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62.蔡榮章說學校茶文化教育推行十五年(2007~2022)第一集

蔡榮章說學校茶文化教育推行十五年(2007~2022)第一集

蔡榮章說學校茶文化教育推行十五年(2007~2022)第一集

蔡榮章說“學校茶文化教育推行十五年(2007~2022)”

第一集:2007年茶學院開創茶文化專業,課程安排的理論基礎

我是蔡榮章,1980至2007年,在民間從事了27年的茶文化教育工作,後來漳州科技學院在福建成立, 2007年開始我轉移到了該校茶文化系工作, 直到2022年結束教學生涯,總共花了15年的時間在學校的茶文化教育。

這一個季度要談論的話題是“學校茶文化教育推行十五年”,一共有十五集,向大家報告我如何在學校教育上,將茶文化轉化成具體的學科安放在茶文化專業的教學上。

    泡茶喝茶這件事情在生活中形成的種種現象就是我們說的“茶文化”,茶文化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人們就會想到要研究它,看到別人泡茶喝茶,就想要跟著學習,於是在民間或學校就形成了一門或幾門的“學科”。生活中存在的現象是怎樣變成人們學習的課程呢,最初一定會想到一門課程叫“如何泡茶”,開始泡茶後又發現對茶葉不瞭解是不行的,於是產生了“茶葉製造”、“茶葉識別”的課程,後來發現生產上的識茶與品飲上的識別不完全一樣,於是就分開成了評鑒與品賞兩個分枝,這個時候的泡茶也產生了“只是泡成茶湯”與“將它視為茶道藝術”的兩條途徑。學會了泡茶與喝茶,就想到要與大家共享的問題,因此開始探討如何舉辦茶會、舉辦各種場合所需要的茶會。泡茶喝茶時需要使用多種的器物,包括陶瓷、金屬、竹木等等,這個範疇形成了“茶之器”的課程。如何才能夠有好用又美觀的泡茶席呢?又形成了“品茗空間”的研究。到了把泡茶喝茶當作是一門藝術看待時,美學、藝術、哲學思想又成了人們必修的課程。歷代人們是怎樣運用泡茶喝茶的呢,“茶史”形成了茶文化的一門學科。不同地域與國度的人們是怎樣運用茶文化的呢,就形成了“茶文化比較”。民間與學校教育總是與產業相掛鉤的,茶文化的學科如果應用到茶產業上,自然發展出“茶業應用”的學問。

   以上所說的僅就“狹義的茶文化” 而言,因為“茶文化”所指的範圍更廣,諸如茶的政治、經濟、軍事、茶的民俗,我們說如何將茶文化變成學習與研究的學科,幾乎都只是就狹義的茶文化來說,也就是直接就製茶、賣茶、泡茶、喝茶而言,這些內容在學校就開設成了“茶樹栽培”、“茶葉加工”、“茶文化”、“茶葉行銷”等的專業,特殊的研究課題如茶馬政策、茶稅等只是放在研究生的研究課題上。

    從時間點來看,“茶文化”專業的設置是在“茶樹栽培”“茶葉加工”等專業之後的,也就是在現代茶文化復興掀起之後才發生,這時的茶文化課程安排如果在傾向於茶樹栽培、茶葉加工的創系主任手裏,課程的安排會是傾向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的,不太會把泡茶的課程擺在核心的地位;如果是在傾向於文史的創系主任手裏,課程的安排往往會傾向於古茶書選讀、茶文學、茶史的研究,也不會把泡茶的課程擺在核心的位子。再加上當時符合學校師資要求的泡茶課老師幾乎沒有,所以茶文化的課程安排是歪斜的。茶文化專業的課程應該是以茶湯為主要支柱,茶樹栽培專業是以茶樹為主要支柱,茶葉加工專業是以茶葉(製成品)為主要支柱,但是當時的“茶文化課程設計師”不敢將茶湯(泡茶)作為主體建築,當時的泡茶還只是被視為茶文化學科的雕蟲小技。

    2007年,漳州科技學院在福建創校,它要以茶產業、茶文化作為辦校的特色,我擔任了茶文化專業的創系主任。當時“茶文化”還不是教育單位法定專業目錄內的名稱,但是只有茶文化才比較恰當地表示了它的內涵,所以也就暫且使用了。我在安排課程的時候,是依廣義、狹義茶文化,以及狹義茶文化內還有茶道、茶道藝術的觀點,將泡茶課程放在中心的位置,往外的一圈才是製茶、識茶,再外的一圈才是茶席、茶會、茶史、茶文學,最外的一圈才是美學、藝術、茶道思想、茶道藝術、茶業應用。

    泡茶課是茶文化的基石,茶湯是茶文化的最終作品。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