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L-茶文化活动Tea Events

L-茶文化活动Tea Events

2019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

          2019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

由中国漳州科技学院与韩国国际Tea Club共同主办的“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其2019第九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将由2019年10月13日至15日在漳州科技学院的“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国际教育论坛系列活动” 与同年同月15日至20日在安溪茶学院的“第十七届国际无我茶会” 组成,研讨主题为“茶事活动举办”。请大家及时撰写论文及准备参加事宜。

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于漳州)结合第十七届国际无我茶会(于安溪)同时举行。

下列2019年9月8日最新行程表:

10月16日 1.开幕式;2.无我茶会论文交流暨“一带一路”安溪铁观音发展高峰论坛(地点:茶学院报告厅) 第一场无我茶会(地点:安溪茶学院) 欢迎仪式/文艺表演(地点:国际酒店宴会厅)
10月17日 参观安溪茶厂、非遗竹藤编文化展、李光地文化展

、安溪茶园(体验乌龙茶采摘制作技艺),(地点:安溪县官桥镇、湖头镇、城厢镇、虎邱镇、西坪镇、龙涓乡、芦田镇、湖上乡、尚卿乡等)

在乌龙茶主产区体验乌龙茶制作技艺,举行安溪乌龙茶品鉴赛(地点:西坪镇、虎邱镇、芦田镇、湖上乡、尚卿乡等)。 厂长、非遗传承人签名赠送安溪铁观音茶叶1500克/人
10月18日 第二场无我茶会(清水岩广场)(地点:蓬莱镇)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地点:参内乡中国茶博汇) 各国、各地区茶道演示

(地点:大礼堂)

10月19日 泉州海丝文化考察(老君岩、开元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源和1916) 惜别晚会/茶文艺表演(地点:国际酒店宴会厅)
10月20日 返程

 

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论文请于2019年9月上旬前备妥中、韩文本汇集到rongtsang@126.com蔡荣章邮箱或napolee4419@hanmail.net金明熙邮箱(韩国地区)。

“茶事活动举办”的写作可从下列方向思考:

  1. 茶事活动的种类:如各型茶会、茶博展会、制茶比赛、茶商品比赛、泡茶比赛、茶研讨会
  2. 茶事活动的代理机构
  3. 茶事活动代理机构的任务
  4. 茶事活动的成本估算
  5. 茶事活动的社会资源

2019年10月13日至15日在漳州科技学院的“第九届国际茶化研讨会” 活动费为800人民币,含抵达厦门机场、码头或漳浦动车站后的迎接及活动期间的食宿。国际无我茶会的费用请看无我茶会的公告(如附件)。报名邮箱相同于论文缴交的邮箱,请注明所参加的无我茶会是全程还是半程,住宿是与谁同一房间,还是任由主办单位安排。

有关“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 的消息将在下列二个网址发布:

http://tftc.edu.cn/进入茶文化研究中心

http://contemporaryteathinker.com/进入茶文化活动

第十七届国际无我茶会(于安溪举行)详细报名情况另参考由其组委会发出的信息。

  (691)

2019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公告

 17届国际无我茶会公告

The 17th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第一号)2019年5月20日

 

各有关单位和个人:

由福建农林大学主办、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和安溪县茶业管理委员会承办的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暨“一带一路”安溪铁观音发展高峰论坛,将于2019年10月15日-20日,在福建省安溪县举办,大会会期6天。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

2019年10月15日-20日 (10月15日报到,10月20日返程)

 

二、活动内容(初步日程安排附后)

活动期间,我们将组织系列活动,让参与者尽享这两年一度的国际茶文化盛会。

一是,两场无我茶会,分别于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及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水祖师信俗)、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溪清水岩各举办一场;

二是,一场茶道论坛,世界茶叶界知名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共同研讨“一带一路”背景下茶产业发展之路和无我茶会文化内涵;

三是,全程制茶体验,亲身体验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的传统魅力;

四是,文化展示交流,到中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点云岭茶庄园和安溪茶厂等地参观考察安溪铁观音茶文化,品鉴安溪乌龙茶,欣赏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观看各国茶艺茶道表演。

五是,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在全球设10个分会场同时进行国际无我茶会,时间为2019年10月16日上午,届时,采用互联网联播、直播、转播方式,互动全球无我茶会茶友,联谊全球茶友走进参与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暨“一带一路”安溪铁观音发展高峰论坛会。

此外,大会还准备了丰富精美的安溪铁观音茶礼纪念品,希望安溪铁观音随着茶友们香飘各地。

 

三、报名

1.请于2019年8月18日前,填写报名表格,并以电子邮件形式向组委会报名;各大高校与会人员报名时间分两个阶段,分别于2019年7月15日、2019年9月15日。

报名人数限制:国际茶友限100名,中国茶友(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大陆地区)350名,先到先得原则,原则上组团参加,报满即止。

2.报名成功后(即收到组委会的回复邮件),请于8月25日前,将定金汇入指定账户(国际茶友每人美金200元,中国茶友人民币1000元)。汇款时请务必要求汇款银行于电文中提供汇款人姓名、账号及通信地址。

3.中国茶友参加大会费用为人民币4500元。国际茶友参加大会费用为美金830元(国际茶友与国内茶友接待标准、住宿标准及纪念品等有所不同)。费用包含大会期间住宿费(五晚)、活动交通费、餐费、当地旅游、门票、保险费和活动费用、纪念品。

4.报名联络

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组委会

组委会咨询人:何环珠

咨询电话:15759880111

报名E-mail:906159444@qq.com

汇款账户,将于第二次公告时提供。

5.团体报名的,请提供团长和团员茶友名册一份(包含英文名字、身份证号或护照号码、生日、用餐习惯),同时请提供参加茶友房间分配表一份,以便安排食宿。

6.为便于活动安排,大会统一安排住宿二人房,若确有特殊情况希望住单人房者,请在报名表上说明,组委会将追收住宿差价,国际茶友增加美金200元(40元/晚),中国茶友增加人民币1000元(200元/晚)。

7.请各地茶友事先告知抵达时间、方式(飞机班次、动车车次),以便组委会派人迎接(组委会设置厦门高崎机场、厦门动车北站、泉州晋江机场、泉州动车站四个接待处)。

8.欢迎大陆地区茶友报名成为本次大会志愿者,为国际茶友提供相应服务。大会志愿者并不减免相关费用。

 

四、大会初步日程及说明

1.大会初步日程

日期 上午 下午 晚上
10月15日 报到 领队会议
10月16日 1.开幕式;2.第一场无我茶会(安溪茶学院) 无我茶会论文交流暨“一带一路”安溪铁观音发展高峰论坛 欢迎仪式/文艺表演
10月17日 1.各国、各地茶道演示;2.出发到各制茶体验点 安溪乌龙茶制作体验(采青、做青) 安溪乌龙茶制作体验(做青)
10月18日 安溪乌龙茶制作体验( 包揉、烘焙) 安溪茶文化参观考察 安溪乌龙茶品鉴赛
10月19日 第二场无我茶会(清水岩广场)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惜别晚会/茶文艺表演
10月20日 返程

 

2.无我茶会:10月16日和10月19日,将各举办一场无我茶会,请各会员、各团体会员自备无我茶会茶具。

 

3.茶道论坛:内容为无我茶会、茶文化与科技、“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安溪铁观音茶产业发展等,论文于9月20日前提交。文字1200-5000字(简体),附300字以内的作者简介,并将“摘要”英译,主办单位组织审稿委员会,入选者编入论文集,以赠书二册代稿酬,论文入选者组委会颁发入选证书。

 

4.领队会议:10月15日20:00,主办单位将报告筹备情况,并讨论有关事宜,请各团体推派1至3名(含翻译)代表参加,并讨论下届主办地。10月16日晚上,欢迎仪式上进行会旗递交仪式。

5.惜别晚宴:10月19日晚宴,请各团队准备一个表演节目,十分钟以内,以相互联谊、交流。

6.茶艺茶道表演:10月17日上午,将在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举办一场茶艺茶道表演,由主办单位邀请各团体参与演出,请各代表队准备1-2个节目清单汇报组委会,每个节目限20分钟内。

 

7.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10/19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全体与会人员参加,主办单位邀请设席泡茶的茶道艺术家,请各国各地区代表队推荐1-2名茶道艺术家分享茶汤作品。

 

8.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各国或地区设立分会场:

1)组委会设分会场同时进行无我茶会,分会场限10个,于10/16上午第一场国际无我茶会时举行,全球互动直播;

2)各国、各地区代表队均可申请分会场,申请地区将由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组委会审核,审核通过后组委会负责派人赴分会场培训,分会场一切费用包括培训费由申请单位全权负责;

3)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组委会将授予各分会场《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暨“一带一路”安溪铁观音发展高峰论坛分会场》证书。

 

9.欢迎晚宴

请各国各代表队踊跃报名节目分享,节目限10个,时间限时15-20分钟,报名时一并报上节目名称与时间。

 

10.乌龙茶非遗制作技艺体验

1)10/17日安溪乌龙茶制作体验,时长24小时(采青.做青.包揉.烘焙.审评)在制作等待期间组委会安排安溪8大乌龙茶审评、制茶体验心得分享等活动;

2)请各国各地区与会人员于10/18日上午分享3-5分钟心得体会。

3)各个安溪乌龙茶制作体验小组做好的茶分三份,分别工厂、制茶师、每一位茶友各赠送一粒茶球,并请所有参与制作的茶友签名留。

 

11.参加单项活动:允许报名参加单项活动有:10月16日上午在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的无我茶会、10月19日上午在清水岩的无我茶会,以及10月19日下午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每个单项活动收费人民币300元,包含门票与单项活动礼品,不包含吃住行。

 

17届国际无我茶会组委会

2019年5月20日

The 17th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ommittee

5/20/2019

  

附件17届国际无我茶会个人报名表(中国茶友专用)

姓名

Name

性别

Gender

出生日期

DOB

单位

Work Place

职称职务

Job Title

地址

Address

邮编

Postal Code

电话

Tel.

手机

Cell

传真

Fax

E-mail
报到时间

Check-in Time

回程时间

Departure

Time

备注

Remark

 

附件2  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团体报名表

编号

 

中文

姓名

 

英文名字 性别

 

身份证号码 护照号码 出生年月

 

单位

 

单间或双间

用餐习惯 职务

 

联系电话

 

团内职务

 

 

附件3  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暨“一带一路”安溪铁观音发展高峰论坛组委会

 问(按姓氏笔划)

王庆、王岳飞、白明娟、刘林霜、许玉莲、孙忠焕、严金静、苏李素贞、李佩芳、李真秀、李瑞河、杨江帆、何关新、沈学政、张星海、张通、陈宗懋、陈绍军、陈树荣、林文雄、周国富、周智修、赵琦、高向荣、涂国瑞、黄书孟、屠幼英、傅光丽、童启庆、曾陆红、蔡荣章、蔡烈伟

  任:兰思仁

副主任:黄炎和、庄稼祥、陈剑宾、林毅敏、肖印章、雷国铨、林金科、范水生、谢志攀、何环珠

  员:黄成茂、李治洲、陈  勇、吴清远、杨振阳、陈志明、傅伟明、许锦斌、魏中南、刘青洲、林志平、王汉辉、郑丽萍、陈菁菁、孙黎昕、王慈泳、陈亚图、林华霖、李瑞章、林曲尧、高水练、王 刚、陈佑成、胡雲飞、陈志丹

 

  (834)

许 玉 莲 茶 道 讲 座 /中 国 农 业 科 学 院 茶 叶 研 究 所

许 玉 莲 茶 道 讲 座
主 办:中 国 农 业 科 学 院 茶 叶 研 究 所
第 五 届 茶 艺 师 资 班

2019-6-29 13:30~17:00
许玉莲老师主讲
题目:如何举办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纲要:
1.茶会的意义
2.纯茶道的呈现与欣赏
3.茶汤市场的建构
4.如何举办茶汤作品欣赏会30则

2019-6-30 17:30~19:30
指导老师:蔡荣章,许玉莲
题目:茶汤作品欣赏会的举办(模拟)

2019-7-1 13:30~17:00
许玉莲老师主讲/示范
题目:老茶的冲泡与欣赏
1. 什么叫做老茶
2. 老茶的存放与制作
3. 老茶风味品质特征
4. 老茶欣赏价值与健康价值
5. 老茶冲饮的途径

(739)

蔡荣章茶道思想讲座/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

 

蔡荣章茶道思想讲座
题目:茶道的本来面目
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主办
时间:2019.06.25(二)         14:30~17:00
1. 茶道的基本元素
2. 茶道的外来元素
3. 茶道艺术的特有元素
4. 茶叶、茶汤颜色的欣赏
5. 茶香、茶味、茶性的欣赏
6. 无我茶会呈现的茶道面目

 

 

  (782)

蔡荣章茶道讲座/中国茶叶学会 第五届茶艺师资培训班

蔡荣章茶道讲座

主办:中国茶叶学会 第五届茶艺师资培训班

课程纲要:

2019/6/29周六8:30-12:00

泡茶原理/小壶茶法原理/小壶茶法示范

蔡荣章教授/示范许玉莲老师

  1. 泡茶五要素
  2. 影响茶叶浸泡时间的24因素
  3. 小壶茶法30则
  4. 小壶茶法示范

 

2019/6/30周日8:30-12:00

无我茶会

蔡荣章教授/示范许玉莲老师

  1. 无我茶会七大特殊做法与七大精神
  2. 无我茶会参会者应准备事项
  3. 无我茶会主办者应准备事项
  4. 无我茶会示范

 

2019/6/30周日13:30-16:30

小壶茶法练习

蔡荣章教授. 许玉莲老师

  1. 小壶茶法茶具观摩
  2. 小壶茶法分组练习
  3. 小壶茶法动作与茶汤讲评

 

2019/7/1周一8:30-12:00

现代茶道思想

蔡荣章教授

  1. 纯茶道的理念
  2. 茶汤色、香、味、性的欣赏
  3. 茶道艺术是口鼻的艺术

 

2019/7/1周一17:30-19:30

无我茶会(模拟)

蔡荣章教授. 许玉莲老师

  1. 无我茶会茶具观摩
  2. 无我茶会程序演练
  3. 无我茶会意境体会

 

  (875)

蔡榮章茶道論壇/2019臺北二場

蔡榮章茶道論壇/2019臺北二場

日期:第一場 2019.7.20(六)

第二場 2019.7.21(日)

 

蔡榮章教授簡介:

中國.福建. 漳州科技學院教授

漳州科技學院茶文化研究中心創辦主任

臺灣“天仁茶藝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漳州科技學院茶文化系原創系系主任

 

9:15-12:00題目:什麼是茶道的組成部分

綱要:

1.茶道與道德,茶藝與藝術

2.茶葉的色彩之美

3.茶葉的香味性。

15:00-17:00題目:茶道社會教學的實施

綱要:

1.小壺茶法教學綱要

2.無我茶會教學綱要

3.車輪式泡茶練習法教學綱要

4.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教學綱要

 

主辦:中華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協會

地點:臺北市衡陽路64號天仁茶文化大樓五樓會議廳

 

  (680)

無我茶會書簡介

上:無我茶會創辦人–蔡榮章先生

無我茶會創辦人為臺灣蔡榮章先生,無我茶會1989年創辦,1990年正式對外舉辦。蔡榮章先生寫的無我茶會書有:
1991出版《無我茶會-中日韓英四語》繁體版
1999出版《無我茶會180條》繁體版
2001出版《無我茶會180條》日語版
2013 出版《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繁體版
2013出版《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韓語版
2016出版《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簡體版

 

  (959)

从蔡荣章的四十年看他的《茶道入门三篇》(修订版)/文/许玉莲

从蔡荣章的四十年看他的《茶道入门三篇》(修订版)/文/许玉莲

 

蔡荣章先生《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一书修订新版,旧版于2006年出版,旧版之雏形、纲目部分源自1984年出版的《现代茶艺》,《现代茶艺》一书的内容则是蔡先生于1980年至1983年间在报章撰写专栏以及在《茶艺》月刊撰写评论整理而得的结集。当时发表的这些文稿皆来自蔡先生自1980年起在陆羽茶艺中心授课所用的教材或上课时所说过的观念(当时属现代茶文化复兴初期,很多观念正在整理,蔡先生有一些是先写后说,有一些是先说后写,也有部分来不及写的,学生依照他的口述做记录),那是一段对泡茶喝茶的状貌重新检视、用当代人的话说当代人的想法的时期。蔡先生所说所写皆跳脱既有框架,将茶道学习直接指向茶道最核心课题“如何泡好一壶茶”,并坐言起行实践起来。1981年创设“泡茶专用无线电水壶”,同年创立“小壶茶法”,1982年创设“泡茶专用茶车”,1983年创办泡茶师检定考试制度。根据这些实践所构造出来的茶道体系自此横空出世,在36年前是超前的,放在今天也是先进的。‘

这一套茶道体系在当时开风气之先的思考有:什么是泡茶?需讲求精准地把茶泡好,故反反复复从多个角度细述茶法。要在哪里泡茶?泡茶应设专门的空间来进行,故茶车的设计格局严谨、器物皆备。如何泡茶?泡茶应一丝不苟地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完成,故有小壶茶法24则。喝茶时的做法?品茗应有欣赏境界、茶味需要用文字表达、品茶也需品水。谁来做这些事情?应有泡茶师,故此创立泡茶师检定考试制度。为何而作?所以产生了泡茶师箴言——“泡好茶是茶人体能之训练,茶道追求之途径,茶境感悟之本体”,这份箴言成为当代的茶道价值观,从此时代翻新了一页。

它的翻新,包括重新注解茶叶是如何诞生的,因只有懂得茶之后,人们才能爱泡茶、喝茶。蔡先生用日常说话语气、用尊重常识的态度述说萎凋、发酵、杀青、揉捻种种工艺的定义,令读者不必死背书就能明白。他的讲解是整个的语言与腔调的翻新,是人对茶的生命关注点的翻新,他提出:茶青采下后要不要马上下锅(对晾青与萎凋进行分析)、如何让茶固定在我们希望的状况下(对发酵进行分析)等等具有强烈启发性的问题,让读者自己思考,然后恍然大悟。蔡先生整理的茶叶各种类,其做法如:“轻萎凋轻发酵”“中萎凋中发酵”“重萎凋重发酵”“重萎凋轻发酵”“重萎凋全发酵”等等,让读者一下子明白过来,制茶的真实情况是要灵活机动应付的,它是一个不断在变化中追求不变的历程,每个制茶者都要克服气候与环境的挑战,好维持他一贯要的茶叶风格。这种非教条式的制茶原理突破一般教科书的僵硬生涩感,读来满嘴生香,非常享受,而且,这些道理明白了就不会再忘记。

 

《茶道入门三篇》(修订版)资料:

作者:蔡荣章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7-08-01

ISBN:9787101126075

 

 

  (896)

2018-09-22许玉莲在江西讲授示范“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许玉莲会长受邀于2018-09-22在江西讲授“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讲座与示范,由九江茗庐茶文化,汉阳山庄与联泰地产主办,主持人为李晓燕老师;并与当晚7:30举办 售票入场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中秋邀月茶会,一共开了八席,整体出席人员近百人,期间并获得江西电视台访问报道。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课程大纲如下:

1.茶谱

1.1.茶序

1.2.茶法

1.3.茶赏

2.付费喝茶

2.1.售票

2.2.邀请卡

2.3.入场卷

3.创作要求

3.1.只有茶道的泡茶席

3.2.要有好的茶叶,茶具,水

3.3.要专注泡茶,奉茶,喝茶

3.4.要懂得把茶泡好

4.茶会欣赏内容

4.1.看茶叶,品茶汤,观叶底

4.2.品清水

4.3.吃茶点

4.4.每场喝4道茶,一道清水,一道茶点

5.茶会进行间

5.1.没有配乐

5.2.茶道艺术家不做茶叶、泡法解说

5.3.不从事采访式对话、照相、录影

5.4.主办安排专人摄录影,不要影响茶会进行

6.谁来当茶道艺术家

7.茶会形式

7.1. 座席式

7.2.茶道艺术家个人茶汤作品欣赏会

7.3.茶道艺术家联合茶汤作品欣赏会

8.场地规划

8.1.私人物品收放间

8.2.报到处

8.3.洁手走廊

8.4.茶会现场

8.5.茶道艺术家休息室

8.6.掌锣司仪点

8.7.茶艺助理点

9.茶会规模

9.1.一席8~12位客人

9.2. 依场地与客人数决定席数

9.3.在哪里举办

10.茶会场次10.1.每次茶会2场次,换场不换茶

10.2.品茗者依抽签号码的上下场换座,茶道艺术家不换席

10.3.每1场茶会45分钟

10.4.上场茶会结束的时间不一?

11.时间进度

11.1.敲锣按照茶会程序表所订时间告示

11.2.茶道艺术家自行掌握每场45分钟的泡茶时间

12.中场休息时间

12.1.品茗者换席

12.2.茶道艺术家整理茶具,助理协助

12.3.品茗者不打扰茶道艺术家的工作

13.茶会着装规定 Dress Code

13.1.隆重、正式、时尚、休闲

13.2. 邀请函或入场劵上标示

14.会场礼节

14.1. 依抽签就座,不換席次

14.2. 专心欣赏泡茶、品饮茶汤

14.3.不闲聊、不用手机、不拍照

14.4.不发放宣传品、不将纸笔等放泡茶席上

15.品茗者的席次与座位

15.1.抽签决定席次,不定座次

16.茶道艺术家的席次

16.1茶道艺术家的茶席号码不对外宣布

16.2.茶道艺术家的席号到最后才编码

17.泡茶席设置

17.1.茶道艺术家自行设置茶席

17.2.不标示茶席、茶道艺术家、茶叶名称

17.3.泡茶席次标示不破坏泡茶席完整性

17.4.贴每席泡茶师座椅的背后

18.茶具、杯子

18.1.依供茶人数准备茶具与杯子

18.2.换场次后使用未曾使用过的杯子

18.3.二场茶会使用二套壶盅与杯子可省掉中场的清洗

19.茶道艺术家与客人的交流时间

19.1.茶道艺术家回自己茶席,与客人交谈五分钟

19.2.这段交流时间列入会程中

193.交流时间后,收拾茶具,收拾会场

20.工作人员

  1. 会场布置、茶会助理、茶具料理室、报到抽签处、收存手袋处、洁手走廊、茶道艺术家休息室、司仪、掌锣、摄影

20.2. 可专任或兼任

21.茶会的结束

21.1. 司仪邀请茶道艺术家上台接受感谢

21.2. 若有颁发感谢证书,在此进行

22.茶会结束的讲稿

(一)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已经结束,我们请出各位茶道艺术家,接受大家的道谢。

请大家给予热烈掌声。

谢谢大家。

(二)主办方准备了茶汤作品欣赏会模拟实习证,颁发给泡茶师,以表谢意,现在我们进行颁发仪式。

请主办方XXX,请XXX,XXX,…….出列

(三)谢谢各位茶道艺术家与品茗者,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结束了,晚安。

 

  (1053)

2018-09-15许玉莲会长在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茶文化公开课

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许玉莲会长在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茶文化公开课

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邀请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许玉莲会长于2018-09-15&16在“睿茶慧人”茶文化公开课讲授两门课,一,无我茶会的理论,示范与实践操练。二,小壶茶法的理论,示范与实践练习。

2018-09-15上午安溪茶学院副院长范水生莅临致辞为课程举行开班仪式。

无我茶会的课程大纲如下:

  1. 特殊做法及七大精神

1.1无我茶会的基本形式

1.1.1围成圈圈,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人人喝茶。

1.1.2抽签决定座位。

1.1.3依同一方向奉茶(向左或向右)。

1.1.4自备茶具、茶叶与泡茶用水。

1.1.5事先约定泡茶杯数、泡茶次数、奉茶方法,并排定会程。

1.1.6席间不语。

1.2无我茶会特殊做法及七大精神

1.2.1抽签决定座位—无尊卑之分

1.2.2依同一方向奉茶—无报偿之心

1.2.3接纳、欣赏各种茶—无好恶之心

1.2.4努力把茶泡好—求精进之心

1.2.5无需指挥与司仪—遵守公共约定

1.2.6席间不语—培养默契,体现群体律动之美

1.2.7泡茶方式不拘—无流派与地域之分

  1. 场地问题

2.1室内室外以什么场地为宜

2.1.1席地而坐时,一个人的空间需要多少

2.1.2这个场地能容纳多少人

2.2场地的准备

2.2.1场地规划图

2.2.2号码牌的制作

  1. 报到时段

3.1抽签、签名等报到手续

3.1.1人多时,如何缩短抽签与签名的时间

3.1.2报到人数的掌握

3.2注意事项

3.2.1工作人员何时入场

3.2.2表演者、解说员等的座位安排

  1. 与会者会前的准备

4.1 无我茶会的基本道具

4.1.1如何携带茶具才好

4.1.2“茶”如何携带

4.2无我茶会就座的方式

4.2.1坐垫的功能要求

4.2.2无我茶会的服装与鞋子

  1. 就位与联谊时段

5.1茶席设置

5.1.1每人的坐垫应如何放置才会整齐

5.1.2夜晚无我茶会时,茶会灯放哪儿比较好

5.2茶具观摩与联谊

5.2.1“茶具观摩与联谊”何时开始、何时结束

5.2.2茶具观摩的礼节

  1. 无我茶会的泡茶与奉茶

6.1无我茶会使用“简便泡茶法”

6.1.1何时开始泡茶、何时开始奉茶

6.1.2如何奉茶,杯子放在哪里

6.2如何奉茶给围观的人

6.2.1奉茶间的礼节

6.2.2无好恶之心的真谛

  1. 品茗后活动与收拾

7.1何谓“品茗后活动”

7.1.1品茗后活动如何与演出者协商

7.1.2品茗后活动要不要设置表演台

7.2茶具如何收拾

7.2.1何时开始擦拭自己用过的杯子

7.2.2茶会如何结束

  1. 主办单位的会前准备

8.1举办无我茶会的时机

8.1.1如何订定无我茶会的名称

8.1.2勘察场地

8.2哪些工作需要专人负责

8.2.1“公告事项”的制作

8.2.2“会前说明会”的举办

  1. 无我茶会简史

9.1无我茶会的出生背景

9.1.1为什么有无我茶会的诞生

9.1.2从独饮到无我茶会

9.2无我茶会的举办

9.2.1第一次无我茶会的举办

9.2.2第一座无我茶会纪念碑在武夷山

  1. 对外解说

10.1对外解说的时机

10.2无我茶会解说稿

  1. 无我茶会实习课

小壶茶法的课程大纲如下:

小壶茶法

  1. 小壶茶法的定义

1.1十大泡茶法

1.1.1小壶茶法

1.1.2盖碗茶法

2.小壶茶法的泡茶席摆置

2.1茶具四大区块

2.2茶具摆置与美感

3.评鉴泡茶法与品饮泡茶法

3.1不是因为用具的不同

3.2是因为目的性的不同

4.泡茶五要素

4.1水质

4.2水温

2.3茶水比例

4.4浸泡时间

4.5冲泡器

  1. 小壶茶法

现代小壶茶法25规程

说明:

*凡说方向,是指泡茶者的方向。

*品茗者是从泡茶者的左边算一、二、……………

*水温、需要时则调整,不论步骤。

*热水用新鲜烧开的。用毕一壶再煮另一壶。保温瓶热水备用在席下柜橱。

*计时器,采用“秒数”一直往前走的。只在开始时按“开始”,时间到了不按。在下一次开始前顺手归零再按“开始”。计时器不要用响铃。

步骤:

1入席:

1.1品茗者就位

1.2泡茶者就位

2备具:

2.1右手取杯托交左手,置放煮水器左下侧;取计时器交左手置放杯托右侧。

2.2右手取茶巾,左手接过来,置放泡茶者正前方。

2.3右手取茶罐置放右侧上方;取茶荷与渣匙置放茶罐下方。

2.4把茶杯翻正,从左至右。

3备水:

3.1左手取煮水壶盖置左下方。

3.2提起保温瓶加热水入水壶,保温瓶归位。

3.3盖上煮水壶盖。

3.4将煮水器开关推开。

4备茶:

4.1右手取茶荷及渣匙置茶巾右方。

4.2右手取茶罐交左手,右手打开茶罐盖子,置茶荷右方。

4.3右手取渣匙将茶叶拨入茶荷。将渣匙置茶荷上方。

4.4右手取茶罐盖子,盖回去。

4.5将茶罐交给右手,放回原位。

5赏茶:

5.1将渣匙置奉茶盘右方。

5.2取茶荷(内有茶叶),置奉茶盘左方。

5.3将奉茶盘置左一品茗者正前方席上。品茗者赏茶。欣赏完毕,置左二品茗者正前方席上,左三。。。。。

最后一位品茗者看完后交还原位。

5.4泡茶者识茶:泡茶者拿上来看茶叶,看毕放回原位-茶罐的下方。

6备品水壶:

6.1左手取品水壶置泡茶壶左方,右手将壶盖置放于盖置上。

6.2左手提起煮水壶,倒热水入品水壶。煮水壶归位。将品水壶盖盖上。

6.3左手提起品水壶,放回原位。备用。

7温茶具:

7.1温壶:右手取壶盖置放盖置上,左手提煮水壶将热水倒入壶内,煮水壶归位,右手将壶盖盖上。

7.2温茶海:右手提起茶壶,将热水倒入茶海。茶壶放回原位。

7.3温茶杯:右手提起茶海,将热水个别倒入茶杯,从左至右,茶海归位。

(必要时省略此步骤。)

8置茶入壶:

8.1右手打开壶盖,置盖置上。

8.2右手取茶荷(有茶叶)交给左手,右手再取渣匙。

8.3将茶荷移近茶壶口,用渣匙将茶叶拨入壶内。

8.4将渣匙置放茶荷上,茶荷交给右手,置放最初的位置-茶罐的下方。

9冲泡第一道茶:

9.1右手打开壶盖,置放盖置上。

9.2左手提起煮水壶,轻轻将热水注入茶壶。煮水壶归位。将壶盖盖上。

10计时:

10.1随即左手按计时器计时。

10.2泡茶者与品茗者一起等待。

11出汤:

11.1时间到了,茶汤泡好了,右手提起茶壶,轻轻将茶汤倒入茶海。

11.2出完茶汤,茶壶归位。

12准备茶杯:

12.1右手提起茶杯,将温杯的开水倒入水方,空杯置原位。从左至右。。。。

13分茶:

13.1右手提起茶海,将茶汤分入茶杯,从左至右。

分完了,茶海归位。

14奉茶:

14.1取茶法:一,左手取杯托,右手取茶杯,在茶巾上干杯底,再将茶杯置杯托上。二,左手将杯托和茶杯交给右手。

14.2右手将杯托和茶杯置品茗者正前方席上,从左至右,。。。品茗者点头谢谢。

14.3最后一杯,泡茶者的杯托和茶杯置放茶巾右方。

15品茶:

15.1左手持杯托,右手持茶杯,看汤色,慢慢嗅闻茶汤,然后分几口将茶汤吸入口中含着咀嚼,慢慢吞咽。

品完了,将杯与托置正前方席上。

16第二道茶:

16.1右手打开壶盖,置放盖置上。

左手提起煮水壶,轻轻将热水注入茶壶。煮水壶归位。将壶盖盖上。

16.2随即左手按计时器计时。

泡茶者与品茗者一起等待。

16.3时间到了,茶汤泡好了,右手提起茶壶,轻轻将茶汤倒入茶海。

出完茶汤,茶壶归位。

16.4添茶:右手提起茶海,将茶汤分入茶杯,从左至右。品茗者点头谢谢。

分完了,茶海归位。

16.5品茶:左手持杯托,右手持茶杯,看汤色,慢慢嗅闻茶汤,然后分几口将茶汤吸入口中含着咀嚼,慢慢吞咽。

品完了,将杯与托置正前方席上。

 

17第三道茶:

17.1右手打开壶盖,置放盖置上。

左手提起煮水壶,轻轻将热水注入茶壶。煮水壶归位。将壶盖盖上。

17.2随即左手按计时器计时。

泡茶者与品茗者一起等待。

17.3时间到了,茶汤泡好了,右手提起茶壶,轻轻将茶汤倒入茶海。

出完茶汤,茶壶归位。

17.4添茶:右手提起茶海,将茶汤分入茶杯,从左至右。品茗者点头谢谢。

分完了,茶海归位。

17.5品茶:左手持杯托,右手持茶杯,看汤色,慢慢嗅闻茶汤,然后分几口将茶汤吸入口中含着咀嚼,慢慢吞咽。

品完了,将杯与托置正前方席上。

18品水:

18.1左手将品水壶置放泡茶壶左方。

18.2席上添水法:右手提起品水壶,从左至右,分别将温水注入茶杯。

18.3开始品水。

19第四道茶:

19.1右手打开壶盖,置放盖置上。

左手提起煮水壶,轻轻将热水注入茶壶。煮水壶归位。将壶盖盖上。

19.2随即左手按计时器计时。

泡茶者与品茗者一起等待。

19.3时间到了,茶汤泡好了,右手提起茶壶,轻轻将茶汤倒入茶海。

出完茶汤,茶壶归位。

19.4添茶:右手提起茶海,将茶汤分入茶杯,从左至右。品茗者点头谢谢。

分完了,茶海归位。

19.5品茶:左手持杯托,右手持茶杯,看汤色,慢慢嗅闻茶汤,然后分几口将茶汤吸入口中含着咀嚼,慢慢吞咽。

品完了,将杯与托置正前方席上。

 

20赏茶渣:

20.1左手取渣盘,置放茶壶的左方。

20.2右手将茶壶的壶把向内转,转至左方。打开壶盖置放盖置上。

20.3左手提起茶壶,右手取渣匙,从茶壶内陶取些许茶渣,置放渣盘上。

20.4放下渣匙在渣盘上。放下茶壶,将茶壶的壶把向内转,转至右方,右手去壶盖盖上。

20.5右手取渣盘(渣盘上有茶渣与渣匙),置放奉茶盘上。

20.6将奉茶盘(奉茶盘上有渣盘与渣匙)置左一品茗者正前方席上。品茗者赏茶渣。欣赏完毕,置左二品茗者正前方席上。。。

最后一位品茗者将奉茶盘传回泡茶者前方。

泡茶者看茶渣。

20.7泡茶者看毕,取渣盘置放最初的位置。

21归还茶杯:

21.1品茗者用右手提起杯托与杯,交还原来席上的位置,点头谢谢。左一、左二…………

21.2泡茶者右手提起杯托与茶杯,交给左手。右手拿起茶杯,置放原位(右一),左手将杯托归位于煮水器左下侧。

21.3泡茶者取品茗者的杯托,左手取杯托,右手提起茶杯置放桌面,杯托归位煮水器左下侧,右二、右三…………

22清渣:

22.1右手将茶壶的壶把向内转,转至左方。打开壶盖置放盖置上。

22.2左手提起茶壶,右手取渣匙,把茶壶内剩余茶渣挖入水方。

22.3将茶壶置放在壶托。

22.4左手提起煮水壶,倒水淋一下渣匙以清掉茶末,煮水壶归位。

22.5左手掀开茶巾一角,让渣匙趋近茶巾,按一下吸水迹。将渣匙置放茶荷上。

23清理茶具

23.1冲壶:将茶壶的壶把向内转,转至原来的右方。

23.2右手将壶盖打开置放盖置上,左手提煮水壶将热水倒入茶壶。

23.3右手提起茶壶,轻轻旋转两圈,伸向水方,将茶壶向内翻使其壶底朝天,让水与茶末倒入水方中。

23.4将茶壶归位于壶承。

23.5冲茶海与茶杯:左手提煮水壶,倒开水进茶海。煮水壶归位。

23.6右手提茶海,倒开水进茶杯。茶海归位。

23.7右手取茶杯,将开水倒入水方,茶杯归位。从左至右。。。

24辅茶具归位:

24.1切断水温:关电。或灭火。

24.2左手取杯托交给右手,置放奉茶盘左上方。

24.3左手取计时器交给右手,置放奉茶盘的杯托下方。

24.4右手取茶巾置放计时器下方。

24.5右手取茶罐置放杯托右方。

24.6右手取渣盘与渣匙置放茶罐下方。

25结束

25.1品茗者这时知道要结束了,站立,行礼致谢泡茶者。(可离去)

25.2泡茶者也行礼。(可坐下)

25.3茶会结束。

 

 

  (981)

20180726许玉莲在茶科所讲述老茶的冲泡与欣赏

活动报道

许玉莲在茶科所讲述老茶的冲泡与欣赏

2018.7.26上午,许玉莲在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四届茶艺师资班41位同学讲授半天的“老茶的冲泡与欣赏”,除了讲解老茶的定位,还述说老茶的存放,最后许老师还亲自冲泡了自己从马来西亚带来的老六堡。以一把中型的紫砂壶,在40分钟内冲泡给45位同学与老师品赏,每人喝了两杯。大家都体认到了老茶的香气与韵味,而且这种45人的泡茶能力给了同学们很好的学习机会。

老茶冲泡与欣赏的讲授纲要是这样的:

1.什么叫做老茶

1.1年份不是唯一标准

1.1.1转化周期与转化效果

1.1.2陈化期-陈茶,适饮期-老茶

1.1.3等茶汤红了再说

1.2所有茶都可以变老吗

1.2.1普洱

1.2.2六堡

1.2.3岩茶,铁观音

1.2.4寿眉,白茶

1.2.5绿茶,龙井

 

2.老茶要入仓养

2.1何谓养:通过后期仓存将茶养“熟”-指存放陈化的后熟作用

2.2仓的简史与发展

2.2.1湿仓时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2000年代

2.2.2湿仓里的干仓茶

2.2.3干仓时代:2000年代至今,以自然仓为主,技术仓为辅

2.2.4自然仓二阶段:2000年代是干仓第一代,2008年至今是干仓第二代

2.2.4技术仓:第一代技术仓是湿仓,第二代技术仓是港仓,第三代技术仓是科技仓

2.2.5港仓,莞仓,昆明仓,大马仓

2.2.6速成仓,慢养仓,旅行仓

3.入仓的存放环境

3.1高温高湿,平均温度30°C以上,相对湿度80%以上

3.2高温低湿,平均温度30°C以上,相对湿度70%以下

3.3低温高湿,平均温度20°C以上,相对湿度80%以上

3.4低温低湿,平均温度20°C以上,相对湿度70%以下

4.存放老茶的观念

4.1原料,工艺,仓存同时兼顾

4.2做旧不等于做假;做仓可以,造假不行

4.3仓存地域不同带来不同风格

4.4老茶转化有入仓与退仓的规律

5.老茶的价值

5.1从口感回归到体感

5.2茶汤质感一个“化”字了得

5.3有茶气

6.老茶品质特征

6.1茶干:干茶色泽油润光洁;香气带有微酸的蜜香

6.2茶汤质感:汤色按金黄、橙黄、橙红、酒红变深,清亮油光。口感清爽,茶韵饱满,汤质感厚重,带蜜味。

6.3茶底:茶渣柔韧性强,栗红色有光泽,颜色转化均匀

6.4干仓生茶收藏过程的转化:五年以上,青涩活泼,有收敛性。十年年以上,苦中带有回甘,口感饱满。二十年以上,香味醇化,柔滑,茶韵有层次感。三十年以上,有陈韵,丰富醇厚,口感厚实有起伏,生津度强。四十年以上,汤的明度与彩度高,茶味的强度、稠度、调和度饱满,有陈韵树质味

7.普洱老茶湿仓的区别

7.1湿仓:外型颜色暗淡、粗糙黑绿且茶叶表面或夹层留有绿霉。香气有明显的仓味,不好的霉味。口感较薄,没有厚感,有些也可喝到霉味。叶底黑色。

  1. 个人存放茶要如何

8.1一点光都不能够有的所在

8.2通风但适度密闭的独立的所在

8.3不能脱衣服,整箱、整筒存放,勿拆散

8.4同类茶放在一起「老」

8.5勿随便进出或开关,不要打扰茶叶

8.6普洱茶饼收藏前留意:避免带有绿茶气息的极多银毫嫩芽的泡起来没滋没味的泡起来只有死苦味而不会转甘的茶质薄弱的茶饼

9.如何才能把老茶泡好

9.1茶叶要松开,不要折断、弄碎

9.2水要高温

9.3泡茶器烧结密度要高

9.4茶水比列的茶叶要比新茶放得少

9.5必要“浸”得够久

9.6不必温润泡,第一泡即喝

9.7泡饮过程要连贯,不要耽误

  1. 冲泡老茶示范与品饮讲解

 

 

  (1180)

20180727蔡荣章在茶科所讲述“茶道艺术的美在哪里”

活动报道

蔡荣章在茶科所讲述“茶道艺术的美在哪里”

2018.7.27上午,蔡荣章老师在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四届茶艺师资班41位同学讲授半天的“现代茶道思想”,题为“茶道艺术的美在哪里”。

蔡荣章老师这几年一直在推动茶道艺术,希望将茶道提升到艺术的境界,但是当大家不知道泡茶喝茶的美在哪里,就不会肯定茶道艺术的存在,所以在“茶艺师资班”特别讲授这个课程。

 

课程包括下列的纲要:

1.为什么要谈这问题

2.茶文化、茶道、茶道艺术之别

3.茶道艺术与应用型茶道之别

4.建构茶道艺术的重要性

5.茶道艺术在哪里

6.茶道的美在哪里

6.1.泡茶阶段

6.1.1.赏茶之美

6.1.1.1.芽型或叶型

6.1.1.2.茶青成熟度

6.1.1.3.叶形大小

6.1.1.4.枝叶连理状况

6.1.1.5.茶叶完整度

6.1.1.6.条索紧结度

6.1.1.7.外形紧结度

6.1.1.8.发酵程度

6.1.1.9.萎凋程度

6.1.1.10.揉捻程度

6.1.1.11.焙火程度

6.1.1.12.陈化状况

6.1.1.13.入仓情形

6.1.1.14.虫咬情形

6.1.2.泡茶席之美

6.1.2.1.整体结构之线条与色彩

6.1.2.2.茶席个性

6.1.2.3.泡茶、奉茶、喝茶之功能

6.1.3.茶器外形色泽之美

6.1.3.1.各类茶器之整合

6.1.3.2.主茶器之美

6.1.3.3.辅茶器之美

6.1.3.4.备水器之美

6.1.3.5.储茶器之美

6.1.4.茶器功能之美

6.1.4.1.好提

6.1.4.2.能断水

6.1.4.3.出水顺畅

6.1.4.4.滤渣功能

6.1.5.泡茶动作之美

6.1.5.1.熟知泡茶原理

6.1.5.2.熟悉泡茶动作

6.1.5.3.审美能力

6.1.6.专注与默契之美

6.1.6.1.心在茶上

6.1.6.2.品茗者也将心放在茶上

6.1.7.泡茶者与品茗者的性格、境界、思想之美

6.2.奉茶阶段

6.2.1.倒茶与分茶之美

6.2.1.1.倒茶姿势与快慢

6.2.1.2.倒茶入盅或直接分茶入杯

6.2.2.敬谨之美

6.2.2.1.奉茶者奉茶方式与心境

6.2.2.2.汤温的掌控

6.2.2.3.品茗者承接态度与心境

6.2.2.4.持杯方式

6.2.2.5.喝茶方式

6.2.3.茶杯之美

6.2.3.1.造型、色泽、质感与奉茶者之体形、性格

6.2.3.2.杯内颜色与茶汤

6.2.3.3.杯子之品饮功能

6.2.4.泡茶者与品茗者的性格、境界、思想之美

6.3.茶汤阶段

6.3.1.汤色之美

6.3.1.1.颜色(色相)

6.3.1.2.明度

6.3.1.3.饱和度

6.3.1.4.清澈度

6.3.2.香气之美

6.3.2.1.香型

6.3.2.2.强度

6.3.2.3.持续度

6.3.2.4.香性

6.3.3.滋味之美

6.3.3.1.稠度

6.3.3.2.强度

6.3.3.3.调和度

6.3.3.4.茶性

6.3.4.泡茶用水之美

6.3.4.1.纯度

6.3.4.2.硬度

6.3.4.3.水温

6.3.4.4.活性

6.3.4.5.水源

6.3.4.6.容器

6.3.4.7.煮水器

6.3.4.8.燃料

6.3.5.茶器质地之美

6.3.5.1.煮水器与泡茶器

6.3.5.2.材质

6.3.6.泡茶技术之美

6.3.6.1.茶汤浓度

6.3.6.2.茶汤成分之组配

6.3.6.3.茶水比例

6.3.6.4.个别茶性之掌控

6.3.7.茶食之美

6.3.7.1.外形、色泽、香气、滋味

6.3.7.2.与茶汤之搭配

6.3.7.3.与茶会之搭配

6.3.7.4.供应与食用之法

6.3.8.叶底之美

6.3.8.1.采青状况

6.3.8.2.叶身厚薄

6.3.8.3.茶树品种

6.3.8.4.叶片破损状况

6.3.8.5.初制状况

6.3.8.6.拼配状况

6.3.9.结束之美

6.3.9.1.收尾

6.3.9.2.收杯

6.3.9.3.品茗者与泡茶者之离席

7.正视茶道艺术的真面目

7.1.茶道不只是仙女般的、文绉绉的、道德的、修炼的

7.2.举凡艺术皆如此

 

 

  (910)

20180725蔡荣章在茶科所述说无我茶会的无

 

活动报道

蔡荣章在茶科所述说无我茶会的无

2018.7.25上午,蔡荣章在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四届茶艺师资班41位同学讲授半天的“无我茶会”。 主办单位把这一堂课作为对外公开课,接受到课堂上课或透过网络直播,上网观看视频。

蔡荣章教授讲授的内容包括如何参加无我茶会、如何举办无我茶会、无在茶道上的意义、以及由许玉莲老师从事示范。

同学报道之前都被通知要携带一套无我茶会茶具,当天晚上就在茶科所的礼堂举办了一场练习性的无我茶会,各项工作由同学抽签负责。

会后在现场举办了一场研讨会,蔡荣章解释茶道中的制茶、泡茶、奉茶、品茶,处处包含着无的精神,只要有茶,制茶的空气要干净、泡茶的水要干净、奉茶的意念要干净、品茶的心要干净。

 

  (1092)

20180724蔡荣章在茶科所透过小壶茶法传递茶道信息

活动报道

蔡荣章在茶科所透过小壶茶法传递茶道信息

2018.7.24上午,蔡荣章在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四届茶艺师资班41位同学讲授半天的“小壶茶法” 。除在前一天泡茶原理课上请许玉莲老师做过小壶茶法的示范外,本次课由同学每六个人一组上台实践,每组搭配三位同学与蔡荣章老师担任品茗者。

同学报到之前就已被通知要携带自己的茶具,因此同学们在这一堂课就可以相互观摩大家准备的茶具、每个人泡茶的方法以及茶汤的表现(茶叶由主办单位统一供应)。老师在每一组泡完茶后,给予重点的讲评。

老师特别询问了同学:大家看到的是他们在泡茶,还是他们穿了什么衣服?大家有没有觉得他们桌上缺少了什么装饰,诸如配乐、插花、焚香等?结果大家回答:没有关注到他们穿的衣服,不觉得桌上还需要配乐、插花、焚香,有茶具,有人认真地创作茶汤也就够了。

这正是老师在这一堂课上所要传递的茶道信息。

 

  (1296)

20180725许玉莲在茶科所讲述茶汤作品欣赏会

活动报道

许玉莲在茶科所讲述茶汤作品欣赏会

2018.7.25下午,许玉莲在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四届茶艺师资班41位同学讲授半天的“如何举办茶汤作品欣赏会”,述说了下列的课程纲要:

1.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解析

1.1茶道:喝茶的方法、审美、思想

1.2茶道艺术:以泡茶、奉茶、品茶所呈现的艺术
1.3茶道艺术家:能将茶道艺术表现得很好的人
1.4茶汤:将茶叶用水浸泡或搅击成的液体
1.5茶汤作品:被视为是一件作品的茶汤
1.6茶汤作品欣赏会:包括泡茶、奉茶,以茶汤作品为核心所进行的茶会

 

2.为什么要举办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2.1茶汤作品是茶产业最终产品

2.2茶汤作品是茶道最终的作品

 

  1. 本次茶汤作品欣赏会的练习

3.1茶道艺术家/泡茶师的甄选(8位,学会定)

3.2茶会助理(1位,接待、热水工作)

3.3品茗者邀请(8桌 x 7位=56位,学会定)

3.4报到处(1位,预备签条、抽签工作。如茶道艺术家茶桌编码条、客人席次号码条)

3.5衣帽间(1位,收纳、看管所有入场人士的包包物品)

3.6洁手走廊(1位,预备洁手场地、设备)

3.7会场布置(1位,确定的工作,有工友帮忙)

3.8布置茶道艺术家休息室(1位,确定的工作,有工友帮忙)

3.9司仪(1位,已有稿,宣读的工作)

3.10敲锣者(1位,掌控时间的工作)

3.11摄影者(1-2位)

3.12总负责者(本班班长)

3.13监督者(本班班主任老师)

3.14茶会程序表

3.14.1  午餐时间- 工作人员会场布置

3.14.2   17:30~18:00茶道艺术家茶席设置,报到处,衣帽间,洁手走廊,助理站岗

3.14.3   18:00~18:10品茗者进场

3.14.4   18:10~18:55首场茶会

3.14.5    18:55~19:05茶道艺术家休息

3.14.6    19:05~19:50第二场茶会

3.14.7    19:50~19:55茶会结束

3.14.8    19:55~20:30实操后的研讨

 

许玉莲老师接下来是介绍第4项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33则”,所谓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33则就是举办这项茶会的要领:

  1. 茶汤作品欣赏会的形式

1.1. 坐席式

1.2.茶道艺术家个人茶汤作品欣赏会

1.3.茶道艺术家联合茶汤作品欣赏会

 

  1. 茶汤作品欣赏会的意义

2.1. 茶道艺术

2.2.茶道艺术家

2.3. 纯茶道

 

  1. 茶汤作品欣赏会的规模

3.1. 一席8~12位客人

3.2. 依场地与客人数决定一席、八席、二十席等

 

  1. 场地规划

4.1.品茗者向心坐

4.2.只有茶道的泡茶席

 

  1. 茶道艺术家休息室

5.1. 独立空间

5.2. 位于会场正面的方位

 

  1. 个人物品寄放处

6.1. 以号码牌为凭

6.2. 位于会场入口处之前

 

  1. 会场环境

7.1. 空气良好、无噪音

7.2. 不干扰泡茶席的独立性

 

  1. 场次

8.1. 一壶茶泡3~4道,加上品泉、茶食为一场

8.2. 一场45分钟,二场90分钟,加上进场10分钟、中场休息10分钟、结束5分钟、交流5分钟。约2小时

8.3.第二场次:茶道艺术家不换席,品茗者依抽到的席次就坐

 

  1. 进场方式

9.1. 报到、验票、抽茶席签

9.2. 寄放衣物、相机、手机

9.3.洁手

9.4. 场地图

 

  1. 茶会程序

10.1. 茶会程序规划

10.2.提供“茶序表”

 

11.泡几种茶、泡几道

11.1. 泡一种茶、不同场次不换茶,每场泡3~4道茶

11.2.泡茶程序包括赏茶、茶汤二道、品清水、茶食、茶汤一或二道、赏叶底

 

12.茶会程序提示法

12.1.任何一个声响:一声,表示开始与结束。

12.2. 四锣声:茶道艺术家进场。

 

13.着装规定

13.1. 隆重、正式、时尚、休闲

13.2. 邀请函或宣传品上标示

 

14.会场礼节

14.1. 依抽签就座,不換席次

14.2. 专心欣赏泡茶、品饮茶汤

14.3.不闲聊、不用手机、不拍照

14.4.不发放宣传品、不将纸笔等放泡茶席上

 

15.入场券

15.1. 另备茶会说明书

15.2. 入场券备有填写场次、茶席号码的栏位

15.3. 茶会应注意事项

 

16.茶道艺术家简介

16.1. 介绍茶道艺术家在茶道艺术方面的经历与见解

 

17.茶道艺术家的席次

17.1. 茶道艺术家的茶席依需要而配置

17.2. 茶道艺术家的席次到最后才编码

 

18.品茗者的席次与座位

18.1. 抽签决定席次,不定座次

18.2. 会前抽签决定每场的席次(与会者有机会聚集时)

18.3. 报到时抽签决定每场的席次(与会者没机会聚集时)

 

19.泡茶席次标示法

19.1. 不破坏泡茶席完整性

19.2. 每席客人座椅的背后,选一处标示之

 

20.茶会进行间

20.1.没有配乐

20.2.茶道艺术家不做茶叶、泡法解说

20.3.不从事采访式对话、照相、录影

20.4.主办安排专人摄录影,不要影响茶会进行

 

21.泡茶席设置

21.1.茶道艺术家自行设置茶席

21.2.不标示茶席、茶道艺术家、茶叶名称

 

22.茶具、杯子

22.1.依供茶人数准备茶具与杯子

22.2.换场次后使用未曾使用过的杯子

22.3.二场茶会使用二套壶盅与杯子可省掉中场的清洗

 

23.茶叶

23.1. 使用茶道艺术家足以呈现艺术作品的茶叶

23.2. 由茶道艺术家自备

 

24.茶食

24.1.茶道艺术家准备,使用足以搭配茶汤作品的茶食

24.2.茶食具由茶道艺术家准备。可使用怀纸,兼作餐纸,使用后各自折叠带回

 

25.泡茶用水

25.1茶道艺术家自备或主办单位提供

25.2. 可事先加热至一定温度

 

26.茶谱的提供

11.1.茶道艺术家写下自己该次的茶谱,发送给自己茶席上的品茗者。茶谱内容包括:茶序、茶法、茶赏。

茶序:联合举办的茶汤作品欣赏会,茶会程序可依照主办方;个人举办的茶汤作品欣赏会,茶会程序则自己安排。

茶法:就该次茶叶的冲泡方法。

茶赏:就该次茶叶的欣赏重点。

 

27.工作人员

27.1. 专任者: 茶席助理、司仪、掌锣、摄影

27.2. 兼任者:会场、报到、衣帽间、洁手、茶道艺术家休息室

 

28.中场休息时间

28.1.品茗者换席

28.2.茶道艺术家整理茶具,助理协助

28.3.品茗者不打扰茶道艺术家的工作

 

29.时间进度

29.1.司仪按照茶会程序表所订时间告示

29.2.茶道艺术家自行掌握每场45分钟的泡茶时间

 

30.茶会的结束

30.1. 司仪邀请茶道艺术家上台接受感谢

30.2. 若赠茶道艺术家受邀证书,在此进行

 

31.茶道艺术家与客人的交流时间

31.1.茶道艺术家回自己茶席,与客人交谈留影五分钟

31.2.这段交流时间列入会程中

31.3.交流时间后,收拾茶具,收拾会场

 

32.收费

32.1.品茗者皆凭票与会

32.2.入场券采售票方式

 

33.付酬

33.1.茶道艺术家受酬被邀呈现茶道艺术作品

33.2.酬劳除茶叶、备具、旅费成本外,尚需考虑专业劳务的报偿

 

这次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四届茶艺师资班在7月26日下午还安排了一场正式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由抽签决定茶道艺术家与现场助理人员。上半场结束后进行了简单的检讨,由主讲老师许玉莲与在旁担任指导的蔡荣章、段文华老师提出发现的缺失,希望在下半场及时更正。

茶会结束后再度举办检讨会,大家肯定这样子的茶会是可以专心欣赏泡茶、奉茶,专心欣赏茶汤的。而且提升了泡茶者的尊严,这时如果大家称呼自己为茶道艺术家,不再感到不好意思了。

(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