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K-推广 Promote

K-推广 Promote

蔡榮章說學校茶文化教育推行十五年(2007~2022)第三集

蔡榮章說“學校茶文化教育推行十五年(2007~2022)”

第三集:2009年多國茶道與多國語言的課程設置

    茶文化專業在學校創系的時候,課程設置上會考慮到“茶文化比較”的需要。東亞是茶文化的發祥地,在第8世紀就興起了中國茶道,16世紀興起了日本與韓國茶道,歐洲在19世紀也有了紅茶文化。歐洲的紅茶文化使得紅茶的市場佔有率遠遠超過了東方原本以綠茶為主的茶葉市場。茶葉市場的背後,當它發展到一定階段,一定潛藏著一股茶文化的運作。站在東方看茶文化,總覺得代表性的茶文化就是中國、日本、韓國的茶道,但是當21世紀的2007年,茶文化專業在高校設置的時候,對茶文化的解讀應該包括歐洲的茶道。既然以國名為代表來稱呼茶道的類別,那就應該在中日韓三國的茶道上加上英國茶道,漳州科技學院茶文化系的課程規劃上,就從原本大家熟悉的所謂“三國茶道”變成了“四國茶道”。

    茶文化的學習是有必要參考其他地區的喝茶狀況的,我對文化的理解是:隨時空的演變而調整與精進,不是只求突顯自己的文化特色,所以我認為茶文化比較的課程是必須的。茶文化比較的課程設置必須考慮在茶文化上的代表性,而且又無法設置得太多的項目,於是就以中日韓英的茶文化為設置的目標。茶文化專業的“產業”學習,是不必細分到某某國家或地區的,更沒有必要在國家或地區之下再強調茶葉類別如綠茶、紅茶等的課程,但在茶產業的通識基礎上有必要在喝茶的方法與態度上加以瞭解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所謂狹義的茶文化–茶道。因此我在茶文化專業的茶文化比較課程上就開設了“日本茶道”“韓國茶道”與“英國茶道”, 中國茶道是屬於自己的母體文化,茶文化的種種課程都會以母體文化為基礎,而且以母體文化為“對照樣”, 所以不再設置所謂的“中國茶道”, 只是在茶史、茶藝術、茶思想的課程上強調一下中國茶道的特色。

在茶文化比較的話題上常使用中國茶藝、日本茶道、韓國茶禮、英國紅茶文化等的稱呼,為什麼要分成茶藝、茶道、茶禮等稱呼呢,說者都持有不少的理由,但是在學校教育上,應該給予各地區的茶文化一個同樣的平臺,不要事先就給予不同的框架,讓學生學習之後才自己去界定它們的異同。所以茶文化專業的實習教室就統一掛上了“日本茶道” 、“韓國茶道” 、“英國茶道”的牌子。

    要瞭解多國的茶道,而且學成之後還要從事茶文化的交流以及茶葉茶具方面的買賣,所以應該多學習幾種語言。漳州科技學院創校之時,也是茶文化專業創系之時,除了通識教育的英語之外,曾經開設了日語、韓語、俄語等課程,雖然說無法讓學生流暢地應用,但有了一些基礎,遇到需要的時候就有勇氣開口與進一步的學習。只是這項課程設置未能持續進行,先是日語老師回國了,沒能找到適當的老師,俄語的老師回台了,沒找到代替的老師,2022年,持續了15年的韓語老師也回韓國,沒能繼續物色適當的人選,這項多國語言的課程只好等待適當的時機再說了。

    多國茶道的課程,開課的基本理念是學習他國的特有做法與茶道精神,除了老師要先找出“特有的做法”與“茶道精神”之外,在實踐課程上要求“不穿和服泡日本茶”“不穿韓服泡韓國茶”“ 不穿英式服裝泡英國茶”。 因為穿上了這些服裝,一看就有了日本茶道、韓國茶道、英國茶道的樣子,動作差一點、茶道精神差一點,大家都不太計較。但是當沒有披上這件老虎皮的時候,完全就要依賴真動作、真神態才像老虎了。當從事各國茶道表演的時候可以不受此限制,但是當學校從事教學成果驗收的時候仍然可以要求學生穿著日常生活的服飾泡茶。

(119)

蔡榮章說學校茶文化教育推行十五年(2007~2022)第二集

蔡荣章说“學校茶文化教育推行十五年(2007~2022)”

第二集:2008年泡好一壺茶是茶文化專業的核心課程

一般高校設置涉茶的專業,大概是有如茶樹栽培、茶葉加工、茶文化等,茶樹栽培的主要任務是把茶樹種好,使我們能採收到適於製作茶葉的茶青,茶葉加工的主要任務是把茶葉製好,使大家能買到好的泡茶原料,茶文化的主要任務是把茶葉泡出一杯色香味俱佳的茶湯,這些不同的任務就形成了各種專業不同的核心課程。我們說“如何泡好一壺茶” 是茶文化專業的核心課程,有些人會覺得小題大做了,認为“泡茶”只不過是茶文化裡面的一個課目而已,其他還有茶的歷史、茶的文學、茶的審評、茶席的設置、美學、藝術、插花、焚香等的課目。但是我們不要忘記,後面的這些課程都是為泡好一壺茶湯而服務的,如果脫離了茶湯就不再是以茶為主角的課程,不是以茶為主角的課程就會變成了歷史、文學、審評、藝術、插花、香道等獨立的學科了。在茶文化專業裡,我一直強調“茶湯是茶道的靈魂”。

十大泡茶法是茶文化專業的基本功,從小壺茶法作為奠基石開始,逐步地還要研習蓋碗茶法、大桶茶法、含葉茶法、濃縮茶法、抹茶法、煮茶法、旅行茶法、冷泡茶法、調飲茶法等各種不同場合的泡茶方式。它們不依茶葉的種類而分,而是視什麼狀況之下需要使用怎樣的泡茶方式,這樣的十大泡茶法還建立了“各種款式的茶具都可以沖泡各種茶葉”的觀念。

泡茶法的課程要陸續出現在學校上課期間的各個級別之中,提醒學生不要有“已經學過泡茶了”的意識,要隨時學習泡茶、不斷實踐泡茶與喝茶。不論是哪一種的泡茶法,都要老師講解、老師示範、學生分組練習,學生分組練習時要輪流擔任泡茶者與品茗者。泡茶課不可以在開始的階段不給茶葉,只要求學生比劃手勢與程式,一直到後面的階段才提供茶葉。我們要求一開始就泡“茶”,而且是具備欣賞價值的茶葉,這樣才叫做各種“茶葉的泡茶練習”,一開始就是練習泡好一壺茶。泡茶動作是為泡好茶而做的,不是只為美美的動作,老師教泡茶動作時要說清楚每個動作為什麼要這麼做、是為了完成泡好茶的哪一項。教材上列舉一些項目給老師與學生參考:為什麼要撥茶入荷?因為要讓泡茶者“識茶”,以便決定使用多少的茶葉、使用多高的水溫、浸泡多少的時間,同時讓品茗者“賞茶”, 預測等一下會喝到怎樣的茶湯。為什麼端杯奉茶時,要把還留在盤子上的杯子移到中間呢?因為這些杯子可能太靠近盤緣,盤緣又有點高,也可能就在端盤子人的手邊,品茗者不便端取,所以在到達下一位品茗者之前,將杯子移到對方方便端取的地方,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把杯子擺放得漂亮一些。

如果沒有泡好茶湯的能力,製茶課的老師說到萎凋與發酵對茶葉香氣的影響,他就沒有能力體會到手邊哪一款茶葉的香氣達到了什麼程度。當老師說這款茶葉雖然是綠茶,但它的炒青程度較重,還是要用高一點的水溫才好,他也比較不出來其間的差異。當茶器課的老師提到燒結程度高的杯子,茶湯的風格會顯得清揚,他也在自己所泡的茶湯間找不到答案。當茶道藝術課講到茶湯可以表現泡茶者想要呈現的美感境界時,他也無法理解泡茶可以造成茶湯那麼多的茶性變化。所以我們說,泡好一壺茶是茶文化專業的核心課程,沒有泡好茶湯、掌握茶湯的能力,其他的茶文化項目都是空中樓閣,無法承受深入推敲的。

(177)

蔡榮章說學校茶文化教育推行十五年(2007~2022)第一集

蔡榮章說“學校茶文化教育推行十五年(2007~2022)”

第一集:2007年茶學院開創茶文化專業,課程安排的理論基礎

我是蔡榮章,1980至2007年,在民間從事了27年的茶文化教育工作,後來漳州科技學院在福建成立, 2007年開始我轉移到了該校茶文化系工作, 直到2022年結束教學生涯,總共花了15年的時間在學校的茶文化教育。

這一個季度要談論的話題是“學校茶文化教育推行十五年”,一共有十五集,向大家報告我如何在學校教育上,將茶文化轉化成具體的學科安放在茶文化專業的教學上。

    泡茶喝茶這件事情在生活中形成的種種現象就是我們說的“茶文化”,茶文化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人們就會想到要研究它,看到別人泡茶喝茶,就想要跟著學習,於是在民間或學校就形成了一門或幾門的“學科”。生活中存在的現象是怎樣變成人們學習的課程呢,最初一定會想到一門課程叫“如何泡茶”,開始泡茶後又發現對茶葉不瞭解是不行的,於是產生了“茶葉製造”、“茶葉識別”的課程,後來發現生產上的識茶與品飲上的識別不完全一樣,於是就分開成了評鑒與品賞兩個分枝,這個時候的泡茶也產生了“只是泡成茶湯”與“將它視為茶道藝術”的兩條途徑。學會了泡茶與喝茶,就想到要與大家共享的問題,因此開始探討如何舉辦茶會、舉辦各種場合所需要的茶會。泡茶喝茶時需要使用多種的器物,包括陶瓷、金屬、竹木等等,這個範疇形成了“茶之器”的課程。如何才能夠有好用又美觀的泡茶席呢?又形成了“品茗空間”的研究。到了把泡茶喝茶當作是一門藝術看待時,美學、藝術、哲學思想又成了人們必修的課程。歷代人們是怎樣運用泡茶喝茶的呢,“茶史”形成了茶文化的一門學科。不同地域與國度的人們是怎樣運用茶文化的呢,就形成了“茶文化比較”。民間與學校教育總是與產業相掛鉤的,茶文化的學科如果應用到茶產業上,自然發展出“茶業應用”的學問。

   以上所說的僅就“狹義的茶文化” 而言,因為“茶文化”所指的範圍更廣,諸如茶的政治、經濟、軍事、茶的民俗,我們說如何將茶文化變成學習與研究的學科,幾乎都只是就狹義的茶文化來說,也就是直接就製茶、賣茶、泡茶、喝茶而言,這些內容在學校就開設成了“茶樹栽培”、“茶葉加工”、“茶文化”、“茶葉行銷”等的專業,特殊的研究課題如茶馬政策、茶稅等只是放在研究生的研究課題上。

    從時間點來看,“茶文化”專業的設置是在“茶樹栽培”“茶葉加工”等專業之後的,也就是在現代茶文化復興掀起之後才發生,這時的茶文化課程安排如果在傾向於茶樹栽培、茶葉加工的創系主任手裏,課程的安排會是傾向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的,不太會把泡茶的課程擺在核心的地位;如果是在傾向於文史的創系主任手裏,課程的安排往往會傾向於古茶書選讀、茶文學、茶史的研究,也不會把泡茶的課程擺在核心的位子。再加上當時符合學校師資要求的泡茶課老師幾乎沒有,所以茶文化的課程安排是歪斜的。茶文化專業的課程應該是以茶湯為主要支柱,茶樹栽培專業是以茶樹為主要支柱,茶葉加工專業是以茶葉(製成品)為主要支柱,但是當時的“茶文化課程設計師”不敢將茶湯(泡茶)作為主體建築,當時的泡茶還只是被視為茶文化學科的雕蟲小技。

    2007年,漳州科技學院在福建創校,它要以茶產業、茶文化作為辦校的特色,我擔任了茶文化專業的創系主任。當時“茶文化”還不是教育單位法定專業目錄內的名稱,但是只有茶文化才比較恰當地表示了它的內涵,所以也就暫且使用了。我在安排課程的時候,是依廣義、狹義茶文化,以及狹義茶文化內還有茶道、茶道藝術的觀點,將泡茶課程放在中心的位置,往外的一圈才是製茶、識茶,再外的一圈才是茶席、茶會、茶史、茶文學,最外的一圈才是美學、藝術、茶道思想、茶道藝術、茶業應用。

    泡茶課是茶文化的基石,茶湯是茶文化的最終作品。

(168)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48集: 茶道是透過正在沖泡的茶葉呈現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48集: 茶道是透過正在沖泡的茶葉呈現

【茶道大哉問】第四季度的十二集,從2022年的1月14日開始,敘述我對茶道“美與藝術”的理解,而且是集中在以“純茶道”為角度的看法,今天是第十二集。

茶道的呈現要有三個大前提,第一是要有好的茶葉,第二是要忠實地泡出茶湯,第三是要注入泡茶者的茶道思想與茶道意境。這三項的具備是“茶道”成就的必需,如果只是第一項,是制茶界的要求,如果只是第二項,是泡茶界的要求,如果只是第三項,沒有跟第一第二項結合,那也只是“說茶道”,要與第一項第二項相結合,也就是透過茶葉(含茶湯)來呈現,才是“茶道創作”。

沒有好的茶葉可以呈現茶道嗎?不可以的,只是振興茶產業都做不到,因為大家喝得不愉快,喝得身體不舒服,誰還要持續地買茶來喝?沒有好的茶葉,泡茶的人也得不到安慰,沒有人會讚賞他泡的茶,即使欣賞他的泡茶美感,到了喝茶的時候,原本的興致也一下子被掃落了。況且也培養不出好的泡茶能手,誰會僅是為“泡茶動作”而泡茶,一定是有美妙色香味性的茶湯做目標的。

有了好的茶葉,但是泡茶者無法忠實地泡出它的品質,也是無法達成詮釋與享受茶道的。無法忠實泡出茶的品質,表示泡茶者應用茶道媒介的能力不夠,這裏所說的茶道媒介就是茶葉,應用茶道媒介的能力包括泡好茶,得出能忠實呈現茶葉品質的茶湯,因為我們要利用這些美好的色香味來詮釋茶、享受茶葉與茶道;另外還包括靈活運用茶湯品質來表現想要表現的茶道意境。

只是有好的茶葉,也能泡出好的茶湯,但是沒有泡茶者在這個泡茶、奉茶、喝茶的過程中加進去茶道的思想與茶道的意境,結果也只是把茶泡了、把茶奉了、把茶喝了,沒有這些動作活生生的精神面貌。這活生生的一面是因為它有“為什麼要這麼做的意志支撐”,而且因為“它在呈現一個意境”,這個意境可能是泡茶者自身的個性使然,也可能是泡茶者有意要塑造的內涵。前面所說的“為什麼要這麼做的意志支撐”有如:泡茶者深知水溫的重要性,而且知道怎樣的水況代表著怎樣的水溫。另一項所說的“泡茶者有意塑造的內涵”有如:泡茶者對茶的色香味特別感到興趣,於是他特別要把茶道五彩繽紛的口鼻藝術呈現出來。

泡茶者想要呈現的意境是該壺茶在該茶席上所能呈現的意境,不是泛指茶道的意境,否則很可能變成泡茶者泡著A茶,但是他訴說的意境卻是“普天下之茶”,也可能泡著的是不怎麼好的B茶,但他描述的是“歌頌著極高品質的C茶”,這些都造成了文不對題的茶道,也是脫離了自己所使用的媒介,而變成了僅是在說茶道。這個現象還容易發生在不常喝茶的泡茶者,他平時不常喝茶,但對茶事、茶文化的種種卻是知識淵博,談起茶道頭頭是道,但是我們希望的茶道作品是要與所沖泡的茶葉綁在一起的,所以我們強調要有好的茶葉、要有泡好茶的能力、要能在泡茶奉茶喝茶之間注入自己的茶道思想與茶道意境。脫離了正在沖泡的這壺茶就不是這壺茶、這款茶的茶道,也不是這壺茶、這款茶的茶道藝術。

別人泡茶,自己作為品茗者,也一旁從事這壺茶、這席茶會的講述者,都是屬於“說茶道”的範圍。“茶道作品”是指泡茶的人親自泡茶,並把自己的茶道思想與茶道意境注入泡茶奉茶喝茶之中,這才是泡茶者的一件作品。將“作品”剔除在一旁,即使泡茶的人再次講述原來的這次泡茶,也已經不是屬於茶道的創作。我強調親自泡茶奉茶喝茶才是這次茶道的本體,茶道的美、茶道的境才有存在的着落點。

(138)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47集: 茶道之美被欣賞的途徑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47集: 茶道之美被欣賞的途徑

【茶道大哉問】第四季度的十二集,從2022年的1月14日開始,敘述我對茶道“美與藝術”的理解,而且是集中在以“純茶道”為角度的看法,今天是第十一集。

我說泡茶就是茶藝或茶道的簡稱(這裏的茶藝等同於茶道),泡茶就是泡茶、奉茶、喝茶的簡稱。有人不同意,認為泡茶只是泡茶,哪能代表茶藝或茶道,否則那茶藝的藝、茶道的道跑到哪里去了。說這話的人不知道我們所說的茶藝就是泡茶的藝、茶道就是泡茶的道,是指茶的本身,不是要找些其他的藝術加在泡茶裏面才叫茶藝,也不是要找些哲理加在泡茶裏面才叫茶道。說這話的人進一步還會質疑茶中有藝、茶中有道嗎?我的回答是:有的,不用懷疑。

泡茶、奉茶、喝茶是茶道表現在外的有形動作,這些動作組合起來就構成了茶道的這座“建築物”。我們常看到的茶道是秀氣的、是優美的、是陰柔的,我們看慣了這樣的茶道建築,會誤會以為茶道就是仙女們的小屋,結果男人就不好意思也擺上一席去泡茶了。我們常看到的茶道,泡茶的人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泡茶的動作也都是秀裏秀氣,使用的茶壺茶杯也都小巧可愛,讓人情不自禁地想到了童話世界裏的精巧世界。泡茶奉茶喝茶的動作都是那麼優雅,想要把茶一口喝掉好像是犯忌的樣子,也讓人想起了從來沒有發生過戰亂的世外桃源。茶道是不是長成這個樣子的呢?茶道能不能把它蓋成高樓大廈呢?能不能把它建构在洞窟裏面呢?能不能是一間茅草屋、能不能是一件碉堡的結構?

賞心悅目的茶道是我們常接觸到的茶道,它是柔和優美的,不管女人還是男人都可以這樣表現,但是如果一個女人或男人想到的茶是孤獨與淒涼的,他能不能表現出茶道的這個面目呢。如果一位泡茶者體會到茶有另外一層冷酷、枯寂的個性,他能不能不要把茶泡得那麼苦澀就能表現出那樣的境界呢。茶道的境界是要在泡好一壺茶的情況之下表現的,要把茶湯泡到適當的稠度、強度,而且水中的各種成分又是那麼協調,在這樣的不失“品飲”的情況之下,把“情”表現出來。不只是不同的茶葉有不同的情,泡茶的人自身也有不同的情,泡茶的人也可以借當下的這壺茶來表現他所要創作的情。

這些“情”是如何建構成的呢、這間茶道建築是如何建構成的呢?它是以泡茶奉茶喝茶為骨架,成就了這座建築的形態,讓人一看就知道是一間茅草屋還是一棟大樓。在這同時,有個叫“茶道思想”的,左右著這個建築的功能性與時代感,讓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古代的建築還是現代的建築。在這個同時,還有另一個叫“茶道意境”的,左右著這個建築的風格,它是聳立式的還是橫躺式的?它是綠色調的還是紫色調?

泡茶的人對茶葉有多少的瞭解,他就會應著茶葉的需要使用不同的水溫、茶水比例、浸泡時間、沖泡器材質;泡茶的人對茶道有多少的認知,他也會把這些想法應用到泡茶的動作上。例如他認為泡茶的主體在茶,他就不會把自己打扮得太過出色,避免別人看茶席的時候只是關注到泡茶的人而沒有意識到他在泡茶。例如他認為每個人都要知道他不遠千里地去提了一桶泉水來泡茶,他就會在茶席上小心翼翼地倒進這一桶水,重新開始燒煮,它還會把水倒給每個人,讓大家品賞這桶水的冷冽。這是茶道思想左右泡茶行為的例子。

泡茶的人如果心中有一幅這次所要品飲之茶葉的意象圖,他會不自覺地,或是處心積慮地在茶席上呈現,這時的泡茶,或說是這時的茶道,是被視為一件藝術作品來處理的。泡茶、奉茶、喝茶是原料,當然也是畫境的一部分,就像油畫與水墨畫,材料的不同也帶來了畫境的不同。這時他可以在茶席上畫出一幅清新秀麗的風景畫,這就是泡茶者沖泡、喝到龍井茶的寫照。泡茶者也可以在茶席上畫出滿臉滄桑的人物畫,這就是他泡了喝了存放三十年老普洱的意境。泡茶者也可能遇到了浴火重生的岩茶,他深深地吸了兩口氣,感歎火與“葉肉”香味融合而成的新生命。泡茶者的這番呼應,讓茶的形象更加凸顯了出來,品茗者也會因此更加理解這壺茶的相貌。泡茶者沒有開口描述,但是整個茶席佈滿了這款茶的精靈,這是茶道意境左右泡茶行為的例子。

泡茶、奉茶、喝茶是地面上茶道呈現的三個階段,茶道思想與茶道意境是漂浮在空中的兩朵雲,它們引領著茶道的風格與境界。

(109)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46集: 茶道意境的產生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46集: 茶道意境的產生

【茶道大哉問】第四季度的十二集,從2022年的1月14日開始,敘述我對茶道“美與藝術”的理解,而且是集中在以“純茶道”為角度的看法,今天是第十集。

茶道意境是指泡茶、奉茶、喝茶這三個階段整體表現出來的意識境界。這意識境界是包括美感境界的,也就是茶道有形動作(就是泡茶、奉茶、喝茶)所呈現出的意識,就像繪畫是用線條與色彩創作出來的作品,但是線條與色彩之上一定會有想要表達的意境,否則不就成了白癡繪畫?茶道是泡茶奉茶喝茶的組合,如果沒有意境也是白癡茶道。

茶道進行的時候,也就是泡茶、奉茶、喝茶進行的時候,先要有茶道思想在上面引導,如果思想中認為準備一杯茶給泡茶的自己喝也是一種“奉茶”,那即使獨自一人泡茶,也會以敬謹之心為自己倒一杯茶,再以敬謹之心端茶品飲。當思想中認為貢獻完精靈的“葉底”是應該受到尊敬的,在泡完茶後就會撥出葉底,欣賞茶葉舒展後的身軀。這些動作是茶道思想引導的結果,但整體的動作如果沒有想要表達的美感與意境,這些動作是平面而單調的,當有了想要的美感與意境注入,就變得立體又生動了。

茶道意境的產生往往是不自覺的,是由泡茶者或包含品茗者自然產生的,例如幾位江湖道上的朋友一起喝茶,可能就是豪氣萬千。美感的顯現也是一樣,平時對審美較關注的茶友,在泡茶奉茶喝茶的時候,動作自然表現得比較有美感。但是不論個人先天或後天的狀況如何,美學教育與藝術欣賞的修養對茶道意境的形成都會產生很大的作用。

如果我們把茶道當作是一種藝術,除了在有形的泡茶、奉茶、喝茶等基本動作加強外,還會加強茶道思想的“領域”與“信念”,接著還要加強茶道意境的思考,思考著茶道的各種意識形态,以及這些意識形态要如何表現。這兩項引領性的能力(也就是茶道思想與茶道意境)是需要積極作為的,唯有如此,方能促使“茶道”無需依賴其他的藝術與思想而獨立“存在”與“發展”,(上述所說的其他藝術诸如插花、配樂、焚香、舞蹈,其他的思想诸如做人處世的道理、儒釋道等的哲學)。

如果某人對茶的苦澀味有特別的感悟,他可能追思起“苦”“澀”所構成的意境,把它建構成一幅泡茶奉茶喝茶的“寂靜”圖像,也可能把它演繹成一齣空寂的茶道呈现方式。他是以審美的手段加強了茶葉苦澀的意識,不是把茶泡得特別苦澀來表達這個境界,否則那已經不是一件好的茶湯作品创作,更談不上用它來表現什麼茶道意境了。

如果某位泡茶者對茶的各種湯色、香氣、滋味特別感到興奮,他認為茶是多彩多姿的,他在心中描繪出了一幅清新豔麗的茶道景象,他的泡茶、奉茶、喝茶動作,輕鬆而跳躍了起來。

如果這位泡茶者體悟到茶性的淡雅與悠長,他會放慢泡茶奉茶喝茶的每一個動作,而且讓它順滑地銜接,從頭到尾沒有絲毫脫離茶的精魂。他的呼吸是緩慢而綿長的,天空那朵稀疏的白雲,好像沒有移動似的漂浮著,但是他強調沒有減低茶的濃度,也沒有只是挑選輕發酵的茶。

茶道意境是要以當時所泡的茶為主體的,如果只是咬緊茶的名稱,把它的歷史資料與市面上對它的描述用行動、甚至語言直接表達出来,或是他也陳述出各種茶道意境,諸如空寂、豔麗、淡雅,但不是以本次茶為本體來呈現,這時他的茶道意境是以肢體、聲音、語言完成的另一個場景,與本席的茶道無關。這時是不能說是這席茶道的“茶道意境”,泡茶者與品茗者也誤以為他們只是在参與一場美學或藝術的表演與演說,要等到茶湯到了自己的面前,才醒悟到他們是在說這泡茶。

(96)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45集: 茶道思想與茶道意境解析圖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45集: 茶道思想與茶道意境解析圖

【茶道大哉問】第四季度的十二集,從2022年的1月14日開始,敘述我對茶道“美與藝術”的理解,而且是集中在以“純茶道”為角度的看法,今天是第九集。

我們從事茶道活動的時候,有兩朵雲飄在天空,一朵飄送的是“茶道思想”,一朵飄送的是“茶道意境”,我們的泡茶、奉茶、喝茶,隨時受到這兩朵雲的左右,第一朵雲左右著我們的行動,第二朵雲引導著我們諸項行動形成的風格。

如果我們知道等一下喝到的茶湯就是水與茶的組合,而且水影響著茶的溶出,我們就會很重視水,到處找好的泉水、買好的飲用水、或是把水加以精心處理。這時很想在品茗者面前才把水倒進煮水壺內,好讓自己有機會表白一下這些泡茶用水的履歷。這時用的冷水壺也不是讓人分不清楚輕重的煮水壺、也不是一般瓶裝水的容器,總得顯現出“茶道用水”的不一樣。

如果泡茶者相信這款茶要用炭爐煮水才能把茶味如空谷回音般地托出,那他就會準備好炭爐、燒好木炭,讓水在炭火中加熱、加熱到足可融入到茶葉的每一個細胞,然後浸泡出茶味,呼喚出茶香。

泡茶者知道沖泡器的材質直接影響到茶湯的質感,因此他在決定沖泡哪一款茶葉後,就會挑選適合這款茶的壺、盅、杯,他的出發點不再只是色彩、造型、質感與茶席其他物件的協調,也不再只是考慮讓別人讚歎它們的珍貴,或是看出的是哪位陶藝大師的作品。

泡茶的人確知水的溫度就是決定茶葉“水可溶物”的組合狀況,進一步也就決定了茶湯的美味程度,所以第一泡要用90℃,第二泡要用85℃,第三泡要用90℃,第四泡要用95℃,他就會要求當時的水溫達到那個地步,即使有人急著要赴其他的約會,他也是心平氣和地等水燒到那個時候。

泡茶的人知道從小包裝袋中直接將茶倒入壺內是對茶的不夠尊敬,而且自己也來不及仔細瞭解茶的狀況,所以他會在茶會開始之前,將茶葉置入茶葉罐內,泡茶的時候才將茶葉撥入茶荷,仔細端詳,也讓其他品茗者欣賞一下他們即將飲用的茶葉,最後才將茶葉放進壺內。如果這時覺得茶葉少了一點,即使只是差個較細的三兩片,仍然要補足後才開始泡茶。因為他知道置茶量、水溫、浸泡時間,是泡好茶的重要因素,妥協不得。

奉茶的時候,泡茶者知道“恭敬之心”不如“敬謹之心”,他知道持杯奉茶時,手指握住杯子或茶盅的穩定度與觸感,是直接影響茶湯飲用效果的波動,所以他會以“對物的敬謹之心”代替“對人的恭敬之心”,使得茶湯被飲用時所接受的波動更為穩定。

品茗者在被奉茶時,也是要以敬謹之心承接茶湯,他的持杯力度與穩定度也會影響茶湯的飲用效果。對茶的敬謹之心還是優於對泡茶者的感恩之心,對“茶敬謹之心”產生的波動比對“泡茶者感恩之心”來得穩定。喝茶的時候,對茶的敬謹之心更容易忠實地喝到泡茶者泡出的茶湯。

以上每個環節所說的“我們知道”,或是“泡茶者、被奉茶者知道”,都是一開始時所說的第一朵雲所飄送的“茶道思想”,這些思想形成了泡茶者、被奉茶者的這些作為,如果沒有這些茶道思想的引領,他們的作為可能是不一樣的,最後,茶道呈現的面目也是不一樣。

另外一朵雲飄送的是“茶道意境”,又是左右“茶道”面貌的另一支指揮棒。

(126)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44集: 茶湯的美在哪里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44集: 茶湯的美在哪里

【茶道大哉問】第四季度的十二集,從2022年的1月14日開始,敘述我對茶道“美與藝術”的理解,而且是集中在以“純茶道”為角度的看法,今天是第八集。

一位愛茶的泡茶人或喝茶人,當一杯茶被奉到手邊,就是一件興高采烈的事。或許茶香已經飄送到眼前,知道了那是一杯綠茶,或是一杯紅茶,還是烏龍茶,還是普洱茶;是高香型的茶湯,還是中香型的茶湯,如果是低香型的茶湯,這時候應該還飄送不到鼻腔。這些香團是天上一朵朵的雲,帶給我們一串串的思緒:是早上晨曦的綠茶、是豔陽積雲般的紅茶、還是夕陽那盤潑灑在天邊的重發酵茶。

端起這杯茶,望著茶湯,一次又一次也往裏深探,不覺地就像來到身邊的江河、湖泊、水潭,有的清澈無波,有的金沙片野,有的寂靜地映照著岸邊的岩石。這是喝茶人的感受,是愛茶人的反應,它不只是一小杯茶湯,它是一大片的水域環繞著你,就像站在海邊、湖泊,遠望著一大片的水,未曾想到那是無法征服的領域,只想到要珍惜地擁有它。

當茶湯喝進口裏,原本無形的液體與滋味變成了樹林、山嶺,變成了高樓大廈,變成了我們棲身的茅草屋,變成了正在高談闊論的朋友。一杯淡綠色的輕發酵茶湯,展開了一片綠油油的原野,一杯淺褐色中發酵的茶湯,帶你走進了九曲十八彎,一杯橘紅色的重發酵茶湯,帶你進入了結實累累的果園,一杯暗褐色的後發酵茶湯,帶你進入了一座深山裏的古刹。

端著杯子,一陣陣飄送過來的是未經發酵的蔬菜香,是輕發酵的花香,是中發酵的堅果香,是中發酵的水果香,是全發酵的焦糖香,是後發酵的木香。我們說不清楚它準確的香氣名稱,但那是我們身體所需要、所喜歡的香氣,它帶給我們能量,可能是極高品質的香氣,也可能只是普通的香氣;它可能是延續性很強的能量,數泡之後,喝茶許久之後,仍然餘香繚繞,有的香氣對某些體質的人有極強的佔有性。茶香是可以進入到身體裏面的物質。

茶湯的颜色,除了告訴我們是什麼方式製作出來的茶葉外,它的顏色就是茶葉被飲用的茶湯符號,它由“色相”的不同(如綠、黃綠、褐、橘紅、紅、深褐)、“明度”的不同(如明亮的顏色或是深沉的顏色)、“彩度”的不同(如高飽和度的顏色或是低飽和度的顏色)相互組合而成,也代表著茶葉不同的發酵程度、焙火與陳化的程度、水可溶物的多寡,這些顏色的變化是“茶湯物質”的代碼,隨之而來的是喝進口腔與肚子的“茶葉”。湯色呈現的視覺效果,簡單地說是湯色的美麗程度,也代表著這款茶葉的能量強弱與質感。

飲用茶湯是我們享用茶葉的方式,茶葉的能量與質感全化作液體進入我們的身體,它包含著千萬種物質與能量,它在口腔裏先以“稠度”告知我們它的存在,如果稠度太低,我們會知道“它來得太少”,如果稠度太高,我們會知道它們一下子湧進了太多,我們一時無法消受。它的組成分子如果有太多帶刀帶槍的硬漢,我們會覺得苦澀味太強,這不完全代表我們不喜歡它,只是有點招架不住,我會通知泡茶的人,或是自己在泡茶的時候,用水溫、茶水比例、浸泡時間、沖泡器材質來調整茶湯成員的組合,讓剛強與陰柔並濟,這樣的茶湯就會顯得協調而有立體感。這時的“茶味協調”也是茶葉能量與質感的協調,也會造成身體與情緒的協調與愉悅。

茶湯的美在色、香、味,這樣的美呈現在感官的快感,也呈現在能量與質感對身體造成的效應,前半段美了,後半段也會美。

(109)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43集: 品飲階段解析圖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43集: 品飲階段解析圖

【茶道大哉問】第四季度的十二集,從2022年的1月14日開始,敘述我對茶道“美與藝術”的理解,而且是集中在以“純茶道”為角度的看法,今天是第七集。

我們如果把茶道分成泡茶、奉茶、喝茶三個階段來理解,喝茶就包括了賞茶葉、品水、品飲茶湯,賞茶葉與品水往往在泡茶階段進行,讓泡茶者與品茗者對茶葉與泡茶用水有個初步的認識。我們從茶葉外觀的顏色可以知道它發酵與焙火的程度,進而知道它的香型、湯色、生熟感、滋味的走向;從揉撚的程度(指茶身的皺褶度,不是説茶葉的外形是球狀還是條狀),與茶青的成熟度,可以知道在嘴裏感覺到的香味頻率;從茶葉外觀的光澤、老嫩、整齊度,以及它散發出來的氣味,我們可以知道它的品質。有了以上這些認知,我們不但可以與等一下看到、聞到、喝到的茶湯相互呼應,在泡茶者從事水溫控制、置茶量拿捏、浸泡時間計算時,可以驗證一下與自己的想法是否一致,當泡茶者的做法與自己構想不一樣時,還可以預測到茶湯生成後會是怎樣的結果。

喝水的目的是讓大家欣賞這一次泡茶用水的狀況,泡茶用水的本身不但將變成茶湯的一部分,而且是可以獨立欣賞的。泡茶者經常“愛現”這是他如何取得的泡茶用水,而且泡茶者也要對品茗者有個交代:“你看,我用的水並沒有對不起這壶茶。”

當茶湯倒入茶杯,品茗者眼睛為之一亮,“你看,我猜得不錯”、“奇怪,怎麼是這個顏色”。端到自己面前,或許是茶香撲鼻,或許是慢不作聲,或許不是自己期待的那種香氣,這時對自己原先猜測的狀況起了非常大的掌聲或奚落,當然其中必有原因,等一下喝喝看,再看看葉底,追問個所以然。有時候的賞茶,看到一款不曾見識過的茶葉,是那麼的不起眼,甚至於可以說是那麼粗陋,泡茶者為什麼會拿出來泡給大家喝呢,一定必有道理,先沉住氣,等待著茶湯的揭曉。

第一道泡了一分鐘,第二道卻很快地倒了出來,大約只是三十秒,另外有一次,第一道大概足足泡了兩分鐘,第二道卻也是快快的就倒了出來;前一種狀況的泡茶者沒有調整水溫,第二種狀況時,泡茶者卻把水溫又燒滾了一次,品茗者趕緊從賞茶時看到的現象找尋答案,心裏頭總是七上八下。有經驗的品茗者(當然也應該是有經驗的泡茶者),在仔細觀看了前兩道的泡茶手法,又印證了最後的“茶湯答案”後,已經可以為第一種茶的五道浸泡時間擬出了方案:一分鐘、三十秒、四十五秒、一分十秒、二分十秒,為第二種茶的五道浸泡時間擬出第二個方案:二分鐘、三十秒、四十秒、一分鐘、一分四十秒。

喝完最後一道茶湯,泡茶者會取出一部分葉底讓大家欣賞,這時是謎題大公開:為什麼上述第二種茶的第一道浸泡時間那麼長、第二道又縮得那麼短?原來這是一款“重揉撚”成“球形”的“成熟采”茶葉,第一道要長一點的時間讓茶葉舒展,一經舒展,第二道第三道就會很快釋出成分,所以浸泡時間縮得很短;雖然是成熟采,但還是頗嫩的葉片,所以第四道第五道不需要增加太多的浸泡時間。

泡完茶的葉底,赤裸裸地展現自己“成品茶”的身軀:茶樹的品種、生長的環境、茶青被採收的情形、萎凋、發酵、揉撚、焙火的狀況,以及剛才有沒有被粗暴地沖泡,如一部分茶葉被特意捏成了碎狀、如用了不合理的低溫與時間浸泡,都一目了然地被看到。我們喜歡茶葉的這種坦誠,我們也喜歡茶人在喝完茶後再度欣賞茶的身軀、感念它、把它收藏在渣盂裏、最后让它回归大地。

(118)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42集: 奉茶的美在哪里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42集: 奉茶的美在哪里

【茶道大哉問】第四季度的十二集,從2022年的1月14日開始,敘述我對茶道“美與藝術”的理解,而且是集中在以“純茶道”為角度的看法,今天是第六集。

泡茶的人把茶放在奉茶盘上端过来,品名者从奉茶盘上端下自己的一杯,如果需要,泡茶者会在杯子下方加个杯托,品茗者就连同杯托一起端下来。有时候泡茶者是先将杯托放在品茗者面前的,如果品茗者身边没有桌面可用呢,将茶端下来放在另一只手的手掌上,这时若是杯子太烫,泡茶者会加个杯托的。没有桌面的第二道以后的“持盅奉茶”,也是将空杯子放在手掌上接受奉茶,杯子颇大时(就变成了是一件茶碗或是盖碗),可以用另外一只手协助。

奉茶的杯子可以小到15cc,泡茶者一定把茶倒得满满的(否则变得没什么茶汤可喝了),所以端取时要小心,而且这时的温度一定很高(否则一下子就冷掉了)。再大一点的是30cc,通常倒到九分满,再大一点的是50cc,可以倒到八分满,再大一点的是80cc,可以只倒七分满。如果是只茶碗,通常是120cc以上,只倒六分满也不觉得太少。盖碗则通常是倒八分满,以盖上盖子不会浸泡到茶汤为原则。

杯子可以薄得像蛋壳,是轻巧的,可以是厚厚重重的,是沉稳的。有人爱轻巧,有人爱厚重,但是都要“高烧结程度”(如果是陶瓷器),否则无法忠实传递茶汤的品质。茶杯的内侧最好是白色,不论是泥色还是釉色,最少也要有一部分是白色(最好是杯底),才能看懂茶汤颜色。如果有人故意用微带青色的白,使得绿茶类的茶汤变得更绿,或是使用微带黄色的白,使得重发酵类的茶汤变得更红,那是技巧的应用。

有人特意在杯内使用了烧成后形成结晶的深色釉(如天目釉系列),结晶釉有反光的效用,茶汤在杯内只要有一束光线投入,就会显现纷彩的光芒,虽然汤色不是那么忠实呈现,但别有一番乐趣。

底小口大的盞形杯会在杯内形成不同“水位深度”的汤色,一方面是有趣,二方面是容易找到该泡茶汤不同情况的颜色。如果是長筒型的杯子(水位深度通常比较高),茶湯看來要不是黑褐色(如深度發酵的茶),就是濃度很高的綠或金黃(如輕中發酵的茶),但是在盞型杯裏,我們於淺水灘上可以發現這杯黑褐色的茶湯原來是重發酵的茶,高濃度的綠或金黃原來只是在深水位時所顯現的顏色。

杯口頗大的盞型杯、杯口頗大的茶碗,雙手捧著喝茶才安心,80cc以內的杯子可以單手舉杯,如果要強調恭敬,可以用另一只手輔助一下。杯托要不要連同杯子同進同出,可依需要而定,將杯托放在桌上或另一只手掌上,只是拿起杯子來飲用是可以的。 泡茶者端杯奉茶、端奉茶盤奉茶、持盅奉茶(也就是第二道以後的奉茶),以及品茗者端下杯子、取杯飲用、放下杯子,取放間要敬謹、專注才能顯現美感,也才能忠實傳遞茶湯的品質,這個傳遞的過程是從泡茶者的“分茶入杯”開始,然後奉茶到品茗者的手中,直到品茗者舉杯飲用。這其間,杯子是確保茶湯品質忠實傳遞的主體,剩下的是泡茶者(也就是奉茶者)與品茗者对器物的手指、手掌接觸,還有敬謹、專注的精神狀態。這裏使用敬謹而不用恭敬,是因為敬謹可以只是對物,恭敬似乎關係到人的關係。只有敬謹與專注才能把杯子、茶壺、茶盅、杯托、奉茶盤等把握好,這時的觸感與力度所產生的波動,與杯體的波動結合在一起,影響了茶湯的傳遞。這個效果到目前為止,我無法用實驗作出結論,但聽到泡茶者與品茗者說他們是可以喝得出來的

(135)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41集: 奉茶階段解析圖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41集: 奉茶階段解析圖

【茶道大哉問】第四季度的十二集,從2022年的1月14日開始,敘述我對茶道“美與藝術”的理解,而且是集中在以“純茶道”為角度的看法,今天是第五集。

茶道的第一階段是泡茶,第二階段是奉茶,第三階段是喝茶。奉茶階段的具體作為是把泡好的茶湯送給泡茶的自己與共同品飲的人,這個階段的具體物件是茶杯與茶湯,具體的作為與具體的物件構成了奉茶階段的具體事務,另外還有這個階段的思想與意境,那是構成奉茶階段抽象的部分。

先說奉茶給自己與其他品茗者。倒一杯茶給自己喝也是屬於奉茶,茶道進行的時候往往只是自己一個人,隨便倒一杯,就這樣放著,愛喝的時候再喝,這不叫奉茶。難道以同樣隨便的方式倒一杯茶給別人也可以稱得上奉茶嗎。

再說奉茶的這一杯茶是要自己費盡全部力氣創作出來的茶湯,這杯茶是在自己“泡好茶”的意志下沖泡出來的,不是為了讓別人拍照或錄影,注意力只是放在擺出個笑臉與美美的姿態,茶湯雖然也控制得不太濃不太淡,但那不是“奉茶”時候所指的那杯“茶湯作品”。

這杯茶湯要盛放在一只適當材質與造型的杯子,所謂適當材質是指能忠實保有茶湯品質,茶湯是什麼樣子奉茶到自己或別人的嘴裏也是要那個樣子。事實上有些狀況是不然的,原本泡出來的茶湯是A樣子,裝到小杯後就變成了B樣子,原本是A品質的茶湯,裝到茶杯後就變成了B品質。我們不是把話說成:“你看,茶湯倒到這個杯子後是不是變得更香(或更醇)了?”如果茶葉的品質沒有那麼香那麼醇、茶湯沒有被泡得那麼香那麼醇,茶杯是不可能把它變得更香更醇的。有些特殊材料的容器會減弱盛放液體的強勁度(常被說成減弱苦澀味),那是另外一個話題,就如同加了甘香的成分,我們不說那款茶特別香甘一樣。

這個杯子還要方便喝到、喝完杯內的茶湯,如果它是鼓形杯,腹大口小,要把頭仰得高高的才能夠把茶喝掉,那就不是好的奉茶杯子。如果長得奇形怪狀,或是接觸嘴唇的杯口不平順,或是飲用茶湯的時候一不小心茶湯就從杯口的兩側滑落了出去,也不是好的奉茶杯子。進一步說,杯內的土色或釉色不是單純的白色,它會造成品茗者對茶湯的誤判,如果是帶黃的“牙白”杯子,盛裝了綠茶,會被誤以為是存放多時的茶葉,因為茶湯都已變黃。杯子的“茶湯水位”也不要太深或太淺,否則也會影響品茗者對湯色的判斷。

接下來談茶湯的傳遞,敬謹之心、專注地傳遞與拿取,手觸杯子的力度才是適當與穩定,這時茶湯接受到的是杯體、奉茶者、被奉茶者穩定而熱忱的波動,這樣的波動有利於茶湯的忠實傳遞。這裏所說的敬謹與專注不包括純社交上的功利之心,功利之心造成的波動是雜亂的。

忠實傳遞茶湯的因素還包括品茗空間的寧靜與無味,寧靜是無雜音,包括嘈雜的聲音與播放或演奏的音樂,但不排除泡茶用水、茶葉、茶湯、喝茶等正常發出的聲響。無味是要求空氣的清晰。

以上是奉茶階段屬於器物與動作的內容,另外還有思想、審美、藝術的部分,例如知道了奉茶是包括奉茶給自己,然後奉茶給自己的時候才會同樣的敬謹與專注;例如知道了奉茶是要忠實傳遞茶湯,所以不再苦心找尋可以讓茶湯變得更香醇或更沒有苦澀味的杯子。茶湯的色香味是美的元素、杯子的造型色澤質感是美的元素、泡茶者品茗者對茶湯的理解與喜愛是美的元素,泡茶者個人性格在奉茶階段會顯現出特定的意境,泡茶者如果心中有數、心中有話,不可避免地會在奉茶時刻以及全場的茶會上形成特定的意相,當泡茶者有著強烈的藝術構思,他會把這場“奉茶”、這場“茶湯作品欣賞”塑造成他想要的境界。

(375)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40集:泡茶的美在哪里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40集:泡茶的美在哪里

【茶道大哉問】第四季度的十二集,從2022年的1月14日開始,敘述我對茶道“美與藝術”的理解,而且是集中在以“純茶道”為角度的看法,今天是第四集。

茶道的內涵包括泡茶、奉茶、喝茶三個階段,茶道的美自然也就分佈在這三個階段之中。茶道的內涵是包括具象的與抽象的,具象的是看得到的三個階段的器物與動作,抽象的是這三個階段的動作所表現出來的思想與意境。例如燒水的動作,具象的是煮水器、燃料、泡茶用水,以及泡茶者將水注入壺內、讓水壺在爐上加熱、看著水在壺內滾動、聽著水發出的聲音、看著水汽往外蒸騰;抽象的則是器物、動作、與環境組合成的意象,還有泡茶者“知道”要選用怎樣的水、使用怎樣的燃料、“知道”等一下這壺茶葉需要怎樣的水溫、知道哪樣的水溫會造成怎樣的水聲與蒸汽,這些的“知道”與“知道形成的專注”造成了另一層次的抽象之美。泡茶者在選水、選具、環境整合,與對泡茶原理的知道與專注的同時,也會加入個人的性格特徵,這些都是屬於抽象的部分。這些抽象的內涵還包含著泡茶者有意與無意呈現的意境,無意的意境是作者(在這裏是指泡茶者)的個性自然流露,有意的意境則是作者因當時所泡的茶葉、當時茶會的性質、當時有感而發的精神狀況所賦予的。

談到泡茶的階段,是還沒有茶湯可喝的,這時只是茶湯作品欣賞之前的序曲。這個階段的茶席擺置、茶器功能表現、器物的色彩造型與質感,以及泡茶者對水的處理、泡茶者展示茶葉的態度等等,都是泡茶者對茶道內涵的開始鋪墊。為什麼說茶器功能、色彩、造型、質感也是茶道序曲的組成部分呢?因為各項茶器的造型、色彩成就了茶席的整體美感,是這一次“茶道”或說是這一次“茶會”給人的第一印象,接下來如果被發現壺的容積與杯子的大小、數量是不相稱的,煮水器的控溫功能不容易操作、壺杯的材質達不到忠實呈現茶葉的品質(也就是茶具的品質太差),這時大家就不會太期待泡茶者會把茶湯表現得多好,也不敢奢求這樣的茶會會造成怎樣有境界的茶道。

當茶具、茶席都讓人相信是可以上演一場“茶道藝術作品”的時候,卻在賞茶時候讓品茗者覺得這不是一款製作很精美的茶葉,品茗者開始擔憂了起來,“這麼的一首歌曲怎能演奏出什麼了不起的音樂?”我們常把茶葉比擬做音樂的作曲,泡茶比擬是音樂的演奏。但是我們發現泡茶者卻是一副信心滿滿的樣子,也看到他胸有成竹地準備著泡茶用水,作為品茗者的我們真是提心吊膽地欣賞著茶葉。欣賞完茶葉,望著“茶道”創作的主角,把茶荷交還了給他。泡茶者的“置茶量”出乎一般人就茶葉外觀所做的判斷,放得少少的,他也把水溫壓低了許多,最後,浸泡的時間卻是一延再延。當茶湯倒入茶盅,大家被迎面而來的香氣驚呆了,空氣凝結在那樣的時空。是好的香氣還是壞的香氣暫且不說,到此為止,就是茶道“泡茶階段”的呈現。

泡茶者在沖水入壺泡茶之前,還會準備一些“泡茶用水”在“品水壺”內,要等適當的時間請品茗者“賞水”。他思考著是要提供煮過的水還是未煮之前的冷水、他思考著要強調泡茶用水的冷冽品飲效果還是先煮過以求飲用的安全。他還使用了與泡茶不同款式的品水壺,他要增加一些品飲上的樂趣。泡茶者在備具、備水、賞茶的時候是非常專注的,連帶的也把品茗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了他的一舉一動上,他在讓品茗者傳遞茶荷欣賞茶葉的時候,是用眼光陪伴著賞茶的人,他不會忙著做其他的事,也不會在這個時候加入對茶葉身世的介紹,他知道這是會影響品茗者的賞茶空間與自由意志的。這也是泡茶階段的茶道之美。

(154)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39集:泡茶階段解析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39集:泡茶階段解析

【茶道大哉問】第四季度的十二集,從2022年的1月14日開始,敘述我對茶道“美與藝術”的理解,而且是集中在以“純茶道”為角度的看法,今天是第三集。

茶道在“有形”的呈現上可以分為泡茶、奉茶、喝茶三部分,這三個部分又分别包含了哪些內容呢?我們先來畫一張泡茶階段的解析圖。

茶道是要把茶湯泡出來才算數的,因此泡茶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把茶湯泡出來,而且要泡得很好,創造出茶道最後的一件“茶湯作品”。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先要找到好的泡茶用水,我們喝茶是喝“水”與溶在水中的“茶”,水質不好,直接影響了茶湯,也影響了茶的內含物質從茶葉溶入水中的能力與狀況。水可以去找,也可以將現有的水加以處理,使更接近理想的狀況。找水包括尋找環境中自然生成的水與可以買到的水,也包括將水淨化的程序。在此之前當然必須先知道泡茶用水需要具備的條件。

其次是找到好茶,除了自己生產之外,要知道在哪里或通過什麼管道可以物色到好茶,而且隨時準備一些放在身邊。好茶不容易發現,因為製造好茶的客觀條件隨時在更異,而且有些好茶是必須存放很長很長一段時間的,不論是自己儲存還是别人儲存。沒有好茶哪能得出好的茶湯?泡茶過程與泡茶能力只是確保茶葉品質的忠實呈現(當然還有泡茶者賦予的性格)。

泡茶之前還要挑選這次茶葉所需要的“茶具材質”與品茗人數所需要的“茶具大小”,這些茶具也是事先要準備與逐步累積的。除了大小是因人數的需要而定外,材質則是為了表現不同茶類的茶性。茶具包括了壺、盅等的主茶器,渣匙、計時器等的輔茶器,煮水壺、保溫瓶等的備水器,存放茶葉的儲茶器,供應茶食的茶食器等。這些茶器除了功能性的要求外,造型與色彩的協調,整體風格與茶葉、與泡茶者、與該次茶會想要呈現意境的配合,也是需要考慮的。

泡茶之前還要熟悉泡茶的方法:如壺、盅等器物的拿起與放下,茶席擺置的合理性,水溫的評估,茶量的判斷,浸泡時間的掌握,數道茶之間的湯量變化,數道茶之間的湯質起伏,自己與品茗者情緒的掌控。

泡茶之前還要對所要沖泡的茶葉有充分的認識,例如它的發酵、萎凋、揉撚、焙火、粗細、陳化等程度,茶樹生長的生態環境,這些現象與水溫、置茶量、浸泡時間的關係。上述的茶葉認識與它在水溫、置茶量、浸泡時間上的關係,加上茶具材質對茶性的影響,就構成了泡茶之前必須瞭解的“泡茶原理”。

泡茶期間除了自己與品茗者的情緒掌控之外,最要緊的是“茶湯效果的預見”,泡茶者要知道怎樣的水溫、置茶量、浸泡時間,怎樣的茶具材質,會造成該“壺”、該“泡”茶湯在滋味、香氣、湯色上的怎樣效果,這樣的效果是不是“茶湯創作者”所想要的?有了這樣的預知能力,泡茶者才能悠遊於泡茶的舞臺上。“滋味”的效果包括茶湯的稠度、強度與調和度(稠度是水可溶物溶出的多寡、強度是對口腔壁的打擊能力、調和度是各種成分的組配狀況),“香氣”的效果包括香性、強度、持續度,“湯色”的效果包括色相、明度、彩度(色相代表發酵的程度、明度代表焙火的輕重、彩度代表茶湯的濃度,其中最重要的變數是彩度)。

(157)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38集:純茶道不能被解釋為不懂得音樂插花點香也可以泡茶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38集:純茶道不能被解釋為不懂得音樂插花點香也可以泡茶

【茶道大哉問】第四季度的十二集,從2022年的1月14日開始,敘述我對茶道“美與藝術”的理解,而且是集中在以“純茶道”為角度的看法,今天是第二集。

茶道是要以“茶”為主體來呈現它的“建築物”外貌與“實質”內涵,不能與音樂、插花、點香、說道理等混合在一起。這句話的意思是強調:茶道只可以通過“茶”來表現,不可以音樂說一句、插花說一句、點香說一句、倫理道德說一句、茶也說一句,加起來就算是茶道。旁人會誤以為這個混合體叫做茶道,連自稱為茶人的也以為他的茶道就是擁有這麼廣博的藝術領域。以上對茶道的這番解釋曾被很多人稱贊,然而是被誤解為不懂得音樂、插花、點香、修煉的人也可以泡茶了。

我倒是要說:不懂得音樂、插花、點香、美學、藝術、思想的人不足以談茶道,因為只是功能性地把茶泡出來、把茶送出去、把茶湯喝了,這當然是茶文化的一部分,但還沒有進入到茶道的領域。談茶道的人、將泡茶奉茶喝茶視為藝術項目的人,必須學音樂繪畫舞蹈文學插花點香等藝術以及它們背後的美學、思想、與意境,然而在茶道呈現的時候是不必要把音樂繪畫舞蹈文學插花點香修煉等項目搬上泡茶舞臺的,茶道呈現的時候只有泡茶、奉茶、喝茶。

博學、見識廣,與美學、藝術修養是不同的,我們說天文、地理、電腦、化學、動植物、國內外大事他都知曉,這是物質層面,但是美學與藝術偏向於精神層面,前面所說的物質層面也可以因為美學與藝術的修養而提升它的應用價值。同樣的手機,如果設計得好,它就變成了陶冶身心的物件,因為設計生產手機的人有了很好的美學與藝術的修養,但是他不是在手機上畫滿了畫,也不是一拿起手機就播放出了美麗的音樂。與茶為伍的茶人要學美學與藝術,要學音樂繪畫舞蹈文學等的藝術表現手法、以及引領這些藝術項目向上飛揚的審美能力與意境創作,這樣茶道才能為人們提供更多美麗的生活空間。但不是要把許多藝術項目放在舞臺上參與茶道表演。

為什麼茶道不能與其他藝術擠在一起呈現,因為即使每項藝術都做得很好,大家能領受到的茶道也是有限,況且將每項藝術都做得很好幾乎不可能,而且只要大家誤以為這些藝術項目的綜合體就是茶道,那麼大家對茶道的評價是不高的,因為只是占了100分的20%,茶人也無法盡情地述說茶道的“建築物外貌”與“實質內涵”。

2007年我在學校“茶文化”專業的課程裏加入“東西方藝術欣賞”,任課的老師添購了許多畫架,在期末考的時候測驗同學們的畫圖能力,我說“走錯路了”。藝術欣賞的課只要教大家懂得欣賞繪畫音樂建築等的藝術,而且多多地提供這些藝術的頂級作品與普通作品給同學們比較,考核的時候就讓他們說說古典畫派與印象畫派等等的話題,這樣就是審美能力與藝術表現能力的培養,就會有助於泡茶、奉茶、品茗藝術的提升。

有人會擔心茶道的美與藝術在哪里,我們又不要其他藝術的同台演出,茶道自己是不是可以獨挑大樑?所以剩下的功課就是茶道美學藝術的發掘與建構了。

(170)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37集:纯茶道解剖图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37集:纯茶道解剖图

《茶道大哉问》第三季度的十二集,从2022年的4月14日开始,叙述我对茶道“美与艺术”的理解,而且是集中在以“纯茶道”为角度的看法,今天是第一集。

纯茶道的纯字就是专心的意思,专心才能把事情做好。有人说某某的物理、化学、艺术样样都行,那是表示这个人的博学,不是表示他的成就。一面思考着做研究,一面听着音乐,有人说这样反而可以去杂念,但是当他听到一段熟悉的旋律,还是难免会被侵扰的。有人一进门就要打开电视机或音响,他是要有人陪伴,但是看了也是视而无睹,听的也体会不了多少美妙的音乐,准备饭菜也只是顺着习惯的动作一件件去做而已,我们还看到有人谈情说爱的时候还一面滑着手机呢。

“纯”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追求某件事物的本体,音乐要追求“声音”的本体,所以要纯粹就声音及其组合来欣赏,如果这个声音代表了太多熟悉的概念,如放鞭炮的声音,它会导出了喜庆的念头而忽略了声音本身的意义,(有人说它可以入定到鞭炮声与喜庆无关,仅就声音的本身去欣赏,那是要修炼的)。例如绘画的本体是线条与色彩,纯绘画就是仅依赖线条与色彩表现作者想要呈现的意境,如果是想要利用一位大家都认知的大人物来表现,很容易造成人们看这幅画时,只是关注到这个人物的丰功伟绩,而忽略了赖以传达美感与意境的线条与色彩,这样就丧失了绘画本身的艺术价值,而只是传递某件事物的工具。我们看到有些画家利用人物作为题材的时候,他宁可避开美女而去画一位长得普普通通的人。

纯茶道有几个纯度的要求,第一是不借用其他的艺术项目来装扮茶席,如插花、音乐、焚香、吟唱、舞蹈;第二是不借泡茶来述说做人的道理,如耐心、礼节、敬老尊贤;第三是不借泡茶诉说修身养性的道理 ,如静修、冥想、长生不老;第四是不借泡茶展现自身的魅力;第五是不借泡茶展现茶具、茶席的美与价值;第六是不借茶会诉说种茶、制茶人的辛苦;第七是不借茶道来销售茶叶、茶具、品茗空间;第八是不借茶道建构人际关系。褪掉这些外物,剩下的就是茶的本身了,把范围扩大,就是茶道的本身。

说到茶道,是要把茶叶泡成茶汤,而且把它喝了才算数,仅是茶叶是不能成其为茶道的,所以茶道的本体是泡茶、奉茶,加上喝茶。为什么要加上奉茶,因为茶道是茶叶、茶汤,加上当场的人际关系,所以茶道的关系人包括泡茶者与品茗者,泡茶者与品茗者在茶道行为上除了泡茶、喝茶之外,还有奉茶,这奉茶在纯茶道的立场上是“茶汤的传递”,不包括奉承与地位的显现,也不包括做人处事的道理。为什么不把茶道的本体设定为茶汤呢,因为茶汤作品的完成包含了太多的未定性因素,它必须在品茗者在场的时候才能完全表现,我们不能把茶泡好了,端到隔壁去,说这就是茶道。

所以我把纯茶道画成了一幅解剖图,分解成地面与空中两部分,地面有三个格子,第一个格子是泡茶,第二个格子是奉茶,第三个格子是喝茶,人们是要先进入泡茶的格子,才能进一步到奉茶的格子,最后才是喝茶。这三个格子是茶道的具体操作,另外在空中漂浮着两块云朵,一块是茶道思想,一块是茶道意境,这两块云朵随时随意在地面的三个格子间飘动,形成了地面三个格子的不同色彩与图像。地面三块格子的成相是随两朵云的厚薄与气象状况产生的,云朵的厚薄与气象又是泡茶者与品茗者对茶道认知与对茶叶、美学、艺术修养的直接反映,左右的力量是泡茶者大于品茗者。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