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壺茶法的制定與演變/蔡榮章20230816
1980年代喝茶的人常接觸到的泡茶方式是大壺茶與小壺茶,大壺茶通常在家裡泡一壺,從早喝到晚,小壺茶通常是家人或有客人來訪時,想專心喝壺茶時使用,小壺茶的容量不大,可以連續泡個幾道、喝個幾壺。小壶茶常見到的形式是特小號的「工功茶」或稱「功夫茶」,這個名稱還是後來學茶時才認識的。1980年代正是茶文化在各地復興的時候,大家不約而同地把小壺茶作為較方便的享茶方式,因為當時比較有規矩、有模樣的就是它了,這樣的趨勢之下,愛茶人就會以工夫茶作為「對照樣」加以模仿與改進,所以我們可以大略地說,今日流行於茶界的「小壺茶法」就是從工夫茶的樣板演化而成。
茶文化復興初期的喝茶人,尤其是有心鑽研茶道的人,發現工夫茶上的幾個做法是與當時的生活習慣不吻合的,例如泡茶時要把浮在壺口的泡沫刮掉,例如喝過的杯子要在茶船或另一個杯子內再度旋轉燙過,例如第二道第三道以後的奉茶要將每人的杯子收攏過來,烫杯後再度分茶入杯,再度分送到各人面前(萬一遇到品茗者分散就座的時候,這樣的分茶、奉茶就顯得不方便了)。為了方便在壺側的茶船內燙杯,也覺得要將茶壺浸泡在熱水裡比較容易出味(事實上不然),於是在沖水泡茶後會在壺外淋一些熱水,讓壺浸泡在茶船的熱水之中,等一下提壺倒茶時,為了刮乾壺外的水滴,會持壺在船緣上刮二圈。當代的茶人認為漂浮在壺口的泡沫是茶成分的結晶,没有必要特意刮掉,甚至有人還將第一道水倒掉,稱為洗茶或稱為溫潤泡,更容易讓人誤解為茶葉的不衛生,所以在我訂定小壺茶法的時候就把刮沫的動作省略掉了。燙杯的目的是在提高杯子的溫度,免得茶湯倒進杯子後很快就變冷了,尤其傳統工夫茶的杯子又是那麽小,但是每喝一道茶就要收回杯子重新燙過,就會讓人想到衛生的問題。所以我制定的小壺茶法是把燙杯改成「船外燙杯」,而且是每杯倒進新的熱開水,第二道第三道以後不再收回燙杯(這時的杯子已從工夫茶15CC左右的極小杯放大成30CC左右,散熱的考慮變得不是那麼重要)。由於不需要利用茶船上的熱水來燙杯,又不需要刮掉壺口的泡沫,所以在小壺茶法上也就省略掉淋壺的動作,這時提壺倒茶時不必特意在船緣上刮掉水滴,有水滴需要沾乾時,小壺茶法就改成在茶壺下方的茶巾上沾一下。工夫茶的燙杯與括壺會發出聲響的,這些聲音在小壺茶法上也避免掉了。
泡完茶,若直接持壶將茶湯倒入杯內,就必須來回傾倒才能將茶湯的濃度分倒平均,所以要將杯子並排在一起才好操作,即使第二道第三道的分茶亦是如此,這樣的分茶法難免將茶湯灑落在外,也難確保濃度的完全一致,若是品茗者分開就座的時候更是為難,所以小壺茶法將「茶盅」列入必備的用具,泡完茶後將茶湯一次倒進茶盅內,再持茶盅分倒入杯,這時的濃度一定平均,客人分開就座的時候,奉茶也不會有問題。茶文化復興的初期大家就已發覺到這一件盛放茶湯器物的重要性,泡茶的人就以當時咖啡杯組的奶盅充當成泡茶時的「公道杯」使用,我在制定小壺茶法的時候,已經將俗稱公道杯的茶盅修改成與茶壺相搭配的造型,而且將濾渣的功能以一件活動式的不銹鋼濾網加在盅口上,並在盅口上加設盅蓋。
2016年我與許玉蓮老師合著的《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在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出版,這是純茶道思想的開始,也是小壺茶法力求完備的階段。泡茶席的設置備受重視,其間茶具四大區塊的劃分要求清晰(即主茶具區、輔茶具區、備水器區、儲茶具區),溫壺、溫盅、燙杯、識茶、賞茶、品水、享用茶食、觀看葉底、席上清理茶具、品茗者自取與送回杯子,樣樣明確呈現在小壺茶法的進行之中。
2020年我被中華茶人聯誼會、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評為「2020年百名傑出中華茶人」,也前後參加了多次茶藝技能競賽的評審,深度參加了比賽規則的制定,發現茶界推動的茶文化,包括學校與社會,有多項的內容是因為技能競賽造成對一般群眾的誤解,例如泡茶時要有背景,沒有實物也要用視頻,泡茶時要有配樂,為了擔心相互干擾而改成每一場的比賽統一播放音樂,茶席的設計要有文字說明或是專人一旁解說,奉完茶以後不等評委喝完茶就可以結束競賽,以上這些會造成茶道問題的項目在小壺茶法內並未出現,但溫壺、溫盅、燙杯、清具等項目的必然呈現,告訴了觀眾:這是泡茶過程中不可省略的部分。但是我們在生活中發現喝茶時是普遍的湯溫太高,如果不稍等一會兒就那麼熱地喝了,是有礙口腔食道健康的,也欣賞不到細微的香與味。為什麼還一定要溫壺、溫盅、燙杯,如果不做這些動作是不是正可降低一些湯溫呢。在泡茶席上花相當時間從事這些動作,尤其是燙杯及泡茶之後的清理茶具,給人不實際的感覺。難道泡茶就是要這樣的嗎,於是我開始宣導泡茶席上可以省略掉溫壺、溫盅、燙杯、清理茶具的觀念。
2023年是我從教職退休的第二年,我決定要從小壺茶法修改起,將溫壺、溫盅、燙杯、席上清理茶具的動作從茶席泡茶過程中刪除。簡化了這些過程,還可以將備水、品水、賞茶食、觀葉底表現得更仔細,更向純茶道的境界邁進。如果我們將備水、賞茶、控溫、茶水比例、浸泡時間、奉茶、品茗、品水、賞茶食、觀葉底等項目一一仔細呈現,一場茶會沒有三十五分鐘是完成不了的,將動作、精神放在茶道的核心才是呈現茶道、享受茶道的方式。
小壶茶法 /24则/蔡荣章20230815版本
1.备水 备煮水壶的水
2.备茶 拨茶入荷
3.识茶 泡茶者识茶
4.赏茶 品茗者赏茶
5.置茶
6.泡茶 沖水入壶
7.计时
8.倒茶 倒茶入盅
9.分茶 分茶入杯
10.端杯奉茶
11.品饮
12.泡第二道茶
13.持盅奉茶
14.品饮
15.品水 赏冷泡茶用水
16.泡第三道茶
17.持盅奉茶
18.品饮
19.品茶食
20.泡第四道茶
21.品饮
22.赏叶底
23.还杯 客人将杯子送回
24.结束 收起叶底盘,结束茶会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