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者要有“画”出味道的能力/许玉莲/20220118

泡茶者要有“画”出味道的能力/许玉莲/20220118

依茶的种类来说泡茶教泡茶,比如“乌龙茶泡法” 、“红茶泡法” 、“绿茶泡法”等,一般是起步的做法,到茶行去买茶的初学者暂时无法看茶泡茶,那就勉强凑合着如此告诉他们,不宜分得太精细,否则大家都不敢在家自己泡茶喝了。但如果是已经到了开设茶艺课、甚至师资班的阶段还这样讲解,未免有点笼统。因为茶在分类程序上不是那么明确,可以一刀两断的,茶叶制作有时会产生不可控之因素,如渥堆普洱翻堆次数不足,可能导致茶叶过度成熟;如绿茶未能及时杀青便起了一些发酵,无法控制在典型的标准茶样上。茶叶制作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有人认为茶叶要绿绿的才符合“自然保健”形象,于是黄茶的闷黄越做越轻;乌龙茶类(部分发酵茶类)的铁观音、武夷岩茶的发酵程度从轻、中、重都有,风味差距是非常大的。故此六个茶类就只用六种泡法来作为泡茶标准,缺乏具体分析,对茶汤表现是不够完整的。

所谓“看茶泡茶”,即对每一支茶的背景有一定程度了解,这包含制作之前的茶树品种、采茶情况、生态条件、树龄等;及制作过程的工艺如揉捻、发酵、焙火等;再来是制作之后的有否紧压、有否陈放、陈放的位置环境年份都什么状况,看懂了那个茶才能决定要用什么方式泡它。比如同样是六堡,茶梗较多的冲泡时水温要更高浸泡要更久,较多嫩叶的则相反。比如同样归类为乌龙茶茶类的有颗粒形状与卷曲条状,颗粒形的浸泡时间可以是条形的两倍,单单看茶外形将之分成两大类也还不行,像非颗粒形的东方美人茶叶,经过小绿叶蝉吸汁式叮咬后茶青变得较僵硬,且不易长大,这种茶青制成茶叶后冲泡时的水可溶物溶出速度是较慢的,第一道要浸泡一二分钟(相对其他乌龙茶大多只需几十秒)并不奇怪。

用茶类来分泡茶法,应是过往缺乏资讯传播,各地区无交流致使观念较保守。有些人甚至规定花茶泡法只能用盖杯,绿茶泡法只能用玻璃杯的。问你,如果现在你手上只有陶壶或碗,难道就不能泡茶了吗?这是我们不主张用茶的种类来作为泡茶法分类的理由之一。茶界需建立任何茶具都可以泡任何茶叶的观念。

就这支成品茶的茶性以及它在储存与行销包装过程中所遇到的折腾,终于长成的样子来解读它泡它,谓之看茶泡茶,然而如果只有这些,最终将只是工多技熟,没出错而已,缺乏灵动意趣。泡茶者在这些知觉材料基础上,对茶汤的呈现要有想象力,即在自己的脑袋瓜中有“描绘图像”的能力,内容包括声音、图像、味道、气味、质感及所有情绪体验都能透过想象在脑中“画”出来,把曾经看过、听过、接触过、吃过喝过、痛苦过享受过的东西,通过“描绘”而合拼为“一幅图画”,这一幅图画,就是泡茶者“画”出来的茶的味道,体现他个人独到的思想、审美,以及他认为非常重要的价值,都会去芜存菁保留在茶汤里头。

在脑中“描绘图像”的能力,需要知识和经验来支持,否则只能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需要有一位很好的泡茶者让你可以临摹仿效,临摹不是无意识的抄袭,而是将眼前美好的经验吸收,通过脑袋瓜的记忆对比自己的过去,重新“画”一个新的味道,别去看那些“泡不好”茶的人泡茶,看坏你的眼,眼界就崩塌。

(252)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