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茶道的美/许玉莲/20220519
不知道茶道要表达的是什么,茶道究竟美在哪里,一直是我们(泡茶者及品茗者)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有人觉得茶道太复杂,太难懂,比如说喝茶时茶汤的温度不适宜太高,否则把嘴巴烫麻了,还欣赏不到茶的细致味,长期可能产生食道和胃粘膜烫伤问题。一些茶的清甜味要温度降低了才感受到,一些茶汤稍凉了之后喝,会感受到比温热时喝更苦的滋味,我们对不同温度下的苦酸鲜甜等味感有不一样的敏感度,感受茶汤的美及喜爱程度便有了差异。对欣赏者(即品茗者)讲那么多,他们会觉得烦。但是创作者(即泡茶者)必须懂得那么细,才有办法去创造出那么美的温度的茶汤,达到他人欣赏的目的。创作者需要知道怎么做才知道美的效果是怎么样子的,他们较理性,各方面的考虑需广而深,受众者一般较感性,偏重于体验感受,故此创作者要将自己的十八般武艺之扼要浓缩到一杯茶汤,三分钟让人喝完就能表达出其美,不要用专家化、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去解说那么多。茶道是口与鼻的艺术,感受嗅觉和味觉的纯粹美,就是最重要的欣赏方式。
关于复杂与否,这里出现了个非常重要的审美原则:简单的东西容易腻,复杂的东西受众虽小,但丰富精微引人入胜,有好好把玩或研究的启蒙意义与生活韵味的建立。有几个简单的现象容易造成美的效果:一是重复性,比如一根竹子大家不觉得美,一排排的竹子大家就觉得被美震撼了。同理,在茶会上一个人穿黑衣赴会大家也不觉得特别好看,然而整个茶会上百人都一起穿着黑衣泡茶喝茶,大家一下子就內心震盪觉得被美吸引住了。二是熟悉的效用,比如习惯了的音乐或声响,茶会时经常播放某首乐曲,听到了噔噔噔音调响起大家自然心广神怡,仿佛进入仙境。看惯了的背景或动作如泡茶过程中有某种动作到了时候就会重复出现,像茶会开始规定每个人提着一个灯笼进场,较令人投入情境进而觉得美好。三是规律,人或物或境,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或一大一小一大一小的排列, 左右匀齐,上下工整,较易讨人欢心。不过我们认为人的心智是要逐渐成熟的,人的审美观也要努力成长,不要局限于特定的框架,茶道及茶道之美的理解并没有标准答案,我们为什么要求茶道艺术家们的表现与意图要保持一致呢?去学习接受每位茶人穿不同式样之服来泡茶喝茶,去感受静寂之地喝茶也另有一番意境,要多用“比较法”来辨识和创作茶道之美。
怎么比较呢,拿茶汤来说,这杯茶汤比那杯美,别只是用嘴巴说,两个茶要对比着喝来做比较,多做几次。上午喝了,下午再喝一次,明天后天再喝。两杯M茶,一杯一喝就觉得挺强烈(有其他花香做打底),另一杯喝起来觉得较清雅(纯料的茉莉花香),很多人马上会说第一杯较好(较美),让他们多喝几次来比较,慢慢地他们会自己说:还是第二杯较美较耐喝,那个清灵香味特别幽长,喝到最后还一直环绕整个口腔,较有余韵,这个茶才真正好的呢。
茶道之美的创作者无法以为自己的名誉地位特别权威而强迫受众者(即欣赏者)接受他们对美的诠释,欣赏者也需卸除一直挂在自己身上的如财富、年龄及职业等象征来看待可能自己并不熟悉的茶道范畴,如能做到这点,也就开始美了。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