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的獨特境界-无 The Unique State of Nothingness
蔡荣章Rong-tsang Tsai
2003.03《茶艺》月刊社论The Editorial of “Tea Culture Monthly”
每一个人对自己所钻研的学科都会有自己想强调的观点,本文作者当然也在笔墨间显露出很多个人的见解,如「无」的观念就是一再强调的地方。
在茶的领域里,不同的学派当然会有自己想强调的茶道理念。但这理念应从「茶」而生,否则只是外来的思想挂靠在茶的身上是不扎实的。我们从「茶」的诞生与应用上发现「无」是很重要的特色:茶的制造过程中除了利用空气、水、温度等大自然的元素与「自体」发生效用外,无需外加其他的东西,但却因为这样的「无」,产生出从绿到红,从白到黑的各种茶味。再说茶的冲泡,即使再讲究的技术,也只需要无色、无味,几近没有矿物质的白水而已,然而也就是因为这样几近于「无」的水,将茶泡出不受干扰的各种品级与风味的茶汤。最后说到品饮,也是要以无好恶之心1.、无先入为主2.的态度才能体会、欣赏出各种不同个性的茶叶,若是无法放空,就会或多或少阻挡了与茶为友的领域。这些「无」,都是从茶原生出的茶道特质。
我们也把这样的「无」,透过「无我茶会」3.的举办,介绍、推广出去。无我茶会的「无我」应该解释为「知道『无』的我」4.。第一,「抽签决定座位」5.,不只无尊卑之分,而且「无」后才能随遇而安,才能喝到很多人所冲泡的茶汤。第二,「依同一方向奉茶」6.,磨练自己无所为而为地奉茶,降低报偿之心。第三,「茶叶自备、茶类不拘」7.,不但能喝到各种不同类别的茶,而且训练自己无好恶之心、培养超然的胸怀。第四,「席间不语」8.,认真把茶泡好,太多的心思容易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第五,「依既定程序,不设指挥」9.。「既定程序是有」,「不设指挥是无」。我们强调的「无」不是一无所有的无,不是死亡的无,而是有了以后的无,如「光」的无色是由七彩融合成的;将财富、知识、地位、美体融汇贯通后所形成的无才是我们喜爱的境界。第六,「默契与协调,显现群体律动之美」10.。这是人与人、人与地、人与物、人与宇宙之间最佳的「自然」状况,是多元「无」的组合。第七,「茶具、泡法不拘」11.,无地域与流派之分。这更需要有「无」的体认与胸襟,由此,不但可以博览大家所研发的成果,而且丰富了自己所拥有的「茶」的资源。我们不都是爱茶人吗?怎么会排斥别人研制更好的茶、发现更多的泡法、设计更多用具与探讨更丰富的理论思想呢?只怕太多「观念」、「名利」、「地位」的「有」阻扰了「无」的通行。
我们相信把「无」的精神吸收、推广后,茶人12.一定可以泡更好的茶,享受到更美的茶文化资源。
以下为文內之编码Coding in the text:
1. 无好恶之心absence of preconception or prejudice
2. 无先入为主no fixed mindset
3.「无我茶会」Sans Self Tea Gathering
4.「知道『无』的我」‘the self who is aware of the presence of nothingness’
5.「抽签决定座位」seats are allocated by drawing lots
6.「依同一方向奉茶」tea is served in one direction
7. 「茶叶自备、茶类不拘」each individual brings along tea leaves of his own choice
8. 「席间不语」there should be no conversation throughout the gathering
9. 「依既定程序,不设指挥」there is no moderator as the procedure has been set beforehand
10. 「默契与协调,显现群体律动之美」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coordination brings out rhythmic beauty of the masses
11. 「茶具、泡法不拘」there is no specific requirement as to the tea ware or tea brewing methods
12. 茶人tea gurus
说明:茶的“美”、茶的“性” 、茶的“境”是认识茶、享受茶的重要途径,但这部分不容易表述。有关茶道思想方面的文章,无论那种语文,都颇缺乏,现在我们试着用华文描述,再请专人译成 英文,使我们想要表达的尽量以其原始面貌呈现,让各地的读者能一起共享喝茶的乐趣。我们也认为这是当代很重要的茶文化推广工作。本茶道术语翻译及审定工作始于2010.01月,一直持续进行中。英文翻译:Katharine Yip。(文内之编码系方便中英对照之茶道术语)
(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