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茶会形式

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20120822周三小方块-蔡荣章

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

蔡荣章

20120822周三小方块WEDNESDAY TEA CORNER

茶道艺术家是茶人中比较重视茶道的艺术内涵者,他可以从泡茶过程、奉茶给品茗者的往来之间、大家品赏茶叶茶汤茶器间(以上这三项简称为〝泡茶〞),将茶道的艺术内涵表现得很好,甚至于可以藉着上述所说的〝泡茶〞,创作出自己的茶道艺术作品。

茶道艺术家除了利用〝泡茶〞来表达、创作、享用茶道之外,还可以藉用〝茶会〞的形式来完成上述所说的表达、创作、享用。藉用〝茶会〞可以是利用既有的茶会形式,也可以创作一个新的茶会形式,利用既有的茶会形式是侧重于表达与享用,(表达之间当然还可以有〝泡茶〞方面的创作,)但若仅限于茶会的范围,想要有创作就必须创造出新的茶会形式。这就是现在我们要说的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

我们经常看到茶友们设置各式各样的泡茶席来展演自己的茶道艺术,如果他的泡茶表现得很好(包括了泡茶、奉茶、与品茗),而且很有创意,我们只能说他创作了一件泡茶作品,但不能说他创作了一件茶会作品,因为他使用的是既有的茶席式茶会,不论他是独自一个茶席还是集合数个茶席。如果您组织了数个茶席,并在这些茶席间建构了一定的连锁性关系,而且形成了一个整体性有机的视觉效果,这时我们才可以说〝您创作了一件茶会作品〞。

既然指的是茶会,那必然是一些人或一大群人的聚会,将这些人组织起来完成一件作品,势必就像交响乐团或戏剧一般的艺术形态,只是它要表现的是茶道。

回顾一下历来的茶会作品,最早的可以举出曲水茶宴,不知道是谁创作的,只知道在中国晉代的书法大家王羲之他们就已经玩得很好了〝曲水流觞〞,唐代吕温等一群文人因为不谙饮酒,相约在曲水流觞时以茶代酒而产生了曲水茶宴,现今各地茶界都还不断进行着。接下来要举出英国下午茶,也说不清楚是谁创作的,有人推给维多利亚女皇Queen Victoria(1819-1901)的女侍臣Anna Maria Russell, Duchess of Bedford(1783-1857)。这种喝茶时间、环境、茶具、茶法、茶点等习惯流传至今,还在各地大行其道。第三个例子是日本的榻榻米茶会,这是时当中国明代,由日本茶道先驱者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等人创建的茶会方式,至今仍然被应用,而且被视为日本茶道的代表形式。

第四第五个例子是当代的无我茶会与茶汤作品欣赏会,无我茶会由笔者于1990年在台湾陆羽茶艺中心创作,茶汤作品欣赏会由笔者于2010年在中国漳州天福茶学院(即今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系创建。这两种茶会形式尚未经过历史性的考验,但实施这些年来,无我茶会已在多个国家与地区持续性应用,茶汤作品欣赏会历史尚浅,但从茶道艺术家联合发表茶道艺术作品的角度来看,它是有趣又流畅的一种方式。无我茶会Sans Self Tea Gathering是表现无之境界的一种茶会形式,茶汤作品欣赏会是展现茶道艺术(尤其是最终的茶汤作品) 的一种茶会形式。

  (2076)

茶道两张结构图-蔡荣章

蔡荣章

茶道两张结构图

( 2010.12月刊于中国《海峡茶道》杂志月刊专栏)

 

很多人会好奇地问,茶道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组成?它的表现内容包括了哪些?尤其是谈到传统与当代茶道时,更会关注到目前茶道应有的组成与内涵与唐宋或日韩有何不同。

我们用两张图来表达上述这两个问题,而且是以当代的时空为背景,因为我们着重于“茶道的应用”。第一张图是将茶道画成一个圆圈,圈内分成四等份,四等份上分别填上茶具、泡法、环境与思想。这一张图说明了“茶道建筑”的组成方式,它必须先有茶具,或说是完备的茶具,然后有泡法,或说是精确的泡茶理论与方法,再有表现茶道的空间,或说是周全的泡茶与品茗环境,最后则是拟表现的思想,也就是风格与意境的部分。

茶道这样的组成方式,不论是古还是今,是日还是韩,都是一样的,只是所使用的茶具不同、泡茶方法不同、喝茶的环境不同、所想到所体会到的意境不同而已。同一时代、同一地区的不同流派也只是在这些部分显现差异。

第一张说明“茶道建筑”的组成方式,如果它是属于“材料之结构”,那接下来的第二张,说明“表现内容”的结构图则是属于“内涵之结构”。第二张图是卷心面包,最核心的一圈是“茶汤”,茶汤外的一圈是“泡茶、品饮、奉茶、道具、舞台”,第三圈是“泡茶法、茶会形式”,最外一圈是“茶道思想”。

茶汤是茶道的灵魂,也是茶道表现的核心。这是较抽象的部分,也是只有“喝”的人才能感受到的。帮助茶汤表现的有“泡茶、品饮、奉茶、道具、舞台”,它们就可以用观赏的方式接受了。“泡茶”是指将茶调制完成以供饮用的过程,“品饮”是主或客享用茶汤的情景,“奉茶”代表着二人或一群人的茶事活动,“道具”是茶事活动所使用的器皿与家具,“舞台”则是茶事进行的场所。这些原素都是帮茶道说话的“演员”,它们说着、做着主人交给它们的脚本,表现着主人想要述说的美感与情境。第一圈的“茶汤”与第二圈的“泡茶、品饮、奉茶、道具、舞台”可以融成一体而视为一个内圈。

第三圈是支撐内圈运作的平台,包括“泡茶法”与“茶会形式”。泡茶法是将茶汤表现好,将泡茶、品饮、奉茶表现好所必需的原理与技巧,在教室上常有小壶茶法、含叶茶法、抹茶法等的所謂十大泡茶法。至于茶道这出戏以什么形式演出,那就关系到茶会形式了,在教室上我们也经常将茶会分成茶席式、宴会式、流觞式、环列式、礼仪式等来研讨。

最外一圈是“茶道思想”。茶道所要表现的不只是一个空架子,还有主人希望供养给自己的内涵,主人想要表现给别人知道的思想、观念与美感境界,这些都主导着茶道表现的风格。但是这一圈要写上什么具体的“茶思想”呢?是可以因人而异的,如果要表现得比较古典的,那在“自省”的茶道上可以填上“精俭”,在偏重“对外关系”的茶道上可以填上“清和”,在强调美学的场合上可以填上“空寂”。当然也可以表现得比较活泼、时髦、前卫,不一定要穿古装、在茅草屋内才可以泡茶的。

第二张图说明了“茶道表现”的结构,它的内圈,也就是“茶汤”与“泡茶、品饮、奉茶、道具、舞台”,是茶道赖以表达的媒介,也是“茶道表现”的“本体”,可称之谓“呈现层”。它的第三圈,也就是“泡茶法”与“茶会形式”,是茶道赖以存在的平台,可称之为“承托层”。最外一圈的“茶道思想”,是塑造茶道“特性”的主导力量,是为“风格层”。

茶道就是茶道,分成二个结构图来解释只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一个是说它有什么组成部分,一个是说它籍着什么媒介来表现什么内涵。这都是为了方便茶道的应用而做的分析。(完稿于 2010.10.28)

(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