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64.蔡榮章說學校茶文化教育推行十五年(2007~2022)第三集

蔡榮章說學校茶文化教育推行十五年(2007~2022)第三集

蔡榮章說學校茶文化教育推行十五年(2007~2022)第三集

蔡榮章說“學校茶文化教育推行十五年(2007~2022)”

第三集:2009年多國茶道與多國語言的課程設置

    茶文化專業在學校創系的時候,課程設置上會考慮到“茶文化比較”的需要。東亞是茶文化的發祥地,在第8世紀就興起了中國茶道,16世紀興起了日本與韓國茶道,歐洲在19世紀也有了紅茶文化。歐洲的紅茶文化使得紅茶的市場佔有率遠遠超過了東方原本以綠茶為主的茶葉市場。茶葉市場的背後,當它發展到一定階段,一定潛藏著一股茶文化的運作。站在東方看茶文化,總覺得代表性的茶文化就是中國、日本、韓國的茶道,但是當21世紀的2007年,茶文化專業在高校設置的時候,對茶文化的解讀應該包括歐洲的茶道。既然以國名為代表來稱呼茶道的類別,那就應該在中日韓三國的茶道上加上英國茶道,漳州科技學院茶文化系的課程規劃上,就從原本大家熟悉的所謂“三國茶道”變成了“四國茶道”。

    茶文化的學習是有必要參考其他地區的喝茶狀況的,我對文化的理解是:隨時空的演變而調整與精進,不是只求突顯自己的文化特色,所以我認為茶文化比較的課程是必須的。茶文化比較的課程設置必須考慮在茶文化上的代表性,而且又無法設置得太多的項目,於是就以中日韓英的茶文化為設置的目標。茶文化專業的“產業”學習,是不必細分到某某國家或地區的,更沒有必要在國家或地區之下再強調茶葉類別如綠茶、紅茶等的課程,但在茶產業的通識基礎上有必要在喝茶的方法與態度上加以瞭解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所謂狹義的茶文化–茶道。因此我在茶文化專業的茶文化比較課程上就開設了“日本茶道”“韓國茶道”與“英國茶道”, 中國茶道是屬於自己的母體文化,茶文化的種種課程都會以母體文化為基礎,而且以母體文化為“對照樣”, 所以不再設置所謂的“中國茶道”, 只是在茶史、茶藝術、茶思想的課程上強調一下中國茶道的特色。

在茶文化比較的話題上常使用中國茶藝、日本茶道、韓國茶禮、英國紅茶文化等的稱呼,為什麼要分成茶藝、茶道、茶禮等稱呼呢,說者都持有不少的理由,但是在學校教育上,應該給予各地區的茶文化一個同樣的平臺,不要事先就給予不同的框架,讓學生學習之後才自己去界定它們的異同。所以茶文化專業的實習教室就統一掛上了“日本茶道” 、“韓國茶道” 、“英國茶道”的牌子。

    要瞭解多國的茶道,而且學成之後還要從事茶文化的交流以及茶葉茶具方面的買賣,所以應該多學習幾種語言。漳州科技學院創校之時,也是茶文化專業創系之時,除了通識教育的英語之外,曾經開設了日語、韓語、俄語等課程,雖然說無法讓學生流暢地應用,但有了一些基礎,遇到需要的時候就有勇氣開口與進一步的學習。只是這項課程設置未能持續進行,先是日語老師回國了,沒能找到適當的老師,俄語的老師回台了,沒找到代替的老師,2022年,持續了15年的韓語老師也回韓國,沒能繼續物色適當的人選,這項多國語言的課程只好等待適當的時機再說了。

    多國茶道的課程,開課的基本理念是學習他國的特有做法與茶道精神,除了老師要先找出“特有的做法”與“茶道精神”之外,在實踐課程上要求“不穿和服泡日本茶”“不穿韓服泡韓國茶”“ 不穿英式服裝泡英國茶”。 因為穿上了這些服裝,一看就有了日本茶道、韓國茶道、英國茶道的樣子,動作差一點、茶道精神差一點,大家都不太計較。但是當沒有披上這件老虎皮的時候,完全就要依賴真動作、真神態才像老虎了。當從事各國茶道表演的時候可以不受此限制,但是當學校從事教學成果驗收的時候仍然可以要求學生穿著日常生活的服飾泡茶。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