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茶汤

我们情愿茶道艺术家龟毛一点-许玉莲

我们情愿茶道艺术家龟毛一点

许玉莲

茶道艺术家要有非“好茶”不泡的胆识。人们大多赞赏好音乐、字画、舞蹈等,认为那是了不起的学问,能够把这些事情做好,值得叫人钦佩。但说到泡茶(含喝茶,下同)一定要用好茶,大家就责备这是感官口欲之贪,严重的甚至批评泡茶者人格粗俗,道德素养低级。茶喝得少者、对茶的感情肤浅者不明白,喝了不好茶,身体要消耗很多能量去消化它,精气神变得萎靡,灵魂是很难庄严到哪里去。让身心郁闷之物,谈不上什么艺术不艺术,实不应拿来喝。变质坏茶容易看得出来或闻得到:发霉、有焦气烟气、污染和酸馊,可以一口回绝。然而不是人人都有本领辨别“非好茶”,知道哪一支是“非好茶”而又有勇气不泡便成了茶道艺术家的品味。好茶与标签、流行、品牌无瓜葛,价钱可高可低,可发酵、可不发酵、可发酵一点点,可老、可新、可半老不新,生熟可以有很多不同层次,鲜叶不一定是稀罕品种,有没有亲自到山上采茶制茶无所谓。“非好茶不泡”无公式化系统可套,除了长期培养各种知识,除了长期泡,周而复始地泡,除了在自己固定的茶席泡,还需要在任何一处都会泡,还需要一点收放自如的即兴趣味。如:有人送来一泡四十年老六堡,打开看,像袋泡茶那般装在滤纸小袋的碎茶末,是分茶时在藤萝底留下的,依然宝贝着。马上找来吃英式下午茶才用的银质过滤网,将滤纸袋撕开,六堡茶碎末裸身悉数倒入网中,提着网在壶口上,把热开水往下冲,茶汤就直流进茶壶,喝了连茶主也叹息自己泡的从来没有这么清澄澄汤色与甜爽甘醇茶味。茶道艺术家不能躲在家里才会泡茶。茶道艺术家要在短时间阅读茶叶的来路、仓存品质、是否值得泡。决定泡了再决定怎么泡,弃袋取茶,排除附吸在滤纸袋的纸味及潮味。茶碎不投壶只让热水流过取汤,避免出汤时碎末堵塞壶孔令味道荒腔走调。茶道艺术家有一份潇洒,来自与茶肝胆相照的情义,随便冲泡任何一支茶不失手,不怕泡茶末,有必要泡号字级百年普洱时也绝不怕茶贵、不怕茶老,很快站起走进泡茶席掌壶——担心别人泡坏了。茶道艺术家恐怕是必须要把眼光训练至非常犀利仿佛天生的样子,于他人地方泡茶,也马上知道现场有些什么优秀兼适合的茶壶与器具,指挥若定搬过来用仿佛那些茶器就是属于这一支茶的,没有扭捏之态,茶器主人这才清醒自己拥有这样的好东西而从来没有将它们好好表现。茶道艺术家还要爱水、懂水,建立非“好水”不用的志趣。水生长的环境、装水容器(包括水瓶、茶壶、茶海、茶杯等)的性质、加热保温方法等等的变数,操练不够、见识不够,一冲下去就把茶叶浪费掉了。不论何时何地泡茶,都要想办法将心目中理想的好水运输到泡茶所在,比如从马来西亚带五或十公升到山东青岛。或找到当时当地最好的水,通过当地朋友先找,抵达地点后一一试喝,清水、泡成茶汤、冷的、热的,喝几遍,喝到好了再买。最要命的是,茶道艺术家必须非常尖锐,最好是个龟毛,嗅嗅空气就知道不对路,比如泡茶现场提供用木塞的保温瓶,木塞使水生异味,再好的茶也变乌有,茶道艺术家必预先发现,必不妥协,想办法解决。

(完稿20160107刊登中国茶道杂志专栏) (1369)

2016第七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在韩国釜山举行

2016第七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在韩国釜山举行

由中国漳州科技学院与韩国圆光大学共同主办的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已于2016.11.9~13在韩国釜山举办完毕,该次的领队会议决定了往后四年的研讨主题为:第七届的“茶文学”、第八届的“茶食品”、第九届的“茶事举办”、第十届的“第三产业”。

下: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蔡荣章教授颁发研究员聘书与韩国圆光大学李真秀教授

1%e7%8e%b0%e4%bb%a3%e8%8c%b6%e9%81%93%e6%80%9d%e6%83%b3

下:蔡荣章教授致辞

2%e7%8e%b0%e4%bb%a3%e8%8c%b6%e9%81%93%e6%80%9d%e6%83%b3

下: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许玉莲报告:泡茶技艺常犯九大迷思

3%e7%8e%b0%e4%bb%a3%e8%8c%b6%e9%81%93%e6%80%9d%e6%83%b3

下:合照

4%e7%8e%b0%e4%bb%a3%e8%8c%b6%e9%81%93%e6%80%9d%e6%83%b3

下:”曼陀罗“禅茶演示

5%e7%8e%b0%e4%bb%a3%e8%8c%b6%e9%81%93%e6%80%9d%e6%83%b3

下:”非非非“茶馆品茶

6%e7%8e%b0%e4%bb%a3%e8%8c%b6%e9%81%93%e6%80%9d%e6%83%b3 7%e7%8e%b0%e4%bb%a3%e8%8c%b6%e9%81%93%e6%80%9d%e6%83%b3

 

  (1366)

谁来当茶道艺术家-许玉莲

许玉莲茶

谁来当茶道艺术家

许玉莲

茶道艺术家是做什么的?茶道艺术家是泡茶的,泡茶指泡茶、奉茶、喝茶的整个过程(以下同),最终作品是茶汤,泡茶之前、之后和进行中的「為何、什麼、何时、何地、何人、如何」各项与茶有关的内容都有解决或表现的方法。所有泡茶的人都可以称他为茶道艺术家吗?不是的,有些人偶尔泡茶一次,小圈子觉得很好,或有些人参加比赛得冠军,但是过了些时候请他再泡,换了场地换了茶,他们就慌张无法应付,这不算是有茶道艺术一技之长的人。茶道艺术家的泡茶功夫,不能只出色一次,像其他艺术种类,在抵达某种境界或内涵之前,他们需要勤练技术,技法越丰富越好,没有技法就没能表达情感。泡茶的人必须花时间苦练,不是为了表现什么创意、什么突破,而是让自己保持在稳定的水平不往下掉,常年累积下来才有力量,才会得到社会大众的赏识。怎么赏识呢,若茶道艺术家举办茶汤作品欣赏会,大家愿意购票进场喝他泡的茶,若茶道艺术家在哪个品茗馆担任泡茶一职,大家要订他掌席的座位,像一位音乐家举行音乐会大家买票去音乐厅听他的音乐这样子。茶道艺术家是通过茶汤作品来呈献内涵,故此茶汤需有人喝,喝了才有评价,获得认同的作品才可流传。这里特别强调作品要有人买,品茗者认同了才能获得证实,否则只嘴巴空讲是不行的。若有人认为自己很会泡茶,天天在家里自泡自赏,但从不在公共场合泡茶,没人喝过他泡的茶,大众无从得知他茶汤作品的内涵,他只能算是茶道爱好者。若茶史研究者、茶学专家、茶道教育家或茶文化作家很喜欢茶文化爱喝茶,但没有举办茶汤作品欣赏会的经历,那么他们就不能兼任或称为茶道艺术家。茶道艺术家不是通过学校、职业考试获得的认证,像音乐系毕业的,毕业就毕业了,谁会马上称他为音乐家。也不是说谁在茶界的年资最长谁就应该获得,茶道艺术家是资格的称呼,像写作、绘画的工作者,专业作品达到优秀水准后大众会以作家画家称之。初阶的茶道艺术工作者我们会称之泡茶师,当他们的泡茶演示时数、举行茶汤欣赏会场数、品茗者人数达到一定累积,茶道作品也能表现出某种意义与价值,才能称为茶道艺术家,没有年资、年龄或性别之限制。有些人觉得茶道艺术家这个称谓太沉重,谁也担当不起,尤其认为年轻茶道工作者被称为艺术家很具争议。我们却要说当今茶界的称谓才混淆呢,并没能把真正工作内容说清楚,如什么大师、什么茶王、什么茶神都是虚妄、浮夸的,把有兴趣学茶道的人误导了。还有,如果一位年轻人就有能力当艺术家, 为何不能让他当呢?茶道艺术家是一条可以有依据,渐渐上道的路,茶道艺术家的前身是泡茶师,泡茶师的前身是泡茶者,这样的称谓无论哪个年代哪个阶段加入茶界工作的都适合用,它不是只给一小撮人占用的名称。茶道艺术家可以另外有别的专业称号吗?比如他是歌唱家,但泡茶很有天分,于是就成了业余茶道艺术家。我们要说这样也太轻视茶道了,一位画家或音乐家只做好绘画或音乐这件事情,就花一生了。茶道艺术家怎么可能是这个家又是那个家?茶道艺术家要确定:你将花一生的时间来练习泡茶。

(完稿《茶道杂志》专栏2015-12-14)

 

  (1197)

从泡茶喝茶上显现的茶道风范-蔡荣章

蔡荣章茶道艺术家

从泡茶喝茶上显现的茶道风范

蔡荣章

泡茶喝茶大家都有不约而同的步骤,如烧水、备茶、置茶、冲水、浸泡、倒茶、分茶、奉茶,而且在做法与追求美好茶汤的心态是大约一致的,但是在某些环节上却有分歧,这些分歧大大影响了茶道的特质与泡茶者的风范。

首先是奉茶的方法,很多人端着奉茶盘将茶端到品茗者面前,然后将杯子端放在他前面,不管他有没有关注到你的奉茶,甚至还在与别人说话、还在看资料、还在玩手机,泡茶师依旧行礼,或说声请喝茶。这是对茶、对泡茶师的不尊重,连带茶道也无立足之地。我们主张将茶端到品茗者面前,行礼或说声请喝茶,然后由品茗者将杯子端下,并向泡茶师行礼致谢。在游走式的会场,聊天是常态,当客人已留意到有人前来奉茶,这时依旧请客人自行端杯,如果没关注到奉茶人员,泡茶师或特设的奉茶人员就在他视线内请问他要喝杯茶吗,如果要就请他将茶端下。

第二道通常是将泡好的茶盛放在茶盅内,然后持盅将茶倒于先前奉出去的杯子内。奉茶时是先倒好茶,向品茗者行个礼或说声请喝茶,品茗者回礼后,奉茶的人就不必再行礼了。这时品茗者如果还没有注意到有人前来奉茶,奉茶者可以问一声:还要喝一杯茶吗?要,帮他倒一杯。如果品茗者的杯子还剩有茶汤,也一样问他一声:还要喝一杯茶吗?他如果说要,等他喝了前一杯的茶汤,再为他倒一杯新茶。通常喝了三四道茶后应休息一下,或吃茶食、或品泉、或结束茶会,不要泡个不停,或看品茗者的杯子空了就加茶。

茶会结束后,品茗者将杯子送回泡茶师的奉茶盘上,并行礼致谢。如果因场地的关系,品茗者不方便送回杯子,泡茶师可以前去收杯,这时品茗者将杯子放回泡茶师的奉茶盘上并致谢。若喝过的杯子就留在原位而离席,意味着泡茶师要逐个收拾杯子,说是茶道、茶人风范,有点南辕北辙。

喝茶之前就将一盘盘吃的东西与茶具并列陈现,品茗者坐下来就可以开始吃东西,泡茶师或茶道艺术家一面创作茶汤作品,品茗者一面吃着东西。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期待茶道艺术的呈现?如果将享用茶食当作品茗后的空白之美来应用,品完二道、三道茶汤之后,每人一份精致的茶食,茶食没有再一层的包装,直接就可以欣赏到它的美样与滋味,享用完毕,利用盛装茶食的怀纸擦拭嘴巴、手指,折起来自行带走。这就成了品茗过程的一道,接下来继续泡下一道茶。

品赏泡茶用水也应该纳入茶道艺术的过程之中,水在茶汤作品的呈现上占极重要的地位,它已是茶汤品质与内涵的一部分,我们称这一道泡茶过程为品泉。喝了数道茶汤之后,这时来一杯无何有的白水,正可让茶味与味蕾再次不一样的重逢,我们会惊叹这杯水的甘美。再说,这时的身体也需要补充一点水分。

茶被泡开后的叶底是我们泡茶、喝茶人最想观赏的“茶”,是茶继茶青、茶干、茶汤后的第四个生命周期,泡茶师或茶道艺术家会用白瓷盘盛放一些叶底让我们欣赏与感念,喝茶人很知道茶的一点一滴的。

泡茶喝茶加进去这几项,茶道或茶道艺术的呈现才显得完整,泡茶喝茶的人、泡茶师、茶道艺术家都有了应有的形象与风范。

刊登于2015-11《茶道》专栏

 

  (1235)

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许玉莲举办新书《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发布会

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许玉莲举办新书《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发布会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是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新书,由蔡荣章先生与许玉莲女士两位合著,是两位茶道专家多年在世界各地推动的有别于表演式茶会的茶道形式。许玉莲于2016年9月24日星期六下午2时在马来西亚紫藤茶馆举办新书发布会。

许玉莲在新书发布会上的讲座题目是“泡茶原理”,呼吁茶道要实实在在回到茶的本质,在谈到茶是和平饮料、茶文化、茶经济等课题前,不能忘记把茶泡好、把茶喝好;茶汤,是这一切的根本。

讲座内容还有:茶席不必设置其他艺术如音乐、字画、花艺等、任何质地的茶具皆可冲泡任何茶、茶汤应表现些什么、第一道不要倒掉、时时养成正式泡茶的心态、泡茶奉茶喝茶过程不聊天、培养“纯欣赏”不受习惯性干扰的品茶能力,另外注解了“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涵义。

海报:

%e9%a9%ac%e6%9d%a5%e8%a5%bf%e4%ba%9a%e8%8c%b6%e9%81%93%e7%a0%94%e7%a9%b6%e4%bc%9a%e4%bc%9a%e9%95%bf%e8%ae%b8%e7%8e%89%e8%8e%b2

签书:

1%e8%8c%b6%e9%81%93%e8%89%ba%e6%9c%af%e5%ae%b6%e8%8c%b6%e6%b1%a4%e4%bd%9c%e5%93%81-2

演讲:

%e8%ae%b8%e7%8e%89%e8%8e%b2%e8%8c%b6%e9%81%93%e8%89%ba%e6%9c%af%e5%ae%b6%e8%8c%b6%e6%b1%a4%e4%bd%9c%e5%93%81

示范“茶汤作品发表”

%e8%ae%b8%e7%8e%89%e8%8e%b2%e8%8c%b6%e9%81%93%e8%89%ba%e6%9c%af%e5%ae%b6%e8%8c%b6%e6%b1%a4%e4%bd%9c%e5%93%81%e6%ac%a3%e8%b5%8f%e4%bc%9a%e8%ae%b2%e5%ba%a71 (1438)

许玉莲在中国茶叶学会第二届茶艺师资培训班授“老茶冲泡与欣赏”

许玉莲中国茶叶学会第二届茶艺师资培训班授课

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二届茶艺师资培训班第3期面授课程于2016年8月24-31日在浙江省余姚四明山书画院举行8天。

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许玉莲女士应中国茶叶学会之邀请授课,2016-9-30讲授“老茶冲泡与欣赏”。内容有:

1.什么叫老茶

2.老茶是指哪个种类的茶?

3.茶要怎么收

4.收放老茶的「退仓」手法

5.拼配茶对“老”的影响

6.找出老茶的阶段性适饮期

7.老茶冲泡法

8.品茗的感官培训

9.示范冲泡1988年白牡丹

以下部分上课资料图片:%e8%ae%b8%e7%8e%89%e8%8e%b2%e8%80%81%e8%8c%b6%e5%86%b2%e6%b3%a1%e4%b8%8e%e6%ac%a3%e8%b5%8f1-1 %e8%ae%b8%e7%8e%89%e8%8e%b2%e8%80%81%e8%8c%b6%e5%86%b2%e6%b3%a1%e4%b8%8e%e6%ac%a3%e8%b5%8f1-2 %e8%ae%b8%e7%8e%89%e8%8e%b2%e8%80%81%e8%8c%b6%e5%86%b2%e6%b3%a1%e4%b8%8e%e6%ac%a3%e8%b5%8f4-1 %e8%ae%b8%e7%8e%89%e8%8e%b2%e8%80%81%e8%8c%b6%e5%86%b2%e6%b3%a1%e4%b8%8e%e6%ac%a3%e8%b5%8f4-2 (1448)

蔡荣章与许玉莲应中国茶叶学会之邀赴余姚授茶文化专业的课

蔡荣章与许玉莲应中国茶叶学会之邀赴余姚授茶文化专业的课

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二届茶艺师资培训班第3期面授课程于2016年8月24-31日在浙江省余姚四明山书画院举行8天,其中28-30三天邀请蔡荣章与许玉莲两位教授授课。

蔡教授讲述28日上午的泡茶原理、下午的小壶茶法、晚上的小壶茶法分组练习。

29日上午的现代茶思想。

30日上午的无我茶会、晚上的无我茶会实训。

许教授讲述29日下午的如何举办茶汤作品欣赏会、晚上的茶汤作品欣赏会实训。

30日下午的老茶冲泡与欣赏。

蔡荣章与许玉莲讲授的课程是本次面授课程有关茶文化专业的部分,其他课程如茶艺创作、培训技巧、雅集茶会、笛箫名曲欣赏、音乐创作(谱曲)、色彩学基础、茶贴练习、茶事艺文、茶画欣赏。

泡茶原理课:

%e5%b0%8f%e5%a3%b6%e8%8c%b6%e6%b3%954

现代茶思想:

%e7%8e%b0%e4%bb%a3%e8%8c%b6%e9%81%93%e6%80%9d%e6%83%b31%e7%8e%b0%e4%bb%a3%e8%8c%b6%e9%81%93%e6%80%9d%e6%83%b32

无我茶会课:

%e6%97%a0%e6%88%91%e8%8c%b6%e4%bc%9a2

如何举办茶汤作品欣赏会课、示范与模拟。

%e8%8c%b6%e6%b1%a4%e4%bd%9c%e5%93%81%e6%ac%a3%e8%b5%8f%e4%bc%9a

%e8%8c%b6%e9%81%93%e8%89%ba%e6%9c%af%e5%ae%b6%e8%8c%b6%e6%b1%a4%e4%bd%9c%e5%93%81%e6%ac%a3%e8%b5%8f%e4%bc%9a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a

  (1567)

许玉莲于中国茶叶学会“第二届茶艺师资培训班”讲“如何举办茶汤作品欣赏会”课

2016中国茶叶学会“第二届茶艺师资培训班”,于8月26日-9月2日在浙江余姚举办第三期面授。

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许玉莲女士于2016-08-29主讲:

“如何举办茶汤作品欣赏会”理论课

茶汤作品欣赏会示范课

模拟茶汤作品欣赏会实习课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茶道艺术家1 茶道艺术家2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c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3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a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b 

 

  (1605)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蔡荣章.许玉莲 著/2016.08

书 名:《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作者:蔡荣章.许玉莲 著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第1版 (2016年8月1日)
平装: 416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26
ISBN: 9787569909197
条形码: 9787569909197
商品尺寸: 24 x 16.6 x 2.8 cm
重量: 880 g

封面3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许玉莲蔡荣章

封面5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蔡荣章许玉莲

*封面介绍:

现代茶思想大家

呈献磅礴巨作

反映当代茶文化百分百之原创辟见,

启动下一个时代的茶道理念与方法,

阐述了泡茶者向泡茶师、泡茶师向茶道艺术家转换的诉求。

*书名注解:

茶道:喝茶的方法、审美、思想

茶道艺术:以泡茶、奉茶、品茶所呈现的艺术

茶道艺术家:能将茶道艺术表现得很好的人

茶汤:将茶叶用水浸泡或搅击成的液体

茶汤作品:被视为是一件作品的茶汤

茶汤作品欣赏会:包括泡茶、奉茶,以茶汤作品为核心所进行的茶会

*内容介绍:

1茶道艺术要以作品为主还是以品饮者为主?

2茶道艺术的感动力在哪里?

3谁来当茶道艺术家?

4茶道艺术家如何从事茶道艺术创作?

5品茗席上要不要很多解说词?

6茶艺表演用演员与茶道演示用茶人之差异?

7时时养成正式泡茶的心态?

8茶道艺术家提供茶谱给品茗者?

9茶叶市场与茶汤市场之别?

10茶道艺术家的事业在哪里?

许玉莲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封底作者简介:

蔡荣章

1978年开始以“如何泡好一壶茶”为研究发端,1980年任台北陆羽茶艺中心创办总经理,2007年任天福茶学院茶文化系创系系主任,2013年任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创办主任至今。38年来他的名字已经延伸到整个当代茶文化发展历程,蔡先生开发的事物与思想:由经线的茶具、茶席、茶法、茶学、茶业、茶人、茶会以及纬线的茶道艺术、纯茶道、茶与艺术、茶道美学、茶道内涵互相串连,交织而成一套縝密茶道系统,完成著作二十多本。他的书写作风用词精准冷静、一字一句却幽隐丰盛情感,其《现代茶道思想》是当代茶道思想领域的代表作。蔡荣章1983年创办的泡茶师检定考试制度,1990年创办的无我茶会,更是当代茶文化最富创造性的作品。2012年提出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茶汤市场的观念,对茶文化的趋势与社会经济的前瞻性思考备受茶界尊重。

许玉莲

茶界“教父”人物,1992年任职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茶馆事业部,后受集团委托编写中、英双语的茶艺教科书并制定“现代泡茶法21步骤” 于1999年出版。2000年任紫藤茶艺学习中心主任以来,许玉莲教学轨迹涉猎广远,她受聘于国内外多家大学与中学讲授茶课,也到过英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德国、摩洛哥、南韩、日本、泰国、柬埔寨、越南、印度尼西亚、澳洲、新加坡、美国、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探索与钻研茶文化发展。她的研究专长有: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的销售市场与实际操练、老茶的冲泡与欣赏、茶席与茶会的规范准则、各国茶文化比较、茶道演示与茶艺表演对社会的影响、喝茶“慢”对生活的效应等课题,论述作品达120万字共7本著作,代表作有《茶铎八音-茶文化复兴》。许玉莲的文笔简练精灵、茶道观念前卫务实、语言兼具理性与感性之美,是用当代话说当代茶道的茶道作家。 (1791)

蔡荣章教授主讲现代茶道思想课程-台北陆羽

蔡荣章教授主讲现代茶道思想课程

日期:20160730~31

地点:台北陆羽
无我茶会蔡荣章

 

蔡荣章教授主讲

(1)课目:现代茶道思想

时间:10:00~12:00

日期:2016-07-30

(2)课目:无我茶会问题研讨

时间:15:40~17:00

日期:2016-07-30

(3)小壶茶法精致练习

时间:09:30~12:30

日期:2016-07-31

(4)茶道问题研讨

时间:14:00~16:00

日期:2016-07-31

 

  (1472)

蔡荣章参加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茶艺研究与推广沙龙-20160625

 

蔡荣章2 (2)

上图:蔡荣章做主题发言。

蔡荣章2 (1)

上图:中国茶叶学会的茶艺研究与推广沙龙。

蔡荣章参加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茶艺研究与推广沙龙

20160625 现代茶思想网报导

中国茶叶学会于2016年6月21日在杭州梅竺度假村酒店1楼多功能厅举行以“茶艺研究与推广” 为主题的沙龙,由中国茶叶学会茶艺专业委员会成员及茶艺研究者、茶艺教师、茶文化爱好者共82位参加。

本次沙龙共设10个课题,每个课题由一位学者专家做引言人,随后大家提出自己的看法。蔡荣章担任“艺术性与普及性茶道” 与“茶需要洗吗” 两个课题的引言人,并在其他课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茶席的审美价值” 课题上报告了“茶席不是茶道主体”的见解。

在“创新茶艺之艺” 的课题上提出创新茶艺之艺是指茶在艺术、美学上的创新,不是另外有个艺在等待创新。

在“自创茶艺的创意之源”的课题上认为创意之源在茶,不在礼、乐、解说等墙外的东西。

在“艺术性与普及性茶道”的引言上,蔡荣章提出茶道艺术与普及茶道没有高下之分、普及茶道是大众饮茶的面貌、茶道艺术可以提升茶产业与茶文化的水准、茶道艺术与普及茶道必须同时并举,不是等普及茶道告一段落后才发展茶道艺术。

在“毁茶论对当下茶道审美取向的启示”的课题上,蔡荣章说:“如果当时陆羽穿上茶人服、披上长长的围巾、泡茶前笔画两下手势、喃喃道出茶禅一味之奥义,就不会被冷落了。”

在“当代茶艺的核心内涵与社会责任”的课题上说到:“茶艺”不是“茶”加“艺”,早年将茶与所谓的四艺、以及近年的装置艺术结合在一起,确是误导了“茶艺就是茶加艺”。在“茶艺的定位”课题上,否定有些人认为茶没有什么好学、好看、好喝的,所以要加进修生的哲理、配乐等其他艺术项目才有看头。

在“茶艺传承的文化基因”之课题上,引言人提出了“乐生”,蔡荣章提出了“无何有之乡” :制茶除空气、水、温度、时间之外,无需其他的东西,泡茶要求壶身不能释出任何物质,水也要干净,喝茶也要在无好恶之心、无杂气与声音的“无何有之乡”为之。

“茶需要洗吗”,这个课题在蔡荣章的引言时提出了卫生、去陈味等八项第一道倒掉的错误原因,以及让茶叶、茶道登不了大雅之堂等六项第一道不要倒掉的原因。

最后“茶艺研究与推广任重道远”之课题上,引言人感叹地说:她参加过许多茶艺技能竞赛担任评审,要喝一杯参赛者泡得好的茶汤是不容易的。她最后的一张幻灯片是“怎么办”三个大字。

十个讨论的课题及引言人如下:

  1. 茶席的审美价值,由于良子做主题发言。
  2. 创新茶艺之“艺”,由刘伟华做主题发言。
  3. 自创茶艺的创意之源,由张星海做主题发言。
  4. 艺术性与普及性茶道,由蔡荣章做主题发言。
  5. “毁茶论”对当下茶道审美取向的启示,由,由朱海燕做主题发言。
  6. 当代茶艺的核心内涵与社会责任,由尹军锋做主题发言。
  7. 茶艺的定位,由关剑平做主题发言。
  8. 茶艺传承的文化基因,由王旭烽做主题发言。
  9. 茶需要洗吗,由蔡荣章做主题发言。
  10. 茶艺研究与推广任重道远,由周智修做主题发言。

 

  (1437)

茶汤欣赏会时不说话-蔡荣章

茶汤欣赏会时不说话

蔡荣章

茶汤欣赏会是专心欣赏茶汤的一种聚会,通常称作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为什么说是专心欣赏茶汤而不是说喝茶呢?因为这时的茶汤是被视为一件茶道艺术的作品,是要欣赏的,不只是漫不经心地喝掉。一方面是泡茶的人要将茶汤当作是一件艺术作品来创作,一方面是喝它的人要将它当作一件艺术作品来欣赏、来享用。

将茶汤当作是一件艺术作品来创作、来欣赏,有了这个观念,马上对茶汤有不同的感觉。如果没有这种感觉,会只觉得茶汤有什么好斟酌的,了不起绿茶、红茶之别吧了,这时如果还要探讨茶道,就会往泡茶上去找寻,最少那里有泡茶服装、肢体表现、还有搭配的音乐与舞蹈。也就是因为没有将茶汤当作是一件艺术作品来创作、来欣赏,所以茶文化一直停留在泡茶的阶段,进不到茶汤里,进不到品饮阶段,进不到茶汤作品欣赏的层次。

如果是这样,那茶文化、茶道所关注的都尚未落实到茶汤上,也就是说尚未及于“茶”,那不是很糟糕吗。那么茶汤有什么好喝的?好欣赏的?好当作一件艺术作品的?就像去音乐厅欣赏钢琴演奏,如果没弄懂钢琴能表现怎样的音乐之美,一定是坐立不安。会喝茶的人可以将茶汤的香、味、美感说个一百点,我们将这一百点告诉喝茶的人,大家在喝茶时就会停留在茶汤久久,会跟茶多聊一会儿。就这么一个工夫,茶文化与茶道就可以进到茶文化与茶道的核心所在。

喝茶的重点在茶汤,茶汤又有那么多的嗅觉、味觉、茶性等美感要体悟,那么多品种、海拔、制作、水质、冲泡等的内涵要阅读,除了专心之外是无暇与旁人说话的,连与邻座的人讨论杯子的点滴都嫌走了神。

泡茶老师在泡茶席上介绍茶的产地、销售的价格、冲泡的方法,这是属于上课的性质。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呢?茶道艺术家只需要引导大家关注他的泡茶用水、每道茶所使用的水温、选用的壶具、置茶量与浸泡时间。他慎重拨出茶叶让大家欣赏茶的外观,但不说出茶名。不预告茶的香型与口感,不述说此茶之得之不易处。茶道艺术家没有说些什么,但大家对茶、对茶道艺术家如何对待这壶茶都历历在心,等把茶喝了,大家相互一看,会心地说:我喝懂了。

不是说茶汤欣赏会时不准说话,而是茶道艺术家要专心泡茶、专心奉茶,喝茶的人要专注每项泡茶过程的美妙处、专注欣赏与享用茶汤的香味性,不想有其他的干扰。音乐厅上不是连曲目都不报告吗?有的听众连节目单上的曲目都不要看,因为等一下就要接触到乐曲的本身了,要它的名称作什么?直接欣赏茶,将它含在口腔里,不受名称带来的限制,反而体会更多。

对茶的品种、山头、海拔、制作、冲泡没有了解是阻挡不了对茶汤的欣赏的。我又不知道画家是谁、也不知道什么是印象派、用的是什么油彩与画布,但直接面对画作,看得高兴得不得了。隔壁的那个人就一直追问着导览员什么叫印象派、莫内是谁、为什么这张画是画在木板上。我觉得他吵死了,打扰了我看画的心情。

(20150817中国《茶道》杂志专栏)

 

  (1370)

学老师的茶法,喝自己的茶汤-蔡荣章

学老师的茶法,喝自己的茶汤

蔡荣章

向老师学习泡茶学些什么?学如何识水、如何从茶叶看出各种茶况、如何从这些茶况决定泡茶的水温、放多少茶叶要浸泡多少时间—–。不是学习穿什么服装泡茶、拿壶的手法应该摆出怎样的态势、茶席的桌巾花瓶香炉要如何购置—-。老师的生活态度、对茶文化的看法、对茶价的评判是在“选修”的范围,学生同意他的意见,自然追随他的言行与思想,有不同的意见,也尊重他在泡茶上的专业。

上述是将泡茶专业与茶文化观念分开看待,但如果老师的茶文化观念认为泡茶没有一定非得泡得怎样不可,那是根本否定了泡茶的专业,也就没有学习泡茶的问题可谈了。

依上述的说法,学茶的人不必担心从此喝到的茶是老师的茶而不是自己的茶。我们学的是泡茶的方法,是掌握茶汤浓淡、茶汤品质特性的方法,接下来是自己泡茶、自己捉摸茶汤的浓度与特性。不是一开始就学习老师的泡茶模样,他用哪一把壶就跟着买同样的一把,他从哪里取得的茶叶也同样地购买。这个问题不也发生在音乐、美术教育上?但事实证明不会发生传授与创作上的冲突,一班同学都是同样的那几位老师,毕业后还不是各有各的创作领域?

学习泡茶是学习泡茶的原理原则,而不是泡茶的风格。一开始就讲究风格是错误的教法与学法,老师要教的只是如何泡好一壶茶。同样道理,音乐老师也只是要教如何把歌唱好、把琴弹好。如果把握不了这个原则,就会教出一批像一个模子印出来的师徒。换个角度思考,让泡茶的人一开始就自行摸索,不要跟老师学,一开始就自泡自的,自始至终都喝着自己的茶,好吗?这种学习方式或许能摸索出一条泡好茶的道路,但也可能徒具个人特性,茶汤却一直错误到底。

老师教泡茶的原理原则,包括基本知识如制茶对茶叶茶汤造成的影响、茶具烧结程度如何影响茶汤的品质,以及对茶文化、茶道、茶道艺术的解说等都只是陈述自己或别人的看法,要向听者交代清楚,以便听者有自己判断的空间。泡茶的原理原则与对茶文化、茶道、茶道艺术的看法,也难免会有错误的陈述,所以听众要多看、多听、多体会,然后加以判断。至于泡茶风格与生活态度,不要如泡茶原理原则般地传授,只让学习者自行参考与取舍。

向老师学习的最大意义是获得老师的经验,免得自己还要一步步地探索。但老师的经验与结论有不同的层次,同样的向老师学习,得到的结果还是有很大的差异。既然要向老师学习,就要找对老师,找那不是要学生依他样子泡茶的老师,进一步再看他是否都可以把各类茶泡好,都依着他的茶道理念过着他的生活,别人也不会因他的生活方式感到不悦。找错了对象,会让自己老是苦恼于泡茶不易、茶道生活难行,而且练就一副不是自己喜欢的泡茶模样。

这一层茶道传授方法与学习的态度不只强调向老师学习的重要,也澄清“依老师教的方法泡茶会喝不到自己的茶汤” 这概念。老师的教学方法正确,学习者只学习原理、原则、方法、思想的道路,这样自己冲泡出来的茶汤永远是自己的茶汤,泡茶模样永远是自己生命的呈现。

(201507《茶道》月刊专栏)

 

  (1660)

中国浙江大学.茶学系 “茶汤是茶产业的最终产品茶道艺术的最终作品”课程,蔡荣章主讲

中国浙江大学.茶学系

“茶汤是茶产业的最终产品茶道艺术的最终作品”课程

2015-10-23日~24日举行

蔡荣章 . 主讲

蔡荣章茶道艺术茶汤作品讲授纲要:

1.茶道与茶文化

茶文化与茶学图2(2013-8-9)

2.茶道领域

茶道路径图蔡荣章20150509

3.茶道艺术之构成

20141224茶道艺术构成图-蔡荣章现代茶思想

  (1264)

纯茶道演示内涵分析-蔡荣章-20150930专栏

蔡荣章纯茶道.jpg (1429×1009)

纯茶道演示内涵分析

蔡荣章20150930专栏

1981年蔡荣章在台湾陆羽茶艺中心推出的小壶茶法、1999年推出的车轮式泡茶练习法、2005年提出的纯茶道理念,以及2007年出版的《茶道入门—泡茶篇》、2008年出版的《茶道入门—识茶篇》,奠定了他要将茶道作为一件艺术项目来呈现的基础。2011年起他与马来西亚的许玉莲老师展开了“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系列写作与茶会举办,更落实了纯茶道的理念与茶道艺术的呈现。

2014年春,我们将纯茶道(The Quintessential Way of Tea)整理了一个演示的范本,旨在通过其茶道程序来展现它的茶道内涵。2014.12.12韩国宝城的“2014第四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上,天福茶博物院代表团团长李素贞院长曾做了一次演示。

  1. 三次穿越舞台的举牌:第一趟的「纯茶道」是告诉大家演示的题目,第二趟的「背景:无」是说无需背景,背景太乱时也只要单纯的遮挡。这时一块灰色的背景布由二位工作人员撑着拉在泡茶席的后面。第三趟的「空间:寂然」是表示品茗空间一片寂静,只待茶、人、器的活动。
  2. 泡茶席上只见茶具:只有茶具,别无他物,不要别的事物干扰茶的表现。茶壶、茶杯可以使用较大的款式。
  3. 客人先入座: 等待茶道艺术家创作茶汤作品给他们欣赏。
  4. 起立迎接茶道艺术家:高兴茶道艺术家来了。
  5. 茶道艺术家起身加水:使用已选定的泡茶用水。
  6. 茶叶已安稳地置于茶罐内:茶道艺术家特别收藏的茶,并已完成诸如“退仓”等必要处理。
  7. 拨茶入荷:小心地,不是用倾倒的。
  8. 用纸张作茶荷:大壶配大荷,使用了较大的纸张。
  9. 茶道艺术家识茶:看清茶况,以便决定茶量、水温、浸泡时间等等。
  10. 品茗者赏茶:让品茗者欣赏茶干,等一下还欣赏茶香、茶味、叶底。
  11. 茶道艺术家陪品茗者赏茶:茶道艺术家的目光陪伴着品茗者。
  12. 茶道艺术家打开壶盖看水温:茶道艺术家判断水温是否已适合这泡茶。
  13. 将电源关掉:水温够了,将电源关掉。若水温不够,继续让它加温。
  14. 置茶:将备茶时已拿捏好的茶量拨之入壶。没有温壶,因为水温已是足够。
  15. 冲泡第一道茶:刚才判断水温已经足够,否则必须继续加温至此,待温度足够后才关掉电源再行冲茶。
  16. 计时:按下计时器,心中已打定好浸泡的时间。
  17. 茶道艺术家陪茶在壶内:心随茶进入壶内,品茗者亦同。
  18. 关注着浸泡时间:在心中盘算,不是盯着计时器。
  19. 核对计时器:预计已快到所需的浸泡时间,核对一下计时器。
  20. 倒出茶汤:茶壶缓缓倾斜,且不超过90度,避免茶渣被冲上壶口与壶盖。倒至足干,免得余汤影响下一道浓度的掌控。
  21. 分茶入杯:分茶之前没有烫杯,因为今天奉茶距离很近,不必担心降温太快。
  22. 端奉茶盘奉茶:茶道艺术家亲自奉茶。奉茶时先主动行礼,意指:请喝茶,客人端走茶后,茶道艺术家仅接受行礼。
  23. 品茗者自己端茶:品茗者自己从奉茶盘上端茶,取杯后行礼致谢。
  24. 等茶汤降温:品茗者欣赏一下茶香,知道汤温太高,暂且放一下。
  25. 茶道艺术家回座后端起自己的一杯:茶道艺术家也要与大家一起欣赏自己的茶汤作品。
  26. 茶道艺术家引导品茗者喝茶:端起杯子、端看一下品茗者、大家一起品尝茶汤。
  27. 陪着品茗者喝茶:不继续做其他的事。
  28. 品茗者不自觉地闻了杯底香:喝完茶,举杯闻了杯底香。
  29. 茶道艺术家打开壶盖看水温:准备泡第二道茶,第二道茶有第二道茶需要的水温。
  30. 泡完第二道茶,茶道艺术家持盅出去奉茶:茶杯在品茗者那边,第二道以后要持盅奉茶。
  31. 倒完茶后才行礼:茶道艺术家持盅奉茶,倒完茶,主动行礼,意指:请喝茶,品茗者回礼致谢。
  32. 喝完第二道茶,茶道艺术家取出部分叶底:这是茶叶继鲜叶、茶干、茶汤之后的第四个生命周期,取出一部分在叶底盘上,送出去请品茗者欣赏。品茗者赏叶底时,茶道艺术家目光陪伴着品茗者。(因演示时间的关系,只泡二道茶。)
  33. 清理茶具:茶道艺术家仔细做着结束的动作,品茗者专心看着,依依之情油然而生。
  34. 主动表示茶会既将结束:茶道艺术家掌控茶会时间,适时清理茶具做出结束的表示。
  35. 品茗者向茶道艺术家致谢:提出告辞之意。
  36. 品茗者主动将杯子送回奉茶盘上:先放的往里放,外面留给后放者,并行礼致谢。
  37. 结束:茶道艺术家送走品茗者后,坐下来回顾一下茶席。将自己的杯子放回奉茶盘上,收拾起茶巾。静坐一下,起身走下舞台,茶会结束,演示结束。

(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