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小壶茶法

茶食制作与运用的研究/许玉莲

茶食制作与运用的研究

许玉莲                        会长    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

 

大纲:

摘要

绪论

本文

一.茶食在茶会的供应时段

二.茶食的味道

三.茶食的口感

四.茶食的结构

五.茶食的造型

六.茶食的烹制法

七.茶食的大小

八.茶食分量与盛放器

结论

 

 

关键字

茶食        茶汤        茶会        品茶        品茗者

摘要

泡茶师有责任要泡“好茶”,品饮好茶不会消耗我们的能量,随着茶汤在体内运送,我们有养精蓄锐之感,胃部会觉得暖和暖和,四肢觉得舒服而且手掌脚掌不冷,精神好得很,满足感会油然而生,好茶入肚不会让人产生饥饿感;所以我们说,茶席上的茶食并不是为了人们饿了充饥而存在的。

既然如此准备茶食是为了什么?我们可将茶汤会比喻成交响乐曲演奏会,各类声音的搭配是为了丰富整支曲调的层次与境界,茶食在茶汤会的作用亦属于提升香味表现的境界的一种运作,茶体最基本元素如单宁、氨基酸、咖啡因等释溶于水后将展现各种的苦度、鲜爽度、涩度、酸度、甜度等味道,品茶时安排茶食进席,是考虑它能与茶结合增加茶的美味。要是茶食的材质与口感选择错误,导致茶味道受了破坏,这茶食就不是理想的安排。

茶食的运用若只注意到口味组配,那是不够的,还应知道什么时候该吃什么时候不该吃。目前适合当茶食的食品种类倒是不少,但我们必须把这些食品改头换面以便可以用在茶席上,比如每件的份量要小到可一口吃,不要加太多调味料进去,茶食要维持新鲜质感,故此最好喝茶当天才做。如果把茶与茶食组合得像一首曲子那么完美,它是味觉的很好享受。

 

绪论

品茶时吃点心是属于茶会的一部分,点心只要制作得当,使用得法,并不会降低茶汤的欣赏价值。以泡茶、奉茶、品茶过程和茶汤饮用为主体的茶会彷如一支交响乐,那是包含多个乐章、同一时空响起的,茶点在茶会中是与茶、器皿、人、规程、环境进行集成的其一伴侣,互相激荡。我们并非因为喝茶喝到肚子饿了,才要弄些食物来填饱肚子,茶点应用的意义,是让品茗的滋味增添变化,甚至突显茶性的清苦,让喝茶更有雅趣。很多时候泡茶师会自己亲身学习做茶点,因为街上买的现成糕点不是为了茶而存在的,不易搭味,制作茶点需配合茶的特性与性味的不同。

 

本文

一.茶点在茶会的供应时段

茶食的运用若只注意到口味组配,那是不够的,还应知道什么时候该吃什么时候不该吃。品茗时不要“一口茶一口饼”不停吃,茶与茶食要有主副之分,茶食不要一直摆放在茶席上毫无节制的吃,如此就很难专心喝茶。要有应用时机的美,规划出一个有利、妥当的品尝时段,让来宾优雅投入赏用,那是多么有礼貌的事情,免得造成困惑,于不该吃时吃,该吃时又不吃,或者茶与食物相撞在同一时间奉上,或者食物的冷热口感产生差异变得不那么美味,这些都是没有预先做好准备无所适从的乱。

茶点在茶会进行前预备好了,又未供应上泡茶席前,须合理收入食盒妥善存放,不得把茶点赤身裸体摊开摆着。任由茶点从头到尾放在泡茶席,漫无节制地一口茶一口点心的习惯容易使人分神。茶点在茶会的供应时段有三种选择,即第一种在品茶前食用,是这样安排:把茶食装入食盒,盖上盖子,与筷子、茶食巾或瓷碟置放旁边小柜;茶会开始,品茗者与泡茶师行礼入座;泡茶师慢慢的把托盘拿出来,怀纸一份份置盘上,取食盒打开盖子,用筷子夹起茶食放茶食巾上,准备好所需份数,把盖子盖上与筷子一起放回原位,再双手拿起托盘,将茶食一份份呈上给品茗者,如茶食需要分成两口吃,不忍心粗暴地吃,配备一支竹签将之切开两半。大家将茶食放入口中,各自收起茶食巾纸,仔细咀嚼享用;泡茶师看到大家食用完毕,便细腻地开始泡茶。第二种是在品茶间食用,比如像举行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那个样子计划冲泡六道茶,可安排在三或四道茶后呈上茶食,食后继续泡茶品茶。第三种则是完成整个泡茶奉茶品茶过程之后,以食用茶点为压轴,然后才中场休息。

茶食的花色与份量于茶前、茶中、茶后各有不同细节,不可一视同仁,茶前点心最小最简单,茶中次之,茶后可以稍为丰富。茶前的茶食准备,要特别配接下来的好几道茶,其食物结构要酥软,不要浪费很多口水去融化,比如一片蒸红豆糕,一口地瓜泥,最好入口即化。茶间点心虽说可给多些,结构可以结实些比如纯巧克力片、炖莲子,亦要办得潇洒像路过的样子,勿让品茗者散了心以为茶会结束。茶后可用些较固体的茶食比如萝卜糕、干柿子慢咬细嚼,满口腔的香味与茶的韵味冲击成一条大合唱。所谓茶后用点心,不是指中场休息离开茶席而吃,它是归纳入茶会的其中之一程序,无论时辰、口感、份量都是属于该泡茶师不可分割的茶道风格。

 

二.茶食的味道

既然茶是主角,品茗是主调,茶食与茶汤的搭配原则应如何才能与之协奏共鸣,不会产生减弱作用呢?它们彼此之间须平衡,不能够相互冲突或压倒性地遮盖了对方,茶的苦、涩、甜、酸、鲜、老味与其他食品结合时不要被抢味,茶食与茶汤得寻求同等级的厚度,浓稠茶质配重味点心,淡薄的配轻味的;茶食味道须是甜的,不要酸、辣、咸,这几类食品会刺激口腔,削弱茶味的强度,消减味蕾对茶的灵敏度;其他带强烈奇异味道的食品切不可用。茶食应坚持只用原材料的原汁原味来调味,新鲜烹制,不应过度调味。以食材原味为主,如米浆、椰子汁、番薯、南瓜、香蕉、鸡蛋、玉米粒、芋头等都是一等一香味俱佳的材料,可以当各种糕点的配料,使茶食产生丰富层次感的变化。茶食搭配主要靠口味,而非固定食材。

 

三.茶食的口感

酥软、细绵是最好,含在口腔里品赏一番随即溶化掉的感觉,与品茶的感觉同性质,很容易相融合。茶食外皮要尽量薄、不要含有陷料,如此避免花费太多力气与唾液在一件茶食上,那会造成对抗作用。茶食不要在刚烹制好过热时上席,放室温摊凉,微温即可。不可是硬块难咀嚼之物,这类食品需要含在口腔咬很久,容易让口腔及味觉疲劳,甚至会使口腔肌肉受损,影响接下来的品茗。不可用冰冻食物,口腔会产生麻木感,不宜品茗。

 

四.茶食的结构

不必规定任何造型,惟需要设计成取拿容易的形状,以一支小竹签、一根汤匙拿到,或两根手指就可取得。或用一片叶子可包裹起来,连叶子也一起吃。有人怀疑可用手指去拿茶食吗?当然可以,参加茶会或品茗前大家先洗手就好了。

不可供应有骨头或渣滓、或需要剥壳、去外皮或贴着一张纸的食品,这些多余物造成食用者的不方便,也令茶会的进程产生很多与茶无关的繁复手续,茶会充斥着许多“遗留物品”要清理,打散喝茶的美感了。也不要提供汤水做茶食,茶食上也不要用「椰丝、葱花」类容易脱落的食品点缀,这些都会让食用者产生不安,因没办法处理或要去洗手。

 

五.茶食造型

茶食需要展现美。它的美包括外形,即造型、色泽、视觉效果是否能呈现主题所要说的话,比如针对秋天主题制作茶食,可能寓意一潭湖水或一片枫叶,它们出来的样子就不能只是一坨东西,那会很难看,要将之切成一块块有立体感的形状物,是湖水的话可能还在上面弄两圈细细的涟漪,是枫叶的话这茶食可能弄成金黄色,如此才算是精致的外形。茶食外形非得这么具象吗?不,当然也可以做得很抽象,造型需要照顾色彩与形状的美感,不能忘记也要美味。

 

六.茶食的制作法

应以蒸熟为主如:蒸糕、馒头,土豆泥,以维持原料的原味制制作茶食,来创造一种简单、纯粹滋味。也可烤白果,或使用一些干果如柿子。不用油炸物或腌制物。太油腻、过多加工导致离开食材原味太远,拿来搭配茶的话浪费了茶。

 

七.茶食的大小

拿起来可直接一口放进嘴巴,这种大小最适合,可以的话就做成这样,否则上桌前要将之切成这个大小。茶食大小适口,大大减轻茶法、茶会程序,可避免制造剩余、收拾残局及要运用很多餐具的问题。我们只是要给味蕾制造一个「二重唱、三重唱」的丰富感觉,而不是要「吃饱」的感觉,所以茶食不要大。一口咬除了食物的完整味道得以体现在口腔,它也不破坏茶食“作品”的样子,况且不留任何食物残迹在盘子上,不制造“麻烦”给吃的人。

 

八.茶食分量与盛放器:

每位品茗者应有属于自己之个人份,个人份茶食是正式、整洁、细致的做法。即不要将所有点心堆积如山般摆在一个一个大盘子像做自助餐,这种招待显得粗糙,整个茶席显得凌乱。本席茶会每一人的茶食是恰如其分的搭配着茶来食用的,所以每一份点心该上多少件也属泡茶师的精心准备,比如三或四件,可盛放在一小瓷碟一份一份送至品茗者前方;瓷碟较不便携带,可用茶食巾代替,将食品用纸裁剪成约17.5cm x 14.5cm大小,两边对齐折成双层,承受力较好。

 

结论

所谓的茶食,与茶餐饮是两回事,茶食非正餐,不以吃饱为目的,茶食纯以搭配茶味道而做,它必须能够结合茶的性质,能与茶滋味融洽相处,相辅相成达至更丰富的味蕾享受才好。

喝茶是不是可以吃东西?许多人经常问。茶界的人说不可以,他们都说懂得喝茶的人喝茶时是不吃东西的,因为它会破坏茶的味道。其实茶的味道不会这么容易被破坏或打散,茶的香味会存留在我们口腔每一细胞、盘旋上颚和喉底一段时间。故此喝茶时又要先用对的方法来喝茶:别一口气把茶吞进肚子里,要慢慢吸入茶汤,把茶汤含着于口腔内慢慢旋转,慢慢享用,使我们的身体记住那香味,记住了就不怕它会受到冲击。

 

作者曾论文发表:

(1)茶道表演的现代精神

(2)杯子质地与品茗关系之测试报告

(3)天台山茶道流布与现代茶道六点省思

(4)品茗馆的产生背景、空间规划与经营型态

(5)泡茶心法的茶道禅

(6)茶道艺术家经营的品茗馆

(7)茶道评论作家的评论范畴与效应

(8)泡茶的声音是有机音乐

(9)论品茗空间的生命力

(10)论纯茶道的觉醒

(11)泡茶技能常犯的九大迷思

(12)茶会作品.茶叶作品.茶汤作品之论述

 

  (925)

茶道不能光说不做/许玉莲/20180620

茶道不能光说不做/许玉莲/20180620

茶道源于生活这观念没有不对,不过前提是“茶道练习者”必须时时在生活里正式泡茶,正式地将泡茶、奉茶、茶汤等事物过程用精炼泡茶手段显示出来,而不是一如既往的吃喝玩乐嘴巴说说茶道就会从天上掉下来的。从一个只说他喜欢茶的人他要如何转换成泡茶者,再从泡茶者转换成泡茶师,再从泡茶师转换成茶道艺术家,其唯一的路途即要有足够多的茶道演示的练习。有些人说茶道就谈生活哲学、禅宗佛教、人生修炼、养生情操、净化心灵等课题,但其实不必放得那么大,这些道理也可以出现在习琴者、绘画者或其他类型文化里面,并不是茶道独有的。

我们说的茶道演示是什么呢,是说一个泡茶师有没有自己的泡茶功夫,目的并不是强调什么公开表演。当一个泡茶师有了泡茶功夫,他是无所谓公不公开的,不论格局有多大多小,可以是一个人、几个人或几千人的场合,甚至即使没有人在看。泡茶师每一次的泡茶喝茶都是一次次的茶道演示,那时或许只有墙壁在看,光与影同在。所以这样子的定义之下,每一个泡茶师都要有茶道演示的功夫,要不然就是说他根本没有能力表达茶道艺术的内涵与最终的茶汤作品。

为什么我们说茶道演示是一个泡茶师在他的茶人生涯中属于必须要做的功课?因为一个茶人必须要有茶道演示的能力才能说他是茶人啊。茶道演示即代表懂得茶道的人要会泡茶,泡茶的动作要能够说得出茶人所要说的茶道内涵。就像音乐家要用他的动作结合乐器奏出动人的乐章这样子,无论在哪里架起他的乐器,他就可用熟悉的姿势与动作让乐声流出来。

没有能耐将泡茶奉茶喝茶的功夫演示出来,还说什么茶道呢?如果一个声乐家、演奏家、太极大师或瑜伽大师,他永远不做给人家看到底要怎么才能做出那些美妙的内涵,只是嘴巴说说那些知识而已,那么我们还会称他为「家」或「大师」吗?那么他们又用什么来抚慰人们的心灵以达到艺术的境界与「功能」呢?

一位有所心得的茶道艺术家,他必须能把茶道作品表现出来让大家看,大家品茗,大家感受,大家感动了感觉幸福了,那才能达到茶道真正的作用。一位泡茶师不论他是否有接受酬劳,他必须不断有从事茶道演示工作,才能被称为茶人。光说不做,那么他讲的茶道知识也不够实际。如果他都不做,人们也从来没有看过他创作泡茶,没有品过他的茶汤作品,那么大家是要怀疑他到底是否真的会做这个茶道演示作品。

泡茶师必须要有演示的能力与勇气,能够把茶道演示做好,才表示他真的懂得或有这个能耐可以将茶道做得这么好。再说如今茶界常让一些讲究外表漂亮女色来做茶艺表演,让大家还以为茶道就是如此呢,所以泡茶师都应慷慨就义必须将正式的茶道演示做好才是。泡茶师做茶道演示时不能弄错方向,为了迁就拍摄或营销而去从事茶艺表演,那与茶道演示是背道而驰了。有些泡茶者说自己「真人不露相」,客人来了,就找一位学徒或伙计出来代劳泡茶给大家喝,这不是演示,是接待吧了。如果有人说:我不喜欢抛头露脸出来演示,我要做隐者,躲在深山里自己泡自己喝自己感觉快乐就好。要是真这样,我们就会说:那山里头住着一位爱泡茶爱喝茶的人。而不会说是什么茶人、泡茶师或什么茶道艺术家。

福建《茶道》杂志专栏

 

  (550)

泡茶空间风格即泡茶师做人风格/许玉莲/20180515

泡茶空间风格即泡茶师做人风格/许玉莲/20180515

先有泡茶行为,才有空间需求,遂产生制作一个泡茶空间的意念,泡茶空间是泡茶者创作茶汤作品时想要追求更完整的品茶品质与意境的所在,只有他最清楚这里将会发生什么事,甚至,他想要让它怎么发生,由此可知品茶空间不得假手他人做,该由泡茶者来主宰。

现在说到泡茶喝茶的空间,常常指的是表面的形象,比如哪位有名气的设计师来设计、购置什么稀罕宝物摆放能让来的人一看见眼珠子都要掉下来的、或相反的尽找些破烂陈旧之物来堆砌;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泡茶空间唯一存在的理由,因为我们要用它来泡茶享受茶,如何设置茶道器物才能让泡茶喝茶得心应手运作,远比物色知名设计师或竞拍古董这些事艰难许多。

要说泡茶空间怎么做,得先说泡茶者是什么人,要说泡茶者是什么人,就要先说品茶是什么。渴了即泡壶茶喝喝,闲了即喝杯茶聊聊,觉得茶只是满足口腹之欲或是聊天的用具而已,没有意识到可将茶建立成为人生里的一个重要志趣,无泡茶空间可谈。

对泡茶、喝茶有热情,决定将每一个动作说得清清楚楚、做得明明白白,这就是有点诗意的泡茶了。这时人们将泡茶当作绘画、练琴等行为这般看待,泡茶者不再是漫不经心泡、喝饮料的人,他们沉浸在茶中磨练技艺,就像画师、琴师那样走上艺术之追求,可称他们为泡茶师,泡茶师有必要、有能力整治品茶空间,务必将泡茶推上精益求精的地步。

制作泡茶空间的大忌,是一开始就泛谈空间的风格,与空间的哲学。强调风格该有几种类型,比如:古代、现代,中式、西式,简朴、华丽;设置手法该用什么来区别,比如:五行观念、排列阵法、颜色、季节、服装;空间的长短方圆代表着什么哲理什么人生智慧;最普遍的当然是焚香、挂画、插花全部要挨着摆在一块,如此才显得很有学问的样子。此种种说词使人们的思维变得狭隘、刻板,同时局限住社会对泡茶空间的鉴赏力与接受力的成长,导致目前泡茶者必须尽其所能将品茶空间维持着一贯的讨好大众的模式而已,也就是一直很“美”很“哲理”。泡茶空间一直被过于简化了,以为只要用钱把专家请来或购买昂贵器物,就可以迅速让自己从无到有,但泡茶空间应属于泡茶者的一个内在空间。

泡茶空间的制作,是泡茶师长期锻炼泡茶喝茶的“创作”,从茶、水、器、法的运用,扩大范围到茶席的运用,再扩张到空间的运用,泡茶师需要罩住的品茶气场越来越大。如果罩得住,而且类似的“茶汤作品欣赏会”举办了很多场,每一场参与品茗的都有不同的人,表示这位泡茶师创作了很多“茶汤作品”,就像画师创作了很多“画”作品,琴师累积了很多次的“演奏”作品。他的泡茶功夫就从技术层面晋入艺术层面,经过无数次面对那么多茶、器、水、品茗者、空间的反应,有所领悟后,他认为这样做那样做,这样摆那样放,取何物舍何器,才可让“泡茶”达至更好意境,茶汤更好喝,泡茶空间于是就瓜熟蒂落般产生。

泡茶空间的风格,就是泡茶师的人生风格。除此,无它了。

福建《茶道》杂志专栏

 

  (656)

茶道艺术进行时的茶食供应与食用/蔡荣章/20180407

茶道艺术进行时的茶食供应与食用/蔡荣章/20180407

摘要

本文所谓的茶食是指茶会进行间,于欣赏茶叶、欣赏泡茶、欣赏奉茶、品饮茶汤、品饮泡茶用水、欣赏叶底之间安排的食品。这个食品有别于茶会之前供应的早餐、午餐或晚餐,也有别于以茶为原料制作成的茶食品或茶肴。

茶食的应用又有放在喝茶之前专为这一杯“茶汤”带路的茶食,也有在茶会告一段落后,以休息的形态供应的茶食。本文所叙述的茶食是置于茶会之间,而且这个茶会被强调是“茶道艺术”,是一件“茶道作品”,也就是连带将“茶食供应与食用”都被视为茶道艺术的一部分。这样的“茶食供应与食用”应该要以“不露刀斧味”的方式为之,但又达到调剂味蕾与气氛的效用。

关键词

茶道;茶道艺术;茶食;茶食品;茶餐;茶肴

本文

“茶食的供应与食用”是茶会进行间一项颇为有趣的插曲,不仅让整个茶会气氛活泼些,在茶汤欣赏上又有调节味觉嗅觉敏感度的功效。但不能在份量与声势上做得太大,否则在将茶会作为一件“茶道艺术”呈现时会破坏它的整体美。

本文先把茶道艺术的呈现过程做番描述,再分析如何将“茶食的供应与食用”掌控到不多不少的地步:

泡茶师就坐后检查了一遍泡茶席上的所有设备,首先是影响茶汤最主要的壶、盅、杯,这三样是配合今天所冲泡茶叶最适当的材质。第二件要检查的是茶叶,是泡茶师平时留存的精品。第三件检查的是水,这是附近山头自行涌出的泉水,泡茶师与附近的居民已使用多年。第四件检查的是茶食,是今天制作的,已摆放在茶食盒里面,给品茗者使用的怀纸也已经裁好放在一起。最后是检查品水用的品水壶与赏叶底用的叶底盘。

泡茶师亲巡视一遍以后,把自己的坐姿调整了一下,理顺了呼吸。把茶荷拿到面前,把茶叶拨到茶荷上,那是这次茶会准备要冲泡四道的茶量。拿起茶荷,仔细审视茶叶,这是泡茶师熟悉的茶叶,现在要了解的是茶叶的整碎程度,因为每次从瓮里拿取茶叶放进茶叶罐时,整碎程度是不一样的,从茶叶罐倒到茶荷时的整碎程度也会因茶叶使用的次数而有所差异,所以每次泡茶前,泡茶师的“识茶”都要特别留意这一点。从茶量与茶况的判断,接下来要关注的是水温与茶叶浸泡的时间。

泡茶师“识茶”完毕,将茶叶传递给品茗者“赏茶”。品茗者赏茶期间,泡茶师是陪着赏茶的,泡茶师并没有从事其他的工作。等到最后一位品茗者赏完茶,将茶荷送回泡茶师的地方,泡茶师已掌握好泡茶用水的温度。持茶荷将茶置之入壶,再次判断一下茶壶内的茶叶分量,再次确认一次所要浸泡的时间,然后提起水壶将热水冲入茶壶内,九分满后盖上壶盖,放回水壶,按下计时器。这时泡茶师的一颗心是放到壶内陪茶浸泡着的,他没有继续做其他的动作。品茗者看到泡茶师一直专注着壶内的茶叶,也都把注意力集中到茶壶里面。第一泡的一分钟、第二泡的30秒、第三泡的50秒、第四泡的1分15秒,大家都是这样陪伴着茶。直到泡茶师把茶倒出,大家才松了一口气,看看茶汤被泡得怎样了,喝喝茶汤是不是自己预期的味道。

第二道茶汤之后,泡茶师拿出品水壶,为每位品茗者倒上一杯泡茶用水。这杯水是茶汤的一部分,茶汤是由这杯水融入茶的色香味与泡茶者的功夫而成,还有茶壶、茶盅、茶杯等材质的“加持”。大家品味着这杯清水,“水”有本身的滋味与感觉。泡茶师接着冲泡第三道茶汤。

第三道茶汤喝完,泡茶师从侧柜上取出了一叠怀纸,是泡茶师用食品级纸张裁切成12cmX12cm的大小, 由于厚度不足以撑住茶食的重量, 所以是对折以后的尺寸。泡茶师将怀纸一张张铺放在奉茶盘上,奉茶盘不够大,泡茶师只能先铺放四张。从侧柜端出茶食盒,用筷子将茶食一块块夹放到四张怀纸上面。端起奉茶盘,从左边第一位品茗者开始,每位品茗者拿取自己的茶食。四份茶食奉完之后,泡茶师再度在奉茶盘上铺设另外四人的怀纸,夹放四份的茶食,再端奉三位品茗者与自己的一份。

供应茶食期间,大家都欣赏到了茶食的形态与色泽,每人拿到茶食之后,拿起怀纸,用手将茶食放入口内,有人一口放入嘴里,有人分成两口食用。由于茶食是使用易于食用的食材,含在嘴里一会儿就融化掉了,也没有残渣需要吐出。大家用怀纸擦拭一下手指、擦试一下嘴唇,然后把怀纸折叠成小块,如果有些碎渣遗留在纸上,也把它包裹在里面。有些人将折叠好的怀纸放入衣服的袋子,有些人放入自己随身的小包。桌面很快就恢复到喝茶时的整洁与次序。

泡茶师将水壶的水补足,将水温调整到这时需要的程度,打开茶壶盖,闻一闻壶内茶叶的气味,衡量着接下来要用多少的时间来浸泡。这时需要的浸泡时间是1分15秒,泡茶师与品茗者仍旧静默地陪伴者茶,大家期待着第四道的茶汤依然那么风姿卓越。在茶食的调剂之下,口鼻的味觉又苏醒了过来,也连接起了前面三道茶汤的节奏。

泡茶师从侧柜拿出了叶底盘,将壶内的茶叶用渣匙取出一部分到叶底盘上。这时候的茶叶赤裸裸地伸展开来与每位品茗者见面,泡茶师把渣匙放在叶底盘的一侧,一起端给每位品茗者欣赏。这是茶叶的第四个生命周期,第一个生命周期是在树上的成长期、第二个生命周期是茶叶的制作期、第三个生命周期是茶叶浸泡后的茶汤期,都已在赏茶、泡茶、品饮时欣赏过了,这时,茶叶已奉献完自己的精魂,准备回归到大地,摊开身躯与大家道别。品茗者不舍地欣赏着茶的身体,用手抚摸着它,一幕幕回忆着它的前世(树上、制造厂)与今生(壶内、杯上)。

叶底盘送回后,泡茶师用渣匙将茶叶拨进水盂,擦拭过渣匙,放回茶巾盘上,擦拭过叶底盘,放回侧柜上,告诉品茗者,今天的茶会就此结束。品茗者将自己的杯子一个个送回泡茶席的奉茶盘上,并向泡茶师行礼致谢。

上面快速扫描了一场茶道艺术呈现的过程,只有在茶食的供应与食用上做了较细的描述。快速的扫描是为了表现茶道艺术的全貌,细致描述茶食的供应与食用是因为本篇文章的主题所在。茶道艺术是希望没有因为茶食的过度运作而让茶食在整个茶道艺术上破坏性地凸显了出来,不破坏艺术的协调性,不破坏茶道艺术主体的所在。

要将茶道艺术视为一件艺术作品的呈现,要观照它的完整与协调,从泡茶师坐定,巡视茶席,让自己沉静下来,再接下来的控温、赏茶、泡第一道、泡第二道、品水、泡第三道、品茶食、泡第四道、赏叶底,到送回杯子、结束茶会,不能有哪一阶段突兀地夸大呈现,破坏了整个茶会作品的和谐。

基于上述茶道艺术呈现的完整与协调,将茶食限于一两口大小,可以用两只手指头拿取就食,将茶食准备好放在茶食盒,事先储存在泡茶席上。事实上,茶食可以做得大一些,用漂亮的盘子盛放,供应时一件件从料理室端送出来,食用时可以有刀叉、竹签,食用完再送回料理室。如此一做,茶食供应与食用的环节自然膨胀了出来,让茶道艺术是以泡茶、奉茶、茶汤为主体的艺术形态遭到破坏。

如此说来,为什么不直接将“茶食供应与食用”的环节取消呢?果真如此,又觉得缺少了那一点点的点缀,或说是少了一个休止符,或说是少了一节空白之美。

(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

 

  (600)

茶食在茶会的供应时段/许玉莲/20180315

茶食在茶会的供应时段/许玉莲/20180315

品茶时吃点心是属于茶会的一部分,点心只要制作得当,使用得法,并不会降低茶汤的欣赏价值。以泡茶、奉茶、品茶过程和茶汤饮用为主体的茶会仿如一支交响乐,那是包含多个乐章、同一时空响起的,茶点在茶会中是与茶、器皿、人、规程、环境进行集成的其一伴侣,互相激荡。我们并非因为喝茶喝到肚子饿了,才要弄些食物来填饱肚子,茶点应用的意义,是让品茗的滋味增添变化,甚至突显茶性的清苦,让喝茶更有雅趣。很多时候泡茶师会自己亲身学习做茶点,因为街上买的现成糕点不是为了茶而存在的,不易搭味,制作茶点需配合茶的特性与性味的不同。茶的苦、涩、甜、酸、鲜、老味如何呈现,与其他食品如何结合才不会抢味呢,第一条须坚持只用原材料的原汁原味来调味,新鲜烹制。第二条茶点的味道须是甜的,不要咸酸辣。剩下就是:茶点供应时段问题。

茶点在茶会进行前预备好了,又未供应上泡茶席前,须合理收入食盒妥善存放,不得把茶点赤身裸体摊开摆着。任由茶点从头到尾放在泡茶席,漫无节制地一口茶一口点心的习惯容易使人分神。茶点在茶会的供应时段有三种选择,即第一种在品茶前食用,是这样安排:把茶食装入食盒,盖上盖子,与筷子、怀纸或磁碟置放旁边小柜;茶会开始,品茗者与泡茶师行礼入座;泡茶师慢慢的把托盘拿出来,怀纸一份份置盘上,取食盒打开盖子,用筷子夹起茶食放怀纸上,准备好所需份数,把盖子盖上与筷子一起放回原位,再双手拿起托盘,将茶食一份份呈上给品茗者,如茶食需要分成两口吃,不忍心粗暴地吃,配备一支竹签将之切开两半。大家将茶食放入口中,收起怀纸,仔细咀嚼享用;泡茶师看到大家食用完毕,便细腻地开始泡茶程序。第二种是在品茶间食用,比如像举行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那个样子计划冲泡六道茶,可安排在三或四道茶后呈上茶食,食后继续泡茶品茶。第三种则是完成整个泡茶奉茶品茶过程之后,以食用茶点为压轴,然后才中场休息。

茶食的花色与份量于茶前、茶中、茶后各有不同细节,不可一视同仁,茶前点心最小最简单,茶中次之,茶后可以稍为丰富。茶前的茶食准备,要特别配接下来的好几道茶,其食物结构要酥软,不要浪费很多口水去融化,比如一片蒸红豆糕,一口地瓜泥,最好入口即化。茶间点心虽说可给多些,结构可以结实些比如纯巧克力片、炖莲子,亦要办得潇洒像路过的样子,勿让品茗者散了心以为茶会结束。茶后可用些较固体的茶食比如萝卜糕、干柿子慢咬细嚼,满口腔的香味与茶的韵味冲击成一条大合唱。所谓茶后用点心,不是指中场休息离开茶席而吃,它是归纳入茶会的其中之一程序,无论时辰、口感、份量都是属于该泡茶师不可分割的茶道风格。

福建《茶道》杂志专栏

 

  (936)

泡茶的规格化/蔡荣章/20180209

泡茶的规格化/蔡荣章/20180209

“为什么不给大家一个泡茶的标准方法,免得大家去摸索,如多大的壶、放多少的茶叶、冲入多少温度的热水、浸泡多少时间,然后可以得出标准的茶汤?” 于是大约在2005年,“一泡装”的茶叶出现了,研发的人以当时通用的盖碗为冲泡器,生产8克一包的茶叶,后来又有人为茶壶生产了10克、12克的包装。这种一泡装的茶是使用原片茶,而且是可以冲泡数次的量,这跟使用细碎状的茶,只准备冲泡一次的“小茶包”不一样。

一泡装茶叶的出现,养成了大家以固定的茶量、固定的冲泡器、固定的时间来泡茶,到了后来,即使不是使用一泡装的茶叶,也要称一称茶量才放心泡茶。这种称重量的泡茶方法可以把茶泡好吗?只能大约地把茶泡成,无法泡得很精致。为什么呢?因为茶叶除了重量以外,还有茶叶的老嫩、茶叶的细碎程度、茶叶的发酵、揉捻、焙火、陈放等之不同,都影响到所需的水温与浸泡的时间。除了茶量与水温的问题,还有冲泡器的容量与材质需要选定。

每人使用的茶器容量与茶叶品质无法一致,是泡茶标准化很难实施的地方。走到哪里就要泡茶到哪里,遇到的壶具多是不一样的款式与大小,所以不能有一定的公式可以使用,除非随身携带自己的壶具。遇到的茶叶也不会一致,而且变化大于壶具。你说我可以携带自己的茶叶,但是罐子上部与罐子下部的茶叶粗细可能不一样,携带一泡装的茶叶出门,即使是同一批茶,每一包的粗细也会因被挤压的程度而有所差异。至于每一批茶的品质掌控就更困难了。

视泡茶器的大小配以适当的茶叶用量,就是所谓的茶水比例,这是泡茶的第一个要素,依茶叶的品质特色,如粗细、老嫩、发酵、揉捻、焙火、陈化等决定水温的高低以及浸泡的时间,这是泡茶的第二个要素。固定使用一把壶、固定使用一定的茶叶重量,是解决了茶水比的问题,但是茶叶的品质判断得要靠自己学术与经验的累积。如果茶叶能由厂商百分之百地掌控在固定的标准之下,那是可以使用公式化的泡茶方式。但是壶的大小与茶叶的重量容易解决,茶叶的品质难得固定在一个标淮上。

自动泡茶机就是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茶水比例固定在一个标准上没有问题,温度也可以在茶包上标示,剩下的就是茶叶品质的掌控,泡茶机的生产者会要求搭配使用厂商供应的茶包就是这个原因。

但是泡茶喝茶的乐趣在于拿到一把壶、拿到一罐茶叶、有一把煮水器,只要壶茶水够好,他就可以泡出很到位的茶汤。他还会看茶泡茶,修改茶水比例、水温、浸泡时间,藉此促使茶叶的各种成分依需要的比例溶出,把茶的特性完美表现。这才叫做茶汤作品的创作、茶道艺术的呈现。

使用自动泡茶机的人也可以在仔细分析茶况后,从事时间、温度的微调,也可以自行改变茶叶的用量,这样就是加进去了人为机动性的判断,使茶汤提升到更高的精致度。至于浸泡桶的材质、煮水的燃料,自动泡茶机是比较不容易让使用者随心所欲的。泡茶用水通常可以自行选用。但是要如此的一一要求,又回归到不是公式化、自动化的泡茶方式了。

福建《茶道》杂志专栏

 

  (663)

爱茶享茶比知茶重要/蔡荣章/20180113

爱茶享茶比知茶重要/蔡荣章/20180113

这是由12位有志于茶叶创业的年轻人,在高校进行一年学习的特约班所举办的茶会。这次茶会设了九个茶席,由12位同学中的9位担任泡茶,其他3位负责行政工作。

茶会的主题在介绍九种茶,每个茶席泡一种。就茶会的特质而言,如果是专心品赏“茶汤作品”的茶会,是要求不讲话的,无论泡茶者还是品茗者都要专心于泡茶、奉茶、以及喝茶,要求要把“泡茶、奉茶、喝茶”当作是一件艺术作品,泡茶者在呈现,品茗者在品赏,泡茶者不要给予太多的解说,品茗者也不要有太多的交谈。但是这一次茶会不是专心品赏“茶汤作品”,是在介绍九种茶的茶会,所以同学们安排在泡完四道茶后开始介绍自己所冲泡的茶。

就茶的欣赏上,泡完四道茶后才开始解说,是比一面泡茶一面讲解一面讨论要好,但还是会引导大家往:这是什么茶?生长在哪里?价格如何?等方面去想,这时喝茶会变得只是为了求得这些答案。这样的喝茶不是纯粹欣赏茶汤,不是直接切入茶的本身去品赏。有什么不好吗?你会问,知道了是什么茶?生长在哪里?是多少价位的?不是更容易品赏吗?不是的,这时不是以“探索”的方式来欣赏茶,不是“直接切入茶的本身”去品赏,只是在赞同已知的资讯而已。例如我爱死了一幅画,但是一点相关的资料都没有,谁画的?画的名称是什么?值多少钱?一点都不知道,这就是直接切入画的本身去欣赏,是以探索的方式来欣赏。这样的欣赏画比起知道了这幅画是梵高画的、画的名称叫“自画像”、市场的价格一亿元,然后才欣赏了起来、赞叹不已,当然是前者的享受程度高,而且一定是懂得画的人。

喝茶普及化以后,茶叶将走上专业拼配,特意强调单一品种、单一山头将变得不实际。普及化以后的“茶名”,也只是这款茶的代称而已,不具太多的意义,而且都是泛泛大类别的称呼,比如只知道现在喝的是闽红或云南普洱,精细描述的名称如“野生白茶”会逐渐降低对品饮者的重要性。产地也会变得不明确,价格亦如此,这边1000元买的可能是那一边2000元的茶,所有对这一款茶的描述可能在下一批茶都派不上用场。这时只有泡茶者与品茗者具备直接欣赏茶叶的能力才能不受茶叶名称、产地、价格的限制。培养消费者对茶的品赏能力,才是让茶叶持续发展的方法。

茶会的举办有各种不同的目的,如:要教导大家懂得茶懂得如何泡茶、要推销某款茶叶、要好好的欣赏一壶茶,前两种目的的茶会是要说话的,尽量的讲解与讨论,后面欣赏性的茶会就要让品茗者有足够的时间去体会享用。现在我们参加的茶会大多是讲话很多的茶会,静静喝茶的茶会不多。为什么呢?不能完全解释为大家不懂得茶不懂得泡茶,所以要大事宣导,而是大家怕被别人说是不懂茶、不懂泡茶,所以忙着“告知”与“求知”而忘掉了最重要的“享用”。大家懂得如何享用茶才是茶产业与茶文化发展的道路,我们不要把喝茶“知识化”了,懂得很多茶的知识却不爱茶、不懂得享用茶。我曾细细观察,发现常喝茶的人、被称为茶人的人并不见得很享受喝茶,而是以被称赞为懂得茶懂得泡茶自豪。当一位消费者只羡慕茶界的人谈茶文化谈得口沫横飞,但是自己却不觉得茶有什么好喝,茶文化与茶产业是很难发展的。

福建《茶道》月刊专栏

  (724)

蔡荣章茶道思想讲座/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

 

蔡荣章茶道思想讲座
题目:茶道的本来面目
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主办
时间:2019.06.25(二)         14:30~17:00
1. 茶道的基本元素
2. 茶道的外来元素
3. 茶道艺术的特有元素
4. 茶叶、茶汤颜色的欣赏
5. 茶香、茶味、茶性的欣赏
6. 无我茶会呈现的茶道面目

 

 

  (782)

蔡荣章茶道讲座/中国茶叶学会 第五届茶艺师资培训班

蔡荣章茶道讲座

主办:中国茶叶学会 第五届茶艺师资培训班

课程纲要:

2019/6/29周六8:30-12:00

泡茶原理/小壶茶法原理/小壶茶法示范

蔡荣章教授/示范许玉莲老师

  1. 泡茶五要素
  2. 影响茶叶浸泡时间的24因素
  3. 小壶茶法30则
  4. 小壶茶法示范

 

2019/6/30周日8:30-12:00

无我茶会

蔡荣章教授/示范许玉莲老师

  1. 无我茶会七大特殊做法与七大精神
  2. 无我茶会参会者应准备事项
  3. 无我茶会主办者应准备事项
  4. 无我茶会示范

 

2019/6/30周日13:30-16:30

小壶茶法练习

蔡荣章教授. 许玉莲老师

  1. 小壶茶法茶具观摩
  2. 小壶茶法分组练习
  3. 小壶茶法动作与茶汤讲评

 

2019/7/1周一8:30-12:00

现代茶道思想

蔡荣章教授

  1. 纯茶道的理念
  2. 茶汤色、香、味、性的欣赏
  3. 茶道艺术是口鼻的艺术

 

2019/7/1周一17:30-19:30

无我茶会(模拟)

蔡荣章教授. 许玉莲老师

  1. 无我茶会茶具观摩
  2. 无我茶会程序演练
  3. 无我茶会意境体会

 

  (873)

蔡榮章茶道論壇/2019臺北二場

蔡榮章茶道論壇/2019臺北二場

日期:第一場 2019.7.20(六)

第二場 2019.7.21(日)

 

蔡榮章教授簡介:

中國.福建. 漳州科技學院教授

漳州科技學院茶文化研究中心創辦主任

臺灣“天仁茶藝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漳州科技學院茶文化系原創系系主任

 

9:15-12:00題目:什麼是茶道的組成部分

綱要:

1.茶道與道德,茶藝與藝術

2.茶葉的色彩之美

3.茶葉的香味性。

15:00-17:00題目:茶道社會教學的實施

綱要:

1.小壺茶法教學綱要

2.無我茶會教學綱要

3.車輪式泡茶練習法教學綱要

4.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教學綱要

 

主辦:中華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協會

地點:臺北市衡陽路64號天仁茶文化大樓五樓會議廳

 

  (680)

小壶茶法学习课程是这样安排的/蔡荣章

小壶茶法学习课程是这样安排的/蔡荣章

《茶网》专栏/20190511

假设有三天的时间,每天八小时,要学得完整的小壶茶法,课程要如何安排?所谓完整,就是能有条不紊地泡一壶茶,提供70分以上的茶汤,供已知人数的品茗者饮用。这一壶茶是要冲泡3~6次的,其中还包括赏茶、赏叶底、茶食供应、品水。全程泡茶之中,还要将泡茶、奉茶、喝茶的美与艺术性呈现出来。

每天的八小时分成上下午各四小时,每半天再分成两个教学单元。第一天上午的第一个单元讲解“泡茶的基本元素”,让大家体认不同硬度的水在口腔内的感受,让大家体认95℃、85℃、75℃、65℃四种水温蒸汽外冒的情况,将六种蓬松跟紧结程度不一的茶,秤好同样的重量,装入六个同样大小的样品罐内,让大家体认同样重量时要放入多少的茶叶,拿六把不同烧结程度的陶、瓷茶壶,让大家体认烧结程度的差异。

第一天上午的第二单元讲“基本动作的练习”。先让大家了解全套泡茶用具包括哪些,分成主茶器、辅茶器、备水器、储茶器四大区块来说明。其间从一片空白的桌面,将一件一件的器物摆放上去,并示范拿起、使用、与放置的方法。最后是有秩序地收拾,并交由下一组人练习。

第一天下午的第一单元讲解“泡茶基本原理”,从水质、水温、茶水比例、浸泡时间、冲泡器等五个方面说明与泡茶的关系。讲解水质时,扼要介绍家庭与店面的水处理法。

第一天下午的第二单元讲解“小壶茶法30则”。30则分别包含在30个泡茶、奉茶、喝茶的过程之中,老师一面示范,一面说明操作要领与如此操作的道理。这时虽然备有茶叶、热水、品茗者以方便讲解,但不实际进行泡茶奉茶喝茶。

第二天上午的第一单元是“看茶识茶”,准备八种茶样放在一个盘子上让大家比较。老师就茶青的老嫩、枝叶连理的情形、发酵的程度、萎凋的轻重、揉捻的状况、焙火的轻重、叶型的大小、整碎的情形等加以说明。引导大家留意这些要素对泡茶时水温、用量、浸泡时间的影响。

第二天上午的第二单元是“基本泡茶程序演练”。分组练习,每组一套完整的茶具与四周空白的环境。第一组练习时,老师一面讲解,同学一面操作,老师留意每个人的动作,并加以必要的调整。第二组以后,老师只提示每一动作的名称,不再做细部的说明。同学依老师的口令进行,不得超越进度。

第二天下午的第一单元讲解“浸泡时间的掌控”。从泡茶的内外在因素、茶叶的水可溶物多寡、水可溶物溶出的速度等24种因素,分析茶叶冲泡时,如何拿捏浸泡的时间,并求出一壶茶五道茶汤的浸泡时间曲线。

第三天上午的第一单元,讲解“茶汤色、香、味、性的欣赏”,从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彩度切入,分析发酵、焙火、揉捻在茶汤色香味性上产生的效用。方便泡茶时水温、用量、时间的掌控,也利于茶汤稠度、强度、调和度的欣赏。

第三天上午的第二单元进行“个人茶汤作品比较”,每组围成一个圆圈泡茶,每人泡茶三道,每道泡茶四杯,以顺时钟方向将三杯奉给左邻三位同学,一杯留给自己。这样每人就会有四杯茶喝,三杯是来自右边三位同学泡的茶,一杯是自己泡的茶。比较一下同样的茶,在同样的用水、同样的环境之下,会得出怎样不同的效果,体会泡茶技术的重要性。

第三天下午的第一单元进行“茶道艺术‘美’的呈现”。分成数组,每人呈现自己的茶道艺术,将泡茶、奉茶、喝茶之美呈现出来,将茶汤作品表现得是自己的最好。没泡茶的同学则分组成为品茗者,从旁欣赏泡茶者的茶道艺术。

第三天下午的第二单元进行“全套泡茶过程的演练”。前面几次的泡茶练习都只进行到干茶与茶汤的欣赏,这次增加茶食供应、品赏泡茶用水、欣赏冲泡过的叶底。这三个过程与以前练习过的茶叶欣赏、数道茶汤品饮,构成了全部的茶道艺术呈现。在“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举办时,总是这样全部呈现的。

 

  (763)

茶人颂/蔡荣章/20171112

茶人颂/蔡荣章/20171112

说是歌颂,也可以转一个面向,变成是对茶人的要求。有则歌颂,没有则期待。这个茶人可能是古人也可能是今人,这样的古人,我们要歌颂要怀念,这样的今人,我们要歌颂要追随。

“我们把你从荒野中找出来
你就这样成为了我们生命里相依偎的茶。”

古人在百草中发现茶,在荒野中找茶,古人今人在荒野中找茶,也自己种茶。从此茶树就变成了我们互相依偎的伙伴,我们依赖它养生依赖它维生。

“我们折损了你的肢体要的是把你精炼成另一次生命的茶叶。”

我们从茶树上采摘我们需要的鲜叶,我们是折损了茶树的肢体,但是我们只有这样,才能将茶树精炼成另外一个生命,这个生命周期叫做茶叶。你说茶树并不需要这样的折腾,也不需要提炼成什么另外一次的生命周期,但是我知道,它是期望的,它是天生要有几次生命周折的生物。

“我们努力把你的香引发出来做出美丽的颜色做出让人回味无穷的滋味;”

茶人使出浑身解术的能耐,把鲜叶创作成他所希望的作品。这件作品必须色香味俱佳,让人们喜欢闻它、喝它、欣赏它,这是一件让人喝进肚子里的一件艺术作品,称作茶叶。

“我们记得保留你原本的山头品种土壤与你蜕变中形成的风格

创作茶叶的茶人不会只顾自己的喜好与市场的需要,他会保留茶树原本的山头、品种及土壤的风味,他会顾及每一棵茶树的个性。

“我们认真找出你要的水与温度专注感应你需要在水中浸泡多久泡出你的真味呈现出你的灵魂

茶人还要继续延伸茶叶的生命,将茶叶过渡到第三个生命周期的茶汤。茶人们要知道茶叶所需要的水质、水温、壶具,还有使用的茶量与浸泡的时间,创作出深具欣赏价值的茶汤作品。茶人们还要将茶火炼、或将它存放十年二十年,让它蜕变成更多采多姿的生命形态。

“我们在浸泡你欣赏你的过程中创造了属于你的美与艺术——继第一次发现你又是另一次的喜悦

在拓展茶的生命过程中,茶人发现从茶的冲泡到奉茶到茶汤的欣赏可以成就一件艺术作品,那是以茶汤为灵魂,以泡茶、奉茶、喝茶为骨架构成的茶道艺术。这样的发现让茶人们有如第一次发现茶那么兴奋,茶道艺术又为人们的生活添加了美的事物。

“我们依依不舍你已吐出精魂的身躯静默着注视着你的叶底我们从你生命的转换中体悟了自然的运行

欣赏完茶汤,我们知道茶叶已经奉献出了精魂,这个奉献历经茶树的成长、茶叶的制作、茶汤的冲泡,以及人们的审美与品饮才完成,茶叶剩下的躯壳还要分解成各种元素回到大地,这是宇宙循环的现象。

“我们要继续到你生长与蜕变的地方与你共同精练

茶人们要分头学习茶的种植、学习茶的制造、学习茶的冲泡,我们才得以与茶为伍。

“我们要继续在你被冲泡与品饮之中创作更多的艺术与美

茶人们要从泡茶、奉茶、品茶构成的艺术行为中创造更多的艺术与美。

“我们注视着你即将回归大地的叶底许久许久

茶人捧着已经释出精魂的茶叶,回忆着茶在山头、在工厂、在茶行、在茶室的种种故事。注视着已摊开身躯的茶叶,许久、许久。

《茶道》月刊专栏

 

  (931)

泡茶者应坐在茶店泡茶席的主位/蔡荣章/20171005

泡茶者应坐在茶店泡茶席的主位/蔡荣章/20171005

“服务业要以客为尊,泡茶席的主位当然要给客人坐,而且茶店的泡茶是让客人试茶,客人满意了才会买茶。”

因此茶叶店经常把泡茶桌最主要的位置留给客人,泡茶的位置安排在泡茶桌不重要的一侧,甚至另外安排一个小桌子泡茶。这样的格局告诉我们,泡茶不是一件什么了不起的工作。

这种状况与办公室接待客人的泡茶不一样,办公室接待客人的主要目的是商谈,泡茶者是基于提供一杯茶给一起商谈的人。讲究的场合才会安排专人现场泡茶,否者把茶泡好端进来便罢。

但是茶叶店的“茶”与“泡茶”是主角,他们应该登上主要的舞台,要把泡茶桌最主要的地方留给茶来炫耀自己、留给泡茶的人来展现茶汤的美。(这不就是茶叶店最重要的任务吗?)

老板自己泡茶卖茶就不一样了,会让自己坐上泡茶桌最主要的位置(我们看到市面上的状况是如此),他们应该是深切了解其中的道理,当不只是考虑到老板应该有的位置吧?我们希望他能把所有的泡茶桌都改成这样,让店里泡茶的人坐上最主要的位置。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四,第一,大家对“茶”是件“作品”的概念不过深刻,所以没有慎重其事地把茶搬到舞台的正中央。茶叶店对自己的茶都很重视没错,但话题少针对茶的本身,总是谈了许多茶的故事。这样做的结果让大家忽略了“茶”这件“作品”, 没有细细去欣赏,去准备冲泡它、品赏它。

第二,大家对“泡茶艺术”是呈现茶叶作品必须的手段,而且是把茶叶作品变成可以让我们享用的必须过程不过深刻。这个过程的好坏影响了茶叶的价值,决定了客人要不要购买。要把泡茶的人放在最好的位置上才容易让客人感受到这盒茶叶是要受到这样尊贵对待的。

第三,能坐上泡茶桌主要位子来呈现泡茶艺术的员工不易雇得。这点不能全怪老板,人力市场还没有储备足够的这种人才,不懂茶、不会泡茶的人,放上泡茶桌的主要位子也不适合。

第四,现在时髦茶叶卖场受到现在时髦茶馆的影响,把泡茶桌的主要位置都让给了客人。事实上,卖茶店的茶桌设置要与茶馆有所不同,茶馆的主要任务是让客人自己泡茶,卖茶店的主要任务是让工作人员泡茶给客人试饮。卖茶店的茶桌设计要把主要的位置留给泡茶的人。

茶叶店雇用懂茶、会泡茶的人坐在最主要的位置介绍茶、泡茶,将茶道艺术完整地呈现给客人,客人看了以后会将它们带回去应用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其他的人看了,同样会再传播出去。

茶文化复兴是起于对茶叶的尊敬,人们承认、尊重茶叶是一件作品、茶汤是一件作品,整个泡茶喝茶的过程是一项艺术行为。如果人们看到的是坐在一个角落的人泡茶,像仆人般地送一杯茶给客人喝,即使说了许多茶的珍惜故事,人们还只是对茶这件农产品珍惜、讲究泡茶技术地把它泡来喝而已。

说是茶产业的发展也好、茶道艺术的建构也好,要从人们天天看见的地方做起。泡茶的人坐在泡茶桌的主要位置,骄傲地呈现她的泡茶、奉茶、品茶,无论是在茶叶卖场的泡茶桌、有泡茶师为客人泡茶的品茗馆,还是自家的客厅上。

《茶道》月刊专栏

 

  (899)

無我茶會書簡介

上:無我茶會創辦人–蔡榮章先生

無我茶會創辦人為臺灣蔡榮章先生,無我茶會1989年創辦,1990年正式對外舉辦。蔡榮章先生寫的無我茶會書有:
1991出版《無我茶會-中日韓英四語》繁體版
1999出版《無我茶會180條》繁體版
2001出版《無我茶會180條》日語版
2013 出版《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繁體版
2013出版《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韓語版
2016出版《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簡體版

 

  (959)

从蔡荣章的四十年看他的《茶道入门三篇》(修订版)/文/许玉莲

从蔡荣章的四十年看他的《茶道入门三篇》(修订版)/文/许玉莲

 

蔡荣章先生《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一书修订新版,旧版于2006年出版,旧版之雏形、纲目部分源自1984年出版的《现代茶艺》,《现代茶艺》一书的内容则是蔡先生于1980年至1983年间在报章撰写专栏以及在《茶艺》月刊撰写评论整理而得的结集。当时发表的这些文稿皆来自蔡先生自1980年起在陆羽茶艺中心授课所用的教材或上课时所说过的观念(当时属现代茶文化复兴初期,很多观念正在整理,蔡先生有一些是先写后说,有一些是先说后写,也有部分来不及写的,学生依照他的口述做记录),那是一段对泡茶喝茶的状貌重新检视、用当代人的话说当代人的想法的时期。蔡先生所说所写皆跳脱既有框架,将茶道学习直接指向茶道最核心课题“如何泡好一壶茶”,并坐言起行实践起来。1981年创设“泡茶专用无线电水壶”,同年创立“小壶茶法”,1982年创设“泡茶专用茶车”,1983年创办泡茶师检定考试制度。根据这些实践所构造出来的茶道体系自此横空出世,在36年前是超前的,放在今天也是先进的。‘

这一套茶道体系在当时开风气之先的思考有:什么是泡茶?需讲求精准地把茶泡好,故反反复复从多个角度细述茶法。要在哪里泡茶?泡茶应设专门的空间来进行,故茶车的设计格局严谨、器物皆备。如何泡茶?泡茶应一丝不苟地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完成,故有小壶茶法24则。喝茶时的做法?品茗应有欣赏境界、茶味需要用文字表达、品茶也需品水。谁来做这些事情?应有泡茶师,故此创立泡茶师检定考试制度。为何而作?所以产生了泡茶师箴言——“泡好茶是茶人体能之训练,茶道追求之途径,茶境感悟之本体”,这份箴言成为当代的茶道价值观,从此时代翻新了一页。

它的翻新,包括重新注解茶叶是如何诞生的,因只有懂得茶之后,人们才能爱泡茶、喝茶。蔡先生用日常说话语气、用尊重常识的态度述说萎凋、发酵、杀青、揉捻种种工艺的定义,令读者不必死背书就能明白。他的讲解是整个的语言与腔调的翻新,是人对茶的生命关注点的翻新,他提出:茶青采下后要不要马上下锅(对晾青与萎凋进行分析)、如何让茶固定在我们希望的状况下(对发酵进行分析)等等具有强烈启发性的问题,让读者自己思考,然后恍然大悟。蔡先生整理的茶叶各种类,其做法如:“轻萎凋轻发酵”“中萎凋中发酵”“重萎凋重发酵”“重萎凋轻发酵”“重萎凋全发酵”等等,让读者一下子明白过来,制茶的真实情况是要灵活机动应付的,它是一个不断在变化中追求不变的历程,每个制茶者都要克服气候与环境的挑战,好维持他一贯要的茶叶风格。这种非教条式的制茶原理突破一般教科书的僵硬生涩感,读来满嘴生香,非常享受,而且,这些道理明白了就不会再忘记。

 

《茶道入门三篇》(修订版)资料:

作者:蔡荣章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7-08-01

ISBN:9787101126075

 

 

  (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