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G-泡茶类Tea Brewing

G-泡茶类Tea Brewing

小壺茶法的制定與演變/蔡榮章20230816

小壺茶法的制定與演變/蔡榮章20230816

        1980年代喝茶的人常接觸到的泡茶方式是大壺茶與小壺茶,大壺茶通常在家裡泡一壺,從早喝到晚,小壺茶通常是家人或有客人來訪時,想專心喝壺茶時使用,小壺茶的容量不大,可以連續泡個幾道、喝個幾壺。小壶茶常見到的形式是特小號的「工功茶」或稱「功夫茶」,這個名稱還是後來學茶時才認識的。1980年代正是茶文化在各地復興的時候,大家不約而同地把小壺茶作為較方便的享茶方式,因為當時比較有規矩、有模樣的就是它了,這樣的趨勢之下,愛茶人就會以工夫茶作為「對照樣」加以模仿與改進,所以我們可以大略地說,今日流行於茶界的「小壺茶法」就是從工夫茶的樣板演化而成。

         茶文化復興初期的喝茶人,尤其是有心鑽研茶道的人,發現工夫茶上的幾個做法是與當時的生活習慣不吻合的,例如泡茶時要把浮在壺口的泡沫刮掉,例如喝過的杯子要在茶船或另一個杯子內再度旋轉燙過,例如第二道第三道以後的奉茶要將每人的杯子收攏過來,烫杯後再度分茶入杯,再度分送到各人面前(萬一遇到品茗者分散就座的時候,這樣的分茶、奉茶就顯得不方便了)。為了方便在壺側的茶船內燙杯,也覺得要將茶壺浸泡在熱水裡比較容易出味(事實上不然),於是在沖水泡茶後會在壺外淋一些熱水,讓壺浸泡在茶船的熱水之中,等一下提壺倒茶時,為了刮乾壺外的水滴,會持壺在船緣上刮二圈。當代的茶人認為漂浮在壺口的泡沫是茶成分的結晶,没有必要特意刮掉,甚至有人還將第一道水倒掉,稱為洗茶或稱為溫潤泡,更容易讓人誤解為茶葉的不衛生,所以在我訂定小壺茶法的時候就把刮沫的動作省略掉了。燙杯的目的是在提高杯子的溫度,免得茶湯倒進杯子後很快就變冷了,尤其傳統工夫茶的杯子又是那麽小,但是每喝一道茶就要收回杯子重新燙過,就會讓人想到衛生的問題。所以我制定的小壺茶法是把燙杯改成「船外燙杯」,而且是每杯倒進新的熱開水,第二道第三道以後不再收回燙杯(這時的杯子已從工夫茶15CC左右的極小杯放大成30CC左右,散熱的考慮變得不是那麼重要)。由於不需要利用茶船上的熱水來燙杯,又不需要刮掉壺口的泡沫,所以在小壺茶法上也就省略掉淋壺的動作,這時提壺倒茶時不必特意在船緣上刮掉水滴,有水滴需要沾乾時,小壺茶法就改成在茶壺下方的茶巾上沾一下。工夫茶的燙杯與括壺會發出聲響的,這些聲音在小壺茶法上也避免掉了。

       泡完茶,若直接持壶將茶湯倒入杯內,就必須來回傾倒才能將茶湯的濃度分倒平均,所以要將杯子並排在一起才好操作,即使第二道第三道的分茶亦是如此,這樣的分茶法難免將茶湯灑落在外,也難確保濃度的完全一致,若是品茗者分開就座的時候更是為難,所以小壺茶法將「茶盅」列入必備的用具,泡完茶後將茶湯一次倒進茶盅內,再持茶盅分倒入杯,這時的濃度一定平均,客人分開就座的時候,奉茶也不會有問題。茶文化復興的初期大家就已發覺到這一件盛放茶湯器物的重要性,泡茶的人就以當時咖啡杯組的奶盅充當成泡茶時的「公道杯」使用,我在制定小壺茶法的時候,已經將俗稱公道杯的茶盅修改成與茶壺相搭配的造型,而且將濾渣的功能以一件活動式的不銹鋼濾網加在盅口上,並在盅口上加設盅蓋。

        2016年我與許玉蓮老師合著的《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在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出版,這是純茶道思想的開始,也是小壺茶法力求完備的階段。泡茶席的設置備受重視,其間茶具四大區塊的劃分要求清晰(即主茶具區、輔茶具區、備水器區、儲茶具區),溫壺、溫盅、燙杯、識茶、賞茶、品水、享用茶食、觀看葉底、席上清理茶具、品茗者自取與送回杯子,樣樣明確呈現在小壺茶法的進行之中。

        2020年我被中華茶人聯誼會、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評為「2020年百名傑出中華茶人」,也前後參加了多次茶藝技能競賽的評審,深度參加了比賽規則的制定,發現茶界推動的茶文化,包括學校與社會,有多項的內容是因為技能競賽造成對一般群眾的誤解,例如泡茶時要有背景,沒有實物也要用視頻,泡茶時要有配樂,為了擔心相互干擾而改成每一場的比賽統一播放音樂,茶席的設計要有文字說明或是專人一旁解說,奉完茶以後不等評委喝完茶就可以結束競賽,以上這些會造成茶道問題的項目在小壺茶法內並未出現,但溫壺、溫盅、燙杯、清具等項目的必然呈現,告訴了觀眾:這是泡茶過程中不可省略的部分。但是我們在生活中發現喝茶時是普遍的湯溫太高,如果不稍等一會兒就那麼熱地喝了,是有礙口腔食道健康的,也欣賞不到細微的香與味。為什麼還一定要溫壺、溫盅、燙杯,如果不做這些動作是不是正可降低一些湯溫呢。在泡茶席上花相當時間從事這些動作,尤其是燙杯及泡茶之後的清理茶具,給人不實際的感覺。難道泡茶就是要這樣的嗎,於是我開始宣導泡茶席上可以省略掉溫壺、溫盅、燙杯、清理茶具的觀念。

         2023年是我從教職退休的第二年,我決定要從小壺茶法修改起,將溫壺、溫盅、燙杯、席上清理茶具的動作從茶席泡茶過程中刪除。簡化了這些過程,還可以將備水、品水、賞茶食、觀葉底表現得更仔細,更向純茶道的境界邁進。如果我們將備水、賞茶、控溫、茶水比例、浸泡時間、奉茶、品茗、品水、賞茶食、觀葉底等項目一一仔細呈現,一場茶會沒有三十五分鐘是完成不了的,將動作、精神放在茶道的核心才是呈現茶道、享受茶道的方式。

小壶茶法 /24则/蔡荣章20230815版本

1.备水  备煮水壶的水

2.备茶  拨茶入荷

3.识茶  泡茶者识茶

4.赏茶  品茗者赏茶

5.

6.泡茶  沖水入壶

7.

8.倒茶  倒茶入盅

9.分茶  分茶入杯

10.端杯奉

11.

12.泡第二道

13.持盅奉

14.

15.品水  赏冷泡茶用水

16.泡第三道

17.持盅奉

18.

19.品茶食 

20.泡第四道

21.

22.赏叶底  

23.还杯  客人将杯子送回

24.结束  收起叶底盘,结束茶会

(89)

纯茶道/蔡荣章/ 20211020

纯茶道/蔡荣章/ 20211020

纯茶道的意思是:就“茶”来呈现茶道。听到这句话的人会说:“本来就是以茶来呈现,难道还要找什么东西来呈现吗?”这个初步的概念是正确的。茶道,就是茶的事,制茶者制好茶、消费者找茶买茶、然后把茶泡好、好好地把茶送到自己的口中或其他品茗者的手中、接着很有感觉地欣赏茶汤品饮茶汤,这期间还要观看茶叶、了解泡茶用水、了解茶器、了解泡过后的茶叶。这就茶道,没有必要再加个纯字,之所以会加个纯字,一定是有不纯的现象。

当人们听到纯茶道的时候,最常见到的反应是:泡茶有什么好看、茶有什么好品的?如果不是茶席布置得美美的、泡茶的人打扮得美美的、还会穿插一些音乐舞蹈的,谁耐烦看完一场茶艺表演,还煞有介事地品尝一杯又一杯的茶汤?茶艺不就是要茶加上艺,去掉艺,哪能成就茶艺?在使用茶道时,又会被解释为茶加道,意思是泡茶喝茶要加上修身养性的道理,否则也不成其为茶道。

我们总认为把水烧开、把茶放进壶内、冲下水、等到所需的浸泡时间后把茶汤倒出,这期间不具太强的技术性与艺术性,所以误认茶艺、茶道的艺与道指的不是茶,而是茶以外的艺与道,也就是不认为茶的本身有什么艺与道可言,所以就从外面找些艺与道来撑场面,结果音乐、舞蹈、插花、焚香、吟唱、禅学、修身、养性,就被掺入到了茶的艺或茶的道来了,也就造成了茶道茶艺纯度的问题。

艺术需要程度吗?茶道艺术需要纯度吗?艺术特别强调纯度,不喜欢利用别的媒介来呈现自己的东西,茶道艺术也是强调纯度,它的媒介就是泡茶、奉茶、品茗,不要再去运用声音的媒介,不要再去运用肢体的媒介,茶会时播放音乐是利用声音作为媒介,夸张的泡茶喝茶动作是利用肢体作为媒介,这样混搭有什么不对吗?答䅁是不容易将茶表现得深刻。有些人是琴棋书画样样通,但很少看到哪位出色的艺术家是这样的。把其他的艺术项目掺合在一起,是属于综艺节目的演出,搭配式的音响、点缀式的花草是可以在茶席上出现的,但是放大成背景音乐、插花艺术,就是综艺节目了。

茶道有什么自身的艺术内涵呢?茶道艺术的媒介就是泡茶、奉茶、品茗,茶道的艺术内涵就在里面。“泡茶”包括了知茶与识茶,泡茶时包括赏茶,还包括了择水、择具、控温、决定茶量、决定浸泡时间。这些看似技术的部分,但最终的美感与风格是落脚在茶汤上面,泡茶上的种种要素是泡茶者经营茶汤之美的构思与步骤。接下来的“奉茶”是确保茶汤不失真地传递到品茗者(包括泡茶者)的手中与口中,这个不失真包括了杯子的材质、品茗的环境、奉茶者与被奉茶者的专注度。最后是“品饮”茶道的最终作品——茶汤,包括了品茗者对茶认知的程度、口鼻等感官对香味等的感知能力、对美与艺术的接受度。茶道艺术包括了茶汤产生期间的动作、茶汤传递的完整性、茶汤的被欣赏与享用,这串联成了茶道的艺术与风格。

如果在茶会间掺入了其他的艺术项目,就无法那么清晰且深刻地说出或体会出属于茶的诸多元素,如果有人说:我会将外来的元素隔离在感知之外,但为什么要发这么多不必要的心血呢?茶道艺术的创作者也要花费不少的心力去张罗这些装扮性的事物。

20211020中国福建《茶道》专栏

(187)

培养品茗者/蔡荣章/ 20210918

培养品茗者/蔡荣章/ 20210918

品茗者是与泡茶者相对应的名词,泡茶者负责泡茶,是茶道艺术的呈现者,品茗者是喝茶的人,是欣赏泡茶艺术与茶汤作品的人。为什么用“品茗者”而不用“喝茶的人”呢?因为还要强调是懂得喝茶的人,品茗者也包括泡茶者,泡茶者也要品饮自己泡的茶,这时的品茗者不单纯是验收自己的茶汤,而且还退居一旁,欣赏装作不知道是谁冲泡出来的茶汤作品。

“泡茶者”一定要懂得茶才有办法把茶泡好,因为这牵扯到泡茶的水温、置茶时的茶水比例、浸泡的时间、冲泡器与品饮杯的材质,这些泡茶的技艺都有赖于对茶叶本身与制茶工艺的理解,如果在判断茶况时有了误差,茶汤就无法泡出理想的境界,传递到品茗者的口中时也会发生误差(这一点指的是品饮杯的材质与奉茶的态度);但是“品茗者”是可以不必那么深入了解茶叶与泡茶的,他只要会欣赏茶汤的美味(即茶汤的色香味)与茶汤形成的“茶性”就行。懂一点制茶的工艺与茶树的品种与种植是有助于茶汤的理解,但懂得太多反而会令自己陷入“学科分析”的状态,反而不利于茶叶的欣赏。这犹如我们对音乐与绘画的欣赏,我们不需要太了解乐理与绘画的流派,也无需太了解作曲者、演奏者、绘画者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直接就音乐与绘画作品的本身来欣赏反而不受任何的“理性”与“学理”上的限制。

泡茶者在泡茶的时候经常“说茶”说得太多,唯恐品茗者不知道这款茶的珍贵,也怕品茗者不深切了解自己在泡茶上所下的功夫,于是从一开始就介绍这泡茶的来历、自己所使用的泡茶用水、煮水的壶具、泡茶的壶与杯等等,说得品茗者误以为进入了课堂,满脑子都是泡茶的理论,期待一杯色、香、味、性满满的心情似乎只变成了在审评桌旁从事审评记录。茶汤的欣赏与茶课上的解说是不一样的,我们何曾看到音乐厅上有位主持人分析着即将演出作品的组成结构?如果有位导览员在画廊上滔滔不绝诉说着画家的生平与画布上所表达的意思,许多人会跑到另一间展览室去避开干扰的。我们要给品茗者一个完全属于他自己品饮与感受的空间,不要做出任何的引导,任何的引导都可能造成误导与限制。

但是有此认识的品茗者是需要培养的,首先要对泡茶(即艺术的创作)与品饮(即茶汤作品的欣赏)区分开来,要泡茶的时候,加重对茶叶与制茶工艺的认识,要品茗的时候加重对茶汤色香味性的欣赏,在课堂上加重泡茶技艺与茶叶品评的能力,在茶会上(尤其是茶汤作品欣赏会),尽量把心思放在茶的美与艺术上(包括茶叶、茶汤、叶底、泡茶动作)。

现在的茶道教育多偏重于泡茶的训练,品茗的训练还在审评的范畴。品饮与泡茶要在一个平衡桿上保持平衡,茶文化才能稳健发展,有了会泡茶的人也要有许多会喝茶与会欣赏茶汤之美的人,“茶的美学与艺术”是加大平衡杆上“品茗者”这一端重量的一块大石头,需要至少两个学分的课程。了解了这支平衡桿的平衡需要拥有许多会品茗的人,进一步还要知道一位会泡好茶的泡茶者要带上一千个会喝茶的品茗者,这根平衡杆才是平衡的、茶叶的消费量才会赶得上茶文化热度的增加、茶道的美育效果才会普遍深植人们的生活之中。

中国福建《茶道》专栏20210918

(137)

寻找爱茶人/蔡荣章/20210819

寻找爱茶人/蔡荣章

他接待客人的时候总是泡茶,家里有一张颇大的泡茶桌,上面摆满各样茶具,后面的柜子是大包小包大罐小罐的茶叶。他不从事茶叶的买卖,他交友满天下,泡茶是他与朋友往来的桥梁,大家都知道到他那儿就是喝茶。我到今天还不知道他爱不爱茶,茶在他手中倒来倒去,坐下来不久就开始一杯一杯地往肚子里灌。他很少谈茶,有的也只是说一些:什么茶?什么地方的茶?哪位朋友拿过来的茶?你也不必深究他的茶泡得怎么样。

有一位朋友是不泡茶的,家里也没有什么茶具,但是他几乎每天都去买茶喝,还特别清楚哪一家的茶汤好喝。他也光顾大型的泡茶贩卖机,他知道哪家品牌的贩卖机有好喝的茶。他说不出是什么茶名,虽然贩卖的地方会有标示,他也不去学习泡茶,也不关心现在流行喝什么茶,只要有地方卖茶汤,他就生活得有滋有味。他知道茶汤的美味,他深信好喝的茶汤会让他健康,我说他是一位爱茶人。

他参加高考,被录取到一家大学的茶学系,他本来就是一位学霸型的人物,成绩是不用愁的,老师也会安排他继续到研究所去深造。他承接了一个又一个的科研项目,毕业后就留在学校从事教职,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茶学专家,不止茶叶化学的研究,泡茶、评茶的理论基础也令人信服。他在办公室会泡一杯茶喝,三山五岳的茶他都有,他不是坐在泡茶席上泡茶的那种类型的人,喝了茶跟他谈茶的美、茶的风格,他是不太接腔的。他总是冷冷地对待着茶的生理与化学,再热的茶汤都激不起他对茶的热情。我想问他:你爱茶吗?

有一个人会到处去讨教茶的生产、茶的冲泡与欣赏等问题,他精选了必要的茶具与茶叶在身边,有一张规划得很到位的泡茶桌,经常沉溺在泡茶喝茶的情境。不是经常有喝茶的朋友来往,但是坐下来泡茶时一定是他自己掌壶,泡完茶就谈论着茶汤的风格与各种迹象的呈现,很少谈到这泡茶的由来、它的价位。他不从事茶的买卖,又不是以泡茶喝茶的方式建立他的人际关系,也不是在为写一本茶书或一份研究报告。泡茶喝茶只是他个人的嗜好,他应该是一位爱茶的人。

为写一本书或一篇论文而勤奋地找资料、做采访,还自己从事各项必须的泡茶、奉茶、品茶实验。这个时间维持得很漫长,泡茶喝茶好像已变成了他个人的嗜好,有人说他是一位爱茶人。但是从他的言行来看,一切好像只为了充实书本与论文的内容,而不是这些问题是他一直想要获得的答案。因此让我怀疑他是不是一位爱茶人,或许他只是一位写文章的人,当他撰写完这本书或这份论文后,就丢下泡茶喝茶于不顾了。

一个人从事着茶叶的买卖,无论是家族的企业还是在他手上创立的事业。他可能是位爱茶人,这爱茶的心可能是从事茶行业以后才产生,也可能因为爱茶而进入到茶的买卖。当然也可能因为经营茶的行业而逐渐疏远了茶、疏远了爱茶,这是很有可能的,当事业经营遇到挫折,或是爱茶的心不够坚定,都会中途离茶而去。这里所说的爱茶之心不够坚定,往往是因为看到泡茶喝茶的时髦性,自己也赶时尚去了,也可能因为茶的文化性,看了许多对茶文化的描述,自己也变成了茶的粉丝,也可能看到茶是可以投资获利的商品,自己也加入了炒股的行列,这样建立起来的爱茶之心是不够坚实的。

当我们知道哪里有爱茶的人,我们会感到温馨,当我们发现爱茶人是多么难遭遇,我们就要知道茶文化复兴的工作应该从哪里着手。

20210819中国福建《茶道》专栏

(153)

茶道仪式感概论/许玉莲/20210619

茶道仪式感概论/许玉莲/20210619

过大地向人夸耀茶事活动中的“仪式感”,是虚张声势的巧计行为,当人们觉得茶道内涵空虚、物资不足或精神苦闷时,他们可能就会较推崇表面浮夸的仪式来粉饰自己的匮乏,从旁人艳羡的眼光里觉得自豪而洋洋得意。这样喝茶太假太造作,无疑是饮鸩止渴,我们看了觉得很累,也厌恶。

我们看到过的仪式感营造包括从环境或个人本身做起的都有,比如把整个泡茶场景变成繁花似锦的仙境,十八位仙女打头阵一手拿着花,一手撒花瓣,轻飘飘地走进茶席,焚香抚琴每样来一遍才开始泡茶。把罕有品种的一种竹树迁移进市中大楼打造竹烟波月的景色,全场泡茶者与品茗者被规定只能穿白色衣裳泡茶喝茶(后来的后来有模仿者把白衣改成全穿黑)。这都是一些将参与者突然从日常生活隔离,拉去梦幻式场景的手法,让参与者沉溺于环境的设计、仙家的装扮,摆弄着清奇的茶器具,痴迷着那般的良辰美景。与其说是仪式,毋宁更像游戏更像活动?

所谓由个人打造的仪式感,比如泡茶者要有一些特殊的举动,坐到茶席先来一个“禅定印”手印,双手平伸,手心向上,两拇指指端相拄,交互叠放于两腿间,闭目打坐一会,才开始回神进入泡茶状况。有些泡茶者泡完茶后就要敬天拜地,将一杯茶举得高过额头,然后喃喃自语,我们才有茶喝,近乎矫情了。另一些泡茶者的做法,不厌其烦地把二十八件茶具一样一样挪出,再一样一样摆上泡茶席,最后躲进后台才重新出来正式行礼开始泡茶,这些也是造成仪式感的方式。

然而我们主张茶道仪式感必须要靠着泡茶人真心诚意而为,自然而行,献出本身洗练的风骨与修养,从而创造一种平稳安静的力量,并获得品茗者和傍观者的关注才是重要的。泡茶人须把泡茶喝茶过程每一动作做得很熟练,要一点一滴的做出来,将自己的细节做得很深刻,全身有发光的气场,震撼所有人,这是我们认为比较实在的仪式感的做法。

必须熟练的意思,不是背诵一成不变的泡茶规程,不是叫人望而却步的机械化,但却必须熟练得知道每一个步骤的进退,知道做好与做不好的临界线在哪里,每一个动作都必须知道“为何而做”,知道它的目的,等着喝茶的人或看的人也都理解当事人的言之有物,这样才能造就仪式感。

泡茶人要创作,创作的人须知道自己的分寸,依靠自身的某种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表达的茶汤内涵,发自内心地做,而且将之做得得头头是道,那就不一定要仰赖哪位大师的流派,也能打动人心,也能将注意力吸引到自己的头上,创造出其他人无可取代的仪式感。不知分寸的人,忙着模仿他人之行为或借他人之物装饰自己,被贪图小利,计较得失之心迷惑,如此则凝聚力不够。

真正有力量的茶道仪式感,意味着泡茶人能有条理地输送出自己内在精神对茶道艺术与美的追求,即使在日常茶饮,他亦有方法表达给众人知,或繁或简,但并非一时兴头,并非不懂装懂。他非常熟练却非常小心翼翼,步步为营,每一次呈献都好像是第一次那样做的样子,恒久恒常,用心真心。

(167)

泡茶浸泡时间记录表/蔡荣章/20210624

泡茶浸泡时间记录表/蔡荣章/20210624

爱喝茶的人总是爱自己泡茶,因为只有自己泡茶才能随心所欲地把茶泡成想要的样子,只有自己泡茶,才能随心所欲地控制水温、使用怎样的茶水比例、浸泡到什么程度。而且只有自己泡茶,才能切实知道这款茶的品质与特性,虽然别人的泡茶技艺也非常好,但是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特殊窍门,获得的茶汤是不一样的效果。自己泡出茶汤后可以赞叹不已,别人摸不清你在赞叹哪一点,别人泡的茶也会被泡它的人拍案叫绝,我们也抓不准他拤到的穴道。

我们会经常泡茶,如果备一张极简单的表格,顺手记下每道茶的浸泡时间,过些日子拿出阅读,将是很生动的泡茶纪录片。一壶茶可能只泡两道,因为使用了大壶,半天只要喝个两壶就够了,也可能要泡四壶,因为壶比较小,也可能要泡到六壶,因为来了一位客人,所以这张泡茶记录表要有记录六道浸泡时间的空格。每次填上浸泡的时间,如果茶汤是标准的浓度,就只是记下浸泡的时间,如果有点浓了,就在浸泡时间的旁边标注上+1的记录,如果超过标准浓度百分之二十,那就标注上+2,如果标注的是+3,就表示浓了百分之三十。如果是淡了呢?就改成-1、-2、-3等。

哪一天拿起记录表,看到两泡的浸泡时间是三分钟与七分钟,就知道那是“浸出速度”较快的茶(如渥堆普洱、条形红茶),茶量放得很少,大约是水量百分之二的样子,第一道三分钟得出了标准浓度的茶汤,第二道就要七分钟,再泡就很难达到满意的浓度。

又看到这样的记录:三分钟、一分钟、二分钟、五分钟,第一道要三分钟,第二道却只要一分钟,第三道又要浸泡到两分钟。应该是紧压茶,被剥开成一坨一坨的小团块,所以第一道要三分钟让茶浸泡开来,但是团块舒展以后,为什么第二道还要一分钟呢,表示每坨尚未完全松开。但是等它们都松开以后(就是第三道的两分钟),却发现都是细碎的茶叶,应该再也泡不出太多的内含物了,所以就将第四道拉长到五分钟,而且也是最后的一道茶了。

如果泡的是同样紧压程度的茶,但条索比较粗整,也是剥成同样的小团块,第一道三分钟的浸泡后舒展得更为全面,这样第二道可能四十秒就够了,第三道则要一分十五秒,第四道要两分钟。还可以继续泡个两道,若要坚持只泡四道,而且不浪费茶叶,那就少放一点茶叶,第一道改成三分十五秒,第二道改成一分钟,第三道两分十五秒,第四道五分钟。

如果在记录表上看到只记了一次的十分钟,那应该是一次饮用的含叶茶。若是二百毫升的大杯子,就放百分之一点五的茶叶,也就是三克,如果是五百毫升的保温瓶,就放百分之一的茶叶,也就是五克的茶叶。因为保温瓶是长时间将茶叶在高温下浸泡着,所以茶量可以少一点。

以上是每道都判断得很好的浸泡时间,如果有一道泡浓了,那下一道就要增加一点浸泡的时间,因为茶叶的可溶物被预支了,如果是淡了呢,那下一道就是缩短一点浸泡的时间,因为茶叶的可溶物还预存在茶叶里面。

从浸泡的时间表上可以推论是什么状况的茶叶、放了多少的茶量,但无法知道是什么茶,为了更有效地应用此浸泡时间记录表,可以在记录表的表头写明茶叶的名称,并简单标注茶况(如粗整、小团块含细末),在时间记录栏的旁边留出空白,以便记录太浓太淡的程度。记录表要简单,太详细是不实际的。

(176)

打破茶道上的规定/许玉莲/20201021

当我们了解泡茶是什么,茶道是什么,做起来就不需要有什么规则或规定,既然都了解它们的面目了,就会做出正确的事,并不是规定必须这样去做,我们只是如此做。如果将茶匙、茶夹收入一只圆筒站立在茶席上,它们很容易被泡茶者的动作绊倒打翻,茶具打翻则造成席面混乱,那不是大家乐意接受的效果,所以我们就让茶匙、茶夹躺着放在泡茶桌,这不需要任何规定。就像:如果口渴了,我们不会去吃钢铁,因为我们了解说钢铁既不能吃也不能解渴,就是这样。不需要再有一个规则“当你饥饿口渴时,禁止吃钢铁”,这样说将会显得有点愚昧。

没有人一生下来或一学泡茶就了解其中智慧,它是透过经验、努力和受苦,透过创造、误入歧途和回到正确的道路才能够渐渐产生的某种美好品质。故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所认为的“对”和“错”变得没有客观标准,有人透过了解来做出某些行为,有人透过不了解来做出某些行为。比如泡茶者是否需笑着来泡茶?答案是无法简化规定为要笑或不要笑,一位茶行的总经理,他了解到泡茶者的工作是在为顾客试茶,笑脸迎人顾客才开心,方便茶叶销售,他就规定泡茶者泡茶时要笑,他的认知:不笑茶叶卖不出。一位茶道艺术家在泡茶呈献茶道作品,他了解泡茶的信念是专心,把心放在茶,用心陪着茶叶浸泡,他的表情就会无杂念的样子,一副专心泡茶的模样,为什么还要做出应该笑或不应该笑的规定呢?有关泡茶时到底规定要笑,或规定不要笑,是永远无法有绝对的答案,了解群与不了解群有各自的思维与态度,在各自的群,即使拥有颇相近的想法,仍然会发生领悟程度不一致的见解。

大家根据自己的了解所做出来的行为,它的层次感将表现得像金字塔般,而不只“是、否”两大块黑白分明的区块,比如我们一直在讨论的课题“泡茶者在泡茶时要不要说话”,它的答案无法“规定要说或规定不要说”,“要不要说话”不能是一个规定,它是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能力表现与临场判断的信心,这些皆来自泡茶者对泡茶、茶道的了解,有人认为茶道艺术的呈献,不需要一切多余的色彩、声响和动作的干扰,所以力求不说话只专心泡茶喝茶。另一些人认为泡茶时不该说话的情景真是不多,尤其在茶叶销售初次接待陌生客户,要说很多通俗易懂的话去传递茶知识。那么难道就只能规定“要说或不要说”吗,甚至进一步规定“Y场合要说,Z场合不要说”吗?

了解,是亲身经历很多茶的事物,接触过喝过很多茶,在茶的道路上遭遇过很多挫折与尝试,不断摸索着茶道的面貌孤独地走,渐渐地,某种品质会在我们身体里结晶成为一种芬芳的精神,引领着我们敏感对待每一个泡茶时刻,我们在不同的境况会自己判断、选择,此时此刻到底要不要说话,该说话时滔滔不绝,已经到了不必说话的境界也就不必说了。即使在同一场合,可能这个片刻说话是不好的,但是下一个片刻说话就变成是对的,因为我们在原有的了解已经又有了另外的看法。所谓金字塔的层次,比如最下面的层是泡茶者要说话,最高层是泡茶者不要说话,那么在说与不说之间还有很多层面,属于可说可不说、先说后来不说、先不说后来说、偶尔说一说的处境与体会,同一位泡茶者可能会在这许多不同的层面来回游走,如果泡茶者了解,一切规定都变得没有用。

 

(455)

不是先A后B,而是AB同时存在/ 蔡荣章/20201017

这是多元文化的自然现象, 也是自然生态文明的必然景观,以这样的观点来检视茶文化,茶文化的各种现象与演变就更清楚。

泡茶的演变是不是总是先将第一道茶汤倒掉不喝,因为大家认为要先将茶叶冲洗一下,等到茶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大家才改掉这种习惯呢?我认为不完全是的,有些人是因为先前的制茶界不够讲究卫生,所以泡茶时要先冲掉一次,等到他知道这样的冲掉一次会损失掉许多的香气与有益的成分,而且知道了现在的制茶业已普遍讲求卫生,他才改掉第一道不喝的习惯。但是有些人是因为习惯性的做法,他并不是认为干茶不卫生,只是他喜欢先冲掉一次再喝的感觉。这种人自古有之,而且未来也会继续有人这样做。

茶文化的进展是不是总是先从普及化、大众化的喝茶开始,等到这个社会群体的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进入到精致的品茗阶段?我也不以为然,在喝茶文化才开始传播的时候,就有人体悟到了茶的美感与精神层面,同样的那个时候,很多人是以喝普通饮料的态度对待,这些只当喝普通饮料的人在接触到以品茶方式喝茶的人后,会学到喝茶的新方法,但还是有人只是摆个样子,事实上仍然是粗饮的方式,这种现象在今日我们努力发展茶文化之后,仍然会是如此的。

茶会进行时是不是要专心泡茶、专心奉茶、专心品茶,不可以说话?这个没有人规定,喝茶本来就可以说话的,一定是一面喝茶一面聊天谈事情,直到泡茶与喝茶的人都被茶的香气与美味吸引住了,或同时体会到泡茶、奉茶、喝茶间的独特境界,这时才专注起泡茶的动作、注意到奉茶时特有的“茶汤传递” 功能、茶汤在色香味性上呈现的美感,这时方才忘掉了讲话,也来不及再吟诗作对。喝茶间的艺术性不是每一个人都体会到的,当他还没有把注意力专注在泡茶、奉茶、品茶的美感之时,说话、聊天、解决日常的纷争就是茶会期间相伴的事物。

上面提到A状况与B状况是同时存在, 不是先是A状况,等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演变到B状况。这是文化多元性的本质,也是文化健全发展的自然生态,我们常会以为 B状况是进步的象征,而要将A状况转换成B状况,而且人类总是向前、向更高度文明前进的,所以B状况变成了教育的目标,变成了大家学习的方向。

我们要大家把第一道茶汤直接泡到所要的浓度,把它当作第一件茶汤作品喝掉,除了第一道倒掉确是把很多香气与成分丢弃外,还会暗示着人们,泡茶之前要先将茶叶冲洗一下,结果大家对茶不够信心,也让生产线对茶叶的卫生掉以轻心,认为喝茶之前还有一道洗茶可以把关。为了茶产业的发展,我们要大家改掉第一道茶汤不喝的习惯。

普及化的茶文化推广与艺术性茶道的推广是要同步进行,不是等喝茶普及后才推动艺术性茶道的。不只是人们对普及性喝茶与艺术性喝茶有不同的需求,而且艺术性茶道的发展有利于茶文化的提升,就如同音乐科系的设置并不是要大家都去当音乐家,但是可以提高人们创作普及性歌曲与欣赏音乐的能力,同时也带动了音乐产业的发展。

泡茶喝茶时不闲聊,是要大家专心于茶道艺术的创作与享用,使得生活中除了音乐、绘画、戏剧、文学之外又多了一项喝茶的艺术。让广大的人群能多一项艺术项目可以享用,是要教育与主动推广的,无法仅是依赖原本对泡茶奉茶喝茶有独特感应的人群自然地去感染别人。

(278)

茶水不分离的含叶茶法/许玉莲/20200820

茶水不分离的含叶茶法/许玉莲/20200820

泡茶(不包含调饮),是说将水加入茶叶(包括抹茶)而得出茶汤供人们品饮。为达到让茶释放其本性的优质色香味或着重某种风格的茶汤呈现或应付不同场合所需,故对每一支茶所采取的手段、途径会有不同,或浸泡或敲打或煮,整个过程要了解的是茶质、水质、茶器质地、水加热方式是怎么一回事,再掌握茶叶与水投入的茶水比例、水温需多高、浸泡时间需多久,这就是泡茶方法了。

从大原则来说,泡茶法有二,其一是茶水分离,茶汤已达至预期的味道后,要从泡茶器出汤装入其他器皿才喝。其二是茶水不分离,即茶与水一直泡在容器里,不出汤,边浸边喝,称为“含叶茶法”,此篇着重谈谈含叶茶法的问题。

含叶茶法分为一次性泡饮及多次加水泡饮。一次性饮用属于个人份的概念,泡茶器不拘杯或盖碗,大小约两三百毫升,每人拥有一器,投茶入水,有盖子盖着的会比无盖的更快出味,让大家知道多少分钟后可开始喝就可以了,各自拿着自己的茶摇晃两下,约五十分钟喝完,在这样的预设与安排下,含叶茶法可以呈现出优质效果的茶汤。相对其他泡茶法,含叶茶法茶叶投入量少很多,因为茶叶一直泡在水里,如超出应浸泡时间,味道变得不好喝,故此法采取的是茶少水多浸泡时间长之策,为了使其味道稳定在一定程度的好喝状态。

多次加水泡饮的泡茶器变大了,投茶量多了,以便能加多几次热水,制作足以提供给流水席的茶汤量。有两种泡茶器常常被用,一是大砂壶加盖,二是无盖瓷缸或玻璃缸,无论盖子是否盖上、泡茶器材质、茶叶特质、耐泡程度、水可溶物释放的速度、人流量的节奏等,都会让含叶茶法的多次加水工作增加变数与提高泡茶难度,要有专门负责这茶的人,时时观察汤色时时也倒一杯出来试味道,在适当时候要加热水调整茶味。

现今很多人用玻璃杯泡的称作“玻璃杯泡法” 、用盖碗泡的称“盖碗泡法” 、用大壶泡的叫“大壶泡法”以及用缸泡的,敞开口无盖,要喝时自己用一支勺从缸里舀茶入杯,称作“舀茶法”。如此命名不甚合理,这样没完没了换个茶具便换一个茶法名称没有必要也不具备意义。换茶具时只调整持拿茶具的动作而已,其间的泡茶原理并无更改,所以一律称作含叶茶法无妨。

含叶茶法还有另两种做法,特别与水温有关的,一是保温作用,茶与水盛装入保温瓶浸泡着,目的不为现泡现饮,为几个小时内一直有热茶可喝,从开始可以喝那时的好喝程度直至喝完时的好喝程度,茶汤浓度有增无减,关键就是如何保持好喝却不过浓,称“保温瓶泡法”。二是降温作用,室温水与茶叶收入瓶中,再存放进冰箱数小时让茶内涵物质慢慢释出再喝,茶界称为“冷泡法”。它们在含叶茶法的基础,但却脱离常规所使用的新鲜热水的温度现泡现饮,要自立门户正名为“保温瓶泡法”与“冷泡法”是有道理的。

广义的含叶茶法又还包含另两个,不但含叶,而且要将“叶”一起喝进肚子里,那是“抹茶法”和“点茶法”。抹茶(指茶叶)是一种专门生产来点茶(指泡茶技术:将特制绿茶磨成细粉,冲水敲打,饮用茶粉溶于水后的液体)用的茶叶,用此茶来点茶称“抹茶法”。近年茶界也流行采用其他茶类碾成粉末点茶饮用,有别于“抹茶法”的抹茶,称此为“点茶法”。

福建《茶道》杂志专栏

(523)

小壶茶法30则 /蔡荣章/20170917

小壶茶法30 /蔡荣章/20170917

1.设席  端出主茶器(含茶罐)

2.备水  备煮水壶的水

3.(温壶)  若非避免降低水温,省略

4.备茶  拨茶入荷

5.识茶  泡茶者识茶

6.赏茶  品茗者赏茶

7.(温盅) 若非避免降低汤温,省略

8.置茶

9.(烫杯) 若非避免降低汤温,省略

10.(备品水壶的水)、泡茶  若省略品水,则省略

备品水壶的水

11.计时

12.倒茶  倒茶入盅

13.(备杯) 若省略烫杯,则省略备杯

14.分茶  分茶入杯

15.端杯奉茶

16.品饮

17.泡第二道茶

18.持盅奉茶

19.品饮

20.品水  可省略

21.泡第三道茶

22.持盅奉茶

23.品饮

24.(品茶食) 可省略

25.泡第四道茶

26.品饮

27.赏叶底  赏完叶底,收下叶底盘,即是结束茶会

28.清理  若使用原茶具继续泡茶,或欲在茶席上表现清理茶具之法,则继续此步骤,否则待茶会结束后,送进料理室

29.还杯  客人将杯子送回

30.结束  送走客人,泡茶者回座,回顾茶会,收拾泡茶席,将主茶器送回料理室

(548)

泡茶的规格化/蔡荣章/20180209

泡茶的规格化/蔡荣章/20180209

“为什么不给大家一个泡茶的标准方法,免得大家去摸索,如多大的壶、放多少的茶叶、冲入多少温度的热水、浸泡多少时间,然后可以得出标准的茶汤?” 于是大约在2005年,“一泡装”的茶叶出现了,研发的人以当时通用的盖碗为冲泡器,生产8克一包的茶叶,后来又有人为茶壶生产了10克、12克的包装。这种一泡装的茶是使用原片茶,而且是可以冲泡数次的量,这跟使用细碎状的茶,只准备冲泡一次的“小茶包”不一样。

一泡装茶叶的出现,养成了大家以固定的茶量、固定的冲泡器、固定的时间来泡茶,到了后来,即使不是使用一泡装的茶叶,也要称一称茶量才放心泡茶。这种称重量的泡茶方法可以把茶泡好吗?只能大约地把茶泡成,无法泡得很精致。为什么呢?因为茶叶除了重量以外,还有茶叶的老嫩、茶叶的细碎程度、茶叶的发酵、揉捻、焙火、陈放等之不同,都影响到所需的水温与浸泡的时间。除了茶量与水温的问题,还有冲泡器的容量与材质需要选定。

每人使用的茶器容量与茶叶品质无法一致,是泡茶标准化很难实施的地方。走到哪里就要泡茶到哪里,遇到的壶具多是不一样的款式与大小,所以不能有一定的公式可以使用,除非随身携带自己的壶具。遇到的茶叶也不会一致,而且变化大于壶具。你说我可以携带自己的茶叶,但是罐子上部与罐子下部的茶叶粗细可能不一样,携带一泡装的茶叶出门,即使是同一批茶,每一包的粗细也会因被挤压的程度而有所差异。至于每一批茶的品质掌控就更困难了。

视泡茶器的大小配以适当的茶叶用量,就是所谓的茶水比例,这是泡茶的第一个要素,依茶叶的品质特色,如粗细、老嫩、发酵、揉捻、焙火、陈化等决定水温的高低以及浸泡的时间,这是泡茶的第二个要素。固定使用一把壶、固定使用一定的茶叶重量,是解决了茶水比的问题,但是茶叶的品质判断得要靠自己学术与经验的累积。如果茶叶能由厂商百分之百地掌控在固定的标准之下,那是可以使用公式化的泡茶方式。但是壶的大小与茶叶的重量容易解决,茶叶的品质难得固定在一个标淮上。

自动泡茶机就是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茶水比例固定在一个标准上没有问题,温度也可以在茶包上标示,剩下的就是茶叶品质的掌控,泡茶机的生产者会要求搭配使用厂商供应的茶包就是这个原因。

但是泡茶喝茶的乐趣在于拿到一把壶、拿到一罐茶叶、有一把煮水器,只要壶茶水够好,他就可以泡出很到位的茶汤。他还会看茶泡茶,修改茶水比例、水温、浸泡时间,藉此促使茶叶的各种成分依需要的比例溶出,把茶的特性完美表现。这才叫做茶汤作品的创作、茶道艺术的呈现。

使用自动泡茶机的人也可以在仔细分析茶况后,从事时间、温度的微调,也可以自行改变茶叶的用量,这样就是加进去了人为机动性的判断,使茶汤提升到更高的精致度。至于浸泡桶的材质、煮水的燃料,自动泡茶机是比较不容易让使用者随心所欲的。泡茶用水通常可以自行选用。但是要如此的一一要求,又回归到不是公式化、自动化的泡茶方式了。

福建《茶道》杂志专栏

 

  (663)

泡茶人如何掌控水温/蔡荣章/20190128

泡茶人如何掌控水温/蔡荣章/20190128

水温可以让茶叶变得好喝与不好喝,而且即使泡得好喝了,还可以利用水温塑造茶汤不同的个性。前者,泡茶的人比较容易理解,后者,就不是人人都留意到的。

水温的高低改变茶叶“水可溶物”溶解的速度(茶中的成分有些易溶于水,有些难溶于水,故特别强调茶的“水可溶物”)。我们可以控制浸泡的时间,让茶汤变成我们喜欢的浓度,也可以在这样的掌控之下,利用水温的高低达到我们喜欢的“茶性”。温度高时,浸泡出来的茶汤,其茶性变得比较高亢,也就是香、味的频率比较高、苦涩的感觉加强;温度低时,茶性变得比较温和,也就是香味的频率比较低、苦涩味带来的强劲感减弱。

泡茶人对水温的判断,要将水温的视觉状况与温度测量仪的数据结合在一起,也就是看了水汽外冒的状况就知道大约是温度计的几度。每次都要拿温度计测量水温才开始泡茶是不实际的,知道了水温的状况,但不知道是几度,则很难传递泡茶的方法给别人。

所以泡茶的初期,要将温度计放在一旁,看到一种水汽外冒的状况就测量一下是几度,这样几次以后,就能将水温以数据来表达了。

书本上说这种红茶要用95°C的水来冲泡,那我们就知道要将水烧到什么程度了。经验告诉我们,在海拔100米以下的地方泡茶,也就是在一般的平地泡茶,打开盖子看到水汽是猛烈地往上冲窜,那应该是95°C左右的水温,如果还是直直的往上升腾,但没有激烈的模样,应该是85°C左右,如果水汽还是往上爬升,但力度已经减弱,呈现左右摇摆的现象,那是75°C左右,如果看到的水汽是闲散地左右飘浮,那是65°C左右。为了简化,我们将95°C左右称为高温,85°C左右称为中温,75°C左右称为低温,65°C左右的水温已经很少用来泡茶,除了有些特别强调鲜味、甘味的蒸青绿茶外。

平地烧水,100°C以上的水就汽化了,随后一直停留在100°C。但即使要100°C的水,也要让水沸腾个20秒左右才容易达到,如果还需要再高温一点,可以使用盖子紧一点的壶、厚一点的壶,沸腾个一分钟,可以勉强提升到105°C。使用加压壶当然可以提升得更高,在高山上也不怕大气压力不足,水烧不到100°C。

一般我们是简化成这样来界定泡茶水温的,绿茶(含黄茶)使用70~80°C的低温,芽茶类的乌龙茶(含白茶)使用80~90°C的中温,叶茶类的乌龙茶与红茶使用90~100°C的高温,特别强调鲜味甘味的蒸青绿茶使用60~70°C的超低温,老茶(含入仓的后发酵茶与叶茶类的乌龙茶)使用100~110°C的超高温。

泡茶的水温还要看茶叶的状况来做“微调”,如话说绿茶要用低温,但遇到只使用“开面叶”制成的“瓜片”,或是杀青、揉捻、造形、干燥都是在同一个锅子内完成的“龙井”,温度是可以跳级到中温或高温的。红茶理应使用高温,但有些红茶的原料特别细嫩,发酵又只有85%左右,那就可以降一级温度使用。

连续冲泡,也就是说一泡接一泡地冲泡、一道接一道地饮用,通常第二道的水是可以不必再加温的(如果水壶内还有足够的泡茶用水),因为壶内的茶叶还是热的,即使泡茶用水已降了一点温度。但是如果前后两泡间隔颇长(如十分钟以上),茶壶内的茶叶与水壶内的水温都已经下降,就需要再添加一点温度。如果是冲泡超高温的茶,要每道再行加温,而且避免两泡间隔的时间太长。

  (874)

爱茶人如何知水/蔡荣章/20190128

爱茶人如何知水/蔡荣章/20190128

爱茶人要能靠嘴巴知水,准备两杯水,一杯是软水,一杯是硬水,喝喝看有什么不同。买一只携带型导电笔,因为水的硬度是可以用水的通电能力表示的。通电能力强就表示水中的矿物质含量高,导电笔显示的ppm值若低于100,那是软水,适合于泡茶,如果高于200,那水就有一点硬了,不适宜泡茶。

嘴巴练习用的两杯水,让它一杯是在50ppm以下,一杯是在200以上(练习的时候,距离拉大一点)。如果买瓶装的饮用水来使用,矿物质总含量(即总固体溶解量TDS)会标示在瓶子上。软水也可以在逆渗透的滤水器处理后取得,硬水可以在某些地区的自来水取得,另一个办法就是,在软水的那一杯加一点点的食盐,要喝不出咸味才可以,否则没有练习的意义,而且硬度已飙到600ppm以上了。

50ppm以下的这一杯水在口腔里的感觉是“软”的,水与口腔壁密切地融合在一起,200ppm以上的这一杯水在口腔里的感是“硬”的,好像水自己结成了一团,水是水,口腔壁是口腔壁。这样体会几次,以后没有导电笔,依旧可以大略知道水的硬度。

水中还有其他的有味气体,如“公共用水”处理时残留下来的消毒剂、流经水管的铁锈味等,这些要与水的软硬度分开来辨别。

泡茶用水除了追求低的矿物质总含量外,还要有那么一点点矿物质留着,而且那么一点点要有好的“组配”,也就是A、B、C、D等矿物质的存在比例搭配得很好, 这样喝来就会很清甜甘美。 如果真的把所有的矿物质全部剔除,“纯水”并不好喝的, 拿来泡茶, 也不利于茶内成分的溶出。

饮用水或泡茶用水,还要求含气量要充足,这个气就是空气中的气,这样喝起来才有“活性”,也就是有鲜活的愉快感,茶叶的香气也容易融入水中。

微量矿物质的良好组配,以及充沛的含气量,是山泉水容易拥有的条件,人工处理的饮用水,即使硬度与含气量都达到要求,总难达到那么完美的组配。所以爱茶人知道哪里有一口好的山泉,再远都要跑去取水的。

但是山泉水并不都是良好的“品水”与“泡茶”用水,还要留意是不是干净,水源附近有没有污染源、生菌数高不高、水中有没有含有危害身体的重金属如铅、镉、汞、砷等。如果这口山泉已是附近居民长年饮用,没有不良反应,才可以放心取用。

如果我们使用的自来水或山水的硬度太高(山区的人会用到山水),可以买一支“逆渗透”的过滤器,如果硬度不高,只是要滤掉杂质,那买支“超过滤”的滤水器就可以。逆渗透是要有四层高的水压才可以使用的,如果压力不足,必须加个马达加压,超过滤的滤水器只要普通水压即可。如果水中有杂色、杂味(如消毒药剂或铁锈的味道),那就再买一支“活性炭”,加在逆渗透或超过滤的后面。不是加在前面,免得逆渗透或超过滤的滤心容易长菌(因为消毒药剂被滤掉了)。

水中的杂色杂味对泡茶的影响不必多说,至于生菌,可以在逆渗透时被滤掉,亦可以在高温煮水时将它消灭,但矿物质总含量太高时,会让茶汤变黑、香气消失、味道走样,再好的茶也徒劳无功,所以我们谈到泡茶时,首先要解决泡茶用水的问题。

解决泡茶用水的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软水什么是硬水,而且懂得用嘴巴识别,接着还要知道水中有气,“好气”我们要留,“坏气”我们要除。山泉水为什么比人工处理的水要好,就是那些微量矿物质的良好组配与好气的饱满。最后还要知道如果没有好的山泉,如何将硬度高、有杂味的水加以处理。

 

  (1071)

茶会结束,要将杯子送回/蔡荣章/20170917

 

 

茶会结束,要将杯子送回—小壶茶法30条之29

蔡荣章

20170917茶网专栏

喝完茶,将杯子一放就走,对茶、对泡茶者是不敬的。除了应该说声赞美与感激的话,还要将自己的杯子放回主人的茶席上。茶席上若放有原来用以奉茶的奉茶盘,就放在奉茶盘上,如果没有奉茶盘,就放在茶壶与茶盅的前面,排成一列或两列。

杯子用以盛装泡好的茶汤,这时,杯子的材质与形状已融为茶汤作品的一部分(杯子的材质与形状直接影响茶汤的品质),喝茶时要谨慎端着杯子,喝完茶要谨慎放下杯子,离开时要将杯子还回原来的地方。

泡茶者专心把茶泡好,将茶汤盛放在杯子里,完成了他的茶汤创作,恭敬地把茶送到品茗者的面前,品茗者要亲自从奉茶盘上端取自己的一杯,喝完茶要将空杯子送回泡茶者那里。

放回杯子前,检查一下有没有把茶汤喝光,如果杯缘留下了一点口红的痕迹,取出怀纸将它擦掉。放回奉茶盘或桌面上时,先放者往里面放,外面留给后来的人。

这样的喝茶习惯即使在卖茶的门店也应该如此,卖茶的人虽然是在销售,是在让客人试喝,但还是有向客人奉茶的意义。店里工作人员在泡茶的当儿,要先放下做业绩的念头,仔细把那一壶茶泡好,恭敬地呈献给客人品饮。这样不只容易把茶泡好,也容易把买卖做成。

如果泡茶席与品茗者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或是品茗者的行动不便,泡茶者可以端着奉茶盘前去收杯,这时品茗者是主动将自己的杯子放回奉茶盘上。

奉茶与收杯的次序依然是长幼有序,长幼不好区分时则是从左至右,因为这样比较好操作,而且赏茶干、闻茶香、赏叶底时,最后一位品茗者要将茶荷、茶壶、叶底盘送回时,也比较接近泡茶者伸出右手就可以接回的地方。

茶道的终极目标是要把泡茶喝茶作为一件艺术项目来呈现,这时泡茶者是茶道艺术创作的主角,他的地位必须受到尊重,他的茶汤必须被视为茶道艺术最重要的一件作品。这位创作者,以及他创作出来的茶汤,必须有一定的程序来规范。这是小壶茶法30条中第29条“还杯”的约定。

 

  (1243)

小壶茶法30条 (加注)/蔡荣章/20170916

小壶茶法30条 (加注)/蔡荣章/20170916

1.设席

2.备水  备煮水壶的水

3.(温壶)  若非避免降低水温,可以省略

4.备茶  拨茶入荷

5.识茶  泡茶者识茶

6.赏茶  客人赏茶

7.(温盅)若非避免降低汤温,可以省略

8.置茶

9.(烫杯)若非避免降低汤温,可以省略

10.(备品水壶的水)、泡茶   若省略品水,就可省略

备品水壶的水

11.计时

12.倒茶  倒茶入盅

13.(备杯)若省略烫杯,就可省略备杯

14.分茶  分茶入杯

15.端杯奉茶

16.品饮

17.泡第二道茶

18.持盅奉茶

19.品饮

20.品水

21.泡第三道茶

22.持盅奉茶

23.品饮

24.(品茶食)视状况可省略

25.泡第四道茶

26.品饮

27.赏叶底  赏完叶底,收下叶底盘,结束茶会

28.清理  若使用原茶具继续泡茶,或欲在茶席上清理茶具,则继续此步骤,否则待茶会结束后,送料理室清洗

29.还杯  客人将杯子送回

30.结束  客人离席后,泡茶者坐回茶席,环顾一下,收拾茶具

 

20170916完稿 (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