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27集:我走過的茶道之路/三 茶道教学与茶具开发同步进行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27集:我走過的茶道之路/三

茶道教学与茶具开发同步进行

【茶道大哉問】第三季度共有十二讲,主要敘述我進入茶文化界,從1980年到今天2021年四十一個年頭的茶道之路。今天是第三講:主题是:“茶道教学与茶具开发同步进行”

我在中国功夫茶馆担任经理期间,一方面是认为当时(1977年前后)兴起的茶馆不是这新一波茶文化所要的茶馆,因为它仍然延续过去茶馆的概念,提供大家喝茶、吃点心、闲聊的地方;另一方面想着如何让泡茶喝茶变得更方便,因为时当茶文化复兴的初期,全套泡茶用具的观念是模糊的,怎样才能够简便地泡好一壶茶、又要怎样欣赏一杯茶也是不清楚的。于是在处理茶馆的日常事务中,将光顾茶馆的人群对新一波茶文化所提出的需求凝聚在心中。

这个阶段泡茶时的烧水是不方便的,最先进的也只是用了1200毫升的不锈钢电水壶,将厨房用的三升五升电水壶缩小,插电的方法继续沿用原来插头与插座的模式。因为不喜欢泡茶时的电线羁绊,所以在泡茶席上都养成了拔掉电源插头后才提壶冲水,等到要加热了才再一次插上电源线加热,这一插一拔造成了泡茶的一大困扰。当时为了加热的效果,水壶内安置一圈电热管,有个插头突出壶外,插上电源线加热时是要用一点力气才能把电源插头插紧的,拔下电源线也是一样,泡茶的人还得担心插拔间打翻了煮水壶。这个泡茶煮水的不方便天天缠绕着我,为什么不能把煮水壶往底座上一放就可以通电加热,温度够了,提起煮水壶就自然切断电源呢?

我请电工师傅把电源插头往壶底延伸出去,使用时插入底座的电源插座上。但是努力了许久,以传统的电源插拔的方式总是需要颇大的力气,无法达到轻松一提一放的目标,于是想到使用接触性的接电方式,只要一方给予一定的弹性,就容易增强接电的效果,但这一构想仍然未能如愿,因为泡茶桌上的煮水要求速度要快,否则泡起茶来不够尽兴。接触性的接电方式不管是使用了通电效果极佳的“银接点”,或是将所需的弹性分流到另外的一个物件上,使用不了多久都发生故障。在进一步改善之道未能产生时,只好先解决必须定点放置的问题,要轻松地通电加热,轻松地提壶断电,原来的办法就必须定点地将水壶放上底座,这点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便。还好这个问题很快就克服了,只要将电源的接触面改成圈圈就行了。

随着电水壶的研发,泡茶时如何放置那么多样的茶具也是要想个办法的。要方便泡茶喝茶,一定要有一张专用的泡茶桌,不能到了想要泡茶、客人来了必须泡茶,才把分散各地的茶具收拢过来,这样泡茶喝茶的心情就被破坏了。一张将一次泡茶所需的茶具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桌子是必须的,而且考虑到普通的生活环境需要机动性地移动泡茶桌,所以就往可以移动而且可以部分折叠的泡茶桌发展,被称作“泡茶车”的泡茶舞台开始在我心中盘算。为了让泡茶所需的茶具合理美观地呈现,这样的泡茶舞台在泡茶、奉茶、喝茶的操作上要前后有序、顺理成章。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与体会,将这部泡茶车的使用空间规划成了四个区域,一个是泡茶者正前方的桌面,称为主茶器区,摆放该次泡茶的主要壶具;泡茶者右前方的桌面,称为辅茶器区,摆放茶荷、茶巾、计时器等的辅茶器;泡茶者左前方的桌面称为备水区,摆放煮水器。主茶器区的桌面有个排水排渣的地方,其下的茶体则是蓄水槽及摆放备用的茶具与茶食具;辅茶器的下方车体是存放茶叶的地方;备水器的下方是煮水器以外的备水器,如保温瓶、品水壶、叶底盘等。这个茶具摆放的规划除了方便各项茶具的使用,也配合建构了往后各种泡茶法的使用程序(如小壶茶法等的十大泡茶法)。

我把“泡茶专用电水壶”与“茶车”的研发从中国功夫茶馆延续到1980年我担任创办总经理的陆羽茶艺中心,自然变成了陆羽茶艺中心的三大主要营运项目之一,这三大营运项目除了茶具的研发之外,还有茶艺讲座的举办与《茶艺》月刊的发行。茶具的研发配合着茶道教室的教学,建立了多种泡茶法与泡茶原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茶具的研发才有落脚点,泡茶原理也才不流于空谈。

泡茶专用电水壶在1990年一家欧洲电气公司注入研发后,把电流接触的方式从“弹力加压”与“环状接触”改成了一件集中在中心点的“结合零件”,从此改变了电力煮水壶的生态,大家普遍使用了“无线电水壶”,以及逐渐发展成的“无线电熨斗”等电器。

(132)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