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茶道

寻找茶艺比赛和考试的意义-许玉莲

许玉莲茶

寻找茶艺比赛和考试的意义

许玉莲

任何茶艺比赛或茶艺考试事实上都不能代替长期锲而不舍的功夫,“泡茶、奉茶、喝茶” (统称茶道)是一辈子需要锻炼与培养的一件事情,过分注重比赛和考试,把得奖与证书当作唯一目标,这意味这部分人是把“泡茶、奉茶、喝茶”仅视為工具,这是现今大家不愿意承认的盲点,既是盲点,如不改善,迟早会出事的。

怎么说呢,如欲赢得比赛,参赛者必然必须满足那些游戏规则,不符合条件的早就被淘汰了。然而设定比赛章程的是一小群有关人士,他们大多来自四面八方的管理机构和茶商,对茶文化认识的水准可能参差不齐,甚至有些与茶无关但坐在有话语权位置的人,会为了本身所代表的地方与利益发言,若是如此,比赛活动恐已变成是一些管理机构赖以生存的手段、商家的一些广宣手法。

茶艺比赛的规则要偏重的是大方向性的问题,让“泡茶、奉茶、喝茶”(统称茶道)往更上一层楼的境界去思考才是,而不是综合相关人士“个人感受”整理出来的综合性资料。像有些比赛活动的规则如:什么茶要用什么泡茶器、需穿淡雅泡茶服装、站立时双手要摸着腹部、奉茶时要半蹲,请喝茶时要伸掌等等,都属于主观的看法,并不是绝对性的真理,作为比赛规则是非常脆弱无力的。倘若比赛过程中泡茶者只一味要达到目的,找不出能够提高个人价值感的技能在哪里,那么这种比赛只会催生一批批被捆绑在框架里的盲从者而已,在在扼杀茶文化文明的推进。像一些茶艺比赛规定一边泡茶一边讲解,评分标准“讲解需有创意、给人以美的享受、语气婉转、有艺术表达力”。这岂不误导大家以为茶道就是要靠嘴巴把它说得天花乱坠才显得高明,“泡茶、奉茶、喝茶” (统称茶道)倒是无人管。

经常参加茶艺比赛的人约分两路,以茶事工作为职业的,以及学校的茶文化生,他们绝大部分是新人,严格来说他们将会变成下个世代茶界的新主人,倘若为了比赛得奖,每一年一度或数度就不得不去迁就主办方所圈定的范围来做,如果参与的茶公司和茶学校不再教他们学习观察的能力、独立思考茶道是什么,那结果就是未来的茶人们都只能一窝蜂去抢大家都会做的工作、做市场流行之事,茶道想要深度发展也就无路可寻了。

当喝茶的人越来越多,坊间茶艺活动也越来越多,无论正规校园或私塾的茶文化课程更是到处都有,看似进步了,但为何大家却让坊间茶艺比赛或考试的游戏规则凌驾于茶道本质、凌驾于部分在校从事教育的茶道工作者?学校为了要得到奖项的荣誉,甚至牺牲向来秉持的茶道观念,让学生们都去练习考试或比赛规定的泡茶方式,长此下去,真叫人担忧茶道还剩下什么。这得归因于大家对自己、对茶道没有信心,想要通过一场比赛或考试来获得虚无縹緲的认同。

要想真正学好茶道的人,先把每一壶茶泡好喝懂再说,别忙着去比赛或考试,只有对事物有了认识和感情,才能累积养分。即使是身不由己,非得参加那样的比赛或考试,也要认清楚那只是一时的,应抱持一种见识无妨的心态去参加。理想的状况是主办方提供可启发思考能力的比赛或考试方法,让大家不知不觉开窍与进步。

(20160417中国茶道杂志刊登)

 

  (1225)

蔡荣章 许玉莲著作《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入选“2016茶媒推荐阅读十大茶书榜单”

蔡荣章 许玉莲著作《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一书,在2016中国茶行业年度盛典上,成功入选“2016茶媒推荐阅读十大茶书榜单”

%e8%ae%b88%e3%80%8a%e8%8c%b6%e9%81%93%e8%89%ba%e6%9c%af%e5%ae%b6%e8%8c%b6%e6%b1%a4%e4%bd%9c%e5%93%81%e6%ac%a3%e8%b5%8f%e4%bc%9a%e3%80%8b%e7%ae%80%e4%bd%93%e7%89%88

下图:证书、奖牌、现场媒体代表
%e8%8c%b6%e9%81%93%e8%89%ba%e6%9c%af%e5%ae%b6%e8%8c%b6%e6%b1%a4%e4%bd%9c%e5%93%81%e6%ac%a3%e8%b5%8f%e4%bc%9a%e3%80%8b%e4%bd%9c%e8%80%85%ef%bc%9a%e8%94%a1%e8%8d%a3%e7%ab%a0-%e8%ae%b8%e7%8e%89%e8%8e%b2a%e8%8c%b6%e9%81%93%e8%89%ba%e6%9c%af%e5%ae%b6%e8%8c%b6%e6%b1%a4%e4%bd%9c%e5%93%81%e6%ac%a3%e8%b5%8f%e4%bc%9a%e3%80%8b%e4%bd%9c%e8%80%85%ef%bc%9a%e8%94%a1%e8%8d%a3%e7%ab%a0-%e8%ae%b8%e7%8e%89%e8%8e%b2

%e8%8c%b6%e9%81%93%e8%89%ba%e6%9c%af%e5%ae%b6%e8%8c%b6%e6%b1%a4%e4%bd%9c%e5%93%81%e6%ac%a3%e8%b5%8f%e4%bc%9a%e3%80%8b%e4%bd%9c%e8%80%85%ef%bc%9a%e8%94%a1%e8%8d%a3%e7%ab%a0-%e8%ae%b8%e7%8e%89%e8%8e%b2b

蔡荣章 许玉莲著作《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一书,在2016中国茶行业年度盛典上,成功入选“2016茶媒推荐阅读十大茶书榜单”

2016年12月15日,《茶道》、《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普洱》、《云南普洱茶春•夏•秋•冬》、《Tea茶》、茶悦网六茶媒体于第十三届深圳茶博会,联合发布2016茶媒推荐阅读10本茶书榜单,从当年出版的茶书甄选,以推介给茶友。在深圳茶博会开展首日上午的2016茶行业年度盛典上,茶媒体将为获奖茶书作者颁发奖牌和证书。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推荐媒体为:《茶道》,推荐词:正如绘画之于画家、音乐之于作曲家,茶汤是茶道艺术家的作品。泡茶、喝茶看似平常,其实它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现代茶道大家许玉莲与蔡荣章“四手联弹”,深度反思当代茶文化现状,为泡茶者向泡茶师、泡茶师向茶道艺术家“进阶”提供一份思想与行动指南。

2016茶媒推荐阅读茶书榜单是: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作者:蔡荣章 许玉莲
《走进古茶王国之–西双版纳卷》作者:梁名志
《岩韵》作者:邵长泉
《摆一桌绝妙的宋朝茶席》作者:李開周
《云南茶树遗传资源卷 壹》作者:刘本英
《民国茶范:与大师喝茶的日子》作者:周重林 李明
《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作者:叶梓
《中国茶文献集成》作者:许嘉璐
《茶与茶人》作者:王旭烽
《中国古茶树》作者:虞富莲

参阅:http://www.xincha.com/p/934057

%e8%ae%b86%e3%80%8a%e6%88%91%e5%b0%b1%e8%a6%81%e8%ae%a9%e8%bf%99%e4%b8%96%e7%95%8c%e9%a6%99%e3%80%8b%e7%ae%80%e4%bd%93%e7%89%88

根据报道,去年的2015茶媒推荐阅读茶书榜单,由《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茶道》《普洱》《云南普洱茶春•夏•秋•冬》四大茶媒联合推荐阅,许玉莲著作《我就要让这世界香》也成功入选,在2015年12月18日深圳茶博会首日的2015茶产业年度营销盛典上,获颁发纪念证书。

《我就要让这世界香》一书的 推荐媒体为:《茶道》, 推荐理由:这是一本非常清新雅丽的茶书。在书中,我们不仅可以跟着作者的舌尖和味蕾“神品”经过时间沉淀的好茶,而且还能从中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气息与人文气质。

参阅:http://tea.china.com.cn/2015-12/21/content_8464224.htm

 

  (1270)

茶道生活的价值不可被钱困住-许玉莲

许玉莲茶道

茶道生活的价值不可被钱困住

许玉莲

受邀到一文化会所与五十位事业有成的成年男女讲茶道课,提早将两张茶席摆置好预备等一下做泡茶演示,不久学员陆续抵达,报到手续完成后他们即闹哄哄围着茶席,有叫泡茶师让出泡茶座位的、不问自取抓茶壶的、提起盖碗放到嘴唇边作饮茶状的,然后大家就举着手机忙拍照。泡茶师轻声阻止学员碰触茶器,得到的回应是“我给了钱,为何不能碰”,这倒提醒我们有关“钱”的角色在茶道生活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一些人从一开始就失焦,被“钱”锁住,以钱来衡量茶道的价值,忽视茶道中的内涵。今天若不讨论钱这课题,说明茶道应如何“活出”它的价值而不该被钱左右,再过个一、两年也就迟了,大众将被误导得翻不了身。 “我给了钱,为何不能碰”这个问题,是的,我们要说,缴了学费就是要教你别乱碰茶具。茶席是泡茶师为茶道演示备用的茶器物,彷如书法家的纸、笔、墨,音乐家的乐器,学生或品茗者不得随便率性去碰触,这是对人对物最起码的尊重,茶器属于泡茶师的,如欲把玩、欣赏或借用,毫无疑问应先征求拥有者的同意,获得同意后,泡茶师有时还会与你约定把玩的规则,因他天天抚摸在手上的茶具,爱它了解它才知道应怎么对待它,你也必得遵照才是。对于泡茶师来说器物不再只是一件器物,它是朝夕相对的朋友,甚或泡茶师供奉一些老器恭恭敬敬的如长辈,岂容你乱摸。再来是器物的安全问题,假设一下子拿不稳摔破了,这将造成很多纠纷,谁来做赔偿呢?茶器摔破了没人认账是天天发生的事,伤透了我们泡茶师的心。泡茶师这方面认为,无论此物价格多少,都是他长年累月捧于掌心的宝物,你赔多少钱都不足以安慰他,赔偿者往往还认为没必要补偿。茶具不让你碰的另一原因是卫生问题,茶席上的茶具原本都处理干净预备等下泡茶喝茶用的,你碰过了就不那么卫生了所以不许你碰。

上述学生以为“我给了钱,茶道规矩由我定”,另有一些学生觉得“我没钱,我不要根据茶道的方法做”。常用的理由是:我向来以简朴為美德,喝茶何必搞那么多东西。比如专门收放茶叶的罐子、赏茶的茶荷一概排斥,找一个材质较好的壶来泡茶也反对,找一些优良茶叶来泡饮也属浪费钱,这类学生懒惰成性、想也不想就拒绝自己不懂和不熟悉的事物。其实一个罐子不必花多少钱,茶叶容易受潮走味,故密封的罐子起防潮作用,装茶可保护茶质,泡茶者用对罐子则对得起茶叶则心安理得,加上如若罐子很有质感,泡茶者则感受到美,讲究茶具是生活的精致,精致比粗糙好,简朴加上精致加上审美才有意义,茶道生活便慢慢产生一种满足与快乐的社会价值。

还有学生认为“不就是一杯茶,有这麼严重吗”,当泡茶师全神贯注在茶道演示中,对茶叶份量与水温的要求是如此凝重时,对浸泡时间是那么郑重其事的分秒必争时,有些学生就不以为然,自以为是的嘲弄泡茶师“浪费时间,浪费时间即浪费钱”。只用钱来衡量茶道价值是不对的,喝茶是需要一些方式、知识与时间的艺术展现,从制茶法、收茶方式、泡茶技艺、所需时间的运用等,都能让茶、茶道有最美好的内涵呈献,若茶道中的艺术没有机会被展现、唤起,才是浪费。一杯茶不讲究,等于对生命的糟蹋,何等的代价。

(刊登福建《茶道》杂志。完稿2016-03-17)

 

  (1319)

2016第七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在韩国釜山举行

2016第七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在韩国釜山举行

由中国漳州科技学院与韩国圆光大学共同主办的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已于2016.11.9~13在韩国釜山举办完毕,该次的领队会议决定了往后四年的研讨主题为:第七届的“茶文学”、第八届的“茶食品”、第九届的“茶事举办”、第十届的“第三产业”。

下: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蔡荣章教授颁发研究员聘书与韩国圆光大学李真秀教授

1%e7%8e%b0%e4%bb%a3%e8%8c%b6%e9%81%93%e6%80%9d%e6%83%b3

下:蔡荣章教授致辞

2%e7%8e%b0%e4%bb%a3%e8%8c%b6%e9%81%93%e6%80%9d%e6%83%b3

下: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许玉莲报告:泡茶技艺常犯九大迷思

3%e7%8e%b0%e4%bb%a3%e8%8c%b6%e9%81%93%e6%80%9d%e6%83%b3

下:合照

4%e7%8e%b0%e4%bb%a3%e8%8c%b6%e9%81%93%e6%80%9d%e6%83%b3

下:”曼陀罗“禅茶演示

5%e7%8e%b0%e4%bb%a3%e8%8c%b6%e9%81%93%e6%80%9d%e6%83%b3

下:”非非非“茶馆品茶

6%e7%8e%b0%e4%bb%a3%e8%8c%b6%e9%81%93%e6%80%9d%e6%83%b3 7%e7%8e%b0%e4%bb%a3%e8%8c%b6%e9%81%93%e6%80%9d%e6%83%b3

 

  (1366)

谁来当茶道艺术家-许玉莲

许玉莲茶

谁来当茶道艺术家

许玉莲

茶道艺术家是做什么的?茶道艺术家是泡茶的,泡茶指泡茶、奉茶、喝茶的整个过程(以下同),最终作品是茶汤,泡茶之前、之后和进行中的「為何、什麼、何时、何地、何人、如何」各项与茶有关的内容都有解决或表现的方法。所有泡茶的人都可以称他为茶道艺术家吗?不是的,有些人偶尔泡茶一次,小圈子觉得很好,或有些人参加比赛得冠军,但是过了些时候请他再泡,换了场地换了茶,他们就慌张无法应付,这不算是有茶道艺术一技之长的人。茶道艺术家的泡茶功夫,不能只出色一次,像其他艺术种类,在抵达某种境界或内涵之前,他们需要勤练技术,技法越丰富越好,没有技法就没能表达情感。泡茶的人必须花时间苦练,不是为了表现什么创意、什么突破,而是让自己保持在稳定的水平不往下掉,常年累积下来才有力量,才会得到社会大众的赏识。怎么赏识呢,若茶道艺术家举办茶汤作品欣赏会,大家愿意购票进场喝他泡的茶,若茶道艺术家在哪个品茗馆担任泡茶一职,大家要订他掌席的座位,像一位音乐家举行音乐会大家买票去音乐厅听他的音乐这样子。茶道艺术家是通过茶汤作品来呈献内涵,故此茶汤需有人喝,喝了才有评价,获得认同的作品才可流传。这里特别强调作品要有人买,品茗者认同了才能获得证实,否则只嘴巴空讲是不行的。若有人认为自己很会泡茶,天天在家里自泡自赏,但从不在公共场合泡茶,没人喝过他泡的茶,大众无从得知他茶汤作品的内涵,他只能算是茶道爱好者。若茶史研究者、茶学专家、茶道教育家或茶文化作家很喜欢茶文化爱喝茶,但没有举办茶汤作品欣赏会的经历,那么他们就不能兼任或称为茶道艺术家。茶道艺术家不是通过学校、职业考试获得的认证,像音乐系毕业的,毕业就毕业了,谁会马上称他为音乐家。也不是说谁在茶界的年资最长谁就应该获得,茶道艺术家是资格的称呼,像写作、绘画的工作者,专业作品达到优秀水准后大众会以作家画家称之。初阶的茶道艺术工作者我们会称之泡茶师,当他们的泡茶演示时数、举行茶汤欣赏会场数、品茗者人数达到一定累积,茶道作品也能表现出某种意义与价值,才能称为茶道艺术家,没有年资、年龄或性别之限制。有些人觉得茶道艺术家这个称谓太沉重,谁也担当不起,尤其认为年轻茶道工作者被称为艺术家很具争议。我们却要说当今茶界的称谓才混淆呢,并没能把真正工作内容说清楚,如什么大师、什么茶王、什么茶神都是虚妄、浮夸的,把有兴趣学茶道的人误导了。还有,如果一位年轻人就有能力当艺术家, 为何不能让他当呢?茶道艺术家是一条可以有依据,渐渐上道的路,茶道艺术家的前身是泡茶师,泡茶师的前身是泡茶者,这样的称谓无论哪个年代哪个阶段加入茶界工作的都适合用,它不是只给一小撮人占用的名称。茶道艺术家可以另外有别的专业称号吗?比如他是歌唱家,但泡茶很有天分,于是就成了业余茶道艺术家。我们要说这样也太轻视茶道了,一位画家或音乐家只做好绘画或音乐这件事情,就花一生了。茶道艺术家怎么可能是这个家又是那个家?茶道艺术家要确定:你将花一生的时间来练习泡茶。

(完稿《茶道杂志》专栏2015-12-14)

 

  (1198)

从泡茶喝茶上显现的茶道风范-蔡荣章

蔡荣章茶道艺术家

从泡茶喝茶上显现的茶道风范

蔡荣章

泡茶喝茶大家都有不约而同的步骤,如烧水、备茶、置茶、冲水、浸泡、倒茶、分茶、奉茶,而且在做法与追求美好茶汤的心态是大约一致的,但是在某些环节上却有分歧,这些分歧大大影响了茶道的特质与泡茶者的风范。

首先是奉茶的方法,很多人端着奉茶盘将茶端到品茗者面前,然后将杯子端放在他前面,不管他有没有关注到你的奉茶,甚至还在与别人说话、还在看资料、还在玩手机,泡茶师依旧行礼,或说声请喝茶。这是对茶、对泡茶师的不尊重,连带茶道也无立足之地。我们主张将茶端到品茗者面前,行礼或说声请喝茶,然后由品茗者将杯子端下,并向泡茶师行礼致谢。在游走式的会场,聊天是常态,当客人已留意到有人前来奉茶,这时依旧请客人自行端杯,如果没关注到奉茶人员,泡茶师或特设的奉茶人员就在他视线内请问他要喝杯茶吗,如果要就请他将茶端下。

第二道通常是将泡好的茶盛放在茶盅内,然后持盅将茶倒于先前奉出去的杯子内。奉茶时是先倒好茶,向品茗者行个礼或说声请喝茶,品茗者回礼后,奉茶的人就不必再行礼了。这时品茗者如果还没有注意到有人前来奉茶,奉茶者可以问一声:还要喝一杯茶吗?要,帮他倒一杯。如果品茗者的杯子还剩有茶汤,也一样问他一声:还要喝一杯茶吗?他如果说要,等他喝了前一杯的茶汤,再为他倒一杯新茶。通常喝了三四道茶后应休息一下,或吃茶食、或品泉、或结束茶会,不要泡个不停,或看品茗者的杯子空了就加茶。

茶会结束后,品茗者将杯子送回泡茶师的奉茶盘上,并行礼致谢。如果因场地的关系,品茗者不方便送回杯子,泡茶师可以前去收杯,这时品茗者将杯子放回泡茶师的奉茶盘上并致谢。若喝过的杯子就留在原位而离席,意味着泡茶师要逐个收拾杯子,说是茶道、茶人风范,有点南辕北辙。

喝茶之前就将一盘盘吃的东西与茶具并列陈现,品茗者坐下来就可以开始吃东西,泡茶师或茶道艺术家一面创作茶汤作品,品茗者一面吃着东西。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期待茶道艺术的呈现?如果将享用茶食当作品茗后的空白之美来应用,品完二道、三道茶汤之后,每人一份精致的茶食,茶食没有再一层的包装,直接就可以欣赏到它的美样与滋味,享用完毕,利用盛装茶食的怀纸擦拭嘴巴、手指,折起来自行带走。这就成了品茗过程的一道,接下来继续泡下一道茶。

品赏泡茶用水也应该纳入茶道艺术的过程之中,水在茶汤作品的呈现上占极重要的地位,它已是茶汤品质与内涵的一部分,我们称这一道泡茶过程为品泉。喝了数道茶汤之后,这时来一杯无何有的白水,正可让茶味与味蕾再次不一样的重逢,我们会惊叹这杯水的甘美。再说,这时的身体也需要补充一点水分。

茶被泡开后的叶底是我们泡茶、喝茶人最想观赏的“茶”,是茶继茶青、茶干、茶汤后的第四个生命周期,泡茶师或茶道艺术家会用白瓷盘盛放一些叶底让我们欣赏与感念,喝茶人很知道茶的一点一滴的。

泡茶喝茶加进去这几项,茶道或茶道艺术的呈现才显得完整,泡茶喝茶的人、泡茶师、茶道艺术家都有了应有的形象与风范。

刊登于2015-11《茶道》专栏

 

  (1235)

蔡荣章在中国茶叶学会第二届茶艺师资培训班讲授现代茶思想课

蔡荣章在中国茶叶学会第二届茶艺师资培训班讲授现代茶思想课

中国茶叶学会邀请蔡荣章教授于2016.08.29在浙江省余姚四明山书画院为第二届茶艺师资培训班讲授上午半天的“现代茶思想”。

蔡教授就茶文化与茶学的范畴、茶道应学习与可不学习的课目、茶文化.茶道.茶道艺术构成的茶道体系、泡茶基本元素与外来元素、什么是茶道艺术的特有元素、茶道艺术由何构成、茶艺不是茶加艺. 茶道不是茶加道、茶道课程的规划、艺术的创新是要新在哪里、茶道艺术在市场上的应用、茶文化复兴五进程等课题向培训班学员逐一讲述。

%e7%8e%b0%e4%bb%a3%e8%8c%b6%e9%81%93%e6%80%9d%e6%83%b3a

%e7%8e%b0%e4%bb%a3%e8%8c%b6%e9%81%93%e6%80%9d%e6%83%b32

  (1362)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蔡荣章.许玉莲 著/2016.08

书 名:《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作者:蔡荣章.许玉莲 著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第1版 (2016年8月1日)
平装: 416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26
ISBN: 9787569909197
条形码: 9787569909197
商品尺寸: 24 x 16.6 x 2.8 cm
重量: 880 g

封面3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许玉莲蔡荣章

封面5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蔡荣章许玉莲

*封面介绍:

现代茶思想大家

呈献磅礴巨作

反映当代茶文化百分百之原创辟见,

启动下一个时代的茶道理念与方法,

阐述了泡茶者向泡茶师、泡茶师向茶道艺术家转换的诉求。

*书名注解:

茶道:喝茶的方法、审美、思想

茶道艺术:以泡茶、奉茶、品茶所呈现的艺术

茶道艺术家:能将茶道艺术表现得很好的人

茶汤:将茶叶用水浸泡或搅击成的液体

茶汤作品:被视为是一件作品的茶汤

茶汤作品欣赏会:包括泡茶、奉茶,以茶汤作品为核心所进行的茶会

*内容介绍:

1茶道艺术要以作品为主还是以品饮者为主?

2茶道艺术的感动力在哪里?

3谁来当茶道艺术家?

4茶道艺术家如何从事茶道艺术创作?

5品茗席上要不要很多解说词?

6茶艺表演用演员与茶道演示用茶人之差异?

7时时养成正式泡茶的心态?

8茶道艺术家提供茶谱给品茗者?

9茶叶市场与茶汤市场之别?

10茶道艺术家的事业在哪里?

许玉莲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封底作者简介:

蔡荣章

1978年开始以“如何泡好一壶茶”为研究发端,1980年任台北陆羽茶艺中心创办总经理,2007年任天福茶学院茶文化系创系系主任,2013年任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创办主任至今。38年来他的名字已经延伸到整个当代茶文化发展历程,蔡先生开发的事物与思想:由经线的茶具、茶席、茶法、茶学、茶业、茶人、茶会以及纬线的茶道艺术、纯茶道、茶与艺术、茶道美学、茶道内涵互相串连,交织而成一套縝密茶道系统,完成著作二十多本。他的书写作风用词精准冷静、一字一句却幽隐丰盛情感,其《现代茶道思想》是当代茶道思想领域的代表作。蔡荣章1983年创办的泡茶师检定考试制度,1990年创办的无我茶会,更是当代茶文化最富创造性的作品。2012年提出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茶汤市场的观念,对茶文化的趋势与社会经济的前瞻性思考备受茶界尊重。

许玉莲

茶界“教父”人物,1992年任职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茶馆事业部,后受集团委托编写中、英双语的茶艺教科书并制定“现代泡茶法21步骤” 于1999年出版。2000年任紫藤茶艺学习中心主任以来,许玉莲教学轨迹涉猎广远,她受聘于国内外多家大学与中学讲授茶课,也到过英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德国、摩洛哥、南韩、日本、泰国、柬埔寨、越南、印度尼西亚、澳洲、新加坡、美国、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探索与钻研茶文化发展。她的研究专长有: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的销售市场与实际操练、老茶的冲泡与欣赏、茶席与茶会的规范准则、各国茶文化比较、茶道演示与茶艺表演对社会的影响、喝茶“慢”对生活的效应等课题,论述作品达120万字共7本著作,代表作有《茶铎八音-茶文化复兴》。许玉莲的文笔简练精灵、茶道观念前卫务实、语言兼具理性与感性之美,是用当代话说当代茶道的茶道作家。 (1791)

《現代茶道思想》 一代宗师 蔡榮章先生著作

《現代茶道思想》

一代宗师 蔡榮章先生著作

2013年3月台灣商務出版繁體字版

2015年6月北京中華出版簡體字版

郵購鏈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1354997253.html
一代宗师现代茶道思想

一代宗师现代茶道思想

蔡榮章先生自1970年代末開始在茶界工作,工作內容有:

1980年代,第一階段,全套泡茶用具研發、泡茶原理、小壺茶法完成。

1980年代,第二階段:十大茶法形成,泡茶師檢定考試制度建立

1990年代,第三階段:無我茶會創辦。茶會舉辦形成風氣。

2000年代,第四階段:純茶道的思想形成。

2010年代,第五階段:建構茶道藝術使其完備成一種藝術形態,提出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舉辦。

蔡榮章先生是現代茶文化復興奠基與引領宗师。

《現代茶道思想》一書是蔡先生三十多年工作經驗累積的作品。

蔡荣章茶

 

  (1465)

蔡荣章参加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茶艺研究与推广沙龙-20160625

 

蔡荣章2 (2)

上图:蔡荣章做主题发言。

蔡荣章2 (1)

上图:中国茶叶学会的茶艺研究与推广沙龙。

蔡荣章参加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茶艺研究与推广沙龙

20160625 现代茶思想网报导

中国茶叶学会于2016年6月21日在杭州梅竺度假村酒店1楼多功能厅举行以“茶艺研究与推广” 为主题的沙龙,由中国茶叶学会茶艺专业委员会成员及茶艺研究者、茶艺教师、茶文化爱好者共82位参加。

本次沙龙共设10个课题,每个课题由一位学者专家做引言人,随后大家提出自己的看法。蔡荣章担任“艺术性与普及性茶道” 与“茶需要洗吗” 两个课题的引言人,并在其他课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茶席的审美价值” 课题上报告了“茶席不是茶道主体”的见解。

在“创新茶艺之艺” 的课题上提出创新茶艺之艺是指茶在艺术、美学上的创新,不是另外有个艺在等待创新。

在“自创茶艺的创意之源”的课题上认为创意之源在茶,不在礼、乐、解说等墙外的东西。

在“艺术性与普及性茶道”的引言上,蔡荣章提出茶道艺术与普及茶道没有高下之分、普及茶道是大众饮茶的面貌、茶道艺术可以提升茶产业与茶文化的水准、茶道艺术与普及茶道必须同时并举,不是等普及茶道告一段落后才发展茶道艺术。

在“毁茶论对当下茶道审美取向的启示”的课题上,蔡荣章说:“如果当时陆羽穿上茶人服、披上长长的围巾、泡茶前笔画两下手势、喃喃道出茶禅一味之奥义,就不会被冷落了。”

在“当代茶艺的核心内涵与社会责任”的课题上说到:“茶艺”不是“茶”加“艺”,早年将茶与所谓的四艺、以及近年的装置艺术结合在一起,确是误导了“茶艺就是茶加艺”。在“茶艺的定位”课题上,否定有些人认为茶没有什么好学、好看、好喝的,所以要加进修生的哲理、配乐等其他艺术项目才有看头。

在“茶艺传承的文化基因”之课题上,引言人提出了“乐生”,蔡荣章提出了“无何有之乡” :制茶除空气、水、温度、时间之外,无需其他的东西,泡茶要求壶身不能释出任何物质,水也要干净,喝茶也要在无好恶之心、无杂气与声音的“无何有之乡”为之。

“茶需要洗吗”,这个课题在蔡荣章的引言时提出了卫生、去陈味等八项第一道倒掉的错误原因,以及让茶叶、茶道登不了大雅之堂等六项第一道不要倒掉的原因。

最后“茶艺研究与推广任重道远”之课题上,引言人感叹地说:她参加过许多茶艺技能竞赛担任评审,要喝一杯参赛者泡得好的茶汤是不容易的。她最后的一张幻灯片是“怎么办”三个大字。

十个讨论的课题及引言人如下:

  1. 茶席的审美价值,由于良子做主题发言。
  2. 创新茶艺之“艺”,由刘伟华做主题发言。
  3. 自创茶艺的创意之源,由张星海做主题发言。
  4. 艺术性与普及性茶道,由蔡荣章做主题发言。
  5. “毁茶论”对当下茶道审美取向的启示,由,由朱海燕做主题发言。
  6. 当代茶艺的核心内涵与社会责任,由尹军锋做主题发言。
  7. 茶艺的定位,由关剑平做主题发言。
  8. 茶艺传承的文化基因,由王旭烽做主题发言。
  9. 茶需要洗吗,由蔡荣章做主题发言。
  10. 茶艺研究与推广任重道远,由周智修做主题发言。

 

  (1437)

论茶文化怎么教谁教-許玉蓮

论茶文化怎么教谁教

許玉蓮

发表于中国《茶道》杂志每月专栏

茶文化生在学校碰到的困难是,很多教师从别的专业如音乐、历史、茶学、营销调过来任教,教师们也在摸索着茶文化到底是什么东西,只是为了教而教,却不知道要教什么,怎样教。

因茶文化是近十年才在学校兴起,学校缺乏师资、教材、设备,故要从零开始做起,这包括了茶文化的一些负责人,他们也是由其他学术领域跨界而来,相对其他已是经营有序的学科而言,茶文化学科的方向便显得没有规范。茶文化应该以什么内容为主、各科内容的比例应该占多少?至今没有定型,大部分受到人为的牵制,负责人对哪方面比较专长,就往那边靠,比如专长历史的,茶文化学科就被历史气氛笼罩着;比如农科专长的负责人,茶文化可能变成天天比较茶树品种,采茶炒茶。

把还没有培训好的教师放进课堂是很残忍的一件事,大家各教各的,说起话来都很心虚,教师与学生的尊严受到很大的伤害。教师可能学了一些泡茶手法却不懂泡茶原理就被赶鸭子上架了,碰到学生的问题莫衷一是,不但令教师之间产生矛盾,也令学生迷惑。

茶文化不比一些数据理论强的如农业生物、茶树栽培育种、茶叶生产等受到学校当局重视,因为他们认定那些科目相对容易累积成就,而文化难以捉摸。拥有别的专长但缺乏茶文化底蕴的负责人以为茶文化的表达方式就是依赖形而上的道理,没有明确与喝茶有关的系统技术。茶文化对于一些教师而言只是一份工作,死记硬背一些知识在课堂将之述说出来而已,即使有教师们背得一口好文章,然而,如果他们并非是生活在茶文化当中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很容易曝露出对茶内涵的不了解。

学校抓不稳方向,大家又面对招生与毕业就职缺乏信心,于是茶文化学科很快的就步上“应试教育”这条路,茶文化生都被指定报考“茶艺师”考试,此考试是于1999年劳动部列入1800种职业之一的职业考证。这让大家感觉到相对安全,不会“毕业即失业”。但,单单为了考试的教育方针,明显扼杀了茶文化的生命。

茶文化的知识范围相当大,如:茶叶生产、种茶、茶营养与功效、茶器、品茶环境、茶席设置、水质、茶品鉴、茶营销、茶法、茶史、茶会举办、各国茶文化比较、美学、各类艺术、其他文化与社会风俗等,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展现茶的内涵,表现茶内涵的手段主要是靠泡茶、奉茶、喝茶的过程与方法,茶文化生学习了这套基本知识和技能,才能不断重覆锻炼。他们不断重覆锻炼时,教师把关的水准不稳定,让茶文化生在学习过程造成很大的随意性,是目前学校的通病。

正常的文化学习,除了吸取一般知识,更加是通过学习思想与行为来达到完美。故此茶文化生应该要有可临摹的对象,较易找到的对象当然是他们的老师,教师在这里受到挑战:爱不爱茶、是否在生活里也建立了泡茶喝茶的嗜好、茶法是否运用得当、有没有定时将泡茶功夫演示给学生观摩、茶泡得好不好等问题,在在表现了一位教师对茶文化的信念与态度。比如说泡茶师要有一双干净的手,这不是立了一个规矩可以完事的,这包括了教师必须时刻都维持头发整齐,衣服天天换洗,手指甲修短,杯套与泡壶巾每次用了都清洗晾干,泡茶的手势熟练不出错。教师的价值取舍,是茶文化生的学习指标,教师要能让学生油然升起一股感动,进而认同与领悟他的做法。(20150715)

许玉莲

  (1470)

茶汤欣赏会时不说话-蔡荣章

茶汤欣赏会时不说话

蔡荣章

茶汤欣赏会是专心欣赏茶汤的一种聚会,通常称作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为什么说是专心欣赏茶汤而不是说喝茶呢?因为这时的茶汤是被视为一件茶道艺术的作品,是要欣赏的,不只是漫不经心地喝掉。一方面是泡茶的人要将茶汤当作是一件艺术作品来创作,一方面是喝它的人要将它当作一件艺术作品来欣赏、来享用。

将茶汤当作是一件艺术作品来创作、来欣赏,有了这个观念,马上对茶汤有不同的感觉。如果没有这种感觉,会只觉得茶汤有什么好斟酌的,了不起绿茶、红茶之别吧了,这时如果还要探讨茶道,就会往泡茶上去找寻,最少那里有泡茶服装、肢体表现、还有搭配的音乐与舞蹈。也就是因为没有将茶汤当作是一件艺术作品来创作、来欣赏,所以茶文化一直停留在泡茶的阶段,进不到茶汤里,进不到品饮阶段,进不到茶汤作品欣赏的层次。

如果是这样,那茶文化、茶道所关注的都尚未落实到茶汤上,也就是说尚未及于“茶”,那不是很糟糕吗。那么茶汤有什么好喝的?好欣赏的?好当作一件艺术作品的?就像去音乐厅欣赏钢琴演奏,如果没弄懂钢琴能表现怎样的音乐之美,一定是坐立不安。会喝茶的人可以将茶汤的香、味、美感说个一百点,我们将这一百点告诉喝茶的人,大家在喝茶时就会停留在茶汤久久,会跟茶多聊一会儿。就这么一个工夫,茶文化与茶道就可以进到茶文化与茶道的核心所在。

喝茶的重点在茶汤,茶汤又有那么多的嗅觉、味觉、茶性等美感要体悟,那么多品种、海拔、制作、水质、冲泡等的内涵要阅读,除了专心之外是无暇与旁人说话的,连与邻座的人讨论杯子的点滴都嫌走了神。

泡茶老师在泡茶席上介绍茶的产地、销售的价格、冲泡的方法,这是属于上课的性质。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呢?茶道艺术家只需要引导大家关注他的泡茶用水、每道茶所使用的水温、选用的壶具、置茶量与浸泡时间。他慎重拨出茶叶让大家欣赏茶的外观,但不说出茶名。不预告茶的香型与口感,不述说此茶之得之不易处。茶道艺术家没有说些什么,但大家对茶、对茶道艺术家如何对待这壶茶都历历在心,等把茶喝了,大家相互一看,会心地说:我喝懂了。

不是说茶汤欣赏会时不准说话,而是茶道艺术家要专心泡茶、专心奉茶,喝茶的人要专注每项泡茶过程的美妙处、专注欣赏与享用茶汤的香味性,不想有其他的干扰。音乐厅上不是连曲目都不报告吗?有的听众连节目单上的曲目都不要看,因为等一下就要接触到乐曲的本身了,要它的名称作什么?直接欣赏茶,将它含在口腔里,不受名称带来的限制,反而体会更多。

对茶的品种、山头、海拔、制作、冲泡没有了解是阻挡不了对茶汤的欣赏的。我又不知道画家是谁、也不知道什么是印象派、用的是什么油彩与画布,但直接面对画作,看得高兴得不得了。隔壁的那个人就一直追问着导览员什么叫印象派、莫内是谁、为什么这张画是画在木板上。我觉得他吵死了,打扰了我看画的心情。

(20150817中国《茶道》杂志专栏)

 

  (1370)

时时养成正式泡茶的心态-蔡荣章

时时养成正式泡茶的心态

蔡荣章

正式泡茶就是当作在公开场合从事着茶道演示。平时我们就可以把茶泡好,何必等到公开演示的时候?但是经验告诉我们,没有正式泡茶的心态,不容易将茶泡到圆满。因为总会不在乎一些细节,不只是衣服穿得不够正式,可能连指甲都修饰得不够整洁,茶量没有准确地抓拿,这些未全面的武装必然让茶汤不够精彩,茶道作品达不到巅峰的状态。

平常自己一个人泡茶,或是三五朋友茶叙,一点儿压力都没有,可全面发挥泡茶的功力。但一上台演示,就乱了手脚,不是忘了控制水温,就是扫翻了一个杯子。这个状况不是我们所要说的把泡茶喝茶当作一件艺术作品呈现,因为把泡茶喝茶当作是一件艺术作品看待时,泡茶的过程、客人的招呼、茶汤的创作,是要全面照顾的,而且泡茶的过程、客人的招呼还支撑着茶汤的创作。泡茶过程不够纯熟、客人情绪掌握不当都会影响茶汤的精致程度。

水没有一定的处理程序、控温的设备没有操作熟练、茶壶茶盅茶杯的容量没有事先衡量妥当、赏茶置茶的茶荷大小没能与壶搭配、未知冲水时如何预防壶盖的掉落、一位客人直到第二道茶时才出现怎么办、一位客人将手机放在泡茶席上怎么处理、客人一直追问着茶的来路怎么应付,这些现象的出现在平时泡茶往往会被忽略,但在正式演示时就会造成极大的困扰,而且不论是否正式演示,都影响泡茶者自身茶道艺术的呈现,尤其是最后作品的“茶汤”。

正式演示不一定要在公众场所,也不一定要有观众或客人,自己一个人在家里泡茶,即使没有客人也可以是正式的演示,也就是每个动作、每件茶汤应注意的事项都做到位。没有演示能力的人是无法呈现茶道艺术的。泡一杯茶喝喝与创作一件茶道艺术作品来享用不一样,将这两件事分开来看,我们不只发现茶文化的茶汤饮用与茶道艺术是并存的,还发现2015年的现在,茶道艺术被搁置一旁而少人耕耘。

从泡茶师跨进到茶道艺术家,每场泡茶都要变成是正式的演示。演示是“正式”地表现出来、当作是一件艺术作品般的呈现,没有炫耀的意思,但有展现“作品”的意义。茶道艺术家的养成要建立这样的观念。

随兴、自然最好,教条的约束不好,泡茶喝茶本是轻松自在的一种生活行为,为何要变成那么僵化的茶道艺术?泡茶如果只停留在解渴饮料、保健饮品、社交媒介,茶的另外一片纯艺术领域“茶道艺术”就无从享用了。茶道艺术是将泡茶喝茶视为一种艺术项目来进行,这项艺术也要随兴与自然才好,谁要如临大敌般的过日子?但茶道艺术要从每次的“正式泡茶演示”做起,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变成了习惯,就达到了随兴与自然的状况。那时的茶道艺术、正式泡茶演示,在茶道艺术家心中都已化为乌有,但在外人的眼里,茶道艺术确是长在茶道艺术家的身上。

刊登2015.09月中国福建《茶道》杂志

  (1437)

《喝茶慢》简体版/许玉莲著 /20160101

《喝茶慢》許玉蓮著

出版社: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出版時間:2016-01-01

ISBN:9787569905120

語言:簡體

包裝:平裝

開本:787 x 1092mm     1/16

印張:22

字數;250千字

用紙:純質紙

頁數:339

許玉蓮女士自1990年代開始書寫當代時空形成的茶道思想,這本書結集了許女士30年來在馬來西亞與中國的茶道教育工作心得、國際研討會的論文以及在網絡、報章、雜誌發表的文章,是現代茶道思想中的重要作品。

自序:喝茶慢的必要

【壹 茶湯觸感】

大器茶

當怪獸遇上茶

我用我心泡茶樂

化陽光雨露為茶魂

發酵

殺青

喝茶慢

好茶遺恨

泡茶之痛

尋茶不遇

祭月茶

普洱詩篇

水仙開封

飲茶是我家鄉的慢生活

喝茶慢,生活慢,慢有道理

【貳 茶器體驗】

囚困壺中

壺魂歸來

與壺戀愛

會痛的壺

養壺私語

還壺生命

壺海浮沈

泡茶的壺最美

陶瓷藝術與茶具之概念不同

【叁 茶貌意趣】

燒水點茶

喜見露地

奉清涼茶

異鄉茶怯

紅塵紅茶

俠女施茶

是時候教泡茶了

吃下午茶

韓國茶道的慢觀念

簡介無我茶會

【肆 茶法探視】

泡茶的聲音

正式地泡茶給自己喝

泡茶計算

花卷茶的老味

老舊烏龍味

感官訓練的品鑒課

泡茶不需噱頭

茶具定位問題

一個茶一個泡法

泡茶時水溫的問題

泡飲普洱要慢慢來

【伍 茶館年代】

開山之茶

以書為師

啟蒙者

習茶班

說茶

隨茶登臺

扛茶去也

上完茶藝課程的考試

茶門仆人

茶人炒飯

先飯後茶

吃在茶坊

哀悼純真年代的茶藝館

【陸 茶事心事】

左右鬥茶

味味有茶

茶菜與茶食

致茶葉書

哪個味道好

生活茶 保健茶

素面素心好吃茶

沈淪普洱

好茶伴難找

無事茶甘

泡茶與喝茶間的默契

每天總是要喝一點茶

【柒 茶•文學•電影】

遇茶茶遇飯飯

自然主義的喝茶

茶禮無聲勝有聲

喝茶的約定禮

茶人的前後

《七修類稿》的茶來茶去茶中情

《泰坦尼克號》的喝完這杯茶再說吧

解讀《南海十三郎》的茶語

茶葉好比金子的《二馬》與《大地》

亦舒的喝茶姿勢

《傾城之戀》的茶渣森林與種種

《半生緣》的人走茶涼

張愛玲筆下女人以茶調情

《紅樓夢》不高不低喝茶境界

《金瓶梅》潘金蓮吃茶記

【捌 慢哉下午茶】

倫敦Bramah 茶博物館的行茶法

2英國茶人的茶史觀

在英國喝下午茶看其茶道精神

英國紅茶,奶不奶

下午茶與高茶的分別

清算英式下午茶的茶餐賬

英國現階段喝茶狀況

我所接觸的各地英式飲茶

俄羅斯傳統家庭的煮茶法

英式紅茶在德國的行茶法

英國茶人在馬來西亞舉辦的茶會

南洋Kopitiam 的英式Teh 系統

拉茶必備的英式紅茶元素

英國茶道在馬來西亞

喝茶慢许玉莲

喝茶慢许玉莲

喝茶慢许玉莲 (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