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Tea Brewing Master

不要只是为了办活动才参加无我茶会/文/蔡荣章/20180208

 

不要只是为了办活动才参加无我茶会/文/蔡荣章/20180208

 

先听听以下第一批的对话:

“茶道教室这个礼拜六早上要在青年公园举办结业无我茶会,你要不要去?”

“这一届国际无我茶会在东部滑翔翼起飞的大草坪上举办,场面非常壮观、漂亮。”

“昨天的无我茶会,我看就是你班上的同学做得最规范,有些茶道教室的同学连杯位都放错了。”

“无我茶会真是显现无尊卑之分的最好机会,你看我们单位的领导今天多自在。”

再听听第二批的对话:

“我们俩到公园去泡茶,带着无我茶会茶具。”

“张大哥要约几位朋友到村外那片树林去办一场无我茶会,我们一起去。”

“没参加过没有关系,这一次跟我去,你作为围观者在旁边观看,接受别人的奉茶,回来我再跟你说一说,你就知道无我茶会是如何进行的了。”

“无我茶会不需要有哪一个单位出面主办,我们想要喝茶就可以自己办一场。”

前面第一批对话显示的是为了举办一次“茶活动”而参加无我茶会。不管是小型的还是大型的,大家关注的重点在活动办得是否出色,对茶会本身所关心的也只是规矩是否做到、社会伦理的教化是否实现,但是茶会最重要的泡茶、喝茶反而被忽略掉了。

第二批对话就把重点放到泡茶喝茶上了,大家高兴一起喝茶就可以举办无我茶会。无我茶会的规则非常简单,就像路上的红绿灯,红灯不可走,绿灯可以走,黄灯快快通过,还没有走的人就不要走了,很快就会变成红灯。但是大家不是为了遵守红绿灯而上马路的,无需特意夸耀红绿灯装罝得多漂亮,或录制遵守红绿灯的视频以证明高文化水平的生活。

理想的状况是:知道有人在召集无我茶会,时间允许就报名参加了,心中已经知道要带怎样的茶具、穿什么样的服装,到时候背着茶具就去了,不一定是要为什么特定的节日或主题。

 

蔡荣章茶网专栏20180208

  (1195)

2017第十六届国际无我茶会于10/24~10/29在台湾举行(之三台北,鹿野,高雄三场茶会) 文/许玉莲

2017第十六届国际无我茶会于10/24~10/29在台湾举行(之三台北,鹿野,高雄三场茶会)

文/许玉莲

蔡荣章先生于1989年创作无我茶会,其茶会形式:抽签入座,往同一个方向奉茶,茶类不限,没有指挥和司仪, 席间不语,不规定流派与泡法,努力把茶泡好。

这是自1980年当代茶文化复兴,第一个建立系统的茶会,茶会模式自1990年实施至今27年。跨越10多个地区(台湾、中国、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等)。举办超过10000多场次,500000多人次参与。

蔡荣章先生也为无我茶会出版6本读物,包括了中、日、韩、英语,中文包含繁体、简体字版,内容叙述188条茶会操作细节。

只要熟悉无我茶会的精神与实施方法,不擅自修改其中原则,各地常常有茶友自主举行,不必向任何机构申办,举办的团体或私人都属自愿工作者,不计酬劳的。主办的单位也不会通过茶会来做商业广告,大家纯为茶道的表现一起泡茶、奉茶喝茶。同时举办无我茶会时也不论规格的大小,只求做好每一个环节,体现出无我茶会“不分尊卑,遵守公共次序”等精神。

所谓国际无我茶会,国际意即,每两年在各国/地域轮流举行一次国际性的茶会,来自不同地方茶友汇聚在一起交流。27年来此国际无我茶会共举办16届,2017年今届在台湾,有3个不同的场地即台北,鹿野,高雄。如下:

2017-10-25,10:00am~11:00am台北中正纪念堂千人无我茶会

2017-10-27,08:30am~10:30am台东鹿野高台300人无我茶会

2017-10-28,16:30pm~18:00pm高雄市文化中心700人无我茶会

第1场:2017-10-25,10:00am~11:00am台北中正纪念堂千人无我茶会

2017-10-25当天上午,参与者对时,抽签入座,摆好茶具后,主办方为第十六届无我茶会进行了简单的开幕仪式,由蔡荣章致辞,然后邀请各国/地域领队:韩国孙莲淑、美国林炯志、马来西亚许玉莲、安溪林环珠、杭州陈刚等见证剪彩仪式。剪彩则由主办方:中华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泡茶师联会、中华茶艺联合促进会、陆羽茶艺中心等联合代表。此次出席的参与者也包括了重庆、海南岛、天津、香港、新加坡、日本等茶友。

随后,时间快到了,参与者自动自觉走回自己座位坐下来,约定时间一定,大家就静静地依照顺序人人一起泡茶、奉茶、喝茶,整个纪念堂广场登时安静下来,只闻茶香。远远看过去,只见人起人落一片律动之美,人与茶与地结合成美丽的风景。

品茗后活动是音乐演奏,演奏者喝完最后一杯茶,坐在原地就玩起他的乐器,音乐一响起,周围更静了。他用萧吹起了“二泉映月”,大家沉浸陶醉在悠悠萧声,过后,我们就慢慢地把面前的茶杯擦拭一下等友人将之取回,我们也起身去把自己的茶杯收回来。结束茶会。

当晚,主办方准备了欢迎晚宴接待与会者,会上安排了精彩的南音演奏表演。南音发源于福建泉州,又称“弦管”、“南管”,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汉族古乐。

第2场:2017-10-27,08:30am~10:30am台东鹿野高台300人无我茶会

台湾作为主办方,为了让参与者体验当地风土人情,特别安排与会人员乘火车从台北到台东,到鹿野高台举行第二场的无我茶会。我们约二百多人,浩浩汤汤出发,坐满了好几个车厢,在火车上泡茶,吃火车便当,确是一个有趣的经验。

抵达台东当晚的欢迎晚会,由台东少数民族歌舞团呈现美丽的歌声与歌舞,与会者都很享受那种热闹与热情。

第二天早晨,我们就直奔鹿野,鹿野高台为台湾东部着名飞行伞基地以及台湾三大热气球节举办场地,拥有一片辽阔草坡地,蓝天白云照耀下空气清新。

我们欢欢喜喜地把茶席摆放好,就到处观摩茶友的茶席,也顺便看看风景,享受美好的阳光与空气。

茶会如期开始,泡茶、奉茶、喝茶过程听到的都是一些风声,还清晰传来小孩子在远处玩游戏之声。全心全意投入整个茶里,突然传来一串口琴声响,我发觉品茗后活动的时间到了,在那么宽阔的天地,那口琴演奏的乐曲也不必用麦克风广播,我们就轻易听入心里去了,虽然短短的一曲,却叫人感动与留念,也令人如梦初醒继续完成茶会的结束。演奏口琴者是前理事长林连兴,他的曲子是美国轻快民谣“噢苏珊娜”。

茶会后活动,是到鹿野茶园及茶业改良厂分厂参观和体验茶叶制作。

第3场:2017-10-28,16:30pm~18:00pm高雄市文化中心700人无我茶会

非常特别的,这一场茶会的时间订在傍晚,由于秋末,太阳这时仍有余辉但马上就会天黑,因为此处位于南部,天气稍热,故此时此刻气候才会缓和,这是主办方体贴茶友,预防与会者中暑之设计。我们在暮色逐渐凝重,天气慢慢变得凉爽中泡茶奉茶喝茶了,把一口茶含着在嘴里慢慢享用,看着天色暗沉感觉时间消逝,那感觉真棒。坐在钢骨水泥的广场中举办茶会,大家浑然忘记周围的车声、人声,原来也可以如此沉淀。

到后来品茗后活动的乐曲响起,那是用古琴演奏的“秋江夜泊”,我们停下所有事情,听音乐温柔地飘过来,过一会儿,意犹未尽拿起茶杯闻闻茶的杯底香,也拿起茶壶观赏茶渣,好好的结束茶会。

当晚主办方安排了惜别晚宴,并邀请管弦乐团现场演奏多支美妙音乐。

场地规划与布置

2017第十六届国际无我茶会的3场茶会,场地布置的工作与效果都非常地科学合理,又感觉舒服,无论是圈圈的大小运用,每个圈每个位置的间距,留有的空地,围观者所需的空旷地等等,令整个茶会顺畅,不觉得太大或太小很突兀。我访问此届的场地负责人陈树荣老师,他说:“除有事前充实的规划外,也需十足的施行,外加老天作美的天时.地利.人和,所以也要人也要天,总之要事先掌握确实参与人数,配合适用的规划图形,报到处号码牌投放管控(由外圈往内渐进投放),注意报到者有无携带茶具,不泡茶者不给号码牌(权宜作法)带到旁边给纪念品打发,才不致于空席缺口,让外圈报到紥实后往内圈渐进,最内圈有空席再一起收拾,这样队伍就会完美,至于圈距.席宽视场地大小而定(圈距莫大于5M,席宽莫大于1.5M)这样看起来,视觉上才不会有空洞的感觉。”

 

  (1600)

第16届国际无我茶会,于2017年10月24日台湾举行

无我茶壶13届在日月潭

无我茶会200910

第16届国际无我茶会,将于2017年10月24日~10月29日在台湾举行。

由中华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泡茶师联会、中华茶艺联合促进会、陆羽茶艺中心等联合主办

敬邀各地域茶友报名参加!简章如下:

一、活动行程

第16 届国际无我茶会(台湾)行程规划

第一天10/24(二) 全天– 各国 (地区) 茶友报到接机–茶友报到 ,办理入住手续 (于饭店 一楼报到厅)住宿: 王朝大饭店 http://www.sunworlddynasty.com.tw/html/2009/Cht/index.html晚: 微风美食街~台湾小吃
第二天10/25(三) 早上 千人无我茶会 (台北场—国父纪念馆)下午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王朝饭店 5 楼)晚上 欢迎晚宴 (王朝饭店 2 楼)住宿: 王朝早:饭店自助, 午:国父纪念馆自助餐, 晚:王朝饭店
第三天10/26(四) 早上 各国茶道表演 (王朝饭店 5 楼 ).下午 台北火车站—台东 (台铁专列)晚上 晚会–原住民之夜 (歌舞….) 高山舞集表演团队宿: 台东娜鲁湾大饭店 http://www.naruwan-hotel.com.tw/早:饭店自助, 午:合菜 ,晚:娜鲁湾饭店
第四天10/27(五) 早上 无我茶会 (台东场 –鹿野高台 )参观鹿野观光茶园下午 台东—高雄晚上 高雄—爱河游船 (包船 1 小时+导览员)路线–国宾—中正桥—电影图书馆—鳌跃龙翔—仁爱公园—历史博物馆—玫瑰教堂—85 大楼—驳二特区宿: 君鸿(金典)大酒店 http://www.iticket.com.tw/85sky/booking.php早:饭店自助, 午:台东风味, 晚:高雄风味
第五天10/28(六) 早上 无我茶会 (高雄场—高雄中正文化中心 )下午 参观佛光山佛陀纪念馆晚上 欢送晚宴 (君鸿饭店)宿:同上早:饭店自助 ,午:佛陀纪念馆素斋, 晚:君鸿大饭店
第六天10/29(日) 高雄—台北欢送 各国 (地区) 茶友 ~ 2019! 见早:饭店自助


二、论文集出版
1. 有关“茶会”(以茶聚会,不限于无我茶会) 的学术性论文
2. 2000-5000字,附300字以内的作者简介
3.以赠书二册代稿酬
4. 主办单位组织审稿委员会,入选者编入论文集
5. 截稿日期 : 2017.09.30

三、与会事项联系人
李佩芳
电话:+886-939437862
电邮:peggy889@gmail.com

四、论文集联系与收稿人
唐文菁
电话:+886-960536486       大陆手机:15087062032
电邮: 
wtwjjj@yahoo.com.tw

五、报名:
1.请于2017年5月31日前完成报名。报名人数限制:国际茶友限200名,国内茶友限100名,同一地区以团体报名为原则,额满为止。
2.报名成功收到筹备会回复邮件后,请于6月20日前将订金每人美金350元(国际茶友)或台币10000元(台湾地区茶友)汇入指定账户,汇款时请注明无我茶会订金、姓名、电话。
3.国际茶友参加费用为850美元,台湾地区茶友参加费用为25000台币。费用包含茶会期间住宿(五晚)、交通费、餐费、当地旅游、门票、保险费及活动费用。国际茶友费用包含机场接送。
国际支付账户:(5月初发文附上)
国内支付账户:(5月初发文附上)
账号名称:
汇款银行:
账号:
4.报名请提供团长、团员名册一份(包含英文名字、护照号码、生日、用餐荤素、房间分配)。
大会统一安排双人房,若需单人房者,需增加美金US350元或台币NT9800元。
5.国际茶友请事先告知抵达机场、时间、飞机班次,以利筹备会派人迎接。台湾茶友请自行到报到地点。

六、大会会程说明:
1.无我茶会:10月25日、27日、28日共举办三场无我茶会,与会者请自备无我茶会茶具。
2.领队会议:10月24日20:00,主办单位将报告大会筹备情形,并讨论有关事项;10月27日21:30讨论下届主办地,请各团队推派1~2名代表参加(含翻译)。
3.茶道观摩:10月26日上午假王朝饭店举办,由主办单位邀请团队参加。
4.惜别晚宴:10月28日晚宴,请各团队准备一个节目,十分钟以内。

七、联合主办单位
中华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
理事长(2017~):李佩芳
泡茶师联会
会长(2017~):宋宣慧
中华茶艺联合促进会
总会会长(2016~):张富钦
陆羽茶艺中心
副总经理: 张桔铨

八、此文件为第二次发文
负责人: 李佩芳
日期 : 2017.04.11

蔡荣章无我茶会20131012sans self tea gathering

无我茶会伦敦荷兰花园

无我茶会199211

许玉莲无我茶会20131013sans self tea gathering

(1684)

「泡茶师作品」的分析-許玉蓮

「泡茶师作品」的分析

許玉蓮

「泡茶师的作品」比起「制茶师的作品」难懂,因「泡茶师的作品」并不只针对「可看见的」品茗空间而已。

制茶师于某段特定时间,在制茶空间施展一些被认可的手艺,或用手或借助机器操作,致使茶鲜叶转换生命的形态从茶青变成茶叶,茶叶即成为制茶师的作品。拥有一包茶叶,是拥有一位制茶师的作品。

茶叶其物具体可看、可嗅、可触摸,可收放着让它永远维持那个样子坐在那儿,它不会消失,像这样的作品,满足了实实在在「有形」的握在手中的「拥有欲」,相对容易理解作品的涵义,像字画、茶壶、雕塑都是有形体的作品。

茶叶作品被创作的大前提:茶叶是要拿来泡茶喝的,不然我们没有制造它的理由,鲜叶在树上不日将枯萎、死亡。茶鲜叶被制成茶叶作品后,有一天它会来到品茗空间完成「活着的使命」:即释出茶汁供人品用。泡茶师为了让茶叶作品「绽放生命」,就必须制作一个泡茶喝茶的地方,将所需要的设备摆布出来,独自一人或与一些品茗者汇集一起举行泡茶、喝茶之事。泡茶师制作的品茶空间(含茶席,下同)、行茶法、经过浸泡而从茶叶深处释放出来的茶汤以及喝完茶后的茶渣,谓之泡茶师的作品。

「茶汤会」整个过程会随着时间的过去而成为过去、茶汤喝了就无了,看不到摸不到也嗅不到、茶渣看了之后也丢进垃圾桶,这些从有变成无的泡茶程序、茶汤、茶渣,由于「握不住」,常常令人忽略它们才是组成作品的重要部分。

如何才能掌握住泡茶师的作品呢?不要把时间花在担心时间的流逝,时间总会过的,不要为了「怕忘记」而顾着拍照留念,整个过程变得只庸庸碌碌忙着摄影。泡茶品茶的过程一定会随着时间逝去的,故举行茶汤会时要全神投入,把当时的一分一秒都过好,时间虽然会永久消失,但在这段时间所发生的体验与接收到的领悟却会一直留在我们的身体,化身成为我们灵魂、智慧的一部分,永远和我们在一起,记忆可抗御时间的消逝。故泡茶品茶时要尽量清晰地感受整个流程、要敏锐地注视别人用心的所在、置身其间迎接正发生着的茶事。

「茶汤喝了就无了」它还算是作品吗?当然它是,凡眼睛看到的一碗茶汤、一杯茶汤,它仍然处于「未完成作品」,泡茶师本人或与品茗者将茶汤喝了,是「泡茶师的作品」发展的进序,至此,人们才深刻的享受到这个揉合了制茶师与泡茶师的思想与手艺,最终被呈献出来的「茶汤作品」。在一位泡茶师的品茗空间里待过、品过他冲泡出来的茶汤,才算是拥有过那个泡茶师的作品。

被喝进肚子了看不见了的「茶汤作品」并不代表它消灭了,反而一直「活」在我们的身体中,「茶汤作品」进入人们的身体,它的内含物影响着人们,如:好茶让人身心舒畅,心思灵敏;劣茶消耗人们的能量,妨碍身心健康;「茶汤」会改变人们内心的气场。拥有一包茶叶或一碗茶汤而没有喝它,是不能达到这种境界的。

茶渣最后被丢弃是更难让人接受它也属于「泡茶师的作品」的一部分,一般的作品都被人们供奉在最珍贵的位置上,茶渣最后都与厨余收在垃圾桶,怎么说是作品呢?所以泡茶喝茶的人在茶汤会进行的最后阶段,要将茶渣好好的请出来,好好阅读一番。预备一优质雪白的瓷器,拿起渣匙细心地将茶渣从茶壶邀请出来独坐大雄峰于瓷盘中,从各个角度注视它。这时的茶渣,悠悠然的以完全没有修饰的茶体呈献,不外求任何多余的奢侈的面相,此乃辨识茶渣作品。阅读完毕,将茶渣郑重地安放入滓方才结束茶汤会。懂得茶渣亦有生命,尊重它完成生命的方式,茶渣就是作品。

发表于中国《茶道》杂志每月专栏(完稿20150429) (2002)

《现代茶道思想》简体版/蔡荣章著20150701

书名:《现代茶道思想》简体版

作者:蔡荣章

出版日期:2015-07-01

出版:中国,北京,中华书局

《现代茶道思想》目录

序 茶道思想引出茶文化方向
第一篇 茶与艺术
1 赏石与泡茶之间
2 茶道裡的美学概念
3 茶道与抽象艺术
4 从「茶道学习」到「抽象概念」的產生
5 茶道上纯品茗的抽象之美
6 茶道空寂之美
7 深谈空寂
8 茶道艺术家与茶汤作品
9 从通俗茶道到纯茶道
10 茶汤,这件泡茶者的艺术作品
11 茶道艺术的本体及其应用
12 茶文化裡的美与艺术
13 无我茶会表现的茶道艺术
14 从泡茶师到茶道艺术家
15 茶道裡的艺术内涵

第二篇 茶道流派
1 论茶道的规格性与风格差异
2 谈茶道的「空寂」
3 「茶道流派」的争议
4 茶道的剧本人人写
5 我走过的茶道之路

第三篇 茶道境界
1 茶道的重心在修身而不在茶吗
2 茶道上的牵强附会之说
3 是「撑船汉」还是「弄潮人」
4 道是方法.道是路.道是境界.道是目的.道是新生命的起点
5 茶道的独特境界-无
6 茶道的利他观念
7 茶道裡的无何有之乡
8 茶,永远有其苦涩的一面
9 茶道的内涵
10 茶道两张结构图
11 茶道两张结构图(之图)
12 让自己泡在茶汤三个月
13 支撑茶文化的三根支柱
14 茶汤是茶道的灵魂

第四篇 泡茶
1 学会削皮才能吃到肉
2 泡茶师箴言
3 泡好茶的涵义
4 我们在泡茶上所下的功夫有没有输给学琴的人
5 泡茶的三个基本观念
6 各种泡茶情况的茶水比例
7 茶汤标準浓度的界定
8 评鑑泡茶法与品饮泡茶法
9 车轮式泡茶练习法
10 茶席桌面四区块
11 泡茶者的服装
12 不穿戏服泡茶
13 小壶茶法的实事求是

第五篇 茶人与称谓
1 茶人的「茶道生活」与音乐家的「音乐生活」
2 「茶人」一词的应用
3 茶界称谓
4 泡茶师检定怎麼考
5 茶界修道者颁证
6 自家泡茶师与职业泡茶师

第六篇 市场与推广
1 从泡茶与思想带动茶文化发展
2 茶的文化性值多少钱
3 茶是容易保存的食品
4 茶与文化创意產业
5 某某茶在奢侈品行列吗
6 品茗馆专业泡茶席的设计
7 「品茗馆泡茶席」建构说明
8 论小包装茶的功过
9 茶馆復兴
10 泡茶师為客人泡茶的品茗馆
11 茶叶市场与茶汤市场
12 将每批茶的泡法告诉客人

第七篇 品赏与评鑑
1 茶汤品饮之内涵分析
2 喝好茶、泡好茶、用好具的意义
3 赏茶、评茶、品茶
4 好茶好茶具有其绝对价值吗
5 种茶难製茶更难喝茶难上加难
6 茶,让人深思的一杯茶
7 茶,它的面部表情
8 茶,它的茶汤表情
9 茶,它的身材与体态
10 茶汤香、味、性的认识、欣赏与介绍
11 移爱入汤移爱入人

第八篇 茶器
1 初学者买什麼壶
2 从泡茶电水壶的诞生?起
3 计时器使用的争议
4 需要用双杯喝茶吗
5 从茶车到品茗馆的茶席
6 泡茶盘变迁史
7 茶荷与茶盅的诞生
8 壶盅你儂我儂
9 旅行茶具的先行部队
10 可爱的随身瓶

第九篇 教育
1 「茶学书库分类索引」之建立
2 用现代的语言说现代的茶道
3 茶道展演与茶艺歌舞
4 高校茶文化系要不要教茶艺歌舞
5 我们要有个现代茶思想网
6 从三国茶道到四国茶道
7 读茶文化系,毕业去卖茶
8 「茶思想研讨」的课上些什麼
9 人人有权知道茶艺术

第十篇 识茶
1 喝茶普及化与茶叶名称的关係
2 规格茶与标示茶
3 製茶一些用语的界定
4 述说老茶
5 焙火茶
6 泡坏了不改茶的真面目
7 茶,新生命的诞生
8 茶,它的生死辩
9 波动影响著茶汤

第十一篇 品茗环境
1 茶席风格的表现
2 勿走错茶席设计之路
3 草庵式茶席的意义
4 水盂在茶席上的地位
5 煮水器要放泡茶桌上吗
6 茶如何在茶桌上表现主角地位
7 茶席设置与茶席设计
8 茶席,有茶道就够了
9 唯要声音与光影陪伴茶
10 辅茶器站著还是躺著好

第十二篇 茶会
1 无我茶会基本架构
2 现代版曲水茶宴
3 茶席设置与茶会举办
4 茶道展演要看些什麼
5 从独饮到千人茶会
6 无我茶会有用吗
7 无我茶会的传播,师生对话录
8 「接力泡」茶会如何进行
9 茶道艺术家的联合茶汤作品欣赏会
10 茶汤作品欣赏会与宴会式茶会之别
11 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
12 无我茶会為何非要单边奉茶不可
13 茶道艺术家的个人茶汤作品欣赏会

许玉莲跋—蔡荣章茶道思想的经纬

蔡荣章现代茶道思想

《现代茶道思想》蔡荣章3 - Copy

《现代茶道思想》蔡荣章1

《现代茶道思想》蔡荣章4

《现代茶道思想》蔡荣章2 (1722)

2015-05-21 中国浙江农林大学人文.茶文化学院邀请许玉莲开讲讲座: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举办与意义

许玉莲农林大学许玉莲农林讲座1

2015-05-21,中国浙江农林大学人文.茶文化学院邀请许玉莲开讲讲座: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举办与意义

中国浙江农林大学人文.茶文化学院于2015-05-21聘请福建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许玉莲为客座教授,由农林大学.茶与茶文化学科负责人苏祝成教授授予聘书。

许玉莲女士亦是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茶艺学习中心主任及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

与此同时,农林大学 人文.茶文化学院于2015-05-21也邀请许玉莲女士开讲讲座,讲座的学员来自农林大学大一至大四学生、临安市茶文化研究会;和从湖州、天台、杭州、萧山等地过来的茶友们。地点:农林大学学16楼中国茶谣馆2楼,题目: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举办与意义。

许玉莲农林大学

许玉莲农林大学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举办与意义的内容纲要有:1.我是这样一路走过来:茶艺教学vs茶艺表演vs茶道演示。

茶艺教学*知识布施:要教会消费者泡茶、喝茶,他们才会来茶艺馆泡茶、喝茶。

*来茶艺中心买茶回家泡。

*把茶带去办公室泡。

*把茶带去饭店用餐时泡饮。

*把茶当礼物馈赠给人泡饮。

a.茶艺教学:第1阶段

*是为了要卖多一点茶叶

*只要那人家里多一个茶盘,我们就多了 一个地盘

b.茶艺教学:第2阶段

*亲身体验

*让消费者亲手触摸过、看过、嗅过、味 过及听过泡茶奉茶喝茶经过,他们才会产生真实的感受。

c.茶艺教学:第3阶段

*纳入生活的规划

*已经有喝茶习惯的,重新塑造一种适合当代的

*未有喝茶习惯的,现在正是时候建立我教的这种

d.茶艺教学概括范围:

*个人、家庭、公司、学校、团体、企   业、银行界、博物馆

*当地人、公干旅居者、游客、东南亚地 区茶行业者、传统茶行业者、现代茶行    业者

*收费制度:该收的要收,不该收的不收

e.茶艺教学:第4阶段

*决心发展成一种爱好

*要教会喝茶者更精准的茶法、更精致的 茶叶与茶器,    他们才会真心喜欢泡茶、喝茶

1.2茶艺表演:

*不要转型,要离开

*这是一个茶沦为配角的时代了吗

1.3茶道演示:

*直接去那里,去了就去了

*去了再回来接朋友、拿行李

*不要让“茶历史巨人转不过身来”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角色扮演还是专业称谓:

泡茶者vs泡茶师vs茶道艺术家

2.1角色扮演:

*特定角色穿著特定服装在特定场景下以进行扮演活动。

*聘用工作人员或自愿参加游戏者,通过假定的角色,按照角色的需要来表现那个角色。

*不是真的我,是假的我。

2.2专业称谓

*这是行为的事

*不是流行或消费的事

*任何与那个行为有抵触的东西都不该做

*只有行为发生,才有茶道的产生

*是我在做茶道的事

2.3泡茶者vs泡茶师vs茶道艺术家

*寻找一个当代的理念-茶道艺术系统的建立

2.4谁是茶道艺术家

*不要忌讳用茶人二字

*不要一听到茶道就怕

*不要用大师之名吓唬人

*不要搞错方向起名称,名不正则言不顺

*敢敢承认茶艺师是一种职称

*敢敢承认茶道艺术就是泡茶,为自己正名

*茶会策展者就是茶道艺术家吗

3.茶道艺术的核心是什么:

泡茶、奉茶、品茶

3.1茶道艺术的核心是什么

*纯茶道有问题吗

*装置艺术、室内设计、表演艺术、织物服装、

绘画、雕塑、建筑、文学、音乐、戏剧、舞

蹈是茶道的主轴吗

*品茗环境不断转换才是茶道的核心吗

3.2泡茶、奉茶、品茶的必然

*茶道艺术要看整体,不是看小趣味

*欣赏茶道艺术,要懂得欣赏茶道艺术家的茶汤。

*欣赏茶汤,要懂得欣赏泡茶、奉茶、品茶的过程。

*欣赏过程,要懂得欣赏茶道艺术家看待事物的能力,完成工作的能力,建立和培养有价值的思维线索和实现的能力,将一种粗糙的行为,变为一种细心精致的行为。

3.3茶道艺术家,在世界上是干什么的?

*茶道艺术家何以为生?就必须搞清楚能交付给社会什么,这样社会才能回报。

*他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艺术的宗旨不是因“职业所需”存在的,而是为人类生活所需的“创造”而产生的。

*他与社会构成一种怎样的交换关系?他创造一种只有他会做的“茶道艺术手艺”,我们愿意也像他那样子感受期间。

4.「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的概念

*有茶叶作品才会有茶汤作品

*茶道艺术家是拥有“创造茶汤作品”的手艺的人

4.1创造“茶汤作品”的手艺的基本技术:

*茶、器、水的品鉴技艺

*茶法(含泡、奉、品程序)

*品茗空间的设置(含茶席、环境)

*功夫要实在,远离低级趣味,不要献媚讨好

*面向现在这个我们的时代

4.2有了基本概念后

*艺术是一辈子的事情,要不停地泡

*不要叫人代劳

*不要只是大,可大可小要深刻

*不要只是多,可多可少要细致

*这是无止境的事

4.3技术是通往艺术之路

*泡茶要看我们的心情,心情好它就甜,心情不好它就苦

*泡茶知茶,泡出茶的个性

*知茶泡茶,泡出茶当时的最好

*不要妄自菲薄,看輕自己

*器、术、道在泡茶里的涵义

5.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操作与规约

5.1范例 :举办茶汤作品欣赏会的工作手册

5.2范例 :举办茶汤作品欣赏会的方法与流程

5.3范例 :品茗者茶会礼仪规约

5.4艺术与教学的矛盾

*艺术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不能用语言代替的,正因为有些事情语言永远不能解说,所以才有艺术。

*教学必须是具体的、可量化的东西。技法、形式容易说清楚,但艺术的核心部分却难以量化。所以,教学容易陷入手法的教条中。

6.茶谱的意义

*茶谱:茶法、茶赏与茶序

*我们为什么需要为每一次的茶汤会写下茶谱?

因为不应该毫无章法的泡,或只人云亦云追随古法

必须要有实际方法泡它喝它,并,这个方法有一定程度的可复制性

茶谱是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 的一部分创作,像音乐指挥家的乐谱

7.个人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联合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7.1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

創立及舉辦歷程表如下:

7.2举办的问题

*主办方的意图

*场地容量的考虑

*客人数的考虑

*客人参与几位茶道艺术家的问题

*客人挑选茶道艺术家的问题

*茶道艺术家与客人招呼的问题

7.3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
茶席摆置原则:

*不让客人面壁

*不让客人看风景或路人

*让客人领受到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气场

*会场的布置不干扰泡茶席

8.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实例

 

9.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演示会

紧接着讲座结束,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观摩示范活动在农林大学学16楼3楼茶艺教室举行,由蔡荣章先生与许玉莲女士指导进行,将理论以实际的操作方式呈现。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入场方式:凭票入场,可预先邀请或售票,座位:抽号订座(售票时抽签号码)茶道艺术家自己准备茶谱、茶席、完成泡茶奉茶喝茶过程,期间安排一道茶食,在规划时间内食用。此次示范,除了许玉莲亲自主掌一席,茶文化系包小慧、钟斐、沈学政三位老师也联合参与茶汤作品创作会,共32位学员坐在席上品茗,其余学员在旁观摩学习整个茶会的流程。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1640)

2015-05-21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举办与意义-许玉莲-中国浙江 农林大学 人文.茶文化学院 讲座

中国浙江 农林大学 人文.茶文化学院 主办讲座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举办与意义

许玉莲主讲

举行日期:2015-05-21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许玉莲

 

 

 

 

  (1596)

Balancing ‘Freedom’ vs ‘Confinement’ at the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蔡荣章 Rong-tsang Tsai

無我茶會的「自由」與「法制」

Balancing ‘Freedom’ vs ‘Confinement’ at the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蔡荣章 Rong-tsang Tsai 

At a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seating is decided by random drawing. Participants settled down in a loop formation, then brew and serve tea in one direction for a pre-agreed number of brews. They remain seated after enjoying the last round of tea for a few minutes of music appreciation or meditation, before collecting their cups and packing up. The gathering then comes to an end. All participants of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need to bring along their choice of tea ware and tealeaves; as such, there is no restriction on the method of brewing or the types of tealeaves used. This realizes one of the seven principles of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that there is no restriction as to the style or regional practice.

As the tea gathering progresses, small teapots, lidded cups and matcha tea bowls make their appearance; indeed, this is an interesting showcase of varieties.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is a great opportunity to experience the different styles and regional practices of brewing in one occasion, where tea has brought people together. Differences only add to the substance and enjoyment of the Way of Tea. Everyone is free to make their choices and not confined to using a particular kind of tealeaves and brewing method.

Having said that, the absence of confinement is not a warrant for being ‘sloppy’ or ‘not serious’; otherwise, the standard of the tea gathering will go down. Participants will have to give it their all, and present the best possible tea infusion with their chosen brewing methods and styles. The ‘method’ is not confined, but it cannot be said for the ‘quality’.

The absence of confinement also refers to the discouragement of rigid ‘rules’ and ‘brewing rituals’.  While rules are crucial for the existence of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and brewing rituals are the basis upon which one’s spirit in the Way of Tea is founded, mechanical and formalistic practices will easily turn the event into a stage performance.

It is certainly not our aspiration to have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becoming a mere style of tea gathering, or a school of thought pertaining to the Way of Tea. The rules and spirit must be maintained, and the quality keeps improving. Freedom and confinement, for this matter, will complement and balance each other.

 

  (1533)

無我茶會的「自由」與「法制」-蔡荣章

無我茶會的「自由」與「法制」

Balancing ‘Freedom’ vs ‘Confinement’ at the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蔡荣章 Rong-tsang Tsai 

無我茶會是以抽籤決定座次,大家圍成圈圈泡茶,泡完茶,依同一方向奉茶。泡完約定的次數,聽一段音樂或靜坐幾分鐘,收回杯子,收拾茶具,結束茶會。茶具與茶葉都是自備,帶怎樣的茶具,使用怎樣的泡茶方式,沖泡什麼茶葉,都沒有約束。所以無我茶會在七大精神中有一款是:無流派與地域之分。

茶會進行時,經常看到小壺茶、蓋碗茶、抹茶等不同的茶具同時出現,泡茶的方式與風格也各異其趣。由此讓人很容易地體會到與會者是出自不同的門派、來自不同的地區。大家沖泡的都是茶,品飲的也都是茶,不同的泡法與茶味只是增益了大家茶道生活的內涵與樂趣,作為結合各流派、各地域茶人共同泡茶、品茶的無我茶會當然是「茶葉、泡法不拘」了。

但是我們不能將此項「不拘」解釋為「隨意」與「不嚴謹」,否則茶會的品質就低落了。在你選定的泡茶方式與風格之下,應儘量表現得圓滿且具境界,茶湯更是不能泡壞了,不拘的是「方式」,而不是「品質」。

上述的「不拘」尚有一層意義,那就是不拘泥於一定的「茶會規則」與「泡茶儀軌」。茶會規則是無我茶會存在的必須條件,泡茶儀軌是個人茶道精神賴以維護的基礎,但是太過機械化、太過形式化,很容易變成了一部表演機器。

我們不希望無我茶會變成僵化的一種茶會形式或茶道流派,它的規矩與精神必須維護,品質必須不斷提升,就有如「自由」與「法制」的相互約制與相互成就一般。

 

  (1801)

The true meaning of ‘setting aside personal preferences’-蔡荣章 Rong-tsang Tsai

無好惡之心的真諦

The true meaning of ‘setting aside personal preferences’

蔡荣章 Rong-tsang Tsai

‘Setting aside personal preferences’ is important when it comes to appraising tealeaves – our preference for certain types of tea makes it hard for us to be objective and unbiased when we are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teas. The same can be said of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A participant may be served with four types of tea (if each person is served four cups) because there is no restriction on tealeaves. As such, we have to accept and appreciate the tea offered by others. Keep our mind and heart open, and ‘set aside personal preferences’.

Having said that, ‘setting aside personal preferences’ is different from ‘not being able to tell the good from the bad’. There are two sides to the idea – firstly, it refers to the absence of a very strong feeling towards what one likes and dislikes; secondly, it refers to the ability to rise above personal feelings when we look at, accept and even appreciate matter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what we are accustomed to. In the world of tea, there are different varieties – green tea, pu’er, oolong, black tea, and a lot more. If you insist on drinking oolong and neglect green tea, you are depriving yourself of the beauty of green tea. Meanwhile, tealeaves come in different qualities, from unbelievably good to downright poor. Your may choose to take only tea of premium quality, but what if there is none? You will probably say, “Well, this is not my cup of tea.” Or think, “I would rather pass on it than corrupting my taste”. Some fellow tea drinkers declare, “I take only the first two brews (referring to small pot brewing)” just to tell the others that latter infusions are not good enough for them. This attitude has left much to be desired because it rules out possibilities. By putting themselves on a materialist high ground, they are imposing upon themselves a form of self-imprisonment – it is not uncommon to see some people bolstered by wealth, knowledge or moral authority staying in self-built prisons and act in stereotyped ways.

This will bring us to what Laozi said: Harmonize with all that is bright as daylight, and identify with all that is common as dust. By breaking down the barrier between the self and the world around – light and dust included – we will be able to feel genuinely free in this vast universe.

What we advocate is an open mind and an open heart. Appreciate different types of tea with objectivity. Accept tea of different grades. Take all infusions, first or latter, with pleasure. The study of tea may be about progress –better quality tealeaves, better brew and better tea-drinking environment. And yet, we should not rule out latter infusions of lesser quality tea (as allowed by circumstances) if these are made with one’s best effort. (1658)

Feeling Free and Easy at the Tea Gathering-蔡荣章 Rong-tsang Tsai

逍遙於茶會的廣場

Feeling Free and Easy at the Tea Gathering

蔡荣章 Rong-tsang Tsai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advocates simplicity.  Participants bring along their favourite travel tea ware, sit on the floor in a loop formation, brew tea, offer tea to fellow participants on the left (or right) while reserving a cup for own consumption.  Details are stated in the ‘Notification’ distributed before the event; these include the starting time, the number of cups and brews, ‘after- tea activities’ (e.g. music appreciation or a few minutes of meditation). After brewing, serving and taking tea, participants collect their cups, tidy up and the tea gathering comes to an end.

There is no restriction as to the choice of tea ware, brewing method and tealeaves. Brewing well is the only requirement; it is the means to express the Way of Tea as one sees it. As such, how could we feel free and easy at the tea gathering with such a format?

Here are some tips. Take the seat decided by random drawing without any attachment to outcomes. Brew well, and offer your tea to fellow participants on your left or right, be they someone you want to get acquainted with or not. You will feel relaxed when you offer tea if you know the format of the tea gathering by heart. Don’t be judgemental; a benevolent mind is preferred. Otherwise, you would wonder why you have to offer tea to people whom you don’t know or like.

Better still; imagine yourself taking a helicopter view of the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in progress. You will see a large group of people brewing, serving and taking tea in an orderly manner without an event director. Participants on both ends may not even see each other; but this would not stop them from moving in collective rhythm. It is as natural as the way our universe works – just like putting on extra clothing in winter only to take it off when warmer climes return in spring.

In the myth of Peng (giant bird) and Kun (giant fish), Zhuangzi said we should open up our mind. Explore the world high up and deep down, the way Peng and Kun did. He also pointed out that ‘the perfect man cares for no self; the holy man cares for no merit; the sage cares for no name.’ This mindset will make us feel free and easy at the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and beyond.

 

  (1405)

San Self Tea Gathering requires full participation of all-蔡荣章-Rong-tsang Tsai

無我茶會是大家一起參與的茶會

San Self Tea Gathering requires full participation of all

蔡荣章-Rong-tsang Tsai

There is a certain format to follow when we organize a San Self Tea Gathering. With simple tea ware for travelling, each participant is to be seated in a loop formation and serve tea in one direction for a pre-agreed number of brews, after which they will pack up. A key feature is participation of all – each participant will have to be fully involved throughout the tea gathering. This is why someone once concluded that a San Self Tea Gathering is an occasion when everyone brew, serve and enjoy tea.

When a fellow tea drinker wanted to organize a San Self Tea Gathering some time ago, he announced,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occasion accommodates forty participants, among whom twenty will bring along their tea ware for brewing. The rest, who either have difficulty in bring their tea ware, or are not familiar with the procedure of a San Self Tea Gathering, will be treated as onlookers and served by their fellow participants.” We were dumbfounded upon hearing this, as it could not be further from the spirit of a San Self Tea Gathering. Firstly, such arrangement would have undermined the intention to do away with hierarchy – there are bound to be people who find it too troublesome to bring their own tea ware, and ‘privileged’ ones who think that they are to be served rather than to serve. As such, the Organizer need to remind participants individually to ensure there are enough participants bringing the required tea ware. The truth is if such activities are to adopt the name of San Self Tea Gathering, it is necessary for them to adopt the practice as well.

We may chance upon some friends while on the way to a San Self Tea Gathering. It is fine to ask the friends to come along. These non-brewing participants could draw lots for seating, and may be served tea by fellow participants. The only thing is the participants to their left (if this is the direction in which tea is served) would be served one cup less (since these are non-brewing participants). Meanwhile, for venues with a lot of people passing by, there may be ‘onlooker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tea gathering. The Organizer may arrange for a presenter to explain the nature of the activity to these onlookers, and prepare some disposable cups for serving a couple of brews to them. Do note that this is different in implication from telling participants beforehand that some of them are exempted from bringing along their tea ware.

The organizers must be able to master the nature of the activities they are putting together; this cannot be truer than when we are organizing tea gatherings with clear ideology. A failure in presenting San Self Tea Gathering with integrity would make it very hard for newcomers to feel for it.

 

  (1780)

無我茶會是大家一起參與的茶會-蔡荣章

無我茶會是大家一起參與的茶會

San Self Tea Gathering requires full participation of all

蔡荣章 Rong-tsang Tsai

無我茶會是大家攜帶簡便的旅行用茶具,圍成圈圈泡茶,泡好茶後依同一方向奉茶;大家品飲完約定的泡數,收拾茶具,結束茶會。這其中有一項根本的原則就是「大家攜帶……」,意指「大家共同參與」。所以才有人歸結無我茶會為: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人人喝茶的茶會。

有次一位茶友主辦無我茶會,對外宣佈:「擬接受四十人報名參加,但其中要有二十個人攜帶茶具泡茶,其餘的人,如果不便帶茶具,或是不懂得如何進行無我茶會,就當作圍觀者,一旁接受別人的奉茶」。當我們聽到這樣的說詞,感到非常驚訝,發現已偏離無我茶會的主軸遠矣。首先,無尊卑之分的觀念即遭受破壞,在這樣的說法之下,有些人會嫌攜帶茶具麻煩,有些人會覺得以自己的地位無須泡茶給別人喝。這時,主辦單位必須逐個叮嚀,才會有預期的人數攜帶茶具。既然以「無我茶會」為活動的名稱,就應該依照無我茶會的規矩進行。

路上碰見朋友,於是一同前往參加無我茶會,無我茶會允許他們一塊兒抽籤,一同接受奉茶,只是他們左邊(若約定向左奉茶)的幾個人少一杯茶喝而已(因為這幾位臨時加入的人沒能泡茶)。至於所謂「圍觀者」是指茶會在眾人出入頻繁的場所進行,難免有群眾駐足圍觀,這時無我茶會可以安排一位對外的解說員,告訴圍觀者這群泡茶的人正在進行一項怎樣的活動,並安排一二道茶,以一次性杯子奉茶給圍觀的人共飲。這與活動籌備之時就言明有些人可以不帶茶具泡茶是不同意義的。

每一項活動的舉辦都必須掌握它的特質,尤其具有強烈思想性的茶會形式。否則無法將其面貌完整呈現,也難於讓初次接觸者產生感動。

 

  (1755)

《無我茶會Sans Self Tea Gathering》-蔡荣章著.韩文翻译版-2013.10

《無我茶會Sans Self Tea Gathering》-蔡荣章著.韩文翻译版-2013.10

2013.10,韩国International Tea Club出版

ISBN:978-89-6745-021-2  03570 (3113)

許玉蓮的跋-無我茶會的理想國《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蔡榮章著

許玉蓮的跋無我茶會的理想國《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蔡榮章著

0四八年二月一日.晴

我拿著老師給我的地圖,來到地球北緯24°4′51″,東經117°31′54″的所在地,那裏有個小山坡,斜坡路兩旁有大樹有草,空氣是靜、涼的。我一步一步往上走,坡上原來有座木头筑造的平台,由十二根大树头架起,約比我矮一點的高度,其棚顶用帆布遮盖,其南、北、西三面由許多蔓延性植物披挂下來當作圍牆,東面敞開,只見平台上滿滿坐了一地的年輕人,他們正全神貫注聽著面前一位長者說話。我再走前幾步, 只聽到那長者說: 「無我茶會最重要的是把茶泡好………」,我蹑手蹑腳爬上平台與那群年輕人坐在一起,一會兒,不懂從那裏走出一位少年,雙手捧著一碗茶畢恭畢敬奉給我。就這樣我也聽了半天長者的泡茶課。

太陽下山的時候,下課。那少年又冒出來把茶碗收回去。

我問:你們在做什麽?那長者是誰?

他說:他是我們茶道長者,已經百歲,定時在這茶道講壇開課,每一社區有志要成爲茶道老師的人都要來這裏聽他的課,我自小媽媽就叫我來做茶道義工,他住在講壇後的小屋,有十三位像我這樣的學生,輪流侍奉他的生活與上課所需。今天是我的奉獻日,我要負責老師的飲食和茶事。

隨後我說我要找地方投宿,奉茶少年說可住入他家,所以我就住入他的家了。

0四八年二月二日.有風

奉茶少年要去探望舅舅,我跟著一起去。他說:半年前舅舅突然患疾,醫生一直無法醫治,舅舅便回到家裏修養。

到了舅舅家,看見有三個男人圍聚大飯桌,埋首在一張畫滿箭頭的地圖紙。

少年說:舅舅在我們社區的下水道防漏工作部服務了二十多年,他天天在下水道鑽來鑽去,最熟悉整個下水道的形勢、方向和道路的駁接補漏情況,他要在離世前把這些所有實際經驗都記錄下來,他說現有的地圖已經過時。那兩位是自願來幫忙畫地圖、代書的大學生。

舅舅看見我們,叫我們過去,指點給我們看下水道的來龍去脈。他因疾頭發脫落,身體瘦弱,說話聲音低低的,精神卻靈活。

舅媽捧出茶來,一碗一碗交我們手上,陪著我們喝。

茶後她問舅舅:社區豪華大墓園的人剛剛又來推銷豪華大喪禮,問你要不要預購?

有個小女孩從舅媽身後閃出來,抱著舅舅,她說:爸爸吩咐我們無須擔心,把他的骨灰撒在一號山頭就可以了。

0四八年二月三日.大晴

早晨醒來,少年全家高高興興換上幹淨衣服,利落地各自准備了茶葉與茶具,說要泡茶去。少年叫我也收拾一套。

他說:我們每一個社區每周有自己約定的時間,到茶道廣場進行無我茶會。

我說:誰會去?

他說:大家都去,包括地方首長、明星、左鄰右裏,大家會將那個早上時間預先安排好,真走不開的話,每個家庭也有代表去。

我說:誰做工作人員呢?

他說:誰做都可以,我自小知道那個工作團好像自然形成的,誰有時間就誰做,誰要請假便找人代替。

抵達茶道廣場,大家默契地進入無我茶會的律動。

觀摩聯誼時聽到兩位老人對話,記錄如下。

甲:無我茶會強調對「無」與「有」的信念,到底是怎麽回事?

乙:你不喜歡的,就把它忘掉,那是「無」, 重新建立你喜歡的,那是「有」,生命永遠在你掌握之中。

甲:名譽地位是我喜歡的, 就無需丟棄了?

乙:不丟棄會變成包袱,要丟棄, 要不在乎它。重新再建構你喜歡你覺得榮耀的名譽與地位。每天清晨起來, 還沒有想到什麽事之前,是多麽輕松,我們每次參加完無我茶會都要還原成那個「什麽都無」的樣子,再去重建新的「有」。

甲:如果我原來就「無」任何東西,要怎麽建立「有」?

乙:如果原來就一「無」所有,原來就窮困潦倒,那窮困潦倒就是原來的「有」,現在要把它丟棄,從「無」中重建新的「有」,重建新生命。

0四八年二月四日.陰

吃完早飯,少年的媽媽邀我入茶席,精精致致地泡了一道茶給我喝,並告訴我少年回校參加升學研討。學校聘請了各個學派的專家來演講,讓學子了解各流派學說以及自己的興趣後才思考進修那個科系。他會在校裏呆上一天。

媽媽叫哥哥帶我四處走走。哥哥說:散散步吧。我們就出發了。走到河邊銀杏樹下,我們發現一只跌失的錢包,厚厚的裝了很多鈔票,哥哥拾起幾根樹枝,在地上豎起成三腳架的樣子框住錢包。

我問:有什麽作用?

他說:讓路人看見,別把它原本位置錯亂,讓失主回頭找時容易發覺。

過了河,漸漸走到熱鬧街道,我們在候車站停下來,候車站有一排電腦設備,有幾人在操作,哥哥也去排隊,我問他要做什麽?

他說:報稅。政府定時告知確實的繳稅額。我們從銀行轉賬即可。

約五分鍾後,哥哥辦好了,他又告訴我政府各有關部門的計劃、事項、工程等都可以在路邊這些電腦系統詢知、討論和跟進。

接著哥哥帶我到市立圖書館,我們在歷史資料收藏室找到一位年輕管理員,哥哥把資料冊子交還,找了另一份新的資料擬登記帶走,年輕管理員望望那份資料的題目和日期,與哥哥說:這一份還不夠呢,另有三份更詳盡的類似資料,在某櫥某格某編號。

0四八年二月五日.陰

傍晚,少年的爸爸給我們煮茶,正喝著時,鄰居氣敗急壞走進來說:新聞報道 A作家跳樓自殺,死了。他是我最喜歡的作家。

我們問:爲什麽呢?

鄰居說:都說他過時了,不受歡迎了,大衆都不買他的書了,他受不了這種冷落而消沈。

爸爸給鄰居大大力的擁抱,再給他一碗茶喝。大家一時間都陷入無言。

臨睡前,我聽到少年與爸爸在陽台上對話。

少年:人死了是何意義?

爸爸:完成了這一輩子的「活」、 這一輩子的「有」。

少年:死後又是什麽?

爸爸:死就是這輩子的結束,是種「無」 。

少年:死後的肉體與靈魂呢?

爸爸:都分解成各種最基本的原素了, 只是快慢不一。

少年:爲什麽快慢不一?

爸爸: 火化最快,自然腐化第二, 在冷凍環境最慢。靈魂分解速度與意志力有關。

少年: 分解後呢?

爸爸:再被其他生物與非生物所用, 不論是肉體的還是靈魂的。

少年:生死也是一種「有」與「無」?

爸爸:對,死是「無」,還原成各種基本原素是「有」, 基本原素組成新的生物或非生物又是另一次「無」與「有」。

少年:基本原素組成新的生物是不是叫投胎?

爸爸:不是, 只是原素的重新組合, 包括了生物與非生物。

0四八年二月六日.雨

期限已到,我來到我第一天抵達的地方,准備啓程回家。

在一片細雨中,我看見茶道讲坛变了样子,其棚顶、其南、北、西三面墙由一种我不知名的金属器覆盖着,估计以防风雨,許多年輕人穿着雨衣往茶道講壇的方向走去,已经在平台上的年轻人魚貫而入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坐下。同一時间,我也看見那茶道長者撐著雨傘緩緩走上講壇。

0一三年二月一日.晴

回到家第一件事情,我打開筆記本,看看本學期最後一個研究項目,老師出的題:「你去看看他們的無我茶會做得怎樣了,地址與時間在這裏」。我將考察日記作爲交給老師的報告, 並在總結欄記下我觀察所得的答案:一切無恙,繼續前行。

許玉蓮

0一三年一月六日

于紫藤茶藝學習中心

 

(2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