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53.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40集:泡茶的美在哪里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40集:泡茶的美在哪里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40集:泡茶的美在哪里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40集:泡茶的美在哪里

【茶道大哉問】第四季度的十二集,從2022年的1月14日開始,敘述我對茶道“美與藝術”的理解,而且是集中在以“純茶道”為角度的看法,今天是第四集。

茶道的內涵包括泡茶、奉茶、喝茶三個階段,茶道的美自然也就分佈在這三個階段之中。茶道的內涵是包括具象的與抽象的,具象的是看得到的三個階段的器物與動作,抽象的是這三個階段的動作所表現出來的思想與意境。例如燒水的動作,具象的是煮水器、燃料、泡茶用水,以及泡茶者將水注入壺內、讓水壺在爐上加熱、看著水在壺內滾動、聽著水發出的聲音、看著水汽往外蒸騰;抽象的則是器物、動作、與環境組合成的意象,還有泡茶者“知道”要選用怎樣的水、使用怎樣的燃料、“知道”等一下這壺茶葉需要怎樣的水溫、知道哪樣的水溫會造成怎樣的水聲與蒸汽,這些的“知道”與“知道形成的專注”造成了另一層次的抽象之美。泡茶者在選水、選具、環境整合,與對泡茶原理的知道與專注的同時,也會加入個人的性格特徵,這些都是屬於抽象的部分。這些抽象的內涵還包含著泡茶者有意與無意呈現的意境,無意的意境是作者(在這裏是指泡茶者)的個性自然流露,有意的意境則是作者因當時所泡的茶葉、當時茶會的性質、當時有感而發的精神狀況所賦予的。

談到泡茶的階段,是還沒有茶湯可喝的,這時只是茶湯作品欣賞之前的序曲。這個階段的茶席擺置、茶器功能表現、器物的色彩造型與質感,以及泡茶者對水的處理、泡茶者展示茶葉的態度等等,都是泡茶者對茶道內涵的開始鋪墊。為什麼說茶器功能、色彩、造型、質感也是茶道序曲的組成部分呢?因為各項茶器的造型、色彩成就了茶席的整體美感,是這一次“茶道”或說是這一次“茶會”給人的第一印象,接下來如果被發現壺的容積與杯子的大小、數量是不相稱的,煮水器的控溫功能不容易操作、壺杯的材質達不到忠實呈現茶葉的品質(也就是茶具的品質太差),這時大家就不會太期待泡茶者會把茶湯表現得多好,也不敢奢求這樣的茶會會造成怎樣有境界的茶道。

當茶具、茶席都讓人相信是可以上演一場“茶道藝術作品”的時候,卻在賞茶時候讓品茗者覺得這不是一款製作很精美的茶葉,品茗者開始擔憂了起來,“這麼的一首歌曲怎能演奏出什麼了不起的音樂?”我們常把茶葉比擬做音樂的作曲,泡茶比擬是音樂的演奏。但是我們發現泡茶者卻是一副信心滿滿的樣子,也看到他胸有成竹地準備著泡茶用水,作為品茗者的我們真是提心吊膽地欣賞著茶葉。欣賞完茶葉,望著“茶道”創作的主角,把茶荷交還了給他。泡茶者的“置茶量”出乎一般人就茶葉外觀所做的判斷,放得少少的,他也把水溫壓低了許多,最後,浸泡的時間卻是一延再延。當茶湯倒入茶盅,大家被迎面而來的香氣驚呆了,空氣凝結在那樣的時空。是好的香氣還是壞的香氣暫且不說,到此為止,就是茶道“泡茶階段”的呈現。

泡茶者在沖水入壺泡茶之前,還會準備一些“泡茶用水”在“品水壺”內,要等適當的時間請品茗者“賞水”。他思考著是要提供煮過的水還是未煮之前的冷水、他思考著要強調泡茶用水的冷冽品飲效果還是先煮過以求飲用的安全。他還使用了與泡茶不同款式的品水壺,他要增加一些品飲上的樂趣。泡茶者在備具、備水、賞茶的時候是非常專注的,連帶的也把品茗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了他的一舉一動上,他在讓品茗者傳遞茶荷欣賞茶葉的時候,是用眼光陪伴著賞茶的人,他不會忙著做其他的事,也不會在這個時候加入對茶葉身世的介紹,他知道這是會影響品茗者的賞茶空間與自由意志的。這也是泡茶階段的茶道之美。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