2哪些工作需要专人负责
8.2.1“公告事项”的制作
8.2.2“会前说明会”的举办
9.1无我茶会的出生背景
9.1.1为什么有无我茶会的诞生
9.1.2从独饮到无我茶会
9.2无我茶会的举办
9.2.1第一次无我茶会的举办
9.2.2第一座无我茶会纪念碑在武夷山
10.1对外解说的时机
10.2无我茶会解说稿
小壶茶法的课程大纲如下:
小壶茶法
1.1十大泡茶法
1.1.1小壶茶法
1.1.2盖碗茶法
2.小壶茶法的泡茶席摆置
2.1茶具四大区块
2.2茶具摆置与美感
3.评鉴泡茶法与品饮泡茶法
3.1不是因为用具的不同
3.2是因为目的性的不同
4.泡茶五要素
4.1水质
4.2水温
2.3茶水比例
4.4浸泡时间
4.5冲泡器
现代小壶茶法25规程
说明:
*凡说方向,是指泡茶者的方向。
*品茗者是从泡茶者的左边算一、二、……………
*水温、需要时则调整,不论步骤。
*热水用新鲜烧开的。用毕一壶再煮另一壶。保温瓶热水备用在席下柜橱。
*计时器,采用“秒数”一直往前走的。只在开始时按“开始”,时间到了不按。在下一次开始前顺手归零再按“开始”。计时器不要用响铃。
步骤:
1入席:
1.1品茗者就位
1.2泡茶者就位
2备具:
2.1右手取杯托交左手,置放煮水器左下侧;取计时器交左手置放杯托右侧。
2.2右手取茶巾,左手接过来,置放泡茶者正前方。
2.3右手取茶罐置放右侧上方;取茶荷与渣匙置放茶罐下方。
2.4把茶杯翻正,从左至右。
3备水:
3.1左手取煮水壶盖置左下方。
3.2提起保温瓶加热水入水壶,保温瓶归位。
3.3盖上煮水壶盖。
3.4将煮水器开关推开。
4备茶:
4.1右手取茶荷及渣匙置茶巾右方。
4.2右手取茶罐交左手,右手打开茶罐盖子,置茶荷右方。
4.3右手取渣匙将茶叶拨入茶荷。将渣匙置茶荷上方。
4.4右手取茶罐盖子,盖回去。
4.5将茶罐交给右手,放回原位。
5赏茶:
5.1将渣匙置奉茶盘右方。
5.2取茶荷(内有茶叶),置奉茶盘左方。
5.3将奉茶盘置左一品茗者正前方席上。品茗者赏茶。欣赏完毕,置左二品茗者正前方席上,左三。。。。。
最后一位品茗者看完后交还原位。
5.4泡茶者识茶:泡茶者拿上来看茶叶,看毕放回原位-茶罐的下方。
6备品水壶:
6.1左手取品水壶置泡茶壶左方,右手将壶盖置放于盖置上。
6.2左手提起煮水壶,倒热水入品水壶。煮水壶归位。将品水壶盖盖上。
6.3左手提起品水壶,放回原位。备用。
7温茶具:
7.1温壶:右手取壶盖置放盖置上,左手提煮水壶将热水倒入壶内,煮水壶归位,右手将壶盖盖上。
7.2温茶海:右手提起茶壶,将热水倒入茶海。茶壶放回原位。
7.3温茶杯:右手提起茶海,将热水个别倒入茶杯,从左至右,茶海归位。
(必要时省略此步骤。)
8置茶入壶:
8.1右手打开壶盖,置盖置上。
8.2右手取茶荷(有茶叶)交给左手,右手再取渣匙。
8.3将茶荷移近茶壶口,用渣匙将茶叶拨入壶内。
8.4将渣匙置放茶荷上,茶荷交给右手,置放最初的位置-茶罐的下方。
9冲泡第一道茶:
9.1右手打开壶盖,置放盖置上。
9.2左手提起煮水壶,轻轻将热水注入茶壶。煮水壶归位。将壶盖盖上。
10计时:
10.1随即左手按计时器计时。
10.2泡茶者与品茗者一起等待。
11出汤:
11.1时间到了,茶汤泡好了,右手提起茶壶,轻轻将茶汤倒入茶海。
11.2出完茶汤,茶壶归位。
12准备茶杯:
12.1右手提起茶杯,将温杯的开水倒入水方,空杯置原位。从左至右。。。。
13分茶:
13.1右手提起茶海,将茶汤分入茶杯,从左至右。
分完了,茶海归位。
14奉茶:
14.1取茶法:一,左手取杯托,右手取茶杯,在茶巾上干杯底,再将茶杯置杯托上。二,左手将杯托和茶杯交给右手。
14.2右手将杯托和茶杯置品茗者正前方席上,从左至右,。。。品茗者点头谢谢。
14.3最后一杯,泡茶者的杯托和茶杯置放茶巾右方。
15品茶:
15.1左手持杯托,右手持茶杯,看汤色,慢慢嗅闻茶汤,然后分几口将茶汤吸入口中含着咀嚼,慢慢吞咽。
品完了,将杯与托置正前方席上。
16第二道茶:
16.1右手打开壶盖,置放盖置上。
左手提起煮水壶,轻轻将热水注入茶壶。煮水壶归位。将壶盖盖上。
16.2随即左手按计时器计时。
泡茶者与品茗者一起等待。
16.3时间到了,茶汤泡好了,右手提起茶壶,轻轻将茶汤倒入茶海。
出完茶汤,茶壶归位。
16.4添茶:右手提起茶海,将茶汤分入茶杯,从左至右。品茗者点头谢谢。
分完了,茶海归位。
16.5品茶:左手持杯托,右手持茶杯,看汤色,慢慢嗅闻茶汤,然后分几口将茶汤吸入口中含着咀嚼,慢慢吞咽。
品完了,将杯与托置正前方席上。
17第三道茶:
17.1右手打开壶盖,置放盖置上。
左手提起煮水壶,轻轻将热水注入茶壶。煮水壶归位。将壶盖盖上。
17.2随即左手按计时器计时。
泡茶者与品茗者一起等待。
17.3时间到了,茶汤泡好了,右手提起茶壶,轻轻将茶汤倒入茶海。
出完茶汤,茶壶归位。
17.4添茶:右手提起茶海,将茶汤分入茶杯,从左至右。品茗者点头谢谢。
分完了,茶海归位。
17.5品茶:左手持杯托,右手持茶杯,看汤色,慢慢嗅闻茶汤,然后分几口将茶汤吸入口中含着咀嚼,慢慢吞咽。
品完了,将杯与托置正前方席上。
18品水:
18.1左手将品水壶置放泡茶壶左方。
18.2席上添水法:右手提起品水壶,从左至右,分别将温水注入茶杯。
18.3开始品水。
19第四道茶:
19.1右手打开壶盖,置放盖置上。
左手提起煮水壶,轻轻将热水注入茶壶。煮水壶归位。将壶盖盖上。
19.2随即左手按计时器计时。
泡茶者与品茗者一起等待。
19.3时间到了,茶汤泡好了,右手提起茶壶,轻轻将茶汤倒入茶海。
出完茶汤,茶壶归位。
19.4添茶:右手提起茶海,将茶汤分入茶杯,从左至右。品茗者点头谢谢。
分完了,茶海归位。
19.5品茶:左手持杯托,右手持茶杯,看汤色,慢慢嗅闻茶汤,然后分几口将茶汤吸入口中含着咀嚼,慢慢吞咽。
品完了,将杯与托置正前方席上。
20赏茶渣:
20.1左手取渣盘,置放茶壶的左方。
20.2右手将茶壶的壶把向内转,转至左方。打开壶盖置放盖置上。
20.3左手提起茶壶,右手取渣匙,从茶壶内陶取些许茶渣,置放渣盘上。
20.4放下渣匙在渣盘上。放下茶壶,将茶壶的壶把向内转,转至右方,右手去壶盖盖上。
20.5右手取渣盘(渣盘上有茶渣与渣匙),置放奉茶盘上。
20.6将奉茶盘(奉茶盘上有渣盘与渣匙)置左一品茗者正前方席上。品茗者赏茶渣。欣赏完毕,置左二品茗者正前方席上。。。
最后一位品茗者将奉茶盘传回泡茶者前方。
泡茶者看茶渣。
20.7泡茶者看毕,取渣盘置放最初的位置。
21归还茶杯:
21.1品茗者用右手提起杯托与杯,交还原来席上的位置,点头谢谢。左一、左二…………
21.2泡茶者右手提起杯托与茶杯,交给左手。右手拿起茶杯,置放原位(右一),左手将杯托归位于煮水器左下侧。
21.3泡茶者取品茗者的杯托,左手取杯托,右手提起茶杯置放桌面,杯托归位煮水器左下侧,右二、右三…………
22清渣:
22.1右手将茶壶的壶把向内转,转至左方。打开壶盖置放盖置上。
22.2左手提起茶壶,右手取渣匙,把茶壶内剩余茶渣挖入水方。
22.3将茶壶置放在壶托。
22.4左手提起煮水壶,倒水淋一下渣匙以清掉茶末,煮水壶归位。
22.5左手掀开茶巾一角,让渣匙趋近茶巾,按一下吸水迹。将渣匙置放茶荷上。
23清理茶具
23.1冲壶:将茶壶的壶把向内转,转至原来的右方。
23.2右手将壶盖打开置放盖置上,左手提煮水壶将热水倒入茶壶。
23.3右手提起茶壶,轻轻旋转两圈,伸向水方,将茶壶向内翻使其壶底朝天,让水与茶末倒入水方中。
23.4将茶壶归位于壶承。
23.5冲茶海与茶杯:左手提煮水壶,倒开水进茶海。煮水壶归位。
23.6右手提茶海,倒开水进茶杯。茶海归位。
23.7右手取茶杯,将开水倒入水方,茶杯归位。从左至右。。。
24辅茶具归位:
24.1切断水温:关电。或灭火。
24.2左手取杯托交给右手,置放奉茶盘左上方。
24.3左手取计时器交给右手,置放奉茶盘的杯托下方。
24.4右手取茶巾置放计时器下方。
24.5右手取茶罐置放杯托右方。
24.6右手取渣盘与渣匙置放茶罐下方。
25结束
25.1品茗者这时知道要结束了,站立,行礼致谢泡茶者。(可离去)
25.2泡茶者也行礼。(可坐下)
25.3茶会结束。
(981)
许玉莲在茶科所讲述老茶的冲泡与欣赏
2018.7.26上午,许玉莲在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四届茶艺师资班41位同学讲授半天的“老茶的冲泡与欣赏”,除了讲解老茶的定位,还述说老茶的存放,最后许老师还亲自冲泡了自己从马来西亚带来的老六堡。以一把中型的紫砂壶,在40分钟内冲泡给45位同学与老师品赏,每人喝了两杯。大家都体认到了老茶的香气与韵味,而且这种45人的泡茶能力给了同学们很好的学习机会。
老茶冲泡与欣赏的讲授纲要是这样的:
1.什么叫做老茶
1.1年份不是唯一标准
1.1.1转化周期与转化效果
1.1.2陈化期-陈茶,适饮期-老茶
1.1.3等茶汤红了再说
1.2所有茶都可以变老吗
1.2.1普洱
1.2.2六堡
1.2.3岩茶,铁观音
1.2.4寿眉,白茶
1.2.5绿茶,龙井
2.老茶要入仓养
2.1何谓养:通过后期仓存将茶养“熟”-指存放陈化的后熟作用
2.2仓的简史与发展
2.2.1湿仓时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2000年代
2.2.2湿仓里的干仓茶
2.2.3干仓时代:2000年代至今,以自然仓为主,技术仓为辅
2.2.4自然仓二阶段:2000年代是干仓第一代,2008年至今是干仓第二代
2.2.4技术仓:第一代技术仓是湿仓,第二代技术仓是港仓,第三代技术仓是科技仓
2.2.5港仓,莞仓,昆明仓,大马仓
2.2.6速成仓,慢养仓,旅行仓
3.入仓的存放环境
3.1高温高湿,平均温度30°C以上,相对湿度80%以上
3.2高温低湿,平均温度30°C以上,相对湿度70%以下
3.3低温高湿,平均温度20°C以上,相对湿度80%以上
3.4低温低湿,平均温度20°C以上,相对湿度70%以下
4.存放老茶的观念
4.1原料,工艺,仓存同时兼顾
4.2做旧不等于做假;做仓可以,造假不行
4.3仓存地域不同带来不同风格
4.4老茶转化有入仓与退仓的规律
5.老茶的价值
5.1从口感回归到体感
5.2茶汤质感一个“化”字了得
5.3有茶气
6.老茶品质特征
6.1茶干:干茶色泽油润光洁;香气带有微酸的蜜香
6.2茶汤质感:汤色按金黄、橙黄、橙红、酒红变深,清亮油光。口感清爽,茶韵饱满,汤质感厚重,带蜜味。
6.3茶底:茶渣柔韧性强,栗红色有光泽,颜色转化均匀
6.4干仓生茶收藏过程的转化:五年以上,青涩活泼,有收敛性。十年年以上,苦中带有回甘,口感饱满。二十年以上,香味醇化,柔滑,茶韵有层次感。三十年以上,有陈韵,丰富醇厚,口感厚实有起伏,生津度强。四十年以上,汤的明度与彩度高,茶味的强度、稠度、调和度饱满,有陈韵树质味
7.普洱老茶湿仓的区别
7.1湿仓:外型颜色暗淡、粗糙黑绿且茶叶表面或夹层留有绿霉。香气有明显的仓味,不好的霉味。口感较薄,没有厚感,有些也可喝到霉味。叶底黑色。
8.1一点光都不能够有的所在
8.2通风但适度密闭的独立的所在
8.3不能脱衣服,整箱、整筒存放,勿拆散
8.4同类茶放在一起「老」
8.5勿随便进出或开关,不要打扰茶叶
8.6普洱茶饼收藏前留意:避免带有绿茶气息的、极多银毫嫩芽的、泡起来没滋没味的、泡起来只有死苦味而不会转甘的、茶质薄弱的茶饼
9.如何才能把老茶泡好
9.1茶叶要松开,不要折断、弄碎
9.2水要高温
9.3泡茶器烧结密度要高
9.4茶水比列的茶叶要比新茶放得少
9.5必要“浸”得够久
9.6不必温润泡,第一泡即喝
9.7泡饮过程要连贯,不要耽误
(1180)
蔡荣章在茶科所讲述“茶道艺术的美在哪里”
2018.7.27上午,蔡荣章老师在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四届茶艺师资班41位同学讲授半天的“现代茶道思想”,题为“茶道艺术的美在哪里”。
蔡荣章老师这几年一直在推动茶道艺术,希望将茶道提升到艺术的境界,但是当大家不知道泡茶喝茶的美在哪里,就不会肯定茶道艺术的存在,所以在“茶艺师资班”特别讲授这个课程。
课程包括下列的纲要:
1.为什么要谈这问题
2.茶文化、茶道、茶道艺术之别
3.茶道艺术与应用型茶道之别
4.建构茶道艺术的重要性
5.茶道艺术在哪里
6.茶道的美在哪里
6.1.泡茶阶段
6.1.1.赏茶之美
6.1.1.1.芽型或叶型
6.1.1.2.茶青成熟度
6.1.1.3.叶形大小
6.1.1.4.枝叶连理状况
6.1.1.5.茶叶完整度
6.1.1.6.条索紧结度
6.1.1.7.外形紧结度
6.1.1.8.发酵程度
6.1.1.9.萎凋程度
6.1.1.10.揉捻程度
6.1.1.11.焙火程度
6.1.1.12.陈化状况
6.1.1.13.入仓情形
6.1.1.14.虫咬情形
6.1.2.泡茶席之美
6.1.2.1.整体结构之线条与色彩
6.1.2.2.茶席个性
6.1.2.3.泡茶、奉茶、喝茶之功能
6.1.3.茶器外形色泽之美
6.1.3.1.各类茶器之整合
6.1.3.2.主茶器之美
6.1.3.3.辅茶器之美
6.1.3.4.备水器之美
6.1.3.5.储茶器之美
6.1.4.茶器功能之美
6.1.4.1.好提
6.1.4.2.能断水
6.1.4.3.出水顺畅
6.1.4.4.滤渣功能
6.1.5.泡茶动作之美
6.1.5.1.熟知泡茶原理
6.1.5.2.熟悉泡茶动作
6.1.5.3.审美能力
6.1.6.专注与默契之美
6.1.6.1.心在茶上
6.1.6.2.品茗者也将心放在茶上
6.1.7.泡茶者与品茗者的性格、境界、思想之美
6.2.奉茶阶段
6.2.1.倒茶与分茶之美
6.2.1.1.倒茶姿势与快慢
6.2.1.2.倒茶入盅或直接分茶入杯
6.2.2.敬谨之美
6.2.2.1.奉茶者奉茶方式与心境
6.2.2.2.汤温的掌控
6.2.2.3.品茗者承接态度与心境
6.2.2.4.持杯方式
6.2.2.5.喝茶方式
6.2.3.茶杯之美
6.2.3.1.造型、色泽、质感与奉茶者之体形、性格
6.2.3.2.杯内颜色与茶汤
6.2.3.3.杯子之品饮功能
6.2.4.泡茶者与品茗者的性格、境界、思想之美
6.3.茶汤阶段
6.3.1.汤色之美
6.3.1.1.颜色(色相)
6.3.1.2.明度
6.3.1.3.饱和度
6.3.1.4.清澈度
6.3.2.香气之美
6.3.2.1.香型
6.3.2.2.强度
6.3.2.3.持续度
6.3.2.4.香性
6.3.3.滋味之美
6.3.3.1.稠度
6.3.3.2.强度
6.3.3.3.调和度
6.3.3.4.茶性
6.3.4.泡茶用水之美
6.3.4.1.纯度
6.3.4.2.硬度
6.3.4.3.水温
6.3.4.4.活性
6.3.4.5.水源
6.3.4.6.容器
6.3.4.7.煮水器
6.3.4.8.燃料
6.3.5.茶器质地之美
6.3.5.1.煮水器与泡茶器
6.3.5.2.材质
6.3.6.泡茶技术之美
6.3.6.1.茶汤浓度
6.3.6.2.茶汤成分之组配
6.3.6.3.茶水比例
6.3.6.4.个别茶性之掌控
6.3.7.茶食之美
6.3.7.1.外形、色泽、香气、滋味
6.3.7.2.与茶汤之搭配
6.3.7.3.与茶会之搭配
6.3.7.4.供应与食用之法
6.3.8.叶底之美
6.3.8.1.采青状况
6.3.8.2.叶身厚薄
6.3.8.3.茶树品种
6.3.8.4.叶片破损状况
6.3.8.5.初制状况
6.3.8.6.拼配状况
6.3.9.结束之美
6.3.9.1.收尾
6.3.9.2.收杯
6.3.9.3.品茗者与泡茶者之离席
7.正视茶道艺术的真面目
7.1.茶道不只是仙女般的、文绉绉的、道德的、修炼的
7.2.举凡艺术皆如此
(910)
蔡荣章在茶科所述说无我茶会的无
2018.7.25上午,蔡荣章在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四届茶艺师资班41位同学讲授半天的“无我茶会”。 主办单位把这一堂课作为对外公开课,接受到课堂上课或透过网络直播,上网观看视频。
蔡荣章教授讲授的内容包括如何参加无我茶会、如何举办无我茶会、无在茶道上的意义、以及由许玉莲老师从事示范。
同学报道之前都被通知要携带一套无我茶会茶具,当天晚上就在茶科所的礼堂举办了一场练习性的无我茶会,各项工作由同学抽签负责。
会后在现场举办了一场研讨会,蔡荣章解释茶道中的制茶、泡茶、奉茶、品茶,处处包含着无的精神,只要有茶,制茶的空气要干净、泡茶的水要干净、奉茶的意念要干净、品茶的心要干净。
(1092)
蔡荣章在茶科所透过小壶茶法传递茶道信息
2018.7.24上午,蔡荣章在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四届茶艺师资班41位同学讲授半天的“小壶茶法” 。除在前一天泡茶原理课上请许玉莲老师做过小壶茶法的示范外,本次课由同学每六个人一组上台实践,每组搭配三位同学与蔡荣章老师担任品茗者。
同学报到之前就已被通知要携带自己的茶具,因此同学们在这一堂课就可以相互观摩大家准备的茶具、每个人泡茶的方法以及茶汤的表现(茶叶由主办单位统一供应)。老师在每一组泡完茶后,给予重点的讲评。
老师特别询问了同学:大家看到的是他们在泡茶,还是他们穿了什么衣服?大家有没有觉得他们桌上缺少了什么装饰,诸如配乐、插花、焚香等?结果大家回答:没有关注到他们穿的衣服,不觉得桌上还需要配乐、插花、焚香,有茶具,有人认真地创作茶汤也就够了。
这正是老师在这一堂课上所要传递的茶道信息。
(1295)
活动报道
许玉莲在茶科所讲述茶汤作品欣赏会
2018.7.25下午,许玉莲在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四届茶艺师资班41位同学讲授半天的“如何举办茶汤作品欣赏会”,述说了下列的课程纲要:
1.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解析
1.1茶道:喝茶的方法、审美、思想
1.2茶道艺术:以泡茶、奉茶、品茶所呈现的艺术
1.3茶道艺术家:能将茶道艺术表现得很好的人
1.4茶汤:将茶叶用水浸泡或搅击成的液体
1.5茶汤作品:被视为是一件作品的茶汤
1.6茶汤作品欣赏会:包括泡茶、奉茶,以茶汤作品为核心所进行的茶会
2.为什么要举办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2.1茶汤作品是茶产业最终产品
2.2茶汤作品是茶道最终的作品
3.1茶道艺术家/泡茶师的甄选(8位,学会定)
3.2茶会助理(1位,接待、热水工作)
3.3品茗者邀请(8桌 x 7位=56位,学会定)
3.4报到处(1位,预备签条、抽签工作。如茶道艺术家茶桌编码条、客人席次号码条)
3.5衣帽间(1位,收纳、看管所有入场人士的包包物品)
3.6洁手走廊(1位,预备洁手场地、设备)
3.7会场布置(1位,确定的工作,有工友帮忙)
3.8布置茶道艺术家休息室(1位,确定的工作,有工友帮忙)
3.9司仪(1位,已有稿,宣读的工作)
3.10敲锣者(1位,掌控时间的工作)
3.11摄影者(1-2位)
3.12总负责者(本班班长)
3.13监督者(本班班主任老师)
3.14茶会程序表
3.14.1 午餐时间- 工作人员会场布置
3.14.2 17:30~18:00茶道艺术家茶席设置,报到处,衣帽间,洁手走廊,助理站岗
3.14.3 18:00~18:10品茗者进场
3.14.4 18:10~18:55首场茶会
3.14.5 18:55~19:05茶道艺术家休息
3.14.6 19:05~19:50第二场茶会
3.14.7 19:50~19:55茶会结束
3.14.8 19:55~20:30实操后的研讨
许玉莲老师接下来是介绍第4项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33则”,所谓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33则就是举办这项茶会的要领:
1.1. 坐席式
1.2.茶道艺术家个人茶汤作品欣赏会
1.3.茶道艺术家联合茶汤作品欣赏会
2.1. 茶道艺术
2.2.茶道艺术家
2.3. 纯茶道
3.1. 一席8~12位客人
3.2. 依场地与客人数决定一席、八席、二十席等
4.1.品茗者向心坐
4.2.只有茶道的泡茶席
5.1. 独立空间
5.2. 位于会场正面的方位
6.1. 以号码牌为凭
6.2. 位于会场入口处之前
7.1. 空气良好、无噪音
7.2. 不干扰泡茶席的独立性
8.1. 一壶茶泡3~4道,加上品泉、茶食为一场
8.2. 一场45分钟,二场90分钟,加上进场10分钟、中场休息10分钟、结束5分钟、交流5分钟。约2小时
8.3.第二场次:茶道艺术家不换席,品茗者依抽到的席次就坐
9.1. 报到、验票、抽茶席签
9.2. 寄放衣物、相机、手机
9.3.洁手
9.4. 场地图
10.1. 茶会程序规划
10.2.提供“茶序表”
11.泡几种茶、泡几道
11.1. 泡一种茶、不同场次不换茶,每场泡3~4道茶
11.2.泡茶程序包括赏茶、茶汤二道、品清水、茶食、茶汤一或二道、赏叶底
12.茶会程序提示法
12.1.任何一个声响:一声,表示开始与结束。
12.2. 四锣声:茶道艺术家进场。
13.着装规定
13.1. 隆重、正式、时尚、休闲
13.2. 邀请函或宣传品上标示
14.会场礼节
14.1. 依抽签就座,不換席次
14.2. 专心欣赏泡茶、品饮茶汤
14.3.不闲聊、不用手机、不拍照
14.4.不发放宣传品、不将纸笔等放泡茶席上
15.入场券
15.1. 另备茶会说明书
15.2. 入场券备有填写场次、茶席号码的栏位
15.3. 茶会应注意事项
16.茶道艺术家简介
16.1. 介绍茶道艺术家在茶道艺术方面的经历与见解
17.茶道艺术家的席次
17.1. 茶道艺术家的茶席依需要而配置
17.2. 茶道艺术家的席次到最后才编码
18.品茗者的席次与座位
18.1. 抽签决定席次,不定座次
18.2. 会前抽签决定每场的席次(与会者有机会聚集时)
18.3. 报到时抽签决定每场的席次(与会者没机会聚集时)
19.泡茶席次标示法
19.1. 不破坏泡茶席完整性
19.2. 每席客人座椅的背后,选一处标示之
20.茶会进行间
20.1.没有配乐
20.2.茶道艺术家不做茶叶、泡法解说
20.3.不从事采访式对话、照相、录影
20.4.主办安排专人摄录影,不要影响茶会进行
21.泡茶席设置
21.1.茶道艺术家自行设置茶席
21.2.不标示茶席、茶道艺术家、茶叶名称
22.茶具、杯子
22.1.依供茶人数准备茶具与杯子
22.2.换场次后使用未曾使用过的杯子
22.3.二场茶会使用二套壶盅与杯子可省掉中场的清洗
23.茶叶
23.1. 使用茶道艺术家足以呈现艺术作品的茶叶
23.2. 由茶道艺术家自备
24.茶食
24.1.茶道艺术家准备,使用足以搭配茶汤作品的茶食
24.2.茶食具由茶道艺术家准备。可使用怀纸,兼作餐纸,使用后各自折叠带回
25.泡茶用水
25.1茶道艺术家自备或主办单位提供
25.2. 可事先加热至一定温度
26.茶谱的提供
11.1.茶道艺术家写下自己该次的茶谱,发送给自己茶席上的品茗者。茶谱内容包括:茶序、茶法、茶赏。
茶序:联合举办的茶汤作品欣赏会,茶会程序可依照主办方;个人举办的茶汤作品欣赏会,茶会程序则自己安排。
茶法:就该次茶叶的冲泡方法。
茶赏:就该次茶叶的欣赏重点。
27.工作人员
27.1. 专任者: 茶席助理、司仪、掌锣、摄影
27.2. 兼任者:会场、报到、衣帽间、洁手、茶道艺术家休息室
28.中场休息时间
28.1.品茗者换席
28.2.茶道艺术家整理茶具,助理协助
28.3.品茗者不打扰茶道艺术家的工作
29.时间进度
29.1.司仪按照茶会程序表所订时间告示
29.2.茶道艺术家自行掌握每场45分钟的泡茶时间
30.茶会的结束
30.1. 司仪邀请茶道艺术家上台接受感谢
30.2. 若赠茶道艺术家受邀证书,在此进行
31.茶道艺术家与客人的交流时间
31.1.茶道艺术家回自己茶席,与客人交谈留影五分钟
31.2.这段交流时间列入会程中
31.3.交流时间后,收拾茶具,收拾会场
32.收费
32.1.品茗者皆凭票与会
32.2.入场券采售票方式
33.付酬
33.1.茶道艺术家受酬被邀呈现茶道艺术作品
33.2.酬劳除茶叶、备具、旅费成本外,尚需考虑专业劳务的报偿
这次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四届茶艺师资班在7月26日下午还安排了一场正式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由抽签决定茶道艺术家与现场助理人员。上半场结束后进行了简单的检讨,由主讲老师许玉莲与在旁担任指导的蔡荣章、段文华老师提出发现的缺失,希望在下半场及时更正。
茶会结束后再度举办检讨会,大家肯定这样子的茶会是可以专心欣赏泡茶、奉茶,专心欣赏茶汤的。而且提升了泡茶者的尊严,这时如果大家称呼自己为茶道艺术家,不再感到不好意思了。
活动报道
蔡荣章在茶科所讲述“泡茶原理”
2018.7.24上午,蔡荣章在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四届茶艺师资班41位同学讲授半天的“泡茶原理”,述说了下列的课程纲要:
1.评鉴泡茶法与品饮泡茶法
1.1不是因为用具的不同
1.2是因为目的性的不同
2.泡茶五要素
2.1水质
2.2水温
2.3茶水比例
2.4浸泡时间
2.5冲泡器
3.影响浸泡时间的因素
3.1影响浸泡时间的外在因素
3.1.1茶量
3.1.2水温
3.1.3水质
3.1.4冲泡器材质
3.1.5倒干程度
3.1.6每泡间隔时间
3.1.7前一泡的浓度
3.2影响浸泡时间的内在因素
3.2.1水可溶物溶出速度
3.2.1.1茶叶完整度
3.2.1.2枝叶连理情形
3.2.1.3叶形大小
3.2.1.4芽型或叶型
3.2.1.5茶青成熟度
3.2.1.6外形紧结度
3.2.1.7条索紧结度
3.2.1.8发酵程度
3.2.1.9萎凋程度
3.2.1.10揉捻程度
3.2.1.11焙火程度
3.2.1.12陈化程度
3.2.1.13入仓情形
3.2.1.14虫咬情形
3.2.2水可溶物多寡
3.2.2.1茶青质量
3.2.2.2发酵程度
3.2.2.3焙火程度
4.茶的欣赏
4.1色
4.1.1色相
4.1.2明度
4.1.3彩度
4.1.4清澈度
4.2香
4.2.1香型
4.2.2强度
4.2.3持续度
4.2.4香性
4.3味
4.3.1稠度
4.3.2强度
4.3.3调和度
4.3.4茶性
5.车轮式泡茶练习法
5.1练习法
5.2计分法
5.3练习功效
下半段时间,蔡荣章教授以“小壶茶法30则”为例,由许玉莲老师示范,讲解了“如何泡好一壶茶”:
1.设席 端出主茶器(含茶罐)
2.备水 备煮水壶的水
3.(温壶) 若非避免降低水温,省略
4.备茶 拨茶入荷
5.识茶 泡茶者识茶
6.赏茶 品茗者赏茶
7.(温盅) 若非避免降低汤温,省略
8.置茶
9.(烫杯) 若非避免降低汤温,省略
10.(备品水壶的水)、泡茶 若省略品水,则省略
备品水壶的水
11.计时
12.倒茶 倒茶入盅
13.(备杯) 若省略烫杯,则省略备杯
14.分茶 分茶入杯
15.端杯奉茶
16.品饮
17.泡第二道茶
18.持盅奉茶
19.品饮
20.(品水) 可省略
21.泡第三道茶
22.持盅奉茶
23.品饮
24.(品茶食) 可省略
25.泡第四道茶
26.品饮
27.赏叶底 赏完叶底,收下叶底盘,即是结束茶会
28.清理 若使用原茶具继续泡茶,或欲在茶席上表现清理茶具之法,则继续此步骤,否则待茶会结束后,送进料理室
29.还杯 客人将杯子送回
30.结束 送走客人,泡茶者回座,回顾茶会,收拾泡茶席,将主茶器送回料理室
课堂上蔡荣章特别解释了温壶、温盅、烫杯等可以省略的项目,并强调奉茶时要由品茗者从奉茶盘上端取杯子、茶会结束时要由品茗者将杯子送回泡茶席的奉茶盘上。
(1111)
现代茶道思想编辑部报道
蔡荣章教授受邀在中国第十届海峡论坛发表“两岸茶界应省思的两个问题”
2018.06.08中国第十届海峡论坛的“第五届海峡(漳州)茶会”在漳州市东南花都酒店举行,中国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蔡荣章教授受邀在“茶产业发展交流会”上发表“两岸茶界应省思的两个问题” 。讲座纲要如下:
一.为市场而忽略了茶的本来面目
1.1.做好茶、喝好茶
1.2.不要省略日光萎凋、晾青
(以包种、冻顶,铁观音、岩茶、金骏眉、白茶、龙井为例)
1.3.不要全赖渥堆
(以普洱、黑茶、六堡为例)
二.茶文化走偏了自己的车道
2.1.泡茶没什么好看,茶汤没什么好喝的吗?
(因此不承任泡茶喝茶的艺术性)
2.2.茶艺是茶的艺,茶道是茶的道
2.3.茶道的美在哪里?
2.4.茶道艺术的艺在哪里?
第八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在韩国光州举行
2018-06-05报道:现代茶道思想网编辑部
从2011年起由中国漳州科技职业学院与韩国国际Tea Club联合主办的“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今年是第八届。该研讨会由双方在所在地轮流举行,今年是韩国国际Tea Club在光州市召开。漳州科技职业学院负责马来西亚、中国大陆与台湾与会者的召集与论文的提供,一共28人赴韩参加活动,提供了33篇论文。
2018.05.28在首尔仁川机场报到,搭乘大巴到宝城Dabeach饭店。29日是全天的论文发表,包括蔡荣章的“茶道艺术进时的茶食供应与食用” 、卢近淑的“日本岁时风俗和茶菓子” 、许玉莲的“茶食制作与应用的研究” 、滕军的“茶菓一如”、梁致远的“食品添加物对茶食品中儿茶素的影响” 、彭小燕的“茶饮料加工及其发展前景” 。
30日上午到茶厂体验做绿茶,下午到观光茶园参观与茶馆喝茶,晚上移住光州市区,准备参加明天的茶博览会。
31日上午蔡荣章、许玉莲、李丽霞三位受邀参加茶博览会的“第六届世界茶品评大会” 担任评委,其他团员则到一家英式下午茶的餐厅喝茶。下午大家集合参加茶博览会的开幕式并参观博览会的摊位。该茶博览乃由韩国国际Tea Club主办,开幕式上有场献茶礼,约五十位泡茶者在舞台上很有节奏感地使用小保温瓶冲泡了抹茶,然后走下台来,站立在来宾面前供奉那碗抹茶,待来宾喝完,再收回茶碗,返回舞台。呈现了完整的泡茶、奉茶、喝茶过程,没有夹杂其他非茶道的项目。另外,主办方亦安设了“茶文化贡献奖”,特别颁发予在茶文化领域默默耕耘了几十年的老茶人,年轻茶人上台献花给老茶人时场面很温馨。
(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