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O-2茶书评论

O-2茶书评论

《无我茶会》中英版译者感言/叶德明

《无我茶会》中英文版译者感言

文:叶德明(英文翻译者)

随蔡荣章老师学茶少说也十年了。

虽然还没有机会跟老师一起泡茶、奉茶和品茶或听他现场授课,但老师的文字就如一道道精心冲泡的好茶,让我不只啖出了茶的滋滋味味,也一点一滴地领悟茶道的内涵和茶人的期许。

从生涩、迟疑、领会到怡然,这也许是十年来翻译蔡老师茶道文章的心路历程。

译者不一定有机会了解原作背后的理念和思维。能循文字在逾十年间追随蔡老师的茶道足印,接触不同的茶文章并思考字里行间的含义,此经验也只能说是可遇而不可求。

为老师翻译的文字作品涵盖知识技法、观点感想,茶人茶事等;再来,就是无我茶会这个‘无中生有’的完整茶道概念。

从无到有,不只是无我茶会的特色也是蔡荣章老师从构思到推动无我茶会的写照,通过文字在《无我茶会》一书内有详尽记录。有了文字,还得跨越语言的藩篱才能让它传得更广更远,这促成了此书多个译本,英译版本为其一。

虽说茶是普世同享的饮料,但在不同文化的投射下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茶道天地宽广,要在两种语言里找到完全对等的词汇来表达茶道精神是不太可能的。 作为本书的英译者,除了字义层面外,我也探究作者的寄意,以便更精准地呈现无我茶会的里里外外,好让读者感受它的独特之处。

‘从无到有,有无互替’的核心观念,单向奉茶的 ‘无所为而为’’,将茶安放在‘无何有之乡’的独特视角,凡此种种,都渗透着儒道禅等东方哲思。对我来说,让这些观念、做法和视角通过另一种语言如实重现是个重要任务。因此,《无我茶会》翻译过程中的每个考量和决定都循着这个方向走。

让我以本书第173条 ‘制茶泡茶喝茶都在无何有之乡’ 的开端句为例,加以说明。

原文是“无何有之乡是说这世间本无可以阻挠你的事务,是可以自由发展的。”

译文是“Negative as its connotation may seem, the term Land of Nothingness could be understood differently. It may refer, figuratively, to a place devoid of any interference — a condition that renders it conducive to unadulterated development and the realisation of growth to come.”

‘无何有之乡’一词出自庄周《庄子·逍遥游》,蔡老师引此描绘一个可以在无干扰的情况下自由发展的境界,并以此导入茶的整个生命周期。

将无何有之乡译为 ‘Land of Nothingness’ 是要点出‘无’的境界, 并呼应无我茶会 ‘有’(being) 与‘无’(nothing) 循环不息的特质。

 ‘Nothingness’ 一字在英语中带有负面含义。例如,剑桥词典将之解释为 “a state where nothing is present, or where nothing exists that is important or gives meaning to life” (意即一切都不存在的状态,或没有任何重要或赋予生命意义的事物)。

要让英文版读者走进《庄子・逍遥游》的语境,我决定以 “Negative as its connotation may seem, the term Land of Nothingness could be understood differently” 作为本条开端。这有别于原文的安排,用意在于提醒英译本读者即使The Land of Nothingness 有其负面含义, 此词在《无我茶会》内的解读和他们所认知的或熟悉的有明显差别。

下接  “It may refer, figuratively, to a place devoid of any interference” ,借此解释The Land of Nothingness在这语境中是指一个没有任何干扰的地方,再来就是按原文翻译成 “– a condition that renders it conducive to unadulterated development and the realisation of growth to come” 以带出“这世间本无可以阻挠你的事务,是可以自由发展的”的意思。

翻译《无我茶会》是一次难得的经验。我期望过程中的每个考量和决定都有助《无我茶会》跨越文化界限,让英译本读者获得与原中文版读者相似的体悟。

文字让我与茶结缘,而茶意也在反复推敲中渗进文字里去。

译者于2022年07月23日

The Translator’s Message

Katharine Yip

It has been more than ten years since I began learning about tea from Master Tsai.  Although I have never attended his classes, I have gaine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Way of Tea and an insight into the aspiration of a genuine tea master through his writings. 

Translating Master Tsai’s tea articles is a decade-long journey of discovery. Feeling inadequate at the start, I have become more confident about the subject matter as time passes.

Translators don’t always get to explore the thinking behind the source text.  Following the author’s writing footprints over time is one of my most cherished experiences.  I was engaged to translate a book on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after completing some translation assignments on Master Tsai’s  thoughts and opinions.

Master Tsai is committed to nurturing and promoting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a unique manifestation of the Way of Tea he has created. There is a detailed account of this in the book, which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several languages to help spread the concept and format internationally.

A favourite beverage enjoyed the world over, tea is infused with symbolism. It may mean different things to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Conveying the author’s intended meaning in another language is a challenge; when done correctly, it will communicate the same message and deliver the same reading experience to non-Chinese speakers.

Having said that, concepts such as “an unending cycle of being and nothing”, practices such as offering tea in one direction “to eliminate the expectation of reciprocity” and the unique perspective of tea being in the “Land of Nothingness” are rooted in Eastern philosophies; they may not readily resonate with English-speaking readers. My priority was to carry these concepts, practices and perspectives across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divides.

Take the opening sentence of Segment 173 “The Land of Nothingness: where tea is produced, brewed and taken” as an example.

“无何有之乡是说这世间本无可以阻挠你的事务,是可以自由发展的。” was translated as “Negative as its connotation may seem, the term Land of Nothingness could be understood differently. It may refer, figuratively, to a place devoid of any interference — a condition that renders it conducive to unadulterated development and the realisation of growth to come.”

The phrase “无何有之乡” (literally “The Land with Complete Absence of Everything”) traces its origin to “Zhuangzi·Free and Easy Wandering” by Chinese philosopher Zhuang Zhou. Master Tsai has used it to describe an environment in which unhindered development is possible with the absence of intervention. More specifically, this condition benefits tea throughout its life cycle.

“无何有之乡” was translated as “Land of Nothingness” to create a link to the concept of “an unending cycle of being and nothing” inherent in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However, the word “nothingness” may have a negative connotation. For example, the Cambridge Dictionary defines it as “a state where nothing is present, or where nothing exists that is important or gives meaning to life”.  

To put the author’s intended meaning into perspective, the segment begins with “Negative as its connotation may seem, the term Land of Nothingness could be understood differently. It may refer, figuratively, to a place devoid of any interference – ” . The use of explicitation is a means to address possible differences in understanding and underline the context that will connect the readers with the author.  

Translating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is an opportunity hard to come by. I sincerely hope that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will help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transcend borders, cultures and languages.

2022-07-23

【新书出版】

书名:《 无我茶会 》中英版

■作者:蔡荣章

■出版社:木言社

■出版日期:2022/9

■ISBN: ISBN 978-967-18068-0-7

■语文:中英

新书上市/《无我茶会》2022年中英版/作者蔡荣章
▄无我茶会创人蔡荣章自1977年开始做茶文化工作至今45年
▄无我茶会自1990年创立至今32年
▄共出版过4种语文(中、日、韩、英)的7个版本
▄操作细节共199条,提出7大精神
▄10多个国家地区举行过,包括台湾、韩国、日本、星加坡、马来西亚、汶莱、英国、意大利、法国、美国、中国等
▄举办超过 10000多场次
▄曾参与人次达500000多
无我茶会,是一种茶会形式的名称,蔡荣章先生将其思维与行动的款式写成《无我茶会》这本书,是当代深具影响力的茶道思想。

马上链接网购:
1/有店网路书店:https://www.got1shop.com/goods.php?id=2715908

2/紫藤:https://www.purplecane.my/SalePage/Index/258855

3/大将:https://bookstore.mentor.com.my/product/wuwochahui/

4/台湾经销处:陆羽茶艺中心,台北市衡阳路64号3楼
联络电话:(02)2331 6636

5/台湾经销处:出色出版社,新北市新店区宝兴路45巷6弄5号6楼
联络电话:(02)8914 6405

6/马来西亚联络处:许玉莲茶道院  hooiyokelien@gmail.com

7/ 台湾联络处:现代茶道思想研究所 rongtsang@hotmail.com

(114)

蔡荣章著作《泡茶之美与艺》许玉莲写跋:茶道审美与艺术的鲲鹏之游

许玉莲的跋《泡茶之美与艺》

茶道审美与艺术的鲲鹏之游

2019年10月14日我在福建参加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并与温州大学的阚文文副教授同担任研讨会主持人,当时研讨主题为“茶事活动举办”,主办方安排我主持蔡荣章先生那场报告,蔡先生的主题是“茶会席数与茶、水供应量的计算”。我马上想到:四十年过去了,自1980年蔡先生开启了茶艺课程 “如何泡好一壶茶”,今日依旧是将此事摆在第一位要我们把茶泡好,“茶会席数与茶、水供应量的计算”正是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深化推进概念。

起初,上世纪茶文化复兴滥觞期1980年当时整个大环境都是萌芽阶段,蔡先生讲泡茶的茶叶量要多少用水要多少、水温要多高、浸泡时间要多久、第一泡要不要倒掉、壶质水质如何影响了茶汤质感表现等泡茶原理。今日要是泡茶功夫洗练、心领神会了可举办茶会的人就必须拥有供茶能力、供水煮水布席等的操作方法。蔡先生配合时代脚步研究、编制上课内容,各科上课内容应社会的茶学进度而出现,合乎当时人们的需要而又不抱侥幸态度。此番,他用直白的文字和语言,平和地谨慎地具体化计算出一次茶会所需要的:茶席数之搭配、所需茶叶用量、所需热水量,另外也提及现场煮水器的容量与加热能力等问题。这等于说泡茶者必须十分了解:泡一壶茶需要几分几秒、怎样的壶能泡出几杯多少毫升的茶、每把壶泡几道茶较符合茶汤与质量上的要求、泡几道的茶要使用多少克数的茶叶、总共泡几道茶会用掉多少的水等功夫。如此泡茶者才能进一步掌握:与会者多少人、要喝几种茶每种茶喝几杯、每杯多少cc喝多少cc才满足等问题,才能计算出整个茶会需要提供的杯数与茶席数。这是现今到处盛行茶会却忽略了茶汤真义而只费尽心思去装饰外观、编些虚情假意的故事盖在茶头上做幌子的人们的一记警钟。

此书《泡茶的美与艺》就是在经历了“如何泡好一壶茶”到“茶会席数与茶、水供应量的计算”之过程,将茶道审美、鉴别茶道艺术性的实践课去芜存菁、除杂存真的提炼,全书六章有:茶道美学的涵义、茶道艺术的实践、泡茶的形体美到抽象美、茶汤作品的欣赏、追求纯茶道美的平衡及美妙的献祭,总共七十八篇文章。蔡先生将我们在日常泡茶喝茶都遇见过的关于茶艺术与审美的疑问组织起来,并不是给答案,而是以“我有话要说”的觉察精神提出看法。回顾起初1984年蔡先生提出划时代意义的“从有法到无法”的泡茶艺术性课题,谈茶艺最初泡茶手法与动作分解得特别细致,使用道具也不厌其烦分得一清二楚,那么会不会因为这些规定的手法而抹杀了茶道的“艺术性”?不会的,只要泡茶者是有创造力的,会加进自己个性与创作风格,从有法走进无法,而得专业化的高度精致性。他曾说:“泡茶动作熟练后,会将方法、技术消化于无形,看到的只是自在,充满灵气的一举一动,泡出的茶也不是老师的味道,而是属于自己风格的茶汤,谓之艺术性。”此书中一文“泡茶动作不要巨细靡遗地规划”是作者“从有法到无法”观念的刷新与超前,更明确表达法与无法间的利弊。

1989年蔡先生的“秩序与美感”,破天荒宣示当代泡茶审美观念与审美体验,提出“秩序”是建立美感的基础,泡茶的种种步骤要习惯化以后才会产生美,如果只是为了遵守泡茶规定,依著吩咐背诵著去做,喝茶的人只觉得泡茶的规矩特别多,泡茶的人也会累得半死而无多余心思体会其中到底美在哪里。美感,并非狭义的赏心悦目而已,应该是在自如之后能够表现各种不同的风格与思想。到了这个地步,秩序已消化得无影无踪。

1990年蔡先生发表了“茶道美学概要”论文,不以美化品茗环境为目标,不以美化泡茶、品者间之人情世故为准则,以当代人的思维让泡茶的美拥有透视析剖当代社会生活的史观,其中提出:泡茶技术与茶汤品质的关系、泡茶肢体与泡茶方法的美感要求等,表达方式明快中有节制,直白又不虚张声势。蔡先生接踵而至的茶道观念像花草般随着四季气候播种的播种开花的开花,自此现代茶艺术与美学有了序篇。

《泡茶的美与艺》一书,就是如此这般沿袭着此书作者的气韵与想法,四十年来耕耘不辍的作品。它并非一时兴起跟着流行风气追逐波浪的事,也并非一般掉书包内容迂腐的教条书。在章一. 茶道美学的涵义:蔡先生将“空寂” 、“无” 、“凄凉感” 、“纯品茗的抽象之美” 、“唯要声音与光影陪伴茶 ” 列为重要审美意境。

章二. 茶道艺术的实践:此章从“为何、何事、何地、何时、何人、何法”等六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其中将茶道艺术定义为“口鼻的艺术”,指出茶汤的形成还不能算作茶道,要直到茶汤被饮用了,被享受了它的“美”后才算茶道艺术的完成。

章三. 泡茶的形体美到抽象美:蔡先生设置小壶茶法与泡茶师检定考试,告诉大家如何从泡茶师过渡到茶道艺术家,它以技术面的茶学知识及泡茶原理架构起身骨,发掘出内在的、隐藏于泡茶奉茶喝茶深处的精神内涵,将之化为血肉,支撑起茶道艺术。

章四. 茶汤作品的欣赏:此章提出我们不要将茶只当作柴米油盐醤醋茶的一环,都太随意地看待它。应把它当作独立的学科对待,精致严谨地将茶汤提升为茶汤作品的泡茶与欣赏要求。其中一文“茶,永远有其苦涩的一面”是茶汤欣赏国度里的国歌,泡茶者都必须懂得唱。此章也明述茶汤作品的创作要求及把玩欣赏要旨,其中至关重要是“水的欣赏”,作者说“懂得欣赏水内质的茶人,是水的亲人水的知己”,其情意殷切也科学啊,水若不好,茶汤怎么能弄好?

章五. 追求纯茶道美的平衡:此章论述茶的美、茶道的美,极珍贵处在茶汤、在茶汤所表现的纯艺术性,为一杯自己满意的茶汤而泡茶,因为如果茶人们没有熟练的技术进而达成修养,也无法将泡茶、奉茶动作提升到意境表现的层次。茶道艺术作品的创作由不得其他艺术的干扰,也不是任意挥洒的,它要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它所要达成的“目的效应”应是可品饮、可复制的。其中“茶室不是茶具陈列室”,“茶道的重心在修身而不在茶吗”说出了我们现时泡茶的一些怪现象,让我们醒悟纯茶道之美到底在何方。

章六. 美妙的献祭:此章用了献祭二字,因茶道艺术的创作、审美途径的建立,是茶道艺术家用本身极致的技艺与感情,庄严地殷勤地表达出来让大家欣赏。茶人知道如何将有形的泡茶奉茶品茗及无形的美感与茶道精神完善地表现,又首先要对美有正确的认识,理解美是多面性的,因为泡茶、奉茶、品茗间包含著许多不同形态的美,其次要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与艺术表现能力,才有了带灵性的作品。本章之“移爱入汤移爱入人”是美与艺的基本特性,因为喜欢,心中亦无造作,故他们的茶道作品不会叫人生厌。

日常我不时遇到亲友及学生说:“请几位美女打扮成仙女模样,恭恭敬敬地行礼一番,再优优雅雅的使出二十八式手势泡茶,我已经觉得很美很艺术了,我只会看这种具体的美。为何搞得那么复杂,喝杯茶还需弄懂如何抽象地去欣赏茶汤的性、香、味?”那也难怪,原来人们一向把茶当消遣活动、解渴饮料、保健物品,往往离世俗越近便误以为这些就是全部,而忘了宏观全局与远景。我觉着除了以茶来进行衣食谋生娱乐活动外,茶道应也有深层的意义与价值让人追求和研究,故我仅借着“鲲鹏”之喻,认为《泡茶的美与艺》一书是大鱼一飞冲天化成大鸟,另开天眼好看清茶道真面目的历程。

 许玉莲

于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

二0二一年七月九日

(197)

蔡荣章自序《泡茶之美与艺》

蔡荣章自序《泡茶之美与艺》

从随意泡茶到喝茶艺术这条茶道大道

泡茶可以随意地泡,抓一把茶叶往壶内一放,不太在意是什么茶是什么品质,然后热水一冲,只要是烧开的热水,不管它是多少温度,过一会儿,也不管是浸泡了多少时间,就倒出来饮用,喝到后来,茶汤太浓了,就加入一些热水。喝茶的时候,不会在意是什么类别的茶,也不管品质的高下。这是不深究“喝茶”者的泡茶喝茶方式,但是不代表一个人的生活物质基础不佳,也不代表一个人对其他的项目也是如此,或许他对住房的状况就颇为讲究。

相对应的一种泡茶喝茶方式则不同,很讲究泡茶的用水,非得要用什么山泉,或是哪一个品牌的饮用水不可,讲究烧水的容器与燃料,讲究茶叶的品质,什么茶要用什么样的壶具,泡茶时的水要烧到什么程度,置茶量的茶水比例,每一道的浸泡时间与水温的调整,还有奉茶杯子的材质。喝茶的时候,在观看汤色时,就分析起了色相、明度、彩度所代表的茶况,闻汤面香的时候就关注着香气的类型与强度,喝茶汤时要求要在该种茶最适当的温度时饮用,而且在口腔内仔细分析了融在茶汤里的香气与各种不同的味道与感觉。最后还要总结出该种茶的风格,以及泡茶、奉茶、喝茶间形成的审美效果与艺术境界。

茶叶,只要制作精良者就会具备品饮上的审美与艺术本质,这些茶叶,从干茶过渡到茶汤,是禁得起泡茶、奉茶、品饮的“审美与艺术的再次创作”的,也就是有足够的能耐可以撑得起茶道艺术的场面。我们不难在世界各地找到具备这种素质的茶叶(因为茶叶制作已经过千年的磨练),人们只要具备茶叶美学与艺术上的创作能力,就能创作出属于茶的美感与艺术,欣赏到泡茶、奉茶之美、品饮茶汤之美,这是茶产业界、茶道界不能忽视的茶文化资源。

目前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将茶叶的美与艺术本质描述清楚,也要将这种本质化作审美与艺术的方法说明白,虽然它无法从书本上的文字跳跃成可供享用的成品,但是可以提醒人们,只要具备美学的理解,加上艺术表现的泡茶奉茶喝茶之法,就可以将茶叶从商品架上、从住家的柜子里飞奔出来,变成我们审美与艺术生活的伙伴。

从随意泡茶到喝茶艺术这条茶道大道上,我们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孕育,一九八0年代是当代茶文化复兴的初期,当时我们努力研究各种泡茶的方法、开发符合当今生活需要的茶具,今天所谓的小壶茶法等十大泡茶法,与四大功能的茶具(即主茶器、辅茶器、备水器、储茶器)就是这个年代完成的作品。喝茶的风气兴盛以后,不但茶文化事业的业者为了经营行业需要学习茶道,消费者也在情趣生活与时尚的驱使之下赶紧学茶道,那个时候在民间就产生了许多私塾式的茶道教室。

进入二十一世纪,茶学课程,不只是茶树栽培、茶叶加工、茶叶营销外,茶叶冲泡、茶叶鉴赏、茶具应用、茶会举办、茶叶历史、茶文学等人文类的科目也以“茶艺与茶文化”等的专业名称在学校设置。这时的课程内容当然更加完备,也有了专业的茶文化师资,这样的条件之下,自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茶文化事业的经营者,也为社会培养了逐年涌现的茶艺爱好与茶道艺术的专业人才。到了这样的局面,当代的茶文化复兴才稳固了阵脚,大家也越加正视这门学科。

不管是民间还是学校教育,有些课程对人们的审美能力是很有帮助的,例如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文学等。当人们的审美能力增进以后,生活举止的文明程度自然提升,大家对这样地区的人们就会待之以礼、对之以敬。有了深厚的审美能力之后,对日常使用的服装、电器、汽车、房屋都会要求它们要被设计得更美更精致,这又直接促进了制造业等的质量提升。这种审美上要求的提升,往往就是领导品牌的创立,也就是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推动过程虽然艰辛,但对人类的生活是有意义的。

刚才说到绘画、音乐、舞蹈等学科对审美能力的助益,现在我们还要加上茶道艺术,当喝茶进入了茶道艺术的阶段,它已经是审美课程的一环。审美的内涵从泡茶、奉茶、品茶开始,包含了泡茶、奉茶的动作,以及品茶的色、香、味、性的美感与艺术境界,除了视觉、触觉的感受之外,还包括了嗅觉、味觉、意识的体会,嗅觉、味觉的审美感受更是拓展了人们生活与生命的领域。谈到美学教育,也就是简称的美育,“茶艺与茶文化”的课程不能忽视,而且又因为它特别的生活化,所以教化的效用特别明显。

喝茶艺术要在美育的范畴上显现效益,首先要让人辨识和了解茶道的美在哪里,不能只是笼统地概述,要分析到泡茶、奉茶、品茶、器物,以及泡茶用水的美,接着还要厘清这些美要如何呈现,是通俗性的呈现还是艺术性的呈现?这其间要不要注满了道德修养的要求?还是应该让美感与艺术自由地翱翔?《泡茶的美与艺》书写目的就在于此,我们要将属于茶道中的美学、艺术观念说清楚,就像一部影片呈现眼前,然后大家才会将喝茶列入美与艺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蔡荣章

2021年5月26日于

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所

(124)

蔡荣章的序《纯茶道》蔡荣章.许玉莲著

蔡荣章的序《纯茶道》蔡荣章.许玉莲著

纯茶道的意义

纯茶道是说“只与茶有关”的茶道,什么是只与茶有关的“茶道” 呢?泡茶、奉茶、品茶,再加上依附在这三项的审美与艺术。泡茶者的长相、泡茶席的布置、品茗环境上的插花、音乐、挂画,泡茶、奉茶、品茶衍生出来的宗教、道德,都不是“只与茶有关”的茶道。这些非茶的项目可以包含在“茶文化”的范围,也可以包含在广义的“茶道”内,但是如果强调“纯茶道”,就不包括在内了。

依附在泡茶、奉茶、品茶上的审美与艺术,是指泡茶、奉茶、品茶三者本身的审美与艺术,是以这三项元素为媒介呈现的审美与艺术,而不是借茶发挥,看似在泡茶、奉茶、品茶,但谈的是做人、处世、养生的道理。看似这三大元素的呈现,但重点却在唱歌与跳舞。上面所说的审美与艺术是泡茶、奉茶、品茶的审美与艺术,这与音乐只是声音的审美与艺术、绘画只是线条与色彩的审美与艺术、舞蹈只是肢体的审美与艺术是相同的道理,都是纯艺术的特有现象。如果除了这些直接的媒介,还加上其他的艺术项目来帮腔,如音乐加上肢体的表演、利用音乐诉说着一段故事,都不是纯音乐。不是说这样就不是茶道或音乐了,只是它不是纯茶道或纯音乐。

因为纯茶道不借助于其他的媒介,只能应用茶的本身,所以必须把茶(也就是泡茶、奉茶、品茶)应用得非常熟练,而且深知这三项媒介的美要怎样呈现、从什么地方去呈现、他们的艺术性又要怎么表达?美是独立的个体,艺术的是有机的生命体。当它们抛弃了故事情节、对身心的功能、对社会与经济的效益,就更无依无靠了,只能凭借着自己(指茶)的本事去创作茶的语汇,并用于呈现美与艺术了,这就是纯茶道的真谛。

为什么要强调纯茶道呢?与其他艺术、或故事、或功能来共同成就茶文化的世界,不是更有广大的空间吗?理由有二,一是专业与专精,单独“茶”的挖掘已不容易,况且还要再加上其他的项目?除非只是泛泛之谈,只取他们有趣的部分。理由之二是,必须将茶道以纯茶道的方式来研究与练习,方能将茶道的精髓呈现出来,茶道才有自己的躯体与灵魂,茶道才能独立存在。其他的艺术项目与学科也是如此的,只是茶道、茶道艺术尚未被要求到这个地步。

茶道与茶道艺术是两个范畴的生活领域,但是就“纯艺术”或者说是“纯学科”的概念是一样的。茶文化的范围可以宽广一些,茶道与茶道艺术就缩小了许多;茶道是就整个茶文化的范围而言,只是它侧重于人文的部分,茶道艺术则是以茶(泡茶、奉茶、品茶)为媒介所呈现的艺术。



蔡荣章

2019年12月29日



(72)

许玉莲的序《纯茶道》蔡荣章.许玉莲著

许玉莲的序《纯茶道》蔡荣章.许玉莲著

纯茶道的创作技法

蔡荣章先生提出“纯茶道”观念是在2005年,这无论在当年或置于今时今日都是一个非常超前的观点。当时大家经历了20世纪1980年代茶文化复兴初期的研发泡茶用具、茶法,茶道教室纷纷开起如何泡好一壶茶的过程;接着1990年代茶界已经生产各种应用型茶具,也熟悉了泡茶技能,大家充满信心举办茶会,甚至创作出了如“无我茶会”的茶会作品。以茶为核心来表现的茶会成了一定的风气之后,茶界开始将其他艺术项目加入茶席,如音乐搭配、插花装饰、背景设计、做人道理与禅修等等,就是在这种严峻的时刻,蔡荣章发表标题为“茶道上纯品茗的抽象之美”一文,主张“茶道的美感与思想境界可以单纯从茶汤获得”,纯茶道思想认为,屏除了繁复的环境景物、色彩与声响,反而更能专心于茶的本身,就茶来欣赏其艺术价值与美。

读过上述文章引起我很深的共鸣,之后我不间断关注纯茶道也努力实施。2015年我在福建《茶道》杂志每月专栏上写了一文“纯茶道蒸发到哪儿了”,讨论茶席上只放与这次泡茶有关的器皿,茶会里只做与茶道有关的事,茶道不应放入非茶道因素如文学、空间设计、摄影、哲学、服装、焚香等的课题。受到蔡荣章老师鼓励,于是我们不定期讨论纯茶道,写下稿子,终于成就了此书。

此书由我编辑,分六篇,第一篇“茶道艺术属口鼻的艺术”,说什么是纯茶道。第二篇“纯茶道的创作”,说到为何而做。第三篇“茶汤作品的现场制作”,说到那里做的目的与方法。第四篇“泡茶奉茶品茶的精神”,说茶道精神的提炼就在这种时刻。第五篇“泡、评、赏的态度养成”,说茶人的看法与判断是怎么来的。第六篇“茶道艺术家的形象”,泡茶的人啊,您清楚知道自己是谁吗。

当我们了然于胸,知道纯茶道的什么、为何、那里、时刻、怎样了,以及谁是谁,我们就知道“纯茶道”有一个不可缺的是:好茶,以及茶道艺术家要有非“好茶”不泡的胆识,对茶的感情肤浅者不明白,让身心郁闷之物,谈不上什么艺术不艺术,实在不应拿来喝。喝了不好的茶,身体要消耗很多能量去消化它,精气神变得萎靡,灵魂是很难庄严到哪里去的。

许玉莲

2019年12月31日

(59)

蔡荣章简要大事记(1972-2020.08.24)

蔡荣章简要大事记(1972-2020.08.24)

文/蔡荣章/ 2020年11月3日 编写

1972年07月30日    任职锡安国际有限公司(1974.01.10任副理,1975.11.01任公关室主任,1979.06.01-1980.09.30任企管处经理)。

1975 年    在中国民俗学会组织下成立“饕餮餐饮研究中心”,担任执行秘书,邀请台北大型餐厅主厨担任委员,举办餐饮活动。

1976 年    举办味茶小集,并于中国民俗学会组织下发行《味茶小集》,担任执行秘书。

1977年11月01日    受聘担任茶文化复兴后台湾第一家大型“中国功夫茶馆”经理(~1979.05.31)。

1980年01月   自行研发泡茶专用无线电水壶、泡茶专用茶车。

1980年08月24日    成立陆羽茶艺股份有限公司,70%的股份由天仁茗茶关系企业天成投资公司投资,30%自行筹凑,担任总经理,董事长由天仁茗茶董事长李瑞河担任,对外营业的名称为“陆羽茶艺中心”。

1980年12月01日    在陆羽茶艺中心发行“茶艺”月刊,担任社长。

1981年01月04日    在陆羽茶艺中心设置“陆羽茶学讲座”,“茶艺讲座”等课程陆续展开,同时整理“小壶茶”等各种泡茶法。

1981年02月    在陆羽茶艺中心完成无电线羁绊的“陆羽电茶壶”,开始上市。

1981年12月20日    主办于台北市金华街淡江大学城区部中正纪念堂举行第一届中华茶艺奖选拔赛,优胜者颁予“中华茶艺奖纪念壶”。

1982年04月    每周六在中国时报撰写“茶博士聊天”专栏,为期二年。

1983年12月23日    在陆羽茶艺中心举办首届“泡茶师检定考试”并任评委(至2020年已举办61届)。

1984年02月20日    在陆羽茶艺中心召集首次“台湾区茶艺业负责人联谊会”(即后来的中华茶艺联合促进会),40家业者与会,含高雄5家、花莲3家,共收集了75家茶艺业者的资料。

1984年04月    所著的《现代茶艺》由台湾“中视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89.05七刷)。

1984年05月21日    参与起草并提出申请的“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获教育部准予设立。

1985年03月12日    受邀在台湾关渡“国立艺术学院”(即后来的国立台北艺术大学)举办以“茶叶的欣赏法与茶艺的表现”为题的演讲。

1985年05月18日    受中华电视台视听中心邀请主讲“茶道在说些什么”。

1986年02月01日    救国团为研究所学生举办为期一周的中西文化比较,这天在政治大学安排“中国茶艺讲座”,受邀主讲“从如何泡好一壶茶到茶艺文化的表现”。

1986年05月    在陆羽茶艺中心研发成功并生产上市“盅口上的活动式滤网”(用于“喜鹊”壶组)。

1987年07月19日    在陆羽茶艺中心推动成立“泡茶师联会”。

1988年01月    开始在陆羽茶艺中心研发包壶巾、杯套、折叠式坐垫等户外茶具。

1988年01月09日    为建立标示茶、规格茶的观念,在陆羽茶艺中心举办“标示茶”特卖会。

1988年06月    在陆羽茶道教室开始讲授第一阶段的茶思想研讨课(1999年9月17日起为第二阶段)。

1989年04月08日    主办阳明山国家公园太阳谷修禊茶会(曲水流觞之形式)。

1989年05月14日    组织十八人的“陆羽茶艺文化访问团”赴大陆八个城市从事茶文化交流。

1990年05月26日    提出无我茶会的构想,在陆羽茶道教室师资研习班上讨论。

1990年12月18日    在台北十方禅林举办首届由中日韩茶人参加的国际无我茶会(至2019共举办17届表列的大型国际无我茶会)。

1991年03月    所著的《无我茶会》由陆羽茶艺中心出版中日韩英四种语文的专书。

1994年02月27日       主办首届无我茶会指导老师研习会在台北陆羽茶艺中心举行,并产生第一届无我茶会指导老师,编印“国际无我茶会中华民国推广委员会指导老师年鉴”。

1995年03月     与林瑞萱合著的《现代茶思想集》由玉川出版社出版。

1997年01月    完成无我茶会180条纲要。

1998年01月    研究并撰写泡茶原理、规划车轮式泡茶练习法。

1998年06月20日    主持第21届泡茶师颁证典礼与茶艺展在台北国宾大饭店举行。

1998年10月9-12日    参加在杭州举办的第五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并发表“无我茶会”之论文。

1999年06月01日    担任“陆羽茶学研究所”所长(~2008年1月23日)

1999年09月    所著的《无我茶会180条》由中华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出版(第二版由陆羽茶艺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9月出版)。

1999年09月17日    在陆羽茶道教室讲授第二阶段的“茶思想研讨”。

1999年08月20日    车轮式泡茶练习法在台北陆羽“泡茶研习”班开课。

1999年12月    所著的《台湾产业与品茗艺术》由台湾交通部观光局出版,作为导游人员培训的教材。

2000年10月22日    组团于意大利Lake Garda滨举办无我茶会,并受邀在当地市政厅演讲。

2001年05月30日    组织28人的陆羽茶文化访问团在北京大学鸣鹤园与大连俄罗斯街举办无我茶会并参加13届大连槐花节。

2001年12月    为泡茶师联会撰写“泡茶师箴言”。

2002年09月30日    所著《茶道教室-中国茶学入门九堂课》由台湾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2003年    《茶道基础篇-泡茶原理与应用》由武陵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6.04二刷)。

2003年03月24日     筹划北京陆羽茶艺中心的成立,培训师资并参加本日的开幕式。

2003年04月    参加在四川举办的“四川茶文化与旅游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茶文化在茶产业中的地位”一文。

2003年11月    在台湾艺术大学举办的“塑形塑艺,茶与艺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茶具机能性要求与陆羽茶艺中心之茶具研发记要”一文。

2004年11月13日    受聘担任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秘书长(2014.03.16改称执行长)。

2005年06月23-24日    参加由台湾茶协会在台湾大学图书馆国际会议厅举办的“国际茶与壶文化艺术研讨会”,发表“茶道上纯品茗的抽象之美”一文。

2005年01月    所著《说茶-陆羽茶道》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2005年01月    参加在陕西法门寺举办的“第三届法门寺茶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发表“现代茶道应谈些什么”一文。

2007年03月      所著《茶道入门—泡茶篇》由中华书局出版(2016.02六刷)。

2007年04月    受天福茶学院聘为教授,并任茶文化系创系主任。

2007年09月28日    参加天福茶学院创校举办的“2007茶学教育国际论坛”,发表“从茶道之本体结构看茶文化系的课程安排”。

2007年10月12-14日    参加在韩国举办的“十一届国际无我茶会韩国大会”,发表“无我茶会是要求精致的一种茶道体系”。

2008年11月    所著《茶道入门-识茶篇》由中华书局出版(2014.08五刷)。

2009年02月18日    开始在天福茶学院(即后更名为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专业开讲“茶思想研讨”课。

2009年09月10日    每月在《海峡茶道》(后改成《茶道》)杂志撰写有关茶道思想方面的专栏。

2009年09月28日    主编《中英文茶学术语》,由天福茶学院(即后更名为漳州科技学院)出版。

2009年11月08日    在由纽约文化沙龙于法拉盛喜来登大酒店举办的茶文化活动上发表“茶道精神内涵与运用”之演讲。

2009年11月28日    完成“茶学书库分类索引之建立”一文,并于天福茶学院图书馆实施。

2009年11月29日-12月04日    以三个半天的时间向13名马来西亚游学团员讲述“茶思想纲要”及“无我茶会”。

2010年04月06日    主持以车轮式泡茶练习法为比赛方式的泡茶竞技,在天福茶学院茶文化系进行。

2010年04月28日                                                                                                                           所著的《茶学书库分类索引之建立》一文在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

2010年09月26日-10月.01日

为马来西亚11名团员在天福茶学院讲授“茶思想研讨”课及无我茶会课。

2011年06月17日 与许玉莲共同成立http://www.contemporaryteathinker.com

2011年11月08-14   日    在天福茶学院举办2011首届中韩茶文化研讨会,发表“茶具设计上的使用功能要求”一文。

2012年04月15日    为农业出版社《茶文化概论》撰写第五章茶与艺术,乃对茶道美学之初建。

2012年04月21日    向茶陶、数媒专业同学与老师们举办一场〝艺术十讲〞讲座。

2012年11月10-15日    组团参加韩国国际茶文化交流协力财团主办之年度茶文化研讨会,发表“茶道里的茶会作品”。

2013年03月    所著《现代茶道思想》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

2013年05月26日    受泡茶师联会之邀,在台北陆羽茶艺中心举办“现代茶道思想”讲座。

2013年06月08-11日    参加在福建武夷学院举办的“吴觉农茶学思想暨我国首家茶叶研究所迁至武夷山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茶汤商品化之进程”演说。

2013年07月01日    受漳州科技职业学院(即原天福茶学院)改聘为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2013年09月28日       参加在重庆举办的禅茶文化与生态文明研讨会,发表“从空寂之美谈禅茶”。

2013年10月01日    所著《无我茶会–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

2013年10月12-16    率团参加于韩国首尔、庆州、釜山举行的14届国际无我茶会,发表“无我茶会对个人与群体的效应”,同时授权主办单位出版韩译本《无我茶会》。

2013年12月21日    协助陆羽茶艺中心在台北中山堂于“第46、48届泡茶师颁证典礼”上举办台湾首届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2014年05月15日    开始参加在漳州科技学院举办的经济部援外班,讲授”茶文化与茶道内涵探讨”。

2014年05月29日    接受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第五届理事会荣誉副会长与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聘书。

2014年06月16日    参加在安溪举办的第六届海峡论坛.首届海峡茶会,发表“茶文化发展的方向”。

2014年06月23日    参加在亚洲大学举办的“2014茶文化、茶美学、茶时尚高峰论坛”,担任“茶文化-当代茶文化趋势”研讨主题的引言人。

2014年09月26日    赴泾阳参加由中国社科院工经所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华合作时报社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华茶文化培训研讨会暨中华优秀茶教师颁奖典礼”,发表“两岸茶文化教育与交流”的主题讲话,并接受“中华茶文化传播优秀工作者”的授证。

2014年10月17日    受邀由中华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与泡茶师联会联合在台北陆羽茶道教室举办的演讲会,题为:茶道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014年12月11-15日    组团参加韩国圆光数码大学在宝城主办之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发表“从艺术的独立性看茶道与音乐”。

2015年01月21-23日    受中国茶叶学会之邀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对这两个单位的同仁讲授四个半天的茶文化课程,包括现代茶道思想、泡茶原理、小壶茶法、无我茶会。

2015年04月08-12日    主办在漳州科技学院与福鼎茶区举行的2015第五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发表论文“品茗空间的定义与范畴”,9日晚并以茶道艺术家身分参加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2015年05月21日    应浙江农林大学人文茶文化学院之邀,举办题为“茶道艺术的构成”之讲座,并受聘为客座教授。

2015年05月23-24日    应中国茶叶学会之邀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向首届茶艺师资培训班38位学员讲授现代茶道思想、小壶茶法、无我茶会。(~2020第六届)。

2015年05月27日    受天福集团以天福(茶)字第2015-006号令聘任为天福茶博物院顾问。

2015年06月04日    参加漳州科技职业学院学术委员会之2015教科研项目立项审查会。

2015年06月12日    参与国立高雄餐旅大学举办的“第12届中华茶文化研讨会”,担任专题主讲人.讲题为“茶道艺术之架构”。

2015年07月01日    所著《现代茶道思想》简体版由北京中华书局发行。

2015年10月24-28日    组团参加由浙江省茶叶学会和浙江大学联合主办的第15届国际无我茶会,在浙江大学、千岛湖、龙泉举办了三场无我茶会。

2015年11月    受邀为中国茶叶学会茶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5.11~)。

2016年01月01日    以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的职位兼任图书馆馆长(~2019年11月20日)。

2016年05月    所著《无我茶会—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简体版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

2016年06月21日    中国茶叶学会于杭州梅竺度假村酒店举办以茶艺传承、创新和发展为主题的茶艺研究与推广沙龙,受邀参加并任“艺术性与普及性茶道”与“茶需要洗吗”二议题的引言人。

2016年07月30-31日    继2003、2005、2006、2008、2010,今年中华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在台北陆羽茶艺中心举办第6届师资回训营,受邀担任无我茶会问题研讨、茶道问题研讨、现代茶道思想、小壶茶法精进演练等课程。

2016年08月01日    与许玉莲合著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

2016年10月16日    受2016开封菊花文化节国际无我茶会组委会之邀,于开封大学举办无我茶会讲座。

2016年10月18日    在第十四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发“从现行的茶艺竞赛规则检讨茶文化发展的得失”,并在会上获颁“首届兴文强茶贡献奖”的“杰出茶人”茶祖印象杯。

2016年11月09-13日       组团参加漳州科技学院与韩国TEA CLUB合办的第六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发表“泡茶时浸泡时间相关因素的研究”。

2016年12月15日    与许玉莲合著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在十三届深圳茶博会“2016中国茶行业年度盛典”上,入选为“2016茶媒推荐阅读十大茶书榜单”。

2016年12月19日    受邀在陆羽茶艺中心、中华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泡茶师联会于天仁茶文化大楼五楼联合举办的讲座上讲述“茶道艺术为何定位在泡茶、奉茶、品茶”。

2017年03月18日    参加泡茶师联会在台北星靓点花园饭店举办的庆祝30周年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担任茶道艺术家,并于会后针对300位与会者举办一场讲座—“茶道艺术家怎么呈现喝茶之美”。

2017年03月19日      在台北陆羽茶艺中心第九期师资班讲授三小时的“泡茶原理”。

2017年08月04日    应泡茶师联会之邀在台北陆羽茶艺中心演讲“茶界五个需要省思的观念”。

2017年08月05日    应中华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之邀在台北天仁茶文化大楼五楼会议室举办一场“办一场茶会与办一场综合性茶活动不一样”的讲座。

2017年10月24-29日    组团参加由16届中华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在台湾召开的“2017第十六届国际无我茶会”。

2017年11月23-27日    主办在漳州科技学院举行的“2017第七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发表“茶诗六首”。

2017年11月24日    主持第七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在茶学院五楼举办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并作为品评者与会。

2017年12月26日    在漳州科技学院图书馆举行“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如何举办”的讲座。

2018年01月11日    为江西省高职国培茶文化及旅游管理类企业实践培训班30人讲授“什么是茶文化的内涵”。

2018年03月23日    参加在漳州科技学院举办的“福建省茶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并受聘为委员。

2018年03月31日    在漳州科技学院为茶艺师考证班首次安排的茶道思想研讨课讲授“茶道的本体在哪里”。

2018年04月29日    在漳州科技学院为五一茶道艺术高级研修班讲授“茶道艺术的美与艺术”。

2018年05月28-09月01日 组团参加在韩国光州举办的第八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发表“茶道艺术呈现时的茶食供应与食用”一文。

2018年06月07日    向海峡两岸新型农民茶业培训班讲授“两岸茶业现存的七个问题”。

2018年06月08日    应邀在第十届海峡论坛第五届海峡(漳州)茶会在漳州东南花都酒店举办的茶产业发展交流会上发表“两岸茶界应省思的两个问题”。

2018年07月17日    应中华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之邀,在台北陆羽茶艺中心讲授“茶道的美在哪里”。

2018年12月01日    在漳州科技学院茶学院举办由在校生泡茶的10席收费式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2018年12月28日    在漳州科技学院茶学院举办由老师泡茶的12席收费式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2019年01月10日    在微信“茶学学茶”公众号发表收费式网上讲座“蔡荣章茶道论坛”(至2020年10月21日共96篇)。

2019年01月11日    主持漳州科技学院茶学院8位老师的“车轮式泡茶练习法”练习。

2019年02月18日    开始录制茶道讲座视频在YouTube专属频道上线,及后全面录制《无我茶会–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有声书》、《现代茶道思想有声书》、《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有声书》、《茶道入门-识茶篇有声书》等。

2019年03月09日    为10位校外“茶思想研习专题班”学员在漳州科技学院举办四个周六全天的讲座。

2019年03月22-23日    给参加天福茶博物院举办的2019满山红茶会,台澳美各团队约70人举办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讲座,并于23日晚在天福石雕园的开元楼举行十席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2019年03月26-27日    参加中国茶叶学会在浙江丽水市天元名都酒店召开的《全国茶艺职业技能竞赛技术规程》的修改研讨会。

2019年06月25日    受安溪茶学院之邀赴该校举办“无我茶会之举办”的讲座。

2019年07月20-21日    受中华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之邀在台北市天仁茶文化大楼五楼会议厅举办二场“什么是茶道的组成部分”的讲座。

2019年08月21-23日    受邀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茶叶学会、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合办的第四届全国茶艺职业技能竞赛广西赛区选拔赛暨2019年金砖智慧公寓杯广西茶艺职业技能大赛的裁判员。

2019年09月22-24日    受中国茶叶学会之邀参加在新昌举行的2019年浙江省职业技能大赛“白云书院杯全省茶艺师技能大赛”,担任裁判长。

2019年10月13-15日    主办在漳州科技学院举办的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研讨主题为“茶事活动的举办”,活动包括一场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与参加在安溪茶学院举行的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

2019年10月14日    主持漳州科技学院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委员会之成立,举行推广委员会首届会议,通过委员会章程,受推举为首届会长。

2019年10月15-20日    组团参加在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举办,由安溪茶学院林金科院长召集的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

2019年11月03日    受邀在台中港区艺术中心举办“茶道思想讲座”。

2019年11月04日    受邀在嘉义大同技术学院举办“茶叶、茶汤、茶会、无我茶会、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讲座。

2019年11月07-09日    受邀参加在杭州龙坞茶镇举办的第六届中华茶奥会,担任团体赛项的评委。

2019年11月29日-12月2日    受中国茶叶学会之邀参加在潮州饶平举行的“少儿茶艺等级评价规程”、“潮州工夫茶冲泡技术规程”、“中国茶艺水平评价规程”的团体标准审定会议。

2020年01月19日    受泡茶师联会之邀,在台北陆羽举办题为“2019年的茶道十问”的讲座。

2020年07月25日    受中华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之邀,在台北陆羽茶艺中心举办“后发酵茶形成的香味体系”之讲座,同年8月1日续办第二场。

2020年08月24日    由中华茶人联谊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共同主办的“百名杰出中华茶人”推举,获选为19位科研教育类之一员。该项选拔另有终身成就类20名、生产贸易类32名、产业发展类29名。

(719)

蔡荣章自序 《茶道入門——泡茶篇》

蔡荣章自序 《茶道入門——泡茶篇》

這本書應該可以稱作《如何泡好一壺茶》。因為它的內容如此,但深怕被人責難︰“你們就只會泡茶!”有人以為“泡茶”、“泡好茶”只是技術的層面,而茶道要追求的是藝術與精神境界,因此許多茶人首先重視的是自身的穿著,打扮成藝術家或文人的樣子,接著重視的是泡茶品茗的空間,一定要有插芘、焚香與掛畫,如此“四藝”才兼備,茶湯泡得淡一點也是茶、泡得濃一點也是茶,加上動作嫻熟一些,就是茶道的境界了。

但是我們嚴肅得多,我們認為一定要把茶湯泡好,否則沒條件談及茶道的境界。這如同在琴還沒能彈好之時,如何能說是以聲音來表現音樂?當然有人會反問︰“泡好”、“彈好”,哪有標準?難道非得達到貝多芬的水平才可以談音樂嗎?不是的,但每一個人所能體會到的境界會受限于“泡好”、“彈好”的程度,僅能泡到七分的人很難體悟到九分的境界。這點也有人會提出異議︰我可以從知識、智慧,或從音樂、美術等相關的領域觸類旁通啊。沒錯,但那種體悟只能說是推論的,或說是屬于音樂的、美術的,不能說是茶道的,這時的茶只是被當作一件道具而已。

必須經常練習泡茶,什麼茶拿到手,不致于泡得太離譜,嘗試幾次後就可以泡出它的基本風格。若不是如此,就如同畫家,畫了一張扔一張,要畫許多張才能選出一張可以派上用場的作品;就如同一位籃球員,上場不到五分鐘就氣喘如牛,上氣接不到下氣。所以我們說︰練習泡茶,練習把茶泡好,是茶人的體能訓練。

茶道境界要在茶里尋,音樂的境界總在音樂的國度里。一個人在熟悉了茶與音樂之後,可以暫時離開茶與音樂而繼續保有與享受它們,但在抵達那塊茶與音樂的園地,或是到達另外一塊園地之前,是必須經由茶或音樂的道路的,而這條道路就是泡好茶、彈好琴。所以我們說︰泡好茶是茶道追求的途徑。

茶道的園地在哪里?音樂的淨土在哪里?在泡茶、品茗間,在演奏、聆賞問。當然可以延伸到泡茶品飲的空間,延伸到音樂演奏或聆听的環境,但一定要身入其境地參與茶道的泡茶與品飲,親自參與音樂的演奏與聆賞,否則無法體會、享用或進一步進行創作。當然可以憑記憶神游,但脫離藝術本身的土地後是容易枯萎的,而且參與與享用的深度決定于對茶、對音樂的認知程度。所以我們還說︰泡好茶是茶人體悟茶境的本體。

這本書從現在起不再嘮叨要勤加練習泡茶,只提供一些泡茶的原理原則與應用的技巧,所以將書名定為《茶道入門——泡茶篇》。

(487)

蔡荣章自序《茶道入门—识茶篇》

蔡荣章自序《茶道入门—识茶篇》

「识茶」就是认识茶,是与「制茶」、「泡茶」相对应的名称。识茶除了用眼识,还要用口尝、用鼻嗅、用触感。而这些对茶的认识除了用于市场上的买卖之外,重要的还在于享用,所以「识茶」尚包括了「评茶」、「赏茶」的内容在里面。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茶道入门》,其第一阶段就以制茶、识茶、泡茶三书为主。第一本虽命名为《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但以「制茶」为重心,第二本名为《茶道入门泡茶篇》,第三本名为《茶道入门识茶篇》,都是进入「茶道」领域的三本基础资料。从第一本书起,我们就强调,当我们在谈论「制茶」、「识茶」与「泡茶」时,是以「茶道」为立足的蓝图的,所以才在每本书名前冠以「茶道入门」。

「识茶」这书是要大家在看了某批茶之后,就能深知该茶的种种,包括它的类型与质量,接下来的「喝」只是印证而已。这有如「相人」的本领,初看先了解是男是女,是婴儿、幼童、青少年、壮年还是老年,进一步再从肌肉、肤色了解他的健康状况,再从他的面貌了解他的人缘,再从他的举止、言谈了解他的性格与命运…。即使不从事相命的工作,每一个人在待人处事一段时间后也会多少具备一些这方面的经验。从「识人」回过头来看「识茶」,识茶的经验比「识人」不易获得,所以有一本书比较方便。

识茶要包括世界上的各种茶,包括各种不同的类型与质量,否则在相互比较时会有误区。而且不能仅就接触到的茶样个别叙述,应从「茶」产生的原理与途径了解起,然后以大家常见的「成品茶」作例子,如此才能让大家对茶有个全面性的认识。

本书还将「识茶」的终极目标放在「茶汤」上面,因为我们是以「茶道」为主体的蓝图。将目标放在茶汤时,就牵涉到了从「成品茶」到「茶汤」的表现手法,这会增加「识茶」上的复杂性。但如果省略掉了这个层面,「茶」只是一项物质而已,我们享用的是「茶汤」,我们欣赏的是「茶汤」,我们从「茶道」获取的思想、美感是大部分透过「茶汤」而来,所以我们要以「茶汤」作为「茶」这项媒体的终极表现型态。油画颜料不是艺术,以它完成的绘画才是作品,钢琴不是音乐,以它演奏出来的作品才是艺术。从「成品茶」到「茶汤」要透过「泡茶」的手法,这虽然已是属于《泡茶》的领域,但在「识茶」时,我们必须理解泡茶手法会将「茶」塑造成什么风格、怎样质量的作品。这有如我们在「识人」时,应留意到此人所受的学校与家庭教育,以及目前他所处环境给他的影响。

「识茶」的谈论方式以及对「识茶」的态度都是作者从事三十年茶叶、茶具商品买卖与茶道体认、茶道教学上的心得。其中一定有许多错误或不成熟的地方,敬请各界多加指正。

                                                          蔡荣章

                                     2008年6月29日于台北陆羽茶艺中心

(469)

许玉莲自序 《我就要让这世界香》

许玉莲自序 《我就要让这世界香》

《我就要让这世界香》主轴是品茗,环绕着主轴的是各类茶叶,书中记录的茶几乎都是经过时间珍藏的旧茶:普洱、六堡与熟火乌龙,次之是红茶,再次之就是绿茶、白茶、白毫乌龙及一些无茶名的茶。与之链接的每一个点是在泡茶、奉茶、享用茶的过程所接触到的茶性、茶法、茶人、茶境、恋茶、制茶、炼茶、收茶等滋味,这滋味潜伏舌尖,亦深埋心头,是一位茶道老师有关泡饮的工作记录。

本书编成五个篇目:一.让普洱茶老、二.六堡就是老的好、三.热爱熟火乌龙、四.一茶一世界、五.离散茶相。前三篇一目了然,为何对这三类茶特别有一种老朋友的感情呢,因我生长的地方在马来西亚一个叫「怡保」的城市,小时候此处长辈深谙香港粤式饮食风格,茶楼和杂货店都贩售这些茶,是闻着喝着这些香味长大的。篇四.一茶一世界,是随时随地遇茶则品的境地,篇五离散茶相,是茶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品茗法,茶在这么多年来一直不曾间断过迁移、离散,因而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茶文化精神,此为记。品就品了,品茗为何还要做记录呢,因为不想含糊的泡含糊的喝,希望能把茶爱得清清楚楚,品得明明白白。

《我就要让这世界香》书中亦收集了我与其他老师在品茗时做的笔记,即蔡荣章先生「六堡茶一壶二杯泡法」,荣章先生极简(保温瓶装热水)中的极简(只有一壶二杯)泡法,汤质仍雷打不动的纯净,做品茗笔记就是要将这些茶法记住。另四位是我们茶艺学习中心专任教师:吕慧君的「白毫乌龙品茗记录」、黄淑仪的「铁罗汉品茗记录」、黄碧雯的「普洱品茗记录」和林彦杉的「龙井品茗记录」。

我也做了在家里品六堡茶的品茗记录,长期随手做这样的笔记,时间久了累积一定经验后开始发觉泡茶、品茶时比较实在与笃定。我的记录,也包括拍照,书中共有照片126张,除注明的摄影师Lee Seesy 提供之外,其余皆属于我在工作时自拍的工作照。

(485)

蔡荣章的序 《我就要让世界香》 许玉莲著

蔡荣章的序 《我就要让世界香》 许玉莲著

许玉莲老师这些年来写了很多泡茶、喝茶的文章,她写来生动活泼,有滋有味,不像我的似如嚼蜡。许玉莲老师是茶人也是作家,而且自1992起已在茶企业工作,不断从事茶学教育工作,她写出来的泡茶、喝茶文章,除了锐利的点评外,具备了正确性与专业性。

《我就要让世界香》一书,是一位茶人的品茗记录,都是她亲身体验。由于内容的生活化,任何一位想喝茶、想了解茶文化的人都可以把它当作入门书,中、高级院校茶文化相关专业的学生在生硬的教材之外,可以把它作为补品性的参考书。

许玉莲老师因为地缘关系,对普洱、六堡、熟火乌龙颇为熟悉,尤其是老茶部分,接触之多、冲泡之多、饮用之多可谓经验丰富,又因上述所说的正确性与专业性,少掉了江湖气、卖场气,是可以藉书亲近的茶人。

(390)

蔡荣章的序《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蔡荣章.许玉莲著

蔡荣章的序《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蔡荣章.许玉莲著

蔡荣章序/20160226
我们要找出泡茶喝茶的艺术性,让泡茶喝茶变得更充实,更有发展的空间,让茶文化有个与音乐、绘画、舞蹈同等地位的艺术范畴。这首先要找出泡茶喝茶的艺术性在哪里,然后思考如何表现与应用。我们提出了茶道艺术家,这份工作由他执行,我们提出了茶汤作品,正视茶汤在茶文化上的绝对地位。我们排除了将泡茶、喝茶、茶汤夹杂在其他艺术项目中而被误以为那就是茶道艺术,我们要泡茶泡得俱足、喝茶喝得俱足,而且将艺术的核心—茶汤贯穿其间,茶道有其艺术的独立性。
要推动这样的理念必须有具体的形式与做法,先理解何谓茶道、何谓茶道艺术、何谓茶道艺术家、茶汤与茶汤作品有何区别、为何要强调是欣赏会,然后再普遍举办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除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外,并将之植入市场的品茗馆中营运。
与马来西亚的茶道作家,也是我们学校的副教授许玉莲(Hooi Yoke Lien)共同讨论了这个问题,相约用文字写下这个思想浪潮、记下可行的办法,并找机会实践之,三年来产生了这本《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有了这本书,我们就可以有完备的资料把泡茶喝茶的艺术性发挥出来,并使其有机地成长。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出版前,我们在马来西亚的紫藤茶艺学习中心与中国的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系以课程的方式讲授“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并在这些地方举办了数十场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一个茶道思想的产生(即指茶道艺术),要有实施的方桉(指《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这本书),才不至流于空谈。

(396)

许玉莲的序《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蔡荣章.许玉莲著

许玉莲的序《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蔡荣章.许玉莲著

许玉莲的序/20160329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是献给爱茶人的一个好地方,它的诞生并非时下流行的小确幸事件,也不是今日觉得好高兴要发明就发明的东西,我们开始只想把茶“泡好”,尝试克服在泡茶、奉茶、喝茶过程中发生的大大小小错误,日复一日的练习着,与茶深交,渐发现茶质与茶叶用量、泡茶水温、浸泡时间之间的关系,水质对茶汤的影响,茶汤直接接触到的各种泡茶器、茶海与茶杯的质地更会影响茶,我们因此而为手中的茶反反覆覆地找寻不同茶具与水,一日一日地用不同茶法来印证一些原理与思考,把泡茶前的试验当一件正经事情来做。坚持着这样子的信念,于是我们在泡茶时严正以待水温的高低、斤斤计较一克两克茶叶的多寡、分秒必争于浸泡的时间,尽可能找出种种不伤害、又可引发茶性的方法,使之显出茶的内涵,让喝茶的人感觉快乐并铭记久久。


如此泡茶喝茶难吗?也不难,惟需真心真意地做,做时不急于用最罕贵之茶叶与器物来换得别人的认同,驰走四方寻找合符理想的材料时不以为苦,三、四十年下来的去芜存菁,仍然不离不弃的生存者,自然造就成这么一种认真将茶汤献祭的方法,名曰: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算是长期实施茶道生活,从“爱茶”的种子里长出来的花、结出来的果。爱茶,我们才会对茶知寒问暖,懂得它有别于他种文化的特质、懂得每一个茶都有自己的茶品与个性、懂得守护与成就它。爱茶,我们才能杜绝只有茶艺表演、茶艺比赛而忽视茶的茶文化教育,结束茶产业只能卖空间、卖餐饮、卖时尚、卖保健、卖茶叶投资而忘了卖茶汤的噩梦,抗衡现今“搞茶文化不喝茶”的茶文化乱象。


爱茶懂茶会泡茶会喝茶,我才能从中发掘出茶迷人的风骨与气韵,谓之艺术性。我要能随手把茶泡好喝好展现其艺术性内涵,才谓之作品。我尽我所有与所能认真献上作品,希望你也殷勤诚恳细心喝它,谓之欣赏。茶若安好,我才敢说茶道在矣。

(420)

许玉莲的序《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修订版蔡荣章著

许玉莲的序/20160422


蔡荣章先生《茶道三篇–制茶.识茶.泡茶》一书今2016年修订新版付印,旧版书名《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2006年出版,旧版雏形纲目部分源自1984年出版的《现代茶艺》,《现代茶艺》一书的内容则是蔡先生于1980年至1983年间在报章撰写专栏以及在“茶艺”月刊撰写社论整理而得的结集,当时发表的这些文稿皆来自蔡先生自1980年起在陆羽茶艺中心授课所用的教材或上课时所说过的观念(当时属现代茶文化复兴初期,很多观念正在整理,蔡先生就一些先写后说,一些先说后写,也有部分来不及写的,学生依照他口述的做记录),那是一次对泡茶喝茶的状貌重新检视、用当代人的想法说当代人的话的时期。蔡先生所说所写尽皆跳脱既有框架,将茶道学习直接指向茶道最核心课题“如何泡好一壶茶”,并坐言起行实践起来,于1981年创设“泡茶专用无线电水壶”,同年创立“小壶茶法”,1982年创设“泡茶专用茶车”,1983年创办泡茶师检定考试制度,根据这些实践所构造出来的茶道体系自此横空出世,无论在36年前或放在今天都是超前的。

这一套茶道体系在当时开风气之先的思考有:什么是泡茶?需讲求精准地把茶泡好,故反反复复从多个角度细述茶法。要在哪里泡茶?泡茶应设专门的空间来进行,故茶车的设计格局严谨、器物皆备。如何泡茶?泡茶应一丝不苟地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完成之,故有小壶茶法24则。喝茶时的做法?品茗应有欣赏境界、茶味需要用文字表达、品茶也需品水。谁来做这些事情?应有泡茶师,故此创立检定考试制度。为何而作?所以产生了泡茶师箴言“泡好茶是茶人体能之训练,茶道追求之途径,茶境感悟之本体”,这份箴言成为当代的茶道价值观,从此世代翻新了一页。

它的翻新,包括重新注解茶叶是如何诞生的,因只有懂得茶之后,人们才能以爱泡茶、喝茶。蔡先生用日常说话语气、用尊重常识的态度述说萎凋、发酵、杀青、揉捻种种工艺的定义,令读者不必死背书就能明白,他的讲解是整个的语言与腔调的翻新,是对人对茶的生命关注点的翻新,他提出:茶青采下后要不要马上下锅(对晾青与萎凋进行分析)、如何让茶固定在我们希望的状况下(对发酵进行分析)等等具有强烈启发性的问题,让读者自己思考,然后恍然大悟。蔡先生整理的茶叶各种类,其做法如:“轻萎凋轻发酵”、“中萎凋中发酵”、“重萎凋重发酵”、“重萎凋轻发酵”、“重萎凋全发酵”等等,让读者一下子明白过来,制茶的真实情况是要灵活机动应付的,它是一个不断在变化中追求不变的历程,每个制茶者都要克服气候与环境的挑战,好维持他要的一贯茶叶风格。这种非教条式的制茶原理突破一般教科书的僵硬生涩感,读来满嘴生香,非常享受,而且,那个道理明白了就不会再忘记。

说此书,是不能单单只说此书的,因其根本观念是蔡先生自1980年创立一直沿用至今,并已逐渐发展成一套完整思想之下的作品。此书是一本小小的茶道全集,由制茶、识茶、泡茶三个看似不起眼却最关键的角度切入,他很少提起美学二字,但是,只要你能读出他解析制茶、茶法中的那些一丝不苟的理性程序,你知道那便是美。他用理性的措辞一条一条分析事情为什么要这样做、什么条件下不许这么做、又,如何能将之做得更精准……越是理性,越感觉到刻骨铭心,读者们越清楚需抱持怎样的态度来正视茶的生命、自己的生命与参与者的生命。

(429)

许玉莲自序《喝茶慢》 简体中文版

许玉莲自序《喝茶慢》 简体中文版/20150615

“喝茶慢”的茶道观念我在1999 年提出,并于当年10 月4 日为文记录,发表在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1 年4 月出书也以《喝茶慢》为书名,“喝茶慢”一文收录在第197 页。当时《喝茶慢》不含图片,只印刷2000 本,售罄之后没有再印。本书《喝茶慢》收纳旧版文稿约百分之五十作为基础,另百分之五十选用从未结集出书之文稿,全书照片都属于新作,为中国大陆首版。本书摄影作品由三位摄影师:Lee Seesy,Ho Say Leong,Siah Tion Meng 联合提供;部分采茶、茶叶、茶渣由我自己拍摄。摄影地点都是在家泡茶、举办茶会时的现场,并非装扮出来的布景,茶器也是平常一向用惯了的,算是茶人泡茶的实况。

《喝茶慢》书写题材来自作者以茶为媒介的工作与生活场所,共分为八篇。即:一. 茶汤触感:是茶人喝茶时所带动的一种波动,细腻描述通过茶道生活在内心酝酿出的一种精神。二. 茶器体验:茶人对茶器道具抱持一份崇敬之心,视良器为师为友的爱之宣言。三. 茶貌意趣:是茶人就各地茶生活的行脚见闻,串连起的感受与故事。四. 茶法探视:是茶人从事茶文化教学工作的过程,与社会各领域的学生上课时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五. 茶馆年代:是茶人在现代茶文化复兴初期的茶馆任职时之成长历程,是当代茶馆于1990 年代的时空缩写。六.茶事心事:是茶人针对一些与茶有关事情的表述,记录当时的看法。七. 茶·文学·电影:是茶人从文学著作如红楼梦、金瓶梅、张爱玲作品,和一些电影中提炼出“茶”来抽丝剥茧,于细微处深刻地看茶的影响力,以及看人们对待茶的爱情。八. 慢哉下午茶:是茶人对英国下午茶的亲身体验与沉浸,经过多年观察与不断的找人对话,记录下许多有关英国茶道的新观点。了解的更清楚一点,吃茶过程将可以慢一些。

谈到喝茶慢这个观念的时候,往往被讨论的是“这样喝茶很浪费时间”,我们要说,喝茶慢的“慢”并不是指时间的速度、进度的快慢、过程的长短,假使毫无节制、漫无目的泡,在茶席上爱喝多长久时间就喝多长久,那当然算浪费时间,不值得被推崇,又或以为把每一个泡茶动作比平常慢三拍就可以了,那也不对。喝茶慢的“慢”代表一种细腻功夫, 无论时代变得多么匆忙,大家生活得多么急促,喝茶时我们还是要能够运用时间,很有系统的安排出欣赏茶的时间,这个时间一定要花,有时它多,有时它少,我们都必须细心享用它,也唯有通过这样慢慢享用品尝,这杯茶才能为我们带来肉体及精神的受益。

为什么要“慢”?因为,我们认为茶是一个重要的饮品,它被我们喝进身体并深入影响我们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既然如此重要就必得购置一些制作工艺良好的茶叶。因为有了好茶叶,我们要忠实保留必然而且正确的茶叶滋味,所以要使用合乎逻辑和不破坏茶叶的茶法来冲泡。因为要合乎逻辑和不破坏茶叶,所以要悉心地了解茶叶,用精准的方法把茶泡好。因为要把茶泡好,所以我们必须先要懂得享用茶的方法,要细细把茶喝好。因为要正确、精准、细细的态度把茶喝好,故此我们有必要知道什么时候要用什么装备,一一备好,连一分一秒都一一数过,慢慢把茶席做好,所以慢。

这种在泡茶过程中提炼出的一丝不苟的茶道精神,是希望踏踏实实专诚的泡茶、喝茶,不能把它视为多余或浪费,否则我们是没有办法安心享用它的。

如何才能做到“慢”?“慢”需要从决定做一场茶会、办一个茶席、或临时才知道下一刻有必要泡茶给大家品赏的这一刻马上开始做起,我们会先了解有些什么客人,他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看看今天是个大太阳天还是雨天?他们刚吃过什么?这些微小的细节往往隐藏着应该泡什么茶来款待之的讯息。如果是预先安排好的茶会,当然会事先安排时间整理自身的整洁卫生以便适合泡茶,临时性的泡茶,一定也要争取机会先漱漱口清清口气,洗洗手清除异味与灰尘才入茶席。

茶席上备水煮水,倒水的动作要练习到滴水不沾桌面,从不会有多余水滴流出壶外。摆放各种茶具时不可以草草了事,要轻轻的摆正在它们安身立命的位置,并且不发出任何不小心碰撞的声音。取拿茶叶、识茶、赏茶总是随时留意不让香气无故散失掉,茶量要取得刚好,茶叶不要有遗漏一颗在席上。泡茶奉茶时,心、眼、手的精神和感情要集中在同一个方向,手去到那里在做什么,心思和视线也必是同在一个所在。尝茶时要充分的深呼吸嗅闻茶香,把茶含在口腔里咀嚼一番才咽下,不要例行公事一口吞了就完了。在有时间观念下训练出来的“慢”,不是散漫的“慢”,它包含了茶者极之纤细的考虑周到,整个过程分解得精细,而又心神俱在地操作熟练,因此让人感受到茶的丰盛,生活的精致。在“慢”中充满了激情的喝茶,我们将可从每一分每一秒每一香每一味获得更紧密更充实的内涵。

“喝茶慢”的慢,不是指整个茶会过程的需时长短,也不是说泡茶动作必须特别慢半拍来训练耐心或表示“我很优雅”。“慢”是说我们需要练就一种专注而仔细的、正确的享受泡茶喝茶的功夫,需要花多少时间就花多少时间,比如当我们的手伸出去拿起一杯茶,眼神要跟着手去到手所到之处,心神要紧紧追随着眼神,如此我们就可以拿这杯茶拿得很好,茶水不会溅出来,让它维持它的美态,我们才可以从容的欣赏茶的香味。喝茶、泡茶要有系统的安排出时间,这个时间一定要花,在“慢”中喝茶,我们才能在激情中安于专注,人也才会自在。

(390)

蔡榮章自序《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

蔡榮章自序《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

茶人在此作為狹義的解釋,指對茶文化頗有心得的喝茶人,而且有了大家可以體認到的建樹。茶道藝術家則是茶人中傾向於茶道藝術者。

茶道藝術家是比較重視茶道藝術內涵的人,他可以從泡茶過程、奉茶給品茗者的往來之間、大家品賞茶葉茶湯茶器間(以上這三項簡稱為〝泡茶〞),將茶道的藝術內涵表現得很好,甚至於可以藉著上述所說的〝泡茶〞,創作出自己的茶道藝術作品。

茶道藝術家除了利用〝泡茶〞來表達、創作、享用茶道之外,還可以藉用〝茶會〞的形式來完成上述所說的表達、創作與享用。藉用〝茶會〞可以是利用既有的茶會形式,也可以創作一個新的茶會形式。利用既有的茶會形式是側重於表達與享用,(表達之間當然還可以有〝泡茶〞方面的創作,)但若就茶會的範圍而言,想要有創作就必須創造出新的茶會形式。這就是現在我們要說的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

我們經常看到茶友們設置各式各樣的泡茶席來展演自己的茶道藝術,如果他的泡茶表現得很好(包括了泡茶、奉茶、與品茗),而且很有創意,我們只能說他創作了一件泡茶作品,但不能說他創作了一件茶會作品,因為他使用的是既有的茶席式茶會。不論他是獨自一個茶席還是集合數個茶席。如果他組織了數個茶席,並在這些茶席間建構了一定的連鎖性關係,而且形成了一個整體性有機的視覺效果,這時我們才可以說〝他創作了一件茶會作品〞。

既然指的是茶會,那必然是一些人或一大群人的聚會,將這些人組織起來完成一件作品,勢必就像交響樂團或戲劇一般的藝術形態,只是它要表現的是茶道而已。

回顧一下歷來的茶會作品,最早的可以舉出曲水茶宴,不知道是誰創作的,只知道在中國晉代的書法大家王羲之他們就已經玩得很好了〝曲水流觴〞,唐代呂溫等一群文人因為不諳飲酒,相約在曲水流觴時以茶代酒而產生了曲水茶宴,現今各地茶界都還不斷進行著。接下來要舉出英國下午茶,也說不清楚是誰創作的,有人推給維多利亞女皇Queen Victoria(1819-1901)的女侍臣Anna Maria Russell, Duchess of Bedford(1783-1857)。這種喝茶時間、環境、茶具、茶法、茶點等習慣流傳至今,還在各地大行其道。第三個例子是日本的榻榻米茶會,這是時當中國明代,由日本茶道先驅者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千利休等人創建的茶會方式,至今仍然被應用,而且被視為日本茶道的代表形式。

第四第五個例子是當代的無我茶會與茶湯作品欣賞會,無我茶會由筆者于1990年在臺灣陸羽茶藝中心創作,茶湯作品欣賞會由筆者于2010年在中國漳州天福茶學院(即今漳州科技學院)茶文化系創建。這兩種茶會形式尚未經過歷史性的考驗,但實施這些年來,無我茶會已在多個國家與地區持續性應用,茶湯作品欣賞會歷史尚淺,但從茶道藝術家聯合發表茶道藝術作品的角度來看,它是有趣又流暢的一種方式。無我茶會Sans Self Tea Gathering是表現無之境界的一種茶會形式,茶湯作品欣賞會是展現茶道藝術(尤其是最終的茶湯作品)的一種茶會形式。

蔡榮章

2012.8.22於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系

(2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