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O-出版品Published Works

O-出版品Published Works

蔡荣章简要大事记(1972-2020.08.24)

蔡荣章简要大事记(1972-2020.08.24)

文/蔡荣章/ 2020年11月3日 编写

1972年07月30日    任职锡安国际有限公司(1974.01.10任副理,1975.11.01任公关室主任,1979.06.01-1980.09.30任企管处经理)。

1975 年    在中国民俗学会组织下成立“饕餮餐饮研究中心”,担任执行秘书,邀请台北大型餐厅主厨担任委员,举办餐饮活动。

1976 年    举办味茶小集,并于中国民俗学会组织下发行《味茶小集》,担任执行秘书。

1977年11月01日    受聘担任茶文化复兴后台湾第一家大型“中国功夫茶馆”经理(~1979.05.31)。

1980年01月   自行研发泡茶专用无线电水壶、泡茶专用茶车。

1980年08月24日    成立陆羽茶艺股份有限公司,70%的股份由天仁茗茶关系企业天成投资公司投资,30%自行筹凑,担任总经理,董事长由天仁茗茶董事长李瑞河担任,对外营业的名称为“陆羽茶艺中心”。

1980年12月01日    在陆羽茶艺中心发行“茶艺”月刊,担任社长。

1981年01月04日    在陆羽茶艺中心设置“陆羽茶学讲座”,“茶艺讲座”等课程陆续展开,同时整理“小壶茶”等各种泡茶法。

1981年02月    在陆羽茶艺中心完成无电线羁绊的“陆羽电茶壶”,开始上市。

1981年12月20日    主办于台北市金华街淡江大学城区部中正纪念堂举行第一届中华茶艺奖选拔赛,优胜者颁予“中华茶艺奖纪念壶”。

1982年04月    每周六在中国时报撰写“茶博士聊天”专栏,为期二年。

1983年12月23日    在陆羽茶艺中心举办首届“泡茶师检定考试”并任评委(至2020年已举办61届)。

1984年02月20日    在陆羽茶艺中心召集首次“台湾区茶艺业负责人联谊会”(即后来的中华茶艺联合促进会),40家业者与会,含高雄5家、花莲3家,共收集了75家茶艺业者的资料。

1984年04月    所著的《现代茶艺》由台湾“中视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89.05七刷)。

1984年05月21日    参与起草并提出申请的“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获教育部准予设立。

1985年03月12日    受邀在台湾关渡“国立艺术学院”(即后来的国立台北艺术大学)举办以“茶叶的欣赏法与茶艺的表现”为题的演讲。

1985年05月18日    受中华电视台视听中心邀请主讲“茶道在说些什么”。

1986年02月01日    救国团为研究所学生举办为期一周的中西文化比较,这天在政治大学安排“中国茶艺讲座”,受邀主讲“从如何泡好一壶茶到茶艺文化的表现”。

1986年05月    在陆羽茶艺中心研发成功并生产上市“盅口上的活动式滤网”(用于“喜鹊”壶组)。

1987年07月19日    在陆羽茶艺中心推动成立“泡茶师联会”。

1988年01月    开始在陆羽茶艺中心研发包壶巾、杯套、折叠式坐垫等户外茶具。

1988年01月09日    为建立标示茶、规格茶的观念,在陆羽茶艺中心举办“标示茶”特卖会。

1988年06月    在陆羽茶道教室开始讲授第一阶段的茶思想研讨课(1999年9月17日起为第二阶段)。

1989年04月08日    主办阳明山国家公园太阳谷修禊茶会(曲水流觞之形式)。

1989年05月14日    组织十八人的“陆羽茶艺文化访问团”赴大陆八个城市从事茶文化交流。

1990年05月26日    提出无我茶会的构想,在陆羽茶道教室师资研习班上讨论。

1990年12月18日    在台北十方禅林举办首届由中日韩茶人参加的国际无我茶会(至2019共举办17届表列的大型国际无我茶会)。

1991年03月    所著的《无我茶会》由陆羽茶艺中心出版中日韩英四种语文的专书。

1994年02月27日       主办首届无我茶会指导老师研习会在台北陆羽茶艺中心举行,并产生第一届无我茶会指导老师,编印“国际无我茶会中华民国推广委员会指导老师年鉴”。

1995年03月     与林瑞萱合著的《现代茶思想集》由玉川出版社出版。

1997年01月    完成无我茶会180条纲要。

1998年01月    研究并撰写泡茶原理、规划车轮式泡茶练习法。

1998年06月20日    主持第21届泡茶师颁证典礼与茶艺展在台北国宾大饭店举行。

1998年10月9-12日    参加在杭州举办的第五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并发表“无我茶会”之论文。

1999年06月01日    担任“陆羽茶学研究所”所长(~2008年1月23日)

1999年09月    所著的《无我茶会180条》由中华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出版(第二版由陆羽茶艺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9月出版)。

1999年09月17日    在陆羽茶道教室讲授第二阶段的“茶思想研讨”。

1999年08月20日    车轮式泡茶练习法在台北陆羽“泡茶研习”班开课。

1999年12月    所著的《台湾产业与品茗艺术》由台湾交通部观光局出版,作为导游人员培训的教材。

2000年10月22日    组团于意大利Lake Garda滨举办无我茶会,并受邀在当地市政厅演讲。

2001年05月30日    组织28人的陆羽茶文化访问团在北京大学鸣鹤园与大连俄罗斯街举办无我茶会并参加13届大连槐花节。

2001年12月    为泡茶师联会撰写“泡茶师箴言”。

2002年09月30日    所著《茶道教室-中国茶学入门九堂课》由台湾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2003年    《茶道基础篇-泡茶原理与应用》由武陵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6.04二刷)。

2003年03月24日     筹划北京陆羽茶艺中心的成立,培训师资并参加本日的开幕式。

2003年04月    参加在四川举办的“四川茶文化与旅游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茶文化在茶产业中的地位”一文。

2003年11月    在台湾艺术大学举办的“塑形塑艺,茶与艺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茶具机能性要求与陆羽茶艺中心之茶具研发记要”一文。

2004年11月13日    受聘担任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秘书长(2014.03.16改称执行长)。

2005年06月23-24日    参加由台湾茶协会在台湾大学图书馆国际会议厅举办的“国际茶与壶文化艺术研讨会”,发表“茶道上纯品茗的抽象之美”一文。

2005年01月    所著《说茶-陆羽茶道》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2005年01月    参加在陕西法门寺举办的“第三届法门寺茶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发表“现代茶道应谈些什么”一文。

2007年03月      所著《茶道入门—泡茶篇》由中华书局出版(2016.02六刷)。

2007年04月    受天福茶学院聘为教授,并任茶文化系创系主任。

2007年09月28日    参加天福茶学院创校举办的“2007茶学教育国际论坛”,发表“从茶道之本体结构看茶文化系的课程安排”。

2007年10月12-14日    参加在韩国举办的“十一届国际无我茶会韩国大会”,发表“无我茶会是要求精致的一种茶道体系”。

2008年11月    所著《茶道入门-识茶篇》由中华书局出版(2014.08五刷)。

2009年02月18日    开始在天福茶学院(即后更名为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专业开讲“茶思想研讨”课。

2009年09月10日    每月在《海峡茶道》(后改成《茶道》)杂志撰写有关茶道思想方面的专栏。

2009年09月28日    主编《中英文茶学术语》,由天福茶学院(即后更名为漳州科技学院)出版。

2009年11月08日    在由纽约文化沙龙于法拉盛喜来登大酒店举办的茶文化活动上发表“茶道精神内涵与运用”之演讲。

2009年11月28日    完成“茶学书库分类索引之建立”一文,并于天福茶学院图书馆实施。

2009年11月29日-12月04日    以三个半天的时间向13名马来西亚游学团员讲述“茶思想纲要”及“无我茶会”。

2010年04月06日    主持以车轮式泡茶练习法为比赛方式的泡茶竞技,在天福茶学院茶文化系进行。

2010年04月28日                                                                                                                           所著的《茶学书库分类索引之建立》一文在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

2010年09月26日-10月.01日

为马来西亚11名团员在天福茶学院讲授“茶思想研讨”课及无我茶会课。

2011年06月17日 与许玉莲共同成立http://www.contemporaryteathinker.com

2011年11月08-14   日    在天福茶学院举办2011首届中韩茶文化研讨会,发表“茶具设计上的使用功能要求”一文。

2012年04月15日    为农业出版社《茶文化概论》撰写第五章茶与艺术,乃对茶道美学之初建。

2012年04月21日    向茶陶、数媒专业同学与老师们举办一场〝艺术十讲〞讲座。

2012年11月10-15日    组团参加韩国国际茶文化交流协力财团主办之年度茶文化研讨会,发表“茶道里的茶会作品”。

2013年03月    所著《现代茶道思想》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

2013年05月26日    受泡茶师联会之邀,在台北陆羽茶艺中心举办“现代茶道思想”讲座。

2013年06月08-11日    参加在福建武夷学院举办的“吴觉农茶学思想暨我国首家茶叶研究所迁至武夷山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茶汤商品化之进程”演说。

2013年07月01日    受漳州科技职业学院(即原天福茶学院)改聘为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2013年09月28日       参加在重庆举办的禅茶文化与生态文明研讨会,发表“从空寂之美谈禅茶”。

2013年10月01日    所著《无我茶会–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

2013年10月12-16    率团参加于韩国首尔、庆州、釜山举行的14届国际无我茶会,发表“无我茶会对个人与群体的效应”,同时授权主办单位出版韩译本《无我茶会》。

2013年12月21日    协助陆羽茶艺中心在台北中山堂于“第46、48届泡茶师颁证典礼”上举办台湾首届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2014年05月15日    开始参加在漳州科技学院举办的经济部援外班,讲授”茶文化与茶道内涵探讨”。

2014年05月29日    接受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第五届理事会荣誉副会长与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聘书。

2014年06月16日    参加在安溪举办的第六届海峡论坛.首届海峡茶会,发表“茶文化发展的方向”。

2014年06月23日    参加在亚洲大学举办的“2014茶文化、茶美学、茶时尚高峰论坛”,担任“茶文化-当代茶文化趋势”研讨主题的引言人。

2014年09月26日    赴泾阳参加由中国社科院工经所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华合作时报社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华茶文化培训研讨会暨中华优秀茶教师颁奖典礼”,发表“两岸茶文化教育与交流”的主题讲话,并接受“中华茶文化传播优秀工作者”的授证。

2014年10月17日    受邀由中华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与泡茶师联会联合在台北陆羽茶道教室举办的演讲会,题为:茶道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014年12月11-15日    组团参加韩国圆光数码大学在宝城主办之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发表“从艺术的独立性看茶道与音乐”。

2015年01月21-23日    受中国茶叶学会之邀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对这两个单位的同仁讲授四个半天的茶文化课程,包括现代茶道思想、泡茶原理、小壶茶法、无我茶会。

2015年04月08-12日    主办在漳州科技学院与福鼎茶区举行的2015第五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发表论文“品茗空间的定义与范畴”,9日晚并以茶道艺术家身分参加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2015年05月21日    应浙江农林大学人文茶文化学院之邀,举办题为“茶道艺术的构成”之讲座,并受聘为客座教授。

2015年05月23-24日    应中国茶叶学会之邀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向首届茶艺师资培训班38位学员讲授现代茶道思想、小壶茶法、无我茶会。(~2020第六届)。

2015年05月27日    受天福集团以天福(茶)字第2015-006号令聘任为天福茶博物院顾问。

2015年06月04日    参加漳州科技职业学院学术委员会之2015教科研项目立项审查会。

2015年06月12日    参与国立高雄餐旅大学举办的“第12届中华茶文化研讨会”,担任专题主讲人.讲题为“茶道艺术之架构”。

2015年07月01日    所著《现代茶道思想》简体版由北京中华书局发行。

2015年10月24-28日    组团参加由浙江省茶叶学会和浙江大学联合主办的第15届国际无我茶会,在浙江大学、千岛湖、龙泉举办了三场无我茶会。

2015年11月    受邀为中国茶叶学会茶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5.11~)。

2016年01月01日    以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的职位兼任图书馆馆长(~2019年11月20日)。

2016年05月    所著《无我茶会—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简体版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

2016年06月21日    中国茶叶学会于杭州梅竺度假村酒店举办以茶艺传承、创新和发展为主题的茶艺研究与推广沙龙,受邀参加并任“艺术性与普及性茶道”与“茶需要洗吗”二议题的引言人。

2016年07月30-31日    继2003、2005、2006、2008、2010,今年中华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在台北陆羽茶艺中心举办第6届师资回训营,受邀担任无我茶会问题研讨、茶道问题研讨、现代茶道思想、小壶茶法精进演练等课程。

2016年08月01日    与许玉莲合著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

2016年10月16日    受2016开封菊花文化节国际无我茶会组委会之邀,于开封大学举办无我茶会讲座。

2016年10月18日    在第十四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发“从现行的茶艺竞赛规则检讨茶文化发展的得失”,并在会上获颁“首届兴文强茶贡献奖”的“杰出茶人”茶祖印象杯。

2016年11月09-13日       组团参加漳州科技学院与韩国TEA CLUB合办的第六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发表“泡茶时浸泡时间相关因素的研究”。

2016年12月15日    与许玉莲合著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在十三届深圳茶博会“2016中国茶行业年度盛典”上,入选为“2016茶媒推荐阅读十大茶书榜单”。

2016年12月19日    受邀在陆羽茶艺中心、中华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泡茶师联会于天仁茶文化大楼五楼联合举办的讲座上讲述“茶道艺术为何定位在泡茶、奉茶、品茶”。

2017年03月18日    参加泡茶师联会在台北星靓点花园饭店举办的庆祝30周年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担任茶道艺术家,并于会后针对300位与会者举办一场讲座—“茶道艺术家怎么呈现喝茶之美”。

2017年03月19日      在台北陆羽茶艺中心第九期师资班讲授三小时的“泡茶原理”。

2017年08月04日    应泡茶师联会之邀在台北陆羽茶艺中心演讲“茶界五个需要省思的观念”。

2017年08月05日    应中华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之邀在台北天仁茶文化大楼五楼会议室举办一场“办一场茶会与办一场综合性茶活动不一样”的讲座。

2017年10月24-29日    组团参加由16届中华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在台湾召开的“2017第十六届国际无我茶会”。

2017年11月23-27日    主办在漳州科技学院举行的“2017第七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发表“茶诗六首”。

2017年11月24日    主持第七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在茶学院五楼举办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并作为品评者与会。

2017年12月26日    在漳州科技学院图书馆举行“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如何举办”的讲座。

2018年01月11日    为江西省高职国培茶文化及旅游管理类企业实践培训班30人讲授“什么是茶文化的内涵”。

2018年03月23日    参加在漳州科技学院举办的“福建省茶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并受聘为委员。

2018年03月31日    在漳州科技学院为茶艺师考证班首次安排的茶道思想研讨课讲授“茶道的本体在哪里”。

2018年04月29日    在漳州科技学院为五一茶道艺术高级研修班讲授“茶道艺术的美与艺术”。

2018年05月28-09月01日 组团参加在韩国光州举办的第八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发表“茶道艺术呈现时的茶食供应与食用”一文。

2018年06月07日    向海峡两岸新型农民茶业培训班讲授“两岸茶业现存的七个问题”。

2018年06月08日    应邀在第十届海峡论坛第五届海峡(漳州)茶会在漳州东南花都酒店举办的茶产业发展交流会上发表“两岸茶界应省思的两个问题”。

2018年07月17日    应中华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之邀,在台北陆羽茶艺中心讲授“茶道的美在哪里”。

2018年12月01日    在漳州科技学院茶学院举办由在校生泡茶的10席收费式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2018年12月28日    在漳州科技学院茶学院举办由老师泡茶的12席收费式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2019年01月10日    在微信“茶学学茶”公众号发表收费式网上讲座“蔡荣章茶道论坛”(至2020年10月21日共96篇)。

2019年01月11日    主持漳州科技学院茶学院8位老师的“车轮式泡茶练习法”练习。

2019年02月18日    开始录制茶道讲座视频在YouTube专属频道上线,及后全面录制《无我茶会–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有声书》、《现代茶道思想有声书》、《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有声书》、《茶道入门-识茶篇有声书》等。

2019年03月09日    为10位校外“茶思想研习专题班”学员在漳州科技学院举办四个周六全天的讲座。

2019年03月22-23日    给参加天福茶博物院举办的2019满山红茶会,台澳美各团队约70人举办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讲座,并于23日晚在天福石雕园的开元楼举行十席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2019年03月26-27日    参加中国茶叶学会在浙江丽水市天元名都酒店召开的《全国茶艺职业技能竞赛技术规程》的修改研讨会。

2019年06月25日    受安溪茶学院之邀赴该校举办“无我茶会之举办”的讲座。

2019年07月20-21日    受中华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之邀在台北市天仁茶文化大楼五楼会议厅举办二场“什么是茶道的组成部分”的讲座。

2019年08月21-23日    受邀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茶叶学会、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合办的第四届全国茶艺职业技能竞赛广西赛区选拔赛暨2019年金砖智慧公寓杯广西茶艺职业技能大赛的裁判员。

2019年09月22-24日    受中国茶叶学会之邀参加在新昌举行的2019年浙江省职业技能大赛“白云书院杯全省茶艺师技能大赛”,担任裁判长。

2019年10月13-15日    主办在漳州科技学院举办的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研讨主题为“茶事活动的举办”,活动包括一场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与参加在安溪茶学院举行的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

2019年10月14日    主持漳州科技学院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委员会之成立,举行推广委员会首届会议,通过委员会章程,受推举为首届会长。

2019年10月15-20日    组团参加在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举办,由安溪茶学院林金科院长召集的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

2019年11月03日    受邀在台中港区艺术中心举办“茶道思想讲座”。

2019年11月04日    受邀在嘉义大同技术学院举办“茶叶、茶汤、茶会、无我茶会、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讲座。

2019年11月07-09日    受邀参加在杭州龙坞茶镇举办的第六届中华茶奥会,担任团体赛项的评委。

2019年11月29日-12月2日    受中国茶叶学会之邀参加在潮州饶平举行的“少儿茶艺等级评价规程”、“潮州工夫茶冲泡技术规程”、“中国茶艺水平评价规程”的团体标准审定会议。

2020年01月19日    受泡茶师联会之邀,在台北陆羽举办题为“2019年的茶道十问”的讲座。

2020年07月25日    受中华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之邀,在台北陆羽茶艺中心举办“后发酵茶形成的香味体系”之讲座,同年8月1日续办第二场。

2020年08月24日    由中华茶人联谊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共同主办的“百名杰出中华茶人”推举,获选为19位科研教育类之一员。该项选拔另有终身成就类20名、生产贸易类32名、产业发展类29名。

(780)

蔡荣章自序 《茶道入門——泡茶篇》

蔡荣章自序 《茶道入門——泡茶篇》

這本書應該可以稱作《如何泡好一壺茶》。因為它的內容如此,但深怕被人責難︰“你們就只會泡茶!”有人以為“泡茶”、“泡好茶”只是技術的層面,而茶道要追求的是藝術與精神境界,因此許多茶人首先重視的是自身的穿著,打扮成藝術家或文人的樣子,接著重視的是泡茶品茗的空間,一定要有插芘、焚香與掛畫,如此“四藝”才兼備,茶湯泡得淡一點也是茶、泡得濃一點也是茶,加上動作嫻熟一些,就是茶道的境界了。

但是我們嚴肅得多,我們認為一定要把茶湯泡好,否則沒條件談及茶道的境界。這如同在琴還沒能彈好之時,如何能說是以聲音來表現音樂?當然有人會反問︰“泡好”、“彈好”,哪有標準?難道非得達到貝多芬的水平才可以談音樂嗎?不是的,但每一個人所能體會到的境界會受限于“泡好”、“彈好”的程度,僅能泡到七分的人很難體悟到九分的境界。這點也有人會提出異議︰我可以從知識、智慧,或從音樂、美術等相關的領域觸類旁通啊。沒錯,但那種體悟只能說是推論的,或說是屬于音樂的、美術的,不能說是茶道的,這時的茶只是被當作一件道具而已。

必須經常練習泡茶,什麼茶拿到手,不致于泡得太離譜,嘗試幾次後就可以泡出它的基本風格。若不是如此,就如同畫家,畫了一張扔一張,要畫許多張才能選出一張可以派上用場的作品;就如同一位籃球員,上場不到五分鐘就氣喘如牛,上氣接不到下氣。所以我們說︰練習泡茶,練習把茶泡好,是茶人的體能訓練。

茶道境界要在茶里尋,音樂的境界總在音樂的國度里。一個人在熟悉了茶與音樂之後,可以暫時離開茶與音樂而繼續保有與享受它們,但在抵達那塊茶與音樂的園地,或是到達另外一塊園地之前,是必須經由茶或音樂的道路的,而這條道路就是泡好茶、彈好琴。所以我們說︰泡好茶是茶道追求的途徑。

茶道的園地在哪里?音樂的淨土在哪里?在泡茶、品茗間,在演奏、聆賞問。當然可以延伸到泡茶品飲的空間,延伸到音樂演奏或聆听的環境,但一定要身入其境地參與茶道的泡茶與品飲,親自參與音樂的演奏與聆賞,否則無法體會、享用或進一步進行創作。當然可以憑記憶神游,但脫離藝術本身的土地後是容易枯萎的,而且參與與享用的深度決定于對茶、對音樂的認知程度。所以我們還說︰泡好茶是茶人體悟茶境的本體。

這本書從現在起不再嘮叨要勤加練習泡茶,只提供一些泡茶的原理原則與應用的技巧,所以將書名定為《茶道入門——泡茶篇》。

(549)

蔡荣章自序《茶道入门—识茶篇》

蔡荣章自序《茶道入门—识茶篇》

「识茶」就是认识茶,是与「制茶」、「泡茶」相对应的名称。识茶除了用眼识,还要用口尝、用鼻嗅、用触感。而这些对茶的认识除了用于市场上的买卖之外,重要的还在于享用,所以「识茶」尚包括了「评茶」、「赏茶」的内容在里面。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茶道入门》,其第一阶段就以制茶、识茶、泡茶三书为主。第一本虽命名为《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但以「制茶」为重心,第二本名为《茶道入门泡茶篇》,第三本名为《茶道入门识茶篇》,都是进入「茶道」领域的三本基础资料。从第一本书起,我们就强调,当我们在谈论「制茶」、「识茶」与「泡茶」时,是以「茶道」为立足的蓝图的,所以才在每本书名前冠以「茶道入门」。

「识茶」这书是要大家在看了某批茶之后,就能深知该茶的种种,包括它的类型与质量,接下来的「喝」只是印证而已。这有如「相人」的本领,初看先了解是男是女,是婴儿、幼童、青少年、壮年还是老年,进一步再从肌肉、肤色了解他的健康状况,再从他的面貌了解他的人缘,再从他的举止、言谈了解他的性格与命运…。即使不从事相命的工作,每一个人在待人处事一段时间后也会多少具备一些这方面的经验。从「识人」回过头来看「识茶」,识茶的经验比「识人」不易获得,所以有一本书比较方便。

识茶要包括世界上的各种茶,包括各种不同的类型与质量,否则在相互比较时会有误区。而且不能仅就接触到的茶样个别叙述,应从「茶」产生的原理与途径了解起,然后以大家常见的「成品茶」作例子,如此才能让大家对茶有个全面性的认识。

本书还将「识茶」的终极目标放在「茶汤」上面,因为我们是以「茶道」为主体的蓝图。将目标放在茶汤时,就牵涉到了从「成品茶」到「茶汤」的表现手法,这会增加「识茶」上的复杂性。但如果省略掉了这个层面,「茶」只是一项物质而已,我们享用的是「茶汤」,我们欣赏的是「茶汤」,我们从「茶道」获取的思想、美感是大部分透过「茶汤」而来,所以我们要以「茶汤」作为「茶」这项媒体的终极表现型态。油画颜料不是艺术,以它完成的绘画才是作品,钢琴不是音乐,以它演奏出来的作品才是艺术。从「成品茶」到「茶汤」要透过「泡茶」的手法,这虽然已是属于《泡茶》的领域,但在「识茶」时,我们必须理解泡茶手法会将「茶」塑造成什么风格、怎样质量的作品。这有如我们在「识人」时,应留意到此人所受的学校与家庭教育,以及目前他所处环境给他的影响。

「识茶」的谈论方式以及对「识茶」的态度都是作者从事三十年茶叶、茶具商品买卖与茶道体认、茶道教学上的心得。其中一定有许多错误或不成熟的地方,敬请各界多加指正。

                                                          蔡荣章

                                     2008年6月29日于台北陆羽茶艺中心

(567)

许玉莲自序 《我就要让这世界香》

许玉莲自序 《我就要让这世界香》

《我就要让这世界香》主轴是品茗,环绕着主轴的是各类茶叶,书中记录的茶几乎都是经过时间珍藏的旧茶:普洱、六堡与熟火乌龙,次之是红茶,再次之就是绿茶、白茶、白毫乌龙及一些无茶名的茶。与之链接的每一个点是在泡茶、奉茶、享用茶的过程所接触到的茶性、茶法、茶人、茶境、恋茶、制茶、炼茶、收茶等滋味,这滋味潜伏舌尖,亦深埋心头,是一位茶道老师有关泡饮的工作记录。

本书编成五个篇目:一.让普洱茶老、二.六堡就是老的好、三.热爱熟火乌龙、四.一茶一世界、五.离散茶相。前三篇一目了然,为何对这三类茶特别有一种老朋友的感情呢,因我生长的地方在马来西亚一个叫「怡保」的城市,小时候此处长辈深谙香港粤式饮食风格,茶楼和杂货店都贩售这些茶,是闻着喝着这些香味长大的。篇四.一茶一世界,是随时随地遇茶则品的境地,篇五离散茶相,是茶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品茗法,茶在这么多年来一直不曾间断过迁移、离散,因而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茶文化精神,此为记。品就品了,品茗为何还要做记录呢,因为不想含糊的泡含糊的喝,希望能把茶爱得清清楚楚,品得明明白白。

《我就要让这世界香》书中亦收集了我与其他老师在品茗时做的笔记,即蔡荣章先生「六堡茶一壶二杯泡法」,荣章先生极简(保温瓶装热水)中的极简(只有一壶二杯)泡法,汤质仍雷打不动的纯净,做品茗笔记就是要将这些茶法记住。另四位是我们茶艺学习中心专任教师:吕慧君的「白毫乌龙品茗记录」、黄淑仪的「铁罗汉品茗记录」、黄碧雯的「普洱品茗记录」和林彦杉的「龙井品茗记录」。

我也做了在家里品六堡茶的品茗记录,长期随手做这样的笔记,时间久了累积一定经验后开始发觉泡茶、品茶时比较实在与笃定。我的记录,也包括拍照,书中共有照片126张,除注明的摄影师Lee Seesy 提供之外,其余皆属于我在工作时自拍的工作照。

(534)

蔡荣章的序 《我就要让世界香》 许玉莲著

蔡荣章的序 《我就要让世界香》 许玉莲著

许玉莲老师这些年来写了很多泡茶、喝茶的文章,她写来生动活泼,有滋有味,不像我的似如嚼蜡。许玉莲老师是茶人也是作家,而且自1992起已在茶企业工作,不断从事茶学教育工作,她写出来的泡茶、喝茶文章,除了锐利的点评外,具备了正确性与专业性。

《我就要让世界香》一书,是一位茶人的品茗记录,都是她亲身体验。由于内容的生活化,任何一位想喝茶、想了解茶文化的人都可以把它当作入门书,中、高级院校茶文化相关专业的学生在生硬的教材之外,可以把它作为补品性的参考书。

许玉莲老师因为地缘关系,对普洱、六堡、熟火乌龙颇为熟悉,尤其是老茶部分,接触之多、冲泡之多、饮用之多可谓经验丰富,又因上述所说的正确性与专业性,少掉了江湖气、卖场气,是可以藉书亲近的茶人。

(435)

蔡荣章的序《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蔡荣章.许玉莲著

蔡荣章的序《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蔡荣章.许玉莲著

蔡荣章序/20160226
我们要找出泡茶喝茶的艺术性,让泡茶喝茶变得更充实,更有发展的空间,让茶文化有个与音乐、绘画、舞蹈同等地位的艺术范畴。这首先要找出泡茶喝茶的艺术性在哪里,然后思考如何表现与应用。我们提出了茶道艺术家,这份工作由他执行,我们提出了茶汤作品,正视茶汤在茶文化上的绝对地位。我们排除了将泡茶、喝茶、茶汤夹杂在其他艺术项目中而被误以为那就是茶道艺术,我们要泡茶泡得俱足、喝茶喝得俱足,而且将艺术的核心—茶汤贯穿其间,茶道有其艺术的独立性。
要推动这样的理念必须有具体的形式与做法,先理解何谓茶道、何谓茶道艺术、何谓茶道艺术家、茶汤与茶汤作品有何区别、为何要强调是欣赏会,然后再普遍举办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除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外,并将之植入市场的品茗馆中营运。
与马来西亚的茶道作家,也是我们学校的副教授许玉莲(Hooi Yoke Lien)共同讨论了这个问题,相约用文字写下这个思想浪潮、记下可行的办法,并找机会实践之,三年来产生了这本《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有了这本书,我们就可以有完备的资料把泡茶喝茶的艺术性发挥出来,并使其有机地成长。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出版前,我们在马来西亚的紫藤茶艺学习中心与中国的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系以课程的方式讲授“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并在这些地方举办了数十场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一个茶道思想的产生(即指茶道艺术),要有实施的方桉(指《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这本书),才不至流于空谈。

(436)

许玉莲的序《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蔡荣章.许玉莲著

许玉莲的序《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蔡荣章.许玉莲著

许玉莲的序/20160329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是献给爱茶人的一个好地方,它的诞生并非时下流行的小确幸事件,也不是今日觉得好高兴要发明就发明的东西,我们开始只想把茶“泡好”,尝试克服在泡茶、奉茶、喝茶过程中发生的大大小小错误,日复一日的练习着,与茶深交,渐发现茶质与茶叶用量、泡茶水温、浸泡时间之间的关系,水质对茶汤的影响,茶汤直接接触到的各种泡茶器、茶海与茶杯的质地更会影响茶,我们因此而为手中的茶反反覆覆地找寻不同茶具与水,一日一日地用不同茶法来印证一些原理与思考,把泡茶前的试验当一件正经事情来做。坚持着这样子的信念,于是我们在泡茶时严正以待水温的高低、斤斤计较一克两克茶叶的多寡、分秒必争于浸泡的时间,尽可能找出种种不伤害、又可引发茶性的方法,使之显出茶的内涵,让喝茶的人感觉快乐并铭记久久。


如此泡茶喝茶难吗?也不难,惟需真心真意地做,做时不急于用最罕贵之茶叶与器物来换得别人的认同,驰走四方寻找合符理想的材料时不以为苦,三、四十年下来的去芜存菁,仍然不离不弃的生存者,自然造就成这么一种认真将茶汤献祭的方法,名曰: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算是长期实施茶道生活,从“爱茶”的种子里长出来的花、结出来的果。爱茶,我们才会对茶知寒问暖,懂得它有别于他种文化的特质、懂得每一个茶都有自己的茶品与个性、懂得守护与成就它。爱茶,我们才能杜绝只有茶艺表演、茶艺比赛而忽视茶的茶文化教育,结束茶产业只能卖空间、卖餐饮、卖时尚、卖保健、卖茶叶投资而忘了卖茶汤的噩梦,抗衡现今“搞茶文化不喝茶”的茶文化乱象。


爱茶懂茶会泡茶会喝茶,我才能从中发掘出茶迷人的风骨与气韵,谓之艺术性。我要能随手把茶泡好喝好展现其艺术性内涵,才谓之作品。我尽我所有与所能认真献上作品,希望你也殷勤诚恳细心喝它,谓之欣赏。茶若安好,我才敢说茶道在矣。

(463)

许玉莲的序《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修订版蔡荣章著

许玉莲的序/20160422


蔡荣章先生《茶道三篇–制茶.识茶.泡茶》一书今2016年修订新版付印,旧版书名《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2006年出版,旧版雏形纲目部分源自1984年出版的《现代茶艺》,《现代茶艺》一书的内容则是蔡先生于1980年至1983年间在报章撰写专栏以及在“茶艺”月刊撰写社论整理而得的结集,当时发表的这些文稿皆来自蔡先生自1980年起在陆羽茶艺中心授课所用的教材或上课时所说过的观念(当时属现代茶文化复兴初期,很多观念正在整理,蔡先生就一些先写后说,一些先说后写,也有部分来不及写的,学生依照他口述的做记录),那是一次对泡茶喝茶的状貌重新检视、用当代人的想法说当代人的话的时期。蔡先生所说所写尽皆跳脱既有框架,将茶道学习直接指向茶道最核心课题“如何泡好一壶茶”,并坐言起行实践起来,于1981年创设“泡茶专用无线电水壶”,同年创立“小壶茶法”,1982年创设“泡茶专用茶车”,1983年创办泡茶师检定考试制度,根据这些实践所构造出来的茶道体系自此横空出世,无论在36年前或放在今天都是超前的。

这一套茶道体系在当时开风气之先的思考有:什么是泡茶?需讲求精准地把茶泡好,故反反复复从多个角度细述茶法。要在哪里泡茶?泡茶应设专门的空间来进行,故茶车的设计格局严谨、器物皆备。如何泡茶?泡茶应一丝不苟地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完成之,故有小壶茶法24则。喝茶时的做法?品茗应有欣赏境界、茶味需要用文字表达、品茶也需品水。谁来做这些事情?应有泡茶师,故此创立检定考试制度。为何而作?所以产生了泡茶师箴言“泡好茶是茶人体能之训练,茶道追求之途径,茶境感悟之本体”,这份箴言成为当代的茶道价值观,从此世代翻新了一页。

它的翻新,包括重新注解茶叶是如何诞生的,因只有懂得茶之后,人们才能以爱泡茶、喝茶。蔡先生用日常说话语气、用尊重常识的态度述说萎凋、发酵、杀青、揉捻种种工艺的定义,令读者不必死背书就能明白,他的讲解是整个的语言与腔调的翻新,是对人对茶的生命关注点的翻新,他提出:茶青采下后要不要马上下锅(对晾青与萎凋进行分析)、如何让茶固定在我们希望的状况下(对发酵进行分析)等等具有强烈启发性的问题,让读者自己思考,然后恍然大悟。蔡先生整理的茶叶各种类,其做法如:“轻萎凋轻发酵”、“中萎凋中发酵”、“重萎凋重发酵”、“重萎凋轻发酵”、“重萎凋全发酵”等等,让读者一下子明白过来,制茶的真实情况是要灵活机动应付的,它是一个不断在变化中追求不变的历程,每个制茶者都要克服气候与环境的挑战,好维持他要的一贯茶叶风格。这种非教条式的制茶原理突破一般教科书的僵硬生涩感,读来满嘴生香,非常享受,而且,那个道理明白了就不会再忘记。

说此书,是不能单单只说此书的,因其根本观念是蔡先生自1980年创立一直沿用至今,并已逐渐发展成一套完整思想之下的作品。此书是一本小小的茶道全集,由制茶、识茶、泡茶三个看似不起眼却最关键的角度切入,他很少提起美学二字,但是,只要你能读出他解析制茶、茶法中的那些一丝不苟的理性程序,你知道那便是美。他用理性的措辞一条一条分析事情为什么要这样做、什么条件下不许这么做、又,如何能将之做得更精准……越是理性,越感觉到刻骨铭心,读者们越清楚需抱持怎样的态度来正视茶的生命、自己的生命与参与者的生命。

(466)

许玉莲自序《喝茶慢》 简体中文版

许玉莲自序《喝茶慢》 简体中文版/20150615

“喝茶慢”的茶道观念我在1999 年提出,并于当年10 月4 日为文记录,发表在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1 年4 月出书也以《喝茶慢》为书名,“喝茶慢”一文收录在第197 页。当时《喝茶慢》不含图片,只印刷2000 本,售罄之后没有再印。本书《喝茶慢》收纳旧版文稿约百分之五十作为基础,另百分之五十选用从未结集出书之文稿,全书照片都属于新作,为中国大陆首版。本书摄影作品由三位摄影师:Lee Seesy,Ho Say Leong,Siah Tion Meng 联合提供;部分采茶、茶叶、茶渣由我自己拍摄。摄影地点都是在家泡茶、举办茶会时的现场,并非装扮出来的布景,茶器也是平常一向用惯了的,算是茶人泡茶的实况。

《喝茶慢》书写题材来自作者以茶为媒介的工作与生活场所,共分为八篇。即:一. 茶汤触感:是茶人喝茶时所带动的一种波动,细腻描述通过茶道生活在内心酝酿出的一种精神。二. 茶器体验:茶人对茶器道具抱持一份崇敬之心,视良器为师为友的爱之宣言。三. 茶貌意趣:是茶人就各地茶生活的行脚见闻,串连起的感受与故事。四. 茶法探视:是茶人从事茶文化教学工作的过程,与社会各领域的学生上课时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五. 茶馆年代:是茶人在现代茶文化复兴初期的茶馆任职时之成长历程,是当代茶馆于1990 年代的时空缩写。六.茶事心事:是茶人针对一些与茶有关事情的表述,记录当时的看法。七. 茶·文学·电影:是茶人从文学著作如红楼梦、金瓶梅、张爱玲作品,和一些电影中提炼出“茶”来抽丝剥茧,于细微处深刻地看茶的影响力,以及看人们对待茶的爱情。八. 慢哉下午茶:是茶人对英国下午茶的亲身体验与沉浸,经过多年观察与不断的找人对话,记录下许多有关英国茶道的新观点。了解的更清楚一点,吃茶过程将可以慢一些。

谈到喝茶慢这个观念的时候,往往被讨论的是“这样喝茶很浪费时间”,我们要说,喝茶慢的“慢”并不是指时间的速度、进度的快慢、过程的长短,假使毫无节制、漫无目的泡,在茶席上爱喝多长久时间就喝多长久,那当然算浪费时间,不值得被推崇,又或以为把每一个泡茶动作比平常慢三拍就可以了,那也不对。喝茶慢的“慢”代表一种细腻功夫, 无论时代变得多么匆忙,大家生活得多么急促,喝茶时我们还是要能够运用时间,很有系统的安排出欣赏茶的时间,这个时间一定要花,有时它多,有时它少,我们都必须细心享用它,也唯有通过这样慢慢享用品尝,这杯茶才能为我们带来肉体及精神的受益。

为什么要“慢”?因为,我们认为茶是一个重要的饮品,它被我们喝进身体并深入影响我们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既然如此重要就必得购置一些制作工艺良好的茶叶。因为有了好茶叶,我们要忠实保留必然而且正确的茶叶滋味,所以要使用合乎逻辑和不破坏茶叶的茶法来冲泡。因为要合乎逻辑和不破坏茶叶,所以要悉心地了解茶叶,用精准的方法把茶泡好。因为要把茶泡好,所以我们必须先要懂得享用茶的方法,要细细把茶喝好。因为要正确、精准、细细的态度把茶喝好,故此我们有必要知道什么时候要用什么装备,一一备好,连一分一秒都一一数过,慢慢把茶席做好,所以慢。

这种在泡茶过程中提炼出的一丝不苟的茶道精神,是希望踏踏实实专诚的泡茶、喝茶,不能把它视为多余或浪费,否则我们是没有办法安心享用它的。

如何才能做到“慢”?“慢”需要从决定做一场茶会、办一个茶席、或临时才知道下一刻有必要泡茶给大家品赏的这一刻马上开始做起,我们会先了解有些什么客人,他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看看今天是个大太阳天还是雨天?他们刚吃过什么?这些微小的细节往往隐藏着应该泡什么茶来款待之的讯息。如果是预先安排好的茶会,当然会事先安排时间整理自身的整洁卫生以便适合泡茶,临时性的泡茶,一定也要争取机会先漱漱口清清口气,洗洗手清除异味与灰尘才入茶席。

茶席上备水煮水,倒水的动作要练习到滴水不沾桌面,从不会有多余水滴流出壶外。摆放各种茶具时不可以草草了事,要轻轻的摆正在它们安身立命的位置,并且不发出任何不小心碰撞的声音。取拿茶叶、识茶、赏茶总是随时留意不让香气无故散失掉,茶量要取得刚好,茶叶不要有遗漏一颗在席上。泡茶奉茶时,心、眼、手的精神和感情要集中在同一个方向,手去到那里在做什么,心思和视线也必是同在一个所在。尝茶时要充分的深呼吸嗅闻茶香,把茶含在口腔里咀嚼一番才咽下,不要例行公事一口吞了就完了。在有时间观念下训练出来的“慢”,不是散漫的“慢”,它包含了茶者极之纤细的考虑周到,整个过程分解得精细,而又心神俱在地操作熟练,因此让人感受到茶的丰盛,生活的精致。在“慢”中充满了激情的喝茶,我们将可从每一分每一秒每一香每一味获得更紧密更充实的内涵。

“喝茶慢”的慢,不是指整个茶会过程的需时长短,也不是说泡茶动作必须特别慢半拍来训练耐心或表示“我很优雅”。“慢”是说我们需要练就一种专注而仔细的、正确的享受泡茶喝茶的功夫,需要花多少时间就花多少时间,比如当我们的手伸出去拿起一杯茶,眼神要跟着手去到手所到之处,心神要紧紧追随着眼神,如此我们就可以拿这杯茶拿得很好,茶水不会溅出来,让它维持它的美态,我们才可以从容的欣赏茶的香味。喝茶、泡茶要有系统的安排出时间,这个时间一定要花,在“慢”中喝茶,我们才能在激情中安于专注,人也才会自在。

(438)

《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修订版/蔡荣章著/201708

《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修订版

蔡荣章著

出版:北京中华书局

版次:2017年8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规格:开本/710 x 1000毫米 1/16

印张:17 1/4 字数130千字

国际书号:ISBN 978-7-101-12607-5

许玉莲的序
第一章 茶的诞生
一、茶是如何制成的?
二、为什么有些茶看来很细嫩,有些看来较粗大?——芽茶与叶茶
三、茶青采下后要不要马上“下锅”?——晾青与萎凋
四、茶的色、香、味如何形成?——发酵
五、如何让茶固定在我们希望的状况下?——杀青
六、茶性的塑造——揉捻
七、茶的醇化——渥堆与陈放
八、制茶的完成——干燥
九、茶叶的另一种保存方式——紧压
十、第一类茶——不发酵茶
十一、第二类茶——全发酵茶
十二、第三类茶——部分发酵茶
十三、茶之精制
十四、茶之加工
十五、茶之商品包装
第二章 茶的识别
一、茶的分类
二、茶名的产生
三、茶之欣赏
四、茶之品质鉴定
五、茶人之喝茶修养
六、何谓比赛茶
七、台茶的特色
第三章 茶的产业
一、茶树品种
二、茶树栽培
三、季节与茶
四、地理环境
五、采青的气候与时辰
六、肥料、化学药剂与茶青品质
七、树龄与茶青品质
八、中国产茶概况
九、影响成茶品质的十大因素
第四章 泡茶原理
一、爱茶人要与茶为友
二、泡茶的多重效用
三、泡茶要从有法到无法
四、从小壶茶锻炼泡茶基本功
五、一壶茶放多少茶叶?
六、浸泡多长时间?
七、浸泡时间的掌控因素
八、紧压茶如何冲泡?
九、前后泡的间隔时间也会影响泡茶
十、茶汤浓度的稳定度
十一、有无最低浸泡时间?
十二、时间与茶量的调节
十三、如何计算浸泡的时间?
十四、泡茶需要多高的水温?
十五、水温影响茶汤的特质
十六、水需烧开再行降温吗?
十七、哪些泡茶动作会影响水温
十八、如何判断水温?
十九、水质直接影响茶汤
二十、矿泉水适合泡茶吗?
二十一、茶壶质地与茶汤有关吗?
二十二、何谓茶汤的适当浓度?
二十三、如何控制茶汤的浓度?
二十四、茶汤浓度须力求一致吗?
第五章 茶道礼法
一、泡茶时的头发
二、泡茶与上妆
三、泡茶时的手饰
四、泡茶时的服装
五、泡茶时的双手
六、泡茶与健康
七、泡茶姿势
八、茶会时间的掌控
九、奉茶的方法
第六章 茶具搭配
一、茶具种类
二、茶具的分区使用
三、茶具摆置的美感
四、茶具与茶叶的搭配
五、茶具的功能性
六、泡茶席上茶具的静态与动态
第七章 小壶茶法
一、小壶茶法的定义
二、小壶茶的茶器配备
三、持壶法
四、持盅法
五、备水
六、行礼
七、温壶
八、备茶
九、识茶
十、赏茶
十一、温盅
十二、置茶
十三、闻香
十四、冲泡
十五、计时
十六、烫杯
十七、倒茶
十八、备杯
十九、分茶
二十、奉茶
二十一、品饮
二十二、品泉与空白之美的应用
二十三、茶食与茶餐
二十四、去渣
二十五、观叶底
二十六、泡第二种茶
二十七、结束
二十八、主人与泡茶者
二十九、泡茶者与助手
第八章 其他泡茶法
一、盖碗茶法
二、大桶茶法
三、浓缩茶法
四、含叶茶法
五、旅行用茶具与简易泡茶法
六、抹茶法
附录
蔡荣章茶道思想大事记

(1260)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蔡荣章.许玉莲 著/2016.08

书 名:《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作者:蔡荣章.许玉莲 著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第1版 (2016年8月1日)
平装: 416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26
ISBN: 9787569909197
条形码: 9787569909197
商品尺寸: 24 x 16.6 x 2.8 cm
重量: 880 g

封面3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许玉莲蔡荣章

封面5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蔡荣章许玉莲

*封面介绍:

现代茶思想大家

呈献磅礴巨作

反映当代茶文化百分百之原创辟见,

启动下一个时代的茶道理念与方法,

阐述了泡茶者向泡茶师、泡茶师向茶道艺术家转换的诉求。

*书名注解:

茶道:喝茶的方法、审美、思想

茶道艺术:以泡茶、奉茶、品茶所呈现的艺术

茶道艺术家:能将茶道艺术表现得很好的人

茶汤:将茶叶用水浸泡或搅击成的液体

茶汤作品:被视为是一件作品的茶汤

茶汤作品欣赏会:包括泡茶、奉茶,以茶汤作品为核心所进行的茶会

*内容介绍:

1茶道艺术要以作品为主还是以品饮者为主?

2茶道艺术的感动力在哪里?

3谁来当茶道艺术家?

4茶道艺术家如何从事茶道艺术创作?

5品茗席上要不要很多解说词?

6茶艺表演用演员与茶道演示用茶人之差异?

7时时养成正式泡茶的心态?

8茶道艺术家提供茶谱给品茗者?

9茶叶市场与茶汤市场之别?

10茶道艺术家的事业在哪里?

许玉莲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封底作者简介:

蔡荣章

1978年开始以“如何泡好一壶茶”为研究发端,1980年任台北陆羽茶艺中心创办总经理,2007年任天福茶学院茶文化系创系系主任,2013年任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创办主任至今。38年来他的名字已经延伸到整个当代茶文化发展历程,蔡先生开发的事物与思想:由经线的茶具、茶席、茶法、茶学、茶业、茶人、茶会以及纬线的茶道艺术、纯茶道、茶与艺术、茶道美学、茶道内涵互相串连,交织而成一套縝密茶道系统,完成著作二十多本。他的书写作风用词精准冷静、一字一句却幽隐丰盛情感,其《现代茶道思想》是当代茶道思想领域的代表作。蔡荣章1983年创办的泡茶师检定考试制度,1990年创办的无我茶会,更是当代茶文化最富创造性的作品。2012年提出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茶汤市场的观念,对茶文化的趋势与社会经济的前瞻性思考备受茶界尊重。

许玉莲

茶界“教父”人物,1992年任职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茶馆事业部,后受集团委托编写中、英双语的茶艺教科书并制定“现代泡茶法21步骤” 于1999年出版。2000年任紫藤茶艺学习中心主任以来,许玉莲教学轨迹涉猎广远,她受聘于国内外多家大学与中学讲授茶课,也到过英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德国、摩洛哥、南韩、日本、泰国、柬埔寨、越南、印度尼西亚、澳洲、新加坡、美国、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探索与钻研茶文化发展。她的研究专长有: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的销售市场与实际操练、老茶的冲泡与欣赏、茶席与茶会的规范准则、各国茶文化比较、茶道演示与茶艺表演对社会的影响、喝茶“慢”对生活的效应等课题,论述作品达120万字共7本著作,代表作有《茶铎八音-茶文化复兴》。许玉莲的文笔简练精灵、茶道观念前卫务实、语言兼具理性与感性之美,是用当代话说当代茶道的茶道作家。 (1791)

《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蔡榮章著/201605

书 名:《无我茶会-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

作 者:蔡荣章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08206

版次: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0

无我茶会-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1

无我茶会-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2

无我茶会-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4

无我茶会-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5

*封面介绍:

一代宗师蔡荣章 茶道思想经典作
自1980年当代茶文化複兴,第一个建立系统的茶会-无我茶会
茶会模式自1990年实施27年。跨越10多个地区(台湾、中国、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等)
10000多场次,500000多人次参与,188条茶会操作细节
共同专注于茶道技术与艺术的生命力

目录:

蔡荣章自序:无我茶会——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

第一章无我茶会的基本形式与做法
001.无我茶会的基本形式
002.无我茶会特殊做法及七大精神
003.无我茶会为何非要单边奉茶不可
第二章场地问题
004.室内以什么场地为宜
005.室外以什么场地为宜
006.一定要在幽静与风景优美的地方举办吗
007.下雨怎么办
008.举办夜晚无我茶会时,场地需要多亮的公共照明
009.地形特殊,无法达成连续性队形,怎么办
010.在舞台从事示范性表演时的座位排法
011.作为纪念性无我茶会时,场地如何应变
012.席地而坐时,一个人的空间需要多少,两人相隔的距离该多少,座位前面应保留多少活动空间
013.这个场地能容纳多少人
014.茶会在野外举行,卫生问题如何克服
第三章场地的准备
015.场地规划图
016.座位的标示
017.号码牌的排列方向
018.「向心坐」与「背心坐」
019.场地有外人走动时,怎么办
020.与围观群众的区隔方法
021.号码牌的制作
022.座位标示图的应用
023.茶会名称的标示
024.音响的设置
025.解说员与表演者的位置
026.纪念性无我茶会
027.座位的控制
第四章报到时段
028.抽签、签名等报到手续
029.人多时,如何缩短抽签与签名的时间
030.报到人数的掌握
031.人数与座位的控制
032.想让没带茶具的朋友也一起参加茶会,怎么办
033.以无我茶会作为欢迎茶会时怎么做
034.带着幼儿一起参加,应否设置「母子签」,坐折迭椅区者如何抽签
035.「对时」如何实施
036.要设「引导人员」吗
037.茶会进行间要不要有专人负责临时发生的事情
038.缺席的座位号码牌如何处理
039.工作人员何时入场
040.迟到的人怎么办
041.表演者、解说员等的座位安排
042.因无可奈何的原因使得茶会无法依原定时间进行,如何补救
043.无我茶会是大家一起参与的茶会
第五章与会者会前的准备
044.无我茶会茶具「精简」的要求
045.无我茶会的基本道具
046.无我茶会的「茶具」应注意哪些使用上的功能
047.如何携带茶具才好
048.保护茶具的包装器材有何应留意的地方
049.带什么「茶」才好
050.「茶」如何携带
051.泡两种茶叶时,茶具如何准备
052.泡茶用水的准备及对保温瓶的要求
053.无我茶会就座的方式
054.坐垫的功能要求
055.会前下过雨,或担心坐在有泥的地方,应增加什么配备
056.无我茶会的服装与鞋子
057.茶会间安排有茶食享用时,如何准备
058.无我茶会泡茶法举例之一:小壶茶
059.无我茶会泡茶法举例之二:盖碗茶
060.无我茶会泡茶法举例之三:抹茶
061.上述泡茶法举例,为何都没有提到温壶、烫杯等动作
062.无我茶会对「夜晚茶会灯」的要求
063.参加无我茶会应达成多少目的
064.如何轻松愉快地享受无我茶会
065.逍遥于茶会的广场
066.无我茶会的茶具就是「旅行用茶具」
第六章就位与联谊时段
067.每人的坐垫应如何放置才会整齐
068.就座后号码牌如何处置
069.杯子正放还是倒扣的好
070.向围观者奉茶时,对外奉茶的杯子要陈列出来吗
071.安排有「供应茶食」时,带来的茶食要不要摆放出来
072.夜晚无我茶会时,茶会灯放哪儿比较好
073.户外风大时怎么办
074.茶会前下过雨,场地潮湿怎么办
075.户外昆虫的问题
076.「茶具观摩与联谊」何时开始、何时结束、有何替代方桉
077.茶具观摩的礼节
078.如何发挥联谊的效果
079.如何对围观群众发放「简介」
第七章无我茶会的泡茶与奉茶
080.无我茶会使用「简便泡茶法」
081.何时开始泡茶、何时开始奉茶
082.第一道如何奉茶,杯子放在哪里
083.奉茶时,杯子由谁拿取,无法蹲下的人如何奉茶,走动不便的人如何奉茶,盲友的茶会如何应变
084.第二道以后如何奉茶
085.奉茶时要不要说「请喝茶」,被奉者要不要说「谢谢」
086.奉茶一定要依前后的次序吗
087.奉茶时从座位的哪一边出去
088.奉茶时遇「空位」及「不泡茶者」,怎么办
089.若许多位「品茗后活动」的表演人员未能一起泡茶,如何让他们有茶喝
090.若设有解说员,如何奉茶给他
091.如何奉茶给围观的人
092.泡茶杯数与泡茶次数如何决定
093.泡两种茶时,如何操作
094.泡茶用水不足时,如何补充
095.茶会间若安排有茶食享用,如何进行
096.茶会没安排供应茶食,可因自己泡抹茶而提供茶食吗
097.纪念性无我茶会等特种场合的奉茶法
098.对围观者的询问及要求,如何因应
099.奉茶间的礼节
100.什么时候开始喝茶,从哪一杯开始喝
101.喝茶时应快快地喝还是慢慢地喝
102.茶叶浸泡期间,做什么才好
103.泡茶进度超前或落后时,有何调节的方法
104.如何避免摄录像破坏气氛
105.无好恶之心的真谛
第八章品茗后活动与收拾
106.何谓「品茗后活动」,如何进行,与「会后活动」有何不同
107.品茗后活动如何与演出者协商
108.品茗后活动要不要设置表演台
109.泡完茶,要不要当场清理茶具
110.如何预防收拾茶具后,壶盅的残水外流
111.收拾茶具前之擦杯动作,意义何在
112.何时开始擦拭自己用过的杯子
113.收杯礼节
114.茶具如何收拾
115.泡茶结束后还剩有茶汤怎么办
116.个人泡茶位子的复原
117.茶会如何结束
118.公共设施的收拾
119.茶会后全体合影
120.有些「人」或「事」需要特别感谢或说明时,怎么办
121.无我茶会表现的茶道艺术
第九章茶会进行间
122.奉茶方法发生了错误怎么办
123.别人奉给您的茶少了一杯,怎么办
124.所泡的茶倒不完怎么办
125.遇到自己喝不下的茶怎么办
126.不爱喝茶,或今天不能喝茶,但又喜欢参加茶会,怎么办
127.奉茶时,发现自己的前一杯茶尚未被喝掉,怎么办
128.收杯时,遇到剩有茶汤怎么办
129.茶没泡好,可以做些补救措施吗
130.泡茶时发现水量或泡出的汤量明显不足,有何应变方法
131.可以倒一杯给反方向的芳邻吗
132.杯子的卫生问题
133.不知道喝的是什么茶,可以问吗,可以赞美他吗
134.最后一道茶奉完,可以走到景仰的人那儿要杯茶喝吗
135.会后可以与别人交换茶具作纪念吗
136.茶会结束后可以再约些人原地继续泡茶吗
137.无我茶会可以使用非茶的饮料吗
138.无我茶会错误最多的地方
139.无我茶会的「自由」与「法制」
第十章主办单位的会前准备
140.举办无我茶会的时机
141.如何拟定无我茶会的名称
142.勘察场地
143.有哪些工作需要专人负责
144.谁是无我茶会的工作人员
145.「公告事项」的制作
146.「会前说明会」的举办
147.「工作检查表」的应用
148.茶会记录
149.如何掌握参加的人数
150.无我茶会的各项进度需要多少时间
151.参加无我茶会的人,应如何识别
152.无我茶会要义图
第十一章茶会的推广
153.无我茶会推广工作如何进行
154.将无我茶会列入茶道教育课程
155.四学分的无我茶会课程安排
156.无我茶会又为茶道加了藩篱吗
157.无我茶会道场的设置
158.无我茶会茶具完整性的重要
159.无我茶会的机动性与扩充性
160.如何使无我茶会的风格与特性突显出来
161.无我茶会是随意还是严谨
162.无我茶会为什么不设贵宾席与长官致词的时间
163.无我茶会进行间为什么不放音乐
164.「品茗后活动」演出人员最好也是参加无我茶会的人
165.推广性无我茶会的举办
166.无我茶会在其他场合的应用
167.无我茶会的英、日、韩译
168.什么是无我茶会的国际组织
169.无我茶会需要统一的会旗与会歌吗
170.无我茶会的传播
171.无我茶会的字面意义是什么
172.无我茶会不只是一种茶会形式
173.一人到千万人的无我茶会
174.无我茶会的四美
175.无我茶会是要求精致的一种茶道体系
176.无我茶会对个人与群体的影响
第十二章无我茶会简史
177.无我茶会的创办
178.无我茶会的出生背景
179.为什么有无我茶会的诞生
180.从独饮到无我茶会
181.第一次无我茶会的举办
182.第一次公开举办的无我茶会
183.第一次国际无我茶会
184.无我茶会专书的出版
185.第一座无我茶会纪念碑在武夷山
186.从「无我茶会推广委员会」到「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
187.无我茶会大事年表(1989~2015)
第十三章对外解说稿
188.无我茶会解说稿

许玉莲跋1:无我茶会的理想国

许玉莲跋2:论蔡荣章的《无我茶会——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

无我茶会-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3

无我茶会-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6

无我茶会-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7

无我茶会-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8 (1462)

《喝茶慢》简体版/许玉莲著 /20160101

《喝茶慢》許玉蓮著

出版社: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出版時間:2016-01-01

ISBN:9787569905120

語言:簡體

包裝:平裝

開本:787 x 1092mm     1/16

印張:22

字數;250千字

用紙:純質紙

頁數:339

許玉蓮女士自1990年代開始書寫當代時空形成的茶道思想,這本書結集了許女士30年來在馬來西亞與中國的茶道教育工作心得、國際研討會的論文以及在網絡、報章、雜誌發表的文章,是現代茶道思想中的重要作品。

自序:喝茶慢的必要

【壹 茶湯觸感】

大器茶

當怪獸遇上茶

我用我心泡茶樂

化陽光雨露為茶魂

發酵

殺青

喝茶慢

好茶遺恨

泡茶之痛

尋茶不遇

祭月茶

普洱詩篇

水仙開封

飲茶是我家鄉的慢生活

喝茶慢,生活慢,慢有道理

【貳 茶器體驗】

囚困壺中

壺魂歸來

與壺戀愛

會痛的壺

養壺私語

還壺生命

壺海浮沈

泡茶的壺最美

陶瓷藝術與茶具之概念不同

【叁 茶貌意趣】

燒水點茶

喜見露地

奉清涼茶

異鄉茶怯

紅塵紅茶

俠女施茶

是時候教泡茶了

吃下午茶

韓國茶道的慢觀念

簡介無我茶會

【肆 茶法探視】

泡茶的聲音

正式地泡茶給自己喝

泡茶計算

花卷茶的老味

老舊烏龍味

感官訓練的品鑒課

泡茶不需噱頭

茶具定位問題

一個茶一個泡法

泡茶時水溫的問題

泡飲普洱要慢慢來

【伍 茶館年代】

開山之茶

以書為師

啟蒙者

習茶班

說茶

隨茶登臺

扛茶去也

上完茶藝課程的考試

茶門仆人

茶人炒飯

先飯後茶

吃在茶坊

哀悼純真年代的茶藝館

【陸 茶事心事】

左右鬥茶

味味有茶

茶菜與茶食

致茶葉書

哪個味道好

生活茶 保健茶

素面素心好吃茶

沈淪普洱

好茶伴難找

無事茶甘

泡茶與喝茶間的默契

每天總是要喝一點茶

【柒 茶•文學•電影】

遇茶茶遇飯飯

自然主義的喝茶

茶禮無聲勝有聲

喝茶的約定禮

茶人的前後

《七修類稿》的茶來茶去茶中情

《泰坦尼克號》的喝完這杯茶再說吧

解讀《南海十三郎》的茶語

茶葉好比金子的《二馬》與《大地》

亦舒的喝茶姿勢

《傾城之戀》的茶渣森林與種種

《半生緣》的人走茶涼

張愛玲筆下女人以茶調情

《紅樓夢》不高不低喝茶境界

《金瓶梅》潘金蓮吃茶記

【捌 慢哉下午茶】

倫敦Bramah 茶博物館的行茶法

2英國茶人的茶史觀

在英國喝下午茶看其茶道精神

英國紅茶,奶不奶

下午茶與高茶的分別

清算英式下午茶的茶餐賬

英國現階段喝茶狀況

我所接觸的各地英式飲茶

俄羅斯傳統家庭的煮茶法

英式紅茶在德國的行茶法

英國茶人在馬來西亞舉辦的茶會

南洋Kopitiam 的英式Teh 系統

拉茶必備的英式紅茶元素

英國茶道在馬來西亞

喝茶慢许玉莲

喝茶慢许玉莲

喝茶慢许玉莲 (1825)

《现代茶道思想》简体版/蔡荣章著20150701

书名:《现代茶道思想》简体版

作者:蔡荣章

出版日期:2015-07-01

出版:中国,北京,中华书局

《现代茶道思想》目录

序 茶道思想引出茶文化方向
第一篇 茶与艺术
1 赏石与泡茶之间
2 茶道裡的美学概念
3 茶道与抽象艺术
4 从「茶道学习」到「抽象概念」的產生
5 茶道上纯品茗的抽象之美
6 茶道空寂之美
7 深谈空寂
8 茶道艺术家与茶汤作品
9 从通俗茶道到纯茶道
10 茶汤,这件泡茶者的艺术作品
11 茶道艺术的本体及其应用
12 茶文化裡的美与艺术
13 无我茶会表现的茶道艺术
14 从泡茶师到茶道艺术家
15 茶道裡的艺术内涵

第二篇 茶道流派
1 论茶道的规格性与风格差异
2 谈茶道的「空寂」
3 「茶道流派」的争议
4 茶道的剧本人人写
5 我走过的茶道之路

第三篇 茶道境界
1 茶道的重心在修身而不在茶吗
2 茶道上的牵强附会之说
3 是「撑船汉」还是「弄潮人」
4 道是方法.道是路.道是境界.道是目的.道是新生命的起点
5 茶道的独特境界-无
6 茶道的利他观念
7 茶道裡的无何有之乡
8 茶,永远有其苦涩的一面
9 茶道的内涵
10 茶道两张结构图
11 茶道两张结构图(之图)
12 让自己泡在茶汤三个月
13 支撑茶文化的三根支柱
14 茶汤是茶道的灵魂

第四篇 泡茶
1 学会削皮才能吃到肉
2 泡茶师箴言
3 泡好茶的涵义
4 我们在泡茶上所下的功夫有没有输给学琴的人
5 泡茶的三个基本观念
6 各种泡茶情况的茶水比例
7 茶汤标準浓度的界定
8 评鑑泡茶法与品饮泡茶法
9 车轮式泡茶练习法
10 茶席桌面四区块
11 泡茶者的服装
12 不穿戏服泡茶
13 小壶茶法的实事求是

第五篇 茶人与称谓
1 茶人的「茶道生活」与音乐家的「音乐生活」
2 「茶人」一词的应用
3 茶界称谓
4 泡茶师检定怎麼考
5 茶界修道者颁证
6 自家泡茶师与职业泡茶师

第六篇 市场与推广
1 从泡茶与思想带动茶文化发展
2 茶的文化性值多少钱
3 茶是容易保存的食品
4 茶与文化创意產业
5 某某茶在奢侈品行列吗
6 品茗馆专业泡茶席的设计
7 「品茗馆泡茶席」建构说明
8 论小包装茶的功过
9 茶馆復兴
10 泡茶师為客人泡茶的品茗馆
11 茶叶市场与茶汤市场
12 将每批茶的泡法告诉客人

第七篇 品赏与评鑑
1 茶汤品饮之内涵分析
2 喝好茶、泡好茶、用好具的意义
3 赏茶、评茶、品茶
4 好茶好茶具有其绝对价值吗
5 种茶难製茶更难喝茶难上加难
6 茶,让人深思的一杯茶
7 茶,它的面部表情
8 茶,它的茶汤表情
9 茶,它的身材与体态
10 茶汤香、味、性的认识、欣赏与介绍
11 移爱入汤移爱入人

第八篇 茶器
1 初学者买什麼壶
2 从泡茶电水壶的诞生?起
3 计时器使用的争议
4 需要用双杯喝茶吗
5 从茶车到品茗馆的茶席
6 泡茶盘变迁史
7 茶荷与茶盅的诞生
8 壶盅你儂我儂
9 旅行茶具的先行部队
10 可爱的随身瓶

第九篇 教育
1 「茶学书库分类索引」之建立
2 用现代的语言说现代的茶道
3 茶道展演与茶艺歌舞
4 高校茶文化系要不要教茶艺歌舞
5 我们要有个现代茶思想网
6 从三国茶道到四国茶道
7 读茶文化系,毕业去卖茶
8 「茶思想研讨」的课上些什麼
9 人人有权知道茶艺术

第十篇 识茶
1 喝茶普及化与茶叶名称的关係
2 规格茶与标示茶
3 製茶一些用语的界定
4 述说老茶
5 焙火茶
6 泡坏了不改茶的真面目
7 茶,新生命的诞生
8 茶,它的生死辩
9 波动影响著茶汤

第十一篇 品茗环境
1 茶席风格的表现
2 勿走错茶席设计之路
3 草庵式茶席的意义
4 水盂在茶席上的地位
5 煮水器要放泡茶桌上吗
6 茶如何在茶桌上表现主角地位
7 茶席设置与茶席设计
8 茶席,有茶道就够了
9 唯要声音与光影陪伴茶
10 辅茶器站著还是躺著好

第十二篇 茶会
1 无我茶会基本架构
2 现代版曲水茶宴
3 茶席设置与茶会举办
4 茶道展演要看些什麼
5 从独饮到千人茶会
6 无我茶会有用吗
7 无我茶会的传播,师生对话录
8 「接力泡」茶会如何进行
9 茶道艺术家的联合茶汤作品欣赏会
10 茶汤作品欣赏会与宴会式茶会之别
11 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
12 无我茶会為何非要单边奉茶不可
13 茶道艺术家的个人茶汤作品欣赏会

许玉莲跋—蔡荣章茶道思想的经纬

蔡荣章现代茶道思想

《现代茶道思想》蔡荣章3 - Copy

《现代茶道思想》蔡荣章1

《现代茶道思想》蔡荣章4

《现代茶道思想》蔡荣章2 (1727)

《我就要让这世界香》许玉莲著/201501

《我就要讓這世界香》/許玉蓮著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2015年01月

ISBN:9787101102925

語言:簡體

規格:開本/880 x 1230毫米     1/32

印張6 ½      字數100千字

紙 張:膠版紙

包 裝:平裝

頁數: 195頁

商品尺寸: 20.8 x 14.8 x 1.2 cm

商品重量: 399 g

許玉蓮女士自1990年代開始書寫當代時空形成的茶道思想,這本書結集了許女士近30年來在馬來西亞與中國的茶道教育工作心得、國際茶文化研討會的論文以及在網絡、報章、雜誌發表的文章,是現代茶道思想中的重要作品。

《我就要讓這世界香》目錄

推薦序 蔡榮章 /1

自序 /1

第一篇 讓普洱茶老 /1

我們等不到茶葉變老 /3

普洱的曬幹與烘幹 /6

如何擺脫普洱青餅的生澀與刺激 /10

普洱陳香老味的精煉 /14

普洱有自己的收藏藝術 /17

既需入倉也要退倉的普洱 /20

漫談港倉、濕倉、入倉 /23

茶收得越久越好喝嗎 /28

普洱,只買不喝或只喝不買 /32

請對老普洱恭敬一點 /35

私房解藥舊普洱 /38

普洱品茗記錄 /41

第二篇 六堡就是老的好/45

六堡就是老的好 /47

燜在鹹蛋缸的六堡茶 /50

六堡茶的煎煮、燜泡與沖泡 /53

我把老六堡當藥飲 /58

老六堡要給懂它的人喝 /61

六堡一壺二杯泡法 /65

六堡品茗記錄 /68

第三篇 熱愛熟火烏龍/71

微酸茶韻心頭愛 /73

仙界茶 /76

在石頭與青苔香味間遊走的人 /79

我願以我的一條左臂來換清茶一杯 /82

陳放過的熟火烏龍 /84

在曼谷喝的熟火烏龍 /87

鐵羅漢品茗記錄 /99

第四篇 一茶一世界 /101

為茶生為茶亡 /103

處處無茶處處茶 /105

感受味道還需歷練 /108

我是這樣喝茶 /111

自備茶葉出門 /114

隨手泡杯好喝茶 /118

熱茶灌溉良辰 /121

他們問:茶呢茶呢 /124

苦筍及茗可徑來 /127

枯葉的茶味 /135

為啥要奉茶 /138

壽司店提供綠茶的方法 /140

酒店下午茶變了樣 /143

農歷新年的拜神茶與還神茶 /146

母親的白瓷祭壺 /150

龍井品茗記錄 /153

第五篇 離散茶相 /157

馬六甲潮州老伯泡“正鐵觀音” /159

女王,茶都冷了 /163

他們自有一套喝茶心法——英國下午茶 /166

喝茶由我侍候——德國英式早餐茶 /169

在荷蘭喝“英國早餐茶” /172

喝摩洛哥薄荷茶的虔誠 /178

遇見越南老太太自曬花茶 /182

貢茶在胡誌明 /185

追蹤白毫烏龍香氣的一晚 /188

白毫烏龍品茗記錄 /194

 

%e8%ae%b86%e3%80%8a%e6%88%91%e5%b0%b1%e8%a6%81%e8%ae%a9%e8%bf%99%e4%b8%96%e7%95%8c%e9%a6%99%e3%80%8b%e7%ae%80%e4%bd%93%e7%89%88

(1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