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味的词汇运用
许玉莲
20110724刊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茶潮”专栏
有茶友喝了一口龙井茶,认为“带有鸡肉的香味”,另一位茶友说“有乳香”,再一位茶友非常反对,生气说“龙井怎么可能有乳香,乳香是属于轻发酵乌龙茶的标准香”。茶友们各自强调自己的感受,认为“我的嘴巴喝到的味道就是长这个样子,怎么你认为没有?”,最后为了和气收场,大家又说“感受一个味道是没有对或错的,你觉得是什么就是什么,喜欢就好”。
享用茶赏茶时,品闻到各个不一样的茶所呈现出来的,属于它们独有的香味,该如何去形容或介绍才能让茶友了解每一个茶的特质?这是茶文化工作者需要锻炼的技能,如果没办法说清楚所饮之茶为何物,我们将较难引领茶友进入茶的世界,享受由茶汤的色香味所带来的一个美丽境界。
我们略谈目前常用来描述茶汤特质的方法,那是使用既定的一些规范用词。现在常用的有关色香味的用词,多由产茶区的工作者汇集而成,采用这些资料时需留意的是:一资料出版的日期是否太旧?由于时代境况的不断推进向前,人们在饮食观念和习惯上产生不同的取舍与要求,直接影响制茶产茶的作业工序,换言之,茶叶的色香味(即茶的特质)也在调整与改变中。如果既定的资讯并没有随着制茶工艺的整编而整编,无疑地词汇就会显得不够,或者越来越过时,不适用于当代。比如:当乌龙茶的发酵方式开始采用空调冷气房来调控、乌龙茶可以从微、轻、中、重不同程度的发酵工艺来表现它的香味时,所谓的“标准色香味”词汇便非常缺乏。
二需要留意用词是否适合于当地茶友的认知与茶文化的发展。比如形容一个茶“有桂花香,有松烟香,有生菌香”,对于一个从来没有看过此物,没有闻过此香的茶友来说,那是很模糊、不够具体的表达,茶友很难产生体认的。比如香港、马来西亚等地许多茶友自小已经养成喝六堡茶与普洱茶的习惯,对于品尝存放过的普洱及六堡的味道拥有老经验,相对地较熟悉,假设这两地的茶文化工作者能够将赏普洱赏六堡的用词汇集成书,对推广老茶是非常有效的。
茶汤的介绍,如果说规定只能有一种标准,那是非常难的,因为无论种茶、制茶泡茶等过程中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都能让茶产生不一样的滋味。为了方便推广和分享,茶香味的表现可以规范在一个范畴,根据茶叶不同程度以及不同方式的发酵,茶叶成品将会表现得较接近叶子的“自然味”,一直到较远离叶子的“人工味”,即表示:越不发酵的茶,香味越“原始”类似芽香、菜香。轻发酵茶类似花香,较重的类似坚果香,再重类似熟果香,全发酵茶则较“人工”类似糖香,后发酵茶类似木香。它比较适合用“类似”,而不是“标准”。至于那是“花香”里的什么花?“木香”里的什么木,就不必规定了,规定下来就会太僵化。
(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