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茶人

 泡茶者进场与退场的境地/文/许玉莲/2017-06-15

泡茶者进场与退场的境地//许玉莲/2017-06-15

茶道艺术家进行茶汤作品发表时,要知道茶汤作为一件艺术品大前提是必须有人将之品饮,所以作品完成会有许许多多品茗者参与,如何让人们理解茶道艺术家在进行着什么,如何让品茗者乐于听从整个茶汤作品创作程序旋律并追随,如何让品茗者加入成为茶道艺术一份子,茶道艺术家有责任引领、并且要将从A地(现实生活)到B地(通过茶汤作品创造的新境地)「手续」说清楚。

泡茶师要勇于表明立场,所谓立场即针对将要冲泡之茶叶有充分了解,知道要怎么冲泡怎么品赏它,才能将其本质表现得一百分,为了要将这美丽茶汤精炼出来给大家享用,故此整个茶会一切有形、无形法、时间、人物都得听他调度。如此,泡茶才能升华成茶汤作品,泡茶师才能升华至茶道艺术家。

茶道艺术家掌席、泡茶,呈献茶汤作品的品茗会,首先要安排进场与退场规程。茶会开始前把茶席设置完毕,让泡茶师等在席上至一位一位客人入座了才开始泡茶不是好办法,那是负责带位、公关、寒暄的工作。一般做法是在泡茶前将茶席整装完毕就躲起来,直至茶会开始,泡茶师一入席即开始泡茶,这样有点生硬,与物与人的感情还没投入,像工作似的。

泡茶师进场,不是说把进场仪式包装得有声有色,有音乐伴奏的那样子就够了,也不是拿着一盘漂亮的花、提着一盏古董灯笼,风姿绰约走入茶席就完了,这些动作与茶无关,对品茶一点帮助都没有。

泡茶师要怎么进场呢?泡茶环境打扫、布置好后,摆上泡茶桌、椅子、储柜、屏风等(如需要),泡茶桌如要桌巾可预先铺上,设置至此先告一段落,等品茗者入座。茶会时间到了,泡茶师拿着自己的茶具进场,可作如是安排:主茶器如壶、茶海、杯子收入一托盘或篮子,另一盘置辅茶器如茶匙、杯托、茶巾等,最后一套是煮水器,如煮水器有点笨重或移动不便,可省略进场,预先摆入泡茶席。

茶器收纳要有一定上下或里外次序,根据摆放的前后次序决定它位置,如壶垫要放在最外面,接着才是茶壶,以此类推,这样从篮子把茶器取出时就不会乱,第一步从最外面取出壶垫,放在茶席,第二步取出茶壶,置放壶垫上,壶若有布袋包裹,小心打开,取出后,把布袋折叠整齐收回篮子里。主茶器布置完毕,收下篮子,将辅茶器一件一件取出置放茶席上,摆在最远位置的茶具要先从托盘中取出,依序从远至近,放好了收下托盘,最后备水煮水。这样一步一步进入泡茶状况,牵动着品茗者的心慢慢专注在茶道上,那才叫美呢。

退场要怎么做?品茗到最后,清水也喝了,茶渣也看了,将器具做初步清理,取出装主茶器的篮子,依先出后进序把壶、茶海、茶杯等一一收进去,接着将辅茶器也一一收进托盘,站起来把刚才自己带出来的茶器收进去后台,先捧起辅茶器之托盘离席,过了一会,再出来将主茶器的篮子带走,最后再一次出茶席来,与大家相看一眼,点头告别结束。有这样子一丝不苟的前后呼应,有这样子对茶对人的依依不舍,那才叫好呢。

为什么要说这些,因为泡茶师如缺乏定力与气魄罩住茶席上茶、器物、人与时间,全场气流便不跟着他的节奏走,主要人物荒腔走板没能引导品茗者者进入应该有的旋律,喝茶者看不出茶汤创作的需要,也就没办法配合,其「茶汤作品」遭漠视便是理所当然的事。

(刊登中国《茶道》杂志) (1626)

什么时候喝茶不可以说话/文/蔡荣章

現 代 茶 道 思 想 網 創 建 者蔡 榮 章 許 玉 蓮

蔡荣章

什么时候喝茶不可以说话/文/蔡荣章

20170630茶网专栏

喝茶不是就是要说话,有什么时候是喝茶不可以说话的吗?听音乐、看戏都是休闲活动,都是可以聊天说话的,不是吗?说到这里,这可要看情况而定,在音乐厅欣赏音乐是不可以说话的,在剧院欣赏歌剧是不可以说话的,即使是野台戏,当大家看得入神、听得入神的时候,你在旁边说话是惹人嫌的。这样说来,还有什么场合是可以说话的呢?好像没有了。我们不能说:用餐的时候搭配的歌唱或表演是可以一面用餐一面高谈阔论的。我们常有这样的经验,但那是值得享用的一种娱乐方式吗?我们真的可以从那里享受到什么美感吗?我看还是等吃过饭再专心听歌看戏吧。你或许要说:这种场合所呈现的演出就是要用这种方式欣赏的、这是民间的一种生活方式。我持保留态度,我赞成茶馆的那种听歌看戏方式,但不喜欢在用餐时演出。茶馆里的演出虽然也是边听边看边喝,但有兴趣的人才会选择这个时段,是不太聊天的,要谈事情会叫到一边去。但用餐时间是把歌唱、演出当作一道菜一样的端上桌面,可以先吃这一盘,也可以先吃那一盘,那样的节目就太糟蹋演出的人员了。

茶道是不是也曾沦为刚才所说的那种边吃饭边做茶艺表演的状况呢?我们都曾经历过,我们都曾扪心自问过,我们不要将茶道做如是的安排,我们也不要将音乐、戏剧做如是的安排。我们并不是说茶道一定就是要唯我独尊,但是当你专心留意泡茶、专心欣赏茶汤时,根本无暇去说话,别人找你说话你都会觉得讨厌。

但是喝茶在两种情况之下是一定要说话的,第一,谈生意、聊天的时候。这时喝茶只是配角,即使邀请一位泡茶高手在旁边泡茶亦是如此,这时候的主要工作是谈生意、聊天,泡茶的人不可以只想要表现他的泡茶艺术,别人不关注他泡茶、不赞赏他的茶汤他就不高兴。第二,介绍茶叶、讲解茶道的时候,不论是在商场、家里、或是课堂。这时候讲话的人可能一边泡茶、一边奉茶,一边说着、讨论着这些话题。除了以上这两种场合,剩下的就只有专心喝茶了,专心欣赏泡茶、专心体会奉茶、专心享用茶汤,这时候我们不需要去操心这叫什么茶名、操心同席的人是不是知道你是茶叶专家。这时我们需要的是专心观察泡茶的人怎样泡茶、专心欣赏这泡茶的味道与个性,没有时间从事任何社交工作。

总经理室的接待泡茶可能是属于第一种场合,茶叶卖场为买茶的客人泡茶可能是属于第二种场合,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绝对是第三种场合。

 

  (1241)

从女性泡茶者是否要穿袜子说起/文/许玉莲/20161212

从女性泡茶者是否要穿袜子说起/文/许玉莲/20161212

茶席设在地上,女性泡茶者脱鞋坐地上泡茶时有必要穿短袜子吗?特地着重说“女性”,因为就目前所听到的争议与呵责都针对着她们。有说女性光脚板是不礼貌的,我问:如何不礼貌?他们说:让别人看到皮肤怎么可以。女性的皮肤为何不可让人看到呢,因它涉嫌诱惑他人情欲冲动,此言论是先假设女性皮肤给人看到是女性不应该犯的错,带有一点羞耻与罪恶,故必须有保护罩套着。

日本茶道进行时,穿和服参加者都有穿袜套,和服装扮本包括二趾袜,故是否需穿袜子也就没有讨论的必要;现今穿现代服装者在进入茶室前要套上白袜子,即使原先就已经有穿袜子,这时也必须脱下来换另一双专用的,这种做法似乎带出“维持卫生”的意思,而不是担心“皮肤被窥视”的问题。

近代中文茶界并不擅长坐在地上泡茶,包括:该穿什么衣服、如何换脱鞋子、是否穿袜子、如何摆放双脚等问题至今没有彻底解决。三十多年前茶文化复兴期的现代茶艺馆,大多装潢成部分地席、部分桌椅给人泡茶,地席式的泡茶空间需要脱鞋进场入座,那时大家并没有考虑礼貌、卫生或“看见皮肤”等问题,反正赤裸双脚、穿短袜子、穿丝袜的都有,后来有茶艺馆面对太多顾客脱鞋,肮脏鞋子和袜子带来的“臭气熏天”而关闭地席式泡茶空间,接下来新开的茶艺馆似乎也不设地席了,故此,我们其实没有多少机会去试验现代人使用地席泡茶到底是否要穿袜子。这几年因为大家喜欢玩各类型茶会,地席式泡茶散见各区域,“穿袜子”与否问题就浮上台面。

女性是否穿短袜子不外乎几个原因,第一关乎装扮搭配的需要,她们有及膝裙、落地长裙、长裤等几类,鞋子至少也有高跟和平底、包脚趾或露脚趾的凉鞋,上述服饰较少人搭配短袜子,大家认为不大好看,所以多选择穿丝袜。女性多在穿休闲服如牛仔裤、运动服时才会搭配包头鞋穿短袜子。第二是卫生,脚常出汗者多会穿短袜子,有利于吸汗,也就维持了脚的干爽,但这样的袜子必须常常换才不会臭。第三要看气候,一年到晚都炎热多雨之地,大家会养成不穿袜子的习惯,无论是短袜子或丝袜,穿上会觉得热,下雨了又湿嗒嗒,极不方便,故都不穿。

个人自由、穿衣习惯与审美眼光影响人们如何装扮,这包括了作为一位女性泡茶者,她到底要不要在脱鞋后穿着短袜子来泡茶,也是完全属于个人选择,大家没有必要因为她没有穿短袜子而裸露了小腿及脚背、脚板,就对她进行道德审判,认为女性居然大大方方让自己的脚展现人前,违反礼节,是不自爱的“坏女人”。

当然,着装其实也不应肆无忌惮,既然是针对泡茶而言,那么不妨回到茶道本质上考虑“怎样才算是完整的泡茶装”,如为了塑造一个更整洁卫生的泡茶、喝茶环境,又不影响自己平常的穿衣风格,在进入泡茶空间之前换穿一双干净的短袜,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即泡茶者无论穿着什么服饰,都必须带备一双短袜,于入场前换上。那剩下要考虑的是换袜子的地方应设在何处、如已经穿着丝袜的是否直接套短袜就行了、换穿袜子后要洗手吗、泡茶者先穿妥后才让品茗者也跟进、还或一声令下泡茶者与喝茶者同时实施、袜子要统一颜色吗等等。

(中国福建茶道杂志2016-12-12)

许玉莲茶道艺术家

作者简介:

(1)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

(2)中国《茶道》杂志专栏作者。

(3)中国-福建-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茶文化系客座副教授。

(4)中国-浙江-农林大学人文.茶文化学院客座教授。

經歷:

(1)1992年~1999年,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怡保紫藤茶坊主任。

(2)2000年~2017年,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茶艺学习中心主任。

(3)2011年,与蔡荣章同创建”现代茶思想网“网站。

(4)第四十七届陆羽泡茶师检定考试评委。(福建漳州科技学院2013主办)

(5)首届“中华茶文化传播优秀工作者”获奖者。(中国社科院工经所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2014主办)

(6)中国茶叶学会2015首届、2016第二届茶艺师资培训班讲师,题目:“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举办”以及“老茶的冲泡与欣赏”

(7)“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之茶会形式,2011年与蔡荣章共同发起创办。

(8)著作《我就要让这世界香》,,在2015中国茶行业年度会上,入选了“2016茶媒推荐阅读10大茶书榜单”

(9)与蔡荣章合著《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在2016中国茶行业年度会上,入选了“2016茶媒推荐阅读10大茶书榜单”

  (1482)

这是赏茶的一条大道/文/蔡荣章/2016-10-05

这是赏茶的一条大道/文/蔡荣章/2016-10-05

直接就泡法、茶叶、茶汤、叶底来欣赏,不要被茶名所困,这就是大道。今天用了四把壶泡A茶,三把360cc的瓷壶,一把260cc的紫砂壶,用其中的一把瓷壶与一把紫砂壶泡茶,另二把瓷壶当盅,还用了二个与瓷壶同样质地的100cc杯子。这瓷壶、紫砂壶与杯子是我至今可以将茶汤表现得最好的壶与杯,一直留在身边。用一把不同大小的瓷壶与紫砂壶泡一罐茶,是要看看泡出的茶汤有何不同的效果,而且如果泡出的不是两把壶各自最好的茶汤,就表示未具泡好茶的能力,往后依此对该罐茶所做的描述也不具太大的意义。

两把壶都只放了茶壶容积百分之一多一点的茶叶,如大壶放4g左右,小壶放3g左右,大壶的茶叶拨出时发现粗老叶多,就多补了一点。放少少的目的是让茶叶浸泡久久的,茶内的各种水可溶物都有足够的时间释出,这样比较容易从茶汤看出该茶叶的本质。

用了一个计时器,大壶冲了一分钟后才冲第二壶,五分钟后倒出大壶,六分钟后倒出小壶。先泡大壶后泡小壶,最后茶汤温度比较没有落差。水是矿物质总含量40ppm左右的清净软水,用铁壶加热到100℃。

茶呈轻揉捻的条状,条索并未压紧但颇为厚实,是经过剪切、筛分等处理的散状精制茶,条长1cm左右,相当匀整。外观呈雾面的黑色,强光下显现红褐,表面有些粉白色的起霜(后发酵的现象)。

浸泡到预定的时间,两壶分别倒入两盅,倒干到每秒只滴一滴的程度。茶汤倒入杯子,每杯五分满,茶汤的深度2.5cm,这是鉴定汤色的标准水深。两杯的汤色相当,皆呈暗褐色,光线较强时可以看出褐中泛红。特意将茶汤泼洒在白色叶底瓷盘上,确定它的颜色是暗红(后发酵老茶的汤色)。茶汤鼓鼓趴在叶底盘上,让人看到它内含物的高度稠感与十足的色彩饱和度(后发酵老茶的高品质特征)。

红色是90%以上发酵造成的汤色,但A茶在红色上带有粉色,不像红茶般的艳丽,让人想到深度后发酵、慢慢久放、慢慢陈化的效应。要达到这样的后发酵程度与茶汤的稠度,除了原料嫩采外,陈化的时间要在十年左右。

没有温壶,没有温盅,也没有烫杯,倒茶入杯后闻香已是适当热度。是谷香,瓷壶泡出来的是谷壳味重于谷仁味,紫砂壶泡出来的是谷仁味重于谷壳味,紫砂壶的香气是较讨人喜欢的。滋味也是紫砂壶较为醇厚。两杯茶汤有相近的稠度,米浆的口感与满足的味觉,喝一喝好像把肚子都喝饱了。这种味觉在第二口、第三口,茶汤的温度稍降后更为明显。

第二道同样是用100℃的热水,瓷壶泡了4分钟,紫砂壶泡了4分半钟。这次两壶的浓度仍然差不多,但瓷壶的香气较好地显现了茶的谷仁香,然而紫砂壶的茶汤涩感较重,味觉上没有瓷壶那么清澈。

如果再泡一道,浸泡的时间就要延长到20与25分钟了,茶汤喝起来的强度可以差不多,但香气、稠度、汤色的饱和度都将大大不如从前。

将泡过的茶叶倒了一些在叶底盘上,每片摊开的叶底显示了精制时的被剪切(不是茶青时的被破坏),黑色的叶片已无法平铺摊开(因久陈后的炭化)。移到光线较强的窗边,如同汤色,显现了黑色里的红光,深沉有韵。

茶道艺术是无法以文字呈现的,本文只是引导喝茶人直接就泡法、茶叶、茶汤、叶底来欣赏,不要先问是什么茶,然后就依循对该茶已有的知识去体认。不要以文字描述来取代对茶的直接欣赏。

蔡荣章

A茶的外观,衬底的圆形纸片直径5cm。

蔡荣章2

黑色的叶底与暗红的汤色。

蔡荣章3

泡开后在强光下的叶底。

蔡荣章4

冲泡、欣赏A茶的器具。

(中国《茶道》杂志2016-10-05) (1192)

寻找茶艺比赛和考试的意义–许玉莲

寻找茶艺比赛和考试的意义

许玉莲 

任何茶艺比赛或茶艺考试事实上都不能代替长期锲而不舍的功夫,“泡茶、奉茶、喝茶” (统称茶道)是一辈子需要锻炼与培养的一件事情,过分注重比赛和考试,把得奖与证书当作唯一目标,这意味这部分人是把“泡茶、奉茶、喝茶”仅视為工具,这是现今大家不愿意承认的盲点,既是盲点,如不改善,迟早会出事的。

怎么说呢,如欲赢得比赛,参赛者必然必须满足那些游戏规则,不符合条件的早就被淘汰了。然而设定比赛章程的是一小群有关人士,他们大多来自四面八方的管理机构和茶商,对茶文化认识的水准可能参差不齐,甚至有些与茶无关但坐在有话语权位置的人,会为了本身所代表的地方与利益发言,若是如此,比赛活动恐已变成是一些管理机构赖以生存的手段、商家的一些广宣手法。

茶艺比赛的规则要偏重的是大方向性的问题,让“泡茶、奉茶、喝茶”(统称茶道)往更上一层楼的境界去思考才是,而不是综合相关人士“个人感受”整理出来的综合性资料。像有些比赛活动的规则如:什么茶要用什么泡茶器、需穿淡雅泡茶服装、站立时双手要摸着腹部、奉茶时要半蹲,请喝茶时要伸掌等等,都属于主观的看法,并不是绝对性的真理,作为比赛规则是非常脆弱无力的。倘若比赛过程中泡茶者只一味要达到目的,找不出能够提高个人价值感的技能在哪里,那么这种比赛只会催生一批批被捆绑在框架里的盲从者而已,在在扼杀茶文化文明的推进。像一些茶艺比赛规定一边泡茶一边讲解,评分标准“讲解需有创意、给人以美的享受、语气婉转、有艺术表达力”。这岂不误导大家以为茶道就是要靠嘴巴把它说得天花乱坠才显得高明,“泡茶、奉茶、喝茶” (统称茶道)倒是无人管。

经常参加茶艺比赛的人约分两路,以茶事工作为职业的,以及学校的茶文化生,他们绝大部分是新人,严格来说他们将会变成下个世代茶界的新主人,倘若为了比赛得奖,每一年一度或数度就不得不去迁就主办方所圈定的范围来做,如果参与的茶公司和茶学校不再教他们学习观察的能力、独立思考茶道是什么,那结果就是未来的茶人们都只能一窝蜂去抢大家都会做的工作、做市场流行之事,茶道想要深度发展也就无路可寻了。

当喝茶的人越来越多,坊间茶艺活动也越来越多,无论正规校园或私塾的茶文化课程更是到处都有,看似进步了,但为何大家却让坊间茶艺比赛或考试的游戏规则凌驾于茶道本质、凌驾于部分在校从事教育的茶道工作者?学校为了要得到奖项的荣誉,甚至牺牲向来秉持的茶道观念,让学生们都去练习考试或比赛规定的泡茶方式,长此下去,真叫人担忧茶道还剩下什么。这得归因于大家对自己、对茶道没有信心,想要通过一场比赛或考试来获得虚无縹緲的认同。

要想真正学好茶道的人,先把每一壶茶泡好喝懂再说,别忙着去比赛或考试,只有对事物有了认识和感情,才能累积养分。即使是身不由己,非得参加那样的比赛或考试,也要认清楚那只是一时的,应抱持一种见识无妨的心态去参加。理想的状况是主办方提供可启发思考能力的比赛或考试方法,让大家不知不觉开窍与进步。

(刊登茶道杂志,20160417)

许玉莲茶

 

  (1343)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许玉莲掌席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在温州举办

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许玉莲掌席

许玉莲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6 (2)许玉莲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2 (2)

许玉莲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2 (1)

许玉莲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4 (1) 许玉莲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4 (2) 许玉莲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6 (1)

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中国《茶道》杂志专栏作者、中国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系副教授兼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农林大学人文茶文化学院客座教授许玉莲,著有:《茶鐸八音-茶文化復兴之声》、《我就要让这世界香》、《喝茶慢》、《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等书,于2017-01-21在浙江温州忘忧茶庄举办个人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品茗者凭票入场参与茶汤作品的创作并享受茶汤,每张茶票酌量收二百元正,只有十二位名额。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被注解为:

*茶道:喝茶的方法、审美、思想
*茶道艺术:以泡茶、奉茶、品茶所呈现的艺术
*茶道艺术家:能将茶道艺术表现得很好的人
*茶汤:将茶叶用水浸泡或搅击成的液体
*茶汤作品:被视为是一件作品的茶汤
*茶汤作品欣赏会:包括泡茶、奉茶,以茶汤作品为核心所进行的茶会

 

  (1257)

茶道艺术家的时代–蔡荣章

蔡荣章茶道

茶道艺术家的时代

蔡荣章

茶道艺术家是与泡茶者、茶艺师、泡茶师相对应的名词,担任泡茶的人就称为泡茶者,茶艺师是中国职业证照的一种称呼,泡茶师是缘起于台湾陆羽茶艺中心的一种泡茶能力检定的资格名称,如果能将泡茶、奉茶、品茶作为一种艺术项目来呈现,我们就称他为茶道艺术家。

2015年的今天,茶文化复兴从1980年算起的第35年,大家毫不犹豫地称呼泡茶者、神气地介绍自己是什么等级的茶艺师、夸耀自己通过了泡茶师检定考试,大家也很顺口地称呼有能力的泡茶者为泡茶师。在茶文化复兴的前十年,大家是说不惯茶艺师、泡茶师的,大家会质疑,泡茶就泡茶,哪有什么茶艺师、泡茶师的,即使取得了茶艺师证照,通过了泡茶师检定考试,还是不好意思称呼自己是茶艺师或泡茶师。现在有人在胸前挂着茶艺师、高级茶艺师、泡茶师的牌子,当时是没有的现象,那时举办茶会最先进的是使用侍茶、事茶,或说成侍茶人、事茶人。

侍茶或事茶是够谦虚的,也很有茶味,但在茶文化复兴的进程上是不适宜的,因为这阶段要确立泡好茶与只是泡杯茶是不一样的观念,这个观念的转变不那么容易,现在还是有很多人认为泡茶有什么好学的?高校为什么要设置茶文化系?还认为茶艺师、泡茶师的称呼是自抬身价。

一般人不理解会不会泡茶所得出的茶汤是差距很大的,他们也没有将茶汤当作是一件作品,于是大家忽略泡茶技术的重要性,结果转移注意力到泡茶者的长相、泡茶席的设计、席上的插花、挂画、焚香及泡茶时的配乐。不重视泡茶与茶汤,却重视其他的艺术项目,茶的独立地位与价值如何体现?目前茶文化走了岔路,将焦距放在非茶的项目,就是这个不重视泡茶者观念造成的结果。

近十年来,我们提出纯茶道的观念,希望茶能独立站起来,包括茶叶、茶汤、叶底,与其间的泡茶、奉茶、品饮,不要再依赖其他艺术项目的撑腰。近五年来,我们又在纯茶道的基础上提出茶道艺术、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茶汤作品欣赏会的概念,希望泡茶喝茶提升到是件艺术项目,成就出茶道艺术,泡茶者除具备泡茶的专业能力外尚有美学、艺术的修养,成就出茶道艺术家。有了茶道艺术家,他就有能力创作出茶汤作品,他就可以举办个人茶汤作品欣赏会或联合茶汤作品欣赏会。大家经常看到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自然对茶、对茶道有正确且完整的认识。

大家现在还担忧泡茶喝茶够得上是艺术吗?泡茶喝茶的人能称得上艺术家吗?从水、热、器、茶、法、赏、美、思,是足以建构茶道艺术内涵的,泡茶者掌握好这些茶道基本元素,创作出高质量的茶汤作品,就可以称得上茶道艺术家。

茶道艺术家的评定要有学茶与泡茶的履历,泡茶的履历显示参加了哪些茶会与茶汤作品欣赏会,初审通过,再加以现场的学科与术科考试。学科考茶学、泡茶、美学的专业知识,术科当场抽取茶叶,将6~8位评委视为品茗者,表现泡茶、奉茶、品茗、品泉、奉茶食等形成的茶道作品。检定通过后发给茶道艺术家的资格证书。茶道艺术家的资格证书只代表能将泡茶喝茶作为一种艺术项目来呈现,呈现的境界与高度就看个人的造化与茶文化整体的发展。

(刊登201512《茶道》专栏)

 

  (1374)

正式泡茶容易把茶泡好-蔡荣章

蔡荣章

正式泡茶容易把茶泡好

蔡荣章

正式泡茶就是当作在公开场合从事着茶道演示。平时我们就可以把茶泡好,何必等到公开演示的时候?但是经验告诉我们,没有正式泡茶的心态,不容易将茶泡到圆满。因为总会不在乎一些细节,不只是衣服穿得不够正式,可能连指甲都修饰得不够整洁,茶量没有准确地抓拿,这些未全面的武装必然让茶汤不够精彩,茶道作品达不到巅峰的状态。

平常自己一个人泡茶,或是三五朋友茶叙,一点儿压力都没有,可全面发挥泡茶的功力。但一上台演示,就乱了手脚,不是忘了控制水温,就是扫翻了一个杯子。这个状况不是我们所要说的把泡茶喝茶当作一件艺术作品呈现,因为把泡茶喝茶当作是一件艺术作品看待时,泡茶的过程、客人的招呼、茶汤的创作,是要全面照顾的,而且泡茶的过程、客人的招呼还支撑着茶汤的创作。泡茶过程不够纯熟、客人情绪掌握不当都会影响茶汤的精致程度。

水没有一定的处理程序、控温的设备没有操作熟练、茶壶茶盅茶杯的容量没有事先衡量妥当、赏茶置茶的茶荷大小没能与壶搭配、未知冲水时如何预防壶盖的掉落、一位客人直到第二道茶时才出现怎么办、一位客人将手机放在泡茶席上怎么处理、客人一直追问着茶的来路怎么应付,这些现象的出现在平时泡茶往往会被忽略,但在正式演示时就会造成极大的困扰,而且不论是否正式演示,都影响泡茶者自身茶道艺术的呈现,尤其是最后作品的“茶汤”。

正式演示不一定要在公众场所,也不一定要有观众或客人,自己一个人在家里泡茶,即使没有客人也可以是正式的演示,也就是每个动作、每件茶汤应注意的事项都做到位。没有演示能力的人是无法呈现茶道艺术的。泡一杯茶喝喝与创作一件茶道艺术作品来享用不一样,将这两件事分开来看,我们不只发现茶文化的茶汤饮用与茶道艺术是并存的,还发现2015年的现在,茶道艺术被搁置一旁而少人耕耘。

从泡茶师跨进到茶道艺术家,每场泡茶都要变成是正式的演示。演示是“正式”地表现出来、当作是一件艺术作品般的呈现,没有炫耀的意思,但有展现“作品”的意义。茶道艺术家的养成要建立这样的观念。

随兴、自然最好,教条的约束不好,泡茶喝茶本是轻松自在的一种生活行为,为何要变成那么僵化的茶道艺术?泡茶如果只停留在解渴饮料、保健饮品、社交媒介,茶的另外一片纯艺术领域“茶道艺术”就无从享用了。茶道艺术是将泡茶喝茶视为一种艺术项目来进行,这项艺术也要随兴与自然才好,谁要如临大敌般的过日子?但茶道艺术要从每次的“正式泡茶演示”做起,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变成了习惯,就达到了随兴与自然的状况。那时的茶道艺术、正式泡茶演示,在茶道艺术家心中都已化为乌有,但在外人的眼里,茶道艺术确是长在茶道艺术家的身上。

(刊登201509《茶道》)

 

  (1550)

2016第七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在韩国釜山举行

2016第七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在韩国釜山举行

由中国漳州科技学院与韩国圆光大学共同主办的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已于2016.11.9~13在韩国釜山举办完毕,该次的领队会议决定了往后四年的研讨主题为:第七届的“茶文学”、第八届的“茶食品”、第九届的“茶事举办”、第十届的“第三产业”。

下: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蔡荣章教授颁发研究员聘书与韩国圆光大学李真秀教授

1%e7%8e%b0%e4%bb%a3%e8%8c%b6%e9%81%93%e6%80%9d%e6%83%b3

下:蔡荣章教授致辞

2%e7%8e%b0%e4%bb%a3%e8%8c%b6%e9%81%93%e6%80%9d%e6%83%b3

下: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许玉莲报告:泡茶技艺常犯九大迷思

3%e7%8e%b0%e4%bb%a3%e8%8c%b6%e9%81%93%e6%80%9d%e6%83%b3

下:合照

4%e7%8e%b0%e4%bb%a3%e8%8c%b6%e9%81%93%e6%80%9d%e6%83%b3

下:”曼陀罗“禅茶演示

5%e7%8e%b0%e4%bb%a3%e8%8c%b6%e9%81%93%e6%80%9d%e6%83%b3

下:”非非非“茶馆品茶

6%e7%8e%b0%e4%bb%a3%e8%8c%b6%e9%81%93%e6%80%9d%e6%83%b3 7%e7%8e%b0%e4%bb%a3%e8%8c%b6%e9%81%93%e6%80%9d%e6%83%b3

 

  (1366)

《現代茶道思想》 一代宗师 蔡榮章先生著作

《現代茶道思想》

一代宗师 蔡榮章先生著作

2013年3月台灣商務出版繁體字版

2015年6月北京中華出版簡體字版

郵購鏈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1354997253.html
一代宗师现代茶道思想

一代宗师现代茶道思想

蔡榮章先生自1970年代末開始在茶界工作,工作內容有:

1980年代,第一階段,全套泡茶用具研發、泡茶原理、小壺茶法完成。

1980年代,第二階段:十大茶法形成,泡茶師檢定考試制度建立

1990年代,第三階段:無我茶會創辦。茶會舉辦形成風氣。

2000年代,第四階段:純茶道的思想形成。

2010年代,第五階段:建構茶道藝術使其完備成一種藝術形態,提出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舉辦。

蔡榮章先生是現代茶文化復興奠基與引領宗师。

《現代茶道思想》一書是蔡先生三十多年工作經驗累積的作品。

蔡荣章茶

 

  (1465)

茶食运用目的与规范-许玉莲

茶食运用目的与规范

许玉莲

茶席上要有茶食供应吗?谈这问题前,先说人们应持何种态度选茶泡茶。

有认为喝茶会导致肚子饿,也认为喝茶会引起头晕、腹胀、颈项酸等不适感,由于他们对「茶会让人不舒服」这观念毫无怀疑地接受了,故要先饱吃一顿才可喝茶,或边吃边喝茶就变成顺理成章的了。但我们却认为会让人类生病的茶,比如:采摘不适时、制作不精细、生长环境不好或夹杂着野草敗叶等原因所导致,从一开始就不值得去制造,即使造了,泡茶师有责任不选择这些茶来创作茶汤,更不应将这些茶汤交给人们去喝。假设有这么一些茶,喝了后胃便觉得有翻腾之感,随着这茶在体内流动,我们身体需要生出很多精力来抗御它,整个人体的能量觉得迅速被消耗掉,这就是坏茶,坏茶会败坏我们身体的功能,喝了劣质茶后人感觉被掏空了,吃茶食只不过解决当时强烈的饥饿感与疲乏感,但是破坏已经造成。

泡茶师有责任要泡「好茶」,泡饮好茶则不一样,随着茶汤在体内运送,我们有养精蓄锐之感,胃部会觉得暖和暖和,四肢觉得舒服而且手掌脚掌不冷,精神好得很,不会觉得晕,满足感会油然而生,好茶入肚不会让人产生饥饿感;所以我们说,茶席上的茶食并不是为了人们饿了充饥而存在的。

既然如此准备茶食是为了什么?我们可将茶汤会比喻成交响乐曲演奏会,各类声音的搭配是为了丰富整支曲调的层次与境界,茶食在茶汤会的作用亦属于提升香味表现的境界的一种运作,茶体最基本元素如单宁、氨基酸、咖啡因等释溶于水后将展现各种的苦度、鲜爽度、涩度、酸度、甜度等味道,品茶时安排茶食进席,是考虑它能与茶结合增加茶的美味。要是茶食的材质与口感选择错误,导致茶味道受了破坏,这茶食就不是理想的安排。

之后我们需要厘清其他观念,品茶时吃茶食会破坏味蕾的感受能力,影响吸收茶的真正香味吗?成年人一般拥有一万多个味蕾,除非年纪大了因萎缩而减少,又或者进食了太多过冷过热、刺激性强烈的食物才会导致味蕾弱化,吃一、二件茶食不至于会造成伤害的,无需过虑。喝茶者平常要练习味蕾的敏锐,如:品茶要充分让茶汤与味蕾接触,即含着一口茶汤细细咀嚼别忙着吞,提高味蕾对茶汤滋味的记忆;每一回品茶别喝得太多与麻木,要让味蕾经常感觉兴奋;时而改变品饮方法、茶叶品种,让味蕾感受到不同性质的味道,这些香和味一旦活在我们的身体,永远也不会离开。

最终才轮到谈茶食供应的规范观念,一主辅:必须以喝茶为主、茶食为辅。二时间:必须要有时间段的安排,喝茶、吃茶食、品水要编成完整的一套上席程序,茶食禁止一直摆在席上。三味道:不要提供酸、辣、怪异味道、人为加工食品为茶食;以食材原味为主,可有少许甜或咸。四口感:不要硬、脆、油腻食品,勿花费太多唾液去咀嚼;以入口即化、酥软为主。五做法:不要煎炸、烧,以蒸熟为主。六茶食温度:不冷不热。六食物结构:不要汤水、不要有壳有外皮有包装物、不要易碎的易剥落的;要固体的,两根手指可取得。七茶食大小:可直接一口放进嘴巴。八餐具安排:以不要餐具为主,置放于品质佳的餐巾纸上,吃后各人收起餐巾纸。九份量:个别一人份上席,每份一、二件足够。

(中国《茶道》杂志每月专栏20150615)

许玉莲

 

 

  (1570)

《喝茶慢》简体版/许玉莲著 /20160101

《喝茶慢》許玉蓮著

出版社: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出版時間:2016-01-01

ISBN:9787569905120

語言:簡體

包裝:平裝

開本:787 x 1092mm     1/16

印張:22

字數;250千字

用紙:純質紙

頁數:339

許玉蓮女士自1990年代開始書寫當代時空形成的茶道思想,這本書結集了許女士30年來在馬來西亞與中國的茶道教育工作心得、國際研討會的論文以及在網絡、報章、雜誌發表的文章,是現代茶道思想中的重要作品。

自序:喝茶慢的必要

【壹 茶湯觸感】

大器茶

當怪獸遇上茶

我用我心泡茶樂

化陽光雨露為茶魂

發酵

殺青

喝茶慢

好茶遺恨

泡茶之痛

尋茶不遇

祭月茶

普洱詩篇

水仙開封

飲茶是我家鄉的慢生活

喝茶慢,生活慢,慢有道理

【貳 茶器體驗】

囚困壺中

壺魂歸來

與壺戀愛

會痛的壺

養壺私語

還壺生命

壺海浮沈

泡茶的壺最美

陶瓷藝術與茶具之概念不同

【叁 茶貌意趣】

燒水點茶

喜見露地

奉清涼茶

異鄉茶怯

紅塵紅茶

俠女施茶

是時候教泡茶了

吃下午茶

韓國茶道的慢觀念

簡介無我茶會

【肆 茶法探視】

泡茶的聲音

正式地泡茶給自己喝

泡茶計算

花卷茶的老味

老舊烏龍味

感官訓練的品鑒課

泡茶不需噱頭

茶具定位問題

一個茶一個泡法

泡茶時水溫的問題

泡飲普洱要慢慢來

【伍 茶館年代】

開山之茶

以書為師

啟蒙者

習茶班

說茶

隨茶登臺

扛茶去也

上完茶藝課程的考試

茶門仆人

茶人炒飯

先飯後茶

吃在茶坊

哀悼純真年代的茶藝館

【陸 茶事心事】

左右鬥茶

味味有茶

茶菜與茶食

致茶葉書

哪個味道好

生活茶 保健茶

素面素心好吃茶

沈淪普洱

好茶伴難找

無事茶甘

泡茶與喝茶間的默契

每天總是要喝一點茶

【柒 茶•文學•電影】

遇茶茶遇飯飯

自然主義的喝茶

茶禮無聲勝有聲

喝茶的約定禮

茶人的前後

《七修類稿》的茶來茶去茶中情

《泰坦尼克號》的喝完這杯茶再說吧

解讀《南海十三郎》的茶語

茶葉好比金子的《二馬》與《大地》

亦舒的喝茶姿勢

《傾城之戀》的茶渣森林與種種

《半生緣》的人走茶涼

張愛玲筆下女人以茶調情

《紅樓夢》不高不低喝茶境界

《金瓶梅》潘金蓮吃茶記

【捌 慢哉下午茶】

倫敦Bramah 茶博物館的行茶法

2英國茶人的茶史觀

在英國喝下午茶看其茶道精神

英國紅茶,奶不奶

下午茶與高茶的分別

清算英式下午茶的茶餐賬

英國現階段喝茶狀況

我所接觸的各地英式飲茶

俄羅斯傳統家庭的煮茶法

英式紅茶在德國的行茶法

英國茶人在馬來西亞舉辦的茶會

南洋Kopitiam 的英式Teh 系統

拉茶必備的英式紅茶元素

英國茶道在馬來西亞

喝茶慢许玉莲

喝茶慢许玉莲

喝茶慢许玉莲 (1825)

器、术、道在泡茶里的涵义-许玉莲-20150426

器、术、道在泡茶里的涵义

许玉莲

没有真正面对过泡茶技术的泡茶人,还谈不上懂得泡茶或喝茶。技术是一种具体做法、能力积累的本领,它由无数个细节构成,如:时间上的分秒必争、水是如何加热、茶具材质的甄选、茶汤的适口温度等,需要不断的实践、练习、实践、练习,才有可能淬炼成一种泡茶技能,泡茶时我们若有这套系统可运用上,即谓之术。

泡茶技术层面达到了,就有能力驾驭那个领域的任务。技术让人放心的地方,是它带来稳定的品茗经验,人们乐于与有技术的人打交道,因为觉得不会受骗;不会说那个茶一时泡过浓了一时泡过淡了,也只能哑子吃黄莲。泡茶人如将功夫练到如影随形似的长在身体上,每次都可带出稳定的茶汤品质,这样茶才能发生效用,才能老老实实占据在文化一个重要的地位。

有些泡茶人看似练就了一身功夫,可一旦少了某一支茶壶、茶杯或计时器什么的,他就乱了套,战斗力马上下降,则表示他仍然留在器的层面。没有了某种“利器”他就失去泡茶的信念,实际上是他还未掌握好完整的技术。比如说计时器的使用,摆一个计时器在茶席上,并不是我们就应该空白地等待直至闹铃叫,或一直盯着看计时器的跳动时间到了没有,或完全放弃对时间的感应,我们还是要有一套心算的方法,密切留心时间的走过的过程,这样我们才不会被“器”俘虏。

另一个“利器”如:煮水一定用银壶。我们了解银壶煮出来的水质比较纯,有较清甜茶汤,可带出一种相当完善的泡茶效果。但是我们也务必应对其他材质如铁、陶、不锈钢同样的了解透彻,用银壶时用得淋漓尽致,当有必要使用其他材质煮水壶时,也应当知道要怎样替换,才能够与其他器物匹配及运用,将整个泡茶的最好价值发挥得最高才叫做技术精湛。没有了银壶就手足无措,泡茶人则只不过成了“器”的傀儡。

杖持着“利器”而耽误技术的提升的也包括一些与茶没有直接关系的外因,如:泡茶人说“我”亲手做的茶,“我”亲手捏的陶碗。强调“我”在亲手做,而不是指出茶或茶具的本质对泡茶的影响,“我”只是“利器”的一种。“我”代表一种体验的经过,没有人可以剥夺任何人的个人经历与感受,但“我”的体验不能作为衡量泡茶技术的因素,除非这个“我”有一天在做茶、捏陶的领域也修炼了一番专业,我们才会考虑“我”的产品放在泡茶使用是否恰当。迷信“我”之“利器”的使用,将造成泡茶技术停滞不前。

另有一些“利器”距离泡茶技术所需更加远了,如:泡茶人身上的衣服;泡茶人的泡茶穿着,理应要从泡茶时的卫生状况、工作优势、有保护人体作用和衣服品质来考量,依此制出符合自己体型的衣服,既是自己的衣服也是泡茶的衣服。现今泡茶人穿“戏服”泡茶比比皆是,“戏服”即我们平时都不会拿来穿的,是要“表演”时故意藉特别的服装吸引观众的注意,它是扮演“茶人角色”的“器”,属于“器”最表象的一层了,长期投入这样的装扮秀而怠惰于泡茶技术的成长,难免最后将出现“伪茶人”。

当一位泡茶人除了具备技术,并有主动意识去思考泡茶过程的本质的意义,不满足于术语、流行与观念的束搏,不轻易丢弃一些自然规律与科学原理,所有与自己相信的那套价值观的行为有抵触的事情都不要做,这种思维的自我训练达到某个程度,我们可谓之茶道精神了。茶道精神是茶人提出来一个方向,茶道精神的层面是件无止境的事,那是一种行为的体现,只有做和不做,没有做少一些做多一些。道和术兼备的茶人,不需要每一句话都引经据典才说,不需要每一件事都获得大众认可才做,到了那时候,由他说了算,他就是道。

20150426完稿

 

  (1680)

茶道艺术家如何从事茶道艺术创作-蔡荣章

茶道艺术家如何从事茶道艺术创作

蔡荣章

茶道艺术家从泡茶过程到茶汤的产生,创造了一种临场感和一期一会的空间,这是茶道艺术重要的特质。临场感是茶道生命的实际体验,一期一会是主客对茶道艺术创作的全力以赴与珍惜。

茶道艺术家从事茶道艺术作品的创作,他们的作品包括泡茶前的准备,然后泡茶、奉茶、喝茶,以及最后的收拾三个阶段。准备了茶具,安置妥了茶席,取来泡茶用水、拿出平时选定又处理妥当的茶叶、煮好水、取得准确的温度、衡量应使用的茶叶,分秒必较地把茶汤冲泡出来。欣赏泡茶过程、欣赏茶叶、欣赏茶汤、欣赏叶底,这其中包括了对茶树、鲜叶、制造、后熟、储存、茶性的理解,包括了对泡茶技艺的精炼、包括了对美学与艺术的修养。

茶道艺术家必须累积一定数量的创作与“观众”,如果没有面对观众的现场泡茶与茶汤呈现,是不能成就一位茶道艺术家的。泡茶过程与茶汤的呈现不可分割,不是躲起来泡茶,然后将茶端出去给客人喝,自己与客人都要从备水、备茶、赏茶、控温、置茶、浸泡,到茶汤分倒入杯,一路关注,然后才是品饮茶汤、观看叶底。这是茶道艺术的全部,是茶道艺术的全幅作品。自己一个人把茶泡好了、把精彩的茶汤喝掉了,虽然也完成了茶道艺术的全幅作品,然而茶道艺术家需要得到大众认同才有存在价值,茶道艺术要流传社会,社会有回应才算数的。

我们看到古代的茶画几乎全是仆人泡茶,而且还隔出一间茶寮或躲在屏风后面操作,主人只是坐在前面看画、弹琴、喝茶。不知道是不是受到这种作风的影响,至今人们心里头仍然有由仆人泡茶、奉茶的潜意识存在。像这样只顾喝茶的只能算是茶的鉴赏者。要将泡茶喝茶推进到艺术的行列,要让泡茶喝茶比一杯饮料更能增益我们的生活,就得从“茶汤是一件作品”、“泡茶过程是茶汤作品的一部分” 、“从泡茶到茶汤的呈现是茶道艺术的整体”这些观念建设起,茶道艺术是由茶道艺术家亲自创作完成的。茶艺馆的老板如果不泡茶、不喜欢泡茶、不常泡茶、不常喝茶,虽然拥有许多泡茶师为客人提供茶道艺术的服务,仍然不能成为茶道艺术家。茶道教室的主持人也是如此,茶屋的主人若只是雇用茶道艺术家为他泡茶,也是如此。

泡茶与茶汤呈现的中间是“奉茶”,不论奉茶给客人还是自己。茶道艺术家现场泡茶,完成茶汤作品,呈现给谁享用是不受限制的,其他的茶道艺术家可以作为品茗者,不熟悉茶道者也可以作为客人。茶道艺术家必须有能力让客人专心于参加茶会,且专心于接受所呈现的作品,这是“奉茶”所担任的角色。做不好奉茶将直接影响茶道艺术呈现的效果,间接影响茶汤的品质,所以茶道艺术是包含了泡茶、奉茶、品茶。

茶道艺术包括了泡茶过程与茶汤作品,不可分割。茶道艺术家要有一定数量的创作与品饮者,不能独善其身。奉茶是茶道艺术的一部分,它使得泡茶与品茶结合成完整的茶道艺术作品。

20150317《茶道》月刊专栏 (1309)

茶文化复兴五个进程-蔡荣章

茶文化复兴五个进程

蔡荣章

20150211《茶道》杂志专栏

当时喝茶人有一把小壶、几个小杯就足可笑傲江湖了,大家认为用小壶才是会泡茶的人,尤其是紫砂小壶。其他一律从简,置茶时用手抓一把,朝手心哈一口气,就着鼻子猛吸几下,然后用手将茶置入壶中。这是1980年茶文化复兴初期的状况,刺激了大家想要有个茶荷可以观赏茶叶并置茶入壶、想要弄清楚识茶、赏茶的正确方法,于是有人研发各种泡茶用具、研究泡茶的动作、整理泡茶的原理。小壶茶法、如何泡好一壶茶、茶道教室都是这个阶段的产物,是为茶文化复兴第一个进程。

有心的人,赶时髦的人,在这喝茶风气初起之时到处购备茶具、到处学泡茶。“我已收购了一百把茶壶”、“要不要去学泡茶,每星期二四晚上” 、“我家附近又开了一家茶店,去看一看”,都是常听到的话语。到了1980年代后期,大家交谈的话题变了,“现在流行用盖碗泡茶” 、“上课时老师教我们如何在短时间内泡茶给五十、一百人喝” 、“宋朝时的抹茶现在又流行起来了” 、“泡茶不再那么严肃,路边的调饮茶一家家的开”。泡茶的方式多样化、喝茶的层面扩大到公司、开会、街上的路人,泡茶的方法从小壶茶法扩展到盖碗茶法、大桶茶法、浓缩茶法、含叶茶法、旅行茶法、抹茶法、煮茶法、冷泡茶法、调饮茶法等的所谓十大茶法。1983年还产生了泡茶师检定考试制度。茶文化复兴迈进了第二个进程。

各种泡茶法的用具有了,也学会了泡茶的技能,喝茶的人开始举办茶会,先是泡茶师颁证典礼以茶会的形式进行,接着是公园里、梅花树下的茶席。大家看得见茶道的形象,传播界也抢着报道。接着邀请日、韩、马来西亚、香港、新加坡的茶友前来演示他们的泡茶喝茶。1990年无我茶会诞生,各地方不同泡法与茶道理念的人不再只是互相观摩,而是可以聚集在一个茶会上泡茶、奉茶、喝茶,藉着这种茶会的形式又凸显了现代茶道的特质。这是1990年代开始的第三个进程。

茶会的举办,其他艺术项目大量加入到茶席里面,如音乐的搭配、插花等装饰品、谈论生命与做人道理等等。久而久之茶人们开始思考泡茶喝茶除了在种茶、制茶、卖茶上发生的效应,它里面属茶的特有元素要如何呈现?茶人们认为不应该只是将茶与其他艺术或思想混搭,而要有茶独立自足的空间。于是纯茶道的思想被孵化在泡茶喝茶之中,茶人们开始寻找泡茶与茶汤里的审美世界。纯茶道的思想是茶文化复兴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第四个进程。

茶人们只要有了“泡茶喝茶就是泡茶喝茶”的想法,很快就会想到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也都要求以自己的音乐、美术、文学来完成所要表达的作品。茶人也逐渐建立了这样的信心:泡茶喝茶就足以完成所要的艺术表现。于是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开始举办,把泡茶、奉茶、品茶视为一项艺术来表现。2010年后,茶文化复兴进入第五个进程。

我们不知道泡茶喝茶往后还会怎样发展,但这三十年一路走来,除了茶产业的发展,泡茶喝茶本身也走出了独立自主的能力,那就是纯茶道、茶道艺术。

  (1672)