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K-推广 Promote

K-推广 Promote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36集:我走過的茶道之路/十二 从纯茶道到茶道艺术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36集:我走過的茶道之路/十二 从纯茶道到茶道艺术

今天的《茶道大哉問》講“从纯茶道到茶道艺术”。

【茶道大哉問】第三季度共有十二講,主要敘述我進入茶文化界,從1980年到今天2021年四十一個年頭的茶道之路,今天是第十二講。

1990年,茶文化复兴后的十年,也是我创办无我茶会的一年,这个时候,茶界已有了全套的泡茶用具与泡茶原理等基本的茶学知识,大家正兴致勃勃地举办茶会,好让亲朋好友看看自己的茶艺手脚。但是这个时候如果只凭自己的泡茶工夫与泡出来的茶汤,是很难获得拍手叫好的,于是大家就往茶席的布置、茶具的选购下工夫,会唱歌跳舞的人就在泡茶喝茶之间插上几段歌舞,那时常听到的茶道用语是“茶道四艺”、“茶与乐的对话”,会讲道理的人还将泡茶喝茶与修身养性结合在一起,常听到的术语就是“吃茶去”、“茶禅一味”,有了这些外来的艺术与学问,茶会就变得热闹而比较有看头。

但是这样众艺结合的茶会就是茶艺或茶道吗,有人不认同泡茶与喝茶已经有了自己的学术与艺术地位,谈到文化艺术的时候总是排不上茶艺或茶道。不认同的人会问:茶艺在哪里?茶道在哪里?茶道界的人会回答:那么美的茶席、那么精致的茶具、那么丰富的四艺、那么优美的泡茶动作、那么多茶在身心上的效益,难道还不足以成其为文化艺术吗?不认同的人还是冷静地回应道:那只是多种艺术项目的混搭,我们看不到属于茶的艺术与思想。

这番话是我推动“纯茶道”的动机与开始,我认为茶道要独立成为一名学科,一定要找出“茶”之所以支撑得起的一个学科内容,除了科学、产业、健康之外,还要有丰实的美学、艺术、与思想,这些内涵不能挪用其他的艺术形态(如音乐、绘画、文学)与已经有所属的哲学体系(如宗教、禅学),一定要是长在茶树上的叶子(如茶叶、茶汤)与果实(如泡茶、喝茶的美与艺术)。

1990年的“无我茶会”是我推动纯茶道观念的一项行动,茶具精俭、泡法精俭、行政工作精俭、心态精俭,只是专心泡茶奉茶与喝茶。为了更清楚地表达一切茶的美、艺术性、思想只在“茶”里求,2014年在韩国宝城举办的第四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我设计了一场“纯茶道”的演出,开始时,由一位团员手拿一块布幕,上面写着“纯茶道”,从左走到右,接着两位茶友撑着一块大的浅灰色布幕架在泡茶席的后方,一位团员手拿一块布幕,上面写着”背景:无”,从右走到左,品茗者上台就座完毕,等待泡茶者上台时,一位团员手拿一块布幕,上面写着“空间:寂然”,从左走到右,接着泡茶者才步上舞台,开始泡茶,只是专注地泡茶、专注地奉茶、大家专注地喝茶。

茶道,如果将之视为一项艺术,如同音乐、绘画、舞蹈、戏剧一般,是不是更能将茶的美(包括茶叶、茶汤、叶底,包括艺术、思想)表现得更具体而微。遵循艺术对自身的纯度要求,声音的艺术就是针对声音,线条与色彩的艺术就是针对线条与色彩,肢体的艺术就是针对肢体,茶的艺术就是针对茶;艺术还要求美学上的美感与境界的艺术性,这要有思想作为风格的引领。茶道如果视为艺术来追求,那除了前面所说的装扮性事务,也就是与其他艺术项目共同使用者外,就要往茶的自身来探求,这时才会挖掘出许许多多的茶宝藏。我在2016年与许玉莲老师合著《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以后,“茶道艺术”变成了我推动茶文化的新旅程。

谈到茶道艺术,有人会问:泡茶有什么好看的?茶汤有什么好欣赏的?这个问题先是引起了我对茶汤色彩变化的兴趣,我借着茶汤色相(即颜色种类)、明度(不同颜色的明亮程度)、彩度(颜色的饱和度)在不发酵、部分发酵、全发酵、后发酵,与芽茶类、叶茶类间所起的变化绘制了“茶汤色彩图”。接着我从“味”与“觉”中分析了茶在口腔中可以感知的诸多现象(如苦、甘与涩、浓等)。还有一个问题是“有什么好看”,我画了一张圆形图表,圆心是“茶道之美”,围绕它的是“四个呈现类型”(愉悦、空寂、拙、清新),在它的外圈是“五个欣赏途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意识),接下来的一圈是“八个传播媒介”(茶的形、色、质感,汤的色、香、味,泡茶席的形与色,泡茶者与品茗者),最外圈是“二十处美的踪迹”(分成泡茶、奉茶、品茶三个阶段,泡茶阶段如赏茶之美、茶席之美、动作之美等,奉茶阶段如敬谨之美、茶杯质地之美等,品茶阶段如汤色、香气、滋味、泡茶用水、茶器质地等)。我还利用泡茶喝茶之间,将泡茶奉茶品茶三个阶段的美再加以细部分解,这样的剥析,初步理出了美的元素,就像色彩的红黄蓝白,就像线条的点线面,也就可以在美、艺术、思想的引导之下组织或创造出自己的茶道艺术作品。

谈到茶道艺术,除了回答“美在哪里”外,还要回答:可以呈现出一幅或一出茶道艺术的作品吗?我是利用机会举办“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希望这不仅是简单的答案,还能有更精致且富创作力的其他作品呈现。

(123)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35集:我走過的茶道之路/十一 茶道的有法与无法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35集:我走過的茶道之路/十一  茶道的有法与无法

“有法”是指事物或学科的开始要有详细的方法与步骤,“无法”则是指发展到一定程度,基础已经形成,这时就不要再受到那么多法则的限制,让它容易有更上一层楼的机会。泡茶如此、喝茶如此,综合起来的茶道也是如此。   

开始学习泡茶的时候,老师总是从拿壶、持盅开始,一个指头一个指头地规定放置的地方,出去奉茶的时候是要从右侧出去还是左侧?我在小壶茶法建构的时候,主茶具摆上桌面时,是要先把壶摆在泡茶者的正前方,壶把朝右,盅摆在壶的右边,盅嘴朝向壶的方向,然后取出奉茶盘,放在壶与盅的正前方。如果奉茶盘是有方向性的,就把正面朝向泡茶者。接着取出杯托,四个杯托时,正放成四方形,五个杯托时,在四方形的杯子中间加入一杯,六个的时候则摆成一个圈圈,随后把杯子取出,倒扣在杯托上面。杯子有方向性的时候,是把正面朝向品茗者的一方。开始泡茶时,把杯子打开,朝上放在壶与盅的前方,排成一直线,等到烫杯以后,才逐个把烫杯的水倒掉,在茶巾上沾一下杯底,放回奉茶盘的杯托上面。在实施的时候还会加上左右手与各手指间的分工。

这是我在小壶茶法入门阶段的教学方式,是开始于1981年陆羽茶艺中心开设茶艺讲座的时候,后来每当新生的开课,都是以这么“有法”的方式教学。但是当这些学员进入到中高级班,看到他们泡茶的时候,老师就不再斤斤计较于哪个手势与程序的不对,学员们也都掺入了或多或少的个人色彩,茶具也不会是与初级班上课时的一模一样。如果任课的老师坚持学生一定要维护教室的泡茶手法,我会说一番道理给他听的。但是尽管没有那么坚持一笔一划的传统,到了茶事活动举办的时候,大家还是可以看得出哪一位泡茶者是哪间茶道教室毕业的,这是茶道思想传递的信息。

我在2015年以后,也就是到漳州科技职业学院任教八年以后,面向已有泡茶基础的茶艺师资班学员,不管他的基础班是否接受过我的泡茶理念,我向他们讲解小壶茶法时,就不再从“法”说起,我会从“摆具”说起,从泡茶席的四大区块说起:主茶器放在泡茶者的正前方,辅茶器放在泡茶者的右前方,备水器放在泡茶者的左前方,储茶器与茶食器放在内柜或侧柜。至于主茶器等的区块应该包括哪些项目就不再进一步约束了。现在着重的是整体的协调、茶艺内涵的凸显,以及泡茶者与品茗者的专注度、茶叶与茶汤的品质与个性是否完美地呈现。这样的课程是“无法”中的“大法”。

无我茶会推出的时候,茶会进行期间,泡茶动作显得凌乱,于是在1999年的《无我茶会180条》中增列了无我茶会经常使用的三种泡茶方式的细则,如小壶茶法:铺上坐垫后,先取出奉茶盘,再取出“壶”的那一小包,打开包壶巾,将壶与二杯暂放在奉茶盘上,收起包壶巾与两个杯套,再取出盅的那一小包,打开包壶巾,铺平放在地面作为泡茶巾,将先前放在奉茶盘上的一壶两杯拿下来与现在的一盅两杯组合成完整的泡茶用具,然后再取出茶巾与计时器,放在壶与盅的下方,收拾包壶巾与杯套的折叠方法以分解动作的方式详加解说。另外还有盖碗茶法、抹茶法的细部举例。这样演练以后,茶会进行时就显得整齐美观了。同样到了2015年以后,当我向“茶艺师资班”讲授无我茶会的时候,这些泡茶法的举例就不再细述了,上课的重点改放在泡好茶的意义、欣赏四个人不同茶类与不同茶汤的意义、享受茶会进行时整体律动之美的意义。

泡茶原理的课程上,讲到泡茶水温的时候,初级班是列表说明的:什么茶类要用高温、什么茶类要用中温、什么茶类要用低温,唯恐学员不知道如何应用,每种温度栏上还要举出多种茶名来做例子。这样的教学,学员每泡一种茶就可以对照讲义上的图表,该用95℃的就用95℃,该用85℃的就用85℃。但是到了2015年以后,(这是我强调有法与无法的分水岭,)当我面向已经入门的茶友时,我就会提出“看茶泡茶”的理念,因为只有依照“茶名”,要理解茶的各种状况是有困难的,只有直接“看茶”才能深刻了解影响泡茶水温、茶量、浸泡时间的各种茶况,这时往往是突破“茶类”与“茶名”限制的。

上述小壶茶法、无我茶会、泡茶原理的例子是无法解释“有法”与“无法”的,到了无法的时候,事实上应用的是“大法”。所以说教学的时候、个人学习的时候要从有法的约束下解放出来,达到无法的境地,只是方法的不同而已,不论是教学还是学习总是要从“有法进”,从“无法出”,这时才是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

(288)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34集:我走過的茶道之路/十 茶文化学科的泡茶法与茶会举办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34集:我走過的茶道之路/十 茶文化学科的泡茶法与茶会举办

今天的《茶道大哉問》講“茶文化学科的泡茶法与茶会举办”。

【茶道大哉問】第三季度共有十二講,主要敘述我進入茶文化界,從1980年到今天2021年四十一個年頭的茶道之路,今天是第十講。

如果我们把茶学分成茶叶制造与茶文化,那茶文化学科的核心课程应该是泡茶法与茶会举办,因为泡茶法是一切茶文化的基础,如果无法泡出一壶好喝的茶,那建构在茶身上的一切文化就免谈了,离开了茶而谈茶文化等于虚谈,还不能说是“纯理论”呢,因为一定是谈了许多非茶的事、因为对茶不了解。那为什么说茶文化的核心课程还有“茶会的举办”?因为如果不知道茶会有哪些种形式、要如何进行,仅是知道了如何泡好一壶茶,就连自己一个人的茶会都进行得不好。我说的茶会是包括独自一人的茶会,独自一人的茶会也要知道如何对着自己泡茶、知道如何奉茶给自己、知道如何利用最无干扰的情况之下品饮一壶茶(是一壶茶,不只是一杯茶),以上的泡茶、奉茶、品饮正是茶会举办的课程中,除了茶会行政工作以外的另一半内容。围绕在“泡茶法”与“茶会举办”核心课程之外的课程才是茶树栽培、茶叶制造、茶叶审评、品茗环境等的第二圈,美学、艺术、历史、哲学、行销等的第三圈。

开始学茶的人一定先想知道如何泡茶,所以1980年那段时间,也就是茶文化开始复兴的那个岁月,民间开设了许多茶艺教室,我担任创办总经理的陆羽茶艺中心也是在那个时候诞生的,大家开设的课程几乎都是从“如何泡好一壶茶”开始。我在陆羽茶艺中心的茶艺讲座,将“泡茶”的课程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谈泡茶的五要素,也就是水质、水温、茶具、茶量、浸泡时间,第二个阶段再谈各种场合使用的泡茶法,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十大泡茶法”。第一个阶段谈泡茶五要素的时候是以“小壶茶法”为应用的基础,因为我认为小壶茶法在谈到识茶、赏茶、泡茶道数、浸泡时间、奉茶、品饮、看叶底的时候最容易呈现与操作,而且在“功夫茶”的基础上,将壶杯适度地放大,将泡茶法完成一些修改后,也很有玩赏的可爱性。等到大家上完了茶艺的基础班,解决了泡茶、喝茶的问题,到了第二阶段才开始拓展到不同场合与器物的泡茶法。

小壶茶法是为了建构一套泡茶的基本流程,加上茶道上的道理而规划的泡茶法,我花了许多功夫去思考与实验,并且应用陆羽茶艺中心的茶具研发小组设计生产所需的茶具。当时尚缺的用具如茶盅、茶荷、无电源线羁绊的电水壶等就进行研发生产,使用功能不好的如体型太小、茶船边沿太高、壶嘴不能断水、滤渣效果不良等就就加以改良。如此这般,小壶茶法可以说是代表我泡茶理想的用具与泡茶法,其他的九大泡茶法是我收集大家生活的所需,并加以整编而成,这九大泡茶法是:盖碗茶法、大桶茶法、含叶茶法、浓缩茶法、抹茶法、冷泡茶法、煮茶法、调饮茶法、旅行茶法。

1983年,陆羽茶艺中心茶艺讲座开班后的第三年,为了增加“会泡好一壶茶的人”在各界的能见度,我在陆羽茶艺中心开始举办“泡茶师检定考试”,其中的术科检定要抽考三种茶,每种茶有各自规定的茶具与泡法,但大桶茶是必考的一题,泡完茶,监考员当场测量茶叶罐内剩下的茶叶、茶桶内剩下的茶汤,用以检测泡茶者对茶叶的使用是否合度、茶汤是否足够让规定的人数与次数饮用。我认为大桶茶法是体验:茶水比例与茶汤质量、水温在浸泡中的变化、茶叶吸水率等很好的机会,后来大家也肯定大桶茶法在大型茶事活动供茶的特有能力,这也是我对大桶茶特别强调的原因。

茶文化课程的第二个重点是茶会的举办,1980到1990年,茶文化复兴之后的前十年,我在茶艺讲座课程上的“茶会应用与举例”是以过去就有,现在还继续被应用的茶会形式为对象,包括有曲水流觞(后来茶界的人也称它为曲水茶宴)、英式下午茶、榻榻米式茶会(日本茶道常使用的一种形式)、座位式茶席茶会(大家围坐在一起的茶会)、游走式茶席茶会(游走于茶席间的茶会)。到了1990年,也就是茶文化复兴后的第十年,大家在茶文化复兴的“复兴”两字的刺激之下,有了“当代茶文化内涵”的意识,我也在这样的氛围之下,产生了一个新的茶会形式,把当代茶文化应该表现出来的做法与精神,借着一个茶会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也就是我在过去既有的茶会形式之下,加入到现代茶文化行列的第一个茶会形式——无我茶会。

进入21世纪,茶文化可以说是蓬勃发展了,但是由于茶的本体内涵未能同步跟进,茶道界利用了其他的艺术项目来装扮自己,例如音乐、插花、焚香、舞蹈、环境设置等,本来要发展的“茶”却停滞在那里。这个氛围也影响到了我,让我兴起了“纯茶道”的思维,2014年,我与许玉莲老师相约在所有的讲座与写作场合介绍纯茶道的思想,并于2016年合著出版《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这个茶会形式是属于座位式茶席茶会,可以单席进行,也可以联合举办,重点在于专心欣赏泡茶、奉茶与品茶,无需讨论茶的学问与喝茶的道理,只当它是美与艺术的享受。从此,在我的茶文化课程中,茶会举办的例子又增加了“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150)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33集:我走過的茶道之路/九 泡茶師考試不設題庫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33集:我走過的茶道之路/九 泡茶師考試不設題庫

【茶道大哉問】第三季度共有十二講,主要敘述我進入茶文化界,從1980年到今天2021年四十一個年頭的茶道之路,今天是第九講。

泡茶師檢定考試是我1983年在陸羽茶藝中心開始實施的一種茶界資格認證制度,當時是1980年興起的茶文化復興初期,急待有一批能泡好茶的人在社會上撐起茶文化這一面旗子 。因為如果大家都不知道泡茶還要有特別培訓出來的技藝,也沒見過經過訓練後的泡茶有什麼不一樣,也不知道經過訓練後泡出來的茶湯有什麼不同,那大家就不容易體會到茶文化是怎樣存在於生活中的。雖然我在陸羽茶藝中心從1981年起已開設了茶藝、壺藝、評茶、泡茶等講座,其中茶藝講座、泡茶講座也要通過泡茶考試後才能拿到結業證書,但是這樣的泡茶能力是不可靠的。隨時拿兩款茶,使用桌上已有的茶具,各泡五道茶,十杯中能有八杯是能表現出該種茶在當時的“泡茶道數”下應有的茶湯水準是不多的。無法有這樣的能力,在各式各樣的茶事活動中,如何讓與會者體會到茶是好喝的呢?如何讓參與的人認可茶文化存在的價值呢?所以我要大家勤加練習泡茶,讓自己泡茶的穩定度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也就是十道茶中只能有二道可以稍微差一點,但總平均數還是要在七十分以上 。於是我就把這樣的要求設計成一種考試的制度,通過這樣的考驗就可以取得“泡茶師”的資格證書。

泡茶師考試分成術科與學科兩項檢定,術科是當場抽取三種茶,四十分鐘內 ,依指定的茶具、泡茶的道數,泡給指定的人數。考場設有四位評審委員,每種茶各給出一個分數,七十分以上視為及格,每一位考生泡三種茶,四位評審就有十二個分數,要十個以上的及格分數才算通過術科的檢定。另外的一種學科檢定是五十題的選擇題,單選或複選不行告知,考題的範圍出自制茶、識茶、泡茶、茶具、茶文化等五個部分,每部分出十題,七十分以上視為及格。為什麼都要七十分以上才算及格呢?術科要十個以上的七十分,這個理由有如上一段所說的,不能老是讓人喝到泡壞了的茶,學科呢,因為才五十題,七十分以上才能說是有了足夠的茶文化知識。

術科與學科的及格分數七十分是浮動式的,隨茶文化發展的狀況浮動,術科評委對茶湯的要求會隨時間的推移而提高要求,這不是主辦單位對他的要求,而是他本身在喝茶環境中自然的改變。社會大眾對茶文化的覺醒也會提高對茶葉與茶湯的要求,間接地也會提高七十分的標準。學科的命題更是受到茶文化發展狀況的影響,本來要考“四藝”在泡茶席上是如何搭配的,現在發現大家已經不再強調外來藝術的配合,於是這個題目就不考了,本來要考某種茶類的泡茶水溫,後來發現茶類的製造方式變得越來越廣闊,很難用“茶類”來規範,所以就不再以茶類來考泡茶的水溫。每一屆的學科命題是很傷腦筋的,初步命題以後要召集評委參與審題,可能就只是一個題目就討論了半小時無法得出結論。所以有人就提出設置題庫的建議,每屆由題庫中抽取一些題目就得了。

我是反對設置題庫的,雖然每次花在討論題目的時間很多,但這是值得的,每次我也都從中學習到不少東西。也有人提到:考生不知道要考些什麼,無從準備起,如果有了題庫,就可以大大提升大家對泡茶師考試的興趣。但是準備一大堆題目在那邊,等於把茶文化種在盆子裏面,是長不好的,最後也只有把它養死了。當然出題目的人、考試的評審委員、課堂上的老師、發表言論的茶文化工作者,都應該是一系暢流的水脈。有人說他在收集陸羽泡茶師檢定考試的試題,尤其是學科的部分,他可以從每屆的題目中看出茶文化發展的演變。有時候我會把一屆學科試題的答錯率統計出來,發表在我擔任社長的《茶藝》月刊上,一看就知道什麼樣的問題大家答錯得最多,我就會提醒上課的老師,是不是他們在上課的時候沒有把問題說清楚。當然我也會醒覺到是不是這個觀念與大家的認知不一致,大家還不同意考題上的說法?

現在的泡茶師考試是陸羽茶藝中心、漳州科技學院、北京天福茗茶陸羽茶藝中心共同排序舉辦的,屆數就是依照每個地方舉辦的先後次序排列,最近舉辦的一次是陸羽茶藝中心在2021年九月四、五兩日舉辦的第六十二屆。泡茶師檢定考試推動的是讓“會泡好一壺茶”的人普及到各個角落,是讓前緣的茶文化觀念與做法借著考試傳遞到大家的腦袋與手心上,所以它的題目無論是學科還是術科,都是撒種在廣闊土地上的。

(149)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32集:我走過的茶道之路/八 從民間茶文化教育接軌到學校茶文化教育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32集:我走過的茶道之路/八“從民間茶文化教育接軌到學校茶文化教育”

【茶道大哉問】第三季度共有十二講,主要敘述我進入茶文化界,從1980年到今天2021年四十一個年頭的茶道之路,今天是第八講。

2007年漳州天福茶職業技術學院(2012年改名為漳州科技職業學院)成立之前,高職、高校還沒有專門為茶文化設置學科,即使掛了茶文化的牌,但是泡茶、茶會的課程仍然不占有重要的學分,所以顯不出茶文化師資配備的問題。但是在1994年之前,也就是中華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協會成立之前,我在陸羽茶藝中心就有:茶藝講座、壺藝講座、評茶講座、泡茶精進講座等的教學課程,就有了泡茶師檢定考試的製度,就有了座位式茶席茶會、遊走式茶席茶會與無我茶會等的茶會舉辦。這些茶文化活動密集地進行著,而且延伸到其他茶道教室與茶界組織,這個狀況之下,是需要頗多茶道老師來共同支撐的。

1994年我創辦的無我茶會向主管官署註冊了一個名為“中華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協會”的民間社團組織,在會員中產生一定名額的理事與監事,由理事會選舉數位常務理事,再由常務理事選舉一名理事長,監事會執行理事會的行政與財務監督,並接受主管官署的管理。有了這樣一個正式的民間茶文化組織,我就在協會成立了茶道師資甄試委員會,先從“無我茶會指導老師”甄試做起,必須具備多次參加與舉辦無我茶會的經歷,甄選的時候要舉辦一次自己教導出來學生的無我茶會,取得無我茶會指導老師資格的人就可以教導無我茶會的參加與舉辦。接著是“茶道老師”的甄試,每人每次只能選定一項學科作為甄試的項目,如茶的製造、茶的識別、茶的沖泡、陶瓷與陶瓷茶具等,這項甄試在初審通過以後要在一個地方接受兩天一夜的培訓(含生活的考察),試講通過後才能取得茶道老師的證書。茶道老師不要求要有固定的茶道教室,可以接受其他茶道教室及單位的邀請前去授課。進一步的甄試是“茶道教室主任老師”,如果自己有了固定的茶道教室,合乎了一定的設備要求,自己又具備了茶道老師的資格,就可以向協會申請茶道教室主任老師的甄試,通過後取得該協會授予的“茶道教室”證書。

1994年起我透過無我茶會推廣協會所推動的茶道師資甄選製度,應急式地提供了茶文化復興蓬勃地區的茶文化教育師資,開始之時當然無法質、量齊頭並進,所建立的評審委員也談不上“成熟”,但是競相追逐的結果,至今也產生了不少優秀的茶文化“創作者”與“工作者”,創作者產生新的茶文化構想,工作者辛勤地推動著茶文化。

學校的茶文化教育若要有助於民間茶文化教育,首先必須學校的茶文化課程是符合民間所需要的,這不只是學校與茶企必須無縫接軌,而且還要順利過渡到民間的茶葉、茶文化愛好者。當代的茶文化復興,雖然已經過了四十多個年頭,但是民間的茶文化風尚以及茶文化工作者的願景與學校的茶文化教育內容與目標並不一致,這往往是政策或是證照考核製度造成的差異。

1980年我擔任陸羽茶藝中心的創辦總經理,也是茶文化復興的初期,到2009年我離開陸羽到漳州科技職業學院任教,將近20年的觀察,民間的茶文化比學校更重視泡茶的技術,他們認為這是茶文化的根源;有一大部分的人更認為“好茶湯”就是他們追求茶道的主要原因。民間還更重視茶會的舉辦,無論是自家的茶會還是大型對外召開的茶會都已經是生活的所需,所以各種形式的茶會在民間被討論得比學校多。我一到漳州科技職業學院就擔任茶文化系的創系主任,當然極力強調泡茶技藝與茶會,但由於當時教育的需求尚不及於泡茶與茶會,所以沒有得到應有的回響。

2015年我應邀到中國茶葉學會上課,也發現他們對外舉辦的訓練班沒有泡茶與茶會的課程,於是我在上課中註入了泡茶與茶會在茶文化上重要性的論述,而且強調學校師資培養的重要。同一年開始有了“茶藝師資班”,開始有了我的泡茶原理、小壺茶法、無我茶會、茶思想研討,以及許玉蓮老師的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老茶的沖泡與欣賞。這樣課程的安排直到2021年的今天。

漳州科技職業學院一再對外舉辦培訓班的時候,我也會以泡茶技藝與茶會舉辦勾起學員們對茶文化的認同感,逐漸地,社會各界與學校關註了泡茶與茶會,也就起到改變茶文化生態的作用。這一點從大家日常舉辦的茶事活動中,重視了泡茶的本身,而非外加的其他藝術項目,以及茶會單純化,不再是五藝雜陳的聚會,就可以看得出來。

從1994年民間茶道師資的甄試,到2007年學校“茶文化”專業的設置,到2015年後社會團體與學校在茶文化教育注入了泡茶與茶會的激素,學校的茶文化課程與民間的茶文化走向已逐漸趨於一致。但是為什麽社會的茶文化現象總是比學校快了半拍,先進的茶文化創作者與工作者大多散布在民間?民間茶文化教育接軌到學校茶文化教育還要加直加快。

版權歸作者及許玉蓮茶道院,不可以任何方式翻版。 This compilation P & C Hooi Yoke Lien .All rights of the producer and of the owner of the work reproduced reserved.Unauthorised copying,hiring lending,and broadcasting of this prohibited recording.

(226)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31集:我走過的茶道之路/七 从茶思想研讨课到茶艺术与美学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31集:我走過的茶道之路/七

“从茶思想研讨课到茶艺术与美学”

今天的《茶道大哉問》講“从茶思想研讨课到茶艺术与美学”。

【茶道大哉問】第三季度共有十二講,主要敘述我進入茶文化界,從1980年到今天2021年四十一個年頭的茶道之路,今天是第七講。

茶思想研讨课是我1988年起在陆羽茶艺中心以特别班的方式向已经上过多种课程的茶友开的课,2009年我到漳州科技职业学院任教以后,也是每学年固定开设一学期的课程。它不是哲学系的课,是把茶文化各层面经常发生争议的课题集中起来,我把它分成制茶、识茶、泡茶、茶具、茶历史、茶道、茶市场、茶教育等八篇,每篇都是具体而微的一些问题,如制茶篇的:晾青与萎凋、干燥与焙火、精制与加工,如市场篇的:茶文化价值占茶叶价值的百分之几、客来奉茶与茶汤市场的建立、只卖好茶只喝好茶,如茶道篇的:茶道是不是就是茶加道德、茶道是不是就是插花焚香音乐泡茶喝茶的混搭。我认为这些问题应该先有清楚的答案,然后推动茶文化才有方向。

这些等待讨论的话题是随时间的推移产生变动的,当新的进程产生了新的问题,就要把它增加到茶思想研讨的课程,例如发现只是传播泡茶的知识不足以有效增加喝茶的人口,这时的“杯饮纯茶市场”就要加入讨论的行列。有些问题在展开广泛的讨论之后,几年下来已失掉列入茶思想研讨课程的必要,这时就可以将它从此课程上删除;如茶叶的认知与欣赏要全面关注到茶的四个生命周期,也就是茶树生长阶段、茶青制成茶叶阶段、茶叶泡成茶汤阶段、叶底回归大地阶段,这四个茶叶生命阶段在几年后大家已能郎朗上口,已经变成了制茶、泡茶、赏茶的常态性课程,就不必再作为茶思想研讨的课题。从我大约五年一次的茶思想研讨课课程的变更上,可以察觉出当代茶文化课题被关注的变迁。

我发现这个变迁最大的轨迹发生在茶会的举办上,1980年到1990年代,这个茶文化复兴初期的十年间,茶文化界都应用着传统的“茶席”进行着茶会,如三五位好友的互访,围坐在泡茶桌上泡茶喝茶,又如以茶会庆祝结婚纪念日、庆祝企业的几周年生日、以茶会作为某项商品的首发仪式、以茶会作为某项研讨会的开幕式,这时也都以数组茶席串联在一起,来宾游走于各茶席之间,一面喝茶一面达到庆祝、传递消息与联谊的效用。这就是所谓的“座位式茶席茶会”与“游走式茶席茶会”。这个时候,英式下午茶也是依着他们传统的“茶席式”进行着他们的茶会。到了1990年,我创办了“无我茶会”,从此茶界增加了“环列式茶会”,这种茶会本身具有一定的仪式与精神内涵,所以从仅仅是被应用为聚会的茶席式茶会,扩展到了既是聚会方式又是茶道方式的无我茶会。2010年以后,我与许玉莲老师共同推动了“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这种茶会不再只是“聚会的方式”与“聚会的茶道精神”,而是将茶道作为一种艺术项目来呈现,在十个人左右的一个茶席上,将泡茶者泡茶的美呈现在品茗者面前、将奉茶的美呈现在泡茶者与品茗者面前、将茶叶以“茶汤作品”的形式提供给泡茶者与品茗者品赏,这是茶道艺术的完整呈现与享用。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比“座位式的茶席茶会”较完整地展现了茶道艺术,它取消了闲聊、说茶的部分,换得全神享受茶的空间。这是“茶道艺术化”努力下的具体做法,茶思想研讨课在这段时期就讨论了许多这方面的问题,诸如:泡茶喝茶是不是一项艺术、泡茶喝茶的美如何呈现、茶席上不闲聊的境界如何产生等等。

无我茶会与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将泡茶喝茶的方式改变得不再那么依赖插花、焚香、配乐、舞蹈等外来的艺术项目,逐渐思考着如何将泡茶、奉茶、品茗的实质意义表现出来、如何让茶友们在茶的身上取得足够的“茶之美”与“茶之艺”,不用再怀疑“泡茶有什么好看的”、“茶汤有什么好喝的”。我们还发觉求美、求艺的需求在社会各阶层显得越来越强烈,这时的美与艺已不再是综艺式的集合,而是追求单项艺术的纯度,以便有深度地呈现与享用。甚至于教育界也重视起了美学教育,希望各学科的人都有基本的美学与艺术修养,好为产品的创新与自己美好的生活所应用。

2020年之后,茶思想研讨课的课题几乎讨论的都与茶道的美与艺有关,我也发觉茶文化应该往这个方向推进,所以我将讲授了三十二年的茶思想研讨课,从2021年8八月起改名为《茶艺术与美学》,让我继续研讨未臻完善与成熟的茶道之美与艺。

(186)

茶叶需用适当茶罐藏着备用/20210719/许玉莲

茶叶需用适当茶罐藏着备用/20210719/许玉莲

茶道内涵与茶道审美需通过泡茶、奉茶、品茗过程来表达,泡茶注重方法和熟练泡茶动作,奉茶属茶会众人与事物间的互动行为,品茗注重欣赏茶里里外外的一切,包含外观、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可说泡茶奉茶是为品茗而服务,要是没有茶汤就没什么可品茗的,没有品茗哪来的茶道呢。而我们还要说,没有好茶叶就没有上述的种种,倘若泡茶者拿不出好茶,把茶任意当作一个饮料即可,不必矫情说茶道。既然好茶叶在茶道里是至关键之无价之宝,如何收放它看待它呈献它成为了我们第一关心的课题。

有能力鉴别茶的泡茶人是茶的知音,我们尊重茶,了解茶性与品质,尽力护着它,并为茶叶“应如何出现在茶席”作设想,不能让茶叶蓬头垢面的出来见人,茶罐是茶道中特别有意义的茶具,它让茶叶体面地庄重地藏着备用,摆放在必须的位置,等候着呈献自己精华的时刻,时间到了,泡茶人便会将之请出来。把茶叶从茶罐里拨入茶荷,是对茶叶很重要的一个礼节。慢慢把它拨出来,也利用这个时间欣赏它了解它。然这几年茶界流行用小纸袋包装茶叶,大家把一小袋小一袋茶叶展示在茶席上,撕开袋子就直接将茶叶倒入茶壶开始泡茶,蔚然成风,早已不顾人与物间应体现的礼仪,一撕开就倒,还经常会把茶叶倒出壶外落在桌面,显得很粗心,也达不到欣赏与了解这两个功能。

用小包装茶而舍弃茶罐的习惯,是因为小包装茶叶有固定的重量造成的,一包八克或十克,一开一包倒进茶壶,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很好很方便的泡茶法,然而这是不正确的,除非也固定用一把茶壶泡同样的茶,已经完完全掌握茶水比例的关系,否则是没有意义的。也许称好固定的茶量真的相当方便,不过这样子泡茶就像考试、炒菜、烤蛋糕的时候总拿着一个小抄,独立思考泡茶恐怕就不行了,欲创作茶道艺术之美更不可能了。

我们判断茶叶用量,首先要考虑是多少人喝,要喝几道,然后从茶罐拨茶入荷,在这个时候要特别观察茶叶外形,从中判断茶叶的松紧、整碎、老嫩、焙火、发酵等状况,才决定这壶茶要放多少茶叶。如果只要喝两道,相对泡六道的茶叶就少,紧结的茶叶也较膨松的茶叶要放得少,随着不同茶叶状况用不同茶量,不同的水温与不同的浸泡时间都需机动调整,只依赖称好的固定用量来泡茶是泡不好茶的。

有人说“用商业包装即刻一撕开就倒入茶壶,是要让喝茶的客人看见这包茶的原包装,产自哪里,价格若干,我没有调包就是在泡这包价格十万块钱的茶,若事先把茶打开倒进其他茶叶罐,那不是失掉了证明的效果吗?”我们认为一位有尊严的泡茶师不会这样来证实自己,泡茶师是很珍惜自己品味的,平常对泡茶的水很讲究,茶席上的用具是以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找到品质好的才用,对茶叶的态度宁可少拥有一点,但务必喝一些制作良好的。泡茶师重视身体健康卫生,注重泡茶环境干净,泡茶能力娴熟流畅,具备相当完善茶道艺术表现的认知。一旁等着喝茶的人都会怀着欣赏,尊敬的心意,我们不允许消费者怀疑我们的泡茶师会冲泡不合乎事实的茶。

(176)

是爱泡茶还是爱喝茶/蔡荣章/20210722

是爱泡茶还是爱喝茶/蔡荣章/20210722

因为泡茶可以把自己打扮得很漂亮,可以使用高价买回来的茶具,可以把茶席布置得很气派,拍起照来不但自己看得满意,放上网,大家也都来点赞,还有许多让自己看得心花怒放的赞美之词。这时的茶汤泡得好不好在泡茶者看来不是很重要的,只要不太离谱,即使画面有喝茶的人,也不至于喝得皱眉头的。这个泡茶的诱因是许多人学习泡茶的最初动力,这个诱因如果一直延续下去,没有在一段时间后转换到茶汤的追求,那就是那一箱美而不甜的水果了。

学习泡茶应该是想泡好一壶茶、想能品赏茶的美,万一被泡茶的神姿虏获了,也只是附加的价值,不至于忘掉初衷,而乐此美美地泡茶于不疲。我们应该知道,泡茶的美只是为泡好一壶茶而产生,泡茶的美应是“泡茶”真性情得来的美,而不是茶汤之美以外尚要追求的另一种美。如果想要经由泡茶的动作与装扮获得肢体的美、获得肢体构成的艺术,那应该是泡茶的舞艺,虽然与茶汤的获得有关(因为还是要泡出茶汤来),但不苛求这杯茶汤是否是另外一件艺术作品。

开始学习泡茶的时候确实是想要喝茶,并没有想要因泡茶的美而受到赞扬,但喝茶的目的是想要喝市场上顶尖的贵茶,这个动机可以被接受吗、可以被列为是爱喝茶的茶友吗?不可以的,因为这样的动机不属于爱喝茶,只是为满足自己喝贵茶的心,这与不是爱喝茶只是爱在泡茶舞台上从事肢体的表演而受到赞扬有什么不一样?如果说为了喝遍天下好茶也是一种爱茶,这个动机还可以被审视一下,因为或许不是为了争奇斗艳,而是真心想要喝好茶呢。为了这样的目的,不得不好好学泡茶,只有自己会泡茶了,才有把握把天下好茶的真面目显现出来。虽然说把泡茶、喝茶的目标放在喝遍天下好茶不是爱喝茶人的可贵心态,但如果此人确是爱茶,即使只是爱贵茶,我们还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有人说我是为了要喝茶才学泡茶,我是为了健康而喝茶,这算不算是爱喝茶而学泡茶呢?这一点存在着某些问题,这是为了另外一个目的才喝茶的,不是针对茶的本身,虽然大家都知道喝好茶有益健康,但如果这个目的不列在喝茶的理由上,这个爱泡茶爱喝茶的心是不是也就不存在了?事实上,健康的效用在爱茶的情况下会显得特别明显的,尤其在学会了泡茶、学会了选茶,在喝得很愉快的情形,健康的效用更是加倍,纯粹只是想到喝茶有益健康,喝茶、泡茶变成是一件差事,健康的效用会被打折扣的。

还听到有些茶友是因为爱壶、爱茶具才开始泡茶。收藏器物是可以独立存在的,虽然收藏的对象是茶具,难免想要泡茶、喝茶,而且还想到养壶、增值的效用,于是一面学习泡茶一面收藏起了茶具。这样的茶友往往会连带将茶叶也变成喜爱与投资的对象,尤其老茶的商品观念在市场上形成之后。但是长期观看这种因器物而爱泡茶爱喝茶的现象,跟单纯只爱泡茶爱喝茶是不一样的,因为有件“物”夹在中间,这些茶具、茶叶的物是让人挂心的物,爱泡茶、爱喝茶是单纯地爱茶,茶具茶叶只是被爱的对象,不会是令人挂心的“物”。

(166)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30集:我走過的茶道之路/六“茶文化學科的師資哪裏來”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30集:我走過的茶道之路/六“茶文化學科的師資哪裏來”

茶文化學科無論是民間的茶道教室還是學校的教學系統,幾乎都是在1980年茶文化復興以後才興起的。我在1980年成立的陸羽茶藝中心及2007年成立的天福茶學院(後更名為漳州科技學院)茶文化系,都是把“如何泡好一壺茶”作為核心課程,再把制茶、識茶、評茶作為輔助課程,先讓學習的人有泡茶、喝茶的能力,接著才進一步增加“茶會舉辦”的課程。上述這些泡茶、茶葉、茶會三階段的基礎學習還必須有茶史、茶文藝、古茶書、茶美學等的拓展課程方足以發揮它們的效用,所以基礎課程加上拓展課程就構成了茶文化學科的骨架。
茶文化學科的“建築物”是形成了,但是每間房子的“主講人”是欠缺的,因為先前並沒有學校培養這方面的師資。茶葉的專業能力還可以從“茶樹栽培與茶葉製作”的專業裏面去找,但是泡茶、茶會的核心課程與茶文藝、茶美學的拓展課程就無法依賴現成的人力了,即使有些茶學專業的學校上過一部分這方面的課程,但是功底是不足的,所以當“茶文化學科”要在學校推動的時候,就得先解決師資的問題。
1981年陸羽茶藝中心的教室開課時,我是先一個科目一個科目地探索,然後再與公司同仁一起研究,接著才開始試講,由於每個人只分配到一兩個課目,不久也就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學體系。當課目增加時,不是物色新的師資就是把自己原先講授的課程交給新人,自己再次從事新的探索。陸羽茶藝中心之後的北京、成都、上海的茶道教室都是依照同樣模式來產生師資,但是2007年成立的天福茶學院就受到師資學歷的限制,只好優先從茶樹栽培與茶葉製造的專業中物色,找不到就從較接近的學科如文學、歷史的畢業生中培養。但是不管是農學背景還是文藝背景的師資,都是要給予茶文化方面的重塑。說到這裏,如果學校沒有適當的茶文化學科帶頭人,就無法自行培養了,這也就是2015年以後“茶藝師資班”在茶學研究機構與高等院校陸續設置的原因,因為大家都意識到了沒有適當的師資是很難開展茶文化教育的。
我在漳州科技學院成立初期,對茶文化學科的師資是自行培養的。從課程安排做起,如果是兩學分的課程,就先排出每週二學時,一學期十六週三十二學時的課目。這樣的課程安排對一位新老師是相當為難的,因為他不確實知道這門課的全部內容。如果每堂課的內容有了明確的輪廓,而且知道了所需理論與實踐的時間,在接下來的師資培訓就能掌握更好的重點。不是每位老師指定好任課的學科,而是每位老師都參與各專業學科的培訓,隨後才依自己的性向擔任一門兩門或三門的課程。培訓的課程首先是“十大泡茶法”,其中又以“小壺茶法”優先下工夫,接下來才是“泡茶原理”,先有了實際操作的經驗,總結起原理比較容易。然後是鞏固泡茶的能力,我應用了1999年設計成的“車輪式泡茶練習法”,讓同學們上完泡茶課以後自我分組練習。泡茶能力的考核除了課堂上的泡茶能力表現外,1983年我在陸羽茶藝中心開始舉辦了“泡茶師檢定考試”,在四十分鐘以內能完成三種抽定的茶葉,每種茶葉又規定好了使用的茶具,以及供應的人數與杯數,如果通過檢測,就代表受測者有能力在任何的場合、使用任何的茶具、泡好茶給指定的人員喝,這樣就授予“泡茶師”的資格證書。如此的泡茶練習與檢測,在師資培訓的時候也是需要實施的,有些受訓的老師還希望事先能取得泡茶師證書,甚至有些老師還會設法提前到陸羽茶藝中心取證。
“泡茶的能力”是各種場合的泡茶法與泡茶原理,“泡茶的應用”則是各種茶會的舉辦,“茶會舉辦”之前的先行課程是“茶席設置”。茶席設置的課程上,除了泡茶、奉茶、喝茶的功能要求外,我會借此機會要求受訓的老師思考“茶道藝術應呈現的本質”是什麼,免得大家往非茶道本體的其他表演項目傾斜,這些對茶文化本質的把握,是茶文化課程師資培訓最關鍵的部分,如果對藝術、美學、茶道的理解未能掌握茶的主軸地位,那可能從事的不是“茶文化課程”,而只是泛泛的“文化課程”,僅是虛晃地加上一個茶字而已。
至於“茶會舉辦”的課程,我是以1980年代實行於茶界的“茶席式茶會”與我在1990年創辦的“無我茶會”為主要內容。同樣是先編排好整學期的課程,然後實際演練,讓參與的老師知道每個“學時”上課的內容。還安排好全學年的教學活動,如秋天的夜晚無我茶會、冬天各種泡茶法的茶席茶會、春天的迎春無我茶會等,以活動帶動教學的具體成效。
教學工作是年復一年不斷精進的,只要一開始的課程安排恰當,就肯定了方向的正確,初期的師資有了適當的思想引導與實踐的培訓,老師們自然可以建立起自己的教學內容,一次又一次的教與學,茶文化學科的師資就這樣誕生了。

(133)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29集:我走過的茶道之路/五“職業高校的茶文化課程”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29集:我走過的茶道之路/五“職業高校的茶文化課程”

茶文化課程在民間教育上是要簡要而縮短的,但是到了職業高等教育或是本科大學就要完備而深入。茶文化課程所指的範圍可以廣義地包括茶葉栽培與製造、茶葉行銷沖泡與飲用,也可以狹義地只是指茶葉的行銷沖泡與飲用。通常的民間茶藝教室都是從事狹義的茶文化課程,甚至於只集中在茶的沖泡與飲用上,但是學校的茶文化課程應該是做廣義茶文化的解釋才對,如果學校的專業名稱尚分成“茶樹栽培與茶葉製造”、“茶藝與茶文化”時,就應該往各自的專業傾斜。

我在1980年擔任陸羽茶藝中心的創辦總經理時,因為是茶文化復興的初期,而且是針對民間愛喝茶的人,所以在茶藝教室的課程安排上都是有關茶葉沖泡與飲用的課目。從一開始的綜合入門課是“茶藝講座”,接著是分科教育的“壺藝講座”、“評茶講座”、“泡茶講座”、“茶藝師資講座”、“泡茶精進講座”,這些班別的陸續開課就已延續到了1999年。2002年,陸羽茶藝中心所屬的集團準備將股權合並,決議將我在陸羽茶藝中心所屬陸羽茶藝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由天仁茶業股份有限公司收購。2007年漳州天福茶職業技術學院(2012年改名為漳州科技職業學院)在福建創校,我被聘為教授及茶文化系的創系主任,我就依我的構想把茶文化應有的課程安排進茶文化系。當時學校另有“茶樹栽培與茶葉加工”的專業,所以“茶文化”專業就往狹義的茶文化課程發展。

“職業高校的茶文化專業應該以泡茶作為核心課程”,這是我的中心思想。當時其他的職業與本科高校沒有這麽做,一方面是泡茶乃被視為雕蟲小技,談不上什麽學問,二方面是沒有這方面夠資格的師資,結果不是以已有歷史背景的茶葉栽培與加工為主幹課程,就是以茶文化歷史、茶書選讀為特色的教學。我把“泡茶原理”、“小壺茶法”等十大泡茶法作為第一圈的核心課程,圍繞它的是第二圈的“茶樹栽培”、“茶葉加工”、“茶葉審評”,這兩圈構築了“泡茶的能力”。接著學子必須承載起“茶會的舉辦”,泡茶是基本功,茶會則是茶的應用,“茶會舉辦”所安排的課程有“茶席設置”、“茶席式茶會”、“遊走式茶會”、“無我茶會”、“曲水茶宴”。

在泡茶能力與茶會舉辦的主軸課程之外,圍繞在外面的是專業知識的“拓展課程”,這時我才安排了陸羽《茶經》、蘇廙《十六湯品》、審安《茶具圖贊》等的古茶書選讀,還安排了茶詩等的茶文學欣賞、東西方藝術欣賞的美學與藝術、英日語茶文化專業術語。這樣的“人才培養方案”我寫了一篇《從茶道之本體結構看茶文化系的課程安排》論文發表在天福茶學院“2007茶學教育國際論壇”上,並將課程一覽表印製成小冊子,分發給那一兩年遇到的茶界,尤其是茶教育界的先進與朋友們,我希望聽聽他們的意見,也想告訴大家我對高職茶文化課程的想法。

漳州天福茶職業技術學院在2007年成立了,我在陸羽茶藝中心的工作到了2008年底也告一段落,我到學校後就開設了一門兩學分的“茶思想研討”課。茶文化復興到了這個時候已經推進了將近二十年,大家對茶的沖泡、茶文化的表現、茶道與茶文化的內涵等問題各有不同的見解,我將同學們畢業後可能遭遇到的茶文化問題收集起來,一件件與大家討論。我認為茶文化的發展要先有何去何從的思想準備,免得做下去了、在課堂上講授了數個年頭,還要調整就不是再花個十年八年了得。另外還有簡單型的茶思想研討課,我在1988年與1999年就在陸羽茶藝中心開設過兩期的特別班,對象是已上過許多茶學課程的茶友,當時也是希望在茶文化發展之時,就先想好一些要怎麽做的問題,如第一道茶湯要不要倒掉、泡茶法的分類要依茶具的不同嗎、泡茶者需要具備歌舞表演的能力嗎、茶湯需要泡得精準嗎等等。

茶文化的專業課程是隨時間的進展需要更新與加強的,如在2012年我增加了“茶湯市場”的觀念,也增加了“門店供應茶湯的方法”,2013年又增加了新的茶會形式“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我在2013年被改聘為茶文化研究中心的主任,我以寫文章、出版專書、講授茶思想研討課的方式傳播我的茶文化思想與做法,我也與茶文化系(這時的專業名稱是茶藝與茶葉營銷)的專業老師們切磋著這些新課程。

(133)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28集:我走過的茶道之路/四“从功夫茶过渡到小壶茶”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28集:我走過的茶道之路/四“从功夫茶过渡到小壶茶”

现在大家说小壶茶是指以小型壶泡茶的意思,相对的是大型壶。用小型壶泡茶的概念是“专心地泡茶与喝茶”,用大型壶泡茶的概念则只是烧壶水泡茶,放着让大家想喝的时候有茶喝。大型壶是两三升的容量,小型壶是三五百毫升,专心泡茶喝茶时不会拿两三千毫升的大壶在手上翻来翻去。另外还有特别小的壶与杯,壶在150毫升以内,杯在15毫升以内,给人的印象是“特别要强调某种泡茶方式”,要有特殊喜好的人才会接受。这样区分的结果,大壶茶是备好了茶,随兴地喝口茶,这种壶不是喝茶的专属用具。小壶茶是专心要喝茶了,不管是纯粹品茗还是客来奉茶。特小的壶组几乎就是指“功夫茶”而言,泡的也大部分是熟火乌龙茶。

就全球喝茶人口而言,被人们使用得最普遍的是“大杯茶”与“小壶茶”,大杯茶是在大杯子内直接泡茶,而且就拿着大杯子喝,茶叶散置于杯内或使用装在滤纸里的小袋茶,小壶茶则经常是装一次茶叶冲泡数道茶汤。大杯子的小袋茶喝法在欧美的红茶市场上应用得相当普遍,小壶茶在欧美的下午茶与许多地区的“散茶品饮”时被应用。1980年代茶文化复兴在世界各地兴起,小壶茶被赋予了“专业性”泡茶与品饮的新意义,这个时期我在说到泡茶方法与品茗时都拿小壶茶作为例子。

我在1981年以后的茶艺教学上,将小壶茶法定位为学习泡茶的最先必修课程,在茶具研发上,把小壶茶的壶、盅、杯作为全套泡茶用具的主轴,其他的器物都以它为衡量的标准。这样的抉择是基于前面所说的对全球喝茶人口的习惯与茶文化走向所做的考虑。当时的功夫茶已有了华人在喝茶上的历史,小壶茶的建构是我在功夫茶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调整。

我是站在当代茶文化时空来思考如何解决泡茶与品茗问题的,“小壶茶”有其名称上专属的喝茶意义,不像大茶壶只是在生活上泛泛地被使用,也不像功夫茶已被定位为某种形式的泡茶。最早我曾经試着使用“宜兴式茶具品茗法”,后来发现不妥,在1990年代以后,随着我的“十大泡茶法”陆续形成,就改称之为“小壶茶法”。小壶茶的两三百毫升容量颇为方便使用,也方便三五好友连续冲泡三五道茶来品饮,所以在器形与功能上就一直往这方面发展,不再延用功夫茶的一些使用习惯,例如功夫茶冲水时让水在壶口满溢,用壶盖刮掉浮在上面的泡沫,盖上壶盖后又在壶外淋水,一方面冲掉附着在壶外的泡沫,一方面也让茶壶浸泡在茶船的一池热水中。功夫茶的解释是泡沫影响味道与美观,淋壶与浸泡在水中是增强壶的热度以利茶叶的浸泡效果。但事实上是没有这层意义的,所以小壶茶法在冲水时只是冲到九分满,随后就盖上壶盖。有些功夫茶还会在这个时候倒掉这一次冲入壶内泡茶的水,不认为这是第一道茶,只称其为温润泡,接着才是所需的第一道茶汤,有些人还用这些温润泡的水来烫杯。

功夫茶将茶汤浸泡到一定浓度后就直接分倒入几个杯子内,为求其浓度的一致,需要来回地倾倒。这样的分茶法在大家促膝而坐的时候不会发生什么问题,但是在品茗者分开就座时,这来回倾倒的所谓平均倒茶法就不管用了。所以小壶茶在1980年代中期就增加了茶盅,将泡好的茶汤一次全部倒入茶盅内,然后再持盅分茶入杯。功夫茶的供茶人数只在三五人之间,小壶茶主张放大供茶的人数,最初的设计就是六杯壶,到了2000年以后,希望泡茶的人要有能力一次供茶给十个人喝,所以也设计了十杯量的“茶艺之家”。泡茶、品茶是种艺术的呈现,一个能将泡茶、茶汤表现得很好的泡茶者是不容易获得的,一次泡茶能多让几个人享用是应该的。茶盅还有调节汤量的功能,一壶茶供应一轮茶汤后若还有剩余,可以留下来与下一道茶汤一起使用。功夫茶一定要让一壶的茶汤能一次分茶完毕,否则无法控制浓度,因此功夫茶有强烈“壶配杯数”的做法,这把壶若配三只杯子,则一次只能供应三人喝茶,若还有两人没喝到茶,就等下一泡再喝,而且是与先前的三个人接龙在一起,也就是新的两个人加上已经喝过第一道的一个人一起来喝第二道,第三道则是第一轮的两个人与第二轮的一个人在一起。一把壶就是配了固定数额的杯子,所以每次供茶后都要收回烫杯,然后再分茶、奉茶。


我还主张将小壶茶的杯子放大,先是1980年代的30毫升,再来是2000年以后的50毫升,这样的杯形,即使茶汤只倒了30毫升,仍然比较能看到茶汤的存在。茶汤是泡茶的最终作品,所以在奉茶与喝茶时要有足够的分量才好。小壶茶将壶与盅放大了,但仍然在小巧可爱的范围,而且在造型、材质、釉色上以较时髦的方式呈现,从事“泡茶”时,就会有较明显的目标,再配上明显的“奉茶”、“喝茶”杯子,泡茶喝茶就会有更清楚、更现代感的形象。

(175)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27集:我走過的茶道之路/三 茶道教学与茶具开发同步进行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27集:我走過的茶道之路/三

茶道教学与茶具开发同步进行

【茶道大哉問】第三季度共有十二讲,主要敘述我進入茶文化界,從1980年到今天2021年四十一個年頭的茶道之路。今天是第三講:主题是:“茶道教学与茶具开发同步进行”

我在中国功夫茶馆担任经理期间,一方面是认为当时(1977年前后)兴起的茶馆不是这新一波茶文化所要的茶馆,因为它仍然延续过去茶馆的概念,提供大家喝茶、吃点心、闲聊的地方;另一方面想着如何让泡茶喝茶变得更方便,因为时当茶文化复兴的初期,全套泡茶用具的观念是模糊的,怎样才能够简便地泡好一壶茶、又要怎样欣赏一杯茶也是不清楚的。于是在处理茶馆的日常事务中,将光顾茶馆的人群对新一波茶文化所提出的需求凝聚在心中。

这个阶段泡茶时的烧水是不方便的,最先进的也只是用了1200毫升的不锈钢电水壶,将厨房用的三升五升电水壶缩小,插电的方法继续沿用原来插头与插座的模式。因为不喜欢泡茶时的电线羁绊,所以在泡茶席上都养成了拔掉电源插头后才提壶冲水,等到要加热了才再一次插上电源线加热,这一插一拔造成了泡茶的一大困扰。当时为了加热的效果,水壶内安置一圈电热管,有个插头突出壶外,插上电源线加热时是要用一点力气才能把电源插头插紧的,拔下电源线也是一样,泡茶的人还得担心插拔间打翻了煮水壶。这个泡茶煮水的不方便天天缠绕着我,为什么不能把煮水壶往底座上一放就可以通电加热,温度够了,提起煮水壶就自然切断电源呢?

我请电工师傅把电源插头往壶底延伸出去,使用时插入底座的电源插座上。但是努力了许久,以传统的电源插拔的方式总是需要颇大的力气,无法达到轻松一提一放的目标,于是想到使用接触性的接电方式,只要一方给予一定的弹性,就容易增强接电的效果,但这一构想仍然未能如愿,因为泡茶桌上的煮水要求速度要快,否则泡起茶来不够尽兴。接触性的接电方式不管是使用了通电效果极佳的“银接点”,或是将所需的弹性分流到另外的一个物件上,使用不了多久都发生故障。在进一步改善之道未能产生时,只好先解决必须定点放置的问题,要轻松地通电加热,轻松地提壶断电,原来的办法就必须定点地将水壶放上底座,这点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便。还好这个问题很快就克服了,只要将电源的接触面改成圈圈就行了。

随着电水壶的研发,泡茶时如何放置那么多样的茶具也是要想个办法的。要方便泡茶喝茶,一定要有一张专用的泡茶桌,不能到了想要泡茶、客人来了必须泡茶,才把分散各地的茶具收拢过来,这样泡茶喝茶的心情就被破坏了。一张将一次泡茶所需的茶具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桌子是必须的,而且考虑到普通的生活环境需要机动性地移动泡茶桌,所以就往可以移动而且可以部分折叠的泡茶桌发展,被称作“泡茶车”的泡茶舞台开始在我心中盘算。为了让泡茶所需的茶具合理美观地呈现,这样的泡茶舞台在泡茶、奉茶、喝茶的操作上要前后有序、顺理成章。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与体会,将这部泡茶车的使用空间规划成了四个区域,一个是泡茶者正前方的桌面,称为主茶器区,摆放该次泡茶的主要壶具;泡茶者右前方的桌面,称为辅茶器区,摆放茶荷、茶巾、计时器等的辅茶器;泡茶者左前方的桌面称为备水区,摆放煮水器。主茶器区的桌面有个排水排渣的地方,其下的茶体则是蓄水槽及摆放备用的茶具与茶食具;辅茶器的下方车体是存放茶叶的地方;备水器的下方是煮水器以外的备水器,如保温瓶、品水壶、叶底盘等。这个茶具摆放的规划除了方便各项茶具的使用,也配合建构了往后各种泡茶法的使用程序(如小壶茶法等的十大泡茶法)。

我把“泡茶专用电水壶”与“茶车”的研发从中国功夫茶馆延续到1980年我担任创办总经理的陆羽茶艺中心,自然变成了陆羽茶艺中心的三大主要营运项目之一,这三大营运项目除了茶具的研发之外,还有茶艺讲座的举办与《茶艺》月刊的发行。茶具的研发配合着茶道教室的教学,建立了多种泡茶法与泡茶原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茶具的研发才有落脚点,泡茶原理也才不流于空谈。

泡茶专用电水壶在1990年一家欧洲电气公司注入研发后,把电流接触的方式从“弹力加压”与“环状接触”改成了一件集中在中心点的“结合零件”,从此改变了电力煮水壶的生态,大家普遍使用了“无线电水壶”,以及逐渐发展成的“无线电熨斗”等电器。

(131)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26集:我走過的茶道之路/二 不同水溫時間的鑒定杯識茶法與茶家族式製茶教學法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26集:我走過的茶道之路/二

不同水溫時間的鑒定杯識茶法與茶家族式製茶教學法

【茶道大哉問】第三季度共有十二讲,主要敘述我進入茶文化界,從1980年到今天2021年四十一個年頭的茶道之路。今天是第二講:主题是:“不同水温时间的鉴定杯识茶法”与“茶家族式制茶教学法”

1981年我任台北陆羽茶艺中心创办总经理时,规划了八次课的茶艺讲座,其中第二次的课程是“各种茶的认识”,我使用了六组鉴定杯让同学认识常见的六种茶。四个人一桌,共用六组鉴定杯,白板上写着六种茶的冲泡水温与浸泡时间。茶叶在课前就各秤三克装在塑料袋内,老师每介绍一种茶,要求同学烧好所需温度的水,然后将茶叶倒进鉴定杯内,按下计时器。老师继续讲解这种茶的色、香、味、性与市场的现况,所需的浸泡时间到了以后,各组的同学将茶汤倒进茶碗内,然后拿着自己的杯子验证老师所说的茶况。就这样一种茶一种茶地介绍与冲泡,最后老师还要求同学将每一组鉴定杯内的茶叶倒出来在小碟子上,比较各种茶的发酵、揉捻、焙火与老嫩的程度。

1981年算是茶文化复兴的初期,使用鉴定杯评定茶叶的品质已是大家熟悉的方法,各茶道教室很容易就用茶叶审评的方式来让同学认识各种茶,也就是将六种同样是三克的茶叶倒进六组鉴定杯内,然后把水烧开,依序冲满水。冲滿第一杯后按下计时器,等到五分钟后再依序将茶汤倒出,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分别认识六种茶的色、香、味、性与最后的叶底。

要在同样的茶量、水温、浸泡时间下(也就是鉴定杯审评茶叶的方法),认识六种不同类型的茶是有问题的,因为如果都是依照三克茶、冲入150毫升水、浸泡五分钟,其中的白毫银针是会被认为味淡香寡,而茉莉花茶与轻渥堆普洱会被认为太浓太苦的(举例来说)。

问题的症结当然发生在评鉴杯组一致性的泡法,原来的这种泡法是为了比较不同的茶叶,包括同类之间与不同类之间的质量差异(得出的茶汤当然包含了适当与不适当的浓度),但是现在我们是以这样的泡法来让大家认识各种不同的茶类呢。

茶文化复兴经过四十年了,也就是到了2020年代,课堂讲述各种茶的认识时,还是经常使用同一茶量、同一水温、同一浸泡时间的鉴定杯模式,甚至于在有人问起:“我怎么知道这款茶要泡到怎样的状况才算是标准浓度”时,还会有人回答:“就用鉴定杯泡来喝喝看吧”。很明显地,仍然没有将“评鉴泡茶法”与“品饮泡茶法”分开来使用。我在茶艺讲座的“各种茶的认识”时,使用了鉴定杯组,但使用了不一样的茶量、水温与浸泡时间,就是希望在教学时,借着“识茶课”把“评茶”(目的在对比茶样)与“品饮”(目的在就茶喝茶)的观念弄清楚。

除了“识茶”课,我还利用同是茶艺讲座的“各种茶的制造”课,以它的教学方式让同学了解“各种茶不是各自独立的”的观念,让大家了解,当他喝重发酵乌龙茶与喝全发酵的红茶时,都是同样一款“菜式”,只是调味不一样而已。

讲授“各种茶的制造”时,常看到的是一种茶一种茶地讲解,先说绿茶,再讲黃茶,接着是青茶(乌龙茶)、红茶、普洱茶—-,一大堆重复再重复的制茶名称,初学者要区别其中的差异是不那么容易的。这样的讲解还占用了制茶课的大部分时间,经常还来不及讲清楚影响各类茶最重要的萎凋与发酵,更来不及讲解鲜叶的采摘成熟度,也来不及讲解初制完成后,让茶叶分流成各种支脉的焙火、拼配与陈化。

各类茶都有它们根本上的共性,只要将这些共性,也就是每种茶必然“遇到”或要“避开”的制茶过程弄清楚就好,如萎凋、发酵、杀青、揉捻、干燥,以及初制完成后的加工。最后老师再加以总结:绿茶是不发酵茶,所以把引起发酵的萎凋与发酵省略掉,就制成了绿茶;白茶是轻发酵,但重视萎凋,所以采取重萎凋轻发酵的做法;乌龙茶是部分发酵茶,所以利用发酵的程度造成多种不同的效果;红茶是全发酵茶,所以揉捻提早在发酵前实施,再让其尽情地发酵;普洱茶是后发酵茶,所以在不发酵的基础上先行制作,然后再补以渥堆、陈化等的后发酵。学员这么一听,很容易就了解茶叶的制造体系。

这样的上课方式省略掉了各类茶重复的制作过程,也让同学对各类茶有完整的“互通性”认识。当他们知道了各类茶的转换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以后接触到各类茶时,才不会被它们的茶名所困。最后他终于体悟到了,就是因为这款茶发酵得不够多,所以虽然被当作红茶摆在架子上,但事实上它是重发酵的乌龙茶。

这个“茶叶家族一体性”的观念,再配合识茶课的“使用不同水温与浸泡时间”,就容易建立起“对比茶样”的“评茶”与“就茶喝茶”的“品茶”之间不同的喝茶态度。

(140)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25集:我走過的茶道之路/一/茶文化復興初期的茶道教育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25集:我走過的茶道之路/一/茶文化復興初期的茶道教育

【茶道大哉問】第三季度的十二集,主要敘述我進入茶文化界,從1980年到今天2021年四十一個年頭的茶道之路。第一集講:茶文化復興初期,也就是從1980年茶文化復興開始的前十年的茶學教育與茶文化發展狀況。

從1980年前後開始,喝茶的風氣在臺灣,馬來西亞(1987年)等東南亞地區急速竄升,茶館、茶行是熱門的行業,學茶成了大家追求的風尚,民間的茶道教室紛紛設置。1980年到今天2021的四十一年,以及還會繼續存在的一段時間,我們稱為茶文化復興期。最初,引人註目的是位於臺北市林森北路的中國功夫茶館,設置於一棟大廈的四樓,全層占地250坪(825平方米),全部樓臺亭閣的中式設計,領銜投資的是皮件業的鐘溪堓先生,它在“茶館”專業性與精致性成了當時茶藝業的指標。

中國功夫茶館成立之前,婁子匡教授與我舉辦的一系列“味茶小集”被鐘先生看到了,聘請我去當經理。我到功夫茶館之後,難免會往茶道文化方面思考,因為只是提供喝茶吃點心的地方已經不是茶文化復興階段所要追求的項目。但經營了三年,1979年遇到一次銀行風暴,無法有效控製股權,就停止了包括功夫茶館在內的所有關系企業。

我回到原來的旅遊公司,但仍然繼續構想著全套泡茶用具,尤其是擺在面前的是“泡茶專用電水壺”與全套茶具的家“茶車”。我告訴旅遊業的老板,我想做成這事,他就陪我去看當時的天仁茗茶董事長,也就是現在天福天仁集團董事會主席的李瑞河先生。我把已在藍圖中的電水壺與茶車說給他聽,把茶業與茶文化結合的鎖鏈說明清楚,他同意有機會就找我合作經營這樣的茶文化公司。1980年冬,由李瑞河先生擔任董事長,我擔任總經理的陸羽茶藝股份有限公司在臺北市衡陽路成立,我擔負了30%的股份。茶具開發、茶藝講座、茶藝月刊發行,是初期的三大任務,“陸羽茶藝中心”是陸羽茶藝股份有限公司對外運作的基地名稱。

一方面對外從事茶學講座,一方面整理泡茶的方法,一方面研發所需的茶具,這三方面都是茶文化復興初期茶界所欠缺的,這三方面的結合也鞏固了陸羽的經營,茶具的研發是經濟的基礎,泡茶方法支撐著茶具的研發,泡茶方法也提供了茶學講座的內涵。一期一期的茶學講座孕育了泡茶原理與十大泡茶法的產生,《茶藝》月刊是宣傳的媒體,也取得各方的茶文化資源。茶學講座的基礎課程是“茶藝講座”,每周上課兩次,每次上課兩小時,八次課結業。到2021年七月,包括在臺北陸羽茶藝中心與北京陸羽茶藝中心已經舉辦了601梯次。陸羽茶藝中心成立的第一年是先收取500元新臺幣的學費,上完八次課,學術科測驗及格後退費。

大家對陸羽茶藝中心為什麽一開始的茶藝講座就設計成了八次的課程,而且不及格缺課者都得補考補課不甚了解,因為時間太短不容易體會到茶藝的珍貴,不施一點壓力不會認真學習。陸羽茶藝中心在茶藝講座舉辦三年後就舉辦了泡茶師檢定考試,強力培育一批能泡好茶的人。因為只有這樣,大家才容易看到茶文化的誕生。

茶藝講座是陸羽茶道教室的最初課程,也是學習泡茶、喝茶的入門,後來的講座才開始了分科教育,如壺藝方面、評茶方面、泡茶精進方面,以及茶會舉辦的“無我茶會”。茶藝講座的第一個兩小時是茶葉的製造,第二次是各類茶的認識,第三次是如何泡好一壺茶,第四次是泡茶分組練習,第五次是陶瓷藝術與茶具,第六次是茶史與茶文化,第七次是茶藝觀摩(也就是泡茶考試),第八次是學科測驗與座談。

茶文化復興初期的茶道教育是由民間推動的,學校的教育歸在農學的茶樹栽培與茶葉化學,這方面的學科為茶文化奠定了茶學的基礎,但在新一流的泡茶喝茶的茶文化復興之中並沒有產生太明顯的效應。學校的茶文化教育要在茶文化復興後的第二十個年頭,也就是2000年以後才陸續在各高校有茶文化課程的加入,促使了茶文化復興新一層發展,大家重視了泡茶的技藝,朝著更高純度的茶道藝術發展。

(192)

会时品茗者的心思/蔡荣章/20210322

茶会时品茗者的心思/蔡荣章/20210322

“自己泡茶自己喝”与“看别人泡茶自己喝”是不一样的赏茶心理状态,自己泡茶自己喝时,这杯茶汤是怎样的泡茶因素得出的自己心知肚明,这时的喝茶很容易串联起前因后果;但是当这杯茶是别人泡的,再加上你未曾仔细观看泡茶者的茶叶、用水、水温、壶具、茶水比例、浸泡时间、倒干程度时,就只能单纯从喝到的茶汤得出色、香、味、性的结果。这是平面性的感受,相对于这杯茶是自己冲泡得来的、或是从头到尾仔细观看泡茶者泡茶才喝到的就不一样了,这时是立体的感受,看在眼里、闻在鼻里、喝在口里的感知会更为丰富。

在茶会上,也就是有泡茶者与品茗者,泡茶者泡茶时,如果品茗者只是在一旁等待喝茶,或只是欣赏着泡茶者的姿态、泡茶席上的器物,这样都不是关注到泡茶的本身,这种与会的态度很容易引起不耐烦,引起彼此间的闲聊与玩手机,喝茶时得到的结果是前面所说的平面性的感受。对喝茶有经验的人,当泡茶者给品茗者赏茶时会特别留意茶的各种状况,如茶叶的粗细与破碎度、揉捻成什么样的外形、条索红变的程度(意味着发酵的程度)、黑变的程度(意味着焙火或渥堆的程度)、条索光泽度(意味着陈化的程度)等等,因为这些现象与等一下喝到的茶汤有直接的关联性。当所看到的茶叶与后来的茶汤色香味性连接不起来的时候,若是品茗者没有对泡茶者的泡茶过程特别留意,就很难理解其中的原因。所以我们建议品茗者在别人泡茶时要仔细观看他的每一项泡茶动作,好求证赏茶时获得的资讯与品饮茶汤时所体会到的结果是否一致,而且当前因后果不一致时,还可以找出泡茶者泡茶技法的不当或是自己观察茶叶状况时有了误差。

品茗者不必在乎这款茶叫什么名称、是什么地方生产的、市面上的售价如何,也不必在乎泡茶者的茶道资历,但必须关注泡茶者放了多少茶叶、使用了怎样的泡茶用水、把水烧成什么样子、浸泡了多少时间、倒茶时将茶汤沥干的程度、使用了怎样的杯子盛装茶汤。有了这些资讯,当等一下喝到茶汤太淡、口味偏重、香气频率偏低,或是茶汤品质极佳时,才容易从茶叶与泡茶者之间找出道理。泡茶的时候,泡茶者不宜诉说茶叶的故事,也不要让大家讨论泡茶的方法,尽量利用自己“有目的性地专注每一项动作”来提醒品茗者把心放在茶与茶汤上。请品茗者赏茶的时候,用目光陪伴者赏茶的人,请客人喝茶的时候、请客人赏叶底的时候也是用目光陪伴着品茗者,不要利用这个时候从事其他的泡茶工作,否则容易降低品茗者与茶叶、茶汤交流的专注度。

一场茶会的成绩是从泡茶者与品茗者专注在茶与茶汤上的程度得出的,如果闲聊玩手机的现象多、泡茶者奉茶时品茗者才从走神的状况下醒觉过来,都表示了茶与茶道艺术未被赏识。不能只说是泡茶者没有好好引导品茗者、没有掌握好品茗者欣赏茶与茶道艺术的心,品茗者不知道如何欣赏茶与茶道艺术、不知道在茶会上应该留意哪些项目也是主要的原因。

福建《茶道》杂志专栏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