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茶文化

 泡茶者进场与退场的境地/文/许玉莲/2017-06-15

泡茶者进场与退场的境地//许玉莲/2017-06-15

茶道艺术家进行茶汤作品发表时,要知道茶汤作为一件艺术品大前提是必须有人将之品饮,所以作品完成会有许许多多品茗者参与,如何让人们理解茶道艺术家在进行着什么,如何让品茗者乐于听从整个茶汤作品创作程序旋律并追随,如何让品茗者加入成为茶道艺术一份子,茶道艺术家有责任引领、并且要将从A地(现实生活)到B地(通过茶汤作品创造的新境地)「手续」说清楚。

泡茶师要勇于表明立场,所谓立场即针对将要冲泡之茶叶有充分了解,知道要怎么冲泡怎么品赏它,才能将其本质表现得一百分,为了要将这美丽茶汤精炼出来给大家享用,故此整个茶会一切有形、无形法、时间、人物都得听他调度。如此,泡茶才能升华成茶汤作品,泡茶师才能升华至茶道艺术家。

茶道艺术家掌席、泡茶,呈献茶汤作品的品茗会,首先要安排进场与退场规程。茶会开始前把茶席设置完毕,让泡茶师等在席上至一位一位客人入座了才开始泡茶不是好办法,那是负责带位、公关、寒暄的工作。一般做法是在泡茶前将茶席整装完毕就躲起来,直至茶会开始,泡茶师一入席即开始泡茶,这样有点生硬,与物与人的感情还没投入,像工作似的。

泡茶师进场,不是说把进场仪式包装得有声有色,有音乐伴奏的那样子就够了,也不是拿着一盘漂亮的花、提着一盏古董灯笼,风姿绰约走入茶席就完了,这些动作与茶无关,对品茶一点帮助都没有。

泡茶师要怎么进场呢?泡茶环境打扫、布置好后,摆上泡茶桌、椅子、储柜、屏风等(如需要),泡茶桌如要桌巾可预先铺上,设置至此先告一段落,等品茗者入座。茶会时间到了,泡茶师拿着自己的茶具进场,可作如是安排:主茶器如壶、茶海、杯子收入一托盘或篮子,另一盘置辅茶器如茶匙、杯托、茶巾等,最后一套是煮水器,如煮水器有点笨重或移动不便,可省略进场,预先摆入泡茶席。

茶器收纳要有一定上下或里外次序,根据摆放的前后次序决定它位置,如壶垫要放在最外面,接着才是茶壶,以此类推,这样从篮子把茶器取出时就不会乱,第一步从最外面取出壶垫,放在茶席,第二步取出茶壶,置放壶垫上,壶若有布袋包裹,小心打开,取出后,把布袋折叠整齐收回篮子里。主茶器布置完毕,收下篮子,将辅茶器一件一件取出置放茶席上,摆在最远位置的茶具要先从托盘中取出,依序从远至近,放好了收下托盘,最后备水煮水。这样一步一步进入泡茶状况,牵动着品茗者的心慢慢专注在茶道上,那才叫美呢。

退场要怎么做?品茗到最后,清水也喝了,茶渣也看了,将器具做初步清理,取出装主茶器的篮子,依先出后进序把壶、茶海、茶杯等一一收进去,接着将辅茶器也一一收进托盘,站起来把刚才自己带出来的茶器收进去后台,先捧起辅茶器之托盘离席,过了一会,再出来将主茶器的篮子带走,最后再一次出茶席来,与大家相看一眼,点头告别结束。有这样子一丝不苟的前后呼应,有这样子对茶对人的依依不舍,那才叫好呢。

为什么要说这些,因为泡茶师如缺乏定力与气魄罩住茶席上茶、器物、人与时间,全场气流便不跟着他的节奏走,主要人物荒腔走板没能引导品茗者者进入应该有的旋律,喝茶者看不出茶汤创作的需要,也就没办法配合,其「茶汤作品」遭漠视便是理所当然的事。

(刊登中国《茶道》杂志) (1622)

2017-11-23第七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 敬邀撰写论文与参加

現 代 茶 道 思 想 網 創 建 者蔡 榮 章 許 玉 蓮

 

%ef%bc%8811%ef%bc%89%e6%b3%a1%e8%8c%b6%e6%8a%80%e8%83%bd%e5%b8%b8%e7%8a%af%e7%9a%84%e4%b9%9d%e5%a4%a7%e8%bf%b7%e6%80%9d2016-11-10%e4%b8%ad%e5%9b%bd-%e9%9f%a9%e5%9b%bd-%e3%80%8c

2017-11-23第七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 敬邀撰写论文与参加

由中国漳州科技学院与韩国国际Tea Club共同主办的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其2016第六届已于2016.11.09-13在韩国釜山举办完毕,该次的领队会议决定下一届的研讨会于中国漳州科技学院举行,研讨主题为“茶与文学”。往后三届的研讨主题则为:第八届的“茶食品”、第九届的“茶事举办”、第十届的“茶与六次产业”。2017第七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拟定于2017.11.23~27在中国漳州科技学院举行,请大家开始准备撰写论文及参与活动。会程与费用将在第二次通告时告知,论文请于10月15日前备妥中、韩文本汇集到rongtsang@126.com蔡荣章邮箱或napolee3814@hanmail.net郭在明邮箱(韩国地区)。

“茶与文学”的写作可从下列方向思考:

1.茶的文学性描述

2.作者的茶文学作品

3.当代茶文学作品介绍

4.古代茶文学作品介绍

5.涉茶的古今茶文学作品

6.文学性的品茶、评茶术语

有关“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 的消息将在下列网址发布:

http://tftc.edu.cn/进入茶文化研究中心

http://contemporaryteathinker.com/进入茶文化活动

本文由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于2017-06- 01第一次发布。

以下为各届《论文集》图:

%ef%bc%889%ef%bc%89%e8%ae%ba%e5%93%81%e8%8c%97%e7%a9%ba%e9%97%b4%e7%9a%84%e7%94%9f%e5%91%bd%e5%8a%9b2015-04-08%e4%b8%ad%e5%9b%bd-%e9%9f%a9%e5%9b%bd-%e3%80%8c%e7%ac%ac%e4%ba%94

%ef%bc%888%ef%bc%89%e6%b3%a1%e8%8c%b6%e7%9a%84%e5%a3%b0%e9%9f%b3%e6%98%af%e6%9c%89%e6%9c%ba%e9%9f%b3%e4%b9%902014-12-12%e4%b8%ad%e5%9b%bd-%e9%9f%a9%e5%9b%bd-%e3%80%8c%e7%ac%ac

%ef%bc%887%ef%bc%89%e8%ae%b8%e8%8c%b6%e9%81%93%e8%af%84%e8%ae%ba%e4%bd%9c%e5%ae%b6%e7%9a%84%e8%af%84%e8%ae%ba%e8%8c%83%e7%95%b4%e4%b8%8e%e6%95%88%e5%ba%942014-08-09%e4%b8%ad

%ef%bc%886%ef%bc%89%e8%ae%b8%e8%8c%b6%e9%81%93%e8%89%ba%e6%9c%af%e5%ae%b6%e7%bb%8f%e8%90%a5%e7%9a%84%e5%93%81%e8%8c%97%e9%a6%862013-10-14%e9%9f%a9%e5%9b%bd-%e3%80%8c%e7%ac%ac

%ef%bc%884%ef%bc%89%e8%ae%b8%e5%93%81%e8%8c%97%e9%a6%86%e7%9a%84%e4%ba%a7%e7%94%9f%e8%83%8c%e6%99%af%e3%80%81%e7%a9%ba%e9%97%b4%e8%a7%84%e5%88%92%e4%b8%8e%e7%bb%8f%e8%90%a5%e5%9e%8b%e6%80%81

%ef%bc%882%ef%bc%89%e6%9d%af%e5%ad%90%e8%b4%a8%e5%9c%b0%e4%b8%8e%e5%93%81%e8%8c%97%e5%85%b3%e7%b3%bb%e4%b9%8b%e6%b5%8b%e8%af%95%e6%8a%a5%e5%91%8a2011-11-15-%e4%b8%ad%e5%9b%bd

 

  (1237)

茶叶是作曲,泡茶是演奏 /文/ 蔡荣章/20170315

蔡荣章茶叶是作曲,泡茶是演奏 /文/ 蔡荣章/20170315

有人说:茶都做好了,泡茶还能改变了它什么?不是什么茶就是泡出什么茶汤吗?又说:只有茶的好坏,没有茶汤的好坏。这些话的对错姑且不说(事实是错的),但都扯到了茶、泡茶、茶汤的关系。

如果说茶叶(指茶干)只是泡茶的原料,茶汤才是成品,那未免小看茶叶了,茶叶是要专业的技术与天赋才能成就的,制茶的人必须精通茶青、萎凋、发酵、杀青、揉捻、干燥、入仓等知识与技术才能完成“茶叶“这件作品,制茶师傅是倍受尊崇的,茶叶应该被视为是一件作品。原料与作品不同,原料天生的成分化较多,作品加入了很多创作者的精力与意志。

茶汤也不能只看作是茶叶挤出来的汤,就如同橘子挤成汁ㄧ样。要把茶汤泡好,必须对茶叶、泡茶用水、茶具、水温、茶水比例、浸泡时间等有深刻的理解,进一步还要将泡茶、奉茶、茶汤当作是艺术的呈现,融入美学的元素。所以茶汤的产生也是一件作品的创作。

我们应该把“茶“的原料往前推到茶青,茶青的好坏就如同橘子,有品种好坏之分、有栽培方法优劣之分、有环境气候条件之分,但人力塑造的成分不多。茶青可以说是原料,然而茶叶就不同了,从茶青变成茶叶是茶另外一个生命的诞生,这个新生命的优劣百分之八十依赖制茶师的功力。

从茶叶变成茶汤不是只像橘子挤成汁,是如同茶青变成茶叶,是茶的另一次生命诞生。茶的鲜叶在茶树上成长到我们需要的程度,被采下作为茶的原料,这茶青是茶的第一个生命周期,茶青被制成可以泡来饮用的茶叶,是茶的第二个生命周期,从茶叶要变成可以被饮用的茶汤,要泡茶者注入心血的,甚至还要让自身饱赋美学与艺术的细胞。茶的第一个生命周期造就的是原料,第二个生命周期的茶叶与第三个生命周期的茶汤都要被视为是“作品的创作”。

那茶叶与茶汤这二件作品的关系如何?茶叶就像音乐的作曲,茶汤就像音乐的演奏(含歌唱)。要有好的作曲才会有好的音乐, 有了好的作曲,没有好的演奏也是听不到好音乐的。茶叶做得很好了,但没有懂得泡它的人,好茶也只有空藏瓮底,遇到不会泡茶的人,好茶也只好忍痛牺牲。会泡茶的人可以把茶叶作品表现得更好,也可以把茶叶作品从事第二次的创作,这时成就的茶汤可能比原先的茶叶作品更有魅力,因为加进去了泡茶者的力道,也可能发掘了原先茶叶作品可以再创造的另一种滋味与风格。

但是没有好的茶叶作品,就难为无米之巧妇了。没有好的茶叶,茶道艺术家无法产生、茶道艺术无法形成。

将制茶视为是ㄧ件“茶叶作品”的创作、将泡茶视为是ㄧ件“茶汤作品”的创作。不要让制茶只停留在农产品加工的印象, 不要把泡茶只当作是把茶汤挤出来的劳务。“茶叶作品的创作”与“茶汤作品的创作”是茶文化极待建立的两个观念。

20170315中国《茶道》杂志专栏刊登 (1216)

论茶空间的是非(文/许玉莲/2016-06-10)

论茶空间的是非(文/许玉莲/2016-06-10)

茶空间现被捧为茶界新兴追求的风尚,风头一时无两,满茶界都在打造如何溶入茶艺生活美学的茶空间,漫山遍野地设计,甚至说茶不重要,重要的是环境。过去我们提起茶席、茶室和茶屋,那感觉倒也温暖些,当一人说他有张茶席或有间茶室,那至少是个喜爱泡茶喝茶的人愿意呆在那角落与茶相依偎的窝心地方。茶屋我们也嫌有不真实感,因为大多的茶屋都是摆空城计的,平常鲜少泡茶,甚至没有人到来,要泡茶时永远找不到水的设备,任由灰尘铺满角落,屋前屋后的树草荒芜得可茂盛了。

爱茶的人未必都能弄一个房子来当茶屋因房子房价不菲,拥有茶屋的人倒未必真的那么需要一个地方来泡茶、像是用来接受报章杂志访问时当背景、或是身份象征的一种道具,作为大师有个茶屋来烘托着到底面子强些,说话也可以威风凛凛一点“我的茶屋在山上”,这就是我们嫌弃它造作不真实、没有达到“为茶服务”的原因。

有时候,一间好的茶屋可以成为一位启蒙老师,让人记住那个时刻记住一辈子,每次想到那茶屋:推开木门,走入庭园,不远处有一油桐花树,树下有一方池塘,油桐花零星零星地飘落在水面,又无声无息地飘至池塘四边围成一方形,淡淡然散馨香,进入屋内,正堂空空如也,无花亦无画,后院天井的墙养满青苔,茶席在一隅,无香亦无乐,光影、声音陪伴着茶,我们欣然坐下,赏茶。那茶屋既不承担情节的表现,也抛掉任何隐喻,反而使茶的“药剂量”发生效用,人们会因而可以更宁静的心神领受茶的洗礼。

不过,现在的茶空间,是一个要比空废茶屋更荒凉的地方,你一眼就可以看得出,拥有它的与来的人根本不在乎它有没有茶,这些空间强调视觉效果多过一切,他们在空旷的场地设计一个个的框景出来,用各种叫人意外的材料和手法把茶空间的四周与顶打造出来,斗笠造型、船造型、球或什么造型都有,用金属的、用茅草的或用塑料瓶子或什么的都有,总而言之要先声夺人让大家远远就可以看见它的外形,里面也有茶席,或多或少,或泡茶或不泡茶,但大家到来并非为了泡茶喝茶而来,那些茶空间也没有考虑到泡茶喝茶需要作业的设备,大家像是为看“这里盖了个什么新奇东西”,以及讨论这个东西有多么创意有多么美而来的。

这些借茶之名做出来的茶空间,很多只有一个空壳,无论它是如何摆着名贵华丽的茶器,总觉得没有底蕴,少了几个会泡茶喝茶的人儿的灵魂驻守,那就是一台布景。不久前我们还说,别让茶艺沦为茶艺表演而已,这会儿,连“假假的喝喝茶”之表演也消失了,就只剩下一个搭建成品的展示。有人说,茶空间能把产业做大,因为空间里可整合产品内容,如:家具、琴棋书画、老骨董、山石皆可卖,包括整个空间设计也可让客人带回家。看看,这样离开茶来做的茶空间,它壮大了的业务可能是室内设计、建筑、土木工艺、家具设计和园林设计等,偏偏地绝对不是茶,当然那也算一项促进社会进步的工作,但教那些把“茶”当作一生的志业来做的工作者如何面对残酷的现实?前些时候流行茶艺表演,与现今时兴茶空间的视觉影响下,茶叶好像也没有多卖。茶叶要多卖多喝茶文化才能深耕,眼下马上要做的是应该教会大众对香气及味道更加敏锐的重要性,开发味觉与嗅觉感官。

刊登2016-06-10茶道杂志专栏

(1429)

蔡榮章“茶道藝術家怎麽呈現喝茶之美”專題演講

蔡荣章

蔡榮章教授2017-03-18在台北專題演講:
茶道藝術家怎麽呈現喝茶之美
*茶道藝術、茶道、茶文化
*茶道藝術在哪裏
*找錯地方的後遺症
日期:2017-03-18
地點:星靓點花園飯店
主辦、報名:泡茶師聯會

  (1084)

把茶汤泡好才是享用茶道的途径-蔡荣章-专栏20161122

蔡荣章

把茶汤泡好才是享用茶道的途径

蔡荣章

现代茶思想网专栏20161122

前一阵子赴韩国釜山海云台参加“2016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到建于海边山头的非非非堂喝茶观海,坐在其中的负暄堂,几位客人莫不为大玻璃窗外的壮阔海景赞叹。

“暄”是太阳的温暖,“负暄”即负日之暄,野人拟用以呈献帝王。非非非堂的主人谦虚地说:不好意思,真是野人献曝,其实这个山头到处走走,无处不是海天美景。

其实你到外面走走,不是被大树或荆棘挡住了视线就是视野掺入了马路的一角,富视觉美感与心领神会效果的据点不易获得。既然说是要欣赏海景,就要找处能看出美与境的地方,如果看到的只是有海,却是停车场压了一角、或映入了一座垃圾堆,观海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非非非堂有绝佳的观海地点,还提供了好茶好水,我们找了这样的地方是我们想要观海所必须下的工夫,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是要赏茶,那什么是我们必须下的工夫呢?

常听到人家说,我从小就喝茶长大,哪还要学泡茶喝茶?殊不知用心学习泡茶喝茶,才容易把茶泡好、把茶汤当作一件作品般地欣赏,好比“观海”要会找一处好地方一样。我们说“泡好茶”是茶道追求的途径,其意义就在此,茶都没泡好,就高谈阔论着茶道、口沫横飞地描述着茶道艺术,岂不是看着垃圾堆与停车场高叹海天之美。茶道之境、茶道艺术之美也要在泡得精致的茶汤中寻得,就像观海时的海、天、山一样,姑且说“天”不用挑(什么样的天都可造就美景),但“海”要挑,没有好的海,或加上好的山、好的海岸,是无法欣赏到高品质的海景的,没有好的茶汤无法享用到茶道之境、茶道艺术之美。

在非非非堂观海(它还有一道纸窗可以拉上,大概是纯喝茶时用的,免得被海迷惑而乱了茶道的手脚),想到了海、想到了茶,想到了:找个适当的地点是观海必下的功夫、把茶汤泡好是享用茶道必须的途径。

 

 

  (1320)

谁来当茶道艺术家-许玉莲

许玉莲茶

谁来当茶道艺术家

许玉莲

茶道艺术家是做什么的?茶道艺术家是泡茶的,泡茶指泡茶、奉茶、喝茶的整个过程(以下同),最终作品是茶汤,泡茶之前、之后和进行中的「為何、什麼、何时、何地、何人、如何」各项与茶有关的内容都有解决或表现的方法。所有泡茶的人都可以称他为茶道艺术家吗?不是的,有些人偶尔泡茶一次,小圈子觉得很好,或有些人参加比赛得冠军,但是过了些时候请他再泡,换了场地换了茶,他们就慌张无法应付,这不算是有茶道艺术一技之长的人。茶道艺术家的泡茶功夫,不能只出色一次,像其他艺术种类,在抵达某种境界或内涵之前,他们需要勤练技术,技法越丰富越好,没有技法就没能表达情感。泡茶的人必须花时间苦练,不是为了表现什么创意、什么突破,而是让自己保持在稳定的水平不往下掉,常年累积下来才有力量,才会得到社会大众的赏识。怎么赏识呢,若茶道艺术家举办茶汤作品欣赏会,大家愿意购票进场喝他泡的茶,若茶道艺术家在哪个品茗馆担任泡茶一职,大家要订他掌席的座位,像一位音乐家举行音乐会大家买票去音乐厅听他的音乐这样子。茶道艺术家是通过茶汤作品来呈献内涵,故此茶汤需有人喝,喝了才有评价,获得认同的作品才可流传。这里特别强调作品要有人买,品茗者认同了才能获得证实,否则只嘴巴空讲是不行的。若有人认为自己很会泡茶,天天在家里自泡自赏,但从不在公共场合泡茶,没人喝过他泡的茶,大众无从得知他茶汤作品的内涵,他只能算是茶道爱好者。若茶史研究者、茶学专家、茶道教育家或茶文化作家很喜欢茶文化爱喝茶,但没有举办茶汤作品欣赏会的经历,那么他们就不能兼任或称为茶道艺术家。茶道艺术家不是通过学校、职业考试获得的认证,像音乐系毕业的,毕业就毕业了,谁会马上称他为音乐家。也不是说谁在茶界的年资最长谁就应该获得,茶道艺术家是资格的称呼,像写作、绘画的工作者,专业作品达到优秀水准后大众会以作家画家称之。初阶的茶道艺术工作者我们会称之泡茶师,当他们的泡茶演示时数、举行茶汤欣赏会场数、品茗者人数达到一定累积,茶道作品也能表现出某种意义与价值,才能称为茶道艺术家,没有年资、年龄或性别之限制。有些人觉得茶道艺术家这个称谓太沉重,谁也担当不起,尤其认为年轻茶道工作者被称为艺术家很具争议。我们却要说当今茶界的称谓才混淆呢,并没能把真正工作内容说清楚,如什么大师、什么茶王、什么茶神都是虚妄、浮夸的,把有兴趣学茶道的人误导了。还有,如果一位年轻人就有能力当艺术家, 为何不能让他当呢?茶道艺术家是一条可以有依据,渐渐上道的路,茶道艺术家的前身是泡茶师,泡茶师的前身是泡茶者,这样的称谓无论哪个年代哪个阶段加入茶界工作的都适合用,它不是只给一小撮人占用的名称。茶道艺术家可以另外有别的专业称号吗?比如他是歌唱家,但泡茶很有天分,于是就成了业余茶道艺术家。我们要说这样也太轻视茶道了,一位画家或音乐家只做好绘画或音乐这件事情,就花一生了。茶道艺术家怎么可能是这个家又是那个家?茶道艺术家要确定:你将花一生的时间来练习泡茶。

(完稿《茶道杂志》专栏2015-12-14)

 

  (1189)

茶艺二字分开来解释造成的为害(文/蔡荣章2016-08-08)

茶艺二字分开来解释造成的为害(文/蔡荣章2016-08-08

现代茶思想网专栏

一次研讨会上,有人说:“你特别重视茶汤,但是艺术对于茶艺还是很重要的。”我听了一愣,茶汤不就是茶艺的本体,为什么还把它撇在一边?很快地我就领悟到他是把茶与艺分开解释的,他认为茶是茶,艺是形成茶艺的主因。不久有人提到长嘴壶的注茶,他说:“长嘴壶的注茶是种艺,茶加上艺,长嘴壶当然是种茶艺。”这时我就更清楚他也是把茶与艺分开解释的人。

怪不得很多人在呈现茶艺的时候都会把其他的艺也加进来,因为他们认为这样才是茶艺,如果只是泡茶奉茶品茶就不算是茶艺了。把茶与艺分开解释的人,还把“艺”解释为“手法”,“手法”必须有很多动作才叫有”艺“。插花、焚香、挂画,以及装置艺术会进入泡茶席也基于这个观点。

为什么没有其他艺术的加入就不叫茶艺呢?因为持这种说法的人不认为泡茶喝茶是种艺术,他们比较相信插花、挂画、焚香、音乐、舞蹈、吟唱是种艺术,要把它们放进茶席上让泡茶富艺术气息。

茶艺界,或说是茶道界的人为什么没让大家了解泡茶奉茶品茶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而要加入其他的艺术才行呢?因为我们讲茶的健康、茶的社会功能讲得太多了,忽略了茶的艺术特质与艺术功能。如果你还说是因为我们对美学、艺术的认知不足,我也承认。对美学、艺术认知不足的结果会认为茶汤没有什么好欣赏的,泡茶、奉茶也只是俗事一件。

泡茶喝茶可以精致成艺术项目,当然要有足够的技术含量与艺术性,我们特别称呼它是茶道艺术。音乐的呈现媒介是声音,绘画的呈现媒介是线条与色彩,茶道艺术的呈现媒介是泡茶、奉茶、品茶。茶道艺术的表现形式比较像歌剧,茶道艺术的三大组成部分泡茶、奉茶、品茶就像歌剧的三大组成部分演员肢体、唱词、音乐。茶汤是茶道艺术的灵魂,其他两项只为茶汤,不为表演与礼节;音乐是歌剧的灵魂,演员肢体与唱词只为音乐,太强的肢体是舞蹈,太强的唱词是文学,都已背离音乐。

歌剧不需要外加其他的艺术项目,演员肢体、唱词、音乐足矣,茶道艺术也不需要外加其他的艺术项目,泡茶、奉茶、品茶足矣。如果在歌剧的舞台上摆放太多的布景会减弱音乐的强度,如果在茶席上加入太多的插花、焚香、音乐等妆扮会减弱茶汤给人的熏染力。

  (1554)

蔡荣章教授主讲现代茶道思想课程-台北陆羽

蔡荣章教授主讲现代茶道思想课程

日期:20160730~31

地点:台北陆羽
无我茶会蔡荣章

 

蔡荣章教授主讲

(1)课目:现代茶道思想

时间:10:00~12:00

日期:2016-07-30

(2)课目:无我茶会问题研讨

时间:15:40~17:00

日期:2016-07-30

(3)小壶茶法精致练习

时间:09:30~12:30

日期:2016-07-31

(4)茶道问题研讨

时间:14:00~16:00

日期:2016-07-31

 

  (1472)

我们要尊重泡茶师吗-許玉蓮

我们要尊重泡茶师吗

許玉蓮

无论业余爱好者、专课毕业持证照者或三十年经验老到的茶人,泡茶(包括奉茶品茶)时普遍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大家很少认同他是一位拥有手艺、或茶道艺术造诣的人;唯一原因是没有人将茶汤当作严肃商品来经营,更别说把茶汤视为泡茶那人的作品了。人们注重茶以外之事,不了解茶汤是茶文化最终结之物;茶汤不重要,那就无所谓是谁泡,怎么泡了。故没有几个人会注视泡茶师的泡茶信念,认可它的存在。

泡茶技艺受到不正常的忽略以致变得“无用”是理所当然的,认真泡茶反而遭到大家耻笑,好好专注泡茶被认为是小题大做,大众往往嘲弄:“泡茶也要学的吗”。很稀贵的茶他们拿起来就冲热水了,对待茶、茶汤、茶道是多么粗暴呀。但一位不懂弹琴的人就没有那么大的勇气,岂敢贸贸然对一把琴动手动脚抱上来就弹?不懂某一种食材的特性,根本也没人敢随便拿来煮。这就是人们对茶的残忍,以及轻蔑泡茶师正式泡茶的手段。

茶界操纵市场的人甚至不把茶叶当作茶叶,大多把茶叶当作“另一件物品”来销售,如设计包装,将茶叶放进去打扮成礼物的样子,里面的茶是好是坏没什么人追究,推销的是礼盒。或把茶叶当投资或储蓄的项目,推出“產品返銷合约及回购合同”即可,很多茶叶在这些过程当中根本是原封不动的包裹着,没有被拆开过来泡饮的。卖茶者不爱茶、不懂泡茶品茶,即使请到有茶艺师职业证照的职人来上班,由于没有重视茶汤市场,茶艺师的泡茶技术也得不到开拓,往往只被当作“帮佣”或“保姆”使用,怎么能怪大家不尊重泡茶的人。

泡茶比绘画、烘烤糕点、拉小提琴、跳舞、写字、摄影、煮咖啡、打羽毛球等的人地位低得不堪设想,因为大家心里早已存在着偏见:泡茶毫无技术可言,比起其他像音乐的高低、长短音,舞步的快慢节奏,写字的站姿与运笔的气韵,摄影的分秒必争,泡茶显得太过稀松敷衍,好像怎样都可以,任何人都可以有不同意见。这就是泡茶师每一次泡茶都要正规地泡的原因,重复不断的这样泡,直至感动他人为止。

一直以来很多人对茶的观念,是困在两个极端,一是文化图腾的枷锁里,好像说说茶是属于一种亲善文化的大道理已足矣,会讲文化道理的人是否也能喝懂茶、茶法精准、茶汤作品是否及格倒是其次。第二就是束搏在“只求解解渴”的困境中,翻不到身。常听到有人说茶叶多一点少一点有什么关系?水温高一点低一点不要紧、茶叶浸泡多久随各人喜欢浓度即可,一直把“泡茶是随性的”捏着不放。然而,到最后嫌泡茶没有什么艺术内涵可让人肃然起敬的,也是同样这群人呢。泡茶(包括奉茶品茶)不能一直只停留在以往拘泥的观念中,把茶汤的意义抛诸脑后,只着重在文化、社交等象征的意义,茶道也要新陈代谢要大胆地向前走,让人们每喝一杯茶,每一杯茶都是精致的。

泡茶师对泡好茶的信念不可动摇,不可委曲求全,泡茶师要做的事情,是将一套好的茶法灌入身体,让它长活,化成动作与气质在泡茶(包括奉茶品茶)时使出来。做不到这点,人家对泡茶师固有的偏见不会改变,则泡茶师一辈子别想得到认同与尊重。

(发表于中国《茶道》杂志每月专栏-完稿20150817)

许玉莲茶道

 

 

  (1391)

论茶文化怎么教谁教-許玉蓮

论茶文化怎么教谁教

許玉蓮

发表于中国《茶道》杂志每月专栏

茶文化生在学校碰到的困难是,很多教师从别的专业如音乐、历史、茶学、营销调过来任教,教师们也在摸索着茶文化到底是什么东西,只是为了教而教,却不知道要教什么,怎样教。

因茶文化是近十年才在学校兴起,学校缺乏师资、教材、设备,故要从零开始做起,这包括了茶文化的一些负责人,他们也是由其他学术领域跨界而来,相对其他已是经营有序的学科而言,茶文化学科的方向便显得没有规范。茶文化应该以什么内容为主、各科内容的比例应该占多少?至今没有定型,大部分受到人为的牵制,负责人对哪方面比较专长,就往那边靠,比如专长历史的,茶文化学科就被历史气氛笼罩着;比如农科专长的负责人,茶文化可能变成天天比较茶树品种,采茶炒茶。

把还没有培训好的教师放进课堂是很残忍的一件事,大家各教各的,说起话来都很心虚,教师与学生的尊严受到很大的伤害。教师可能学了一些泡茶手法却不懂泡茶原理就被赶鸭子上架了,碰到学生的问题莫衷一是,不但令教师之间产生矛盾,也令学生迷惑。

茶文化不比一些数据理论强的如农业生物、茶树栽培育种、茶叶生产等受到学校当局重视,因为他们认定那些科目相对容易累积成就,而文化难以捉摸。拥有别的专长但缺乏茶文化底蕴的负责人以为茶文化的表达方式就是依赖形而上的道理,没有明确与喝茶有关的系统技术。茶文化对于一些教师而言只是一份工作,死记硬背一些知识在课堂将之述说出来而已,即使有教师们背得一口好文章,然而,如果他们并非是生活在茶文化当中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很容易曝露出对茶内涵的不了解。

学校抓不稳方向,大家又面对招生与毕业就职缺乏信心,于是茶文化学科很快的就步上“应试教育”这条路,茶文化生都被指定报考“茶艺师”考试,此考试是于1999年劳动部列入1800种职业之一的职业考证。这让大家感觉到相对安全,不会“毕业即失业”。但,单单为了考试的教育方针,明显扼杀了茶文化的生命。

茶文化的知识范围相当大,如:茶叶生产、种茶、茶营养与功效、茶器、品茶环境、茶席设置、水质、茶品鉴、茶营销、茶法、茶史、茶会举办、各国茶文化比较、美学、各类艺术、其他文化与社会风俗等,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展现茶的内涵,表现茶内涵的手段主要是靠泡茶、奉茶、喝茶的过程与方法,茶文化生学习了这套基本知识和技能,才能不断重覆锻炼。他们不断重覆锻炼时,教师把关的水准不稳定,让茶文化生在学习过程造成很大的随意性,是目前学校的通病。

正常的文化学习,除了吸取一般知识,更加是通过学习思想与行为来达到完美。故此茶文化生应该要有可临摹的对象,较易找到的对象当然是他们的老师,教师在这里受到挑战:爱不爱茶、是否在生活里也建立了泡茶喝茶的嗜好、茶法是否运用得当、有没有定时将泡茶功夫演示给学生观摩、茶泡得好不好等问题,在在表现了一位教师对茶文化的信念与态度。比如说泡茶师要有一双干净的手,这不是立了一个规矩可以完事的,这包括了教师必须时刻都维持头发整齐,衣服天天换洗,手指甲修短,杯套与泡壶巾每次用了都清洗晾干,泡茶的手势熟练不出错。教师的价值取舍,是茶文化生的学习指标,教师要能让学生油然升起一股感动,进而认同与领悟他的做法。(20150715)

许玉莲

  (1467)

茶食运用目的与规范-许玉莲

茶食运用目的与规范

许玉莲

茶席上要有茶食供应吗?谈这问题前,先说人们应持何种态度选茶泡茶。

有认为喝茶会导致肚子饿,也认为喝茶会引起头晕、腹胀、颈项酸等不适感,由于他们对「茶会让人不舒服」这观念毫无怀疑地接受了,故要先饱吃一顿才可喝茶,或边吃边喝茶就变成顺理成章的了。但我们却认为会让人类生病的茶,比如:采摘不适时、制作不精细、生长环境不好或夹杂着野草敗叶等原因所导致,从一开始就不值得去制造,即使造了,泡茶师有责任不选择这些茶来创作茶汤,更不应将这些茶汤交给人们去喝。假设有这么一些茶,喝了后胃便觉得有翻腾之感,随着这茶在体内流动,我们身体需要生出很多精力来抗御它,整个人体的能量觉得迅速被消耗掉,这就是坏茶,坏茶会败坏我们身体的功能,喝了劣质茶后人感觉被掏空了,吃茶食只不过解决当时强烈的饥饿感与疲乏感,但是破坏已经造成。

泡茶师有责任要泡「好茶」,泡饮好茶则不一样,随着茶汤在体内运送,我们有养精蓄锐之感,胃部会觉得暖和暖和,四肢觉得舒服而且手掌脚掌不冷,精神好得很,不会觉得晕,满足感会油然而生,好茶入肚不会让人产生饥饿感;所以我们说,茶席上的茶食并不是为了人们饿了充饥而存在的。

既然如此准备茶食是为了什么?我们可将茶汤会比喻成交响乐曲演奏会,各类声音的搭配是为了丰富整支曲调的层次与境界,茶食在茶汤会的作用亦属于提升香味表现的境界的一种运作,茶体最基本元素如单宁、氨基酸、咖啡因等释溶于水后将展现各种的苦度、鲜爽度、涩度、酸度、甜度等味道,品茶时安排茶食进席,是考虑它能与茶结合增加茶的美味。要是茶食的材质与口感选择错误,导致茶味道受了破坏,这茶食就不是理想的安排。

之后我们需要厘清其他观念,品茶时吃茶食会破坏味蕾的感受能力,影响吸收茶的真正香味吗?成年人一般拥有一万多个味蕾,除非年纪大了因萎缩而减少,又或者进食了太多过冷过热、刺激性强烈的食物才会导致味蕾弱化,吃一、二件茶食不至于会造成伤害的,无需过虑。喝茶者平常要练习味蕾的敏锐,如:品茶要充分让茶汤与味蕾接触,即含着一口茶汤细细咀嚼别忙着吞,提高味蕾对茶汤滋味的记忆;每一回品茶别喝得太多与麻木,要让味蕾经常感觉兴奋;时而改变品饮方法、茶叶品种,让味蕾感受到不同性质的味道,这些香和味一旦活在我们的身体,永远也不会离开。

最终才轮到谈茶食供应的规范观念,一主辅:必须以喝茶为主、茶食为辅。二时间:必须要有时间段的安排,喝茶、吃茶食、品水要编成完整的一套上席程序,茶食禁止一直摆在席上。三味道:不要提供酸、辣、怪异味道、人为加工食品为茶食;以食材原味为主,可有少许甜或咸。四口感:不要硬、脆、油腻食品,勿花费太多唾液去咀嚼;以入口即化、酥软为主。五做法:不要煎炸、烧,以蒸熟为主。六茶食温度:不冷不热。六食物结构:不要汤水、不要有壳有外皮有包装物、不要易碎的易剥落的;要固体的,两根手指可取得。七茶食大小:可直接一口放进嘴巴。八餐具安排:以不要餐具为主,置放于品质佳的餐巾纸上,吃后各人收起餐巾纸。九份量:个别一人份上席,每份一、二件足够。

(中国《茶道》杂志每月专栏20150615)

许玉莲

 

 

  (1566)

茶文化里有茶道、茶道里有茶道艺术-蔡荣章

茶文化里有茶道、茶道里有茶道艺术

蔡荣章

20150610专栏

饭后一壶茶,清口腔,助消化,是吗?茶是这样,茶文化是这样,但茶道不这么说。我有一位朋友邀我们去餐馆吃饭,每次到时餐馆的老板都已为他准备好了炭炉,还有一瓶他常用的矿泉水。他坐下来就从背包里拿出茶壶、茶杯、茶叶,准备泡茶。熟悉此中状况的朋友都不以为异,这位朋友并没有给老板额外的费用,而且还有好多家餐馆也都是这个样子,听说这些老板都变成了他的徒弟:用炭炉、喝茶,矿泉水的牌子都跟他-路走。吃过饭这位朋友开始泡茶,也终于开口说话了:我们是为喝茶才来吃饭的。一位茶餐厅老板在送出“餐后茶”时也说过类似的话:您们点的这些菜都是免费请您们吃的,这壶茶才是主轴,就值那么多钱。

有一次用餐后想找个品茗馆喝茶,朋友说:附近就有一家茶馆。一位朋友问:有没有能专心喝茶、看得到茶道的地方?带路的朋友想一想好像心里有数,拔腿就走。店里的领班带我们在一张茶席上坐下,不一会儿一位穿戴整齐的男士坐上泡茶师的位子招呼我们。先准备他的水,打开电源加热,取出我们五位又多加一个的杯子。打开茶叶罐,将茶叶拨到茶荷上递给我们看,就说要泡这种茶,也没説是什么茶。他判断了水温,将茶放入壶内,冲了水,心也进入茶壶似地盘算着时间,我们五人陪他关注着茶壶。一阵子,泡茶师笃定地将茶倒出,分倒到杯子内,端给我们,他也有他的一杯。泡茶师亲切地看了我们每一位,我们都端起杯子与他一起喝茶,喝过后他又观看了我们每一位,我们都行礼向他表示好喝。紧接着他又泡了两壶,每一次我们就像在餐桌上等待下一道美食的客人。三道茶后,我们喝了他的泡茶用水,然后给我们每人一小块绿豆糕,精致的一小口,含着即可。茶食后泡茶师泡了第四道茶,喝着,我们意识到他的细心,他让我们清爽地满口芬芳的离开。离开后一位朋友满意地说:茶道的茶要当主角,常看到的茶馆是聊天重于喝茶,还有人是在听音乐,茶只陪伴在一旁。

茶是和谐之饮、客来敬茶、茶促进世界和平,那是我们要“茶”担负的任务;当我们谈“茶道艺术”时,当我们在欣赏茶汤作品时,我们要它是件艺术项目。是茶道艺术家将泡茶、奉茶、品茶架构成一件作品呈现给我们,欣赏者就坐在那里欣赏茶道艺术家的创作,享受茶汤的香气、滋味、与茶性。茶道艺术家与品茗者一同体会这泡茶从茶树生长、制作成茶叶、冲泡成茶汤、叶底分化成各种基本元素的历程。

茶文化、茶道、茶道艺术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茶文化里有茶道、茶道里有茶道艺术,如果剥离成茶文化、茶道、茶道艺术三个层面,“茶文化”是饭后的一壶茶,是聊天时的良伴,是保健饮料;是和谐之饮,是客来敬茶,是促进世界和平;是生活的态度,是人生的哲理。

“茶道”是为喝茶才来吃这一顿饭;是要茶当主角,一个人时专注地泡茶品茶,一群人时也是专心地与茶为伍。茶道不再谈论茶对生理、社会的功能,只留意到茶的本身。

“茶道艺术”则是在茶的本身再加上美学、艺术的观念与能力,有如音乐艺术、绘画艺术、舞蹈艺术,是以泡茶、奉茶、品茶为呈现媒体所成就的一种艺术形式。

 

  (1765)

纯茶道演示内涵分析-蔡荣章-20150930专栏

蔡荣章纯茶道.jpg (1429×1009)

纯茶道演示内涵分析

蔡荣章20150930专栏

1981年蔡荣章在台湾陆羽茶艺中心推出的小壶茶法、1999年推出的车轮式泡茶练习法、2005年提出的纯茶道理念,以及2007年出版的《茶道入门—泡茶篇》、2008年出版的《茶道入门—识茶篇》,奠定了他要将茶道作为一件艺术项目来呈现的基础。2011年起他与马来西亚的许玉莲老师展开了“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系列写作与茶会举办,更落实了纯茶道的理念与茶道艺术的呈现。

2014年春,我们将纯茶道(The Quintessential Way of Tea)整理了一个演示的范本,旨在通过其茶道程序来展现它的茶道内涵。2014.12.12韩国宝城的“2014第四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上,天福茶博物院代表团团长李素贞院长曾做了一次演示。

  1. 三次穿越舞台的举牌:第一趟的「纯茶道」是告诉大家演示的题目,第二趟的「背景:无」是说无需背景,背景太乱时也只要单纯的遮挡。这时一块灰色的背景布由二位工作人员撑着拉在泡茶席的后面。第三趟的「空间:寂然」是表示品茗空间一片寂静,只待茶、人、器的活动。
  2. 泡茶席上只见茶具:只有茶具,别无他物,不要别的事物干扰茶的表现。茶壶、茶杯可以使用较大的款式。
  3. 客人先入座: 等待茶道艺术家创作茶汤作品给他们欣赏。
  4. 起立迎接茶道艺术家:高兴茶道艺术家来了。
  5. 茶道艺术家起身加水:使用已选定的泡茶用水。
  6. 茶叶已安稳地置于茶罐内:茶道艺术家特别收藏的茶,并已完成诸如“退仓”等必要处理。
  7. 拨茶入荷:小心地,不是用倾倒的。
  8. 用纸张作茶荷:大壶配大荷,使用了较大的纸张。
  9. 茶道艺术家识茶:看清茶况,以便决定茶量、水温、浸泡时间等等。
  10. 品茗者赏茶:让品茗者欣赏茶干,等一下还欣赏茶香、茶味、叶底。
  11. 茶道艺术家陪品茗者赏茶:茶道艺术家的目光陪伴着品茗者。
  12. 茶道艺术家打开壶盖看水温:茶道艺术家判断水温是否已适合这泡茶。
  13. 将电源关掉:水温够了,将电源关掉。若水温不够,继续让它加温。
  14. 置茶:将备茶时已拿捏好的茶量拨之入壶。没有温壶,因为水温已是足够。
  15. 冲泡第一道茶:刚才判断水温已经足够,否则必须继续加温至此,待温度足够后才关掉电源再行冲茶。
  16. 计时:按下计时器,心中已打定好浸泡的时间。
  17. 茶道艺术家陪茶在壶内:心随茶进入壶内,品茗者亦同。
  18. 关注着浸泡时间:在心中盘算,不是盯着计时器。
  19. 核对计时器:预计已快到所需的浸泡时间,核对一下计时器。
  20. 倒出茶汤:茶壶缓缓倾斜,且不超过90度,避免茶渣被冲上壶口与壶盖。倒至足干,免得余汤影响下一道浓度的掌控。
  21. 分茶入杯:分茶之前没有烫杯,因为今天奉茶距离很近,不必担心降温太快。
  22. 端奉茶盘奉茶:茶道艺术家亲自奉茶。奉茶时先主动行礼,意指:请喝茶,客人端走茶后,茶道艺术家仅接受行礼。
  23. 品茗者自己端茶:品茗者自己从奉茶盘上端茶,取杯后行礼致谢。
  24. 等茶汤降温:品茗者欣赏一下茶香,知道汤温太高,暂且放一下。
  25. 茶道艺术家回座后端起自己的一杯:茶道艺术家也要与大家一起欣赏自己的茶汤作品。
  26. 茶道艺术家引导品茗者喝茶:端起杯子、端看一下品茗者、大家一起品尝茶汤。
  27. 陪着品茗者喝茶:不继续做其他的事。
  28. 品茗者不自觉地闻了杯底香:喝完茶,举杯闻了杯底香。
  29. 茶道艺术家打开壶盖看水温:准备泡第二道茶,第二道茶有第二道茶需要的水温。
  30. 泡完第二道茶,茶道艺术家持盅出去奉茶:茶杯在品茗者那边,第二道以后要持盅奉茶。
  31. 倒完茶后才行礼:茶道艺术家持盅奉茶,倒完茶,主动行礼,意指:请喝茶,品茗者回礼致谢。
  32. 喝完第二道茶,茶道艺术家取出部分叶底:这是茶叶继鲜叶、茶干、茶汤之后的第四个生命周期,取出一部分在叶底盘上,送出去请品茗者欣赏。品茗者赏叶底时,茶道艺术家目光陪伴着品茗者。(因演示时间的关系,只泡二道茶。)
  33. 清理茶具:茶道艺术家仔细做着结束的动作,品茗者专心看着,依依之情油然而生。
  34. 主动表示茶会既将结束:茶道艺术家掌控茶会时间,适时清理茶具做出结束的表示。
  35. 品茗者向茶道艺术家致谢:提出告辞之意。
  36. 品茗者主动将杯子送回奉茶盘上:先放的往里放,外面留给后放者,并行礼致谢。
  37. 结束:茶道艺术家送走品茗者后,坐下来回顾一下茶席。将自己的杯子放回奉茶盘上,收拾起茶巾。静坐一下,起身走下舞台,茶会结束,演示结束。

(1616)

茶文化复兴五个进程-蔡荣章

茶文化复兴五个进程

蔡荣章

20150211《茶道》杂志专栏

当时喝茶人有一把小壶、几个小杯就足可笑傲江湖了,大家认为用小壶才是会泡茶的人,尤其是紫砂小壶。其他一律从简,置茶时用手抓一把,朝手心哈一口气,就着鼻子猛吸几下,然后用手将茶置入壶中。这是1980年茶文化复兴初期的状况,刺激了大家想要有个茶荷可以观赏茶叶并置茶入壶、想要弄清楚识茶、赏茶的正确方法,于是有人研发各种泡茶用具、研究泡茶的动作、整理泡茶的原理。小壶茶法、如何泡好一壶茶、茶道教室都是这个阶段的产物,是为茶文化复兴第一个进程。

有心的人,赶时髦的人,在这喝茶风气初起之时到处购备茶具、到处学泡茶。“我已收购了一百把茶壶”、“要不要去学泡茶,每星期二四晚上” 、“我家附近又开了一家茶店,去看一看”,都是常听到的话语。到了1980年代后期,大家交谈的话题变了,“现在流行用盖碗泡茶” 、“上课时老师教我们如何在短时间内泡茶给五十、一百人喝” 、“宋朝时的抹茶现在又流行起来了” 、“泡茶不再那么严肃,路边的调饮茶一家家的开”。泡茶的方式多样化、喝茶的层面扩大到公司、开会、街上的路人,泡茶的方法从小壶茶法扩展到盖碗茶法、大桶茶法、浓缩茶法、含叶茶法、旅行茶法、抹茶法、煮茶法、冷泡茶法、调饮茶法等的所谓十大茶法。1983年还产生了泡茶师检定考试制度。茶文化复兴迈进了第二个进程。

各种泡茶法的用具有了,也学会了泡茶的技能,喝茶的人开始举办茶会,先是泡茶师颁证典礼以茶会的形式进行,接着是公园里、梅花树下的茶席。大家看得见茶道的形象,传播界也抢着报道。接着邀请日、韩、马来西亚、香港、新加坡的茶友前来演示他们的泡茶喝茶。1990年无我茶会诞生,各地方不同泡法与茶道理念的人不再只是互相观摩,而是可以聚集在一个茶会上泡茶、奉茶、喝茶,藉着这种茶会的形式又凸显了现代茶道的特质。这是1990年代开始的第三个进程。

茶会的举办,其他艺术项目大量加入到茶席里面,如音乐的搭配、插花等装饰品、谈论生命与做人道理等等。久而久之茶人们开始思考泡茶喝茶除了在种茶、制茶、卖茶上发生的效应,它里面属茶的特有元素要如何呈现?茶人们认为不应该只是将茶与其他艺术或思想混搭,而要有茶独立自足的空间。于是纯茶道的思想被孵化在泡茶喝茶之中,茶人们开始寻找泡茶与茶汤里的审美世界。纯茶道的思想是茶文化复兴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第四个进程。

茶人们只要有了“泡茶喝茶就是泡茶喝茶”的想法,很快就会想到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也都要求以自己的音乐、美术、文学来完成所要表达的作品。茶人也逐渐建立了这样的信心:泡茶喝茶就足以完成所要的艺术表现。于是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开始举办,把泡茶、奉茶、品茶视为一项艺术来表现。2010年后,茶文化复兴进入第五个进程。

我们不知道泡茶喝茶往后还会怎样发展,但这三十年一路走来,除了茶产业的发展,泡茶喝茶本身也走出了独立自主的能力,那就是纯茶道、茶道艺术。

  (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