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泡茶

说泡茶时第一道不要倒掉-蔡荣章

蔡荣章茶说泡茶时第一道不要倒掉

蔡荣章

从1978年在台湾进入茶艺界,不论是看别人泡茶还是书本上得到的资讯,泡茶时都是将第一道茶汤倒掉。当时台湾坊间普遍喝焙火的乌龙茶,谈到为什么将第一道倒掉,大家几乎不假思索地说是洗茶,而且好像内行人才知道这样做似的。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做?答案不外乎是茶叶不卫生、有农药残留,对茶叶比较有感情的人会说:让茶叶舒展一下,等一下饮用的第一道容易出味。当时有些人已体悟第一道倒掉对茶叶卫生与农残没有什么实质帮助、第一道的茶叶舒展也可以从减少置茶量与增加浸泡时间来解决,而且发觉这样将第一道茶汤倒掉对把泡茶喝茶称为“茶艺”或“茶道”是相违背的,因为在茶艺或茶道的呈现上不应该还做着清洁工作,即使是为了茶叶的舒展,也没道理采取这种方式,徒让茶叶损失部分香气与滋味。

1980年后茶界已不再那么大声地说是“洗茶”了,改用“温润泡”,有人还转唤成“醒茶”。但是温润泡或是醒茶都不是将往后的几道茶泡得更好的方法,说到最后还是容易把话题转到卫生上来。不管怎么说,第一道茶汤倒掉总不利泡茶喝茶登上大雅之堂。

虽然1980年代起茶道(或说是茶艺)界的人已不再说“洗茶”,但喝茶的人对卫生与农残的问题还是耿耿于怀。大家明白卫生与农残是食品管理的问题,不卫生与农残超标的茶不应该在市场上流通,不应该要泡茶的人在泡茶席上解决;也明白现在用在茶树上的农药几乎都是非水溶性者,即使有超标的残留也泡不到茶汤里面。但是大家为求似是而非的安心,还是倒掉了第一道的茶汤,还说是老一辈的人都这么做的。这是误导第一道茶汤继续倒掉的根本原因。

21世纪后,随着茶文化的进展,第一道不倒掉的人确是增多了,尤其是对茶道有信念的人为了保护茶道艺术的尊严、制茶界的人为了保护自己的产品,都起了带头作用,但是喝乌龙茶、渥堆茶、老茶的人,不倒掉的人一直难能超过1/3。2010年后,愈来愈多人拿红茶与绿茶作为例子说明第一道不要倒掉(英国系统的红茶与东亚的绿茶都不倒);喝老茶的人原本只固执于久陈的灰尘问题,现在也发觉年代愈久,第一道倒掉的损失愈大,因为陈放愈久,水可溶物溶出的速度愈快,将第一道倒掉,存放十年二十年的功夫都被倒掉一半了。但是制茶不卫生的印象不断进入喝茶人的脑里、农残超标的报道经常在媒体上出现,有能力禁止进口的地区就将这些茶挡架在外,无能力躲避的地区只好苟且在喝前倒掉一次。卫生与农残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喝茶的人。

当第一道倒掉的地区以红茶与绿茶不倒掉为例主张不要倒掉的同时,红茶、绿茶区的人在看了喝乌龙茶、渥堆茶、老茶的人将第一道倒掉,还说出了温润泡与醒茶的误导性“大道理”,许多人反而起来效法,以为乌龙茶、渥堆茶、老茶要这样做才是品茗的正道。这又加重了第一道倒掉的现象,还以讹传讹到许多新兴喝茶区,再不纠正,严重影响喝茶文明的进展。

2010年代起,熟火乌龙与老茶紧跟渥堆普洱之后大行其道,有人提出第一道倒掉的新理由:认为焙过火的熟火乌龙要将第一道茶汤倒掉,降低烘焙的燥气;老茶要将第一道茶汤倒掉,除掉陈味与灰尘;渥堆茶要将第一道茶汤倒掉,除掉渥堆味。事实上这些燥气、陈味与灰尘、渥堆味都属于制造不完善造成的问题,如同卫生与农残一样。焙火后要存放一段时间,等火味消退后才可以拿来饮用,而且不宜焙到太重的八九分火;老茶若存放得法是不会有陈味进入茶汤的(闻茶干会有一些),若为求快速转变而以较高的温度与湿度陈化,要做好解块、摊晾等退仓手续才可放进壶内冲泡,否则陈味会一直进入茶汤,存放时要做好防尘措施,如用棉纸或布袋包装而非裸露;渥堆渥得太厉害(不宜)是会有渥堆味的,要倒掉好几次才能降低渥堆味,结果剩下的就只是喝茶叶木质部的味道了。要广为传播这些知识,扼止第一道倒掉的再度蔓衍。

就当今的食品卫生标准而言,要大家为了卫生得在冲泡之前冲一次倒掉,对茶叶、对茶产业是种侮辱;对把泡茶、奉茶、品茶作为一种艺术来呈现、来享用的人也情何以堪?喝茶的人要有第一道不倒掉的信念,并坚持要求,否则生产、销售单位会认为反正喝的时候会倒掉一次的,而放松了对卫生与农残上的要求。将泡茶喝茶视为茶道艺术的人更应该要有第一道不倒掉的信念,因为那是我们对“茶汤作品”尊敬、欣赏的基础。

(茶道思想专栏20160619)

 

  (1286)

许玉莲于2017-01-29在浙江温州忘忧茶庄讲授“无我茶会”课

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许玉莲于2017-01-29在浙江温州忘忧茶庄讲授“无我茶会”课

b无我茶会温州20170129

20170127无我茶会

d无我茶会温州20170129 e无我茶会温州20170129 g无我茶会温州20170129a无我茶会温州20170129

许玉莲亦是中国《茶道》杂志专栏作者、中国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系副教授兼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农林大学人文茶文化学院客座教授许玉莲,著有:《茶鐸八音-茶文化復兴之声》、《我就要让这世界香》、《喝茶慢》、《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等书。2017-01-29上午,浙江温州忘忧茶庄召集了22位学员,在忘忧茶庄举行无我茶会课,举办茶会的实习。

 

  (1221)

谁来关心喝茶艺术-蔡荣章

谁来关心喝茶艺术/文/蔡荣章/2016.04.17

泡茶师考试蔡荣章

解渴喝杯茶,或是赶时髦泡茶喝,这样的茶事,大家与农业、商业管理部门会关心,关心农药与重金属的残留、关心包装上的标示与内容物是否一致,但没有人会管你怎么泡、泡得好不好。如果喝茶变成了艺术项目,茶叶是与泡茶、奉茶、品茶绑在一起的,这时候茶是怎么泡、泡得好不好变得非常重要,但这部分就不是农业、商业管理部门所能做的事。目前只有爱好喝茶艺术的人才会关心,往下发展,喝茶既然已到了艺术的领域,理应由艺术界人士与文化管理部门出面关注。

但是到2010年代止,除日本抹茶道受到各地茶道界与日本文化部门的关注外,其他地区的艺术界人士关心喝茶艺术的人不多,文化管理部门也没有将喝茶艺术纳入管理的范围。有人针对这一点会说:先看艺术界人士承不承认喝茶是门艺术,但我有不同的看法:先不管别人怎么看,把自己的喝茶艺术显现出来,不管是在自己的生活中,或是举办活动演示给大家看。如果爱好喝茶艺术的人弄不清楚喝茶的艺术在哪里,或是显现的艺术太过浅薄,那就难怪别人不承认喝茶是门艺术。如果掌有茶文化话语权的人弄不清楚喝茶的艺术,有人提到喝茶艺术就会被驳斥为喊高调、钻牛角尖,那就阻碍了喝茶艺术能够被人享用的机会与时间。

说喝茶艺术也好、说茶道艺术也好,与音乐、绘画一样,当他们靠近纯艺术的时候,都属于较小众的生活内容,但是它必须与普及性高的喝茶、音乐、绘画等同时成长,这样人们的文明状况才健康。如艺术性的音乐要与普及性的音乐并存一样,不是说等普及性音乐发展后才发展艺术性的音乐。茶文化界就有“喝茶艺术尚言之过早”的声音,也有“这部分轮不到我说”的感概,但是左看右看,除了说这些话的人外,并没有上一层的人可以做这方面的发言,如此说来,就是要爱好喝茶艺术的人义不容辞地站出来高喊:喝茶艺术已发出枝干,大家要关注这个艺术项目。

建立茶道艺术的关键不是享用人数的多寡,也不是普及性与艺术性执重的问题,爱好喝茶艺术的人要有舍我取谁的认知。不必太参考别人的做法,也不要太在意别人怎么看。喝茶艺术除了日本抹茶道已表现出泡茶、奉茶、喝茶的美感与艺术性外,其他可供参考的不多。将自己泡茶喝茶间形成的图像与精神面貌表现在生活中、公开演示出来。要有重复再创作的能力,不能只是随机的行为,这次做了,下次能否如此不得而知,这其中就包括了精准的技术与艺术的拿捏。如此做了,这里一朵花那里一朵花,自然显现喝茶艺术的存在与面貌。

不要因为找不到古人以泡茶奉茶喝茶为主题的艺术作品而不敢独自做主地说是可以在现在生活中有茶道艺术。古人有许多只是“享用茶”的茶诗、茶画留存,但把泡茶、奉茶与喝茶融在一起形成的文学与绘画作品不多。但今日有现代人的生活与艺术创作的方式,将泡茶奉茶喝茶作为一项艺术来呈现自然可行。

普及性茶道与艺术性茶道在人们生活上各占据有重要地位,但本质与内容是不一样的,享用者在两者之间的交替性也不强,但两者同步成金字塔形的发展是茶文化体质良好的现象。

(刊登《茶道》专栏2016.04.17)

蔡荣章

 

 

  (1481)

茶杯与茶汤的心事–蔡荣章

茶杯与茶汤的心事

蔡荣章

当我确定一个容器的材质是会影响里面的溶液后,我就很关心喝茶的杯子,虽然我知道这个道理同样会发生在咖啡、酒,与菜汤上,但爱喝茶的人当然优先考虑到茶壶与茶杯。茶壶的故事与杯子差不多,先说说杯子。

有一天在店里看到一只心动的杯子,买了回来,当然是觉得它会喝来不错,但职业病似的,总忍不住要与茶席上的冠军杯比一比。泡好一盅茶汤,倒在两只杯子内,一喝,却发现新宠是略逊一筹,心有不甘,认为公平性有问题,因为温度有点差异,于是两个都先烫过,大一点的那杯在倒茶时少倒一点,这样大杯子的茶汤就不至于热了一些。再喝一次,还是觉得新杯子的茶汤没那么“晶莹”,再用白开水试,结果还是一样。新买回来的杯子只好束之高阁了。别人送来的杯子也是一样,会与原有的冠军杯比一比,比胜了,就留在茶席上当新的冠军杯,比输了,太差的扔到一边,有特点的,如青花瓷、铁釉结晶、柴烧等,留着当教材,一方面便于讲解这些陶瓷产品的不同,一方面说明陶瓷品项与喝茶效果没有一定关系,重要的还是在烧结的程度。

到现在,我已对我的冠军杯有点信心,相信不至于明后天就被淘汰,于是设法拥有一二十个,这样朋友来了才能接待他们喝茶,举办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也才有足够的杯子可应付两场品茗者使用。但这些杯子是否就能稳住冠军宝座?希望是,否则又要花钱买新的,希望不是,人总是那么不知足,期待有更好的,期待知道更好的杯子是怎样的呈现茶汤。

有位资深评茶工作者A君,两年前与我讨论“好杯子对茶汤好”的问题,他只轻描淡写地说:“那是心情、环境造成的差异。”实际倒茶给他比较,他喝了还是说:“差别不大。”当时他还补充了一句:“要有多次、多人的盲审报告才能说明问题。”所谓盲审即设法让受测者不知道喝的是哪个杯子的茶,如杯形一致,又让受测者带上手套。我说:“受测者的知味、知茶能力不够时,反而容易造成错误的结果。”但是他却说:“要懂与不懂茶、知与不知味的人一起受测才客观。”这点有如我们在谈论评茶要由评茶员还是消费者从事一样,有人认为茶是消费者要喝的,要由消费者来评。说到这里我就没再与他继续谈下去了。不懂茶、不知味的人怎能为呈现茶、味的杯子发言?

前几天我又与A君相逢了,他说现在他要求审评室的人要为他准备一个固定的评茶员用杯。好像已发现用不同杯子审不同时段的茶叶是不公平的。我加了一句话:“不只评不同批次的茶要用同一种质地的杯子才公平,喝一款茶用不到位的杯子,对这款茶也是不公平的”。A君问:“为什么?”我说:“这批茶会报怨,我是好茶,是你的杯子没那么好把我降级了。”

当天碰巧有制陶朋友B君送来了一只油滴天目杯,我就用这个杯子与茶席上的杯子一起倒茶来喝,喝过了,洗一洗,也请B君与A君用同样的二个杯子喝。A君说:“茶席上的杯子比较聚香聚味,新来的杯子比较涣散。”两年后,A君终于道出了两个杯子明显的差异。

(刊登201601《茶道》专栏)

蔡荣章茶

 

  (1484)

寻找茶艺比赛和考试的意义-许玉莲

许玉莲茶

寻找茶艺比赛和考试的意义

许玉莲

任何茶艺比赛或茶艺考试事实上都不能代替长期锲而不舍的功夫,“泡茶、奉茶、喝茶” (统称茶道)是一辈子需要锻炼与培养的一件事情,过分注重比赛和考试,把得奖与证书当作唯一目标,这意味这部分人是把“泡茶、奉茶、喝茶”仅视為工具,这是现今大家不愿意承认的盲点,既是盲点,如不改善,迟早会出事的。

怎么说呢,如欲赢得比赛,参赛者必然必须满足那些游戏规则,不符合条件的早就被淘汰了。然而设定比赛章程的是一小群有关人士,他们大多来自四面八方的管理机构和茶商,对茶文化认识的水准可能参差不齐,甚至有些与茶无关但坐在有话语权位置的人,会为了本身所代表的地方与利益发言,若是如此,比赛活动恐已变成是一些管理机构赖以生存的手段、商家的一些广宣手法。

茶艺比赛的规则要偏重的是大方向性的问题,让“泡茶、奉茶、喝茶”(统称茶道)往更上一层楼的境界去思考才是,而不是综合相关人士“个人感受”整理出来的综合性资料。像有些比赛活动的规则如:什么茶要用什么泡茶器、需穿淡雅泡茶服装、站立时双手要摸着腹部、奉茶时要半蹲,请喝茶时要伸掌等等,都属于主观的看法,并不是绝对性的真理,作为比赛规则是非常脆弱无力的。倘若比赛过程中泡茶者只一味要达到目的,找不出能够提高个人价值感的技能在哪里,那么这种比赛只会催生一批批被捆绑在框架里的盲从者而已,在在扼杀茶文化文明的推进。像一些茶艺比赛规定一边泡茶一边讲解,评分标准“讲解需有创意、给人以美的享受、语气婉转、有艺术表达力”。这岂不误导大家以为茶道就是要靠嘴巴把它说得天花乱坠才显得高明,“泡茶、奉茶、喝茶” (统称茶道)倒是无人管。

经常参加茶艺比赛的人约分两路,以茶事工作为职业的,以及学校的茶文化生,他们绝大部分是新人,严格来说他们将会变成下个世代茶界的新主人,倘若为了比赛得奖,每一年一度或数度就不得不去迁就主办方所圈定的范围来做,如果参与的茶公司和茶学校不再教他们学习观察的能力、独立思考茶道是什么,那结果就是未来的茶人们都只能一窝蜂去抢大家都会做的工作、做市场流行之事,茶道想要深度发展也就无路可寻了。

当喝茶的人越来越多,坊间茶艺活动也越来越多,无论正规校园或私塾的茶文化课程更是到处都有,看似进步了,但为何大家却让坊间茶艺比赛或考试的游戏规则凌驾于茶道本质、凌驾于部分在校从事教育的茶道工作者?学校为了要得到奖项的荣誉,甚至牺牲向来秉持的茶道观念,让学生们都去练习考试或比赛规定的泡茶方式,长此下去,真叫人担忧茶道还剩下什么。这得归因于大家对自己、对茶道没有信心,想要通过一场比赛或考试来获得虚无縹緲的认同。

要想真正学好茶道的人,先把每一壶茶泡好喝懂再说,别忙着去比赛或考试,只有对事物有了认识和感情,才能累积养分。即使是身不由己,非得参加那样的比赛或考试,也要认清楚那只是一时的,应抱持一种见识无妨的心态去参加。理想的状况是主办方提供可启发思考能力的比赛或考试方法,让大家不知不觉开窍与进步。

(20160417中国茶道杂志刊登)

 

  (1225)

茶道生活的价值不可被钱困住-许玉莲

许玉莲茶道

茶道生活的价值不可被钱困住

许玉莲

受邀到一文化会所与五十位事业有成的成年男女讲茶道课,提早将两张茶席摆置好预备等一下做泡茶演示,不久学员陆续抵达,报到手续完成后他们即闹哄哄围着茶席,有叫泡茶师让出泡茶座位的、不问自取抓茶壶的、提起盖碗放到嘴唇边作饮茶状的,然后大家就举着手机忙拍照。泡茶师轻声阻止学员碰触茶器,得到的回应是“我给了钱,为何不能碰”,这倒提醒我们有关“钱”的角色在茶道生活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一些人从一开始就失焦,被“钱”锁住,以钱来衡量茶道的价值,忽视茶道中的内涵。今天若不讨论钱这课题,说明茶道应如何“活出”它的价值而不该被钱左右,再过个一、两年也就迟了,大众将被误导得翻不了身。 “我给了钱,为何不能碰”这个问题,是的,我们要说,缴了学费就是要教你别乱碰茶具。茶席是泡茶师为茶道演示备用的茶器物,彷如书法家的纸、笔、墨,音乐家的乐器,学生或品茗者不得随便率性去碰触,这是对人对物最起码的尊重,茶器属于泡茶师的,如欲把玩、欣赏或借用,毫无疑问应先征求拥有者的同意,获得同意后,泡茶师有时还会与你约定把玩的规则,因他天天抚摸在手上的茶具,爱它了解它才知道应怎么对待它,你也必得遵照才是。对于泡茶师来说器物不再只是一件器物,它是朝夕相对的朋友,甚或泡茶师供奉一些老器恭恭敬敬的如长辈,岂容你乱摸。再来是器物的安全问题,假设一下子拿不稳摔破了,这将造成很多纠纷,谁来做赔偿呢?茶器摔破了没人认账是天天发生的事,伤透了我们泡茶师的心。泡茶师这方面认为,无论此物价格多少,都是他长年累月捧于掌心的宝物,你赔多少钱都不足以安慰他,赔偿者往往还认为没必要补偿。茶具不让你碰的另一原因是卫生问题,茶席上的茶具原本都处理干净预备等下泡茶喝茶用的,你碰过了就不那么卫生了所以不许你碰。

上述学生以为“我给了钱,茶道规矩由我定”,另有一些学生觉得“我没钱,我不要根据茶道的方法做”。常用的理由是:我向来以简朴為美德,喝茶何必搞那么多东西。比如专门收放茶叶的罐子、赏茶的茶荷一概排斥,找一个材质较好的壶来泡茶也反对,找一些优良茶叶来泡饮也属浪费钱,这类学生懒惰成性、想也不想就拒绝自己不懂和不熟悉的事物。其实一个罐子不必花多少钱,茶叶容易受潮走味,故密封的罐子起防潮作用,装茶可保护茶质,泡茶者用对罐子则对得起茶叶则心安理得,加上如若罐子很有质感,泡茶者则感受到美,讲究茶具是生活的精致,精致比粗糙好,简朴加上精致加上审美才有意义,茶道生活便慢慢产生一种满足与快乐的社会价值。

还有学生认为“不就是一杯茶,有这麼严重吗”,当泡茶师全神贯注在茶道演示中,对茶叶份量与水温的要求是如此凝重时,对浸泡时间是那么郑重其事的分秒必争时,有些学生就不以为然,自以为是的嘲弄泡茶师“浪费时间,浪费时间即浪费钱”。只用钱来衡量茶道价值是不对的,喝茶是需要一些方式、知识与时间的艺术展现,从制茶法、收茶方式、泡茶技艺、所需时间的运用等,都能让茶、茶道有最美好的内涵呈献,若茶道中的艺术没有机会被展现、唤起,才是浪费。一杯茶不讲究,等于对生命的糟蹋,何等的代价。

(刊登福建《茶道》杂志。完稿2016-03-17)

 

  (1319)

测温秤茶与计时–蔡荣章–20161030

测温秤茶与计时

蔡荣章专栏20161030

什么种类的茶,如绿茶、乌龙茶、红茶、普洱茶,什么茶况的茶,如破碎多的茶、老叶多的茶、苦味重的茶,泡茶的时候都要先决定泡茶用水的温度。所以练习泡茶时要先学水温的判断,用温度计帮忙观察这一壶水在不同温度时的冒汽状况。为什么不直接在煮水器上安装个温度计?现在有些煮水器确是装上了温度计。但一直依赖温度计,要多少温度的水,等到温度计的指标到了就提起水壶来冲水,不是扰乱了赏水汽听松涛的乐趣?泡茶的水温差个一两度影响不大,只要曾经用温度计校正过自己的视觉判断,就足够应付泡茶的需要。

在茶壶、盖碗等浸泡器内放多少茶叶,就直接影响容器内的茶水比例,这是决定浸泡时间最重要的因素。置茶量的判断有人备只小电子秤,然后形成这把壶、这种茶的置茶量标准。但是茶况随时在变,即使同样的一罐茶,细碎的程度、茶叶的老嫩、紧压茶剥离的程度都可能有所不同,不是同样的重量就可以使用相同的浸泡时间。而且经常遭遇到不同大小、材质的泡茶器,所以还是以容器内的茶水比例作为置茶量的标准为宜,如这样子的茶况,放1/4壶茶叶,五道茶汤的第一道到第五道是形成怎样的浸泡时间曲线。

除了水温、置茶量大大地影响了浸泡时间,前面一道茶汤倒干的程度、前面一道茶汤的浓度、这一道与前一道茶间隔时间的长短等也会影响浸泡的时间。还有茶叶品质、茶叶 “水可溶物”溶解的速度都需要临场判断,然后迅速做出浸泡时间的决定。水可溶物溶解速度与茶叶的完整度、叶型的大小、茶青成熟度、外形紧结度、发酵程度、揉捻程度、陈化程度等有关,都需要在冲泡前仔细判断。

水温主要以茶叶种类来决定(如绿茶低温,红茶高温)、茶量主要以泡几道来决定(如泡一二道,茶叶放少少即可,泡五六道,茶叶就要放多多),最后综合水温、茶量、茶况,以浸泡时间来统筹茶汤的浓度与风格。

如果泡的是小壶茶,通常都要冲泡五六道,也就是使用茶多水少的方式泡茶,前面几道的浸泡时间是论分论秒的,差个2秒、3秒,茶汤的品质就有很大的差异,后面几道的浸泡时间又往往是3分、5分,心算计时又容易有很大的误差。所以最好使用计时器,也就是水温、茶量用目测,浸泡时间用计时器。

计时器要用向前计数者,不要使用倒数计时的,因为每次要设定时间不只不方便而且不实际。计完时,归零时不要有铃声。泡茶时不是盯着计时器,而是心算计时(如数息),泡茶与品茗的人陪着茶叶在壶内浸泡,到了差不多的时候才核对一下计时器。

蔡荣章茶

  (1286)

从泡茶喝茶上显现的茶道风范-蔡荣章

蔡荣章茶道艺术家

从泡茶喝茶上显现的茶道风范

蔡荣章

泡茶喝茶大家都有不约而同的步骤,如烧水、备茶、置茶、冲水、浸泡、倒茶、分茶、奉茶,而且在做法与追求美好茶汤的心态是大约一致的,但是在某些环节上却有分歧,这些分歧大大影响了茶道的特质与泡茶者的风范。

首先是奉茶的方法,很多人端着奉茶盘将茶端到品茗者面前,然后将杯子端放在他前面,不管他有没有关注到你的奉茶,甚至还在与别人说话、还在看资料、还在玩手机,泡茶师依旧行礼,或说声请喝茶。这是对茶、对泡茶师的不尊重,连带茶道也无立足之地。我们主张将茶端到品茗者面前,行礼或说声请喝茶,然后由品茗者将杯子端下,并向泡茶师行礼致谢。在游走式的会场,聊天是常态,当客人已留意到有人前来奉茶,这时依旧请客人自行端杯,如果没关注到奉茶人员,泡茶师或特设的奉茶人员就在他视线内请问他要喝杯茶吗,如果要就请他将茶端下。

第二道通常是将泡好的茶盛放在茶盅内,然后持盅将茶倒于先前奉出去的杯子内。奉茶时是先倒好茶,向品茗者行个礼或说声请喝茶,品茗者回礼后,奉茶的人就不必再行礼了。这时品茗者如果还没有注意到有人前来奉茶,奉茶者可以问一声:还要喝一杯茶吗?要,帮他倒一杯。如果品茗者的杯子还剩有茶汤,也一样问他一声:还要喝一杯茶吗?他如果说要,等他喝了前一杯的茶汤,再为他倒一杯新茶。通常喝了三四道茶后应休息一下,或吃茶食、或品泉、或结束茶会,不要泡个不停,或看品茗者的杯子空了就加茶。

茶会结束后,品茗者将杯子送回泡茶师的奉茶盘上,并行礼致谢。如果因场地的关系,品茗者不方便送回杯子,泡茶师可以前去收杯,这时品茗者将杯子放回泡茶师的奉茶盘上并致谢。若喝过的杯子就留在原位而离席,意味着泡茶师要逐个收拾杯子,说是茶道、茶人风范,有点南辕北辙。

喝茶之前就将一盘盘吃的东西与茶具并列陈现,品茗者坐下来就可以开始吃东西,泡茶师或茶道艺术家一面创作茶汤作品,品茗者一面吃着东西。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期待茶道艺术的呈现?如果将享用茶食当作品茗后的空白之美来应用,品完二道、三道茶汤之后,每人一份精致的茶食,茶食没有再一层的包装,直接就可以欣赏到它的美样与滋味,享用完毕,利用盛装茶食的怀纸擦拭嘴巴、手指,折起来自行带走。这就成了品茗过程的一道,接下来继续泡下一道茶。

品赏泡茶用水也应该纳入茶道艺术的过程之中,水在茶汤作品的呈现上占极重要的地位,它已是茶汤品质与内涵的一部分,我们称这一道泡茶过程为品泉。喝了数道茶汤之后,这时来一杯无何有的白水,正可让茶味与味蕾再次不一样的重逢,我们会惊叹这杯水的甘美。再说,这时的身体也需要补充一点水分。

茶被泡开后的叶底是我们泡茶、喝茶人最想观赏的“茶”,是茶继茶青、茶干、茶汤后的第四个生命周期,泡茶师或茶道艺术家会用白瓷盘盛放一些叶底让我们欣赏与感念,喝茶人很知道茶的一点一滴的。

泡茶喝茶加进去这几项,茶道或茶道艺术的呈现才显得完整,泡茶喝茶的人、泡茶师、茶道艺术家都有了应有的形象与风范。

刊登于2015-11《茶道》专栏

 

  (1235)

蔡荣章应中国茶叶学会之邀讲授无我茶会

蔡荣章应中国茶叶学会之邀讲授无我茶会

中国茶叶学会在浙江省余姚四明山书画院举行第二届茶艺师资培训班第3期面授课程,2016年8月30日上午的无我茶会之举办、晚上的无我茶会实训邀请蔡荣章教授前往授课。

在无我茶会之举办的课程上,蔡荣章就无我茶会的基本形式、抽签决定座位、依同一方向奉茶、自备茶具.茶叶.泡茶用水、事先约定泡茶杯数.道数.奉茶方法.并排定会程、没有司仪、席间不语、无我茶会特殊做法及七大精神、场地问题、场地的准备、夜晚无我茶会的场地需要多亮的公共照明、向心坐与背心坐、解说员与演出者的位置、无我茶会的基本道具等问题提出讲述,并请许玉莲教授做示范

在无我茶会实训的课程上,于书画院的水周阁举办了夜晚无我茶会。

蔡荣章做无我茶会基本道具的解说:

%e6%97%a0%e6%88%91%e8%8c%b6%e4%bc%9a2

蔡荣章讲解,许玉莲做无我茶会的示范:

%e8%94%a1%e8%8d%a3%e7%ab%a0%e6%97%a0%e6%88%91%e8%8c%b6%e4%bc%9a

水周阁夜晚无我茶会:

%e8%94%a1%e8%8d%a3%e7%ab%a0%e6%97%a0%e6%88%91%e8%8c%b6%e4%bc%9a1

 

  (1657)

用以口鼻训练的茶香茶味罐头-蔡荣章

用以口鼻训练的茶香茶味罐头

蔡荣章

所谓“茶香茶味罐头”是把茶的各种香、味装成一瓶瓶的样品,方便大家认识与记忆。理解了这些茶香茶味的基本组合元素,不论是茶的评鉴还是欣赏,就有了脉络可循。

把茶香、茶味认识得清楚,喝茶的时候才能把茶干的香与茶汤的香、味欣赏得很彻底,否则只是笼统地欣赏、笼统地喝个大概。有人以为笼统地看、笼统地喝比较可以得出茶的全貌,分解成各种元素反而支离破碎。这个理念是对的,但整体窥其全貌前如果摸清楚了每个组成分子,对整体的识别能力会更强,怕的是只钻进某一香味特征而忘了整体表现出来的茶性。如同对象牙有特别的喜好,看到一头象时就只夸它的大牙长得多大多美而忽略了整头象的形体与走起路来的姿态。如同对金萱茶的品种奶香特别有心得,一喝到奶香明显的茶就雀跃起来,管不着其他的香味组合与茶性的表现了。

茶的品种风味,茶树生长的土壤、环境、海拔造成的特性,制茶工艺形成的不同类型,焙火、入仓等加工塑造的风格,泡茶器物与泡茶手法产生的茶汤品质,等等综合架构成的茶汤作品都分散在茶香、茶味、与茶色的不同元素之中,茶色暂时不说,茶香、茶味的大部分元素必须认识,喝茶人才有办法完整描绘出一壶茶的全貌。

如果我们把喝茶、看茶时经常碰到的各种香气与滋味,单项地抽离出来(如金萱的品种奶香),并且以它原本存在于茶汤时的状况(如奶香是从茶汤中萃取,而非从奶品中萃取或直接合成),将这些香气与味道保留在中性的溶液中。这些香气还有:大红袍的岩韵、芽茶的毫香、焙火的熟香、入仓后的陈香、某些普洱茶的樟香、某些六堡茶的谷香、绿茶红茶等各种制作方式产生的特征性香气、含水量偏高造成的酸气、存放不良造成的霉气等,将这些香气一瓶瓶装起来,我们就可以藉着这些香气元素来认识茶的各种“香”,当欣赏茶时,就容易知道所接受到的“香”是由哪些“气”组合而成。

那味觉的部分呢?把这些纯属口腔的“味”与“觉”的各种元素制成可以饮用的瓶装水,用喝的方式来认识(这些味觉的元素不能像香气保存在挥发性的溶液)。如茶的苦味、甘味、鲜味等,如茶的涩感、麻感、活性等。有了香气的基础,再加上味与觉的认知,就容易透过口腔与鼻子将茶的香气与滋味交错地分辨与融合。

为什么不直接拿“茶样”闻其香,并冲泡成茶汤来体认其香与味呢(香气除鼻子嗅,也需要在口腔内体认)?因为即使需要“茶香茶味口鼻训练”的单位或个人能够找到具备各种香、味的茶样,但只保存就是一大问题,到了要用的时候可能已走了样;再说,冲泡的方法与条件很难掌握,结果得不到所需的香气与滋味。

将香保存在挥发性的溶液中以供闻香、将味保存在可供饮用的溶液中以供试饮,技术性已不太成问题。酒界已将葡萄酒可能遇到的一些主要香气做成样品罐,并商品化,品酒界、制造与行销的业者很方便就可以取得这些教材从事学习与训练。茶界如果有了这些利器,一样在茶的感官审评、茶的饮用欣赏上会有很大的助益。

201510《茶道》月刊专栏

 

  (1801)

学老师的茶法,喝自己的茶汤-蔡荣章

学老师的茶法,喝自己的茶汤

蔡荣章

向老师学习泡茶学些什么?学如何识水、如何从茶叶看出各种茶况、如何从这些茶况决定泡茶的水温、放多少茶叶要浸泡多少时间—–。不是学习穿什么服装泡茶、拿壶的手法应该摆出怎样的态势、茶席的桌巾花瓶香炉要如何购置—-。老师的生活态度、对茶文化的看法、对茶价的评判是在“选修”的范围,学生同意他的意见,自然追随他的言行与思想,有不同的意见,也尊重他在泡茶上的专业。

上述是将泡茶专业与茶文化观念分开看待,但如果老师的茶文化观念认为泡茶没有一定非得泡得怎样不可,那是根本否定了泡茶的专业,也就没有学习泡茶的问题可谈了。

依上述的说法,学茶的人不必担心从此喝到的茶是老师的茶而不是自己的茶。我们学的是泡茶的方法,是掌握茶汤浓淡、茶汤品质特性的方法,接下来是自己泡茶、自己捉摸茶汤的浓度与特性。不是一开始就学习老师的泡茶模样,他用哪一把壶就跟着买同样的一把,他从哪里取得的茶叶也同样地购买。这个问题不也发生在音乐、美术教育上?但事实证明不会发生传授与创作上的冲突,一班同学都是同样的那几位老师,毕业后还不是各有各的创作领域?

学习泡茶是学习泡茶的原理原则,而不是泡茶的风格。一开始就讲究风格是错误的教法与学法,老师要教的只是如何泡好一壶茶。同样道理,音乐老师也只是要教如何把歌唱好、把琴弹好。如果把握不了这个原则,就会教出一批像一个模子印出来的师徒。换个角度思考,让泡茶的人一开始就自行摸索,不要跟老师学,一开始就自泡自的,自始至终都喝着自己的茶,好吗?这种学习方式或许能摸索出一条泡好茶的道路,但也可能徒具个人特性,茶汤却一直错误到底。

老师教泡茶的原理原则,包括基本知识如制茶对茶叶茶汤造成的影响、茶具烧结程度如何影响茶汤的品质,以及对茶文化、茶道、茶道艺术的解说等都只是陈述自己或别人的看法,要向听者交代清楚,以便听者有自己判断的空间。泡茶的原理原则与对茶文化、茶道、茶道艺术的看法,也难免会有错误的陈述,所以听众要多看、多听、多体会,然后加以判断。至于泡茶风格与生活态度,不要如泡茶原理原则般地传授,只让学习者自行参考与取舍。

向老师学习的最大意义是获得老师的经验,免得自己还要一步步地探索。但老师的经验与结论有不同的层次,同样的向老师学习,得到的结果还是有很大的差异。既然要向老师学习,就要找对老师,找那不是要学生依他样子泡茶的老师,进一步再看他是否都可以把各类茶泡好,都依着他的茶道理念过着他的生活,别人也不会因他的生活方式感到不悦。找错了对象,会让自己老是苦恼于泡茶不易、茶道生活难行,而且练就一副不是自己喜欢的泡茶模样。

这一层茶道传授方法与学习的态度不只强调向老师学习的重要,也澄清“依老师教的方法泡茶会喝不到自己的茶汤” 这概念。老师的教学方法正确,学习者只学习原理、原则、方法、思想的道路,这样自己冲泡出来的茶汤永远是自己的茶汤,泡茶模样永远是自己生命的呈现。

(201507《茶道》月刊专栏)

 

  (1660)

茶道艺术与装置艺术-蔡荣章

茶道艺术与装置艺术

蔡荣章

呈现茶道艺术要有一个泡茶、奉茶、品茶的地方,这个地方我们叫它作茶席。最基本的范围是摆放茶具、进行泡茶、在此喝茶的地方,可称呼它是泡茶席;如果包含泡茶席在内的整个房间都作为呈现茶道艺术使用,就叫它茶室; 如果整个屋子都作为呈现茶道艺术使用,例如还有水屋、衣帽间、茶庭等,就叫茶屋。

人们往往不会让这些地方只有茶具、茶叶、水、人,不是说不可以,是常常不够勇敢地这样做。于是要插盆花、摆上一块石头、铺上美美的桌布,甚或点炉香、配上音乐,认为这是在营造一个有艺术氛围的品茗环境。早先(25年前),茶界将经常出现茶席上的挂画、插花、焚香、点茶称为四艺,作为这些装饰的注脚。到了现在,人们已觉得只是“装饰”不具艺术效应,于是提出装置艺术,企图将这些摆置整合成一个有艺术意识的项目。

装置艺术是以“摆置”为素材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在艺术上已是成熟的一种艺术形态,轻而易举地可以更有机、有效地整合茶席上的这些装饰,甚至连茶具、茶叶、水、人都可融入装置艺术的一部分。有了装置艺术的加持,还提升了茶席设置者的信心,可预见的未来,以装置艺术整合茶席,将茶席,甚至将泡茶、奉茶、品茶作为装置艺术来呈现会是大家趋之若鹜的做法。

茶道艺术是另外一种艺术形态,绘画、歌唱、舞蹈也是另外一种艺术形态。茶道艺术是藉着茶席上的茶具、茶叶、水、人,呈现泡茶、奉茶、品茶、和茶道的内涵。将非泡茶时的茶席视为装置艺术没有不可,将泡茶、奉茶、品茶形成的茶道艺术作为装置艺术的一部分则不行,人们会只认得是件装置艺术的作品而不知道是件茶道艺术的作品。

没有泡茶的茶席不是茶道艺术,以茶席,甚或包括泡茶、奉茶、品茶在内形成的装置艺术也不是茶道艺术。那反过来说,茶道艺术能不能将装置艺术作为自身素材的一部分?不行,茶道艺术只能以泡茶、奉茶、品茶所需的茶具、茶叶、水、人来呈现,不能掺入装置艺术。将茶具、茶叶、水、人摆置妥当,将茶席设置妥当,将品茗环境塑造成该次茶道艺术所需的样子,这是茶道艺术的一部分,一切以该次茶道艺术为依归。若以装置艺术的形态出现,茶具、茶叶、水、人都要依装置艺术之所需,泡茶、奉茶、品茶也要依装置艺术的节奏进行。

有人认为只是泡泡茶喝喝茶有什么可以持续发展,让人们继续享用的茶道艺术?甚至有人说泡茶喝茶已泡了三十年(指当代的茶文化而言),不能只是再泡茶喝茶了,该往新的方向发展。还认为,茶席上原有的四艺已不具时代感,要从前卫的装置艺术、观念艺术(如喝没有茶汤的茶)着手。或许结合四艺、装置艺术、观念艺术会有更多的群众,但每项艺术形态都需要有完整的空间展现自己,茶道艺术要成就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不要让它与其它已成熟的艺术项目挤在一起。茶道艺术有其完整且丰富的自主性,勇敢地说:茶道艺术就只要泡泡茶喝喝茶。

201505中国《茶道》月刊专栏

  (1787)

茶文化复兴五个进程-蔡荣章

茶文化复兴五个进程

蔡荣章

20150211《茶道》杂志专栏

当时喝茶人有一把小壶、几个小杯就足可笑傲江湖了,大家认为用小壶才是会泡茶的人,尤其是紫砂小壶。其他一律从简,置茶时用手抓一把,朝手心哈一口气,就着鼻子猛吸几下,然后用手将茶置入壶中。这是1980年茶文化复兴初期的状况,刺激了大家想要有个茶荷可以观赏茶叶并置茶入壶、想要弄清楚识茶、赏茶的正确方法,于是有人研发各种泡茶用具、研究泡茶的动作、整理泡茶的原理。小壶茶法、如何泡好一壶茶、茶道教室都是这个阶段的产物,是为茶文化复兴第一个进程。

有心的人,赶时髦的人,在这喝茶风气初起之时到处购备茶具、到处学泡茶。“我已收购了一百把茶壶”、“要不要去学泡茶,每星期二四晚上” 、“我家附近又开了一家茶店,去看一看”,都是常听到的话语。到了1980年代后期,大家交谈的话题变了,“现在流行用盖碗泡茶” 、“上课时老师教我们如何在短时间内泡茶给五十、一百人喝” 、“宋朝时的抹茶现在又流行起来了” 、“泡茶不再那么严肃,路边的调饮茶一家家的开”。泡茶的方式多样化、喝茶的层面扩大到公司、开会、街上的路人,泡茶的方法从小壶茶法扩展到盖碗茶法、大桶茶法、浓缩茶法、含叶茶法、旅行茶法、抹茶法、煮茶法、冷泡茶法、调饮茶法等的所谓十大茶法。1983年还产生了泡茶师检定考试制度。茶文化复兴迈进了第二个进程。

各种泡茶法的用具有了,也学会了泡茶的技能,喝茶的人开始举办茶会,先是泡茶师颁证典礼以茶会的形式进行,接着是公园里、梅花树下的茶席。大家看得见茶道的形象,传播界也抢着报道。接着邀请日、韩、马来西亚、香港、新加坡的茶友前来演示他们的泡茶喝茶。1990年无我茶会诞生,各地方不同泡法与茶道理念的人不再只是互相观摩,而是可以聚集在一个茶会上泡茶、奉茶、喝茶,藉着这种茶会的形式又凸显了现代茶道的特质。这是1990年代开始的第三个进程。

茶会的举办,其他艺术项目大量加入到茶席里面,如音乐的搭配、插花等装饰品、谈论生命与做人道理等等。久而久之茶人们开始思考泡茶喝茶除了在种茶、制茶、卖茶上发生的效应,它里面属茶的特有元素要如何呈现?茶人们认为不应该只是将茶与其他艺术或思想混搭,而要有茶独立自足的空间。于是纯茶道的思想被孵化在泡茶喝茶之中,茶人们开始寻找泡茶与茶汤里的审美世界。纯茶道的思想是茶文化复兴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第四个进程。

茶人们只要有了“泡茶喝茶就是泡茶喝茶”的想法,很快就会想到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也都要求以自己的音乐、美术、文学来完成所要表达的作品。茶人也逐渐建立了这样的信心:泡茶喝茶就足以完成所要的艺术表现。于是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开始举办,把泡茶、奉茶、品茶视为一项艺术来表现。2010年后,茶文化复兴进入第五个进程。

我们不知道泡茶喝茶往后还会怎样发展,但这三十年一路走来,除了茶产业的发展,泡茶喝茶本身也走出了独立自主的能力,那就是纯茶道、茶道艺术。

  (1672)

泡茶煮水的激情-蔡荣章

泡茶煮水的激情

蔡荣章

泡茶首先是找到要用的水,或处理好要用的水,接下来是煮水。用什么壶煮水呢?现代我们暂时不说用什么釜煮水,因为壶被用的机会比较多。高纯度的银壶烧出来的水质比较滑顺,锻烧到位的铁壶烧出来的水质比较清纯,其他如编号304以上的不锈钢壶、原始泥矿烧成的煮水陶壶都能维持水的本质,也是不错的煮水器。

煮水器的底部要宽广平整,这样受热面平均,如果热源供应面也平均,就给水带来平稳的热力波动,再加上水壶材质提供的美好波动,被烧煮的水就有完美的水分子组合,造成口感的滑顺与清纯。

使用铁壶煮水,壶内不可以生锈,也不要烧上或镀上一层其他的材质。每次用毕要倒干,趁热打开盖子,盖子另外倒置,让壶身壶盖利用余热烘干,这样就不会生锈了。

煮水壶的容量最好在1200cc左右,太小要不断加水,太大变得太重操作起来不方便。银壶铁壶的材质比较重,所以都会制成提梁式,倒水时要握住提梁背向壶嘴一端的下半部才省力,所以提梁上若加隔热材料,应延伸到这个部位。银壶铁壶的壶盖往往舍不得挖气孔,煮水时将盖子斜盖一角露出一道缝隙是让蒸汽冒出的方法,但会熏到提梁。另一个方法就是购买壶嘴接在壶腹上半部者,加水时不要满过壶嘴所在的水孔,留出部分水孔作为蒸汽外冒的管道。壶嘴一定要断水良好,否则不只滴水到桌面,久后还会在壶嘴外留下一道痕迹。

煮水的燃料以炭火与电力效果最佳,煮出来的水质较甘冽,条件不允许时,瓦斯、去渍油、木柴等也可以。不管炭火、电力或其他燃料,热力要平均分布在煮水器的底部。炭火最好用炭盆,炭盆的容炭容灰空间较大,没有气窗,火力比较稳定。木炭点燃后用灰覆盖炭火,利用盖灰的厚薄调节火力、调节水温。不烧水时堆上厚厚的一层灰,炭火不会熄灭,木炭也消耗有限。使用电力时,最好用远红外线发热的电炉,发热的炉面与煮水器底部的面积相当且密合。炭火的覆灰与使用远红外线发热的电炉都是不用明火而利用远红外线加热的道理,都令水分子有较完美的组合,令水的口感更清爽绵延。

覆灰的炭火温度更高,炭火完全燃烧,没有一氧化碳危害身体的顾虑。高温的盆面一片雪白,降低燥热的感觉,天冷时围炉泡茶暖呼呼。还可以熄暗灯光,拨掉白灰的厚度,让火红的木炭现出一轮明月。

如何找好的水、煮水壶要用怎样的材质、要用怎样的电炉、要找怎样的木炭,永远追求没完。不要想到止于至善,要适可则止,这是对器物要求的原则,但是不能说泡茶重在载道,任何器物、任何燃料都可以达到道的境界,甚至于讥笑上述所言是物质追求的末道。

泡茶、茶汤载负着茶道里的艺术,泡茶、茶汤的品质与水、煮水的壶与燃料、茶叶本身的品质粘黏在一起,所以对这些“物”的项目必须讲究,只是要量力而为、适可而止,不要忘掉了泡茶的功夫、对美学与艺术的精进,否则又变成了追逐茶道物质的一群。

20150116《海峡茶道》月刊专栏

 

 

  (1347)

品茗空间的实际实现-許玉蓮

品茗空间的实际实现

許玉蓮

发表于中国《茶道》杂志每月专栏

 

品茗空间是泡茶喝茶的专属所在地,专属的意思是这个空间有范围的制约,不一定要将上下四周用材料围拢起来,但泡茶喝茶者都知道它有多大。大小只够泡茶喝茶就好,不要有空间留给其他东西、艺术或摆置。

空间形状不拘,可四方、圆形或三角等,但它务必是独立的,它不用来进行社交、演讲、用餐及其他活动,存在目的只为了制作茶汤与品茗,此空间所包含的功能只有:准备、茶汤创作、品茗、整理。

准备:茶汤会前,茶叶、水、茶器的收纳、安放及流程的衔接。

茶汤创作:泡茶时茶具摆置与操作。

品茗:客人品茗与茶具置放。

整理:茶汤会结束后,茶器收拾归位。

如需要每一天随时或固定地泡茶喝茶,可将品茗空间以及应用的茶道设备都设置在一个固定存在、不移动的地点,否则品茗空间是随着喝茶的需要而产生的,即可以于任何地方创造一个品茗空间来举行茶汤欣赏会,品茗结束后将该地方还原,品茗空间就存在于从无到有,从有还原为无的过程中。

品茗空间可在户内,设在原有的建筑物内如住所、书房、礼堂、教室等,条件允许则在这些地方围拢另辟隔间构造一个出来,有可进出的门,门内就是品茗空间。如无间隔空间,直接在这些地方安插茶席出来泡茶,则茶席中泡茶与喝茶的人面对面、伸手可及的周围地方即品茗空间。

也可外出泡茶,在户外找适合地方创造品茗空间进行茶汤会,空间范围的限制、大小如上述要求,惟适合的地方不一定是要风景优美的地方。美丽风景并非品茗空间必须完成的第一要领,毕竟茶人的心思是为茶而来,那地方的景色无论有多么雅致或相反,茶人的内心对此并没有任何牵挂才对,这样才不让景色的美与丑造成对茶的偏执。品茗空间附近的环境如果令茶人太兴奋、太休闲、或太担心,分神了,都不是好的品茗空间,品茗需要一定程度的专注与静寂。在户外进行茶汤品赏的茶会,应注意空气清洁,地方卫生及安全,之前的准备如水源、加热方法,之后的整理如茶渣处理,必须设想到像室内品茗时一样周到。

以现代生活水准与居住环境的视角来研讨品茗空间,由于房地产的价格飙升,打算拥有一片风景优美的境地才建立品茗空间来泡茶喝茶有点不切实际,也容易成为懒惰习茶的借口,总认为「当有一天我在山明水秀的地方建造一所茶屋,我才努力习茶;或当我找到一个景色漂亮的地方,我就会把茶泡得很好」并不是品茗空间的意义。

应将「在户内各种场所进行品茗」当作常态,因为这才是人们真实生活的地方,葡萄牙公主 Portuguese Infanta Catherine de Braganza成为英国皇后的品茗空间是和住家一起的,陆羽的青塘别业、千利休的黑木茶屋、草衣禅师的一枝庵,既是住家亦是品茗空间。在天天生活的场所创造一个品茗空间来进行茶汤会,对有志于建立行茶习惯的人来说,可常常接触而逐渐养成一套行茶法,品茗(即茶道、茶道艺术)才能成为生活里稳定的一部分。对已经将茶道建立成为人生里必做之事的茶人来说,身边就有一个品茗空间来进行茶汤会是属于必然的事实。茶人怎么能等到梅花开了才泡茶,盖了茶屋才品茗,那岂不成了空谈。(完稿20150111)

 

  (1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