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上的茶
许玉莲
20090531刊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吃东西周刊“茶潮”专栏
飞厦门,服务员来招待茶或咖啡,我问有什么茶?她说平常(ordinary)的茶或中国茶。我再问平常的茶是什么茶?小姐有点无可奈何,她说茶就是茶啦。
我都要了,尝一口验明真身,原来平常的茶是红茶,中国茶是茉莉花茶。(服务员属马来西亚籍印度裔说英文,在英文世界里,茶即红茶即茶,中国茶是中国茶,两码事。)两个茶的品质都滥竽充数都那么乏味,丢掉罢喝一点也不可惜。
飞机上其他饮料有矿泉水、果汁、餐酒相对的更具水准更美味,都有品牌加持。这并非表示有品牌等于有张免死金牌,一定优异。但是当什么都不对路的时刻,有品牌总比没品牌的好,至少那是一种熟悉的味道。
既然矿泉水果汁等他们有能力提供相当不错的级数,红茶理应也要去到L牌子或T牌子才对得起茶民。茉莉花茶茶包暂时还未发现精彩品牌,牌子不追究也罢,只要茶味对了即及格。
如今机上喝到这两杯茶挂着的牌子,无论选色和设计,一眼便可认出是L牌子的山寨版,故一喝就露出马脚。许多企业如航空、酒店、餐馆等,似乎从不考虑茶民长途跋涉需要喝些什么茶纾缓疲累,夜晚回到酒店需要喝杯什么茶来宁神安眠?一律附上两个走味茶包敷衍,那是能喝的茶吗?
虽然茶民本身有随时佩带茶叶出门的习惯,不受那种恶劣茶包的支配与误导,但我每次都会试喝,最令人发省的,非关那个茶包有多难喝还是多好喝,而是他们到底基于什么理由,什么情况下会买得下手又拿得出手?凸显了茶最现实的一面,是否好茶(茶包)皆贵得让人买不起?
他们对待茶的那种不在乎也赤裸裸袒露在人前,听服务员怎么介绍茶已知道茶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荡然无存,一则当是企业无此训练,二则说错了也不会受到上头责罚,人人乐得顾左右而言他。
到了厦门下榻在一家三星级酒店,客房里有壶有杯有水,就欠茶叶。不甘心,作出地毯式大搜查,在零食盘找到了,那是必须付费的商品,或许我太孤陋寡闻,这是我第一次碰到“需付费客房茶包事件”。
我也并非不想付那区区人民币十元钱, 但从入门到看见茶具到找茶叶整个布局,使我觉得像勒索多过像欢迎或宾至如归之类,如果泡饮这茶,只不过证明了我在消费这包茶,而非我被接待礼待。可否从真挚出发,真的想让房客喝上一杯茶?那就大大方方送上第一包(第二包才开始收费),摆在壶边让一众茶民先饮为快吧。
(2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