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D-茶会类Tea Party.Tea Gathering

D-茶会类Tea Party.Tea Gathering

【无我茶会歌】Anthem of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无我茶会歌】Anthem of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2019年,我获得无我茶会创办人蔡荣章先生授权出品“无我茶会歌”,并由蔡荣章先生亲自作词。
同年11月我开始与音乐创作及歌唱艺术家友弟女士一起在马来西亚展开制作工作,于2020 年12月1日正式在YOUTUBE网上首发式。
欢迎扫描进入听歌。歌谱也印在无我茶会中英版的封底。


 歌词:自带茶具茶叶,围成圈圈泡茶。
抽签决定座位,奉茶到左,喝茶自右。
泡茶方法不拘,没有地域流派的限制。
茶叶不分种类,无好恶之心。
把茶泡好,是大家的约定。
依公告事项行事,无须指挥与司仪。
期间不语,体现了专注,与群体律动之美,律动之美。
一次无我茶会 一次无,一次无再生 一次有。


制作群

出品:许玉莲   Producer:Hooi Yoke Lien
 作词:蔡荣章   Lyric by:Tsai Rong-Tsang
 作曲:友弟    Music by:Yudi Yap
 编曲:阮柳韵   Music Arrangement by:Yuan Leow Yunn
 演唱:友弟    Sung by:Yudi Yap
 大提琴: Eugene Chong   Cello by:Eugene Chong
 和音及编写:周翠玲  Backing Vocals & Arrangement by:Lydia Chew
 童音:叶家顺   Child Singing:Kah Shun
 制作统筹:友弟@摩登南洋 Produced by:Modern Nanyang
 制作助理: William Ang   Production Assistant:William Ang
 录音: William Ang    Recorded by:Arron
 混音&母带后期制作: Alex Tan  Mixed & Mastered by:Alex Tan
 录音室: Star Mount Recording Studio  Recording Studio:Star Mount Recording Studio

(14)

无我茶会(教学指导)/蔡荣章/20210217

无我茶会(教学指导)/蔡荣章/20210217

1.工作分配

与会者报到前三十或五十分钟(依茶会规模而定),场地组的人员开始布置会场,设置座位号码牌。每人负责五十个号码,依场地规划图放置指定区段的号码。号码牌可以用赠送给与会者的礼物充当。工作人员在开始泡茶前回到泡茶的队伍里面。

2.围成圈圈泡茶

圈圈可以是各种形状,只要头尾相接,或是走几步可以连接得上。

3.号码牌的方向与次序

号码牌要有方向性,朝向圆心放置。从靠近报到处的地方作为起点,这次茶会如果规定是向左奉茶,则依顺时钟方向排序,如果向右奉茶则反之。百人以上的茶会,尤其是围成多圈泡茶,或是队形成不规则状,要有“座位标识图”帮助大家找座位。

4.报到

开始报到之前,负责办理报到的人员到位,包括一,注册处,负责核对是否已报名,并发给参加证。二,抽签处,负责让与会者抽座位号码签,并回收签条上的签名条。三,盖章处,负责在与会者的无我茶会护照上盖上该次茶会的纪念章。四,发杯处,负责发放对外奉茶的杯子(如果没有对外奉茶则免)。五,对时处,负责让大家对时,并提醒开始泡茶的时间。

5.工作简化

报到处的人员都是站着做事,无须桌椅,依与会人数的需要设置多处的报到窗口。

6.抽签决定座位

与会者依抽到的座位号码签就位。

7.茶叶与泡法不拘

席地设置自己的泡茶席,茶具、茶叶、泡茶用水自备,“泡法”没有地域与流派的限制。坐法不拘,也可以使用一把小凳子。夜晚无我茶会时准备一把个人用照明设备。一个人的茶席不要超过80×160cm,茶具以精简为原则,无须什么装饰用品。

8.茶具观摩与联谊

设席完毕,起身参观别人的茶席并行交流,也可以拍照留念,开始泡茶前回到自己的茶席。

9.没有指挥与司仪

何时报到、何时开始泡茶等都写在会前发给的“公告事项”上,茶会进行时不另设指挥与司仪。泡几杯、泡几道、如何奉茶也写明在公告事项上。

10.单边奉茶

如果今天是泡茶四杯、奉茶给左邻三位茶友与自己一杯,泡完茶就端奉茶盘出去奉茶。给左邻第一位茶友的茶,端放在他泡茶区前方的第一个位置(从奉茶者的右手边算起),第二位茶友放在第二个位置,第三位茶友放在第三个位置,最后一杯在回到泡茶席后,放在自己泡茶区前方的第四个位置。奉茶时只要知道是第几位茶友,不一定要依序奉茶。被奉者在座时,彼此微笑行礼,不在座位时则免。

11.无好恶求精进

自己的茶到齐后开始喝茶,等了半天还是少一杯,应该是发生了错误,就开始喝了,座位的距离较大时,可以不必等茶到齐。茶叶自备,可以欣赏各种不同风格的茶汤,把茶泡好是必须的,每次参加无我茶会还要泡得比前次更好。

12.持盅奉茶

大家大约都喝完了第一道茶,开始冲泡第二道,泡好茶,端奉茶盘“持盅奉茶”,倒在自己原先送出去的几个杯子内。

13.对外奉茶

如果有人围观,可以使用报到时发给的杯子奉茶给围观的人,这时大家泡茶四道,一三道奉给抽签就座的人,二四道奉给围观的人。围观的人数少时,维持泡三道茶,第一道增加一个对外奉茶的杯子,三道茶都是圈内圈外同时奉茶。对外奉茶时可以安排对外解说,让围观的人知道这些人在做些什么。

14.泡茶不语

泡茶、奉茶(含对外奉茶)、喝茶期间,专心泡茶奉茶喝茶(含等一下的收拾茶具),不说话,而且保持大约一致的进度。

15.品茗后的空白之美

喝完最后一道茶,可以安排静坐二三分钟,也可以有人演唱或演奏三五分钟的曲子,演唱或演奏的人就在原位,不要另设舞台。大家回味一下茶会的情境、体会一下茶香茶味的梁绕。不必在会上介绍,也不必鼓掌,只是顺势地开始与结束。

16.收拾茶具

“品茗后活动”结束,把自己用过的杯子擦拭一下,放回原位。端奉茶盘出去收回自己的杯子,收拾茶具。不必有什么仪式就是茶会的结束,也可以安排团体的合照。

17.会后活动

茶会结束后,可以安排另外的活动,写在公告事项上,并明确活动结束的时间。

18.以无为名

无我茶会的“无我”解释为“懂得无的我”,重视有与无的关系,如同彩虹的七彩是有,七彩融合后是无。

(291)

無我茶會歌2020版

無我茶會歌/蔡榮章作詞

自帶茶具茶葉,圍成圈圈泡茶①。

抽簽決定座位②,奉茶到左,喝茶自右③。

泡茶方法不拘,沒有地域流派的限制④。

茶葉不分種類,無好惡之心⑤。

把茶泡好,是大家的約定⑥。

依公告事項行事,無須指揮與司儀⑦。

期間不語,體現了專注,與群體律動之美,律動之美⑧。

壹次無我茶會壹次無,壹次無再生壹次有⑨。

(把茶泡好,是大家的約定。依公告事項行事,無須指揮與司儀。期間不語,體現了專注,與群體律動之美,律動之美。)

(壹次無我茶會壹次無,壹次無再生壹次有。)

生生不息的無,生生不息的有⑩。

(生生不息的無,生生不息的有。)

(生生不息的無,生生不息的有。)

(生生不息的無,生生不息的有。)

註:

①無我茶會基本隊形。

②座位由抽簽決定:無尊卑之分,無我茶會七大精神之壹。

③單邊奉茶:無報償之心,無我茶會七大精神之二。

④茶具自備,泡法不拘:無地域與流派之分,無我茶會七大精神之三。

⑤茶葉自備,種類不拘:無好惡之心,無我茶會七大精神之四。

⑥喝別人的茶也喝自己的茶:求精進之心,無我茶會七大精神之五。

⑦依公告事項行事,無須指揮:遵守公共約定,無我茶會七大精神之六。

⑧席間不語:體現群體律動之美,無我茶會七大精神之七。

⑨無我茶會的效用。

⑩無我茶會的無。

(351)

无我茶会歌2020版的诞生

听无我茶会歌链接以下 youtube

听无我茶会歌链接以下 茶道杂志

https://mp.weixin.qq.com/s/CEj_LeRQbldCsaLZ7Nf3kA

无我茶会歌Anthem of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2020版的诞生

無我茶會歌Anthem of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2020版是“漳州科技學院茶文化研究所”馬來西亞籍研究員許玉蓮副教授在馬來西亞出品的音樂作品,於2019年11月開始創作與制作,於2020 年12月1日正式作網上首發式。

無我茶會歌敦請無我茶會創辦人蔡榮章先生寫詞,取無我茶會七大精神為主題,再邀著名歌手、詞曲創作人友弟女士將之融進樂曲之中,詞與曲充分展現著無我茶會“無” 與“有”的思想。“無我茶會歌”的編曲豐富細膩,散發活潑又浪漫之曲風,快樂的旋律與歌聲讓人不知不覺沈浸入茶道理想國的意境,也為茶道界與無我茶會增添了壹股蓬勃的朝氣。

無我茶會歌出品人許玉蓮女士表示,目的為更好更廣的傳播茶道之美,故此無我茶會歌選擇了在線上無報酬發布,讓茶道中人輕易可欣賞到這首歌曲。許玉蓮說:“作為壹個獨立茶人,我的收入有限,制作壹首歌曲的經費對我來說是歇盡所能,花了我能花的積蓄;我對音樂的認識也挺基礎,投入出品歌曲要比別人費勁得多。

為何如此困難還要做這首歌,因為,也許,讓無我茶會賦予音樂成為無我茶會歌,茶道傳播上的藩籬就會降低了;同時我也認為無我茶會其中有美好的東西,值得讓我們去歌詠它、頌揚它。

這算是現代茶文化復興發展至今的壹樁傻事,五十年才發生壹次,能夠和無我茶會同處在同壹個時代,做壹首無我茶會歌,是被祝福又傻得很快樂的事。”

無我茶會創辦人兼作詞者—-蔡榮章先生發布式感言說:“無我茶會歌的歌詞就是這個茶會的七大特殊做法與精神,是這個茶會的基本架構,要將它以歌曲的方式表達,而且把它的茶道意境呈現出來,剛開始我們都不知道要怎麼著手,後來找到了友弟。現在讓我們聽聽她如何把無我茶會歌創作出來、唱出來。

無我茶會歡迎大家用各種不同的音樂與語言表達,我們並不是要將它當做會歌,而是用大家體會到的無我茶會內涵作為歌詞與歌譜,以音樂的方式詮釋出來。

當我聽到友弟的無我茶會歌,我發現我對無我茶會的解說沒有她說的好。”

作曲及演唱者—-友弟小姐發布式感言說:“寫這首歌之前,我對無我茶會毫無認識,但對蔡老師和許老師給予制作上的無限開放和支持態度,卻有深刻的印象和熟悉的感覺,尤其後來對茶會的起源和發展稍有了解後,覺得彼此的相遇,真是壹種緣份,也與自己對美的認知,個人心靈所需要的沈澱和共鳴時光,有相似的經驗,猶如在唱壹首歌時,歌者和聽眾之間,那十分美好的心領神會。

不設限式的創作,其實挺有難度,蔡老師把無我茶會的精髓簡單明白又不失莊重的寫出來,詞句無分韻腳長短,真的有考倒我了。我先寫了個自以為很禪味意境的自由拍,但嫌給大家集會時和唱,就太難上口了,又想到用寫音樂劇的說白方式,卻很難把歌曲作到有記憶點,經過壹些時間的來回交流推敲,真正明白了詞句和蔡老師的用意,後來就寫出了這首比較朗朗上口、有些段落甚至大家可以壹起唱,尤其後段反復的—-生生不息的無,生生不息的有。。。。。。,凸顯放大無我茶會的精神。

我的編曲人寫過多出音樂劇的編曲,我們合作快二十年了,可謂氣味相投,因為沒有流行曲的長度限制(五分鐘內),她也和我壹樣,真的在音樂裏隨著感覺走,韻氣相生,竟交出了六分多的長度,蔡老師後來很幽默的說:都忘了自己是怎樣寫的詞了。

謝謝蔡老師和許老師在疫情彌漫時,給了我這個美好的機會參與創作及演唱,但願這首歌真能把無我茶會的精神唱出來了,茶友們相聚時,有忘我的快樂時光。”

無我茶會歌Anthem of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2020

歌詞

自帶茶具茶葉,圍成圈圈泡茶①。

抽簽決定座位②,奉茶到左,喝茶自右③。

泡茶方法不拘,沒有地域流派的限制④。

茶葉不分種類,無好惡之心⑤。

把茶泡好,是大家的約定⑥。

依公告事項行事,無須指揮與司儀⑦。

期間不語,體現了專注,與群體律動之美,律動之美⑧。

壹次無我茶會 壹次無,壹次無再生 壹次有⑨。

(把茶泡好,是大家的約定。依公告事項行事,無須指揮與司儀。期間不語,體現了專注,與群體律動之美,律動之美。)

(壹次無我茶會壹次無,壹次無再生壹次有。)

生生不息的無,生生不息的有⑩。

(生生不息的無,生生不息的有。)

(生生不息的無,生生不息的有。)

(生生不息的無,生生不息的有。)

註:

①無我茶會基本隊形。

②座位由抽簽決定:無尊卑之分,無我茶會七大精神之壹。

③單邊奉茶:無報償之心,無我茶會七大精神之二。

④茶具自備,泡法不拘:無地域與流派之分,無我茶會七大精神之三。

⑤茶葉自備,種類不拘:無好惡之心,無我茶會七大精神之四。

⑥喝別人的茶也喝自己的茶:求精進之心,無我茶會七大精神之五。

⑦依公告事項行事,無須指揮:遵守公共約定,無我茶會七大精神之六。

⑧席間不語:體現群體律動之美,無我茶會七大精神之七。

⑨無我茶會的效用。

⑩無我茶會的無。

無我茶會歌Anthem of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2020

制作群

出品:許玉蓮   Producer:Hooi Yoke Lien

作詞:蔡榮章   Lyric by:Tsai Rong-Tsang

作曲:友弟    Music by:Yudi Yap

編曲:阮柳韻   Music Arrangement by:Yuan Leow Yunn

演唱:友弟    Sung by:Yudi Yap

大提琴: Eugene Chong   Cello by:Eugene Chong

和音及編寫:周翠玲  Backing Vocals & Arrangement by:Lydia Chew

童音:葉家順   Child Singing:Kah Shun

制作統籌:友弟@摩登南洋 Produced by:Modern Nanyang

制作助理: William Ang   Production Assistant:William Ang

錄音: William Ang    Recorded by:Arron

混音&母帶後期制作: Alex Tan  Mixed & Mastered by:Alex Tan

錄音室: Star Mount Recording Studio  Recording Studio:Star Mount Recording Studio

作者簡介

蔡榮章:從事茶道工作四十多年,1990年創辦無我茶會,目前任天仁茶藝文化基金會執行長、漳州科技學院教授兼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天福茶博物院顧問、中國茶葉學會茶藝師資班老師,主要授課科目:“茶道思想研討”。出版書籍近三十本,主要有:《茶道入門三篇-制茶.識茶.泡茶》、《茶道入門-識茶篇》、《茶道入門-泡茶篇》、《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現代茶道思想》、《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等。

友弟:著名歌手、詞曲創作人、歌輯和演出制作人,亦是馬來西亞1990年代創作歌曲運動領頭“另類音樂人”組合主音,“用馬來西亞的天氣來說愛妳”原唱組合。千禧年起活躍演藝舞臺,著名系列有《摩登南洋》,代表作《KOPISUSU咖啡酥酥》,至今共發表近二十檔個場演出,出版五張個人專輯,十三張合輯。

許玉蓮:1990年代開始從事茶道寫作與教學工作,目前為:許玉蓮茶道院院長、福建《茶道》雜誌專欄作家、馬來西亞茶道研究會會長、漳州科技學院客座副教授、漳科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委員會委員、浙江農林大學客座教授、中國茶葉學會茶藝師資班老師、出版書籍有:《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茶鐸八音-茶文化復興之聲》、《我就要讓這世界香》、《喝茶慢》、《茶人的第三隻眼》等。

無我茶會歌出品通訊處:許玉蓮茶道院

HOOI YOKE LIEN

Mailing Address:

11, Level 6, Cheras Plaza, Jalan Manis 1,

Taman Segar, 56100 Kuala Lumpur,

Wilayah Persekutuan. Malaysia.

電郵:hooiyokelien@gmail.com

版權歸作者及出品人

This compilation P & C  Hooi Yoke Lien .All rights of the producer and of the owner of the work reproduced reserved.Unauthorised copying,hiring lending,and broadcasting of this prohibited recording.

(457)

泡茶竞赛裁判与茶叶审评的差异/许玉莲/20190815

泡茶竞赛裁判与茶叶审评的差异/许玉莲/20190815

茶叶审评是看(包括喝)茶叶制作出来的品质谁优谁劣,审评时采用既定的泡茶法、茶水比例,审评人员只负责对茶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的表现打分。泡茶竞赛则是要看人把茶泡得怎么样,裁判员是针对其人的“泡茶功夫”所泡出来的茶汤喝了打分,在这条前提下,如果提供给泡茶者的茶叶做得不好,他通过泡茶技术是否能把茶修饰得更好来争取裁判员的高分,充满了条件的限制与挑战。

泡茶技术很难订出一套标准样,故泡茶竞赛裁判员在赛前必须了解以及泡饮主办方所提供的茶叶,摸底后评分时心里才清楚:A茶况品质优良打94分,泡茶手却没有将茶泡出应有质量只能打88分。B茶况原本欠佳打84分,泡茶手反而泡得超出水准那就要打92分。要做到这一点,才算是公平对待泡茶竞赛手,对泡茶技能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泡茶竞赛裁判员也必须现场看着泡茶,注意泡茶手的每一细节,假设他的茶具都恰当,用的茶量、水温、浸泡时间都正确无疑,喝到的茶汤却总是不好喝,这时泡茶竞赛裁判员打分需要额外谨慎,很可能就是他领到不够完善的茶叶,不是他泡茶技能出了问题。

评茶人员审评时并无“茶有没有泡好”及其他搭配如茶器茶法、空间设置、选手的形象等的烦恼,不过评茶员“对标审评”能力必须很好,凡茶必有这个标准样,比如祁红各等级感官指标的滋味:特级鲜醇甜、一级鲜醇、二级甜醇、三级尚甜醇、四级醇、五级尚醇等,茶叶审评者要有很强的记忆力把各个细微的变化辨识出来。他所看到喝到的比标准样本的差距大,就表示茶做不好,然后指出错误的地方在哪里,比如说这岩茶的花香味做散掉了,因为杀青温度过高和时间把握不当。评茶人员的审评工作较直接清楚,也较容易获得认可。

泡茶,因为没有标准样,只能说那是对茶道的理解能力有高低;如果泡茶竞赛裁判员的水平参差齐,比赛就失去了意义;裁判员的水准应有前瞻性的高度,才会为泡茶比赛带出积极的影响,起带头作用。所以泡茶竞赛裁判员需要在茶叶品质、泡茶技术、审美能力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水准,在这种要求下,泡茶竞赛裁判员首先知道茶的好坏,才有办法知道茶汤应有的水准,那么才会清楚在整个泡茶过程必须如何调整茶水比例、泡茶水温、浸泡时间以及奉茶喝茶应掌握的态度等。

说到态度就必须得说泡茶竞赛裁判员的审美能力,泡茶选手做了些什么动作会让他扣分或加分呢?比如每一道茶出汤后泡茶者将壶盖拿走放在盖置、提壶持杯时翘尾指、分茶时左边四杯用左手右边四杯用右手来分、分茶入杯后就干坐着等过一段时间茶汤降温后才奉茶出去,这些种种很难一句话说对错,都有各自想要表述的立场。什么才叫做表现茶道之好茶道之美呢?你说第一道茶汤弃掉不好,另一个人说必须得倒掉不喝。你说泡茶不必播放音乐,另一个说有音乐才不会枯燥。那么泡茶的审评标准就没有标准了吗?有的,目前规定泡茶、奉茶动作手势端正。发型、服饰、仪表自然优雅。泡茶空间布置、器具选择合理。“端正、自然、优雅、合理”应是人们经过生活中无数的历练与阅历,由内而外散发的一种风骨;是泡茶手过渡至茶道艺术家的必经之道路吧。

中国福建茶道杂志专栏

(655)

评茶与泡茶在企业的应用/许玉莲/20190720

评茶与泡茶在企业的应用/许玉莲/20190720

茶叶审评工作用的是一次性泡茶法,各地按照既定习惯的茶水比例、出汤时间,对所有茶实施一个笼统的泡法。法子如下:从有代表性的茶样一百至二百克当中,扞取3.0克茶叶,置入茶杯,注满沸水,加盖冲泡,接着滤出茶汤,留叶底于杯中,最后按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的顺序逐项审评,目的是为了对茶叶进行对标检查、对标定级,以及发酵、火力、香型,风味等对比检查。所谓对标,即茶叶品质标准自有地方上有效机构或业界经已规范的最低生产标准,审评工作者需依照茶叶所呈现出来的特征一一将其形色香味底对号入座并打分,比如祁门工夫红茶外形的整碎程度依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应评为:匀整、匀齐、尚匀齐、匀、尚匀,如果碰到特别特别挺秀匀细的茶样,那就在基准外了,碰到特别特别粗糙又参差不齐的当然也在基本级别之外。茶叶审评工作者就是要知道怎样的茶叶才是特级、一级茶。。。。,一支茶一支茶对样,才有助于企业提高采购效益,创造品味与品牌。
泡茶品茶多采用一次投茶多次泡饮法,就是大家熟悉并称为“小壶茶法”的,此法多用于赏茶,一道道慢嚼细咽,体会茶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的质感美及它们到底是如何形成,同时感受茶汤带给身体的舒畅感和精神愉悦,给茶客试茶及茶客买回家就这样喝的。这时候的泡茶器质地千变万化容量可大可小,品茗者可能增加多名,通常每一支茶都会产生自己的茶水比例与浸泡时间,执行泡茶工作的人通过端详、嗅闻茶叶,辨识它采摘、加工过程遭遇了什么,形成了一番怎么样的风味特征,因而判断出每一支茶应该如何冲泡才会将属于它的味道真正泡出来享用,有时候甚至可泡出比原来性价比更高的茶汤质感,把茶泡好,才能有助促进企业营销,带动茶产业发展。
目前这两项职业似是水火不容,有说审评茶叶时浸泡久久是看茶的真面目,让茶的好坏无可隐藏,说得一副大公无私、童叟无欺的样子。相反的说泡茶师泡茶是扬长避短,说得泡茶工作者好惭愧的样子,像是在耍一些虚假的手段骗人买茶而已。前者知道茶的品质级别,后者克服不利条件发挥优点,都是理性地讲求实效,都对的。
评茶师具备审评能力才敢为企业做领头羊去买好茶卖好茶;行销传播这一块要求好品质的茶叶供应,生产茶叶者才会做“好茶”;一旦企业卖的都是属于真正达标的“好茶”,泡茶师进行销售试茶以及给茶友培训泡茶时才敢告诉消费者什么是好茶;如此销售、加工、享用构成良性循环,才有助于茶产业的发展。如能做到这地步,自然便不会出现茶叶审评与泡茶品茶谁比较科学谁比较欠理性的说法。
茶叶审评重在对样,泡茶品茶重在赏茶。小壶茶法在冲泡时所面临的挑战是,没有一套适用于每一支茶的冲泡方程式,并且每一只茶要有数道不同的浸泡时间,并且数道不同的茶汤质感必须保持在评分基准以内,一般时候大家习惯性期待滋味的超标表现;故此泡茶师必须知茶懂茶,必要时捉出茶叶的缺点,才有助于制茶与泡茶。评茶师知道茶的缺点,应要求制茶时避之,泡茶时避之,为行业稳定及提高茶叶质量,也可改进加工或创新技术。其实我们期待业界工作者大胆成为两师动物:做有能力评茶的泡茶师,以及有泡茶能力的评茶师。

中国福建茶道杂志专栏

(597)

我知道,那个样子就是在喝茶/蔡荣章/20200404

我知道,那个样子就是在喝茶/蔡荣章/20200404

如果有一个人双手拿着一只小杯子,手臂靠近身体,眼睛看着杯子里面,你认为他在做什么,我相信他在喝茶。因为如果他在喝酒,应该是单手举杯,手臂稍微往前伸,一副邀月共饮的样子(若是高脚玻璃杯,是另外一种场景)。如果小杯子换成大碗呢?双手改成捧着碗,手臂也是靠近身体,两眼低垂看着茶碗里面,这样,仍然是一副喝茶的样子。如果用那么大的碗喝酒,我会单手从碗口提着,眼睛朝前看,一大口一大口地喝。双手捧着大碗,手臂又是贴近身体,两眼还一直看着碗的里面,喝的却是酒,好像没有这个画面留存的印象。

提着小壶或小盅往几个小杯子内倒,一般人也会意识到是在倒茶。茶碗呢,有个典型的手势,左手拇指与食指按着碗口的左边,右手拿着茶筅在碗内搅击着茶汤。搅击完毕,右手拇指压着碗口,中指从底部托住碗底的圈足,提起茶碗,递送到身体的右侧,让品茗者前来拿取。品茗者双手从碗的两侧将碗捧起,眼睛看着碗面的汤花。这时回复到刚才我们说的拿碗模样了,谁都知道要喝茶了。

以小杯喝茶,也可以单手举杯,眼睛依然看着茶汤,手臂依然靠着身体。不管是单手还是双手拿杯,喝茶之前或者喝茶之后,喝茶的人会从汤面或喝过茶汤之后的杯底闻闻散发出来的香气,这也是喝茶给人的印象。小杯的拿杯方式,闻香、喝茶的方式,我们知道那是“小壶茶法”呈现的面貌;大碗的捧碗方式、搅击茶粉的手法、递送茶碗的姿势,我们知道那是“点茶法”给人的典型印象。

“喝茶”的风气普及了,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泡茶喝茶的镜头,“茶道艺术”的观念建立了,大家会留意到泡茶、奉茶、喝茶的手势与动作之美。久而久之,一些特具象征意义的手势、动作、态度就会变成喝茶或说是茶道的一种标志。双手拿着杯子、双手捧着碗、手臂靠着身体、眼睛看着杯内或碗内的茶汤,这些都是喝茶人长期与茶相处后自然形成的姿势,还没有喝茶,我们就已经意识到要喝茶了。

《茶网》专栏

(481)

回顾“茶道的重心是在修身而不在茶吗” /蔡荣章/20200317

回顾“茶道的重心是在修身而不在茶吗” /蔡荣章/20200317

这个题目刋出以后,很多人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我的理念还是没有改变:茶道的重心在茶,不在修身。修身是另一门学科,茶道不能解释为是修身的一扇法门。茶道是不是可以达到修身的效果,不敢肯定,如果同时修习茶道与修身,当然会是双效。以下是一些茶友的反应。

“无茶之道,非茶道”,这句话说得对,经常看到演讲厅上讲了半天都是在“修身”上打转,要把“茶道讲座”的牌子换成“修身讲座”了,泡茶、喝茶的设备还可以保留在会场,只当它是为这一场演讲服务的。

“喝茶还是问道?我更喜欢喝杯好茶”,我也有同感,高兴地喝杯好茶,不管是修身之道,还是泡茶奉茶品茶之道,就都顺畅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都来当个“乐之者”。

“绘画的重点在作品,不是过程”,这句话与上面一段都是在强调茶的本体,但更缩小范围到茶汤。茶汤是茶道的最终作品,然而“泡茶”是第一乐章,“奉茶”是第二乐章,“品茶”是第三乐章,茶道艺术有三大乐章。

“茶有茶道,也有茶人道”,这句话一不小心就会被解释为:要有修为,不能只会泡茶。真是那样,就要劝他去补修“修身”的学分,做一个有道的茶人,但是不要影响了“茶道”的成绩。

“修身后,茶与茶味就出来了”,这意思是不是说在没有修好身之时是无法谈茶道的?如果是这个意思,就是说“茶道的重心在修身,而不在茶”。没修好身的人就没有办法把另外一门学科表现好吗?我不以为然,因为那是不同的两门学问。真、善、美只是将学术与修为分成三个区块,并没有说出它们彼此间的关系。

“茶道,不可说”,他指的道应该是宇宙、生命之道,以为茶道必须讲到这些大道理,否则只是雕虫小技,所以很多茶友不敢说“茶道”,就退而只言“茶艺”或“茶术”。事实上我们只是把茶道解释为“茶之道”。

“炒饭,炒工及饭料皆重要”,这句话如果解释为“茶汤,茶叶与泡茶的技术都重要”,那就是投“茶道的重心在茶”的票,如果解释为“茶道,茶叶与修身皆重要”,那就是投了“茶道的重心在修身”的票(因为现在只谈茶道与修身)。我是投“茶汤,茶叶与泡茶技术都重要”的票。我把茶叶视为“作曲”,泡茶视为“演奏或演唱”,没有好的茶叶泡不出好的茶,没有好的泡茶技术,泡不出好的茶汤。

“修身、茶味都重要”,如果把这个题目当作“是会题”考我,我会答“是”,如果当“深论题”考我,我会先问:是在泛指“茶道”还是特指“茶道艺术”?如果是泛指茶道,我会说“没有什么错”,但是如果说的是茶道艺术,我会说“错了”。因为修身与茶味是两回事,不是好人就可以泡出好茶的,也不是好人就可以评赏出好的茶味。但是如果他说:所谓的修身,除了真、善以外还有美,那我就不出声了。只是心里想,喝茶那么难吗。

“不要道字,就回到茶了”,看到这里,我的心定下来了,因为我相信这位茶友所说的“道”是宇宙之道、生命之道。先把它放在一边,把“茶”当作媒体,好好地创作泡茶、奉茶、品茶三乐章的茶道。

现代茶道思想网专栏

(549)

“茶道艺术”的界定/蔡荣章/20200310

 “茶道艺术”的界定/蔡荣章/20200310

一,茶道艺术是狭义的解释。不是泛泛地指茶的美好,是以茶为媒介呈现的艺术,这艺术与音乐绘画文学同属艺术的一环。

二,茶文化有偏产业者与偏人文者。偏产业者叫茶产业,偏人文者叫茶道。茶道里面特指艺术的叫茶道艺术。

三,茶道艺术呈现的媒体是茶。进一步说是泡茶、奉茶、品茶。

四,茶道艺术的内涵是茶的美、茶引发的思想、茶引发的境界。

五,茶道艺术的美在泡茶、奉茶里面,在茶汤的色、香、味、性里面,在茶的思想与境界。

《现代茶道思想网》专栏

(523)

茶叶的审评与欣赏是两个态度/蔡荣章/20190613

茶叶的审评与欣赏是两个态度/蔡荣章/20200613

茶叶的审评由于还是依赖人们的感官,所以被称作“感官审评”。这个感官审评并没有目的性的限制,不是限于核对某款茶叶的质量是否合乎被要求的标准,也不限于为茶叶订定市场上的等级。但是由于应用上几乎全是为核对质量等级或是等级排序而作,所以给人的印象是茶叶的审评在于鉴定茶叶的等级。

“评审在于鉴定茶叶等级”的这个认知有什么不对吗?这样的认知只呈现审评的一半功能而已。审评的另一半功能是“茶叶的欣赏”,但是大家普遍忽略了“茶叶欣赏”在茶叶官能鉴定上的功效,甚至于误认茶叶评鉴与茶叶欣赏是两回事。

先说审评的功能不只在于鉴定茶叶的等级,也在于引导茶叶的欣赏,因为鉴定与欣赏都必须以“知茶”为基础。茶的品质鉴定是从茶的外观、茶的冲泡、茶的汤色、茶的香气、茶的滋味、茶被泡开以后的叶底诸方面去了解的,茶的欣赏也是同样从这六个方面切入,都必须对茶的种植、茶的制作、茶的冲泡、茶的品质、茶的特性、茶的市场质量、茶的品饮质量有所了解。如果对这些茶叶的背景资料不够清楚,要鉴定等级、或谈论欣赏是虚幻的,不实际的。

上面说到深入理解茶叶品质与欣赏茶叶之美的六个界面, 其中有一项“茶的冲泡”是容易被忽略的。不管是评鉴还是欣赏,都必须先了解这泡茶是怎么泡出来的,是用“审评杯组”还是“审评盖碗”?是以2%或5%的茶水比例泡成的?还是使用小壶茶法以一般品饮的方式冲泡?不同的泡法将影响茶汤、香气、滋味、叶底的评鉴与欣赏效果。理解了冲泡的方式,还要注意冲泡茶叶的水温与冲泡器的材质,尤其是盛装茶汤的杯子,不只是材质影响茶汤的质感,杯子内侧的颜色更是直接影响了汤色。

进一步再说茶叶品质鉴定与茶叶欣赏的差异。茶叶评鉴的主要目的是茶叶品质优劣的鉴定,这其中包括了茶叶市场等级的标准,与茶叶比赛时的品质排序。这些都似乎依赖了大众公认的一些优劣概念,加上专家历次以权威姿态赋予的优劣与等级界定。这个品质的衡量标准与茶叶的欣赏会有一定的差异, 好比我们说一幅画在构图上不要把三件物品排成一直线,不要把所有物件平均分布,还提出了长宽最佳的黄金比例、色彩的调和色与不调和色、线条排列的美与不美。老师批改学生的绘画作业时,可能会依上述这些规则加以修正学生的错误,某些单位主办的绘画比赛,也会以上述这些原则加以评分。但是绘画的欣赏往往是跳脱这些规则的,美学与艺术,在绘画、音乐、文学等项目的欣赏上另有一番论述。茶叶的欣赏,包括茶汤、茶叶、叶底,甚至包括泡茶、奉茶,也是不容易设定审美的标准。虽然说“口之于味有同焉”,但是在“好喝”以上的空间里,是无穷尽的欣赏领域。

市场上的商品标准主要在规范商场秩序,也作为定价的准则,往往是在“日常所需”的商品范围内,茶叶的审评标准也是如此。但是当茶叶进入到欣赏的领域,往往就不能以同样的方式来设定标准了,一般市面上所应用的茶类名称也无法完全表达欣赏的内涵,如不发酵与轻发酵间、中发酵与全发酵间、渥堆与入仓间、焙火与复火间、苦与香之间、嫩与熟之间,还有陈化的年份与品质之间,都难以划分界限,也不应该订定标准,否则审美与艺术将受困于人为的藩篱,无法向前迈开。

中国福建 《茶道》杂志专栏

(557)

无我茶会的形式与精神是这样产生的/蔡荣章/20190428

无我茶会的形式与精神是这样产生的/蔡荣章/20190428

说到泡茶跟水温的关系,说到浸泡时间跟茶汤的关系,都说差个一点,就会令茶汤不一样,我就独自一人在房间里做实验,因为没有人干扰,特专心地去体会85℃跟90℃泡出茶汤的不同、留意50秒跟一分钟的差异。一面体会它们的差异,一方面也逐渐带出了与茶的感情,喝着喝着就像彼此在聊天一样,我深刻理解了这泡茶的个性,我发觉独饮是与茶为友的最佳途径。

不同的人泡同一款茶也会有不同吗?如果这两个人都很会泡茶,它俩使用同样的水,同样材质的壶,而且又都是要把这壶茶泡得是这款茶的最佳状况,得出的茶汤会有什么不一样吗?当这样的两个人其中一个在泡茶时,我把茶具也搬了过去,泡好了茶,我给他一杯,也向他要了一杯。确是不一样的感觉,已经不是泡得好不好的问题,而是风格的差异。另外,我还留意到他的行止,发现了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美感。我恍然大悟,专心泡茶、专心相处、不要讲话的好处。

我们为什么不以这样的方式举办茶会呢?让更多的人,十个、二十个、一百个,专心泡茶,一起奉茶、喝茶,专心地与茶为伍,清楚地体悟到彼此的存在与美感?

我认为只是一个人泡茶,其他的人喝茶,不能把茶道的精神完全显现出来。就因上述的经验,现在可以有许多人专心一起泡茶,已经可以做到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人人喝茶了,剩下的就只是如何串联成一个茶会形式而已。一个突如其来的灵感:“大家自备茶具,围成圈圈泡茶,泡好茶,每个人都依同一方向单边奉茶,不就可以达到串联成一体的目的了吗?”越想越有道理,越想越兴奋,越想越找出了许多如此进行茶会的道理,其中还孕育了许多茶道的精神呢,于是把这样的茶会形式写了下来,并称它为“无我茶会”。

大家围成圈圈泡茶,如果再加上以抽签决定座次,就增加了“无尊卑之分”的意义。大家自带茶具、茶叶、泡茶用水来参加茶会,如果再加上茶具与泡法不拘,就增加了“无地域与流派之分”的意义。茶叶自行准备,如果再加上种类不拘,就增加了欣赏各类茶叶,“无好恶之心”的意义。泡完茶,大家都以约定的方向与对象来奉茶,也就是所谓的单边奉茶,就具备了“无报偿之心”的意义(因为我奉茶给他,但我喝到的茶却来自另一边)。每道的奉茶,都要留一杯给自己,也就是同时喝了自己与别人的茶,如果自己没有把茶泡好,是对不起喝茶人的,于是鞭策自己,要把茶泡好,“求精进之心”。整个茶会如果不要有人指挥,大家以事先约定的公告事项为依规,就显现了“遵守公共约定”的习惯。如果开始泡茶之后,大家都不要说话,专心地泡茶、奉茶、喝茶,再加上会前分发到与会者手上的公告事项,每一个人的进度就会受到规范,动作太快的人自己会放慢脚步,动作太慢的人,自己会设法加快,不但培养了大家的默契,还“体现群体律动之美”。

上一段在“围成圈圈与单边奉茶”的基础上自然产生的七层意义,就是无我茶会的七大精神。无我茶会的诞生是先有了泡茶、奉茶、喝茶的形式,才从中发掘出茶道精神的。茶道精神应该自然潜沉在泡茶、奉茶、喝茶之中,不是先订下七大精神才设计茶会形式的。

中国福建《茶道》茶道月刊专栏

(593)

茶叶构成的色彩图/蔡荣章/20190404

茶叶构成的色彩图/蔡荣章/20190404

这是一幅渐层式的立体色彩图。所谓渐层式是色彩的变化是逐渐改变,从绿到黄绿,丛黄绿到金黄,从金黄到橘红,从橘红到红,都是慢慢改变的。如果是茶叶,这是因为茶叶发酵程度的轻重造成的,发酵的程度不是格式的跳跃,而是渐次改变的,所以从不发酵的“绿”到全发酵的“红”,逐渐形成渐层式的色彩变化。

我们说不发酵的绿茶其茶汤是绿的,轻发酵茶的包种茶(如岩茶、铁观音、单丛等)是金黄色的,重发酵的白毫乌龙是橘红色,全发酵的红茶是红色(这些颜色的名称在色彩三要素上称为“色相”),这些都只是概念式的说法,事实上不发酵茶不全是0%的发酵,3%、5%的发酵都有可能,所以后面的“绿”已经转变成“绿中带黄”,逐渐往“金黄色”转变。轻发酵的包种茶则从10%到40%都有可能,发酵得比较轻,是偏黄的金黄,发酵得比较重,则是偏红的金黄。重发酵则是50-70%的发酵,这时的橘红则是从偏黄的橘红到偏红的橘红。全发酵茶也只是以红色来概括,但80%的全发酵是红中带点黄的,90%以上才是完全的红。

在上面发酵的基础上,如果我们挑出适合于以“焙火”来改变茶性,而不影响品质的茶类(即10-40%发酵的叶茶类),加以轻重不等的焙火,则茶叶与茶汤的颜色会在金黄色的基础上改变了它的“明度”。焙火愈重,颜色会变得愈暗,也就是变成了浅褐色或深褐色。只有10-40%这个区段的发酵程度才适宜以焙火来改变茶的寒凉特性,而且是较成熟采的茶青,至于不发酵的绿茶与全发酵的红茶是不适宜的,其中的黄茶、白茶、白毫乌龙、后发酵茶也都不适宜。也就是只有“叶茶类”才适于以焙火来改变茶叶的冷暖特性,也就是只有金黄色区段的茶叶,才适合于用焙火加深它的明度。

我们借用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彩度,来解释茶叶“发酵”、“焙火”、“水可溶物多寡”的状况。色相是颜色的种类,明度是颜色的深浅,彩度是颜色的饱和程度。(至于香气与揉捻造成的效应,另外用“频率”来表达。)

各种茶叶呈现的色相与明度,代表着它发酵与焙火的轻重,在这一系列色相与明度的色带上,如果往纵深发展,可以画出彩度的变化。例如愈往底下,彩度越来越低,也就是色彩的饱和度愈来愈低,这就表示愈上层的茶叶,其“水可溶物”越多,愈下层的茶叶,水可溶物越少。大致说来,彩度越低的茶,质量越差。

对茶汤的“彩度”如何理解?如果我们泡好一杯标准浓度的茶汤,而且这杯茶的质量相当高,这杯茶汤的彩度应该是高的(不论它的色相与明度如何),也就是看来相当有稠度、色感相当饱和。如果我们在上面加上一些白水,它的色相与明度不变,但彩度会降低,看来稠度没那么高,色感的饱和度降低了。再加上一点水,依旧是原来的颜色、原来的明暗度,但彩度又降低了。如果再加一点水,就会呈现出水水的样子,我们会直觉地认为它被泡得太淡了。

比较茶汤的色相、明度、彩度,要在最能呈现这款茶 “饮用质量”的情况之下,也就是在标准浓度之下,而且茶汤的水深一致,容器内侧是标准的白色(不会是偏青的月白,也不会是偏黄的牙白),这样的判断才准确,才有意义。

中国福建《茶道》杂志专栏

(587)

看样子就知道茶的好坏/蔡荣章/20190222

看样子就知道茶的好坏/蔡荣章/20190222

有一次茶友要我为六种茶的品质排序,给我一张表格,上面有六种茶样的编号与每种茶的五个“品质项目”,这五种品质项目分别为香气、汤色、滋味、叶底、外观,要我依这些品质项目打分数。每个品质项目还有在总分100上的占比,如香气占30%、汤色占10%、滋味占30%、叶底占10%、干茶外观占20%。

我将这六种同一类型的茶叶依“评鉴泡茶法”(即同样的茶水比例、同样的水温、同样的浸泡时间)把茶汤泡出,随之打开冲泡盅闻了茶渣香气(浸泡过,并已倒出茶汤)、看了茶碗上的汤色、拿汤匙喝了茶汤的滋味、将浸泡过的茶叶倒到叶底盘,审看了叶底、最后再看看干茶的外形与色泽。最后在总分栏上打了一个分数,一种茶接一种茶地把六种茶的分数都填上了。

我的这位茶友说还要分别为六种茶样的五个品质项目打分数,我就将已经填妥的总分,依比例分解到各个品质项目去。茶友说我这样的做法不合乎常规,应该要闻了香气打一个分数,看了汤色再打一个分数,分别打完五个项目的分数,然后再加总。

本篇文章就是要讨论这个“评茶”的问题。先说分别依五种品质项目打分数,这样的评茶方式容易就个别的品质项目单独思考,例如外观非常整齐,采摘标准也很划一,单牙就都是单牙,一心两叶就都是一心两叶,色泽也很一致,于是外观打了满分;但闻茶叶的香气并不怎么样,喝茶汤的滋味也没有让人惊喜,于是这两项都只给了保守的分数,但是这款茶的总分并不低。再说刚开始的那种打分数的方式,将每个茶样的五种品质特性看完后再综合给个分数。假设茶况依旧,这样打出来的分数一定会比个别给分后再加总者要低,因为茶的品质是以喝的为主,香气与滋味才重要,综合打分数时会以香味为主导,外观的分数自然不会给到满分。

你或许会说:我不会受到外观好坏的迷惑,他制作得漂亮,但我可以从条索紧结的状况与色泽上判断它的不足。同样地,另一款茶的外观不怎样漂亮,我也可以发觉那只是因为拣枝、筛分的问题,从色泽、条索、老嫩上判断,可以知道它的品质不错,甚至优于外观漂亮的那一款,所以我会给予相当的分数。他的这个给分方法是“综合给分法”,是偏向茶的香与味,是倾向于茶的“饮用质量”。

有些人会持反对的意见,他说茶叶的外表直观非常重要,整齐、美观、精细就可以占领市场的先机,毕竟懂喝的人没有懂看的人多,所以即使外观的分数占比不高于香、味(外观仅占20%,香气与滋味却各占30%),但还是要依它的实际状况给分,不可以因为香味的逊色而不给它应有的分数,也不可以因为你看得出它在漂亮的外表上曝露了香味的缺点而特意扣了它的分数。

但是我还是会给综合性的分数,因为看在眼里,明明知道他的茶汤不怎么样,却要因为它长得漂亮而给它加分,总是违背心意。

市场的需要是要考虑,但是只能酌量加分,不能超越比它的“饮用质量”较佳者的分数,所以我老是习惯使用综合性的给分方法。

中国福建《茶道》杂志专栏

(536)

没评茶基础的人可以赏茶吗/蔡荣章/20190118

没评茶基础的人可以赏茶吗/蔡荣章/20190118

我曾将评茶、品茶、赏茶分开来解释,将评茶说是对茶叶理性的分析,品茶是具备“评茶”能力的赏茶,赏茶则是不一定具备评茶能力的享用。现在我要将品茶与赏茶合并成一条,用“赏茶”来代替,因为具备“评茶”能力的赏茶与不具备“评茶”能力的赏茶不必要使用二个不同的名词来称呼。这其间只是一个受过“评茶”的专业训练,另一个没有而已,但是两个都必须要有“赏茶”的能力。如果受过评茶专业训练的人没有赏茶的能力,反而获得更少的喝茶乐趣,对茶叶欠缺评鉴的能力,赏茶的深度将受到限制。

怀着“评茶”心态在喝茶时会特别关注茶的品种、茶的山头、茶的季节、茶的拼配,还特别重视制茶的技术,以及制茶那段日子的气候。那怀着“赏茶”心态时又有什么不同呢?会特别关注茶的色、香、味、性、形的表现,可能很清楚这些色、香、味、性、形是怎么来的,也可能不清楚,只是赏其生成的结果。

茶的品种、茶的山头、茶的季节、茶的拼配、制茶的技术、制茶那段日子的气候,造就了茶的种类、茶的品质、茶的个性,评茶时是要逐项仔细分析的,但是赏茶时不是一下子钻到里面去,而是全面性地体会,体会这些制茶的因素呈现在色、香、味、性、形上的美,这样反而不会打乱赏茶的心境,破坏审美的情趣。

虽然说“赏茶”也会分开成许多阶段,如茶叶的外表、茶叶与茶汤的香气、茶汤的香气与滋味、茶叶被泡开以后的叶底,但各阶段的关注点是在整体的美,而不是在茶的品种、茶的山头、茶的季节、茶的拼配、制茶的技术、制茶的气候。

欣赏一幅画、一首音乐、一篇诗、一位美人、一盘佳肴也是一样的,如果一开始就分解它的各种组成元素,那是科技性专业人士的直觉反应,偏向感性欣赏的人是直接从审美与艺术境界切入的。可不是,一幅画一入眼就要分析它的色彩是否协调、线条是否构成了美感的基础、它的画风是古典派、印象派、立体派、超现实主义?结果,只是做了一大堆与审美享受无太大关系的功课,绘画要传递的艺术性与思想美感没有太多的获得。但是如果经过绘画训练,又能有美学、艺术修养,他会看得更清楚,体会得更深入。

有评茶能力的人会对茶的物质层面分析得很清楚,但是“赏茶”是一般人喝茶的目的(除非从事茶叶鉴定的工作),他更重要的是要综合茶叶的各项色、香、味、性、形诸元素,使其成为被欣赏与享用的标的。赏茶者可能对茶的制造知识不甚了解,只是就最后的结果,茶叶、茶汤、叶底等的色、香、味、性、形加以体认,他可以不知道这是什么茶、产自哪里、泡茶者的技术如何,但是茶的好坏、茶的特质、茶的美感、茶的境界,他是清楚的。

评茶是赏茶的“基础”,但不是赏茶的“全部”,不是在茶席上说出茶的品种、茶的山头、茶的季节、茶的拼配、制茶的技术,就是赏茶之道。我们毕竟是要品赏茶的美色、美香、美味,与整体的意境,我们是要赏茶,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评鉴、分析的层面。

评茶是理解“茶商品”的必须,赏茶是喝茶的主要目的,评茶与赏茶是各自独立且融为一体的。

中国福建《茶道》杂志专栏

(606)

扼要解释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蔡荣章/20200302

扼要解释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蔡荣章/20200302

一桌或数桌的泡茶席,每席由泡茶者自行设置茶具,自行准备茶叶。品茗者购票进场,在各茶席坐定后,泡茶者出场泡茶。茶会包括赏茶、品饮数道茶汤、品水、品茶食、看叶底,结束上半场的茶会。中场休息时间,泡茶者重整茶席,品茗者依进场时的抽签,换坐到另外一个茶席。品茗者坐定,泡茶者出场进行下半场的泡茶。

茶会期间泡茶者不作茶叶与泡法的解说,将泡茶、奉茶、与茶汤的呈现,视为完整的一件茶道艺术作品。品茗者专心欣赏泡茶者的泡茶、奉茶与茶汤创作,并专心品饮茶汤、观看茶叶、品赏泡茶用水、品赏茶食、观看叶底。

这样的茶会,必须要有将泡茶、奉茶、品茶作为媒介,呈现茶道艺术能力的泡茶者与品茗者,所以称为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由于大家都专注于茶,专注由茶串联成的泡茶、奉茶、品茶,除了辅以所需的赏茶、品水、品茶食、看叶底外,都行省略,所以是纯茶道的茶会。

现代茶道思想网专栏

(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