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纯茶道

茶道是茶的道,不是其他的道/蔡荣章/20181226

茶道是茶的道,不是其他的道/蔡荣章/20181226现代茶道思想专栏

茶道是“茶之道”,不是在“茶”的外面还有一个“道”字,也就是不要误解成泡茶、奉茶、喝茶之外,还要讲求修身养性、做人处事、经国济世,才算得上是茶道,以为只是泡茶奉茶喝茶是算不了什么的。

如果不用茶道这个称呼而用“茶艺”呢,也应该理解成“茶艺是泡茶奉茶喝茶的艺”,而不能误解为是泡茶奉茶喝茶之外,再加上如音乐、插花、焚香、挂画等的其他艺术。以为如果只是单纯的泡茶奉茶喝茶是谈不上什么艺的。

如果使用“茶艺”,茶艺的艺也要解释成艺术的艺,不要解释为演艺的艺,否则会被误解为泡茶奉茶喝茶是种庆祝活动间的表演项目,并且加重了泡茶奉茶喝茶称不上艺术的错误观念。

以上这三个论点都是强调“茶”的独立性与艺术性,会不会有人反过来质疑“茶”是不是够得上是一项艺术呢?这一点倒不容怀疑,泡茶奉茶喝茶足以作为艺术来呈现。在往后以及从许多地方都还可以得到理论与事实的证明。目前我们谈论的只是:表达泡茶奉茶喝茶的简易词汇,如茶道、茶艺。

为什么一开头就强调茶道是茶的道而不是其他修炼的道,因为如果将茶道解释为“茶”加其他的“道”,容易忽略对泡茶奉茶喝茶的钻研,而只是拿哲学、宗教、养生方面的课题来充当主角,泡茶奉茶喝茶变得只是藉以谈话的媒介而已。而且渐渐地,仅是追求泡茶奉茶喝茶将被视为是“技术”与“享乐”的末道。

用“茶艺”来表达茶,如果没有特别强调这个艺是指艺术、是指茶的艺术,很容易就往音乐、插花、吟唱、焚香、挂画等方向发展,因为这些项目的“美”容易被看得见。若再加上把“艺”往“演艺”的方向思考,更是把泡茶奉茶喝茶也变成了演艺的一部分。

如果将重心放在茶上,使用茶道或茶艺作为泡茶奉茶喝茶的称呼就变得没有什么不同了,因为泡茶奉茶喝茶就是种茶、制茶、卖茶之后的享用部分,这享用部分包括了对茶的理解、泡茶的技术、奉茶的含义、以及茶叶、茶汤、叶底的审美,及整体表现所需的美学与思想。它可以说是包括了茶的道及茶的艺。

身心修炼是一门很庞大的学科,在谈到茶的功用时可以带上一笔,但是不宜变成茶的主体,否则一切泡茶为了它、奉茶为了它、喝茶也要在它的笼罩之下才不会被批评为享乐主义者。但是茶艺延伸出来的“其他艺术”是应该学习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美学与艺术的修养、提升茶道境界与艺术的表达能力。但这些项目,不是要用在茶几上的,只有插花、挂画可以用在品茗环境上。这些其他艺术项目加入以后,只有稀释茶道所要表现的内涵,而且变得是综艺性的演出。

茶道不要解释为“茶”加“道”,茶艺不要解释为“茶”加“艺”,茶道与茶艺都是指茶的道与茶的艺。那“茶”是什么呢?是“泡茶奉茶喝茶”(深层的意义还包种茶、制茶),所以茶道是泡茶奉茶喝茶的道,茶艺是泡茶奉茶喝茶的艺。

 

  (2213)

茶人颂/蔡荣章/20171112

茶人颂/蔡荣章/20171112

说是歌颂,也可以转一个面向,变成是对茶人的要求。有则歌颂,没有则期待。这个茶人可能是古人也可能是今人,这样的古人,我们要歌颂要怀念,这样的今人,我们要歌颂要追随。

“我们把你从荒野中找出来
你就这样成为了我们生命里相依偎的茶。”

古人在百草中发现茶,在荒野中找茶,古人今人在荒野中找茶,也自己种茶。从此茶树就变成了我们互相依偎的伙伴,我们依赖它养生依赖它维生。

“我们折损了你的肢体要的是把你精炼成另一次生命的茶叶。”

我们从茶树上采摘我们需要的鲜叶,我们是折损了茶树的肢体,但是我们只有这样,才能将茶树精炼成另外一个生命,这个生命周期叫做茶叶。你说茶树并不需要这样的折腾,也不需要提炼成什么另外一次的生命周期,但是我知道,它是期望的,它是天生要有几次生命周折的生物。

“我们努力把你的香引发出来做出美丽的颜色做出让人回味无穷的滋味;”

茶人使出浑身解术的能耐,把鲜叶创作成他所希望的作品。这件作品必须色香味俱佳,让人们喜欢闻它、喝它、欣赏它,这是一件让人喝进肚子里的一件艺术作品,称作茶叶。

“我们记得保留你原本的山头品种土壤与你蜕变中形成的风格

创作茶叶的茶人不会只顾自己的喜好与市场的需要,他会保留茶树原本的山头、品种及土壤的风味,他会顾及每一棵茶树的个性。

“我们认真找出你要的水与温度专注感应你需要在水中浸泡多久泡出你的真味呈现出你的灵魂

茶人还要继续延伸茶叶的生命,将茶叶过渡到第三个生命周期的茶汤。茶人们要知道茶叶所需要的水质、水温、壶具,还有使用的茶量与浸泡的时间,创作出深具欣赏价值的茶汤作品。茶人们还要将茶火炼、或将它存放十年二十年,让它蜕变成更多采多姿的生命形态。

“我们在浸泡你欣赏你的过程中创造了属于你的美与艺术——继第一次发现你又是另一次的喜悦

在拓展茶的生命过程中,茶人发现从茶的冲泡到奉茶到茶汤的欣赏可以成就一件艺术作品,那是以茶汤为灵魂,以泡茶、奉茶、喝茶为骨架构成的茶道艺术。这样的发现让茶人们有如第一次发现茶那么兴奋,茶道艺术又为人们的生活添加了美的事物。

“我们依依不舍你已吐出精魂的身躯静默着注视着你的叶底我们从你生命的转换中体悟了自然的运行

欣赏完茶汤,我们知道茶叶已经奉献出了精魂,这个奉献历经茶树的成长、茶叶的制作、茶汤的冲泡,以及人们的审美与品饮才完成,茶叶剩下的躯壳还要分解成各种元素回到大地,这是宇宙循环的现象。

“我们要继续到你生长与蜕变的地方与你共同精练

茶人们要分头学习茶的种植、学习茶的制造、学习茶的冲泡,我们才得以与茶为伍。

“我们要继续在你被冲泡与品饮之中创作更多的艺术与美

茶人们要从泡茶、奉茶、品茶构成的艺术行为中创造更多的艺术与美。

“我们注视着你即将回归大地的叶底许久许久

茶人捧着已经释出精魂的茶叶,回忆着茶在山头、在工厂、在茶行、在茶室的种种故事。注视着已摊开身躯的茶叶,许久、许久。

《茶道》月刊专栏

 

  (931)

泡茶者应坐在茶店泡茶席的主位/蔡荣章/20171005

泡茶者应坐在茶店泡茶席的主位/蔡荣章/20171005

“服务业要以客为尊,泡茶席的主位当然要给客人坐,而且茶店的泡茶是让客人试茶,客人满意了才会买茶。”

因此茶叶店经常把泡茶桌最主要的位置留给客人,泡茶的位置安排在泡茶桌不重要的一侧,甚至另外安排一个小桌子泡茶。这样的格局告诉我们,泡茶不是一件什么了不起的工作。

这种状况与办公室接待客人的泡茶不一样,办公室接待客人的主要目的是商谈,泡茶者是基于提供一杯茶给一起商谈的人。讲究的场合才会安排专人现场泡茶,否者把茶泡好端进来便罢。

但是茶叶店的“茶”与“泡茶”是主角,他们应该登上主要的舞台,要把泡茶桌最主要的地方留给茶来炫耀自己、留给泡茶的人来展现茶汤的美。(这不就是茶叶店最重要的任务吗?)

老板自己泡茶卖茶就不一样了,会让自己坐上泡茶桌最主要的位置(我们看到市面上的状况是如此),他们应该是深切了解其中的道理,当不只是考虑到老板应该有的位置吧?我们希望他能把所有的泡茶桌都改成这样,让店里泡茶的人坐上最主要的位置。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四,第一,大家对“茶”是件“作品”的概念不过深刻,所以没有慎重其事地把茶搬到舞台的正中央。茶叶店对自己的茶都很重视没错,但话题少针对茶的本身,总是谈了许多茶的故事。这样做的结果让大家忽略了“茶”这件“作品”, 没有细细去欣赏,去准备冲泡它、品赏它。

第二,大家对“泡茶艺术”是呈现茶叶作品必须的手段,而且是把茶叶作品变成可以让我们享用的必须过程不过深刻。这个过程的好坏影响了茶叶的价值,决定了客人要不要购买。要把泡茶的人放在最好的位置上才容易让客人感受到这盒茶叶是要受到这样尊贵对待的。

第三,能坐上泡茶桌主要位子来呈现泡茶艺术的员工不易雇得。这点不能全怪老板,人力市场还没有储备足够的这种人才,不懂茶、不会泡茶的人,放上泡茶桌的主要位子也不适合。

第四,现在时髦茶叶卖场受到现在时髦茶馆的影响,把泡茶桌的主要位置都让给了客人。事实上,卖茶店的茶桌设置要与茶馆有所不同,茶馆的主要任务是让客人自己泡茶,卖茶店的主要任务是让工作人员泡茶给客人试饮。卖茶店的茶桌设计要把主要的位置留给泡茶的人。

茶叶店雇用懂茶、会泡茶的人坐在最主要的位置介绍茶、泡茶,将茶道艺术完整地呈现给客人,客人看了以后会将它们带回去应用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其他的人看了,同样会再传播出去。

茶文化复兴是起于对茶叶的尊敬,人们承认、尊重茶叶是一件作品、茶汤是一件作品,整个泡茶喝茶的过程是一项艺术行为。如果人们看到的是坐在一个角落的人泡茶,像仆人般地送一杯茶给客人喝,即使说了许多茶的珍惜故事,人们还只是对茶这件农产品珍惜、讲究泡茶技术地把它泡来喝而已。

说是茶产业的发展也好、茶道艺术的建构也好,要从人们天天看见的地方做起。泡茶的人坐在泡茶桌的主要位置,骄傲地呈现她的泡茶、奉茶、品茶,无论是在茶叶卖场的泡茶桌、有泡茶师为客人泡茶的品茗馆,还是自家的客厅上。

《茶道》月刊专栏

 

  (899)

让大家乐于就读茶文化专业/蔡荣章/20170912

让大家乐于就读茶文化专业/蔡荣章/20170912

“老师说得茶文化有多伟大,举了许多茶的伟人、拥有几千家连锁店的茶企业,事实上毕业进入职场,就是泡茶给人家喝,还要卖笑脸。”有位同学还说得掉下眼泪: 她期待做个大学生,但进入学校后就被选拔为茶艺队,学的几乎就是茶道表演,做的就是到处去比赛,老是自问,这就是我的大学生活吗?
父母听到要让子女去读茶文化,就问毕业以后干什么,听说是去卖茶,就直觉地反对。“到茶行卖茶还要读什么高职、大学吗?邻居的女儿茶文化毕业,到茶行工作,薪水还不如没有读大学的高中同班同学,那个同学只是早进去了两年。多读两三年书,不但薪水没有更高,还要花一笔学费。
这就是当今茶文化科系招不足学生的原因,不是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毕业时的就业招聘会经常都是每位毕业生有三四个选择的机会,就业以后的发展也不是不好,两三年后晉升到店长、经理,或是创业当老板的比比皆是。但是目前茶行茶馆给人的印象就是初级产业的样子,无需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就可以上岗,业者也充满着“会推销比懂茶重要”的观念。因此推销的方法就偏向长相好、会说话、卖感情,专业知识被抛在后面,就职两三年的员工连茶的分类都说不清楚,泡起茶来也没有个准,当然更谈不上让顾客享会茶道艺术了。
如何改变大家对茶行茶馆的印象呢?只讲究装潢、包装、人员长相的茶行茶馆目前已经生存不易,社会大众已到了买好东西、享受好服务的阶段了。业者必须把雇用具备专业能力的员工以及拥有制作得到位的好茶列为成本的主要项目。当具备专业素养的茶行茶馆(即拥有专业素养的员工、浓厚茶味的装潢、做得到位的茶叶、堪称作品的茶汤)一家家兴起后,仅追逐表象的茶行茶馆自然逐渐被淘汰。大家看到这样的行业新景象,自然对在里面服务的人员起崇敬之心,以自己在里面上班为荣。
接下来就是高职与本科院校的茶文化专业如何跟上脚步。有些人认为高职教育必须要与产业结合,目前茶行茶馆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量身制作。我认为学校教育是要引领产业的发展,教室里的思想与教材必须跑在产业的前面,否则不只是一毕业就落伍了而已,更改变不了产业的现况。学校的教育必须要比产业快半拍,尤其在产业本身就慢半拍的时代、尤其在产业必须更新才不被认为不值得去就业的时候。
但是现在茶文化专业或茶文化系的教室,专业课程仍然缺少泡茶原理、泡茶技艺、茶汤欣赏、茶会举办、茶道艺术等足以改变茶行茶馆体质的基础课目。太偏重于茶艺表演、民族茶艺、茶树种植、茶叶化学,对茶行茶馆的形象改变並无助益。泡茶原理、泡茶技艺、茶汤欣赏、茶会举办、茶道艺术等课程的缺乏缘自于师资与教材的不足,如何就具备教师资格的老师中加以转换是补救之道。
有些人认为以“茶文化”作为学校专业的名称太过笼统,尤其是职业教育,最好把毕业后就职的岗位明确的标识出来,于是最近普遍改成了“茶艺与茶叶营销” 。但是在课程安排上不宜受限专业的名称而将课程设置得太过狭隘,否则限制学生的永续发展,也束缚了茶行茶馆体质的改变。
茶行茶馆是贩卖茶叶、茶汤、茶文化、茶道艺术的地方,要准备好这些产品,不要堆积太多的表演、情感、包装,让消费者正视这个行业的新时代面貌。

《茶道》月刊专栏

 

  (961)

你的茶艺在哪里/蔡荣章/20181201

你的茶艺在哪里/蔡荣章/20181201

东西方两位久年不见的好友相聚,他俩都是画坛颇有成就的画家。甲巡览了乙画展的画作,问乙:“你的画在哪里?”,乙沉思了一下,他知道甲在询问他什么。乙这段时间一直在临摹一处石窟的壁画,他自认为收获很大,艺评界也多赞美他不但重整与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画作,也在临摹的画作中融进了自己的精神,但他本人一直有个疑惑存在心中:“这样的作品能说是自己的创作吗”。朋友这一问,又勾起了他心中的不安。他告诉朋友,他知道他的意思,他会重新努力。

在一场来自各地区代表队间进行的茶艺竞赛上,我也遇到一位朋友,他问我:“这里当今的茶道到底长成什么样子?” 我心里想,你两天来看到的这么多团队展现的不就是这里当今的茶道?但是这句话我没有说出来,我知道他别有用心。

中场休息的时候,他跑去问代表队的人:“你们的茶艺是什么?” 被问的人说:“我们表达离家出国留学的游子怀念家乡的茶,表达了辛勤工作的制茶景象,也表达了茶在他家亲情与他与他女友间建构的友情,这些都是茶艺的内涵。” 他又跑去问另一个代表队:“你们的茶艺在哪里?“被问的人回答他:” 我们泡茶前要插花、要点香,这是我们茶艺精致的部分,我们要在艺术的氛围上表现茶艺。画画、音乐也是茶艺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泡茶间要有现场挥毫与古筝演奏,这些都是我们的茶艺。“等到另外一个中场休息时间,他又跑去问另外一个团队:” 你们的茶艺是什么?“ 他们回答他:“我们在茶席的设计上下功夫,我们特别制作了茶桌、椅子、桌布、布骑,我们找来与桌面相配的壶款,泡茶者也穿着与茶席相呼应的服装。我们为这样的茶席订出了茶艺主题,并由一位解说员从旁以中英双语朗读出来,这就是我们茶艺所要表现的内涵。”

这位朋友回座位后告诉我,他问到的都没有回答他“茶的位子”在哪里,他们只说到茶的社会功能、茶的周边艺术、茶席的设计,没有人说到茶的本身。茶艺是茶的艺术,为什么没有针对茶的本身与饮用详加诠释?

本文第一段说到绘画艺术的朋友与之后几段说到茶道艺术的朋友,他们所重视的都在艺术的“本体”与作者的“创作”上。艺术不能脱离自身(如绘画的画作、茶道的泡茶奉茶喝茶)而存在,仅是依赖环境(如绘画的画框、画廊、画中伟大的人物,茶道的配乐、插花、茶的故事)的衬托是不够的,必须“艺术”自己挺身而出说话,例如茶艺必须是由“茶”直接告诉大家,他的美在哪里、他值得品赏的是什么。艺术还必须是作者(在茶艺就是泡茶者)本身的创作,这创作代表着作者本身对该项艺术的具体诠释,如茶艺,作者必须将他体会到的此茶“茶性”表现出来,这个茶性在别个作者的体会可能不一样,作者还必须将胸中的“泡茶奉茶喝茶之美”呈现出来,这个美也可能跟别个作者所体认与所能表现的美不同。作者也不能只是抄袭别个作者所表现的茶性与茶的美感境界。

 

  (958)

無我茶會書簡介

上:無我茶會創辦人–蔡榮章先生

無我茶會創辦人為臺灣蔡榮章先生,無我茶會1989年創辦,1990年正式對外舉辦。蔡榮章先生寫的無我茶會書有:
1991出版《無我茶會-中日韓英四語》繁體版
1999出版《無我茶會180條》繁體版
2001出版《無我茶會180條》日語版
2013 出版《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繁體版
2013出版《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韓語版
2016出版《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簡體版

 

  (959)

泡茶赏茶不依赖包装与名称/许玉莲/20180212

泡茶赏茶不依赖包装与名称/许玉莲/20180212

牛栏坑、马头岩的肉桂岩茶火红后,茶叶包装都一窝蜂印上牛肉、马肉字眼了,人们泡茶、喝茶前不是用心地看茶况赏茶叶,而是指着包装上“牛肉”二字就觉得很矜贵了。这个年代的白茶,不管青红皂白也都在包装印上老白茶三字,人们见字喝茶,茶叶生产年份及收藏过程是否清晰倒反成次要了。这很荒谬。

别将茶叶的包装及标签带上泡茶席,茶叶带回家后应该好好的照顾,不能就这样把茶叶摆着一边不管,以为当泡茶时拿出来即可。茶叶需要检查种类与状况的不同,然后采取不同方法存放,一些买回来的茶叶收在纸皮罐不适合,这时就要换进瓷罐或不锈钢罐给它密封,有时购茶量太多,就要分成几个小罐来装,以免每一次打开造成茶叶漏风,很多时候茶叶的商品外包装并不适于存放,适于存放的大概也不美。

即使一些茶叶的包装代表着矜贵显赫身份、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也要把这些包装及标签卸除,把茶叶收放进自己泡茶要用的茶罐或用另外一张干净纸张包裹,这样喝茶才会喝得比较清静。在繁多商业资讯与故事包围之下喝茶,喝茶容易变得不再是喝茶。茶叶外包装上所展示的品牌、价格、传奇说词会分散大家的注意力,经常在目眩神迷的情况下喝茶,人们的灵敏度会降低,感受力也会变得懒怠,无法将鉴赏力集中,养成一种习惯。

不将包装外观除掉,你在泡茶时就被它们影响了欣赏、爱茶之心,你将无法自主地爱任何可以爱、值得爱的茶,你将被如雷贯耳的“大牌茶”愚弄,喝到一些名气非常大的茶时,即使它表现得如斯坏,你都不敢相信它可以是一个品质不好的茶,你都不敢相信自己会说它不好。

泡茶要培养爱茶的心,爱茶包括读懂茶,读懂了,随手就可以购置一些好的茶(不一定贵)放在身边,把茶照顾好,不管它属于什么牌子、何等价格,爱茶的泡茶者都能够看清楚、喝明白它的本质,慢慢接触它,逮住它的灵魂来爱它。所以随时可就手边那几个茶来泡,不必去选一些特别有名气有故事包装的茶。

用自己泡茶的茶叶罐收茶入席,从此就茶论茶才会真正关心到茶的本身,从茶的外形、色泽、香味去认识它欣赏它,不要迷恋茶叶包装上的字眼如历史名称、代号、防伪条码、年份有多老、名人的签名或一些标榜冠军的比赛茶。这些都只是商业行为,并非品质保证,故泡茶时不能被自己的偏见蒙骗,以为凡是有标示、记号的茶皆好茶。你可以统统不要管它这些包装及标签,在冲泡之前,小心的看看茶叶一眼,想一想它们历经了怎样的一番过程才抵达至茶席上,这样你泡茶将泡得更愉快,像和老朋友相处。

泡茶要懂得直接欣赏这一壶茶,不要依赖茶叶的各种包装与标示,不要透过过去的经验,甚至于还不要强调茶叶的名字。这样你会喝得比较慢,也更意识到自己在喝着的香味。受限于包装、过去的经验是主观的;有了名字的茶,反而泡茶喝茶受限于你过去的记忆,没有欣赏到现在这一壶茶。别让包装骚扰了你的灵魂,看着现在这壶茶,闻之、嗅之、啜之、品之,默默地领受,又或说出你的心情与发现,这种用心的方式会让你泡茶泡得理智而缓慢,深刻而安逸。

 

  (1211)

茶道的道是指泡茶奉茶喝茶的道/蔡荣章/20181125/现代茶道思想专栏

茶道的道是指泡茶奉茶喝茶的道/蔡荣章/20181125/现代茶道思想专栏

喝茶,尤其是正经八百地谈到茶道,一般人总要从各流派的哲学思想说起,进一步还要从清、和、静、敬等逐字解析,结论总是说茶道与这些哲学思想是相通的。这些道德观念被视为是茶道的基本精神,也是泡茶奉茶喝茶时必须依循的规范。谈“茶道”者若不及于这些领域,就会被讥为只是皮毛,或被质疑:只是泡茶奉茶喝茶谁不会,哪还用得着费劲地动用到“道”字?

事实上,茶道只是指泡茶奉茶喝茶之道,不是“茶”外还加了一层必须修炼与遵守的“道”。泡茶奉茶喝茶之道包括种茶、制茶、识茶、泡茶、评茶、与赏茶等的知识、技术、功夫,与以之作为媒介,呈现泡茶奉茶喝茶的美与艺术。这已足以撑起茶道这栋大厦,不需要特别依附在其他的建筑物上。

有一天为了“茶会举办”的课程,由同学举办的一场12个人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大家围坐在排成四方形的桌旁,桌子一边是茶道艺术家的泡茶位置,另外三边是12位品茗者的座位。一壶茶要供应好13位品茗者是不容易的,这位初任茶道艺术家的同学一下子反应不过来,虽然使用了一把450cc的大型壶,分茶时仍然短少了两杯的汤量。大家都为这个状况紧张着,泡茶师笃定地端起奉茶盘,将奉茶盘呈放在第一位客人面前,意指要以传递的方式奉茶,大家依序自行从奉茶盘上端起杯子,第一位品茗者看到空杯子正对着自己,毫不犹豫地端了起来放在自己面前,然后将奉茶盘移放到下一位品茗者。第二位品茗者面对的杯子不是完全没有茶汤,只是少少的不到半杯,虽然这一杯不完全面对着自己,他也很有教养的模样端起了那一杯。大家端过了茶汤,奉茶盘送回到泡茶师的面前,泡茶师端起了最后留给他的一杯,示意大家一起喝茶。这时我特别看了前面两位同学一眼,他俩依然很自然地端起杯子喝了茶。

我叹了一口气,好有教养的一群同学!但是我们说茶道的主体是茶,茶道艺术的最终作品是茶汤,为什么最重要的茶汤作品不见了还那么淡定呢,泡茶者不试图补救(他可以再泡个半壶,补满最后两杯,若还有多余,又不想留到下一道使用,可以在其他杯子上补上一点的),品茗者也要装出一副有茶喝的样子?我知道师长曾教我们要包容,要牺牲小我,让场面变得不尴尬,泡茶者也打从心底地认为茶道的仪式性比有没有茶喝更重要。

我们强调,茶道是以茶为主体,所谓的茶道就是泡茶奉茶喝茶的道,茶道是以技术为底盘,以艺术为车身的一部车子,道德是让车子走的道路(茶道、音乐、绘画等都是车子,都可以走在每条道路上)。

回顾30年前,有次茶道界某流派的家元来访,我们举办了一场小型的茶会接待他与他的秘书,会场采取分离式的座位,也就是泡茶席与品茗席是分开来的。大家看完泡茶师的泡茶,泡茶师端起了奉茶盘出来奉茶。奉茶盘上第一排的中间一杯是准备奉给家元的,泡茶师把这杯往前挪了一点点。就在这个时候,一只苍蝇在奉茶盘上盘旋了一圈,就停在了要奉给家元的那一杯的杯口上。泡茶师惊吓了一下,赶走苍蝇,迟疑了一阵子,继续将奉茶盘往家元面前送。家元看了泡茶师一眼,笑了笑,用手指了指那个杯子,意思是:要我喝这一杯吗?泡茶师一时不知道怎么应对,旁边的人提醒了他:先把那杯挪开。他领悟了过来,将那一杯移到奉茶盘内侧的边角去,另外挪一杯出来,奉给家元。回座位后,泡茶师将那一杯移放到侧柜上,然后转正身子,向大家行了一礼,请大家喝茶,他就用眼睛陪着品茗者。随后泡茶师补了一只新杯子给自己,准备第二道以后使用。

泡茶要适时解决茶道上发生的问题,不是将仪式与道德放在第一位,放着主轴上应该完成的泡茶、奉茶、茶汤的欣赏与品饮不顾,泡茶、奉茶、茶汤的完美呈现与大家喝得很愉快才是茶道。 (1191)

用一套可见的方式诠释茶道/蔡荣章

用一套可见的方式诠释茶道/蔡荣章

20181028”现代茶道思想“专栏

“茶道”不是一门身心修炼的课程,虽然它会有益于身心的健康与美化,所以在课程的规划上应该是如何泡茶、奉茶,如何欣赏茶汤,在拓展的课程上应该是美学与艺术。如果将泡茶者穿上修道者的衣服(原本不是他日常的穿着),或加上一些宗教性的手印,而且分量比接下来的泡茶、奉茶、品茶还要重,这样的茶道给人的感觉是在进行一场修身养性的课程,泡茶奉茶喝茶只是被借用于修炼而已。如果是茶道的呈现,是一开始就直接进入备具与泡茶的。

茶道的呈现也不掺入其他非茶道的项目,如开始泡茶时播放着音乐,或是请人在一旁演奏,有的泡茶者还会吟唱一首诗。茶具的摆放不是因为它适宜泡茶,而是它漂亮、抢眼,或是珍贵。泡茶席与四周的环境设计得特别突出,一看就知道是为茶席与环境而做,不是因泡茶奉茶喝茶之所需。茶席上摆了一盆花、泡茶之前还点了一炉香,这些非茶道的项目有人会以为有助于茶道的表现,但事实上是稀释了茶道的饱和度。茶道的表现应该是一切为泡茶奉茶喝茶,插花、焚香、音乐,以及太自我凸显的茶具、茶席、品茗环境皆可省略,这样茶道才容易呈现自己的美貌与内涵。

茶道很重视泡茶的用水、茶叶、茶具,这些都是茶道很重要的媒介,没有好的水、好的茶、好的茶具,是无法呈现好的茶道的。而且也是茶道最终“茶汤作品”的本体之一,是直接被品赏与喝进肚子的。水与茶叶容易被理解,茶具是因为它的质地直接造就了茶汤的质感。所以泡茶之前,泡茶者会很用心地去找寻好的水源、物色好的茶叶与茶具,而且这三样往往是泡茶者平时一直在追求的项目。茶道呈现时,他还会考虑用适当的容器装水,用适当的煮水器与燃料,茶叶也会存放在适当的茶罐内。茶壶茶盅茶杯的材质要能够将这次所要冲泡的茶叶的最佳状况呈现出来。

泡茶技艺是茶道呈现最重要的部分,水、茶、器差一点都还可以忍受,泡茶技艺丢失了,茶道也就无栖身之所了。“技”是泡茶的技术,除了水茶器的选用之外,要善用它们把茶汤最好的本质表现出来,泡茶者会应用水温、茶量、与浸泡的时间表现茶道的内外之美。“艺”是泡茶奉茶喝茶的艺术性呈现,并赋予美学、思想的灵魂,将“泡茶奉茶喝茶”成就为一件具象的艺术作品,将“茶汤”成就为一件抽象的艺术作品。茶道呈现时,泡茶者是专注于泡茶奉茶喝茶的每一个动作的,他也要品茗者(如果有的话)融进去茶道创作的氛围之中,尤其是喝茶的时候,他要看到自己及品茗者都高度享受了茶汤作品。

茶道是以“茶”为主轴所呈现的生活形态与艺术内涵,所以呈现与享用时要从茶叶的各个生命阶段着手,而且仔细地体会。首先是观看茶叶的外貌,从而知悉茶叶被制作的状况,这是茶叶的第二个生命阶段。接着是欣赏茶叶被冲泡后“茶汤”的香气与滋味,这是茶叶的第三个生命阶段。最后是依依不舍地审视着被泡开的叶底,怀念着“茶叶”即将回归大地,这是茶叶的第四个生命阶段。连同刚才的茶汤与未泡之前的茶叶,回溯茶叶在茶树上的种种故事(这是茶叶的第一个生命阶段)。这三个泡茶奉茶喝茶的过程要在茶道表现的程序上特别强调。

茶道为人类提供了许多“美”与“艺术”,理应受到尊重;泡茶者是茶道艺术的作者,也是理应受到尊重。所以泡茶时是品茗者就座后泡茶者才上席泡茶的。泡完茶,泡茶者端杯奉茶,品茗者应从奉茶盘上端杯取用,茶会结束,品茗者应将杯子送回泡茶席原本放置茶杯的地方,并向泡茶者行礼致谢。品茗者不可以在泡茶席上放置个人的物品,也不可以把手趴在上面,即使大家围坐在泡茶席上喝茶,也要意识到泡茶席是泡茶者创作茶道艺术的道场。

用一套“可见”的方式呈现茶道,是最有效的“茶道”诠释方法,尤其当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诠释时,这种可见的方式更容易让人了解该诠释者所要告诉我们的理念。

 

  (1066)

有人送来不知名的茶/蔡荣章

有人送来不知名的茶/蔡荣章

20181026《现代茶道思想》专栏

那是一个素白的纸提袋,有一个提把,但上面什么都没有印刷,袋子里面装了两小纸盒,也是素白的,什么都没有印,也没有写什么字。打开小纸盒,里面是一个小罐子,罐子也是素白的,一点标记都没有。打开罐子,才知道是茶叶,可以认出是什么茶类,但是是这一类茶的什么茶名就不知道了。我想这其中必有诈,也不问这是什么一回事。等了许久,才开口道:“这是你的商品吗?” 他说:“是的”,“已经分发出去了吗?” 他说:“已经摆上多家经销商的架子了”,“卖掉没有?”,“卖掉一些了”,“顾客提出什么问题”,“他们会问是什么茶、为什么不标识名称”,“店主怎么回答”,“喝了就是,先不管它是什么茶,直接从茶香、茶味去认识它”,“你真的这样教店长了?”,“真的”。我笑开了,“真是勇敢的茶人”。店长说:“有些顾客按捺不住,过几天还是回来问,我就提示他赏茶的心法,大部分的人都满意地回去了,有些人还再带一两罐回家。”

直接就茶的香、味来认识它、欣赏它,是最直接且真实的做法。如果事先就知道了什么茶,总难得毫无障碍地欣赏它,如果你知道了它是鼎鼎有名的某某茶,没有喝就涌上了一大堆的香与味,本来没那么好喝的茶,也因为它的盛名而增添了许多分数。如果再标注上是什么比赛茶的特等奖,本来不觉得怎样的,这下子也怀疑起了自己的水是不是不对劲,还是自己没有把它泡好。

茶的种类、级别非常多,一个名称是无法表达出什么的,依照这个名称去认识、去欣赏,就如同瞎子摸象。既然茶叶都已经来到面前,为什么不直接就它的身体来理解它、泡开来喝它,就它呈现的香与味来欣赏它?

很多茶是我们不曾喝过的,有些茶的名称我们虽然熟悉,但是它被制作得不是通常这个茶名所代表的那个样子,这时,如果喝来的品质好,我们是要因为它被做得不是那种茶应有的特征而说它不好呢,还是应该以独立的态度来品评它呢?如果都是就已有的茶名与这些茶名所显示的品质特征来欣赏它,那是画地自限。也对不起茶,茶本来就有自己独立发展的空间,哪能因为它长在那里,被冠以那个地方的茶名而非得是那个样子不可?

依循茶名去欣赏一款茶是不正确的喝茶法,就如同看一幅画,总是先看画的名称,然后才欣赏这幅画。为什么说是不对的赏画方式呢?因为是被作品的名称领导着去理解与欣赏。不能说:“我不知道它在画什么,叫我怎么欣赏”,真正看画的途径与喝茶一样,是应该直奔画的本身去体会的。看不懂往往是因为被别人带路带习惯了,突然没人带路就不知道要怎么走了。直接就画的线条与色彩来理解与欣赏,即使理解的与标示的名称不一样也没有关系的。画家就常说:我要表达的都画在作品上面了,为什么还要我订个名称?如果非要不可的话,我就叫它“作品28号”。听音乐也是一样的。

但是最后我还是补充了一句,这样“无名”的包装很符合茶叶欣赏的要领,也很有启发性,但是不符合商品标示的要求,要标示出商品的内容为“茶叶”,还要有生产者的名称与保质日期。字形与色彩柔和一点,一副无染的样子,让消费者意识到与茶为伍无需知道它叫什么。

 

  (1048)

20180725许玉莲在茶科所讲述茶汤作品欣赏会

活动报道

许玉莲在茶科所讲述茶汤作品欣赏会

2018.7.25下午,许玉莲在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四届茶艺师资班41位同学讲授半天的“如何举办茶汤作品欣赏会”,述说了下列的课程纲要:

1.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解析

1.1茶道:喝茶的方法、审美、思想

1.2茶道艺术:以泡茶、奉茶、品茶所呈现的艺术
1.3茶道艺术家:能将茶道艺术表现得很好的人
1.4茶汤:将茶叶用水浸泡或搅击成的液体
1.5茶汤作品:被视为是一件作品的茶汤
1.6茶汤作品欣赏会:包括泡茶、奉茶,以茶汤作品为核心所进行的茶会

 

2.为什么要举办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2.1茶汤作品是茶产业最终产品

2.2茶汤作品是茶道最终的作品

 

  1. 本次茶汤作品欣赏会的练习

3.1茶道艺术家/泡茶师的甄选(8位,学会定)

3.2茶会助理(1位,接待、热水工作)

3.3品茗者邀请(8桌 x 7位=56位,学会定)

3.4报到处(1位,预备签条、抽签工作。如茶道艺术家茶桌编码条、客人席次号码条)

3.5衣帽间(1位,收纳、看管所有入场人士的包包物品)

3.6洁手走廊(1位,预备洁手场地、设备)

3.7会场布置(1位,确定的工作,有工友帮忙)

3.8布置茶道艺术家休息室(1位,确定的工作,有工友帮忙)

3.9司仪(1位,已有稿,宣读的工作)

3.10敲锣者(1位,掌控时间的工作)

3.11摄影者(1-2位)

3.12总负责者(本班班长)

3.13监督者(本班班主任老师)

3.14茶会程序表

3.14.1  午餐时间- 工作人员会场布置

3.14.2   17:30~18:00茶道艺术家茶席设置,报到处,衣帽间,洁手走廊,助理站岗

3.14.3   18:00~18:10品茗者进场

3.14.4   18:10~18:55首场茶会

3.14.5    18:55~19:05茶道艺术家休息

3.14.6    19:05~19:50第二场茶会

3.14.7    19:50~19:55茶会结束

3.14.8    19:55~20:30实操后的研讨

 

许玉莲老师接下来是介绍第4项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33则”,所谓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33则就是举办这项茶会的要领:

  1. 茶汤作品欣赏会的形式

1.1. 坐席式

1.2.茶道艺术家个人茶汤作品欣赏会

1.3.茶道艺术家联合茶汤作品欣赏会

 

  1. 茶汤作品欣赏会的意义

2.1. 茶道艺术

2.2.茶道艺术家

2.3. 纯茶道

 

  1. 茶汤作品欣赏会的规模

3.1. 一席8~12位客人

3.2. 依场地与客人数决定一席、八席、二十席等

 

  1. 场地规划

4.1.品茗者向心坐

4.2.只有茶道的泡茶席

 

  1. 茶道艺术家休息室

5.1. 独立空间

5.2. 位于会场正面的方位

 

  1. 个人物品寄放处

6.1. 以号码牌为凭

6.2. 位于会场入口处之前

 

  1. 会场环境

7.1. 空气良好、无噪音

7.2. 不干扰泡茶席的独立性

 

  1. 场次

8.1. 一壶茶泡3~4道,加上品泉、茶食为一场

8.2. 一场45分钟,二场90分钟,加上进场10分钟、中场休息10分钟、结束5分钟、交流5分钟。约2小时

8.3.第二场次:茶道艺术家不换席,品茗者依抽到的席次就坐

 

  1. 进场方式

9.1. 报到、验票、抽茶席签

9.2. 寄放衣物、相机、手机

9.3.洁手

9.4. 场地图

 

  1. 茶会程序

10.1. 茶会程序规划

10.2.提供“茶序表”

 

11.泡几种茶、泡几道

11.1. 泡一种茶、不同场次不换茶,每场泡3~4道茶

11.2.泡茶程序包括赏茶、茶汤二道、品清水、茶食、茶汤一或二道、赏叶底

 

12.茶会程序提示法

12.1.任何一个声响:一声,表示开始与结束。

12.2. 四锣声:茶道艺术家进场。

 

13.着装规定

13.1. 隆重、正式、时尚、休闲

13.2. 邀请函或宣传品上标示

 

14.会场礼节

14.1. 依抽签就座,不換席次

14.2. 专心欣赏泡茶、品饮茶汤

14.3.不闲聊、不用手机、不拍照

14.4.不发放宣传品、不将纸笔等放泡茶席上

 

15.入场券

15.1. 另备茶会说明书

15.2. 入场券备有填写场次、茶席号码的栏位

15.3. 茶会应注意事项

 

16.茶道艺术家简介

16.1. 介绍茶道艺术家在茶道艺术方面的经历与见解

 

17.茶道艺术家的席次

17.1. 茶道艺术家的茶席依需要而配置

17.2. 茶道艺术家的席次到最后才编码

 

18.品茗者的席次与座位

18.1. 抽签决定席次,不定座次

18.2. 会前抽签决定每场的席次(与会者有机会聚集时)

18.3. 报到时抽签决定每场的席次(与会者没机会聚集时)

 

19.泡茶席次标示法

19.1. 不破坏泡茶席完整性

19.2. 每席客人座椅的背后,选一处标示之

 

20.茶会进行间

20.1.没有配乐

20.2.茶道艺术家不做茶叶、泡法解说

20.3.不从事采访式对话、照相、录影

20.4.主办安排专人摄录影,不要影响茶会进行

 

21.泡茶席设置

21.1.茶道艺术家自行设置茶席

21.2.不标示茶席、茶道艺术家、茶叶名称

 

22.茶具、杯子

22.1.依供茶人数准备茶具与杯子

22.2.换场次后使用未曾使用过的杯子

22.3.二场茶会使用二套壶盅与杯子可省掉中场的清洗

 

23.茶叶

23.1. 使用茶道艺术家足以呈现艺术作品的茶叶

23.2. 由茶道艺术家自备

 

24.茶食

24.1.茶道艺术家准备,使用足以搭配茶汤作品的茶食

24.2.茶食具由茶道艺术家准备。可使用怀纸,兼作餐纸,使用后各自折叠带回

 

25.泡茶用水

25.1茶道艺术家自备或主办单位提供

25.2. 可事先加热至一定温度

 

26.茶谱的提供

11.1.茶道艺术家写下自己该次的茶谱,发送给自己茶席上的品茗者。茶谱内容包括:茶序、茶法、茶赏。

茶序:联合举办的茶汤作品欣赏会,茶会程序可依照主办方;个人举办的茶汤作品欣赏会,茶会程序则自己安排。

茶法:就该次茶叶的冲泡方法。

茶赏:就该次茶叶的欣赏重点。

 

27.工作人员

27.1. 专任者: 茶席助理、司仪、掌锣、摄影

27.2. 兼任者:会场、报到、衣帽间、洁手、茶道艺术家休息室

 

28.中场休息时间

28.1.品茗者换席

28.2.茶道艺术家整理茶具,助理协助

28.3.品茗者不打扰茶道艺术家的工作

 

29.时间进度

29.1.司仪按照茶会程序表所订时间告示

29.2.茶道艺术家自行掌握每场45分钟的泡茶时间

 

30.茶会的结束

30.1. 司仪邀请茶道艺术家上台接受感谢

30.2. 若赠茶道艺术家受邀证书,在此进行

 

31.茶道艺术家与客人的交流时间

31.1.茶道艺术家回自己茶席,与客人交谈留影五分钟

31.2.这段交流时间列入会程中

31.3.交流时间后,收拾茶具,收拾会场

 

32.收费

32.1.品茗者皆凭票与会

32.2.入场券采售票方式

 

33.付酬

33.1.茶道艺术家受酬被邀呈现茶道艺术作品

33.2.酬劳除茶叶、备具、旅费成本外,尚需考虑专业劳务的报偿

 

这次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四届茶艺师资班在7月26日下午还安排了一场正式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由抽签决定茶道艺术家与现场助理人员。上半场结束后进行了简单的检讨,由主讲老师许玉莲与在旁担任指导的蔡荣章、段文华老师提出发现的缺失,希望在下半场及时更正。

茶会结束后再度举办检讨会,大家肯定这样子的茶会是可以专心欣赏泡茶、奉茶,专心欣赏茶汤的。而且提升了泡茶者的尊严,这时如果大家称呼自己为茶道艺术家,不再感到不好意思了。

(1010)

20180608蔡荣章受邀在中国第十届海峡论坛发表“两岸茶界应省思的两个问题”

现代茶道思想编辑部报道

蔡荣章教授受邀在中国第十届海峡论坛发表“两岸茶界应省思的两个问题”

2018.06.08中国第十届海峡论坛的“第五届海峡(漳州)茶会”在漳州市东南花都酒店举行,中国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蔡荣章教授受邀在“茶产业发展交流会”上发表“两岸茶界应省思的两个问题” 。讲座纲要如下:

一.为市场而忽略了茶的本来面目

1.1.做好茶、喝好茶

1.2.不要省略日光萎凋、晾青

(以包种、冻顶,铁观音、岩茶、金骏眉、白茶、龙井为例)

1.3.不要全赖渥堆

(以普洱、黑茶、六堡为例)

二.茶文化走偏了自己的车道

2.1.泡茶没什么好看,茶汤没什么好喝的吗?

(因此不承任泡茶喝茶的艺术性)

2.2.茶艺是茶的艺,茶道是茶的道

2.3.茶道的美在哪里?

2.4.茶道艺术的艺在哪里?

(1165)

第八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在韩国光州举行-2018-06-05报道

第八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在韩国光州举行

2018-06-05报道:现代茶道思想网编辑部

从2011年起由中国漳州科技职业学院与韩国国际Tea Club联合主办的“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今年是第八届。该研讨会由双方在所在地轮流举行,今年是韩国国际Tea Club在光州市召开。漳州科技职业学院负责马来西亚、中国大陆与台湾与会者的召集与论文的提供,一共28人赴韩参加活动,提供了33篇论文。

2018.05.28在首尔仁川机场报到,搭乘大巴到宝城Dabeach饭店。29日是全天的论文发表,包括蔡荣章的“茶道艺术进时的茶食供应与食用” 、卢近淑的“日本岁时风俗和茶菓子” 、许玉莲的“茶食制作与应用的研究” 、滕军的“茶菓一如”、梁致远的“食品添加物对茶食品中儿茶素的影响” 、彭小燕的“茶饮料加工及其发展前景” 。

30日上午到茶厂体验做绿茶,下午到观光茶园参观与茶馆喝茶,晚上移住光州市区,准备参加明天的茶博览会。

31日上午蔡荣章、许玉莲、李丽霞三位受邀参加茶博览会的“第六届世界茶品评大会” 担任评委,其他团员则到一家英式下午茶的餐厅喝茶。下午大家集合参加茶博览会的开幕式并参观博览会的摊位。该茶博览乃由韩国国际Tea Club主办,开幕式上有场献茶礼,约五十位泡茶者在舞台上很有节奏感地使用小保温瓶冲泡了抹茶,然后走下台来,站立在来宾面前供奉那碗抹茶,待来宾喝完,再收回茶碗,返回舞台。呈现了完整的泡茶、奉茶、喝茶过程,没有夹杂其他非茶道的项目。另外,主办方亦安设了“茶文化贡献奖”,特别颁发予在茶文化领域默默耕耘了几十年的老茶人,年轻茶人上台献花给老茶人时场面很温馨。

  (1160)

茶道要有怎样的礼仪规范吗/文/蔡荣章/20170710

中国《茶道》杂志专栏作者:蔡荣章

茶道要有怎样的礼仪规范吗/文/蔡荣章/20170710

高职院校的茶文化专业,在课堂上常有茶艺礼仪的课程,上课内容包括站姿、坐姿、行走、行礼、端盘、奉茶等项目。站姿要求女性双脚要成丁字步,坐姿要求女性坐椅子的三分之一男性坐椅子的三分之二,还要求一双腿要怎样摆放。行走的姿势是头顶着书本来练习。这些内容在模特儿和秘书的培训班上可以看见,但是泡茶喝茶的人是不是也需要这么培养呢?我以为只要不弯腰驼背就可以了,茶文化专业的美仪训练要着重在不良姿势的纠正,如头总是歪一边、左右肩膀不平、走路低头。即使加上上述的那些课目:行礼、手势、端盘、奉茶,也要关注这样的学习是否正确。

我看到上课时的行礼要求是这样的,双手沿着大腿往下滑,头部随着往下垂,弯腰超过90度,称为是“真”式的行礼,45度时称为“行”式,15度时称为“草”式。还特别说明“真”式是在舞台谢幕时使用的。想一想,泡茶喝茶是与日常生活一样的,45度与15度灵活应用即可,超过90度的表演式行礼就可免了。茶道不必为表演订出另外一套规矩。

站立时两只手怎么办?我看到的要求是两只手掌张开,在肚脐前斜行交叉,哪只手在哪只手的上面还有男女之别。新的课程对男士的手势还有了新的要求: 左手掌心向上,于肚脐前水平摊开,右手握拳置于左手掌上。这样的男女站立方式在何时应用呢?学生说,在茶道表演的时候。是应该这样回答,否则哪个生活、哪个社交场合用得了?有人说: 零售店的行销人员、铁路与飞机上的服务人员也会这样做。但是我认为不尽然,因为那是不轻松的姿势(手肘必须提着的),是不尊重人的姿势,不会形成大家看了就趋之若鹜的行为模式。我认为自然下垂,或轻松交握于身前即可。没有必要整齐划一,把注意力集中在泡茶喝茶才是茶之道。

端着奉茶盘出去奉茶,无论是盘子的大小,也不管是端小杯子奉茶还是端几个茶碗奉茶,都是双手端着奉茶盘的两边比较适宜,不需要分成小的奉茶盘是双手端取,大的奉茶盘是一只手托住底部,另一只手扶在奉茶盘的边缘。会有这样的考量,是有些人认为等一下奉茶时要腾出一只手端杯子给客人,大盘子无法只留一只手在单边支撑。但是这样的奉茶方法是不适宜的,较好的做法是由客人自行端取,如果这样做了,就不会有大盘单边支撑的困扰(下一段谈到奉茶时还会提及)。奉完茶回泡茶席,也是双手端着奉茶盘较适宜,不要只是一只手提着或是夹在手臂上。

奉茶的方法也被列为礼仪的课程(事实上可以归到泡茶课上),端着奉茶盘将茶送到客人面前后,一只手将杯子端放在客人面前,放下后,张开手掌朝杯子比一下,行礼并口说:请喝茶(谓此为请茶礼)。我认为较妥当的方法是:泡茶师端者奉茶盘在客人面前一鞠躬(或口说:请喝茶),由客人自行从奉茶盘上端取自己的一杯,并向泡茶师行礼致谢,泡茶师回礼。泡茶师用心地把茶泡好,奉到客人面前,由客人自行端取是应有的礼貌,这样做也免得客人还心不在焉地与邻座聊天。茶会结束,泡茶师前来收杯子,也是由客人自行把杯子放回奉茶盘上。

茶道不需要为它特别定制的礼仪,如上所述说的站立、手势、请茶礼,都容易为茶道贴上没道理的标签。茶道就是泡茶、奉茶、喝茶,只要把注意力放在茶的身上,而且精炼到茶道应有的审美标准与精神内涵,礼自在其中,道自在其中。

完稿20170710刊登中国《茶道》杂志每月专栏 (1223)

许玉莲教授于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开讲座“茶道文化与茶汤品赏”

许玉莲教授于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开讲座“茶道文化与茶汤品赏”

报道:现代茶道思想编辑部

20180306

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许玉莲女士,亦是 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于2018年-3月-6日,下午时间2:30,在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授课,以“茶道文化与茶汤品赏”为主题,在安溪茶学院(校区)安200-1举行。

其课程内容大纲包括:

1.茶文化就是泡茶奉茶喝茶的文化

2.茶道艺术就是泡茶、奉茶、喝茶的艺术

3.茶道艺术以茶汤为灵魂

4.茶汤有什么好喝的

5.茶文化如何呈现

  1. 茶会的举办

(一)无我茶会

(二)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