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47集: 茶道之美被欣賞的途徑
【茶道大哉問】第四季度的十二集,從2022年的1月14日開始,敘述我對茶道“美與藝術”的理解,而且是集中在以“純茶道”為角度的看法,今天是第十一集。
我說泡茶就是茶藝或茶道的簡稱(這裏的茶藝等同於茶道),泡茶就是泡茶、奉茶、喝茶的簡稱。有人不同意,認為泡茶只是泡茶,哪能代表茶藝或茶道,否則那茶藝的藝、茶道的道跑到哪里去了。說這話的人不知道我們所說的茶藝就是泡茶的藝、茶道就是泡茶的道,是指茶的本身,不是要找些其他的藝術加在泡茶裏面才叫茶藝,也不是要找些哲理加在泡茶裏面才叫茶道。說這話的人進一步還會質疑茶中有藝、茶中有道嗎?我的回答是:有的,不用懷疑。
泡茶、奉茶、喝茶是茶道表現在外的有形動作,這些動作組合起來就構成了茶道的這座“建築物”。我們常看到的茶道是秀氣的、是優美的、是陰柔的,我們看慣了這樣的茶道建築,會誤會以為茶道就是仙女們的小屋,結果男人就不好意思也擺上一席去泡茶了。我們常看到的茶道,泡茶的人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泡茶的動作也都是秀裏秀氣,使用的茶壺茶杯也都小巧可愛,讓人情不自禁地想到了童話世界裏的精巧世界。泡茶奉茶喝茶的動作都是那麼優雅,想要把茶一口喝掉好像是犯忌的樣子,也讓人想起了從來沒有發生過戰亂的世外桃源。茶道是不是長成這個樣子的呢?茶道能不能把它蓋成高樓大廈呢?能不能把它建构在洞窟裏面呢?能不能是一間茅草屋、能不能是一件碉堡的結構?
賞心悅目的茶道是我們常接觸到的茶道,它是柔和優美的,不管女人還是男人都可以這樣表現,但是如果一個女人或男人想到的茶是孤獨與淒涼的,他能不能表現出茶道的這個面目呢。如果一位泡茶者體會到茶有另外一層冷酷、枯寂的個性,他能不能不要把茶泡得那麼苦澀就能表現出那樣的境界呢。茶道的境界是要在泡好一壺茶的情況之下表現的,要把茶湯泡到適當的稠度、強度,而且水中的各種成分又是那麼協調,在這樣的不失“品飲”的情況之下,把“情”表現出來。不只是不同的茶葉有不同的情,泡茶的人自身也有不同的情,泡茶的人也可以借當下的這壺茶來表現他所要創作的情。
這些“情”是如何建構成的呢、這間茶道建築是如何建構成的呢?它是以泡茶奉茶喝茶為骨架,成就了這座建築的形態,讓人一看就知道是一間茅草屋還是一棟大樓。在這同時,有個叫“茶道思想”的,左右著這個建築的功能性與時代感,讓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古代的建築還是現代的建築。在這個同時,還有另一個叫“茶道意境”的,左右著這個建築的風格,它是聳立式的還是橫躺式的?它是綠色調的還是紫色調?
泡茶的人對茶葉有多少的瞭解,他就會應著茶葉的需要使用不同的水溫、茶水比例、浸泡時間、沖泡器材質;泡茶的人對茶道有多少的認知,他也會把這些想法應用到泡茶的動作上。例如他認為泡茶的主體在茶,他就不會把自己打扮得太過出色,避免別人看茶席的時候只是關注到泡茶的人而沒有意識到他在泡茶。例如他認為每個人都要知道他不遠千里地去提了一桶泉水來泡茶,他就會在茶席上小心翼翼地倒進這一桶水,重新開始燒煮,它還會把水倒給每個人,讓大家品賞這桶水的冷冽。這是茶道思想左右泡茶行為的例子。
泡茶的人如果心中有一幅這次所要品飲之茶葉的意象圖,他會不自覺地,或是處心積慮地在茶席上呈現,這時的泡茶,或說是這時的茶道,是被視為一件藝術作品來處理的。泡茶、奉茶、喝茶是原料,當然也是畫境的一部分,就像油畫與水墨畫,材料的不同也帶來了畫境的不同。這時他可以在茶席上畫出一幅清新秀麗的風景畫,這就是泡茶者沖泡、喝到龍井茶的寫照。泡茶者也可以在茶席上畫出滿臉滄桑的人物畫,這就是他泡了喝了存放三十年老普洱的意境。泡茶者也可能遇到了浴火重生的岩茶,他深深地吸了兩口氣,感歎火與“葉肉”香味融合而成的新生命。泡茶者的這番呼應,讓茶的形象更加凸顯了出來,品茗者也會因此更加理解這壺茶的相貌。泡茶者沒有開口描述,但是整個茶席佈滿了這款茶的精靈,這是茶道意境左右泡茶行為的例子。
泡茶、奉茶、喝茶是地面上茶道呈現的三個階段,茶道思想與茶道意境是漂浮在空中的兩朵雲,它們引領著茶道的風格與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