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茶道十问/蔡荣章/20200119
第一问小壶茶法的每一个步骤,有一定的操作手法吗?任何茶法在传授的时候,老师都有一套他的手法与步骤,学生总是依照着去做,这是所谓“有法”的阶段。但是熟练以后就不要再有任何的约束,学生不以老师的手法去做,不能认为是一种错误,因为这已经是进入到“无法”的阶段,至于违背泡茶原理的错误,老师还是要提出纠正的。
第二问赏茶一定要在泡茶的现场吗?赏茶,包括赏茶叶、看泡茶、体会奉茶、品水、品茶、看叶底,这些当然要在泡茶的现场才能体会到。即使只是品茶汤,也要是泡茶者亲自泡茶、亲自将茶汤送到品茗者面前,品茗者当场欣赏了汤色、香气、滋味,当场体会了茶汤表现出的茶性,才算完整地欣赏了茶汤。泡完茶、奉完茶,茶汤还没有被品饮,是没有完成全部泡茶过程的;只是把泡好的茶从隔壁端过来,茶汤作品的质感也没能完整呈现。
第三问这几年我们为什么一再强调纯茶道?任何的艺术都要善用本身表现艺术的媒介,不能说自己力不从心,而借助其他的艺术项目来撑场面。茶道或茶道艺术的呈现媒介只是泡茶、奉茶、品茶,至于音乐、舞蹈、吟唱、插花等已经属于外来的项目,讲故事、说道理、修身养性,也不是茶道艺术的本体。只有当我们知道了泡茶、奉茶、品茶的美与意境在哪里、如何呈现,茶道或茶道艺术才能屹立不摇,才能逐步壮大。
第四问泡茶的水温是因茶的种类而定的吗?上课的时候,老师会告诉我们泡茶时绿茶要用低温的水,芽茶类乌龙茶要用中温的水,叶茶类乌龙茶、红茶、后发酵茶,要用高温的水,这是为了要对泡茶水温有个初步的认识。但是这样的水温分类并不准确,因为制茶会受到原料、天气、制茶者的影响而难于标准化。况且制茶追求的不是标准化,是要“看茶青做茶”,依自己对茶的理解与追求的境界来做茶,这就带有颇大的变数。因此泡茶的水温也要依需要改变,即所谓的“看茶泡茶”。
第五问茶艺技能竞赛要由有表演能力的人来担任吗?茶道虽然也可以拿来做娱乐性的演出,但是它本身并不是歌舞的媒介。如果特意找有表演能力的人来从事茶道或茶道艺术的呈现,难免是忽略了他泡茶、奉茶、品茶的能力。茶艺技能竞赛的比赛项目应该是泡茶、奉茶、品茶的能力,而不是肢体表演与歌唱的能力。
第六问泡茶、喝茶要以“茶叶标准”为对照样吗?茶叶标准是为了茶叶市场流通的需要而设的“各类、各级茶叶标准”,目的在作为交易与定价的基准。但是,泡茶、喝茶是要“看茶泡茶”、“看茶喝茶”的,如果这款茶恰好不在标准样的行列,难道要说它不对或不好吗?进一步,在有能力“看茶青制茶”的时候,往往制作出来的作品不是市场正在畅销的茶叶,当然泡出来的茶汤也不是“标准样”上所描述的。
第七问茶道艺术呈现时,茶汤应占成绩的百分之几?既然说到茶道艺术,茶汤就变成了这项艺术的最终作品,它应该是茶道艺术最主要的评价所在。如果茶汤作品不好,前面的泡茶、奉茶不错,能因为泡茶奉茶的不错而给分吗?不可以的,因为只是泡茶奉茶,还不是茶道艺术的本体,茶道艺术的成绩要以茶汤作品为标准,前面的泡茶、奉茶只能作为参考。
第八问好茶有益健康,现在好茶在市场茶叶的占比有多少?所谓的好茶是指喝了让身体舒服,不会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喝了不会有饥饿感、恶心、难以下咽的现象,我们说喝茶有益健康,是指这样的茶。有些茶没能做好,消费者并不是喝了还想再喝,如果这样的茶充斥着市场,茶产业是无法持续发展的。
第九问泡茶师、茶艺师考证制度的主要意义何在?社会上如果有一批能泡好茶、懂得欣赏茶的人,我们会感受到茶的可爱,我们会想要学茶、泡茶、喝茶,如果身边没有这样的人,说起茶、说到茶文化,总觉得渺然。泡茶师、茶艺师考证制度最主要的功效是产生一批会泡好茶、懂得欣赏茶的人,他们在我们的生活圈出现,在茶文化活动时,泡好茶给我们喝,这样的人越多,我们会觉得生活更为有趣,茶产业也会蓬勃地发展。
第十问泡茶者在茶道的地位如何?我们可以从下列几个问题得出答案。第一,泡茶者是在努力泡好茶,还是在表演泡茶动作给别人看?第二,泡茶者的座位是在泡茶席的主要位置上,还是在边角的地方,或是在主桌外另外加出来的一张桌子上?第三,泡茶是否被视为是仆人的工作,会泡茶的人会为了身份的理由而不泡茶吗?第四,茶道呈现的场合,泡茶者是坐在泡茶席上等品茗者来,还是品茗者先就位,泡茶者才进场泡茶?第五,持盘端杯奉茶时,是品茗者自行端杯还是由泡茶者端到品茗者的面前?收杯的时候,是品茗者主动将杯子送回奉茶盘上,还是由泡茶者收取?第六,茶道呈现的场合,品茗者有没有专心欣赏泡茶者的泡茶、专心品饮泡茶者的茶汤?
中国福建《茶道》月刊专栏
(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