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04-茶荷与茶盅如何诞生-蔡荣章

茶荷与茶盅如何诞生

蔡荣章

20120704周三小方块 WEDNESDAY TEA CORNER

茶荷是盛放茶叶让泡茶者与客人识茶、赏茶,并持之将茶叶置放入冲泡器的器皿。这是当代茶文化复兴后产生的器物,之前只有荷叶形的小型盘状物与竹段剥开以后形成的所谓茶则,这两样功能类似的东西不是置茶入壶不便(如荷叶盘),就是识茶、赏茶时茶叶容易滑出。在用具不便的情况之下,人们泡茶时经常以手掌抓茶、从手掌上识茶赏茶甚至嗅茶,最后也以手掌将茶放入冲泡器内。

识茶、赏茶在茶文化复兴初期并不受重视,但我们认为这二项动作是要泡好一壶茶、品尝一壶茶很重要的先行功课,于是努力设计、生产这件器物。初期规划时只想到要将〝盛茶的盘状物〞与〝方便倒茶的漏斗形器物〞结合在一体,结果生产出来的东西其功能是达到了,但不是一件有自己生命的作品。直到有一天,从缩口圆腹的花瓶得到灵感,建议陶家将花瓶从中间纵切剥开,依那样的形状制成这件识茶、赏茶兼置茶的用品。花瓶的肚子用以识茶与赏茶,瓶颈用以置茶,将肚子的中央拍平以便平躺在桌面。几经修饰,目前流通于市面的〝茶荷〞于是诞生。

茶荷的荷当作名词来念,但又取其陈装茶叶的〝负荷〞意义。使用时将拟使用的茶量倒入或拨入荷内, 主泡者持荷识茶, 并持之请客人赏茶, 最后再以茶荷将茶叶放入冲泡器内。所以说茶荷有量茶、识茶、赏茶、置茶的四大功用。

茶文化复兴初期, 茶汤在冲泡器内泡妥后即以平均倒茶法直接将茶倒入每个杯中, 后来发现若不是客人围坐桌旁时, 这样的分茶法是不方便的, 因为客人分散就坐,如何拿着一把壶来回在客人间倒茶? 于是找了一个大杯子, 将茶汤全部倒于这个大杯子内, 然后再分倒入每人的小杯子。当时最容易取得的这样大杯子是咖啡具中的奶盅, 不但是大杯子而且还有倒嘴, 正是将茶汤混合后分倒至小杯的适当用具, 所以那个时代常看到每组茶具中搭配了一只奶盅, 而且被正式称作茶盅、茶海、或公道杯。

茶文化复兴不久, 茶界都在努力建构一套完整的泡茶设备, 其中的〝主茶具〞希望包含有茶壶(或配有盛壶的茶船)、茶盅、茶杯(或配有盛杯子的茶托)。这时发现外来的奶盅不容易与传统感觉的壶杯融成一体, 经过大家一番努力, 乃于1981年设计成了能与壶杯托搭配的茶盅。 这个新诞生的茶盅除造型需与壶杯托协调外, 在型制上几乎有个通性, 就是不再使用与壶同样的把手, 而改为从上方提取的〝圈顶式〞或〝夹耳式〞, 这个突破解决了壶盅同样把手造成的不协调。另一个通性是大部分茶盅在盅口上加上了不锈钢材料制成的活動式滤网, 让茶汤倒入时顺便滤掉原本茶壶无法滤掉的细渣。

从此泡茶基本壶组包括了茶壶(、茶船)、茶盅、茶杯(、杯托), 茶壶用来泡茶, 茶盅用来盛放全部的茶汤, 茶杯用来分茶、喝茶。茶盅除了容纳全壶的茶汤, 用以控制茶汤的浓度并使之浓度平均外, 还兼具滤掉细渣的功能。 (3635)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